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乐府诗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是由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一个官署名称——“乐府”而来的。汉代人把当时由乐府机关所编录和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魏晋六朝时人,才开始称这些歌诗为“乐府”或“乐府诗”。汉代乐府机关,是汉武帝刘彻时开始设立的。《汉书·艺文志》说:“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汉代以后,魏晋时代仍有乐府机关的设置,但未见记载有采集民间诗歌的事。只是两汉时代的乐府民间歌辞,有些还在演唱,这对于汉乐府诗歌无疑起了保存和流传的作用。至东晋后的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纵情声乐,所设的乐府机关又开始收集民歌俗曲,因此,流传在当时南北朝的民歌,又被保存不少,仅南朝乐府诗流传下来的就有四五百篇,不仅数量多,而且与汉代的乐府诗也有不同的特色。两汉、南北朝乐府诗的来源,并不仅是民间作品,但乐府中的民间歌辞,无疑是乐府诗的精华。在文学史上,所谓“乐府”或“乐府体诗”主要是指两汉和南北朝的乐府作品,但从后来的文体分类上讲,所谓乐府体诗的范围,则是包括历代作家仿制乐府的作品在内的。这种仿作的作品也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一)按照乐府旧的曲谱,创作新辞,还是入乐的;(二)由于旧谱的失传,或由于创作者并不熟悉和重视乐曲,而只是沿用乐府旧题,仿效旧日乐府的艺术特色来写作的,实际上已不入乐;(三)连旧题也不袭用,而只是仿效旧日乐府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某些形式特点,完全自立新题、新意,也是不入乐的。利用乐府旧题写作乐府诗,是从汉末建安时代开始的。曹操首开风气之先,开始模仿两汉乐府民间歌辞来写作乐府体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依汉乐府的旧曲创作出来的新辞,但大部分则是只沿用乐府旧题,属于不再入乐的作品。从这以后,文人创作的“乐府诗”,虽称为“乐府体”,但与音乐实际却没有关系了。隋唐以及隋唐以后,用乐府体写诗一直很盛行,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和张籍等,都有许多乐府名篇,他们都不过是用乐府古题,学习古代民间乐府歌辞的“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形式上不拘字数,不避杂言而已。中唐以后,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新乐府”,它的倡导者和创作者是元稹和白居易,这种乐府诗的特点是所谓“即事名篇,无所依傍”,它不仅不依旧谱,不入乐,而且连乐府旧题也取消不用。另外,前人在文体分类上,也有专从入乐不入乐的角度来规定“乐府”诗的范围的。按照这种意见,凡属古代的乐歌,后世的词、曲,均得称为“乐府”。这无疑是对“乐府”做十分广义的理解了。但从文体分类上讲,这一理解混渝了不同文体的界线,是不科学的。在现存的两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中,民间歌辞是最值得我们珍视的部分。这部分作品继承了《诗经》中《国风》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体制上又分别有新的发展和不同的特点。单从体制上说,我们可以看到两汉乐府诗有如下的某些特点:(一)汉乐府诗打破了《诗经》基本上是四言体的格局,而创造了杂言体的诗歌,它往往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间出,而基本上以五言为主,七言句式也不少见,这样就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五、七言体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二)汉乐府诗除抒情诗外,还出现了较多的叙事诗,如《陌上桑》《病妇行》《孤儿行》乃至《孔雀东南飞》等,对我国叙事诗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三)两汉乐府诗一般根据乐调的反复而分为若干“解”,“解”相当于《诗经》中诗篇的“章”和唐宋词中的“阕”,表现了它的入乐的性质;(四)乐府诗篇中往往掺有某些表声词,如“妃呼稀”“羊夷吾”“伊那阿”“路訾邪”,以及一些单音词“梁”“之”“奴”等,它们都旨在表声而无关文义,声、辞往往相混,不细加辨识,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五)乐府诗篇常用歌、行、曲、引、吟、谣等名称,这些名称与乐调的性质、声情有关。至于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又有些不同的特色。从题材上说,南朝乐府民歌以写男女恋情的内容为多,其体制上的某些特点是:(一)以五言四句的短章为主,它对后世“绝句”体诗的兴起有直接影响;(二)歌辞中经常运用双关隐语。就是用同音而不同义的字,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掩盖起来,如用“丝”“梧子”等,代替“思”“吾子”等。北朝乐府民歌又与南朝乐府民歌有许多不同。现存的北朝乐府民歌总共约七十首,数量上没有南朝乐府民歌多,但题材却比较广泛。北歌的作品风格与南歌的婉转含蓄不同,一般表现得十分粗犷豪爽。魏晋以后文人模写的乐府体作品,也有重要成就。(摘编自褚斌杰《乐府诗体》)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乐府诗又叫乐府,在汉代时被称为“歌诗”,由专管音乐的官府负责编录、演奏。B.元稹和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是相对于旧乐府而言的,实际上已不属于乐府诗范围了。C.从文体分类角度界定乐府诗,容易混淆文体界线,泛化地理解乐府,不是科学分类。D.汉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传统,又超越了《诗经》体制,开创了杂言体诗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代和南北朝时尽管统治者设置乐府机关目的不同,但客观上都起到了保存和流传民歌的作用。B.有些两汉乐府诗不好理解,有时是因为其中的单音节或多音节词只表声不表义,增加了辨识难度。C.南朝乐府诗多用双关隐语,追求婉转含蓄的表达,这一特点可能与表现男女恋情居多的题材有关。D.两汉与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有不同的艺术特色,这决定了它们在体制特点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歌中最有可能是南朝民歌的是()A.百媚在城中,千媚在中央。但使心相念,高城何所妨。(《淳于王歌》其二)B.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C.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企喻歌》其四)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更接近材料对乐府诗歌发展历程的表述()A. B.C. D.5.为什么民间歌辞被视为乐府诗的精华部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A2.D3.B4.D5.①民间歌辞具有“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②民间歌辞由乐府机关采集,可以“观风俗,知厚薄”,即了解民风民俗、政策得失。③民间歌辞新的艺术、体制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实际上已不属于乐府诗范围了”错误,新乐府从文体分类上依然属于乐府诗体。C.“从文体分类角度界定乐府诗”错误,“不是科学分类”是指仅从入乐不入乐角度规定乐府诗范围。D.“汉乐府诗”错误,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是汉乐府中的民间歌辞部分。