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文学经典往往暗含了传统的延续,也昭示着对于传统的突破。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创作需要面对古典和五四两个传统。与政治上中国特色道路的寻找相呼应,抗战时期文学正是通过对民族化和现代性的双面追求,在与两大文化传统的对话中诞生了超越五四的经典之作。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增强了文学的宣传效果。但仅此还不够,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从而获得成为经典的“原创魅力”。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比如,与离家、反抗父权的五四情结不同,抗战时期文学对家园意识的诠释、对家庭亲情的依恋、对家族文化的反思等恰恰成就了契合时代心理的民族经典。《荷花淀》等小说在水淀荷香中表现乡妇农人的恋家与卫国的统一,表现底层民众现代民族意识从思乡恋家中的觉醒。再如,与批判乡村的封闭、愚昧不同,《四世同堂》《呼兰河传》等作品中的城镇意象,以及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都以农业文明的生活场景勾连起了乡土中国的共同记忆,获得了不断流传的经典价值。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强调中国小说作为“正史之余”的故事性、讨论诗化传统、分析中西文学的各自优长等等,都表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西化进行补正的理论自觉。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流传一时的新章回小说,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过于趋旧,在出新上折损了经典性。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采纳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语,实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欧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语言形式的优点,显得更素朴、更蕴藉。抗战背景下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民族化回归是对五四的反拨与调整,也是五四思想武器的现实运用。张爱玲谈及她创作背后的五四影响,说“只要有心理学家所谓民族回忆这样东西,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先锋文化只有在事后与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确认,五四文化正是经过本土化的过滤才得到了整合,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现代性显而易见是同作为过去了的过去的决裂,同时又把过去弹射进现在。”抗战时期文学中两大传统的关系也应从这个思路来理解。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代代文学经典正是在对话中生成、积淀,参与着文学传统的生长。(摘编自张谦芬《对话: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流传》)材料二:孙犁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生涯时曾反复强调:“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由此可见,“抗战”这一在当时最重大的政治主题,已然成为孙犁多数诗化小说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题旨,他以自己特有的腔调加入到民族抗战的大合唱之中,完成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应有的时代使命。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在孙犁小说中,少有对日本侵略者形象的正面描写,作者在这些小说中着墨更多的还是对人民的讴歌:颂扬他们的勇敢、顽强,礼赞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诗意地抒写夫妇之爱、亲人之爱、同志之爱。这种“正邪对比”原则的自觉运用,使得孙犁一方面能较好地契合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文艺政策,另一方面又较好地弥补了自己生活体验上的不足。但孙犁毕竟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他在借鉴“正邪对比”模式的同时,也摒弃了古典小说对故事奇特性的过分追求,由此也强化了其小说诗化和散文化的效果。从接受效果来看,欣赏这种诗意化和散文化的文体需要更余裕的审美空间和更从容的审美心态,这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需要作家和诗人峻急呼号的抗战年代显然有些不合时宜。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一些读者会忽略孙犁小说“抗战主题”的存在,也可以解释为何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坛孙犁没能成为像赵树理那样广受赞扬的“主流作家”。