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四川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一篇乡土复员论里,我提出了一种看法:中国土地问题严重性的表面化是由于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土地的生产并不能单独同时养活地主和佃户两重人物,中国现有的人地比例,注定了“耕者有其田”的秩序。如果我们承认当前严重局面基本上是土地问题在作祟,则土地问题的合理解决自应是重建和平秩序的前提。合理解决,在我看来,却不只是在土地权的重分配。我说“不只是”,因为要能做到土地权重分配,实行耕者有其田,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本来靠地租维持生活的地主得另外找到一个经济的基础。有人会说,地主这阶层是寄生在农民身上的剥削者,他们已经侥幸地被供养了几千年,现在该被清算了;把田拿走了,如果他们自己没法找到生存的机会、那是活该。我不愿在道德立场上讨论这问题,只想从事实上说,如果地主阶层找不到新的生产性的经济基础,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土地的,于是,如果要实现耕者有其田,就不免要在同意的方式之外用暴力的手段了。再换一句话说,如果不给地主阶层一个经济的出路,土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避免不了暴力的因素。我的立场是想在和平方式中去解决这无法拖延的基本问题,所以特别愿意强调和平解决所必需的条件。我承认地主阶层即使找到了新的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就能和平解决土地问题,这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并非足够的条件。我也承认“另外找到一个经济基础”的责任是在地主阶层自己,因为他们在传统社会中是握有特权的阶层。拉斯基教授在工党上台前夕给英国特权阶层的忠告,很适用于中国当前的形势。如果特权阶层不自动的放弃特权,在和平的情势中获取另外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就将被迫放弃特权,在暴力的运用里,损失最大的也就将是这个阶层。事实上,当前的地主阶层已感觉到他们的特权不可靠了。这里我可以抄录一节一位在家乡(苏州附近)的朋友给我的信:以前农民“拔田”(有永佃权的佃户向地主买俗称田底的地权)每亩需粳20担,农民花得起这笔钱的很少。现在市价只要两担。很多地主在困难重重,前途又无希望之中,甚至肯收更低的代价把田卖掉。这其实是乡土衰落所必然会发生的结果。地主们放弃土地,离乡入城,已有相当久的历史。现在城市里多少中下层的居民不是从原有的地主阶层里出来的呢?他们如果在城市里得到了谋生的职业,或是投资的机会,即使没有“重重困难”去迫使他们出卖土地,他们也不会留恋于已不一定收得到租的土地。但是关键是在他们身虽离乡,而并不易在土地之外找到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中国民族工业的萧条,使他们的收入还是直接或间接地取之于农民。一查他们的职业,公务员和军队占着很大的比例。这说明了,如果我们在农业之外不能开辟出广大的生产基础,本来寄生于土地上的,不论他们离村多么远,不论他们名义上怎样不带土气,最后,转转弯弯的还是寄生在农民身上。地租名目可以变成赋税,变成摊派,实际还是一样,土地得供养这一批不事生产的人物。这是说地主阶层即使放弃了土地,如果没有新的生产去吸收他们,问题还是没有变。因之,我觉得现在的关键已不是在地主们愿意不愿意放弃土地,而是怎样转变为生产者的问题。(摘编自费孝通《乡土重建》第八章)材料二:只见小厮手里拿着个禀帖并一篇帐目,回说:“黑山村的乌庄头来了。”……贾珍便命带他进来。一时,只见乌进孝进来,只在院内磕头请安。贾珍命人拉他起来,笑说:“你还硬朗。”乌进孝笑回:“托爷的福,还能走得动。”贾珍道:“你儿子也大了,该叫他走走也罢了。”乌进孝笑道:“不瞒爷说,小的们走惯了,不来也闷的慌。他们可不是都愿意来见见天子脚下世面?他们到底年轻,怕路上有闪失,再过几年就可放心了。”贾珍道:“你走了几日?”乌进孝道:“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竞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因日子有限了,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贾珍道:“我说呢,怎么今儿才来。我才看那单子上,今年你这老货又来打擂台来了。”乌进孝忙进前了两步,回道:“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竞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贾珍皱眉道:“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乌进孝道:“爷的这地方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谁知竞大差了。他现管着那府里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贾珍道:“正是呢,我这边都可,已没有什么外项大事,不过是一年的费用费些。我受些委屈就省些。再者年例送人请人,我把脸皮厚些。可省些也就完了。比不得那府里,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一二年倒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乌进孝笑道:“那府里如今虽添了事,有去有来,娘娘和万岁爷岂不赏的!”贾珍听了,笑向贾蓉等道:“你们听,他这话可笑不可笑?”贾蓉等忙笑道:“你们山坳海沿子上的人,那里知道这道理。娘娘难道把皇上的库给了我们不成!他心里纵有这心,他也不能作主。岂有不赏之理,按时到节不过是些彩缎古董顽意儿。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这二年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贾珍笑道:“所以他们庄家老实人,外明不知里暗的事。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贾蓉又笑向贾珍道:“果真那府里穷了。前儿我听见凤姑娘和鸳鸯悄悄商议,要偷出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呢。”贾珍笑道:“那又是你凤姑娘的鬼,那里就穷到如此。他必定是见去路太多了,实在赔的狠了,不知又要省那一项的钱,先设此法使人知道,说穷到如此了。我心里却有一个算盘,还不至如此田地。”说着,命人带了乌进孝出去,好生待他,不在话下。(摘编自《红楼梦》第五十三回)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土地问题的严重性是由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因为土地的产能并不能单独同时养活地主和佃户。B.要建立“耕者有其田”的新秩序,就必须进行土地权的重新分配,这必然触及地主阶层的固有利益。C.拉斯基教授忠告英国特权阶层自动放弃特权,才能在和平的情势中获得另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D.振兴民族工业,让地主阶层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地主阶层自然会主动放弃土地,土地问题才会彻底解决。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主阶层找到土地之外的经济基础,并转变为生产者,才能真正解决土地问题,这是全文的核心观点。B.苏州附近的地主以很低的价格卖掉田地的事例,说明乡土衰落让地主阶层感觉到了自己固有特权的松动。C.第四段中作者运用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了只有地主阶层转变为生产者才是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D.作者在说理的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递进,逻辑严谨,说服力强。3.下列对材料二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乌进孝跟贾珍辩解因天灾导致收成不好,理由虚虚实实真假难辨,从一个侧面说明地主阶层的特权越来越不可靠。B.贾府需要黑山村的地租才能顺利过年,说明在农业之外不能开辟出稳定的生产基础,地主阶层依然会寄生在农民身上。C.从“只剩了八九个庄子”大致可以推知贾府有过卖地的行为,其性质跟文本一中提到的苏州附近地主卖地相同。D.从乌进孝和贾珍父子的对话可以看出,贾府的开支越来越大,又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这是贾府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4.从材料二看出贾府的生计逐渐艰难,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其原因。5.在费孝通看来,地主阶层面临着哪些考验?