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实务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环境工程学实务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环境工程学实务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环境工程学实务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环境工程学实务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工程学实务作业指导书TOC\o"1-2"\h\u23862第1章绪论 4137391.1环境工程学概述 451531.2实务作业的目的与意义 413163第2章环境污染与防治技术 538362.1水污染及其防治技术 5214242.1.1水污染概述 5133862.1.2水污染防治技术 5101212.2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技术 5274152.2.1大气污染概述 5295012.2.2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587802.3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技术 6160732.3.1固体废物污染概述 6112072.3.2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 67967第3章环境监测与评价 6207533.1环境监测技术 698513.1.1采样技术 6304413.1.2分析测试技术 672473.1.3在线监测技术 735783.2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7249773.2.1单项评价 7170173.2.2综合评价 7195653.2.3空间评价 710622第4章水处理工程 7242404.1水处理技术概述 7251734.2常规水处理工艺 852254.2.1混凝沉淀 848854.2.2过滤 8134474.2.3消毒 890274.3高级氧化技术 870444.3.1臭氧氧化技术 8277324.3.2芬顿氧化技术 8308164.3.3光催化氧化技术 95942第5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9303275.1粉尘污染控制技术 9223615.1.1粉尘来源与特性 9253325.1.2粉尘捕集技术 9304135.1.3粉尘处理与处置 948495.2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911295.2.1气态污染物来源与特性 9142125.2.2吸收法 9153895.2.3吸附法 9305355.2.4催化氧化法 9171125.3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 1084855.3.1挥发性有机物来源与特性 10232165.3.2吸附浓缩技术 10108555.3.3冷凝回收技术 1064415.3.4燃烧法 10313245.3.5生物法 1014541第6章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10225436.1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10103596.1.1填埋技术 10130346.1.2焚烧技术 10199626.1.3热解技术 1013406.1.4生物处理技术 10243406.2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11184096.2.1物理回收技术 1127526.2.2化学回收技术 11268526.2.3生物转化技术 11159836.3危险废物处理与处置 115366.3.1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11280786.3.2焚烧处理技术 11155916.3.3安全填埋技术 11143956.3.4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 1128276第7章噪声与振动控制 11270417.1噪声与振动污染概述 1169807.1.1噪声与振动的来源 12263177.1.2噪声与振动的危害 12176727.1.3我国噪声与振动污染管理现状 123227.2噪声控制技术 12152407.2.1源头控制 1294147.2.2传播途径控制 12128057.2.3接收端控制 12153117.3振动控制技术 1393577.3.1源头控制 13184197.3.2传播途径控制 13135897.3.3接收端控制 1322303第8章生态修复与保护 1398248.1生态修复技术 138818.1.1物理修复技术 1327978.1.2化学修复技术 13232648.1.3生物修复技术 13124198.1.4生态工程修复技术 13217938.2生态系统保护策略 14289648.2.1生物多样性保护 14226138.2.2生态系统功能保护 1487148.2.3生态缓冲带建设 14297578.2.4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14102688.2.5生态补偿机制 1491668.2.6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14263008.2.7社区参与与公众教育 1418449第9章环境规划与管理 142909.1环境规划方法 14277599.1.1环境现状分析 1476699.1.2目标设定与指标体系构建 15190209.1.3环境规划方案设计 15289259.1.4环境规划方案评估与优选 15282819.2环境管理策略 158389.2.1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 15141579.2.2环境管理手段与措施 15136659.2.3环境监测与评估 15226229.2.4环境风险管理 1552899.2.5公众参与与环境教育 15146459.2.6环境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159142第10章环境工程案例分析与实训 162827710.1案例分析 163056410.1.1案例选择原则 161875310.1.2案例介绍 162178610.1.2.1案例一:城市污水处理工程 16587310.1.2.2案例二:大气污染治理工程 16926510.1.2.3案例三: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 161519110.1.3案例分析方法 162141710.1.3.1工程背景分析 162510810.1.3.2工艺流程分析 16783510.1.3.3技术关键点分析 161020610.1.3.4效益分析 161151610.1.4案例讨论与总结 162524810.2实训项目 161527510.2.1实训目标 161019510.2.2实训内容 16356710.2.2.1实训一:污水处理工艺操作 162727910.2.2.2实训二:大气污染监测与防治 161530010.2.2.3实训三: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6591310.2.3实训步骤 161936810.2.3.1实训准备 16310.2.3.2实训操作 161530810.2.3.3实训数据分析 163221310.2.4实训注意事项 16780810.3实训报告撰写与评价 161678010.3.1实训报告撰写要求 16701910.3.1.1报告结构 16363610.3.1.2数据处理与分析 16623310.3.1.3结果讨论 172645810.3.2实训评价标准 171311610.3.2.1实训过程评价 172492110.3.2.2实训成果评价 171136810.3.2.3团队协作评价 172738110.3.3评价方法与评分标准 171236810.3.3.1评价方法 173191610.3.3.2评分标准 17第1章绪论1.1环境工程学概述环境工程学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工程技术科学,旨在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技术手段,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工程学涉及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多个领域,旨在为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1.2实务作业的目的与意义实务作业是环境工程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与意义如下:(1)加深对环境工程学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实务作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污染成因、迁移转化规律、防治技术原理等基本理论,为今后从事环境工程领域工作奠定基础。