人们已经较多地注意到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认为“他笔下的女性之美,既有纯洁、优美、俊俏的外在形式之美,更有新觉悟、新精神与新风采的内心美”。但我们在他众多写到夫妻关系的小说中同样不难发现“新精神”之中的“旧模式”——对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的自觉化用。水生嫂等美丽贤惠的女子都非常坚定地与作为抗日战士的丈夫站在一起,即或有少许的怨言,但那都只是小女子充满爱意的娇嗔,让读者反觉得其形象逼真、可爱。自然,这些女性已经不再是男子的附庸,她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与男子并肩战斗的勇气;但那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还是让普通中国读者感到似曾相识。同时我们要看到,孙犁对这一传统母题进行了极富时代特色的现代性转化:不但“随夫”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人物形象的审美功能也具有了现代品格——这些女性不再是作为男性形象的补充和陪衬,而是成为小说的主角或是成为小说创作动机的主要促成者。(摘编自任军《孙犁诗化小说的时代精神及其叙事策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能较好地继承和超越古典、五四两大传统有着很大关系。B.《吕梁英雄传》在传统形式的理论讨论上做了有益尝试,但因创新不够影响了经典性。C.材料二中“特有的腔调”是指孙犁的小说充满了诗意美,与其他抗日小说有明显不同。D.因与需要峻急呼号的抗战年代不太合拍,孙犁的诗化小说没能成为解放区文坛的主流。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某位抗战时期文学作家无法把传统转化为写作中想象性的存在,我们可据此推知他没有将古典和五四两大文化传统有机融合。B.张爱玲的话告诉我们,五四精神是一种民族回忆,在经过时间的过滤和整合之后会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影响后来经典的创作。C.孙犁对“正邪对比原则”的成功运用启示我们,恰当运用传统文学的优秀创作技法,可以让作者找到个人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D.如果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仍像传统作品中的一样,仅是男性形象的陪衬,那么这些女性形象的审美功能就很难具有现代品格。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融汇中国传统的绝句、欧洲传统的十四行诗以及现代诗的特点,是集合各诗结构形式所长而创造出的“混血儿”。B.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继承了五四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深情的笔调,讴歌自己的保姆,控诉不公正的世界。C.巴金的《春》《秋》讲述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及分化,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退,是呼吁自由民主、追求人性解放的一面旗帜。D.孙犁创作的“白洋淀纪事”系列小说在家务事、儿女情中见时代风云,让人体会到“热土难离”等传统乡土观念的时代性转化。4.材料一说“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请以课文《荷花淀》或者《小二黑结婚》为例,简要谈一下古典文化复活的具体表现。5.在当今时代,文学创作如何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谈一下你的看法。〖答案〗1.B2.A3.D4.示例一:①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荷花淀》自觉化用了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流露出“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②在形式上借用了诗词意象营造意境。运用月亮、女人、荷花等意象,营造了清新宁静的氛围,充满了朦胧美、诗意美。示例二:①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小二黑结婚》体现了孝道文化在农村的巨大影响力(从长老权利、熟人社会角度分析亦可)。②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文学形式。采用了传统的评书形式讲述故事,故事性强,通俗易懂。5.①在思想上,向文化传统寻找传统文化因子,在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在形式上,关注传统文学形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②紧扣表达意图,借鉴传统模式、母题,进行现代性转化,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③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对西方文化进行本土化过滤,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在传统形式的理论讨论上做了有益尝试”错。