请根据材料一概括。〖答案〗1.D2.C3.C4.①土地收益减少,经济基础单一,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②社会变迁,特权松动,难以继续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地位。5.①寻找新的经济基础,地主阶层需要找到土地之外的经济基础,以维持其生计。②放弃特权和重新定位,他们需要放弃部分特权和利益,以换取在新的社会结构中的稳定地位。③转变为生产者,不再寄居在农民身上,具备生产能力,能够创造价值收益。〖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中国土地问题的严重性是由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第一段“中国土地问题严重性的表面化是由于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可知,“表面化是由于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并非真正原因。B.“就必须进行土地权的重新分配”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合理解决,在我看来,却不只是在土地权的重分配”可知,是不仅仅在土地权的重分配,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C.“才能……”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如果特权阶层不自动的放弃特权,在和平的情势中获取另外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就将被迫放弃特权”可知,选项前后两个分句的内容都是“被迫放弃特权”的前提条件,故二者之间不是条件关系。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对比论证”错误。材料一第四段分别从两种情况论述问题,一是地主们“在城市里得到了谋生的职业,或是投资的机会”;二是地主们“身虽离乡,而并不易在土地之外找到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而不是进行对比论证。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辨析信息并合理推断的能力。C.“其性质跟文本一中提到的苏州附近地主卖地相同”错误。根据《红楼梦》相关内容,贾府卖地是因为家庭衰败,入不敷出,与苏州附近地主“感觉到他们的特权不可靠”,愿意用“更低的代价把田卖掉”性质不同。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本来靠地租维持生活的地主得另外找到一个经济的基础”,第四段“并不易在土地之外找到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指出,地主阶层在土地之外难以找到稳定的经济基础。贾府的情况也类似,其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租金和农业收益,天灾人祸导致实际收益远低于预期,贾府阶层依赖土地的收入大幅减少,又缺乏多样化的经济来源。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当前的地主阶层已感觉到他们的特权不可靠了”,指出地主阶层特权的松动和不确定性。贾府作为传统社会的特权阶层,也面临着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乌进孝理由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特权地位的削弱使得他们难以继续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地位。【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本来靠地租维持生活的地主得另外找到一个经济的基础”可以概括,地主阶层需要找到土地之外的经济基础,以维持其生计。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他们在传统社会中是握有特权的阶层”“如果特权阶层不自动的放弃特权,在和平的情势中获取另外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就将被迫放弃特权”可以概括,地主阶层需要放弃特权和重新定位,以换取在新的社会结构中的稳定地位。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如果在城市里得到了谋生的职业,或是投资的机会……他们也不会留恋于已不一定收得到租的土地”“说地主阶层即使放弃了土地,如果没有新的生产去吸收他们,问题还是没有变”“而是怎样转变为生产者的问题”可以概括,地主阶层需要转变为生产者,不再寄居在农民身上,具备生产能力,能够创造价值收益。(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苏东坡(节选)姚远第七场金陵会面【王安石唱《猪肉歌》骑驴上】串场人:这骑着驴唱着曲儿的老头不是别人;正是二度罢相的王安石。他这会正在金陵,度过他人生最后一段不能再当官的日子。【苏东坡撑船上】串场人:正要仕途得意,平步青云的苏东坡在上任路上,特来金陵和他见了一面。这正是——帮腔:(唱)东边日头西边雨。【音效雷声】串场人:(愉悦地)要变天咯!苏轼:王老大人!王老大人!(欲走的王安石被拉住)王安石:东坡居士!苏轼:那是头驴?王安石:那是条船?苏轼:哈哈哈……王老丞相江宁骑驴,驴不是驴,隐逸者也。王安石:苏东坡右迁乘船,船不是船,扶摇者也。苏轼:不敢不敢,扶摇直上,恐不稳也!怕是要翻船。王安石:我这头驴脾气坏得很,也不叫隐逸。苏轼:那叫什么?王安石:叫倔!【驴叫】苏轼:哈哈哈……(揖拜)苏轼今日敢以野服见老丞相。王安石:你正要跃居高位却来看我这下野之人,我知你心,还管你穿什么衣服?(欲走)【乌云翻滚雷声隐隐】苏轼:老丞相,要变天了,你快弃了你那驴,到我的船上来躲躲吧!王安石:风云莫测,波诡云谲,如今我要上你的船咯!【司鼓击板】【王安石带驴上船】【船晃动驴叫】王安石:怎么?你的船能容得下我,难道就容不下我的这头驴?(驴反应)苏轼:王老丞相竟在意这头驴?王安石:这么多年我多亏了它与我作伴,岂有怠慢之理?苏轼:那我自然也不敢怠慢,还请倔驴兄船内安坐!【船晃动】苏轼:要翻要翻!王安石:君子的小船,哪那么容易翻呢?苏轼:老丞相真君子也,苏轼这里还有一桩旧事未谢。王安石:那还不快谢。苏轼:想当初“乌台诗案”事发,老丞相不计前嫌,上书朝廷为苏轼辨诬,这才让官家抬了贵手,留了苏轼这条小命。王安石:不杀才士,乃是太祖遗训。要谢,谢不到我。苏轼:可我当初如此激烈地反对新法……王安石:哈哈,你那慷慨陈词的万言书我是领教过了!苏轼:惭愧惭愧,老丞相坐好,(划船)我至今认为法不是不可变,只是——王安石:哼!【船晃动驴叫】王安石:变法兹事牵涉甚广,若无决断恐难成事!串场人:丞相就是丞相,这聊不下去还能尬聊!王安石:我喜欢尬聊。串场人:牛……王安石:变法又不是做你那东坡肉,要小火慢炖!苏轼:顺其自然。帮腔:(唱)待他自熟莫催它。苏轼:老丞相竟知道我那东坡肉?王安石:如何不知?你那东坡肉如今是天下皆知!苏轼:肉好是慢火的功劳,火大肉焦汤干肉糊,这和变法的道理是一样的。【驴叫船晃动(不满户主)】王安石:你这头驴!串场人:它在尬叫!王安石:(对驴)你现在是越来越倔了,我跟你说后人提起他(指苏轼)不说他怎么升怎么贬,做了什么官,只说他诗文千篇,炖肉一碗!苏轼:倔驴兄这倒是遂了我平生所愿。那后世提起你家老丞相应当做何论?【驴叫(表扬)】串场人:犟驴兄是想说……王安石:(紧接)诗文数篇,变法二字而已。【大幅度划船】苏轼:说诗文数篇是过谦,说变法二字……王安石:这也是我平生之志!可到了如今方才明白,法终归是人变的。新法既毁在那帮佞臣庸吏手里,也毁在我用人不当!(踏脚)(船晃动)苏轼:(稳住船)我在黄州倒颇见到些新法的成效,百姓的实惠。(划船)老丞相变法,比苏某远见……我如今也不是全然反对新法了。王安石:(大笑)你糊涂啊!当初我当权为相,你反对新法。眼下我罢了相下了马……串场人:改骑驴了!王安石:反变法派马上要当道了,你——苏轼:哈哈哈,我就是糊涂!如今不是和老丞相坐在一条船上了?(划船)如老丞相不嫌弃,还请到寒舍尝尝我的东坡肉。王安石:诶?(感兴趣,忽又止住)慢!你那东坡肉慢火细工,我这人素来性急,怕是克化不了。苏轼:丞相……王安石:下船。苏轼:丞相……王安石:下船!【王安石下】串场人:各位今天看到的这个场面,不是被历史记录的,而是被东坡居士的诗词记录的。苏轼: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串场人:新法此后不久就因改朝换代被全盘废除,如王安石本人所言,他的名字此后紧紧和新法联系在一起,他的生命也随新法终结在元祐元年四月。享年66岁。文本二:正当仕途得意、平步青云的苏轼去金陵看望二度罢相的王安石,在此,苏轼不仅仅是感恩当年王安石为其说情的“救命之恩”,更是因为苏轼从自身在老百姓间的长期实事求是的实践中认识到了新法中也有可取之处,因而由衷地对王安石表达敬意。施政观点的分歧并不影响他们可以像老友一样直抒胸臆,这样的舞台处理避免了非黑即白的脸谱式人物刻画方式,也跳脱出具体政治环境的是非曲直而有了宏阔高远的历史格局。(选自周云汇《烟雨平生与一笑春温》)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乘船的苏轼遇上骑驴的王安石,苏轼见雷声隐隐,风雨欲来,赶紧邀请王安石上船躲避,由此直接切入了变法话题。