环境监测与治理实践操作指南_第1页
环境监测与治理实践操作指南_第2页
环境监测与治理实践操作指南_第3页
环境监测与治理实践操作指南_第4页
环境监测与治理实践操作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监测与治理实践操作指南TOC\o"1-2"\h\u6418第1章环境监测概述 47501.1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任务 431581.1.1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通过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了解和评估环境质量现状,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8571.1.2预警环境污染风险:通过对污染源及其扩散途径的监测,预警环境污染风险,防止环境污染的发生。 4276621.1.3评价环境治理效果:通过对环境治理工程的监测,评价治理效果,为改进治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4292821.1.4服务环境科学研究: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 4248251.2环境监测的基本要求与法律法规 419601.2.1监测方法标准化:采用国家或行业认可的监测方法,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458081.2.2监测网络布局合理:根据环境功能区划和污染特征,合理布局监测站点,提高监测数据代表性。 543641.2.3监测设施设备完善:配备先进的监测仪器和设备,提高监测能力。 5229271.2.4监测数据真实可靠:严格遵循监测程序和质量控制要求,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39531.2.5监测信息及时公开:按照国家要求,及时向社会公开环境监测信息,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5238081.2.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和基本要求。 536791.2.7《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规定了环境监测的管理体制、监测网络、监测数据管理等。 5135801.2.8《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对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提出了具体要求。 5137891.2.9《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办法》:规定了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时限等。 59549第2章环境监测技术方法 5204822.1环境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5145332.1.1采集方法 520502.1.2保存与运输 6289692.1.3预处理 658352.2常规污染物分析方法 644962.2.1化学分析法 6290402.2.2仪器分析法 6265492.3现代环境监测技术 6286512.3.1遥感技术 6205192.3.2在线监测技术 7222782.3.3生物监测技术 7217912.3.4模式识别与预测技术 718022第3章水环境监测 712303.1地表水监测 7215153.1.1监测目的 7172563.1.2监测范围 7104393.1.3监测方法 7159263.1.4监测频次 7198343.2地下水监测 742033.2.1监测目的 759053.2.2监测范围 8285763.2.3监测方法 8203803.2.4监测频次 894993.3水质监测项目与标准 8278963.3.1监测项目 85813.3.2监测标准 8271003.3.3质量控制 812812第4章空气环境监测 8154414.1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856224.1.1网络构建与布局 9319604.1.2监测仪器与设备 954294.1.3数据采集与处理 9112084.2空气污染物监测方法 9135684.2.1颗粒物监测 9119564.2.2气态污染物监测 9197004.2.3污染物来源解析 9117294.3室内空气质量监测 9325944.3.1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9311554.3.2监测项目与指标 972504.3.3监测方法与设备 991854.3.4数据分析与评价 104322第5章土壤环境监测 1023125.1土壤污染特点与监测方法 10175455.1.1土壤污染特点 10168615.1.2土壤监测方法 10100605.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评价 11225055.2.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1306595.2.2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11178755.3农田土壤污染监测与修复 11191325.3.1农田土壤污染监测 11181505.3.2农田土壤污染修复 1126917第6章噪声与振动监测 12225046.1噪声监测技术 12322716.1.1噪声来源识别 1270336.1.2噪声监测仪器 1276926.1.3噪声监测方法 1298736.1.4噪声监测数据处理 12149016.2振动监测技术 1276466.2.1振动来源识别 12257506.2.2振动监测仪器 1248706.2.3振动监测方法 12145546.2.4振动监测数据处理 12187246.3噪声与振动控制措施 1349656.3.1工程措施 135006.3.2管理措施 13210616.3.3个体防护 13167736.3.4源头治理 13303676.3.5监测与评估 139330第7章生态监测 13293127.1生态系统监测方法 1312677.1.1野外调查法 1336417.1.2遥感监测法 13197677.1.3模型模拟法 14270657.2生物多样性监测 1425477.2.1物种多样性监测 143747.2.2生态系统功能监测 1497387.3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 1471447.3.1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14165587.3.2生态预警方法 1527562第8章环境污染应急监测 15229058.1环境污染概述 15214268.2应急监测预案与响应流程 15108218.2.1应急监测预案编制原则 15261808.2.2应急监测预案主要内容 15155018.2.3应急响应流程 16313348.3应急监测技术与方法 16297078.3.1采样技术 1615998.3.2现场监测技术 16184708.3.3实验室分析方法 1630493第9章环境治理技术 17127129.1水污染治理技术 17315899.1.1物理方法 177689.1.2化学方法 1727969.1.3生物方法 17285179.1.4预处理技术 1710089.2空气污染治理技术 1772619.2.1粉尘治理技术 17156459.2.2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 