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这决定了它们在体制特点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错误。由原文“南朝乐府诗流传下来的就有四五百篇,不仅数量多,而且与汉代的乐府诗也有不同的特色”“在现存的两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中……在艺术上、体制上又分别有新的发展和不同的特点”可知,“两汉与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它们在体制特点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本诗语言直白,而南朝乐府民歌经常运用双关隐语,语言婉转含蓄所以不可能属于南朝民歌。B.本诗中“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清如水”隐喻爱情的纯洁,符合南朝民歌以表现男女恋情为主题和运用双关隐语的特点。C.本诗中“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表现的是战争的残酷,而不是男女爱情,所以不可能属于南朝民歌。D.南朝民歌以五言四句的短章为主,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题,而《敕勒歌》不符合南朝民歌章句和主题特点。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图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乐府诗歌发展历程”要按照时间顺序,“汉末建安时”在第一个时间段,先排除BC。由原文“利用乐府旧题写作乐府诗,是从汉末建安时代开始的……但大部分则是只沿用乐府旧题,属于不再入乐的作品”可知,汉末建安年间是利用乐府旧题来写乐府诗,并且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依汉乐府的旧曲来创作的。由原文“隋唐以及隋唐以后,用乐府体写诗一直很盛行……在形式上不拘字数,不避杂言而已”可知,隋唐以及隋唐以后用的是乐府旧题。由原文“中唐以后,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新乐府’……而且连乐府旧题也取消不用”可知,中唐以后既不用旧曲也不用旧题,排除A。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这部分作品继承了《诗经》中《国风》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可知,民间歌辞具有“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由原文“《汉书·艺文志》说:‘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可知,民间歌辞由乐府机关采集,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即了解民风民俗、政策得失。由原文“在艺术上、体制上又分别有新的发展和不同的特点……对我国叙事诗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以五言四句的短章为主,它对后世‘绝句’体诗的兴起有直接影响”可知,民间歌辞新的艺术、体制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套不住的手赵树理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但组长陈秉正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段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谷坊闸完了,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了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得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停,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交待王新春比陈秉正年轻,而且“怕和他握手”,表明陈秉正虽然年迈但身体硬朗强健。B.第二段连续三个“有时候”,用徒弟们在劳动中出现的问题,侧面表现了陈秉正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C.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时,陈秉正在一本正经的解释中饱含着劳动人民的骄傲和自豪。D.陈秉正参加物资交流会、劳模大会都换上新棉袄、新腰带,与三仙姑去区上要“换上新衣、新手帕”一样。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对次要人物王新春涉笔不多,着重通过他引起并补充陈秉正的手与众不同之处及原因。B.文章详细列举了侧干草、出羊圈、窖萝卜等一系列农活,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劳,为丢手套作了铺垫。C.在白云岗丢手套后,陈秉正碍于孩子们的孝心勉强找一趟,其心理描写表明他对丢手套毫不在意。D.本文和《小二黑结婚》都体现了作者深入生活、讴歌人民的共同创作追求,表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8.如何理解文中两处丢手套的情节,请简要分析。9.赵树理作品深入群众,最大特点就是“老百姓喜欢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C8.①陈老人为了抢买桑杈而丢了手套,以对劳动工具的热爱和重视表现了他热爱劳动。②陈老人为方便别人行走,主动清理碍路木料而丢了手套,表现了积极奉献、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③两处丢手套的情节,都紧紧围绕着“套不住的手”,塑造了陈老人作为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9.①具有较强的乡土气息,取材于农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陈老人教农业技术、练习劳动架势、从事各种农活等,老百姓读得懂,读来亲切,文章内容接地气。②本文语言朴实自然,具有大众风格。描写陈老人的手像“小耙子”,符合劳动人民职业特点,有生活气息,人物对话口语性较强,通俗易懂,各种农活名称富有地方色彩。③本文追求一定的艺术效果,用“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结局归还手套,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与三仙姑去区上要‘换上新衣、新手帕’一样”错,两人不一样,陈老人是对参加物资交流会的重视;三仙姑是乔装打扮,爱当老来俏。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其心理描写表明他对丢手套毫不在意”错,是表明陈老人认为手套不适合自己。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第一次丢手套,是陈老人为了抢买桑杈而丢了手套却浑然不知,出了村,“他觉得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具体丢手套的原因则是桑杈实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通过描写陈老人对桑杈这一劳动工具的热爱和重视,表现了他热爱劳动。