B.苏轼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排挤,但在“乌台诗案”中他又因王安石的上书躲过一劫。此番金陵之会两人平和相待、惺惺相惜。C.王安石和苏轼借东坡肉的做法暗喻变法推行方式;苏轼认为要“小火慢炖”慢慢摸索,王安石却担心这样缺少决断,难以成事。D.文章结尾苏轼两次喊“丞相”挽留王安石,王安石却两次喊“下船”,情感递进,鲜明地展现出王安石坚持己见的倔强个性。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边日头西边雨”,既指天气的变化,也暗示朝局的变化:被贬的苏轼重新被朝廷起用,而王安石二度罢相。B.根据语境,剧本中“我至今认为法不是不可变,只是——”没有说出来的潜台词是“你变得过于着急了些”。C.剧本借苏、王二人在船中的对白,生动展现了两人虽政见不同,但都“忧其民”的精神理想,语言诙谐,立意高远。D.文本的舞台说明里多次提及“驴叫”,营造了活泼的对话氛围,王安石还借与驴对话讽刺苏轼不懂变法、一意孤行。8.剧本中加入串场人角色,表演方式具有川剧地域特色,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串场人的作用。9.话剧导演查丽芳谈到:“如果抛弃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和粗暴判断,就会看见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苏东坡。”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苏轼展现出了怎样的“独立人格”。〖答案〗6.A7.D8.①交代背景,介绍人物,为戏剧展开作铺垫。如开头王安石、苏轼上场后串场人介绍二人的姓名、身份,当时的情况、背景,便于观众理解戏剧内容,也为后面剧情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②补充相关内容,交代结果,使情节完整。如结尾通过串场人交代戏剧来源,也交代了变法的结果和人物结局。③推动情节发展。如“要变天咯”,才引出苏轼邀请王安石上船躲雨的情节。④烘托、活跃气氛。比如两次“尬聊!”轻松幽默,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9.①苏轼当初反对王安石变法,但苏轼在实践中发现新法也有可取之处,于是坦然承认自己不如王安石有远见,表达对王安石的敬意。苏轼犯了错误坦诚承认,有血有肉,真实自然,这就是“独立人格”的表现。②苏轼不因为王安石的身份而肯定或反对新法;苏轼虽然承认王安石新法中有可取之处,但依然反对其激烈变法的方式。拥有独立判断能力和自主精神,这就是“独立人格”的表现。〖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由此直接切入了变法话题”错,上船之后苏轼说“苏轼这里还有一桩旧事未谢”,先感谢王安石在乌台诗案中出手相助,然后才谈到变法,并非直接切入变法话题。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王安石还借与驴对话讽刺苏轼不懂变法、一意孤行”错,“(对驴)你现在是越来越倔了,我跟你说后人提起他(指苏轼)不说他怎么升怎么贬,做了什么官,只说他诗文千篇,炖肉一碗!”是借跟驴说话说出后人对苏轼的评价,没有讽刺苏轼不懂变法、一意孤行。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交代背景,介绍人物,为戏剧展开作铺垫。如开头王安石上场后串场人介绍“这骑着驴唱着曲儿的老头不是别人;正是二度罢相的王安石。他这会正在金陵,度过他人生最后一段不能再当官的日子”,苏轼上场后串场人介绍“正要仕途得意,平步青云的苏东坡在上任路上,特来金陵和他见了一面”。这样就把二人的姓名、身份,当时的情况、背景交代出来,便于观众理解戏剧内容,也为后面剧情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补充相关内容,交代结果,使情节完整。如结尾通过串场人交代戏剧来源,“各位今天看到的这个场面,不是被历史记录的,而是被东坡居士的诗词记录的”,也交代了变法的结果和人物结局,“新法此后不久就因改朝换代被全盘废除,如王安石本人所言,他的名字此后紧紧和新法联系在一起,他的生命也随新法终结在元祐元年四月。享年66岁”。推动情节发展。如雷声出现,串场人说“要变天咯”,因为要下雨,苏轼邀请王安石到他的船上躲雨,这才引出了后面二人对话的情节。烘托、活跃气氛。比如王安石和苏轼仍然对变法持不同意见,串场人说“丞相就是丞相,这聊不下去还能尬聊!”,王安石接了一句“我喜欢尬聊”,串场人说“牛……”,还有后文王安石说驴“你这头驴”,串场人说“它在尬叫”,这些句子轻松幽默,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让观众感觉轻松愉快。【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戏剧人物形象的能力。“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文本二中关于“独立人格”的阐述是“这样的舞台处理避免了非黑即白的脸谱式人物刻画方式,也跳脱出具体政治环境的是非曲直而有了宏阔高远的历史格局”。“独立人格”在苏轼身上的具体表现就是“苏轼从自身在老百姓间的长期实事求是的实践中认识到了新法中也有可取之处,因而由衷地对王安石表达敬意”。文本一中,苏轼也就变法一事说“我在黄州倒颇见到些新法的成效,百姓的实惠。(划船)老丞相变法,比苏某远见……我如今也不是全然反对新法了”,当初反对王安石变法,但苏轼在实践中发现新法也有可取之处,于是坦然承认自己不如王安石有远见,表达对王安石的敬意。苏轼不是“非黑即白的脸谱式人物”,而是也会犯错,犯了错误坦诚承认,有血有肉,真实自然,这就是“独立人格”的表现之一。苏轼当初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从王安石的话中“当初我当权为相,你反对新法。眼下我罢了相下了马……”“反变法派马上要当道了,你——”可知,苏轼并没有因为王安石当时位高权重而阿谀奉承,而是反对新法,并因此在乌台诗案中差点被杀;如今王安石已经罢相,苏轼也不因为对方身份改变而落井下石,而是真诚地表示新法有可取之处,向王安石表达敬意。“独立人格”还表现在,苏轼虽然承认王安石新法中有可取之处,但依然反对其激烈变法的方式,文本一借助“东坡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肉好是慢火的功劳,火大肉焦汤干肉糊,这和变法的道理是一样的”。苏轼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跳脱出具体政治环境的是非曲直而有了宏阔高远的历史格局”,这就是“独立人格”。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急欲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节选自苏轼《范增论》)〖备注〗①卿子冠军:指宋义。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冠军,指地位在其他将领之上的上将。为义帝所封,被项羽所杀。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增劝羽A杀沛公B羽C不听D终E以此失F天下G当于H是去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具备;少牢只有羊、猪,诸侯祭祀时使用。B.乃,表示“竟然”,和《庖丁解牛》中的“乃中《经首》之会”的“乃”意思相同。C.几,指事物变化的细微迹象,和《促织》中的“未几,成归”的“几”意思不同。D.间,指离间,和《鸿门宴》中的“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的“间”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平善用反间计。在楚汉对峙时期,他利用项羽为人猜忌的弱点,施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王君臣,削弱了楚军的力量。B.刘邦深谋远虑。汉军被困之时,他问计于陈平;对待楚使者,他有意先热后冷,给楚使者造成范增投汉的假象。C.苏轼在《范增论》中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既有对范增的同情,也从侧面说明了项羽必然灭亡的道理。D.苏轼认为范增离开的原因是项羽中了陈平的计谋,对范增失了信任,如果陈平不用计谋的话,范增决不会离开。13.把文中画横线及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14.材料一中,陈平的反间计得以实施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0.BDG11.B12.D13.(1)刘邦认为陈平说得很对,便拿出黄金四万斤,让陈平任意使用,从不过问他是怎么开销的。(2)认真地办好学校的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14.①利用项王的性格弱点(容易猜忌别人,吝于分封爵位和食邑);②项王身边刚直忠实的臣子很少;③汉王深谋远虑,对陈平充分信赖(将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④陈平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于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增劝羽杀沛公”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故其后B处应断开。