1761969.2.3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 1773209.2.4移动源污染治理技术 1795699.3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1711119.3.1物理修复技术 1898159.3.2化学修复技术 18193179.3.3生物修复技术 18100969.3.4联合修复技术 18171349.3.5阻断技术 1828117第10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案例分析 18458610.1水环境治理案例 18832210.1.1案例一:某城市黑臭水体整治 18221410.1.2案例二:某流域水华污染治理 181821210.2空气环境治理案例 182019010.2.1案例一:某城市雾霾治理 181388910.2.2案例二:某区域VOCs污染治理 192760110.3土壤环境治理案例 19452510.3.1案例一:某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 192851610.3.2案例二:某农业土壤有机污染治理 191626710.4综合环境治理案例与实践经验总结 191987310.4.1案例一:某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整治 191444210.4.2实践经验总结 19第1章环境监测概述1.1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任务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任务包括:1.1.1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通过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了解和评估环境质量现状,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1.2预警环境污染风险:通过对污染源及其扩散途径的监测,预警环境污染风险,防止环境污染的发生。1.1.3评价环境治理效果:通过对环境治理工程的监测,评价治理效果,为改进治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持。1.1.4服务环境科学研究: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1.2环境监测的基本要求与法律法规为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我国对环境监测提出了以下基本要求:1.2.1监测方法标准化:采用国家或行业认可的监测方法,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1.2.2监测网络布局合理:根据环境功能区划和污染特征,合理布局监测站点,提高监测数据代表性。1.2.3监测设施设备完善:配备先进的监测仪器和设备,提高监测能力。1.2.4监测数据真实可靠:严格遵循监测程序和质量控制要求,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1.2.5监测信息及时公开:按照国家要求,及时向社会公开环境监测信息,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2.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和基本要求。1.2.7《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规定了环境监测的管理体制、监测网络、监测数据管理等。1.2.8《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对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提出了具体要求。1.2.9《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办法》:规定了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时限等。第2章环境监测技术方法2.1环境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环境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是环境监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节主要介绍各类环境样品的采集方法、保存方式及预处理步骤。2.1.1采集方法(1)水样采集:采用瞬时采样、定时采样、自动采样等方式,根据监测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2)大气样品采集:包括气体样品和颗粒物样品。气体样品采用气囊、注射器等工具采集;颗粒物样品通过滤膜、撞击式采样器等方法采集。(3)土壤样品采集:采用钻孔、挖掘等方式,按照一定深度和间距进行采样。(4)生物样品采集: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样品。植物样品采用剪枝、挖根等方法;动物样品采用捕捉、捕捞等方式;微生物样品通过滤膜、涂抹等方法采集。2.1.2保存与运输采集到的环境样品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保存和运输:(1)避免样品污染,采用干净、无毒、不与样品发生反应的容器。(2)保持样品的原有温度和湿度,避免光照和振动。(3)尽快送检,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的样品变化。2.1.3预处理环境样品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样品的过滤、沉淀、离心等,以去除悬浮物、颗粒物等杂质。(2)样品的消解、提取、富集等,以使目标污染物达到检测限。(3)样品的净化,去除干扰物质,提高检测准确度。2.2常规污染物分析方法常规污染物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2.1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对污染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1)重量法:通过测量样品中污染物的质量,计算其浓度。(2)滴定法:利用滴定剂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根据滴定剂的消耗量计算污染物浓度。(3)分光光度法:通过测量样品溶液的光学性质,分析污染物的含量。2.2.2仪器分析法仪器分析法是利用各种仪器对污染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1)气相色谱法:适用于挥发性有机物、硫化物等污染物的检测。(2)液相色谱法:适用于水溶性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的检测。(3)原子吸收光谱法:用于测定重金属元素的含量。2.3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科技的发展,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不断涌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类:2.3.