②第二次丢手套,是陈老人看见“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为了方便别人行走,主动清理碍路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这一情节表现了陈老人积极奉献、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③这两处丢手套的情节,都紧紧围绕着陈老人的一双“套不住的手”而展开,既巧妙地照应了标题;同时,在人物塑造上,成功塑造了陈老人这一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真实丰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老百姓喜欢看”,首先在于文章内容的取材,来源于老百姓最熟悉的农村劳动生活,如陈老人教农业技术、练习劳动架势、从事各种农活等,还有“抢购桑杈”“搬碍路木料”等内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接地气,老百姓不仅读得懂,而且读来十分亲切,完全没有违和感。②“老百姓喜欢看”,其次在于语言朴实自然,契合老百姓的真实的劳动者身份,如描写陈老人的手像“小耙子”,与人握手时“像被钳子夹住”,还有介绍各种农活儿,“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等,有生活气息。另外,人物对话更是多用口语、语气词,如“合适了”“还好”“放过去吧”“带上走吧”,通俗易懂,而又富有地方色彩。③“老百姓喜欢看”,还在于本文追求艺术效果,用“套不住的手”作为标题,设置了悬念,并围绕着陈老人的一双“套不住的手”展开叙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有结局处,手套再次失而复回,颇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古所谓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圃,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子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节选自管同《抱膝轩记》)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独其屋仅四间A自奉母B处C妻D孥置厨爨外E了无F燕息之所G意H尚阙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殆,几乎,将要,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词义相同。B.凡,总共,总计,表示总合,与《项脊轩志》“轩凡四遭火”中的“凡”词义相同。C.榻,古时一种狭长低矮的坐卧用具,与《孔雀东南飞》“移我琉璃榻”中“榻”一样。D.辍,停止,停下,与《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中的“辍”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吴城濠的水流在与青溪一曲、钟山流水、淮水回合后,水势才变得激荡宽广。B.抱膝轩地处城中,船舶来回穿梭,有交通之便,又被山林环绕,有郊外环境之美。C.抱膝轩和项脊轩都是百年老屋,年久失修,在经作者修葺后,变成了理想的书斋。D.抱膝轩之名取自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抱膝吟读之意,表明了作者和诸葛亮的隐士身份。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14.为什么身居百年老屋,作者却“居之未尝不适也”?请简要分析。〖答案〗10.AEG11.D12.D13.(1)当我神情专注、心满意足的时候,就高声朗诵,家里人常常笑话我声音大吵人。(2)出生刚六个月,慈父便弃我而去;到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向(逼她改嫁)。14.读书自娱,安贫乐道,不慕功名,怡然自适。〖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唯独它只有四间屋,在奉养母亲、安顿妻子儿女和安排厨房之外,一点都没有安静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感到有点缺憾。“四间”是对“其屋”的说明,“独其屋仅四间”语意完整,从其后A处断开;“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的“自……外”是固定结构,译为“在……之外”,故从其后E处断开;“了无燕息之所”的主语是“其屋”,“意尚阙然”的主语是“意”,两句主语不同,所以应从中间G处断开。故选A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几乎和郊外没有区别。/况且燕赵两国正处于秦国将其他国家几乎消灭殆尽的时候。B.正确。句意:我自从回到江宁,总共搬过六次家。/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C.正确。句意:我放了一张坐卧用具。/移动她那镶着琉璃的坐榻。D.错误。两个“辍”词义相同,都是停止,停下的意思。句意:读书不停。/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表明了作者和诸葛亮的隐士身份”理解错误,原文“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只是写了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隐士身份,选项属于过度解读。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神会志得”,神情专注、心满意足;“抗声”,高声;“聒”,大,吵。(2)“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背”,背弃;“行年”指经历的年岁、当时年龄;“夺”,强行改变。【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能力。作者写自己身居百年老屋的内容在原文第二段,所以本题应从第二段整理〖答案〗要点。根据“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可知,作者在这里可以安静地读书,读书自娱;根据“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可知,作者在这里可以享受自由快乐,安贫乐道;根据“然子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可知,作者在这里可以不急于立志追求功名;根据“斗室一间,讽书不辍”可知,作者在这里可以自由地读书,怡然自适。参考译文:自从明太祖定都江宁,杨吴城濠就被围在了城内,它的水流一天天变小。它在向东流到竹桥的时候,有条河穿过城与它会合,就是古人所说青溪中的一条。它转过弯向南流,到柏川桥,又和钟山的山溪会合。又渐渐向南流,经过大中桥,就看到秦淮河流过东关,与它流到一起,杨吴城濠虽然变得狭小了,可是会合了这三条河,半里长的河道之内,水势仍然显得很大。此外,这个地方向北可以望见鸡笼山,向东北可以望见钟山。它的东岸大致是一些果园和菜圃,里面交错种植着桃树、杏树、韭菜和菘菜这些果蔬,山林和河水相映衬,船只穿梭往来。(令人感到)这里虽然处在城中,几乎和郊外没有区别。我自从回到江宁,总共搬过六次家。最近一次就在这条河的西岸租房居住。(我租的)老屋有一百多年了,(屋顶常有)尘土渗漏下来。每到夏天,阳光猛烈地照射,阴雨连绵,睡炕被热气蒸着,雨水淋着,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逃避。(可是)我住在这里未曾感到不舒适。唯独它只有四间屋,在奉养母亲、安顿妻子儿女和安排厨房之外,一点都没有安静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感到有点缺憾。嘉庆十五年我从山东回来,才在靠近第二间房后面一间屋大的地方,建成一间小屋,门上匾额题为“抱膝”。(小屋里)积存的书籍堆满了书架,我放了一张坐卧用具,悠然自得,长啸吟唱,就有了适合自己的环境。可是它所在的地方,前面靠近市场,后面连着内室,左边与邻居家相连;(由于)没有隔墙,凡夫俗子、行人旅客的歌唱声,妇女的呼叫声,孩子的啼哭声,鸡狗的鸣叫声,嘈杂喧闹,几乎无时无刻没有。当我神情专注,心意满足的时候,就高声朗诵,家里人常常笑话我声音大吵人。(前面所说的)那三种声音,常常被我的声音盖住。以前诸葛亮隐居在隆中,抱着膝盖吟唱《梁甫》。当时的人们询问他的志向,他只是笑着不说话。我给这个轩命名,怎么敢拿诸葛武侯来自称,也只是(表达)像陶公所说的“容膝易安”的意思罢了。可是我既厌恶又鄙视写文章,又不急于立志追求功名,(只愿)在一间小屋里,读书不停。(如果)有人问我(志向在哪里),我将拿什么来回答呢?