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高一下学期统一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高一下学期统一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高一下学期统一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高一下学期统一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高一下学期统一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统一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农耕词汇是一类独特的语言资源,与农具、环境和农业耕作方式等农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现代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语境下,农耕词汇并未完全消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迸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播种、栽培、嫁接、灌溉、施肥、耕耘等常用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纷纷发生语义泛化现象,融入了汉语的基本思维习惯,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还现身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一类农耕词汇与农事生产活动有关,如耕、割、播、藏锄等。“耕”指用犁翻松填土以备播种。“深耕”是土壤耕作的最基本措施,播种、插秧等农事活动之前必先犁田,上翻深层土壤,下盖浅层土壤,耙地等耕作劳动必须以深耕为基础。中国自古就有“深耕浅种”“深耕细作”等表达。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深耕”一词的使用愈加广泛,与其相关的新闻话语表达越来越常见,如“深耕国内市场”“深耕本土文化”“深耕数十载”等。另一类农耕词汇与耕地类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关,如耙、犁、磨等。“耙”原为名词,指由竹、木质长柄及铁、竹或木制梳齿耙头构成的用于平地、搂草、搜剔土块、摊翻物料、聚拢谷物等活动的手工农具,后引申为动词,指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摊开谷物和柴草等。“耙梳”一词在“耙”的基础上构成,字面上表达了使用耙子这种农具进行平土、摊谷等特定农业生产活动,实指整理梳理。当前学术话语中,“耙梳史料”“耙梳文献”“耙梳历史”等表达出现的频率逐步升高。上述语言现象与农耕词汇在形成、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呈现的特征密切相关。农耕词汇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语言学家王寅在其语言学理论“体认语言学”中,主张语言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强调“体验”,凸显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国人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创造并使用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图景。这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深耕”“耙梳”等源自农耕生产的词汇,生动勾勒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热闹场面,鲜活再现了忙碌的农耕劳动场景;人们充分调动身体资源,手脚协同配合,熟练地使用农业工具平整土地、翻松土壤。与此同时,长期的农耕生产活动使人们建立起对以土地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孕育出独特的中华农耕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及人类能够抗衡大自然的“人定胜天”观念。另一方面,语言与文化对各种身体经验作出忠实记录,并在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体验中不断丰富完善,也反过来对身体施加重要影响。“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等根植于农业生产的农耕语言,切实指导着人与自然打交道的农耕生产实践,引领人们在掌握时节交替变化和万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养育万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等以语言形式流传下来的文化观念,将天、地、人和谐统一起来,成为农业实践的参照系。这些语言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以身体为中介的农事活动。它们不仅间接调节身体的物理性机能,还通过不断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调节身体的社会性机能,让人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世界、使用语言和创造文化。农耕词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体认性,赋予此类表达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摘编自胡雯《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材料二:语言发展究其根本有三个方面的推动力:一是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三是前两方面之间的互动对语言表达的需求。体认对象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体认对象处于同质时,物理属性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地理环境的变化使“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于是对同一事物体验的深度得以增加。异质的改变涉及物质世界中新旧事物的更替,同样为主体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场景。譬如电脑和网络的发明使体认对象拓展到虚拟世界,拓宽了体验的广度。另外,身体不仅处于物质世界中,也存在于社会世界里,语言的发展与作为体认对象的社会密切相关。社会制度更替、全球化进程等社会因素也会丰富人们的体验,并产生以社会世界为依托的复杂概念。认知能力的提升使认知主体对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所获经验的心理投射能力增强,对语言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譬如,原始人类所获的感觉信息仅停留在物质世界中肉眼可见的表层,感知还受限于躯体的空间移动。但现代人发明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拓宽了自身原有的视觉范围,虚拟现实技术使主体对事物的识解也不再局限于当前所处的空间位置。这些体认工具辅助主体扩展对体认对象的体验和认知边界。体认对象和认知主体的发展拓宽和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新生概念不断涌现,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既依赖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体验的丰富化,也受制于主体躯体和认知能力的改变,更受二者互动的影响。反过来,语言作为思维和知识的载体,为人类的进化创造条件,最后不仅扩大了客体的体验范围,而且帮助主体突破躯体体验和认知的极限,为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摘编自林正军、张存《体认语言观阐发》)1.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播种、栽培等词汇语义泛化,或为日常用语,或为专业话语,这表明农耕词汇在不同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B.由农耕词汇的变迁类推,当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无论在工业社会还是农业社会,相应的语言词汇都会发生变化。C.“深耕”“耙梳”等词使用频率升高,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可见使用频率是衡量农耕词汇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D.从“体认”的角度看,“深耕”一词既是对人与土地互动体验过程的记录,也是经验智慧的总结,体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中会衍生出丰富的含义,这正是词语生命力的彰显。B.“耙梳”语义从“用耙子平土”到“整理、梳理”的泛化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C.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作为体认对象,会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D.人们认知能力的高低主要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的影响。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囵”字本义指“光明”,因为该字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被青少年群体率先使用来表达“苦闷、无奈、尴尬”等消极情绪,进而得以普及。B.