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等载体获取地表环境信息,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2.3.2在线监测技术在线监测技术通过安装在污染源或环境敏感区域的自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污染物浓度和变化趋势。2.3.3生物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利用生物体对环境污染物的敏感反应,评估环境污染程度,主要包括生物传感器、生物标志物等方法。2.3.4模式识别与预测技术模式识别与预测技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预测和预警,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第3章水环境监测3.1地表水监测3.1.1监测目的地表水监测旨在掌握地表水体的水质状况、水生态状况及污染特征,为水环境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3.1.2监测范围地表水监测范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运河、河口等水体。3.1.3监测方法(1)采样点设置:根据水体特点、污染源分布、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设置采样点。(2)采样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规定的方法进行水样采集。(3)分析测试:对采集的水样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分析测试。3.1.4监测频次根据地表水体的污染状况、管理需求和水文季节特点,合理制定监测频次。3.2地下水监测3.2.1监测目的地下水监测旨在掌握地下水质量状况、水位变化、水量分布等特征,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依据。3.2.2监测范围地下水监测范围包括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等。3.2.3监测方法(1)监测井设置:根据地下水分布、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设置监测井。(2)采样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规定的方法进行地下水样品采集。(3)分析测试:对采集的地下水样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分析测试。3.2.4监测频次根据地下水体的污染状况、管理需求和水文地质特点,合理制定监测频次。3.3水质监测项目与标准3.3.1监测项目水质监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物理指标:水温、色度、浊度、pH值等;(2)化学指标:无机离子、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3)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藻类等;(4)其他指标:放射性指标、有毒有害物质等。3.3.2监测标准水质监测标准依据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水质标准进行,包括以下几类:(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地下水质量标准;(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4)渔业水质标准;(5)其他相关行业标准。3.3.3质量控制在水质监测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加强质量控制和数据处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4章空气环境监测4.1空气质量监测网络4.1.1网络构建与布局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是评估和控制空气污染的重要手段。应根据监测区域的地域特点、人口分布、工业布局及空气质量状况,科学构建监测网络。合理布局监测站点,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连续性和可比性。4.1.2监测仪器与设备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空气质量监测仪器与设备,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主要包括颗粒物监测仪、气态污染物监测仪、气象参数监测仪等。4.1.3数据采集与处理定期采集监测数据,通过远程传输系统将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中心。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空气质量评估、污染源解析和预警预报提供数据支持。4.2空气污染物监测方法4.2.1颗粒物监测颗粒物监测主要包括PM10和PM2.5的监测。采用β射线法、微量振荡天平法等在线监测技术,实时监测颗粒物浓度。4.2.2气态污染物监测气态污染物监测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采用化学发光法、紫外光度法、红外吸收法等在线监测技术,实时监测气态污染物浓度。4.2.3污染物来源解析结合监测数据、气象资料和污染源排放数据,运用受体模型、扩散模型等方法,分析污染物的来源、传输途径和贡献率。4.3室内空气质量监测4.3.1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参照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进行监测,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符合人体健康需求。4.3.2监测项目与指标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主要包括甲醛、苯、TVOC等有机污染物,以及二氧化碳(CO2)、细菌总数等指标。4.3.3监测方法与设备采用便携式监测仪器,如气相色谱仪、红外气体分析仪等,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快速检测。同时利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室内空气质量变化。4.3.4数据分析与评价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室内空气质量状况,为室内空气净化和污染源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第5章土壤环境监测5.1土壤污染特点与监测方法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本节主要介绍土壤污染的特点及监测方法。5.1.1土壤污染特点土壤污染具有以下特点:(1)隐蔽性:土壤污染不易被察觉,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积累过程缓慢,发觉问题时往往已造成较严重的污染。(2)累积性: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固定作用较强,使得污染物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影响土壤环境质量。