抱膝轩建好之后,我在那里住了一年。第二年,我被人延请(外出做事),不常在家,于是抱膝轩就废弃了。可是那一时的兴致,不能忘怀,所以就将它补记下来。(二)古代歌阅该(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水龙吟·西湖怀古宋·陈德武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备注〗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备注〗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望海潮》相似,这首词开篇即总览了杭州历史名气之大,西湖自然风光之隽美。B.词人选取西湖最具代表性的荷花和桂花,用不同时节的开放,极言西湖四季之美。C.词人“登临形胜”感怀古今,联想到正是古代传说中的力士和天吴推山、移水开辟了西湖。D.虽然都用铺叙手法,但《望海潮》用以赞美杭州,是投赠之作,而此词写作目的却并不相同。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意加以分析。〖答案〗15.C16.①表达了对豪杰们沉溺享乐、消磨志气、不图奋进的悲慨与沉痛,同时也表达了对南宋王朝政治腐败的愤恨。②表达了作者决心发挥英雄才气,挽狂澜于既倒,实现报仇雪耻、重整故国河山的理想。〖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联想到正是古代传说中的力士和天吴推山、移水开辟了西湖”错误。作者感怀古今,联想到的是南渡以来,那些英雄豪杰都沉溺于想了当中,意志消沉,不图奋进,最终导致被元人灭亡的悲惨结局。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上片中“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意思是南渡百年来人们沉醉在西湖,使曾主张抗金的一些豪杰,也都耽于享乐忘却了平生大志。作者借咏西湖风光,写出无数英雄豪杰沉溺在这种繁华、“佳丽”的欢乐之中,意志消沉,不图奋进,平生的豪情壮志,早已消磨在享乐之中,最后导致被元人灭亡的悲惨结局,同时也表达作者对南宋王朝政治腐败的愤恨。下片由怀古转入伤今。作者面对亡国现实,用“可惜”二字领起,显得心情更为悲痛。接着用反诘语调提出“藉何人雪当年耻”,希望能有人出来扭转乾坤。下文“登临形胜”三句,一方面将上片的怀古与下片的伤今联成一气;另一方面又用“发挥英气”将感伤古今陡然煞住,为后面拓展新的词境留下余地。作者面对西湖奇景忽发奇想,“力士推山”三句便表达他的强烈愿望。过去西湖被称作“销金锅”,达官贵人和地主豪绅在此寻欢作乐,把美丽的西湖搞得乌烟气。因此作者热烈期望能有才能得人出来“推山”、“移水”,铲除这块土地上集聚的罪恶,把它改造成农桑之地为群众造福。结尾三句将满腔悲愤化为大自然的伟力。还要借钱塘江潮荡涤污浊,用潮水洗尽岳飞的冤屈泪,彻底为岳飞报仇雪耻。表现出他对真正抗金的民族英雄的崇敬,也希望岳飞式的英雄出来报国雪耻,重整故国河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亲人对屈原能够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禀赋良善、公平均一期望,也是屈原一生的信条。(2)《早上五盘岭》中记载“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和神话直言山之高。(3)当代青年应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心怀远大抱负,正如《蜀相》中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4)钱塘江江水奔涌,波澜壮阔,在历史上像一道天然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入侵,对此《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以了描述。(5)与《卜算子·咏梅》中“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梅花类似,《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借花抒情。〖答案〗(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4)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5)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1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掉。他只好把这些诗集全都送了人。当时已功成名就的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洛威尔和霍姆斯等人,对这本小册子根本不屑一顾,而大诗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丢进了火炉里。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个木匠的儿子,(1)。()就在他几近绝望时,意外地收到了一位诗人的回信,那人对他的诗集大加赞扬,并说:“我认为它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精华。”这真诚的夸奖和赞誉,使他犹如在濒死的边缘,看到了希望的曙光。(2)。多年后,他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他唯一的诗集也成了美国乃至人类诗歌史上的经典。他就是沃尔特·惠特曼,那部诗集的名字叫《草叶集》。而当年那位写信对他予以赞美和鼓励的诗人,乃是当时美国文坛的名宿爱默生。凡俗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受到别人的非议和冷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千万不能被批评的唾沫淹没向上的渴望,被冷漠的眼神封锁萌动的激情。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黑暗无边无际,但总有一盏灯火能为你点燃,为你驱散心灵上的阴霾,给你温暖,给你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A.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把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B.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C.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D.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把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答案〗18.C19.(1)根本就不配写诗(2)他从此坚定了自己写诗的信念20.第一个逗号将主语“这真诚的夸奖和赞誉”独立出来,强调了爱默生的赞扬对惠特曼的影响;第二个逗号将“犹如在濒死的边缘”独立出来,突出众多冷落和骂声造成的绝望程度之重、时间之长,表现了爱默生的赞扬给惠特曼带来了心灵慰藉和希望。〖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根据前文“当时已功成名就的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洛威尔和霍姆斯等人,对这本小册子根本不屑一顾,而大诗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丢进了火炉里”可以看出,惠特曼出版诗集后,哪些成名的诗人对此根本不屑一顾,这给了惠特曼以深深的打击,因此,后文应紧跟着“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然后,对“冷落和骂声”进行具象化描写,运用比喻,指出“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给惠特曼带来了心灵上的打击。