“秒杀”一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它源于网络游戏,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或结束,由此衍生“秒+V”构词词模,如秒删、秒赞等。C.“淘汰”,原指挑选种子时用水淘洗、冲去杂质,留下适宜的种子。后通过隐喻衍生出新的语义“甄别裁汰”等,本义不再使用。D.“挂科”指考试不及格,多被学生使用。“挂”意为“悬”,“挂科”除了表达简洁、形象,还多了几分委婉含蓄和诙谐,易被人接受。4.根据材料一中有关“体认语言说”的阐述和以下图示,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各填写一个恰当的动词,每处不超过3个字。人们在“体认”实践中感知世界,语言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发展和使用的。“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体认的两翼,二者相互融合。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感知经验的认知加工,________各种概念结构。这些概念结构往往蕴含着文化。语言是记录、表征概念结构的重要途径。这种记录和表征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________实践的过程。5.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说明。〖答案〗1.A2.D3.B4.①体验②认知③形成④反哺5.①农耕词汇本身具有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能够在当下交际语境中找到契合点。②当代语境体认场景丰富,人们认知能力提升,二者互动,使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农耕词汇运用于其他领域带来新的空间。③农耕词汇体现了独特的中国农耕文化,能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提供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也反过来为语言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农耕词汇在不同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错误,扩大范围。由原文“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还现身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可知,原文说的是“部分农耕词汇”,选项“农耕词汇”扩大范围。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主要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的影响”错误。由原文“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可知,原文说的是“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还受“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是阐述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带来语言的变化。ABD均没有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B.“秒杀”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语言的变化,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第二段观点。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体验:根据材料一中“语言学家王寅在其语言学理论‘体认语言学’中,主张语言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强调‘体验’,凸显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可知,“体认”的两翼之一是“体验”,人们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来感知世界,从而为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基础。认知:与“体验”相对应的另一翼是“认知”,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认知加工,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世界,这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环节。形成: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感知经验的认知加工,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各种概念结构,“形成”这个动词准确地表达了从感知经验到概念结构的构建过程。反哺:“反哺”一词在这里表示语言对实践的反馈和促进作用。语言记录和表征概念结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同时也会对实践产生影响,推动实践的发展,这种相互作用可以用“反哺”来形象地概括。综上所述,这四个动词能够准确地体现材料一中关于“体认”和语言发展的相关阐述。【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农耕词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体认性,赋予此类表达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可知,农耕词汇本身具有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能够在当下交际语境中找到契合点。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认知能力的提升使认知主体对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所获经验的心理投射能力增强,对语言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第四段“体认对象和认知主体的发展拓宽和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新生概念不断涌现,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可知,当代语境体认场景丰富,人们认知能力提升,二者互动,使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农耕词汇运用于其他领域带来新的空间。根据材料二第四段“语言的发展既依赖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体验的丰富化,也受制于主体躯体和认知能力的改变,更受二者互动的影响。反过来,语言作为思维和知识的载体,为人类的进化创造条件,最后不仅扩大了客体的体验范围,而且帮助主体突破躯体体验和认知的极限,为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可知,农耕词汇体现了独特的中国农耕文化,能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提供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也反过来为语言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胖子和瘦子[俄]契诃夫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那是他的儿子。“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后激动地大声喊道,“真的是你吗?我亲爱的!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打哪儿来的?”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个人都感到又惊又喜。“我亲爱的!”瘦子在吻完后开始说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喂,让我把你看个够!你还是那么帅,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奈尔,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奈尔!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我正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不,我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得了两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呆若木鸡,但他马上满脸笑容,笑得脸都歪了。他的脸好像被火烫着了似的。他的身子好像在缩小,腰也弯了,好像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仿佛也在缩小,皱起了眉头……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了。纳法奈尔站得笔挺,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瘦子只握了握他的三个指头,深深地鞠了一躬,媚笑着:“嘿!嘿!嘿!”他的妻子也满脸堆笑。纳法奈尔咔嚓一声,收脚敬礼,制帽也掉到了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的开篇极为简洁:“尼古拉铁路一个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相遇: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一句话就把小说的地点、人物、事件交代齐备了。B.瘦子的妻子也瘦,下巴长长的,探头探脑,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她较少出门,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和瘦子同属社会小人物。