“羽不听”主谓齐全,表意完整,故其后D处应断开。“终以此失天下”中,“终”作“失天下”的状语,不能断开,且表意完整;“当于是去耶”,“于是”作“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故两句中间G处应断开。故选B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汉王准备太牢的馔具。B.“意思相同”错误。竟然;/又。句意:没想到是项王的使者!/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C.正确。指事物变化的细微迹象;/多少。句意:知道微小的征兆,那不是很神明吗?/不多时,成名回来了。D.正确。离间;/小路。句意: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从小路走。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离开的原因是项羽中了陈平的计谋……决不会离开”错。根据“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可知,项羽不信任范增是首要原因,因为不信任,谗言才起作用。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对的,正确的;“乃”,就,便;“恣”,任凭;“出入”,偏义复词,偏“出”,支出。(2)“谨”,认真兴办;“申”,反复陈述;“申之以孝悌之义”“不负戴于道路”,介宾短语后置句;“颁”,同“斑”。【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可知,项王为人猜忌信谗,即利用项王的性格弱点(容易猜忌别人,吝于分封爵位和食邑);根据“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可知,项王身边刚直忠实的臣子很少;根据“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见楚使,即佯惊曰……”可知,汉王深谋远虑,对陈平充分信赖(将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根据“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可知,陈平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参考译文】材料一: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汉军,切断了汉军运输粮饷的通道,把刘邦包围在荥阳城中。这样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刘邦很着急,于是请求划荥阳为界,荥阳以东属楚,荥阳以西属汉,两下讲和。项羽不答应。刘邦对陈平说:“天下这么乱哄哄的,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的秉性是待人慈和而又恭敬,所以一些清廉守节、喜好礼义的人,都去投奔他。可是等到要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又特别吝啬,因此很多人又不愿意跟着他。不过楚军方面有着可以扰乱的地方,忠于项羽,给项羽起主心骨作用的大臣,也不过就是亚父范增和钟离昧、龙且、周殷等几个人。您如果能豁出去用几万斤金,去挑拨离间项羽君臣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互相猜忌,项羽本来就为人多疑,好听谗言,这样他们很快就会自相残杀起来。到那时您再趁机出兵从外面攻他,这就肯定可以打败楚军了。”刘邦认为陈平说得很对,便拿出黄金四万斤,让陈平任意使用,从不过问他是怎么开销的。陈平用了很多钱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放出谣言说钟离昧等人作为项王的战将,想同汉王联合,消灭项氏,从而分割楚国的土地,各自称王。项羽一听果然不信任钟离昧等人了。项王既然已经对钟离昧等人有所怀疑,便派遣使臣前往汉王处探听虚实。汉王准备太牢的馔具,命人拿进来。汉王与使者见面故作吃惊地说道:“我原本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使者,没想到是项王的使者!”于是他又命人把菜肴端下去,换上一些粗劣的饭菜给来使吃。使者回去以后,把情况详尽地报告给项王。项王果然对亚父大为怀疑。亚父本想迅速攻下荥阳城,项王对他不再信任,不肯听从他的建议。亚父听说项王对他起了疑心,便生气地说道:“天下大事基本已成定局了,以后的事情您自己好好看着办吧!我请求告老还乡!”于是范增东归,还没有走到彭城,因为背上的毒疮突发而死。材料二: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对的。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点离开而已。”那么范增该因何事离开才好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于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是。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周易》说:‘知道微小的征兆,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气象时,若要下雪,水汽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的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开始。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入耳。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阳关引①寇准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②、知有后会甚时节。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③。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备注〗①引:宋代多取唐五代轻便短小的“令曲”,漫衍其声,翻成新调,称之为“引”。②黯然:江淹《别赋》中“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③歌曲的最后一遍为“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作开篇视听结合,从视觉营造苍茫辽阔的意境,从听觉写渭水伤别呜咽,渲染了送别时凝重的氛围。B.上片化用王维《渭城曲》、江淹《别赋》中的语句,采用与之相同的借景抒情手法表达离情。C.“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是全词主调,词的结尾设想别后对月怀人,寄托相思之情,含不尽之意。D.全词视角由远及近,由景及人,音画共融,将静态诗词赋予了动态美感,表达了离人的复杂情绪。16.胡仔评曰:“寇莱公《阳关引》其语豪壮,送别之曲当为第一。”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豪壮”的表现。〖答案〗15.B16.①写壮阔之景。本词开篇描写广漠外无垠的边塞草原,意境壮阔。②行豪迈之事。虽是离别诗,作者却把酒相送,高歌一阕,表现后会有期的豪迈。③抒旷达之情。结尾“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诗词艺术特色的能力。B.“采用与之相同的借景抒情手法”错误,“黯然”化用江淹《别赋》中“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意思是: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是直接抒情。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可从景物描写,送别行事及送别情感三方面作答。本词开篇“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描写广漠外无垠的边塞草原,意境壮阔,以塞草烟光和渭水波声铺叙远行者出发时的情景,可见,词人通过写壮阔之景来表现“豪壮”。下阙“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加入歌唱和别易聚难的感叹,此词虽是离别诗,作者却把酒相送,高歌一阕,表现后会有期的豪迈,可见,词人通过行豪迈之事来表现“豪壮”。结尾“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意思是:从此后,你我天各一涯,惟有那一轮明月,照着你,也照着我。这句收结之句情意深长,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可见,词人通过抒旷达之情来表现“豪壮”。