综上,括号内应填写“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故选C。【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处,根据上文“当时已功成名就的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洛威尔和霍姆斯等人,对这本小册子根本不屑一顾,而大诗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丢进了火炉里”,这些成名的诗人对惠特曼诗集不屑一顾的原因是“在他们眼中,一个木匠的儿子”,所以,这些成名的诗人认为惠特曼写不出优秀的诗歌。故此处应填写“根本就不配写诗”或“一定写不出好的诗歌”。(2)处,根据前文,当惠特曼的诗集得不到认可心灵受到极大打击的时候,“那人对他的诗集大加赞扬”,这给了惠特曼以心灵的慰藉,而后文“多年后,他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都是因为这封信让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故此处应填写“他从此坚定了自己写诗的信念”。【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用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这真诚的夸奖和赞誉”后的逗号,将主语独立出来,突出对象,强调了爱默生的赞扬对惠特曼的影响;“使他犹如在濒死的边缘,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中的逗号,将“犹如在濒死的边缘”独立出来,写出惠特曼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希望的曙光”,生动地写出了惠特曼在自己诗集得不到认可后的精神状态,强调了那些嘲讽、冷落、骂声对惠特曼的打击之大,让惠特曼感到绝望,表现了惠特曼收到爱默生的信后,其中的“赞美和鼓励”对他的激励作用,给他带来了希望。(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爱国学生面对敌人枪弹的威胁而A,他们通过举行游行示威、街头公开说演、开展抵制日货和支持国货运动、直接参与抗战、组建政治社团、开展政治请愿、发行爱国日刊等多种行为方式参与爱国的政治斗争,做出了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即便有许多的学生喋血身亡,但后继者依然B,奋然前行。①历史警示我们,也告诉我们:②爱国远远不像我们喊出慷慨激昂的一句口号那样简单、那样容易。③在改革的漫漫征途中,④更需要我们将红色基因传播,⑤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成才报国的强劲动力,⑥为中华民族复兴梦想顽强拼搏。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该成语要出自《记念刘和珍君》一文。22.第二段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答案〗21.A.殒身不恤B.长歌当哭22.①语序不当,应改为“历史告诉我们,也警示我们”;②语序不当,应改为“爱国远远不像我们喊出一句慷慨激昂的口号”;④搭配不当,应把“传播”改“传承”。〖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强调五四运动爆发时爱国学生不怕死的精神,可用“殒身不恤”。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该成语出自《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B处,语境强调即便有许多的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喋血身亡,但后继者依然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奋然前行。应可用“长歌当哭”。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该成语出自《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二段中有三处表述不当的是①②④句。①句,语序不当,应先用“告诉”,再用“警示”,修改为“历史告诉我们,也警示我们”;②句,语序不当,应把“一句”放在“慷慨激昂”的前边,修改为“爱国远远不像我们喊出一句慷慨激昂的口号”;④句,“红色基因”和“传播”搭配不当,应把“传播”改为“传承”,修改为“更需要我们将红色基因传承”。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语言文字运用I中惠特曼由于出身,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美国诗坛众多大家的非议和冷落,但是他并没有“被批评的唾沫淹没向上的渴望,被冷漠的眼神封锁萌动的激情”,而是用微光点亮心灵,继续前行。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讲述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人生经历。惠特曼受到很多诗坛大家的责备和冷遇,但是他却坚守住自己的追求,不理会他人无端的批评和冷漠的目光,保持着向上的渴望,拥有萌动的激情,用微小的光芒照亮前行之路、引领心灵方向。面对他人的责备和冷落,我们也要像惠特曼一样不要过多地理会,依然坚持自己的方向,保持向上的姿态,坚定人生信念,勇敢追求梦想,采集生命中的每一点微光,让它照亮前行的道路。材料中大家的批评冷落代表了生活中他人的质疑和批判,惠特曼坚持代表了个人对生命的坚守。面对他人的无谓的批评责备,我们要能够坚守心中追求,点燃心中希望,不被流言蜚语所困扰,保持独立的思想,守住自己的初心,走好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写作时,开头提出观点,面对他人的非议与指责,我们只有坚持自我追求,才能获得理想的人生。主体部分先论述,坚持自我,才能让自己与众不同,才能有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成为不一样的烟火。坚持自我,才能拥有一双慧眼,明辨是非,找到真正的方向。然后从反面论述不坚持自我,终会迷失人生方向。在论证部分,要能够运用丰富的论据来支持和证明论点,论据要有典型性和新颖性。最后总结全文,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众声喧哗的社会,每个人都是行走的传声筒,面对杂乱的社会,坚持自我、保持清醒的自我才能让自己卓然不群。立意:1.面对他人批判,坚持自我理想。2.不被非议所困,追求自我价值。3.直面人生风雨,让生命之花怒放。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乐府诗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是由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一个官署名称——“乐府”而来的。汉代人把当时由乐府机关所编录和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魏晋六朝时人,才开始称这些歌诗为“乐府”或“乐府诗”。汉代乐府机关,是汉武帝刘彻时开始设立的。《汉书·艺文志》说:“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汉代以后,魏晋时代仍有乐府机关的设置,但未见记载有采集民间诗歌的事。只是两汉时代的乐府民间歌辞,有些还在演唱,这对于汉乐府诗歌无疑起了保存和流传的作用。至东晋后的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纵情声乐,所设的乐府机关又开始收集民歌俗曲,因此,流传在当时南北朝的民歌,又被保存不少,仅南朝乐府诗流传下来的就有四五百篇,不仅数量多,而且与汉代的乐府诗也有不同的特色。两汉、南北朝乐府诗的来源,并不仅是民间作品,但乐府中的民间歌辞,无疑是乐府诗的精华。在文学史上,所谓“乐府”或“乐府体诗”主要是指两汉和南北朝的乐府作品,但从后来的文体分类上讲,所谓乐府体诗的范围,则是包括历代作家仿制乐府的作品在内的。