(2)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实务作业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或现场进行实际操作,掌握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设备的操作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锻炼科研素养:通过完成实务作业,学生可以学习科研方法,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4)强化团队协作意识:实务作业通常需要分组完成,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5)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务作业涉及的案例具有现实意义,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6)拓宽知识视野:实务作业涵盖多个环境工程领域,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了解不同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通过以上目的与意义,实务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环境工程学理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第2章环境污染与防治技术2.1水污染及其防治技术2.1.1水污染概述水污染是指在水体中添加有害物质,导致水质恶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2.1.2水污染防治技术(1)物理方法:通过沉淀、过滤、吸附等物理过程去除水中的污染物;(2)化学方法:利用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3)生物方法:利用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4)污水处理技术:包括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分别针对不同污染物进行去除;(5)水体自净与生态修复:通过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实现水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恢复。2.2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技术2.2.1大气污染概述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容量,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气候造成危害的现象。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生活燃煤等。2.2.2大气污染防治技术(1)源头控制: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2)末端治理:对废气进行处理,包括除尘、脱硫、脱硝等技术;(3)移动源污染控制: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发展新能源汽车;(4)区域联防联控:通过区域协调,实现大气污染的共同治理;(5)大气环境监测: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状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3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技术2.3.1固体废物污染概述固体废物污染是指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等。2.3.2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1)减量化:通过垃圾分类、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措施,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2)资源化:对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如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回收利用;(3)无害化:对无法资源化的固体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如焚烧、填埋、生物处理等技术;(4)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处理能力和处理水平;(5)环境监管: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制度,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固体废物污染得到有效防治。第3章环境监测与评价3.1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工程学实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估,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几种环境监测技术:3.1.1采样技术(1)水样采集: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雨水和废水等,采用适当的采样方法,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2)气体样品采集:针对大气污染物,采用被动采样、主动采样等方法。(3)土壤样品采集:根据土壤类型、污染特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采样工具和方法。3.1.2分析测试技术(1)常规分析:包括水质、大气和土壤中常见污染物的定量分析。(2)仪器分析:采用现代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等,对污染物进行高灵敏度、高精度的定量分析。3.1.3在线监测技术(1)水质在线监测:对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进行实时监测,自动报警。(2)大气在线监测:监测大气污染物浓度,实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3)土壤在线监测:监测土壤污染物的变化,为土壤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3.2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估环境质量现状,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几种环境质量评价方法:3.2.1单项评价单项评价是根据某一特定污染物的浓度或指数,评价环境质量是否达到标准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浓度评价:将污染物浓度与标准限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超标。(2)指数评价:通过计算污染指数,评价污染物对环境的综合影响。3.2.2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环境中的多种污染物进行整体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环境质量指数(EQI):通过计算各种污染物指数的加权和,评价环境质量。