(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3)古往今来,“桥”引来了无数诗人的低吟浅唱,传达诗人对历史、对人生的喟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烟柳画桥风帘翠幕(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随着媒介生态的变化,很多古老的中国故事重新浮出历史地表,以新的媒介形式进行传播,并由此重获新生。微短剧《中国神话》就是一个将AI技术落实到影视创作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在内容方面,《中国神话》将经典的上古神话传说与当下人们的社会生活进行连接,①,从而使上古神话传说在新的时代中回响。例如《补天》中,从女娲补天的传说到臭氧层空洞为人类带来灾难的当代话题,两者进行了古今对话。②,上古神话传说中那些苍苍莽莽、神秘奇诡的画面借由AI技术得以呈现,不仅十分具有表现力和震撼力,也拓展和延伸了观众的想象力。③。具体来说,AI技术能够将人们幻想中的影像制作出来,达到“景观化”的效果;AI创作出的视听作品具有与真人表演不同的、带有惊异感的美学,这无疑会给观众带来很多视觉上的陌生化感受,从而刺激观众已然被钝化的感受力。据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期会推出多部由AI技术参与制作的作品,如动画片《千秋诗颂》、微纪录片《来龙去脉》等。AI参与影视节目创作,展示了不仅人工智能生成影像技术的中国化实践路径,也意味着中国的视听产业跨越到了一个新的历史。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让传统与现代进行对话;②用AI技术还原上古神话内容;③AI技术能呈现视觉奇观。19.修改:AI参与影视节目创作,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生成影像技术的中国化实践路径,也意味着中国的视听产业跨越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面说“将经典的上古神话传说与当下人们的社会生活进行连接”,“经典”即传统,“当下”即现代,“连接”即产生关联;后面举例部分“两者进行了古今对话”中的“两者”也指传统与现代,可填:让传统与现代进行对话;②此句为开头总领句,后面说“上古神话传说中那些苍苍莽莽、神秘奇诡的画面借由AI技术得以呈现”,AI技术能够呈现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那些内容,可填:用AI技术还原上古神话内容;③此句与后句有关,后面“具体来说,AI技术能够将人们幻想中的影像制作出来,达到‘景观化’的效果;AI创作出的视听作品具有……”,可见AI技术能够制作出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景观”,可填:AI技术能呈现视觉奇观。注意字数限制。【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不仅”应该放到“展示了”前面;成分残缺,“跨越到”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历史”后加“阶段”。故句子应修改为:AI参与影视节目创作,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生成影像技术的中国化实践路径,也意味着中国的视听产业跨越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地方。村前有几道褶皱山梁为屏,村左村右良田好地相伴,村中溪水潺潺,村后茂林修竹。②稻田和坡地围着山转,转东西、转南北,转堂前、转院后。注水后的秧田似月亮,似梯形,又似不规则多边形,水汪汪、亮晶晶,好似卧在山洼里的一面面大镜子,照山映水,秀出无限风光。远远近近,看到这些生态田园,也就闻到了五谷的香气,看到了仓廪的充实。坡地有高有低、有方有圆,长栎树、长竹林、长松杉、长灌木,满山绿荫,郁郁葱葱;道旁、房前、林下、田坎边,各色花卉争奇斗艳……每走一步,仿佛都能听见草叶间发出的声响。③翻看土地的历史,一湾一湾的池或塘,一层一层的田和地,一块一块小坡地,一座一座隆起的小山岭,层层叠叠,绵延不断。④雨水过后,故乡又到了最美踏春季,这里的山峦绿了,大地醒了。在阳光空气水分的作用下,苗叶由鹅黄色变成嫩绿色,铺展成一幅幅动静相宜、碧绿浸染的山水画。春和景明时,携三五好友,食一芽草,游一面山,品一杯茶,赏一抹春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块田一均地,都在诉说着故乡的故事。20.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表现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B.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C.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1.第三段连用了八个“一”,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22.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续写一个句子,要求句意连贯,内容符合主题,语言生动得体。〖答案〗20.A21.①八个“一”的使用,使句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②凸显了家乡池塘、田地、小山坡、小山岭之多。③“一湾一湾”“一层一层”“一块一块”“一座一座”富有画面感,形象地突出了池塘、田地、小山坡、小山岭的形象。22.示例:这里的一花一叶,一湾池一方塘,都在展示着家乡的美好。〖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表现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生态田园”是实写,五谷的香气、仓廪的充实是虚写。A.“孤帆”是借代的手法。整首诗都为实写。B.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送别的具体场景,通过实写的方式展现了寒雨中的江景和楚山的孤寂;诗的后两句转入议论,通过虚拟的方式表白自己崇高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C.这首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欢聚时的悦景与想象中离别后的孤寂形成对比,从而烘托出诗人惜别知音的悲凉心情。D.《夜雨寄北》使用了想象和虚实结合的手法。这首诗通过描绘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场景,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通过想象未来的相聚时刻,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团聚的期盼和对当前孤独寂寞的深深感受。故选A。【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考生可从语言和内容两个角度加以分析。首先从音韵的角度分析,八个“一”形成反复,形成回环往复的音韵,使句子产生节奏美、音乐美。内容方面,首先,八个“一”连用能凸显数量之多,体现故乡池塘、田地、小坡地、小山岭之常见;此外,八个“一”分别与“湾”“层”“快”“座”连用,使得表达更形象,更有画面感。【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要分析画线句子的结构:这里的一……一……,一+量词+……一+量词+……,都在……着故乡的……。然后分析语段的主题,即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比如对应“草木”可写“花叶”,对应“一块田一均地”可参照前文的“一湾一湾的池或塘”写“一湾池一方塘”,对应“都在诉说着故乡的故事”可写“都在展示着家乡的美好”。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24年秋,林徽因报考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但建筑系不招女生,她只好去美术系注册。最终她超额选修了所有建筑学科目并获得优异成绩,因此成为宾大史上唯一完成建筑学学业却未能获得建筑学学位的女生。1933年林徽因在她的诗作《莲灯》中写道:“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枝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2024年5月1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毕业典礼上,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讲述林徽因在面对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这一规定时,出于对建筑的热爱,仍然排除万难,完成了建筑系所需的课程,并且还学有所成,成为宾大史上唯一完成建筑学学业却未能获得建筑学学位的女生,终于在100年后被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的事件。