这种仿作的作品也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一)按照乐府旧的曲谱,创作新辞,还是入乐的;(二)由于旧谱的失传,或由于创作者并不熟悉和重视乐曲,而只是沿用乐府旧题,仿效旧日乐府的艺术特色来写作的,实际上已不入乐;(三)连旧题也不袭用,而只是仿效旧日乐府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某些形式特点,完全自立新题、新意,也是不入乐的。利用乐府旧题写作乐府诗,是从汉末建安时代开始的。曹操首开风气之先,开始模仿两汉乐府民间歌辞来写作乐府体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依汉乐府的旧曲创作出来的新辞,但大部分则是只沿用乐府旧题,属于不再入乐的作品。从这以后,文人创作的“乐府诗”,虽称为“乐府体”,但与音乐实际却没有关系了。隋唐以及隋唐以后,用乐府体写诗一直很盛行,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和张籍等,都有许多乐府名篇,他们都不过是用乐府古题,学习古代民间乐府歌辞的“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形式上不拘字数,不避杂言而已。中唐以后,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新乐府”,它的倡导者和创作者是元稹和白居易,这种乐府诗的特点是所谓“即事名篇,无所依傍”,它不仅不依旧谱,不入乐,而且连乐府旧题也取消不用。另外,前人在文体分类上,也有专从入乐不入乐的角度来规定“乐府”诗的范围的。按照这种意见,凡属古代的乐歌,后世的词、曲,均得称为“乐府”。这无疑是对“乐府”做十分广义的理解了。但从文体分类上讲,这一理解混渝了不同文体的界线,是不科学的。在现存的两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中,民间歌辞是最值得我们珍视的部分。这部分作品继承了《诗经》中《国风》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体制上又分别有新的发展和不同的特点。单从体制上说,我们可以看到两汉乐府诗有如下的某些特点:(一)汉乐府诗打破了《诗经》基本上是四言体的格局,而创造了杂言体的诗歌,它往往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间出,而基本上以五言为主,七言句式也不少见,这样就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五、七言体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二)汉乐府诗除抒情诗外,还出现了较多的叙事诗,如《陌上桑》《病妇行》《孤儿行》乃至《孔雀东南飞》等,对我国叙事诗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三)两汉乐府诗一般根据乐调的反复而分为若干“解”,“解”相当于《诗经》中诗篇的“章”和唐宋词中的“阕”,表现了它的入乐的性质;(四)乐府诗篇中往往掺有某些表声词,如“妃呼稀”“羊夷吾”“伊那阿”“路訾邪”,以及一些单音词“梁”“之”“奴”等,它们都旨在表声而无关文义,声、辞往往相混,不细加辨识,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五)乐府诗篇常用歌、行、曲、引、吟、谣等名称,这些名称与乐调的性质、声情有关。至于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又有些不同的特色。从题材上说,南朝乐府民歌以写男女恋情的内容为多,其体制上的某些特点是:(一)以五言四句的短章为主,它对后世“绝句”体诗的兴起有直接影响;(二)歌辞中经常运用双关隐语。就是用同音而不同义的字,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掩盖起来,如用“丝”“梧子”等,代替“思”“吾子”等。北朝乐府民歌又与南朝乐府民歌有许多不同。现存的北朝乐府民歌总共约七十首,数量上没有南朝乐府民歌多,但题材却比较广泛。北歌的作品风格与南歌的婉转含蓄不同,一般表现得十分粗犷豪爽。魏晋以后文人模写的乐府体作品,也有重要成就。(摘编自褚斌杰《乐府诗体》)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乐府诗又叫乐府,在汉代时被称为“歌诗”,由专管音乐的官府负责编录、演奏。B.元稹和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是相对于旧乐府而言的,实际上已不属于乐府诗范围了。C.从文体分类角度界定乐府诗,容易混淆文体界线,泛化地理解乐府,不是科学分类。D.汉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传统,又超越了《诗经》体制,开创了杂言体诗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代和南北朝时尽管统治者设置乐府机关目的不同,但客观上都起到了保存和流传民歌的作用。B.有些两汉乐府诗不好理解,有时是因为其中的单音节或多音节词只表声不表义,增加了辨识难度。C.南朝乐府诗多用双关隐语,追求婉转含蓄的表达,这一特点可能与表现男女恋情居多的题材有关。D.两汉与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有不同的艺术特色,这决定了它们在体制特点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歌中最有可能是南朝民歌的是()A.百媚在城中,千媚在中央。但使心相念,高城何所妨。(《淳于王歌》其二)B.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C.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企喻歌》其四)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更接近材料对乐府诗歌发展历程的表述()A. B.C. D.5.为什么民间歌辞被视为乐府诗的精华部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A2.D3.B4.D5.①民间歌辞具有“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②民间歌辞由乐府机关采集,可以“观风俗,知厚薄”,即了解民风民俗、政策得失。③民间歌辞新的艺术、体制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实际上已不属于乐府诗范围了”错误,新乐府从文体分类上依然属于乐府诗体。C.“从文体分类角度界定乐府诗”错误,“不是科学分类”是指仅从入乐不入乐角度规定乐府诗范围。D.“汉乐府诗”错误,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是汉乐府中的民间歌辞部分。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这决定了它们在体制特点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错误。由原文“南朝乐府诗流传下来的就有四五百篇,不仅数量多,而且与汉代的乐府诗也有不同的特色”“在现存的两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中……在艺术上、体制上又分别有新的发展和不同的特点”可知,“两汉与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它们在体制特点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本诗语言直白,而南朝乐府民歌经常运用双关隐语,语言婉转含蓄所以不可能属于南朝民歌。B.本诗中“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清如水”隐喻爱情的纯洁,符合南朝民歌以表现男女恋情为主题和运用双关隐语的特点。C.本诗中“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表现的是战争的残酷,而不是男女爱情,所以不可能属于南朝民歌。D.南朝民歌以五言四句的短章为主,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题,而《敕勒歌》不符合南朝民歌章句和主题特点。