C.这篇小说通过两个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两个人的情绪变化,给人们勾勒出一幅惟妙惟肖的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社会的世俗图。D.本文两次写道“又惊又喜”,第一次是写胖子和瘦子重逢时的惊喜,第二次是写瘦子一家得知胖子是高官时的惊喜。两次描写都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有讽刺之意。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胖子身上散发着“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身上散发着“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作者用气味的对比,暗示两人身份地位的悬殊。B.小说以得知胖子的官位品第为分水岭,分为两个部分,迥异的氛围,强烈的对比,充分展现出瘦子善变的性格特征和丢弃尊严的奴性心理。C.这篇小说揭示的社会问题是深刻、严肃的,但由于作品中夹杂着浓厚的幽默、滑稽成分,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减弱了小说主题原有的悲哀、凝重之情。D.文中不写具体时间,暗示了故事可能发生在任何时代;以胖瘦来称呼人物,则暗示了故事不是发生在特定人物身上:这样写更强调了故事的普遍性、广泛性。8.契诃夫主张“努力使人物心情在他们的行动中就清晰可见”。请以纳法奈尔为例,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心理变化。9.契诃夫为什么选择瘦子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小人物”作为小说的主角?请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答案〗6.D7.C8.小说多处描写纳法奈尔的行为动作,以此反映其心理。①在知道胖子是三等文官之前:纳法奈尔“犹豫了一下,摘下了帽子”“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心里犹豫,不想太靠近,表现了他不由自主的轻慢态度。②知道胖子的官级之后:“站得笔挺,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咔嚓一声,收脚敬礼,制帽也掉到了地上”。表现了他由轻慢变为崇敬、谄媚的心态。9.①从小说主旨来看,作者所要批判的就是等级分明的社会导致小人物可笑又可悲的奴性心理的社会现实。②从人物角度看,这样的小人物更具真实性、现实性和普遍性,通过“瘦子”这一形象更能折射出畸形的奴性社会心态,寓含作者的同情与批判,更具讽刺性。③打破传统的“批判达官贵人”的写法,以原本令人同情的小人物作为批判的对象,选材新颖,易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使文章更有可读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两次描写都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有讽刺之意”错误,本文第一次写胖子和瘦子重逢“又惊又喜”,是真实的不掺杂利害关系的惊喜,是老朋友分别多年后不期而遇的惊讶和喜悦,是本能的自然的心理反应,没有丰富含义,更没有讽刺之意。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减弱了小说主题原有的悲哀、凝重之情”错误,小说悲哀、凝重之情其实深深蕴含于字里行间,正是透过喜剧化的幽默、滑稽,小说揭露的社会问题更加令人悲哀。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人物心理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到关于纳法奈尔的几处描写,具体通过行为等描写分析此人物的心理。小说四处描写纳法奈尔的行为动作,比如开始见到胖子的时候,他“犹豫一下,摘下帽子”,再次提及他时,仍然是“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在得知胖子是三等文官之前,纳法奈尔不太想靠近胖子,懒得跟他应酬。“犹豫”“躲”反映了他不够热情,不愿亲近对方的心理。在听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得了两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之后,纳法奈尔的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他“站得笔挺,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咔嚓一声,收脚敬礼,制帽也掉到了地上”,这些动作和表现显出其过分崇敬的非正常心理。通过他的动作,可以看到此时的纳法奈尔变得庄重起来,这前后行为的变化,源于他知道对方的身份后,趋炎附势、阿谀谄媚的心态。【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主旨上,小说通过人物言行和神态变化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把“小人物”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卑躬屈尊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揭示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嘲笑和讽刺当时普遍存在的奴性心理和庸俗作风。人物上,契诃夫之所以以瘦子这样的“小人物”作为自己小说的主人公,是因为这种人是生活中的大多数,最具有普遍意义,最能表明生活的本质,使作品显得朴素真实。他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发掘人生的悲剧,以瘦子的前后变化,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沉痛。通过“瘦子”这一形象更能折射出畸形的奴性社会心态,寓含作者的同情与批判,更具讽刺性。选材上,小说只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通过一个普通的小人物透视社会深层的内容。相比较于达官贵人,借小人物的畸形心理来抨击当时社会的等级分明,可使小说更具讽刺性、批判性与现实意义。选材新颖,易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使文章更有可读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初,魏公子无忌爱人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有隐士侯嬴,家贫,为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夫人,无忌姊也,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过见侯生,再拜问计。生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得兵符。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下。信陵君不敢归魏,使将将其军以还。赵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若无所容。(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七》)材料二:范雎之仇魏齐亡过平原君。昭王乃遗赵王书曰:“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越,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国平原君家,急,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印,与魏齐间行,念诸侯莫可以赴急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以至楚。而信陵君闻之,畏秦,犹与,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哉?”时侯嬴在傍,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一见赵王,赐白壁一双、黄金百斤;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万户侯。当是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重见之,大怒而自刎。虞卿遂留于魏。魏赵畏秦,莫复用。困而不得意,乃著书入篇,号《虞氏春秋》焉。(节选自《风俗通义·穷通》)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子患之A数请B魏王C敕D晋鄙救赵E及宾客F辩士G游说万端H王终不听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此处指信陵君有意空出左边的位置以待侯嬴,表示恭敬。B.“诚”,如果,与《谏太宗十思疏》“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诚”意思不同。C.“范雎之仇魏齐”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材料二中“驾如野迎之”与《鸿门宴》“沛公起如厕”两句中的“如”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公子无忌有三千门客,隐士侯嬴不过是个守门人,公子大宴宾客,亲迎侯嬴来赴宴,还请他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令在场宾客大为吃惊。B.魏公子请求魏王救赵无果,侯嬴为公子献计,可找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因为信陵君曾为她报过父仇,所以她能万死不辞地帮助信陵君。C.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到平原君处,秦王写信威胁赵王,赵王害怕,派兵包围平原君家,平原君赶紧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叫二人逃离赵国。D.魏齐和虞卿想借助信陵君逃到楚国,信陵君害怕秦国,起初犹豫不见,后在侯嬴劝说下驾车迎接他们,然而魏齐怒而自杀,虞卿也未受重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2)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14.侯嬴两次进言为何都被信陵君采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0.AEH11.B12.C13.(1)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兵权去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算是有功劳了,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