(3)地域性:土壤污染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4)难治理性: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复杂,周期长,成本高,治理难度较大。5.1.2土壤监测方法土壤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样品采集:根据监测目的、区域特点及污染状况,合理布设采样点,采用钻探、挖掘等方法采集土壤样品。(2)物理性质分析:测定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质,为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提供依据。(3)化学性质分析:测定土壤中各种污染物含量,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等。(4)生物指标分析:通过分析土壤微生物、动物及植物等生物指标,评价土壤污染程度。5.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评价5.2.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包括:(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规定了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指标的限制值。(2)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针对农田土壤特点,规定了农田土壤中污染物的限制值。(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规定了建设用地土壤中污染物的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5.2.2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评价指标:根据土壤污染特点、监测目的及标准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2)确定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等方法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3)评价结果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判断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依据。5.3农田土壤污染监测与修复5.3.1农田土壤污染监测农田土壤污染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农田土壤样品采集:布设采样点,采集代表性土壤样品。(2)农田土壤污染物分析:测定农田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含量。(3)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根据监测数据,评价农田土壤环境质量。5.3.2农田土壤污染修复针对农田土壤污染特点,采取以下修复措施:(1)物理修复:采用换土、深耕等方法,降低土壤中污染物浓度。(2)化学修复:通过添加化学试剂,促使土壤中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降低其毒性。(3)生物修复: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技术,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4)农艺修复:调整施肥、灌溉等农业生产措施,减轻土壤污染程度。通过以上措施,实现对农田土壤污染的有效治理和修复,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第6章噪声与振动监测6.1噪声监测技术6.1.1噪声来源识别噪声监测的首要步骤是识别噪声来源。通过现场勘查和数据分析,明确噪声源的种类、特性及其传播途径。6.1.2噪声监测仪器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噪声监测仪器,如声级计、噪声监测分析仪等。保证仪器功能稳定、准确度高。6.1.3噪声监测方法采用定点监测与移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噪声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同时关注昼夜差异、季节变化等因素对噪声的影响。6.1.4噪声监测数据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噪声级、频谱特性等参数,为后续治理提供依据。6.2振动监测技术6.2.1振动来源识别分析振动源的种类、特性及其传播途径,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6.2.2振动监测仪器选择合适的振动监测仪器,如振动传感器、振动测试仪等。保证仪器精度和可靠性。6.2.3振动监测方法采用固定监测与移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振动进行全方位监测。关注振动频率、振幅等关键参数。6.2.4振动监测数据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得出振动强度、频谱特性等参数,为振动控制提供参考。6.3噪声与振动控制措施6.3.1工程措施针对噪声与振动的传播途径,采取隔声、吸声、减振等措施,降低噪声与振动的传播影响。6.3.2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制度,加强监管,规范企业生产行为。6.3.3个体防护对于噪声与振动暴露人员,提供合适的防护装备,如耳塞、防振手套等。6.3.4源头治理优化生产工艺,采用低噪声、低振动设备,从源头上降低噪声与振动污染。6.3.5监测与评估定期开展噪声与振动监测,评估控制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优化防治策略。第7章生态监测7.1生态系统监测方法生态系统监测是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对于环境管理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本节主要介绍生态系统监测的常用方法。7.1.1野外调查法野外调查法是通过直接观察、测量和记录生态系统的各项指标来评估其健康状况。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区域;(2)收集生态系统的基本信息,如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3)对生态系统各项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4)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7.1.2遥感监测法遥感监测法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地表生态信息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如光学遥感、雷达遥感等;(2)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3)提取生态系统的相关信息,如植被指数、水文指数等;(4)分析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评估其健康状况。