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图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乐府诗歌发展历程”要按照时间顺序,“汉末建安时”在第一个时间段,先排除BC。由原文“利用乐府旧题写作乐府诗,是从汉末建安时代开始的……但大部分则是只沿用乐府旧题,属于不再入乐的作品”可知,汉末建安年间是利用乐府旧题来写乐府诗,并且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依汉乐府的旧曲来创作的。由原文“隋唐以及隋唐以后,用乐府体写诗一直很盛行……在形式上不拘字数,不避杂言而已”可知,隋唐以及隋唐以后用的是乐府旧题。由原文“中唐以后,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新乐府’……而且连乐府旧题也取消不用”可知,中唐以后既不用旧曲也不用旧题,排除A。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这部分作品继承了《诗经》中《国风》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可知,民间歌辞具有“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由原文“《汉书·艺文志》说:‘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可知,民间歌辞由乐府机关采集,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即了解民风民俗、政策得失。由原文“在艺术上、体制上又分别有新的发展和不同的特点……对我国叙事诗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以五言四句的短章为主,它对后世‘绝句’体诗的兴起有直接影响”可知,民间歌辞新的艺术、体制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套不住的手赵树理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但组长陈秉正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段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谷坊闸完了,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了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得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停,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交待王新春比陈秉正年轻,而且“怕和他握手”,表明陈秉正虽然年迈但身体硬朗强健。B.第二段连续三个“有时候”,用徒弟们在劳动中出现的问题,侧面表现了陈秉正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C.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时,陈秉正在一本正经的解释中饱含着劳动人民的骄傲和自豪。D.陈秉正参加物资交流会、劳模大会都换上新棉袄、新腰带,与三仙姑去区上要“换上新衣、新手帕”一样。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对次要人物王新春涉笔不多,着重通过他引起并补充陈秉正的手与众不同之处及原因。B.文章详细列举了侧干草、出羊圈、窖萝卜等一系列农活,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劳,为丢手套作了铺垫。C.在白云岗丢手套后,陈秉正碍于孩子们的孝心勉强找一趟,其心理描写表明他对丢手套毫不在意。D.本文和《小二黑结婚》都体现了作者深入生活、讴歌人民的共同创作追求,表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8.如何理解文中两处丢手套的情节,请简要分析。9.赵树理作品深入群众,最大特点就是“老百姓喜欢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C8.①陈老人为了抢买桑杈而丢了手套,以对劳动工具的热爱和重视表现了他热爱劳动。②陈老人为方便别人行走,主动清理碍路木料而丢了手套,表现了积极奉献、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③两处丢手套的情节,都紧紧围绕着“套不住的手”,塑造了陈老人作为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9.①具有较强的乡土气息,取材于农村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陈老人教农业技术、练习劳动架势、从事各种农活等,老百姓读得懂,读来亲切,文章内容接地气。②本文语言朴实自然,具有大众风格。描写陈老人的手像“小耙子”,符合劳动人民职业特点,有生活气息,人物对话口语性较强,通俗易懂,各种农活名称富有地方色彩。③本文追求一定的艺术效果,用“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结局归还手套,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与三仙姑去区上要‘换上新衣、新手帕’一样”错,两人不一样,陈老人是对参加物资交流会的重视;三仙姑是乔装打扮,爱当老来俏。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其心理描写表明他对丢手套毫不在意”错,是表明陈老人认为手套不适合自己。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第一次丢手套,是陈老人为了抢买桑杈而丢了手套却浑然不知,出了村,“他觉得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具体丢手套的原因则是桑杈实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通过描写陈老人对桑杈这一劳动工具的热爱和重视,表现了他热爱劳动。②第二次丢手套,是陈老人看见“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为了方便别人行走,主动清理碍路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这一情节表现了陈老人积极奉献、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③这两处丢手套的情节,都紧紧围绕着陈老人的一双“套不住的手”而展开,既巧妙地照应了标题;同时,在人物塑造上,成功塑造了陈老人这一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真实丰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老百姓喜欢看”,首先在于文章内容的取材,来源于老百姓最熟悉的农村劳动生活,如陈老人教农业技术、练习劳动架势、从事各种农活等,还有“抢购桑杈”“搬碍路木料”等内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接地气,老百姓不仅读得懂,而且读来十分亲切,完全没有违和感。②“老百姓喜欢看”,其次在于语言朴实自然,契合老百姓的真实的劳动者身份,如描写陈老人的手像“小耙子”,与人握手时“像被钳子夹住”,还有介绍各种农活儿,“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等,有生活气息。另外,人物对话更是多用口语、语气词,如“合适了”“还好”“放过去吧”“带上走吧”,通俗易懂,而又富有地方色彩。