(2)魏齐困窘,逃到虞卿那里,虞卿不看重爵禄的尊贵,解下相印,抛弃万户侯的封号悄悄逃走。14.①第一次进言,侯嬴提出的措施切实可行;第二次进言,侯嬴指出的问题切中要害。②信陵君面对进言,能审时度势,知错能改。〖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公子为这件事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王赶快出兵,又让宾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魏王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公子患之”是主谓宾结构,意思完整,A处断开;“魏王”是兼语,做“请”的宾语,同时做“敕晋鄙救赵”的主语,E处断开;“游说万端”的主语是“宾客辩士”,“王终不听”的主语是“王”,H处断开。故选AE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错误。都是“如果”。句意:公子如果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C.正确。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助词,无义。句意: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投奔平原君。/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D.正确。都是“到”。句意:赶快驱车到郊外去迎接他们。/刘邦起身去上厕所。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平原君赶紧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错,根据“急,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可知,魏齐认为事态紧急才去投靠虞卿,并不是平原君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的。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矫”,假托;“以”,来;“为”,是。(2)“穷困”,处于困境,走投无路;“过”,投奔;“捐”,丢弃。【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从侯嬴的提出的策略上看:“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分析了如姬因为最受宠幸可以拿到兵符,并且信陵君对如姬有恩,如姬愿意帮助信陵君,这个策略可操作性强;“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从虞卿舍弃功名利禄帮助魏齐的事件入手劝告,富有针对性,侯嬴指出的问题切中要害。从信陵君方面看:根据原文“信陵君大惭”可知,信陵君面对进言,能审时度势,知错能改。[参考译文]材料一:当时,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招来食客三千人。有个隐士叫侯嬴,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公子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去迎接侯先生。到达后,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到上位上,满堂宾客无不惊异。等秦国围攻赵国,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公子的姐姐,使臣的车子连续不断地到魏国来,责备魏公子。公子为这件事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王赶快让晋鄙出兵,又让宾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魏王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公子带着车队走过,去见侯先生,公子连着两次向侯先生拜礼,进而问对策。侯先生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在妻妾中如姬最受宠爱,她出入魏王的卧室很随便,只要尽力是能偷出兵符来的。况且公子曾经替如姬报杀父之仇,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辞的。公子如果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而夺了晋鄙的军权,北边可救赵国,西边能抵御秦国,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侯蠃的计策,获得了兵符。信陵君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于是邯郸得救,保住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到郊界来迎接公子)信陵君不敢回到魏国,就让部将带着部队返回魏国去。赵孝成王想要把五座城邑封堂给公子,公子听到这个消息后,露出了居功自满的神色。门客中有个人劝说公子道:“事物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兵权去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算是有功劳了,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我私下认为公子实在不应该。”公子听后,立刻责备自己,好像无地自容一样。材料二: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投奔平原君。昭王于是给赵国国君写了一封信说:“范先生的仇人魏齐就在平原君家里。大王派人赶快拿他的脑袋来。不然的话,我要发动军队攻打赵国,而且不把大王的弟弟放出函谷关。”赵孝成王看了信就派士兵包围了平原君的家宅,危急中,魏齐连夜逃出了平原君家,见到了赵国宰相虞卿。虞卿估计赵王不可能说服,就解下自己的相印,跟魏齐一起逃出了赵国,两人抄小路奔逃,想来想去几个诸侯国都没有能急人之难而可以投靠的人,就又奔回大梁,打算通过信陵君投奔到楚国去。信陵君听到了这个消息,由于害怕秦国找上门来,有些犹豫不决不肯接见他们,就向周围的人说:“虞卿这个人怎么样?”当时侯嬴也在旁边,就回答说:“人固然很难被别人了解,可了解别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个虞卿第一次见赵王,赵王赐给他白璧一对,黄金百两;第二次见赵王,赵王任命他为上卿;第三次见赵王,终于得到相印,被封为万户侯。当前,天下人都争着了解虞卿的为人。魏齐走投无路时投奔了虞卿,虞卿根本不把自己的高官厚禄看在眼里,解下相印,抛弃万户侯的爵位而与魏齐逃走。能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投奔您,您还问“这个人怎么样’。人固然很难被别人了解,了解别人也实在不容易啊!”信陵君听了这番话分明有讥讽自己的意味深感惭愧,赶快驱车到郊外去迎接他们。可是魏齐听到的是信陵君当初不大肯接见他的消息,便一怒之下刎颈自杀了。虞卿于是留在魏国。魏国、赵国畏惧秦国,不敢再任用虞卿,虞卿处于困境,不能称心如意,于是写了八部著作,称为《虞氏春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题岳阳楼①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②,华堂张与贵人看。〖备注〗①元和十四年春,贬至江州的白居易再调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图障:绘有图画的屏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洞庭湖的宏伟阔大,“漫漫”一词形象性地写出了水势浩泄的特点;“独上”一词透露出作者的孤寂之情。B.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洞庭湖无边春景,草木之绿绵延湖岸,夕阳下湖面红光动荡,极富色彩感和画面感,引人遐思。C.春日洞庭湖远连云梦,近接长安,猿啼苦,雁难渡,颔联、颈联分别从正侧两面表现了湖水的浩渺无边。D.尾联说如此美景难以画成图画,张挂在豪华的大厅里供贵人们欣赏,在夸赞美景的同时,流露出对贵人的祝愿之意。16.本诗后两联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后两联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5.D16.同:均流露苦闷之情。