(2)模糊综合评价: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3)灰色关联度评价: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污染物之间的关联程度,评价环境质量。3.2.3空间评价空间评价是对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地统计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2)空间插值:根据已知监测点的数据,对未知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预测。通过以上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环境工程实务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贡献力量。第4章水处理工程4.1水处理技术概述水处理技术是环境工程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保证水资源的安全、可持续利用。本章将围绕水处理技术展开论述,介绍各种水处理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水处理技术按原理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三大类,本章将重点阐述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其优缺点。4.2常规水处理工艺4.2.1混凝沉淀混凝沉淀是水处理工程中的一种重要工艺,主要通过向原水中投加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等污染物形成絮体,然后通过沉淀去除。该工艺具有操作简便、处理效果稳定等优点。4.2.2过滤过滤是通过特定的过滤介质,将水中的悬浮物、微生物等污染物截留下来,以达到提高水质的目的一种工艺。常用的过滤介质有石英砂、活性炭等。过滤工艺可分为快速过滤、慢速过滤等。4.2.3消毒消毒是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目的是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保证水质安全。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氯化、臭氧、紫外线等。4.3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AOT)是指通过产生高活性氧化物质,如羟基自由基(·OH)、过氧自由基(·O2)等,对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深度氧化的一种技术。该技术具有氧化能力强、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优点。4.3.1臭氧氧化技术臭氧氧化技术是利用臭氧作为氧化剂,对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分解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对色、味、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显著,但臭氧的制备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水处理领域的广泛应用。4.3.2芬顿氧化技术芬顿氧化技术是利用亚铁离子与过氧化氢在酸性条件下羟基自由基,对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分解的一种方法。该技术具有氧化能力强、操作简便等优点,但需控制好反应条件,防止亚铁离子过量导致色度升高。4.3.3光催化氧化技术光催化氧化技术是利用光能激发催化剂,活性氧化物质,对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分解的一种方法。该技术具有无污染、能耗低等优点,但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及光利用效率等因素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读者对水处理工程中的各种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第5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5.1粉尘污染控制技术5.1.1粉尘来源与特性本节主要介绍粉尘污染的来源、形成过程及其特性,包括矿物加工、工业生产、建筑工地等产生粉尘的行业特点。5.1.2粉尘捕集技术本节详细阐述粉尘捕集技术,包括机械除尘、湿式除尘、静电除尘及布袋除尘等,对比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5.1.3粉尘处理与处置介绍粉尘处理与处置方法,如固液分离、焚烧、化学稳定等,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及效果进行评估。5.2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5.2.1气态污染物来源与特性分析气态污染物的来源、迁移与转化规律,以及不同行业排放气态污染物的特点。5.2.2吸收法介绍吸收法的基本原理、设备及其在气态污染物控制中的应用,包括湿法洗涤、干法吸收等。5.2.3吸附法阐述吸附法的原理、吸附剂种类及其在气态污染物控制中的应用,如活性炭吸附、分子筛吸附等。5.2.4催化氧化法介绍催化氧化法在气态污染物控制中的应用,包括催化剂种类、反应器设计及操作条件优化等。5.3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5.3.1挥发性有机物来源与特性分析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来源、排放特征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5.3.2吸附浓缩技术介绍吸附浓缩技术原理及其在VOCs控制中的应用,包括吸附剂选择、吸附设备设计等。5.3.3冷凝回收技术阐述冷凝回收技术在VOCs治理中的应用,分析不同冷凝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5.3.4燃烧法介绍燃烧法在VOCs控制中的应用,包括直接燃烧、催化燃烧及蓄热式燃烧等,分析各种燃烧技术的特点及适用范围。5.3.5生物法阐述生物法在VOCs治理中的应用,包括生物过滤、生物滴滤及生物洗涤等,评估生物法的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第6章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6.1固体废物处理技术6.1.1填埋技术固体废物填埋技术是将固体废物在经过一定预处理后,埋入专门设计的填埋场中,通过微生物分解、物理化学反应等过程,达到减量化、无害化的目的。6.1.2焚烧技术焚烧技术是将固体废物在高温条件下进行氧化燃烧,转化为灰渣、气体等物质,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理方法。6.1.3热解技术热解技术是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将固体废物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分解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产物,从而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6.1.4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昆虫等生物对固体废物进行分解、转化,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方法。6.2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6.2.1物理回收技术物理回收技术是通过对固体废物进行分选、破碎、压实等物理方法,将其中的有价物质分离出来,进行资源化利用。6.2.2化学回收技术化学回收技术是利用化学反应将固体废物中的有价成分提取出来,转化为可利用的物质。