原文“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中的“这”是近指代词,指代上一句中的“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我们可据此推知他没有将古典和五四两大文化传统有机融合”错。原文是“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但反过来未必成立,选项推知内容绝对。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A.是结构形式的中西结合,且不属于抗战时期文学;B.“继承了五四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不属于“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C.是反叛传统,追求五四的主张“民主、科学”;D.“热土难离”等传统乡土观念的时代性转化是在五四离家情结上的重新审视,能支撑观点。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以《荷花淀》为例:由材料二“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但那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还是让普通中国读者感到似曾相识”和材料一“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可知,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荷花淀》自觉化用了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流露出“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由材料一“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和材料二“在孙犁小说中,……颂扬他们的勇敢、顽强,礼赞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诗意地抒写夫妇之爱、亲人之爱、同志之爱”可知,在形式上借用了诗词意象营造意境。运用月亮、女人、荷花等意象,营造了清新宁静的氛围,充满了朦胧美、诗意美。以《小二黑结婚》为例:由材料一“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和小说中传统婚礼习俗和孝道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传统内涵,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由材料一“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和小说中借鉴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表现方式,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文学形式。【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可知,在思想上,向文化传统寻找传统文化因子,在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在形式上,关注传统文学形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由“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采纳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语,实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欧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语言形式的优点,显得更素朴、更蕴藉”“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可知,紧扣表达意图,借鉴传统模式、母题,进行现代性转化,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由“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先锋文化只有在事后与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确认,五四文化正是经过本土化的过滤才得到了整合,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可知,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对西方文化进行本土化过滤,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奇死莫言成麻子带领鬼子兵轰炸完村里的草鞋窨子后,终于获得解放。他倚在一棵树上喘着气,听着从各家各户传来的鬼哭狼嚎声,腿自动地萎缩。他的背擦着柳树枯燥的皮,一滑到底。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罪恶深重。村东头偏僻角落上那个数一数二的大窨子,每天夜里都聚着三十二十的男人,一边编草鞋,一边说笑。