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郁达夫学习目标2.探究悲凉的缘由,追溯文化的根源。(难点)通过诵读文本,感受自然景物之美,能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并能从多角度点评精彩段落。1.掌握赏析景物的方法,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重点)任务一掌握必备知识,识记重点知识。知人论世,作者微传(了解即可)写景散文文体知识(重点识记)(一)写景散文文体知识(重点识记)1.写景常用手法调动各种感官绘声、绘色、绘形: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比拟、通感、对比等。空间方位(远近高低)使景物层次分明:由远及近、由高及低等。(沁园春长沙上阙)其它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动静互衬、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等。(一)写景散文文体知识(重点识记)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文章,作者并非仅仅写景,而是想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喜、好、厌、恶的思想感情。通过作者对某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3.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有情感的朗读,深入领悟语言和语感。联系背景,深入理解主旨。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品评和鉴赏。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领会意境。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二)知人论世,作者微传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出身于一个书香家庭。1913年留学日本,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当翻译,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代表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过着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写了不少文笔优美的山水游记和诗词,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1934年8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到达北平之后,就对北平有着很深的感情,后来离开就一直对故都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初读文章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
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则是全文写作重点。重要字词混混沌沌(
)
驯鸽(
)
潭柘寺(
)
落蕊(
)
着着布衣(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
ruǐchuánniàn
xīshuàidùn
zhèxùnzhuó初读感知结构思路一:总起(1-2)思秋赴秋二:分写(3-11)绘秋三:总括(12-14)议秋赞秋恋秋清、静、悲凉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文眼
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性的语句。一般是抒情议论性的句子。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前必有伏笔;
出现在篇中,那前必有伏笔后有照应。第一段作用:结构——
内容——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奠定感情基调任务二捕捉动情点,制作微视频。镜头绘景。我是朗读者撰写宣传文稿情境任务:捕捉动情点,制作微视频。
山东教育电视台为彰显北京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传播郁达夫和朱自清两位散文名家的作品,发起了一个“捕捉动情点,制作微视频”的征集活动。要求从散文名篇中选取经典的写景片段,拍摄视频,挑选合适的音乐和场景,并撰写视频拍摄脚本。学校组织我们高一年级师生参加本次微视频征集活动,选取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为拍摄录制的文本,要求选取动情画面,融情于景,深情诵读。微视频征集具体分为镜头绘景、深情诵读、撰写文稿三个主要学习活动。情境任务:捕捉动情点,制作微视频。镜头绘景
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散文,本身就是一幅画、一首诗,那就让我们用镜头和文字来呈现出老北京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
课文第二部分作者分别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图。
请同学们速读3-11段,完善下面表格,准备展示。
注意扣紧课文语句,抓住关键词。
限时:5分钟郁达夫的散文如诗如画,他用漂亮精当的文字描绘了几幅图画?请分别命名。名称具体景物(人)画面特点感官角度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10段
第11段
视觉:秋色触觉:秋柔听觉:秋声听觉:秋韵视觉:秋色破屋、浓茶、小院、高天、驯鸽、牵牛环境:清幽、萧瑟心境:悠闲、孤寂、落寞环境:细腻、清静心境:落寞、清闲槐树的落蕊秋蝉衰弱的残声嘶叫环境:以动衬静心境:悲凉哀婉灰沉沉的天底、凉风、闲人互答、歧韵枣子、淡绿微黄、清秋佳日环境:清爽、利索心境:无聊、落寞环境:淡绿微黄心境:眷恋清、静、悲凉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清秋佳果郁达夫的散文如诗如画,他用漂亮精当的文字描绘了几幅图画?请分别命名。
秋
景
图
秋雨话凉秋槐落蕊庭院秋景秋蝉残鸣清秋佳果我是朗读者读出秋味,读出情感情境任务:捕捉动情点,制作微视频。撰写宣传文稿
精读品味解说文稿要先明确内容的赏析侧重点,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景,从以下角度任选1-2个,谈谈其艺术方法好在哪里,结合作者背景进行赏析。(色彩、动静、感官、手法、意象、炼字等角度)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清晨院中赏秋物象:
破屋、浓茶、小院、碧天、鸽声、漏光、残垣、蓝朵、秋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天色—很高很高的碧绿。“清”“静”日光是一丝一丝漏下来的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冷色调秋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生命的衰竭与凄凉冷落与萧条悲凉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这里的景语都是情语吗?那么喜欢秋,为何还是眼见悲凉?
景语皆情语,在清、静、悲凉的景后是一颗清、静、悲凉的心——以情选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景语皆情语思想探究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秋景为何美得如此悲凉?生平经历:自小体弱多病,幼年丧父,成年后去日本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中年丧子,颠沛流离,命途多舛。社会环境: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着,居无定所。审美追求:在杭州期间,他提倡静的文学,艺术上侧重表现自我真性情,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文章以情选景,以景显情,浑然一体。情境任务:捕捉动情点,制作微视频。撰写宣传文稿
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微视频,不仅要有唯美的画面,还要有与之映衬融合的解说语。
《故都的秋》在选景写景方面很有特色,从下面两个任务中选其一,精读品味,写一段鉴赏性文字,作为微视频的解说文稿。(要点+分析,在6分题目基础上写得优美一点)从选材的角度分析“简单平凡中见秋味”。从写景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要求:限时8分钟,条理书写,准备展示。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拓展寻根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秋日凄凄。——《诗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拓展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大学教授专项聘用合同4篇
- 2025年宁夏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岗位聘用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木材加工厂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井盖专利技术许可与转让合同3篇
- 2025年度新型建材钢管租赁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家电产品销售合同协议范本3篇
- 2025年度二手房屋买卖居间服务合同范本全新升级版
- 2025年度预制构件装配式建筑项目风险评估与保险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跑步赛事场地设施租赁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古建筑修缮泥工班组专业施工合同4篇
- 矿物加工工程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同等学力申硕英语考试真题
-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副本
- 消除“艾梅乙”医疗歧视-从我做起
- 非遗文化走进数字展厅+大数据与互联网系创业计划书
- 2024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总结与反思
- 加油站廉洁培训课件
- 现金日记账模板(带公式)
- 消化内科专科监测指标汇总分析
- 深圳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系统操作手册(电子票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