异:白诗含蓄地表达出对京城的眷恋之情和对贵人们的怨愤。②杜诗有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和感伤,有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流露出对贵人的祝愿之意”分析错误,诗的最后两句说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这样贵人们也许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而不是“祝愿”。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白诗颈联,写善飞之雁难渡湖,侧面烘托洞庭湖的浩瀚无边,突出行旅艰难;诗人几经贬谪,不堪流离漂泊之苦,用“猿啼”之苦衬托诗人的奔波之苦,对京城的眷念之苦。尾联说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这样贵人们也许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②杜诗“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写出了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诗中有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和感伤,有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由此可知,两首诗均流露出诗人的苦闷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读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小丽完全沉浸在文字与自我会合的美妙之中,连连颔首赞叹。曾有朋友问她究竟“美”在何处,“妙”在哪里,她又说不出来,于是借用宋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两句词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听别人的建议,是为了更好地做自己的决定,决定了就义无反顾地去做,正如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刚在《中国酒器研究刍议》的论文中,研究了中国酒器与古人诗文的关系,他在文章中提到苏轼在不同的诗文中也写了与酒器有关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3)一尊还酹江月举匏樽以相属(我饮不尽器且倒余樽尽今夕)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的情节描写,往往可以增强小说的品位。在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方面,《红楼梦》奉为楷模。如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黛玉称自己喜欢山水诗人,主张写诗不必有太多的束缚,立意最为要紧,①平仄可以不拘,词句不必修饰。她的文学主张与宝玉不谋而合,宝玉创作《芙蓉女儿诔》,“随意所之,信笔而去,②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这些诗论继承明人“意趣”至上的主张,④又表现了宝、黛的率真个性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第四十二回写宝钗论画: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番话不但表现出宝钗博学多才,还凸显了她装愚守拙、富有机心的个性。18.下列句子中的“看”与文中加点的“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王大夫真是神医,居然把我的病看好了。B.这个周末能否野游,要看天气好不好。C.咱俩都认识十多年了,你别拿我当外人看。D.你这一整天,也不看书看报,光知道睡觉。19.“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并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B19.A20.古代小说中谈文论艺的情节描写,往往可以提高小说的品位。在将理论价值与文学功能完美结合方面,《红楼梦》被奉为楷模。〖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看”是“以……为依据而定”。A.诊治;B.以……为依据而定。C.对待;D.阅读。故选B。【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①处“此中有真意”承“立意最为要紧”,“欲辨已忘言”启“平仄可以不拘,词句不必修饰”,最为恰当。故选A。【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搭配不当,“增强小说的品位”动宾不搭配,改为“提高小说的品位”;不合逻辑,“《红楼梦》奉为楷模”错,被奉为楷模的是《红楼梦》,改为“《红楼梦》被奉为楷模”。(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咖啡和奶茶被誉为续命神器。不仅因为它们迷人的香气和味道让许多人沉醉,更因为它们蕴含的强大力量——咖啡因。咖啡因十分狡猾,会借助其与腺苷相似的分子结构,悄然侵入腺苷受体,以一种竞争性的方式,①,从而唤醒我们沉睡的神经,赋予我们无尽的活力。②?——当腺苷与受体结合,我们的睡意就会被增强。这下子就明白了吧,当咖啡因抢了腺苷的戏码,腺苷不能跟它的受体结合,就不能增强我们的睡意。这就是为什么中等剂量的咖啡因就能让我们感觉到神清气爽、疲劳消除。不过,咖啡因“抢戏”,③。咖啡因并不能改善长期睡眠不足引起的学习工作表现力下降;它只能在当下一刻让你精神矍铄。如果咖啡因摄入的时间太晚,比如你下班后非得来一杯为你晚上的追剧/游戏续命,那就会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引发焦虑。当摄入咖啡因形成习惯,你可能会产生依赖性;一旦停用,有可能出现戒断症状,包括头痛、疲劳、警觉性及敏感性降低、情绪低落等等。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抢戏”原指在戏剧或电影等表演艺术中,某个角色或演员不恰当地吸引过多的注意,从而影响了整体的表演效果。文中说咖啡因“抢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21.①阻断腺苷与其受体结合②腺苷有什么用呢③其实有利有弊22.“抢戏”一词在此使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咖啡因与腺苷受体相结合的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同时巧妙地写出了咖啡因作用的双面性,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下文“当腺苷与受体结合,我们的睡意就会被增强”和后句“从而唤醒我们沉睡的神经,赋予我们无尽的活力”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咖啡因通过阻断腺苷与其受体结合,就能减轻或消除人的睡意,故可补写“阻断腺苷与其受体结合”。第二空,此处是个问句,根据前句“当腺苷与受体结合,我们的睡意就会被增强……当咖啡因抢了腺苷的戏码,腺苷不能跟它的受体结合,就不能增强我们的睡意”,可知此处是说腺苷的作用,故可补写“腺苷有什么用呢”。第三空,该空的后面内容介绍了咖啡因的利处——能在当下一刻让你精神矍铄;也介绍了咖啡因的弊处——如果咖啡因摄入的时间太晚——那就会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引发焦虑。当摄入咖啡因形成习惯,你可能会产生依赖性;一旦停用,有可能出现戒断症状,包括头痛、疲劳、警觉性及敏感性降低、情绪低落等等,由此可知此处是指出了咖啡因的利弊,故可补写“其实是有利有弊”。【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第三段介绍了咖啡因的利弊,主要介绍的是它的弊处。根据题干对“抢戏”内涵的解释可知,“咖啡因‘抢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第二段中“咖啡因……会借助其与腺苷相似的分子结构,悄然侵入腺苷受体,以一种竞争性的方式,阻断腺苷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唤醒我们沉睡的神经,赋予我们无尽的活力”可知,“抢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咖啡因与腺苷受体相结合的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同时,结合“当咖啡因抢了腺苷的戏码,腺苷不能跟它的受体结合,就不能增强我们的睡意”可知,“抢戏”一词也写出了咖啡因作用的双面性,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位高中生读了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胖子和瘦子》后,在随笔中写道:“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别里科夫或“瘦子”,屈从于环境,屈从于权势,慢慢都被体制化,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大富豪比尔盖茨说:“社会充满不合理的现象,你先不要想去改变它,只能先去适应它。”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派。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没有人想改变自己。”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题引用三句话。第一句是高中生读了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胖子和瘦子》之后的随笔,他的话指出人们在现实中往往容易屈从于环境和权势,随波逐流,慢慢被规训化,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强调不合理的环境会让人变成自己讨厌的人。第二句是大富豪比尔盖茨的话,强调面对不合理的现象,要先适应再改变。第三句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话,强调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在观望,一种会行动。而大多数人都想改变世界,没有人想改变自己。这是一则多材料作文,考生要先找到多则材料之间的关联点,才能准确立意。结合这三句话,可以发现它们有内在的关联:1.面对不合理的环境,我们不能像别里科夫或瘦子,“屈从于环境,屈从于权势,慢慢都被体制化,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2.面对不合理的现象,是要先适应再改变,还是勇敢行动,积极改变。如果先适应的话,会不会慢慢被同质化,变成自己讨厌的人?如果要积极改变,应该如何改变?3.改变是改变环境,改变世界,还是改变自己?还是两者都要改变?改变自己要改变什么?如何改变?综合材料,我们可以这样的立意:面对不合理的环境,我们不能像别里科夫或瘦子,“屈从于环境,屈从于权势,慢慢都被体制化,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而是要积极改变。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不要只观望,改变要有行动。