题目要求就这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从她的求学之路上,我们可以看到兴趣对一个人成功的巨大助力,正因为对建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才促使了林徽因没有因不能报考建筑专业而放弃对这方面的学习,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刻苦钻研超额选修建筑学科目并获得优异成绩。在林徽因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信念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在诗作中她将自己比作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枝点亮的蜡。这朵莲花象征着心灵的纯洁和力量,而那支蜡则是心中的信念和希望。这句话表达了她对内心的关注和重视,也表达了她对热爱的信仰和崇敬。正是这份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对梦想追求的坚定信念,支撑她去战胜挫折,找到前进的方向,实现自己的梦想。建筑系不招女生这是林徽因没有被授予学位的唯一原因,可思考女性身份的崛起。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的地位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变迁。从附庸于男性、被束缚在家庭的从属角色,到逐步争取教育权、投票权,直至今天在职场上与男性并驾齐驱,女性力量的发展可谓是一场精彩纷呈的社会进化史。而如今,我们正见证着一个新时代女性的觉醒,一个以独立、智慧和自我实现为核心价值观的群体正在崛起。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唯有热爱,行稳致远。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唯有热爱,才能不惧困难,遇难不退。二、唯有热爱,才能屏蔽诱惑,坚定向前。三、唯有热爱,才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找到心中的热爱,坚持下去,生活处处是阳光。最后,联系现实总结全文,发出呼吁号召。立意:1.唯有热爱可排除万难。2.挪开性别偏见和阻隔,打开智识的大门。3.坚定信仰,只管向前,等时间嘉许。四川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一篇乡土复员论里,我提出了一种看法:中国土地问题严重性的表面化是由于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土地的生产并不能单独同时养活地主和佃户两重人物,中国现有的人地比例,注定了“耕者有其田”的秩序。如果我们承认当前严重局面基本上是土地问题在作祟,则土地问题的合理解决自应是重建和平秩序的前提。合理解决,在我看来,却不只是在土地权的重分配。我说“不只是”,因为要能做到土地权重分配,实行耕者有其田,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本来靠地租维持生活的地主得另外找到一个经济的基础。有人会说,地主这阶层是寄生在农民身上的剥削者,他们已经侥幸地被供养了几千年,现在该被清算了;把田拿走了,如果他们自己没法找到生存的机会、那是活该。我不愿在道德立场上讨论这问题,只想从事实上说,如果地主阶层找不到新的生产性的经济基础,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土地的,于是,如果要实现耕者有其田,就不免要在同意的方式之外用暴力的手段了。再换一句话说,如果不给地主阶层一个经济的出路,土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避免不了暴力的因素。我的立场是想在和平方式中去解决这无法拖延的基本问题,所以特别愿意强调和平解决所必需的条件。我承认地主阶层即使找到了新的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就能和平解决土地问题,这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并非足够的条件。我也承认“另外找到一个经济基础”的责任是在地主阶层自己,因为他们在传统社会中是握有特权的阶层。拉斯基教授在工党上台前夕给英国特权阶层的忠告,很适用于中国当前的形势。如果特权阶层不自动的放弃特权,在和平的情势中获取另外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就将被迫放弃特权,在暴力的运用里,损失最大的也就将是这个阶层。事实上,当前的地主阶层已感觉到他们的特权不可靠了。这里我可以抄录一节一位在家乡(苏州附近)的朋友给我的信:以前农民“拔田”(有永佃权的佃户向地主买俗称田底的地权)每亩需粳20担,农民花得起这笔钱的很少。现在市价只要两担。很多地主在困难重重,前途又无希望之中,甚至肯收更低的代价把田卖掉。这其实是乡土衰落所必然会发生的结果。地主们放弃土地,离乡入城,已有相当久的历史。现在城市里多少中下层的居民不是从原有的地主阶层里出来的呢?他们如果在城市里得到了谋生的职业,或是投资的机会,即使没有“重重困难”去迫使他们出卖土地,他们也不会留恋于已不一定收得到租的土地。但是关键是在他们身虽离乡,而并不易在土地之外找到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中国民族工业的萧条,使他们的收入还是直接或间接地取之于农民。一查他们的职业,公务员和军队占着很大的比例。这说明了,如果我们在农业之外不能开辟出广大的生产基础,本来寄生于土地上的,不论他们离村多么远,不论他们名义上怎样不带土气,最后,转转弯弯的还是寄生在农民身上。地租名目可以变成赋税,变成摊派,实际还是一样,土地得供养这一批不事生产的人物。这是说地主阶层即使放弃了土地,如果没有新的生产去吸收他们,问题还是没有变。因之,我觉得现在的关键已不是在地主们愿意不愿意放弃土地,而是怎样转变为生产者的问题。(摘编自费孝通《乡土重建》第八章)材料二:只见小厮手里拿着个禀帖并一篇帐目,回说:“黑山村的乌庄头来了。”……贾珍便命带他进来。一时,只见乌进孝进来,只在院内磕头请安。贾珍命人拉他起来,笑说:“你还硬朗。”乌进孝笑回:“托爷的福,还能走得动。”贾珍道:“你儿子也大了,该叫他走走也罢了。”乌进孝笑道:“不瞒爷说,小的们走惯了,不来也闷的慌。他们可不是都愿意来见见天子脚下世面?他们到底年轻,怕路上有闪失,再过几年就可放心了。”贾珍道:“你走了几日?”乌进孝道:“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竞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因日子有限了,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贾珍道:“我说呢,怎么今儿才来。我才看那单子上,今年你这老货又来打擂台来了。”乌进孝忙进前了两步,回道:“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竞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贾珍皱眉道:“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乌进孝道:“爷的这地方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谁知竞大差了。他现管着那府里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贾珍道:“正是呢,我这边都可,已没有什么外项大事,不过是一年的费用费些。我受些委屈就省些。再者年例送人请人,我把脸皮厚些。可省些也就完了。比不得那府里,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一二年倒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乌进孝笑道:“那府里如今虽添了事,有去有来,娘娘和万岁爷岂不赏的!”贾珍听了,笑向贾蓉等道:“你们听,他这话可笑不可笑?”贾蓉等忙笑道:“你们山坳海沿子上的人,那里知道这道理。娘娘难道把皇上的库给了我们不成!他心里纵有这心,他也不能作主。岂有不赏之理,按时到节不过是些彩缎古董顽意儿。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这二年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贾珍笑道:“所以他们庄家老实人,外明不知里暗的事。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贾蓉又笑向贾珍道:“果真那府里穷了。前儿我听见凤姑娘和鸳鸯悄悄商议,要偷出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呢。”贾珍笑道:“那又是你凤姑娘的鬼,那里就穷到如此。他必定是见去路太多了,实在赔的狠了,不知又要省那一项的钱,先设此法使人知道,说穷到如此了。我心里却有一个算盘,还不至如此田地。”说着,命人带了乌进孝出去,好生待他,不在话下。