7.1.3模型模拟法模型模拟法是通过构建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模拟生态过程,从而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合适的生态系统模型;(2)收集模型所需的参数和输入数据;(3)运行模型,模拟生态过程;(4)分析模型输出结果,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7.2生物多样性监测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监测有助于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变化趋势。7.2.1物种多样性监测物种多样性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物种丰富度:调查记录调查区域内物种的种类和数量;(2)物种均匀度:分析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3)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反映物种多样性的指数,如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等。7.2.2生态系统功能监测生态系统功能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生产力:评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等;(2)营养循环:监测生态系统中的碳、氮、磷等元素循环过程;(3)生态位宽度:分析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生态位的大小。7.3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生态风险评估是对生态系统可能面临的威胁进行评估和预测,以期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7.3.1生态风险评估方法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包括:(1)定性评估:通过专家咨询、现场调查等方法,对生态风险进行定性分析;(2)定量评估:利用数学模型、统计方法等,对生态风险进行定量分析。7.3.2生态预警方法生态预警方法主要包括:(1)指标预警:通过设定生态指标阈值,监测指标变化,提前发觉生态风险;(2)模型预警:构建生态系统模型,模拟生态过程,预测生态风险;(3)综合预警:结合多种方法,构建生态预警体系,提高预警效果。第8章环境污染应急监测8.1环境污染概述环境污染是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泄漏、非法排放等原因,导致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本节主要介绍环境污染的类型、特点、成因及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为应急监测提供基础认识。8.2应急监测预案与响应流程为迅速、有效地应对环境污染,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制定应急监测预案。本节主要阐述应急监测预案的编制原则、主要内容以及应急响应流程,为实际操作提供指导。8.2.1应急监测预案编制原则(1)科学性: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科学制定监测方案。(2)实用性:预案应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保证在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3)针对性: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法和措施。(4)动态性:根据环境变化和发展,及时调整预案内容,保证应急监测的有效性。8.2.2应急监测预案主要内容(1)应急组织机构:明确应急指挥、监测、救援等部门的职责和任务。(2)风险评估与预警:分析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制定预警指标和预警响应措施。(3)监测方案:确定监测项目、监测断面、监测频次等。(4)应急响应流程:包括报告、预案启动、监测实施、信息发布等环节。(5)保障措施:包括人员、设备、物资、通信等方面的保障。8.2.3应急响应流程(1)报告:发觉环境污染后,立即上报相关部门。(2)预案启动:根据性质和危害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3)监测实施:按照预案要求,开展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4)信息发布:及时向和公众发布信息和监测结果。(5)应急结束:当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满足终止条件时,结束应急响应。8.3应急监测技术与方法应急监测是环境污染处理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介绍应急监测的技术与方法,包括采样、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等方面。8.3.1采样技术(1)采样点设置:根据特点和监测需求,合理设置采样点。(2)采样方法: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如直接采样、泵吸采样、手动采样等。(3)采样设备:选用便携式、快速响应的采样设备。8.3.2现场监测技术(1)快速监测:采用便携式监测仪器,实时监测污染物浓度。(2)在线监测:利用自动监测系统,对区域进行连续监测。(3)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快速的环境污染信息。8.3.3实验室分析方法(1)样品预处理:对采集的样品进行预处理,如过滤、浓缩等。(2)分析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的分析方法,对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3)质量控制:加强实验室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通过以上内容,希望为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提供实际操作指导,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安全作出贡献。第9章环境治理技术9.1水污染治理技术9.1.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吸附等,通过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可溶性污染物,实现水质净化。9.1.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包括混凝、氧化还原、离子交换等,通过改变水中污染物的化学性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