6.2.3生物转化技术生物转化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将固体废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有机肥料等资源。6.3危险废物处理与处置6.3.1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包括沉淀、吸附、离子交换、电解等,用于处理危险废物中的有害成分,实现无害化。6.3.2焚烧处理技术危险废物焚烧处理技术要求在高温、充分燃烧的条件下进行,保证废物中的有害成分得到有效分解。6.3.3安全填埋技术危险废物安全填埋技术需在严格的环境监测和管理下进行,保证废物与地下水、土壤等环境隔离,防止环境污染。6.3.4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是通过添加固化剂、稳定剂等物质,将危险废物转化为稳定、不溶性的固体物质,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第7章噪声与振动控制7.1噪声与振动污染概述噪声与振动污染作为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本节主要介绍噪声与振动的来源、危害及其在我国环境工程领域的管理现状。7.1.1噪声与振动的来源噪声与振动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生产:如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等行业的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与振动;(2)交通运输:如机动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运行噪声;(3)建筑施工:如建筑工地施工机械作业、爆破作业等产生的噪声与振动;(4)社会生活:如公共场所、家庭娱乐等活动产生的噪声。7.1.2噪声与振动的危害噪声与振动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建筑物造成以下危害:(1)对人体听觉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损害;(2)影响生物的繁殖、生长和发育;(3)导致建筑物结构疲劳损伤、影响使用寿命。7.1.3我国噪声与振动污染管理现状我国高度重视噪声与振动污染的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对噪声与振动污染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7.2噪声控制技术噪声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7.2.1源头控制(1)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噪声产生;(2)选用低噪声设备,提高设备隔声功能;(3)采用减振、隔振措施,降低振动传递。7.2.2传播途径控制(1)设置声屏障,阻挡噪声传播;(2)利用地形地貌、绿化等手段,降低噪声传播;(3)采用隔音窗、隔音门等建筑措施,提高建筑物隔声功能。7.2.3接收端控制(1)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降低噪声影响;(2)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佩戴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3)加强噪声污染监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7.3振动控制技术振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7.3.1源头控制(1)选用低振动设备,降低振动产生;(2)采用减振器、隔振器等减振设备,降低振动传递;(3)改进施工工艺,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影响。7.3.2传播途径控制(1)采用隔离带、隔音墙等手段,降低振动传播;(2)利用地下管线、隧道等设施,减少振动影响;(3)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功能。7.3.3接收端控制(1)加强建筑物隔振设计,降低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2)对敏感设备采取减振措施,提高设备的抗振功能;(3)开展振动污染监测,为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以上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噪声与振动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为创建和谐、宁静的生活环境提供技术保障。第8章生态修复与保护8.1生态修复技术8.1.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地整理、水土保持、湿地恢复和河流疏浚等。这些技术通过改善地形、水文条件和土壤结构,为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基础。8.1.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针对土壤和水质污染问题,采用化学稳定剂、化学降解剂等物质,降低污染物毒性,促进生态系统恢复。8.1.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的生理和生态功能,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等。8.1.4生态工程修复技术生态工程修复技术是将生态学原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通过构建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主要包括人工湿地、人工湖泊和生态护坡等。8.2生态系统保护策略8.2.1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系统保护的核心内容。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实施濒危物种保护工程等措施,维护生物多样性。8.2.2生态系统功能保护保护生态系统功能,保证其提供持续、稳定的服务。主要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汇维护等。8.2.3生态缓冲带建设生态缓冲带是连接不同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具有降低污染、减缓生态冲击等功能。通过建设生态缓冲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8.2.4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从宏观角度出发,优化景观格局,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主要包括景观格局优化、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节点保护等。8.2.5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补偿,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8.2.6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实时掌握生态系统状况,为制定和调整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8.2.7社区参与与公众教育鼓励社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格局。第9章环境规划与管理9.1环境规划方法9.1.1环境现状分析本节主要介绍环境现状分析的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环境质量评价和问题识别等步骤,以便为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9.1.2目标设定与指标体系构建本节阐述环境规划目标设定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保证环境规划的科学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