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接着,结合材料,分析环境有时候会让人慢慢体制化,久而久之,自己会活成自己讨厌的人。然后指出,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自己的原则或者无条件地迎合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相反,它是在坚持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对自身进行的一种积极的调整和完善。这种改变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用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态度去应对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学习新的技能,改变旧有的习惯,能够在不变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实现个人的价值最大化。同时,这种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不断地自我完善和适应环境,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充满活力。最后,总结观点,新时代的青年不会成为下一个别里科夫或“瘦子”,而是懂得改变,变成更好的自己。立意:1.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2.改变自己,勇敢行动。3.与其在观望中被同化,不如勇敢迈出改变的第一步。4.别做别里科夫,走出“套子”,改变自己。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统一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农耕词汇是一类独特的语言资源,与农具、环境和农业耕作方式等农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现代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语境下,农耕词汇并未完全消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迸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播种、栽培、嫁接、灌溉、施肥、耕耘等常用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纷纷发生语义泛化现象,融入了汉语的基本思维习惯,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还现身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一类农耕词汇与农事生产活动有关,如耕、割、播、藏锄等。“耕”指用犁翻松填土以备播种。“深耕”是土壤耕作的最基本措施,播种、插秧等农事活动之前必先犁田,上翻深层土壤,下盖浅层土壤,耙地等耕作劳动必须以深耕为基础。中国自古就有“深耕浅种”“深耕细作”等表达。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深耕”一词的使用愈加广泛,与其相关的新闻话语表达越来越常见,如“深耕国内市场”“深耕本土文化”“深耕数十载”等。另一类农耕词汇与耕地类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关,如耙、犁、磨等。“耙”原为名词,指由竹、木质长柄及铁、竹或木制梳齿耙头构成的用于平地、搂草、搜剔土块、摊翻物料、聚拢谷物等活动的手工农具,后引申为动词,指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摊开谷物和柴草等。“耙梳”一词在“耙”的基础上构成,字面上表达了使用耙子这种农具进行平土、摊谷等特定农业生产活动,实指整理梳理。当前学术话语中,“耙梳史料”“耙梳文献”“耙梳历史”等表达出现的频率逐步升高。上述语言现象与农耕词汇在形成、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呈现的特征密切相关。农耕词汇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语言学家王寅在其语言学理论“体认语言学”中,主张语言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强调“体验”,凸显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国人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创造并使用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图景。这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深耕”“耙梳”等源自农耕生产的词汇,生动勾勒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热闹场面,鲜活再现了忙碌的农耕劳动场景;人们充分调动身体资源,手脚协同配合,熟练地使用农业工具平整土地、翻松土壤。与此同时,长期的农耕生产活动使人们建立起对以土地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孕育出独特的中华农耕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及人类能够抗衡大自然的“人定胜天”观念。另一方面,语言与文化对各种身体经验作出忠实记录,并在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体验中不断丰富完善,也反过来对身体施加重要影响。“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等根植于农业生产的农耕语言,切实指导着人与自然打交道的农耕生产实践,引领人们在掌握时节交替变化和万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养育万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等以语言形式流传下来的文化观念,将天、地、人和谐统一起来,成为农业实践的参照系。这些语言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以身体为中介的农事活动。它们不仅间接调节身体的物理性机能,还通过不断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调节身体的社会性机能,让人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世界、使用语言和创造文化。农耕词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体认性,赋予此类表达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摘编自胡雯《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材料二:语言发展究其根本有三个方面的推动力:一是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三是前两方面之间的互动对语言表达的需求。体认对象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体认对象处于同质时,物理属性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地理环境的变化使“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于是对同一事物体验的深度得以增加。异质的改变涉及物质世界中新旧事物的更替,同样为主体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场景。譬如电脑和网络的发明使体认对象拓展到虚拟世界,拓宽了体验的广度。另外,身体不仅处于物质世界中,也存在于社会世界里,语言的发展与作为体认对象的社会密切相关。社会制度更替、全球化进程等社会因素也会丰富人们的体验,并产生以社会世界为依托的复杂概念。认知能力的提升使认知主体对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所获经验的心理投射能力增强,对语言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譬如,原始人类所获的感觉信息仅停留在物质世界中肉眼可见的表层,感知还受限于躯体的空间移动。但现代人发明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拓宽了自身原有的视觉范围,虚拟现实技术使主体对事物的识解也不再局限于当前所处的空间位置。这些体认工具辅助主体扩展对体认对象的体验和认知边界。体认对象和认知主体的发展拓宽和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新生概念不断涌现,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既依赖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体验的丰富化,也受制于主体躯体和认知能力的改变,更受二者互动的影响。反过来,语言作为思维和知识的载体,为人类的进化创造条件,最后不仅扩大了客体的体验范围,而且帮助主体突破躯体体验和认知的极限,为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摘编自林正军、张存《体认语言观阐发》)1.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播种、栽培等词汇语义泛化,或为日常用语,或为专业话语,这表明农耕词汇在不同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B.由农耕词汇的变迁类推,当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无论在工业社会还是农业社会,相应的语言词汇都会发生变化。C.“深耕”“耙梳”等词使用频率升高,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可见使用频率是衡量农耕词汇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D.从“体认”的角度看,“深耕”一词既是对人与土地互动体验过程的记录,也是经验智慧的总结,体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中会衍生出丰富的含义,这正是词语生命力的彰显。