(摘编自《红楼梦》第五十三回)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土地问题的严重性是由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因为土地的产能并不能单独同时养活地主和佃户。B.要建立“耕者有其田”的新秩序,就必须进行土地权的重新分配,这必然触及地主阶层的固有利益。C.拉斯基教授忠告英国特权阶层自动放弃特权,才能在和平的情势中获得另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D.振兴民族工业,让地主阶层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地主阶层自然会主动放弃土地,土地问题才会彻底解决。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主阶层找到土地之外的经济基础,并转变为生产者,才能真正解决土地问题,这是全文的核心观点。B.苏州附近的地主以很低的价格卖掉田地的事例,说明乡土衰落让地主阶层感觉到了自己固有特权的松动。C.第四段中作者运用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了只有地主阶层转变为生产者才是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D.作者在说理的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递进,逻辑严谨,说服力强。3.下列对材料二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乌进孝跟贾珍辩解因天灾导致收成不好,理由虚虚实实真假难辨,从一个侧面说明地主阶层的特权越来越不可靠。B.贾府需要黑山村的地租才能顺利过年,说明在农业之外不能开辟出稳定的生产基础,地主阶层依然会寄生在农民身上。C.从“只剩了八九个庄子”大致可以推知贾府有过卖地的行为,其性质跟文本一中提到的苏州附近地主卖地相同。D.从乌进孝和贾珍父子的对话可以看出,贾府的开支越来越大,又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这是贾府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4.从材料二看出贾府的生计逐渐艰难,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其原因。5.在费孝通看来,地主阶层面临着哪些考验?请根据材料一概括。〖答案〗1.D2.C3.C4.①土地收益减少,经济基础单一,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②社会变迁,特权松动,难以继续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地位。5.①寻找新的经济基础,地主阶层需要找到土地之外的经济基础,以维持其生计。②放弃特权和重新定位,他们需要放弃部分特权和利益,以换取在新的社会结构中的稳定地位。③转变为生产者,不再寄居在农民身上,具备生产能力,能够创造价值收益。〖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中国土地问题的严重性是由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第一段“中国土地问题严重性的表面化是由于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可知,“表面化是由于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并非真正原因。B.“就必须进行土地权的重新分配”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合理解决,在我看来,却不只是在土地权的重分配”可知,是不仅仅在土地权的重分配,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C.“才能……”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如果特权阶层不自动的放弃特权,在和平的情势中获取另外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就将被迫放弃特权”可知,选项前后两个分句的内容都是“被迫放弃特权”的前提条件,故二者之间不是条件关系。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对比论证”错误。材料一第四段分别从两种情况论述问题,一是地主们“在城市里得到了谋生的职业,或是投资的机会”;二是地主们“身虽离乡,而并不易在土地之外找到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而不是进行对比论证。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辨析信息并合理推断的能力。C.“其性质跟文本一中提到的苏州附近地主卖地相同”错误。根据《红楼梦》相关内容,贾府卖地是因为家庭衰败,入不敷出,与苏州附近地主“感觉到他们的特权不可靠”,愿意用“更低的代价把田卖掉”性质不同。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本来靠地租维持生活的地主得另外找到一个经济的基础”,第四段“并不易在土地之外找到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指出,地主阶层在土地之外难以找到稳定的经济基础。贾府的情况也类似,其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租金和农业收益,天灾人祸导致实际收益远低于预期,贾府阶层依赖土地的收入大幅减少,又缺乏多样化的经济来源。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当前的地主阶层已感觉到他们的特权不可靠了”,指出地主阶层特权的松动和不确定性。贾府作为传统社会的特权阶层,也面临着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乌进孝理由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特权地位的削弱使得他们难以继续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地位。【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本来靠地租维持生活的地主得另外找到一个经济的基础”可以概括,地主阶层需要找到土地之外的经济基础,以维持其生计。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他们在传统社会中是握有特权的阶层”“如果特权阶层不自动的放弃特权,在和平的情势中获取另外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就将被迫放弃特权”可以概括,地主阶层需要放弃特权和重新定位,以换取在新的社会结构中的稳定地位。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如果在城市里得到了谋生的职业,或是投资的机会……他们也不会留恋于已不一定收得到租的土地”“说地主阶层即使放弃了土地,如果没有新的生产去吸收他们,问题还是没有变”“而是怎样转变为生产者的问题”可以概括,地主阶层需要转变为生产者,不再寄居在农民身上,具备生产能力,能够创造价值收益。(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苏东坡(节选)姚远第七场金陵会面【王安石唱《猪肉歌》骑驴上】串场人:这骑着驴唱着曲儿的老头不是别人;正是二度罢相的王安石。他这会正在金陵,度过他人生最后一段不能再当官的日子。【苏东坡撑船上】串场人:正要仕途得意,平步青云的苏东坡在上任路上,特来金陵和他见了一面。这正是——帮腔:(唱)东边日头西边雨。【音效雷声】串场人:(愉悦地)要变天咯!苏轼:王老大人!王老大人!(欲走的王安石被拉住)王安石:东坡居士!苏轼:那是头驴?王安石:那是条船?苏轼:哈哈哈……王老丞相江宁骑驴,驴不是驴,隐逸者也。王安石:苏东坡右迁乘船,船不是船,扶摇者也。苏轼:不敢不敢,扶摇直上,恐不稳也!怕是要翻船。王安石:我这头驴脾气坏得很,也不叫隐逸。苏轼:那叫什么?王安石:叫倔!【驴叫】苏轼:哈哈哈……(揖拜)苏轼今日敢以野服见老丞相。王安石:你正要跃居高位却来看我这下野之人,我知你心,还管你穿什么衣服?(欲走)【乌云翻滚雷声隐隐】苏轼:老丞相,要变天了,你快弃了你那驴,到我的船上来躲躲吧!王安石:风云莫测,波诡云谲,如今我要上你的船咯!【司鼓击板】【王安石带驴上船】【船晃动驴叫】王安石:怎么?你的船能容得下我,难道就容不下我的这头驴?(驴反应)苏轼:王老丞相竟在意这头驴?王安石:这么多年我多亏了它与我作伴,岂有怠慢之理?苏轼:那我自然也不敢怠慢,还请倔驴兄船内安坐!【船晃动】苏轼:要翻要翻!王安石:君子的小船,哪那么容易翻呢?苏轼:老丞相真君子也,苏轼这里还有一桩旧事未谢。王安石:那还不快谢。苏轼:想当初“乌台诗案”事发,老丞相不计前嫌,上书朝廷为苏轼辨诬,这才让官家抬了贵手,留了苏轼这条小命。王安石:不杀才士,乃是太祖遗训。要谢,谢不到我。苏轼:可我当初如此激烈地反对新法……王安石:哈哈,你那慷慨陈词的万言书我是领教过了!苏轼:惭愧惭愧,老丞相坐好,(划船)我至今认为法不是不可变,只是——王安石:哼!