日本人往这个窨子里投进去四十多颗炸弹,爆炸过后,窨子就成了一个颓平的坟墓,只有一根支撑顶盖的柳木棍子从泥土中伸出来,像枪口一样指着红彤彤的天。他挣扎着回到家里时,发现他漂亮的妻子和十三岁的女儿躺在院子里,肝肠涂了一地。他眼前乌黑,直挺挺地摔倒了。……他躺着,有时自觉死去了,有时又觉得还活着……他追赶着玫瑰色天空中漂游着的一大片圆圆的红云,妻子、女儿,村里许多熟悉的男女老幼,都站在上边。他在地上飞跑,仰着脸,追赶那片缓缓移动的云。云上的人都不理他,都对着他啐唾沫,连妻子女儿也对着他啐唾沫。他急急忙忙地辩解着,说自己给日本人带路是怎样万般无奈。可是那云里的唾沫更像雨点般落下。他眼见着云团越飞越高,终于变成一个血红的亮点……他醒过来后又开始寻找儿子,八岁的儿子头朝下脚朝上立在水瓮里,身体僵硬如一段棍棒。成麻子把绳子拴在大门框上,挽出一个圆圆的圈套……一个小伙子高举一把腰刀,横着把绳子斩断。一九四〇年早春,天气异常寒冷。这时,成麻子已是胶高大队里有名的虎胆英雄。他不愿用枪,只愿用手榴弹,每次战斗,他都冲到最前边,把一枚枚木柄手榴弹闭着眼乱扔。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说也奇怪,那些弹片像飞蝗一样从他身边飞过,却从没碰伤过他的肉体。这天,大队长江小脚召开干部会议。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中队长站起来:“我们是,饿死不低头,冻死不弯腰,谁要认贼作父,丧失气节,我就和他刀枪相见!”脸色枯黄的干部也毫不示弱,说;“就是要把人饿死冻死吗?是最聪明的人,应该机动灵活,投降伪团长,是假投降。小忍为大谋,只有保存革命力量,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成麻子说:“大队长,我有一条计可解决这问题。”胶高大队采纳了成麻子的计策,趁着暗夜,偷走了我父亲和爷爷钉在村里断壁残墙上的一百多张狗皮,又盗走了爷爷藏在枯井里的几十支钢枪。他们四处打狗,补充了营养,恢复了体力,筹齐了避寒衣——每人一张狗皮。那年漫长寒冷的春天里,高密东北乡广阔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支身披狗皮的英雄部队,使鬼子,尤其是使伪团闻狗叫而丧胆。第一场战斗发生在古历二月初二,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日头将落时,胶高大队是日落时离的村,村里有人曾看见过当时情景:在血红的暮色里,二百多个土八路哈着腰出了村。他们每人披一张狗皮,狗毛朝外;狗尾巴拖在两腿间。成麻子披着一张黑狗皮,胸前挂一个布袋.布袋里装着二十八颗手榴弹。他们潜入马店镇时,已是半夜,寒星满天,严霜遍地。为了行动方便,成麻子把挂在胸前的一袋手榴弹摘下来,摸出了一枚披在腰里。他把手榴弹袋子递给一个身材高大的队员,说:“我在门口得手后你快点送上来。”那队员点点头。微弱的星光照耀着大地,日伪营房挂着十几盏马灯,院子里昏黄如傍晚。大门口游动着两个鬼魂般的伪军,影子长长地投在地上。从大门不远修建炮楼的砖石堆后边,跳出了一只黑色的老狗,他颠颠地跑着;紧跟在他身后,又追出了一条白狗,一条花狗。他们厮咬着,翻滚着,趋着暗影,靠近了大门。在离大门只有十几步的一堆木料暗影里,三条狗咬成一团。远远地看,像三条狗在争夺着什么美味佳肴。大队长江小脚在砖石堆后,满意地听着看着成麻子他们的精彩表演,不由想起成麻子刚参军时那副木讷懦弱的样子,那时候他动辄流泪抹鼻涕,像个老娘们。成麻子他们在木料堆的暗影里耐心地厮咬着。一个伪军弯腰寻到一块砖石,用力投过去,怒骂一声:“这群瘟狗!”成麻子摹仿出狗被击中的嗷嗷叫声。确实是惟妙惟肖,江大队长憋不住想笑。伪军耐不住了,端着上着刺刀的步枪,小心翼翼地往木料堆旁走。狗厮咬得更加欢快。伪军走到离木料堆三五步远时,成麻子他们从地上飞一样腾起,兵营里马灯射出的昏黄光线照耀着他们的皮毛,好像三道闪电飞向两个伪军。两个伪军都像装满沙土的布袋沉甸甸地倒了。成麻子在大门口接住了他那一袋子手榴弹,发疯地往瓦房扑去。他对准一个窗口,接二连三地投进去二十颗手榴弹,屋子里的爆炸声和受伤鬼子的惨叫声使他想起几年前日本鬼子往草鞋窨子里扔炸弹的情景。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这场战斗,是胶高大队组建以来最大的战斗、绝对辉煌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节选自《红高粱家族》,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麻子为了保命出卖乡亲,带鬼子兵轰炸了村里的草鞋窨子,让人觉得可恨;发现妻子和儿女被害死,他生无可恋,想要自杀,又让人心生怜悯。B.成麻子刚参军时动辄流泪抹鼻涕,后来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扔手榴弹从不弯腰躲避,说明经过战火洗礼,他的思想发生蜕变,自觉为革命献身。C.脸色枯黄的干部提出了假投降来解决队里的饥寒问题,说明他处事机动灵活;中队长认为这是认贼作父,坚决反对,表明他坚持原则、看重气节。D.小说结尾成麻子在村头柳树上吊自杀,一前一后、亦人亦狗的视觉形象描写,既蕴含作者对历史人生的理性反思,也使读者反复咀嚼,回味深思。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村民在村东大窨子编草鞋、说笑的情景,加重了成麻子的罪恶感,为下文他作战勇猛、悍不畏死及最后自缢的情节做了铺垫。B.小说写暮色、寒星、严霜的景象,为马店镇战斗渲染了清冷肃杀的气氛;星光微弱、马灯昏黄的交代,也使战士扮狗骗伪军的情节显得合理。C.成麻子他们伪装成狗,厮咬、翻滚、嚎叫,引得伪军投石怒骂、大队长憋不住想笑,写出了战士们的表演以假乱真、惟妙惟肖。D.作者善于运用色彩词汇,特别是红色系词汇,如一、二段中“红彤彤的天”“玫瑰色天空”“红云""血红的亮点”等,给残酷的战争带来温暖的底色。