B.“耙梳”语义从“用耙子平土”到“整理、梳理”的泛化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C.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作为体认对象,会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D.人们认知能力的高低主要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的影响。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囵”字本义指“光明”,因为该字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被青少年群体率先使用来表达“苦闷、无奈、尴尬”等消极情绪,进而得以普及。B.“秒杀”一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它源于网络游戏,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或结束,由此衍生“秒+V”构词词模,如秒删、秒赞等。C.“淘汰”,原指挑选种子时用水淘洗、冲去杂质,留下适宜的种子。后通过隐喻衍生出新的语义“甄别裁汰”等,本义不再使用。D.“挂科”指考试不及格,多被学生使用。“挂”意为“悬”,“挂科”除了表达简洁、形象,还多了几分委婉含蓄和诙谐,易被人接受。4.根据材料一中有关“体认语言说”的阐述和以下图示,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各填写一个恰当的动词,每处不超过3个字。人们在“体认”实践中感知世界,语言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发展和使用的。“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体认的两翼,二者相互融合。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感知经验的认知加工,________各种概念结构。这些概念结构往往蕴含着文化。语言是记录、表征概念结构的重要途径。这种记录和表征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________实践的过程。5.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说明。〖答案〗1.A2.D3.B4.①体验②认知③形成④反哺5.①农耕词汇本身具有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能够在当下交际语境中找到契合点。②当代语境体认场景丰富,人们认知能力提升,二者互动,使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农耕词汇运用于其他领域带来新的空间。③农耕词汇体现了独特的中国农耕文化,能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提供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也反过来为语言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农耕词汇在不同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错误,扩大范围。由原文“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还现身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可知,原文说的是“部分农耕词汇”,选项“农耕词汇”扩大范围。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主要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的影响”错误。由原文“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可知,原文说的是“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还受“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是阐述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带来语言的变化。ABD均没有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B.“秒杀”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语言的变化,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第二段观点。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体验:根据材料一中“语言学家王寅在其语言学理论‘体认语言学’中,主张语言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强调‘体验’,凸显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可知,“体认”的两翼之一是“体验”,人们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来感知世界,从而为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基础。认知:与“体验”相对应的另一翼是“认知”,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认知加工,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世界,这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环节。形成: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感知经验的认知加工,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各种概念结构,“形成”这个动词准确地表达了从感知经验到概念结构的构建过程。反哺:“反哺”一词在这里表示语言对实践的反馈和促进作用。语言记录和表征概念结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同时也会对实践产生影响,推动实践的发展,这种相互作用可以用“反哺”来形象地概括。综上所述,这四个动词能够准确地体现材料一中关于“体认”和语言发展的相关阐述。【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农耕词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体认性,赋予此类表达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可知,农耕词汇本身具有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能够在当下交际语境中找到契合点。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认知能力的提升使认知主体对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所获经验的心理投射能力增强,对语言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第四段“体认对象和认知主体的发展拓宽和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新生概念不断涌现,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可知,当代语境体认场景丰富,人们认知能力提升,二者互动,使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农耕词汇运用于其他领域带来新的空间。根据材料二第四段“语言的发展既依赖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体验的丰富化,也受制于主体躯体和认知能力的改变,更受二者互动的影响。反过来,语言作为思维和知识的载体,为人类的进化创造条件,最后不仅扩大了客体的体验范围,而且帮助主体突破躯体体验和认知的极限,为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可知,农耕词汇体现了独特的中国农耕文化,能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提供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也反过来为语言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胖子和瘦子[俄]契诃夫在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那是他的儿子。“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后激动地大声喊道,“真的是你吗?我亲爱的!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你打哪儿来的?”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两个人都感到又惊又喜。“我亲爱的!”瘦子在吻完后开始说道,“真没有料到!简直喜出望外!喂,让我把你看个够!你还是那么帅,跟从前一样!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咳,你,天哪!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结婚了吧?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奈尔,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中学同班同学!”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你别害怕,纳法奈尔!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我正在供职,我亲爱的!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金不高……咳,去它的!