③“老百姓喜欢看”,还在于本文追求艺术效果,用“套不住的手”作为标题,设置了悬念,并围绕着陈老人的一双“套不住的手”展开叙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有结局处,手套再次失而复回,颇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古所谓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圃,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子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节选自管同《抱膝轩记》)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独其屋仅四间A自奉母B处C妻D孥置厨爨外E了无F燕息之所G意H尚阙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殆,几乎,将要,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词义相同。B.凡,总共,总计,表示总合,与《项脊轩志》“轩凡四遭火”中的“凡”词义相同。C.榻,古时一种狭长低矮的坐卧用具,与《孔雀东南飞》“移我琉璃榻”中“榻”一样。D.辍,停止,停下,与《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中的“辍”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吴城濠的水流在与青溪一曲、钟山流水、淮水回合后,水势才变得激荡宽广。B.抱膝轩地处城中,船舶来回穿梭,有交通之便,又被山林环绕,有郊外环境之美。C.抱膝轩和项脊轩都是百年老屋,年久失修,在经作者修葺后,变成了理想的书斋。D.抱膝轩之名取自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抱膝吟读之意,表明了作者和诸葛亮的隐士身份。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14.为什么身居百年老屋,作者却“居之未尝不适也”?请简要分析。〖答案〗10.AEG11.D12.D13.(1)当我神情专注、心满意足的时候,就高声朗诵,家里人常常笑话我声音大吵人。(2)出生刚六个月,慈父便弃我而去;到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向(逼她改嫁)。14.读书自娱,安贫乐道,不慕功名,怡然自适。〖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唯独它只有四间屋,在奉养母亲、安顿妻子儿女和安排厨房之外,一点都没有安静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感到有点缺憾。“四间”是对“其屋”的说明,“独其屋仅四间”语意完整,从其后A处断开;“自奉母处妻孥置厨爨外”的“自……外”是固定结构,译为“在……之外”,故从其后E处断开;“了无燕息之所”的主语是“其屋”,“意尚阙然”的主语是“意”,两句主语不同,所以应从中间G处断开。故选A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几乎和郊外没有区别。/况且燕赵两国正处于秦国将其他国家几乎消灭殆尽的时候。B.正确。句意:我自从回到江宁,总共搬过六次家。/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C.正确。句意:我放了一张坐卧用具。/移动她那镶着琉璃的坐榻。D.错误。两个“辍”词义相同,都是停止,停下的意思。句意:读书不停。/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表明了作者和诸葛亮的隐士身份”理解错误,原文“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只是写了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隐士身份,选项属于过度解读。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神会志得”,神情专注、心满意足;“抗声”,高声;“聒”,大,吵。(2)“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背”,背弃;“行年”指经历的年岁、当时年龄;“夺”,强行改变。【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能力。作者写自己身居百年老屋的内容在原文第二段,所以本题应从第二段整理〖答案〗要点。根据“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可知,作者在这里可以安静地读书,读书自娱;根据“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可知,作者在这里可以享受自由快乐,安贫乐道;根据“然子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可知,作者在这里可以不急于立志追求功名;根据“斗室一间,讽书不辍”可知,作者在这里可以自由地读书,怡然自适。参考译文:自从明太祖定都江宁,杨吴城濠就被围在了城内,它的水流一天天变小。它在向东流到竹桥的时候,有条河穿过城与它会合,就是古人所说青溪中的一条。它转过弯向南流,到柏川桥,又和钟山的山溪会合。又渐渐向南流,经过大中桥,就看到秦淮河流过东关,与它流到一起,杨吴城濠虽然变得狭小了,可是会合了这三条河,半里长的河道之内,水势仍然显得很大。此外,这个地方向北可以望见鸡笼山,向东北可以望见钟山。它的东岸大致是一些果园和菜圃,里面交错种植着桃树、杏树、韭菜和菘菜这些果蔬,山林和河水相映衬,船只穿梭往来。(令人感到)这里虽然处在城中,几乎和郊外没有区别。我自从回到江宁,总共搬过六次家。最近一次就在这条河的西岸租房居住。(我租的)老屋有一百多年了,(屋顶常有)尘土渗漏下来。每到夏天,阳光猛烈地照射,阴雨连绵,睡炕被热气蒸着,雨水淋着,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逃避。(可是)我住在这里未曾感到不舒适。唯独它只有四间屋,在奉养母亲、安顿妻子儿女和安排厨房之外,一点都没有安静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感到有点缺憾。嘉庆十五年我从山东回来,才在靠近第二间房后面一间屋大的地方,建成一间小屋,门上匾额题为“抱膝”。(小屋里)积存的书籍堆满了书架,我放了一张坐卧用具,悠然自得,长啸吟唱,就有了适合自己的环境。可是它所在的地方,前面靠近市场,后面连着内室,左边与邻居家相连;(由于)没有隔墙,凡夫俗子、行人旅客的歌唱声,妇女的呼叫声,孩子的啼哭声,鸡狗的鸣叫声,嘈杂喧闹,几乎无时无刻没有。当我神情专注,心意满足的时候,就高声朗诵,家里人常常笑话我声音大吵人。(前面所说的)那三种声音,常常被我的声音盖住。以前诸葛亮隐居在隆中,抱着膝盖吟唱《梁甫》。当时的人们询问他的志向,他只是笑着不说话。我给这个轩命名,怎么敢拿诸葛武侯来自称,也只是(表达)像陶公所说的“容膝易安”的意思罢了。可是我既厌恶又鄙视写文章,又不急于立志追求功名,(只愿)在一间小屋里,读书不停。(如果)有人问我(志向在哪里),我将拿什么来回答呢?抱膝轩建好之后,我在那里住了一年。第二年,我被人延请(外出做事),不常在家,于是抱膝轩就废弃了。可是那一时的兴致,不能忘怀,所以就将它补记下来。(二)古代歌阅该(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水龙吟·西湖怀古宋·陈德武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洒水车租车合同协议书
- 电梯监理协议书
- 退还公款协议书
- 职员岗位协议书
- 烤烟专业化烘烤协议书
- 莱茵合作协议书
- 蓝城小镇协议书
- 税款划扣协议书
- 拱形棚造价合同协议书
- 租地改建协议书
- 2025-2031年中国医学检验市场深度分析及行业前景展望报告
- 医院培训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 佛山市普通高中2025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生物试卷含解析
- 道路竣工测量重点基础知识点
- 《相控阵雷达技术与应用》课件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 严重过敏反应诊断和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5)解读
- 物业标准化管理手册大全
- 遥感地质勘查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快手开店合同协议
- 2025至2030年中国储能变流器(PCS)产业投资规划及前景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