【船晃动驴叫】王安石:变法兹事牵涉甚广,若无决断恐难成事!串场人:丞相就是丞相,这聊不下去还能尬聊!王安石:我喜欢尬聊。串场人:牛……王安石:变法又不是做你那东坡肉,要小火慢炖!苏轼:顺其自然。帮腔:(唱)待他自熟莫催它。苏轼:老丞相竟知道我那东坡肉?王安石:如何不知?你那东坡肉如今是天下皆知!苏轼:肉好是慢火的功劳,火大肉焦汤干肉糊,这和变法的道理是一样的。【驴叫船晃动(不满户主)】王安石:你这头驴!串场人:它在尬叫!王安石:(对驴)你现在是越来越倔了,我跟你说后人提起他(指苏轼)不说他怎么升怎么贬,做了什么官,只说他诗文千篇,炖肉一碗!苏轼:倔驴兄这倒是遂了我平生所愿。那后世提起你家老丞相应当做何论?【驴叫(表扬)】串场人:犟驴兄是想说……王安石:(紧接)诗文数篇,变法二字而已。【大幅度划船】苏轼:说诗文数篇是过谦,说变法二字……王安石:这也是我平生之志!可到了如今方才明白,法终归是人变的。新法既毁在那帮佞臣庸吏手里,也毁在我用人不当!(踏脚)(船晃动)苏轼:(稳住船)我在黄州倒颇见到些新法的成效,百姓的实惠。(划船)老丞相变法,比苏某远见……我如今也不是全然反对新法了。王安石:(大笑)你糊涂啊!当初我当权为相,你反对新法。眼下我罢了相下了马……串场人:改骑驴了!王安石:反变法派马上要当道了,你——苏轼:哈哈哈,我就是糊涂!如今不是和老丞相坐在一条船上了?(划船)如老丞相不嫌弃,还请到寒舍尝尝我的东坡肉。王安石:诶?(感兴趣,忽又止住)慢!你那东坡肉慢火细工,我这人素来性急,怕是克化不了。苏轼:丞相……王安石:下船。苏轼:丞相……王安石:下船!【王安石下】串场人:各位今天看到的这个场面,不是被历史记录的,而是被东坡居士的诗词记录的。苏轼: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串场人:新法此后不久就因改朝换代被全盘废除,如王安石本人所言,他的名字此后紧紧和新法联系在一起,他的生命也随新法终结在元祐元年四月。享年66岁。文本二:正当仕途得意、平步青云的苏轼去金陵看望二度罢相的王安石,在此,苏轼不仅仅是感恩当年王安石为其说情的“救命之恩”,更是因为苏轼从自身在老百姓间的长期实事求是的实践中认识到了新法中也有可取之处,因而由衷地对王安石表达敬意。施政观点的分歧并不影响他们可以像老友一样直抒胸臆,这样的舞台处理避免了非黑即白的脸谱式人物刻画方式,也跳脱出具体政治环境的是非曲直而有了宏阔高远的历史格局。(选自周云汇《烟雨平生与一笑春温》)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乘船的苏轼遇上骑驴的王安石,苏轼见雷声隐隐,风雨欲来,赶紧邀请王安石上船躲避,由此直接切入了变法话题。B.苏轼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排挤,但在“乌台诗案”中他又因王安石的上书躲过一劫。此番金陵之会两人平和相待、惺惺相惜。C.王安石和苏轼借东坡肉的做法暗喻变法推行方式;苏轼认为要“小火慢炖”慢慢摸索,王安石却担心这样缺少决断,难以成事。D.文章结尾苏轼两次喊“丞相”挽留王安石,王安石却两次喊“下船”,情感递进,鲜明地展现出王安石坚持己见的倔强个性。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边日头西边雨”,既指天气的变化,也暗示朝局的变化:被贬的苏轼重新被朝廷起用,而王安石二度罢相。B.根据语境,剧本中“我至今认为法不是不可变,只是——”没有说出来的潜台词是“你变得过于着急了些”。C.剧本借苏、王二人在船中的对白,生动展现了两人虽政见不同,但都“忧其民”的精神理想,语言诙谐,立意高远。D.文本的舞台说明里多次提及“驴叫”,营造了活泼的对话氛围,王安石还借与驴对话讽刺苏轼不懂变法、一意孤行。8.剧本中加入串场人角色,表演方式具有川剧地域特色,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串场人的作用。9.话剧导演查丽芳谈到:“如果抛弃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和粗暴判断,就会看见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苏东坡。”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苏轼展现出了怎样的“独立人格”。〖答案〗6.A7.D8.①交代背景,介绍人物,为戏剧展开作铺垫。如开头王安石、苏轼上场后串场人介绍二人的姓名、身份,当时的情况、背景,便于观众理解戏剧内容,也为后面剧情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②补充相关内容,交代结果,使情节完整。如结尾通过串场人交代戏剧来源,也交代了变法的结果和人物结局。③推动情节发展。如“要变天咯”,才引出苏轼邀请王安石上船躲雨的情节。④烘托、活跃气氛。比如两次“尬聊!”轻松幽默,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9.①苏轼当初反对王安石变法,但苏轼在实践中发现新法也有可取之处,于是坦然承认自己不如王安石有远见,表达对王安石的敬意。苏轼犯了错误坦诚承认,有血有肉,真实自然,这就是“独立人格”的表现。②苏轼不因为王安石的身份而肯定或反对新法;苏轼虽然承认王安石新法中有可取之处,但依然反对其激烈变法的方式。拥有独立判断能力和自主精神,这就是“独立人格”的表现。〖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由此直接切入了变法话题”错,上船之后苏轼说“苏轼这里还有一桩旧事未谢”,先感谢王安石在乌台诗案中出手相助,然后才谈到变法,并非直接切入变法话题。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王安石还借与驴对话讽刺苏轼不懂变法、一意孤行”错,“(对驴)你现在是越来越倔了,我跟你说后人提起他(指苏轼)不说他怎么升怎么贬,做了什么官,只说他诗文千篇,炖肉一碗!”是借跟驴说话说出后人对苏轼的评价,没有讽刺苏轼不懂变法、一意孤行。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交代背景,介绍人物,为戏剧展开作铺垫。如开头王安石上场后串场人介绍“这骑着驴唱着曲儿的老头不是别人;正是二度罢相的王安石。他这会正在金陵,度过他人生最后一段不能再当官的日子”,苏轼上场后串场人介绍“正要仕途得意,平步青云的苏东坡在上任路上,特来金陵和他见了一面”。这样就把二人的姓名、身份,当时的情况、背景交代出来,便于观众理解戏剧内容,也为后面剧情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补充相关内容,交代结果,使情节完整。如结尾通过串场人交代戏剧来源,“各位今天看到的这个场面,不是被历史记录的,而是被东坡居士的诗词记录的”,也交代了变法的结果和人物结局,“新法此后不久就因改朝换代被全盘废除,如王安石本人所言,他的名字此后紧紧和新法联系在一起,他的生命也随新法终结在元祐元年四月。享年66岁”。推动情节发展。如雷声出现,串场人说“要变天咯”,因为要下雨,苏轼邀请王安石到他的船上躲雨,这才引出了后面二人对话的情节。烘托、活跃气氛。比如王安石和苏轼仍然对变法持不同意见,串场人说“丞相就是丞相,这聊不下去还能尬聊!”,王安石接了一句“我喜欢尬聊”,串场人说“牛……”,还有后文王安石说驴“你这头驴”,串场人说“它在尬叫”,这些句子轻松幽默,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让观众感觉轻松愉快。【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戏剧人物形象的能力。“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文本二中关于“独立人格”的阐述是“这样的舞台处理避免了非黑即白的脸谱式人物刻画方式,也跳脱出具体政治环境的是非曲直而有了宏阔高远的历史格局”。“独立人格”在苏轼身上的具体表现就是“苏轼从自身在老百姓间的长期实事求是的实践中认识到了新法中也有可取之处,因而由衷地对王安石表达敬意”。文本一中,苏轼也就变法一事说“我在黄州倒颇见到些新法的成效,百姓的实惠。(划船)老丞相变法,比苏某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供应链管理合同合作模式与责任2篇
- 2024年度堤防加固工程物资采购合同
- 2024年度版权租赁合同(含租赁期限与租金调整机制)
- 2024版工程档案管理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快消品牌与食品制造商食品安全责任分配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城市绿化工程苗木供应及安装合同2篇
- 2024年度租赁合同中租赁物详细规格和保密义务
- 2024年商业股权转让协议规范化范本版
- 2024年度医疗器械生产与销售代理合同2篇
- 基于2024年度的国际出版业务合作与授权合同
- 青海油田“11”闪爆事故案例分析(1)
- 锚索施工记录表(共5页)
- 眼睛和眼镜PPT课件
- 电机调试记录(共38页)
- 毗尼日用切要
- 食品机械与设备期末考试复习题目
- 试论盗窃罪的秘密窃取
- 危重病人管理制度.ppt
- 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说课稿《跳舞的小露珠》含反思
- (完整)六年级上册蓝色的家园备课
- 网页新闻编译原则和技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