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烟盒很精致!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噢,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啊?”“不,我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得了两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呆若木鸡,但他马上满脸笑容,笑得脸都歪了。他的脸好像被火烫着了似的。他的身子好像在缩小,腰也弯了,好像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仿佛也在缩小,皱起了眉头……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了。纳法奈尔站得笔挺,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嘿嘿,大人!”“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诚惶诚恐、阿谀谄媚、低三下四的寒酸相,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瘦子只握了握他的三个指头,深深地鞠了一躬,媚笑着:“嘿!嘿!嘿!”他的妻子也满脸堆笑。纳法奈尔咔嚓一声,收脚敬礼,制帽也掉到了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的开篇极为简洁:“尼古拉铁路一个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相遇: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一句话就把小说的地点、人物、事件交代齐备了。B.瘦子的妻子也瘦,下巴长长的,探头探脑,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她较少出门,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和瘦子同属社会小人物。C.这篇小说通过两个老同学在车站邂逅的场景和对话,描绘了两个人的情绪变化,给人们勾勒出一幅惟妙惟肖的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社会的世俗图。D.本文两次写道“又惊又喜”,第一次是写胖子和瘦子重逢时的惊喜,第二次是写瘦子一家得知胖子是高官时的惊喜。两次描写都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有讽刺之意。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胖子身上散发着“核烈斯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身上散发着“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作者用气味的对比,暗示两人身份地位的悬殊。B.小说以得知胖子的官位品第为分水岭,分为两个部分,迥异的氛围,强烈的对比,充分展现出瘦子善变的性格特征和丢弃尊严的奴性心理。C.这篇小说揭示的社会问题是深刻、严肃的,但由于作品中夹杂着浓厚的幽默、滑稽成分,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减弱了小说主题原有的悲哀、凝重之情。D.文中不写具体时间,暗示了故事可能发生在任何时代;以胖瘦来称呼人物,则暗示了故事不是发生在特定人物身上:这样写更强调了故事的普遍性、广泛性。8.契诃夫主张“努力使人物心情在他们的行动中就清晰可见”。请以纳法奈尔为例,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心理变化。9.契诃夫为什么选择瘦子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小人物”作为小说的主角?请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答案〗6.D7.C8.小说多处描写纳法奈尔的行为动作,以此反映其心理。①在知道胖子是三等文官之前:纳法奈尔“犹豫了一下,摘下了帽子”“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心里犹豫,不想太靠近,表现了他不由自主的轻慢态度。②知道胖子的官级之后:“站得笔挺,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咔嚓一声,收脚敬礼,制帽也掉到了地上”。表现了他由轻慢变为崇敬、谄媚的心态。9.①从小说主旨来看,作者所要批判的就是等级分明的社会导致小人物可笑又可悲的奴性心理的社会现实。②从人物角度看,这样的小人物更具真实性、现实性和普遍性,通过“瘦子”这一形象更能折射出畸形的奴性社会心态,寓含作者的同情与批判,更具讽刺性。③打破传统的“批判达官贵人”的写法,以原本令人同情的小人物作为批判的对象,选材新颖,易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使文章更有可读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两次描写都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有讽刺之意”错误,本文第一次写胖子和瘦子重逢“又惊又喜”,是真实的不掺杂利害关系的惊喜,是老朋友分别多年后不期而遇的惊讶和喜悦,是本能的自然的心理反应,没有丰富含义,更没有讽刺之意。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减弱了小说主题原有的悲哀、凝重之情”错误,小说悲哀、凝重之情其实深深蕴含于字里行间,正是透过喜剧化的幽默、滑稽,小说揭露的社会问题更加令人悲哀。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人物心理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到关于纳法奈尔的几处描写,具体通过行为等描写分析此人物的心理。小说四处描写纳法奈尔的行为动作,比如开始见到胖子的时候,他“犹豫一下,摘下帽子”,再次提及他时,仍然是“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在得知胖子是三等文官之前,纳法奈尔不太想靠近胖子,懒得跟他应酬。“犹豫”“躲”反映了他不够热情,不愿亲近对方的心理。在听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得了两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之后,纳法奈尔的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他“站得笔挺,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咔嚓一声,收脚敬礼,制帽也掉到了地上”,这些动作和表现显出其过分崇敬的非正常心理。通过他的动作,可以看到此时的纳法奈尔变得庄重起来,这前后行为的变化,源于他知道对方的身份后,趋炎附势、阿谀谄媚的心态。【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主旨上,小说通过人物言行和神态变化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把“小人物”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卑躬屈尊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揭示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嘲笑和讽刺当时普遍存在的奴性心理和庸俗作风。人物上,契诃夫之所以以瘦子这样的“小人物”作为自己小说的主人公,是因为这种人是生活中的大多数,最具有普遍意义,最能表明生活的本质,使作品显得朴素真实。他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发掘人生的悲剧,以瘦子的前后变化,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沉痛。通过“瘦子”这一形象更能折射出畸形的奴性社会心态,寓含作者的同情与批判,更具讽刺性。选材上,小说只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通过一个普通的小人物透视社会深层的内容。相比较于达官贵人,借小人物的畸形心理来抨击当时社会的等级分明,可使小说更具讽刺性、批判性与现实意义。选材新颖,易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使文章更有可读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初,魏公子无忌爱人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有隐士侯嬴,家贫,为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夫人,无忌姊也,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过见侯生,再拜问计。生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得兵符。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下。信陵君不敢归魏,使将将其军以还。赵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若无所容。(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七》)材料二:范雎之仇魏齐亡过平原君。昭王乃遗赵王书曰:“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越,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国平原君家,急,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印,与魏齐间行,念诸侯莫可以赴急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以至楚。而信陵君闻之,畏秦,犹与,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哉?”时侯嬴在傍,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