8.小说第一、二段是如何表现成麻子痛苦挣扎的心理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本文题目最初叫“狗皮”,后来改为“奇死”。对于这两个题目,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直接心理描写:“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罪恶深重”是对成麻子心理的直接描写,写出了他出卖乡亲、害死乡亲后深重的负罪感。②细节动作描写:“倚”“喘着气”“腿自动地萎缩”“一滑到底”等是对成麻子的动作描写,写出他的恐惧、痛悔的心理。③幻觉想象描写:第二段中,写到成麻子追赶红云上的人们和被唾弃的这些虚幻境况,写出他无奈与后悔、痛苦与挣扎的复杂矛盾的心理。9.示例一:“狗皮”更好。①从情节上看,“狗皮”串联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从成麻子献计到偷狗皮,再到胶高大队披狗皮骗伪军立功,最后成麻子披狗皮自杀,“狗皮”串联了小说的主要情节。②从人物形象上看,“狗皮”突出了成麻子“亦人亦狗”的形象。③从主旨上看,“狗皮”使主题深刻,意蕴丰富。成麻子一前一后、亦人亦狗,反映了普通民众面对战争的生死选择,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理性反思。示例二:“奇死”更好。①从情节上看,“奇死”突出了情节的曲折离奇。既突出成麻子舍命复仇而不死的传奇色彩,又蕴含立大功后却自杀死去的离奇意味。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奇死”突出了人物形象的不同寻常。③从主旨上看,“奇死”使主题鲜明,意蕴丰富。“奇死”体现了作者对成麻子赎罪复仇、舍命抗日的肯定以及最终在自责与悔恨的挣扎中死去的感慨。〖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他的思想发生蜕变,自觉为革命献身”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十四段“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可知,成麻子作战勇猛不怕死,是因为他想复仇赎罪,最后一段成麻子立功后自杀也证明了这一点,并不是成麻子思想发生蜕变,自觉为革命献身。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D.“给残酷的战争带来温暖的底色”错。色彩强烈,带来视觉感官和心灵的冲击。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由原文“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罪恶深重”可知,这是对成麻子的心理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他出卖乡亲、害死相亲后深重的负罪感。由原文“屋子里的爆炸声和受伤鬼子的惨叫声使他想起几年前日本鬼子往草鞋窨子里扔炸弹的情景。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可知,马店镇战斗中他炸死鬼子后想起草鞋窨子被炸的情景,没有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直接表现了他内心的自责、悔恨与痛苦。所以文章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成麻子内心的自责和悔恨。由原文“他不愿用枪,只愿用手榴弹,每次战斗,他都冲到最前边,把一枚枚木柄手榴弹闭着眼乱扔。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发疯地往瓦房扑去。他对准一个窗口,接二连三地投进去二十颗手榴弹”可知,这是对成麻子战斗时的行动描写,表现了他对鬼子刻骨的仇恨以及复仇的决绝。由原文“他倚在一棵树上喘着气,听着从各家各户传来的鬼哭狼嚎声,腿自动地萎缩。他的背擦着柳树枯燥的皮,一滑到底”可知,“倚”“喘着气”“腿脚自动地萎缩”“一滑到底”等是对成麻子的动作细节描写,写出他的恐惧、痛悔的心理。由原文“他眼前乌黑,直挺挺地摔倒了成麻子”可知,这是成麻子发现妻子、女儿被害死后的动作细节描写,运用侧面烘托表现了他的悔恨与绝望。由原文“他追赶着玫瑰色天空中漂游着的一大片圆圆的红云,妻子、女儿,村里许多熟悉的男女老幼,都站在上边。他在地上飞跑,仰着脸,追赶那片缓缓移动的云。云上的人都不理他,都对着他啐唾沫,连妻子女儿也对着他啐唾沫。他急急忙忙地辩解着,说自己给日本人带路是怎样万般无奈。可是那云里的唾沫更像雨点般落下。他眼见着云团越飞越高,终于变成一个血红的亮点”可知,原文运用了幻觉描写的手法,写到成麻子追赶红云上的人们和被唾弃的这些虚幻境况,写出他无奈与后悔、痛苦与挣扎的复杂矛盾的心理。运用幻境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成麻子无奈与后悔、痛苦与挣扎的复杂矛盾的心理。【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和作用的把握能力。示例一:“狗皮”更好。由原文“胶高大队采纳了成麻子的计策,趁着暗夜,偷走了我父亲和爷爷钉在村里断壁残墙上的一百多张狗皮,又盗走了爷爷藏在枯井里的几十支钢枪。他们四处打狗,补充了营养,恢复了体力,筹齐了避寒衣——每人一张狗皮”可知,成麻子献上的计策是偷狗皮。由原文“他们每人披一张狗皮,狗毛朝外;狗尾巴拖在两腿间”“大门不远修建炮楼的砖石堆后边,跳出了一只黑色的老狗,他颠颠地跑着;紧跟在他身后,又追出了一条白狗,一条花狗。他们厮咬着,翻滚着,趋着暗影,靠近了大门。在离大门只有十几步的一堆木料暗影里,三条狗咬成一团。远远地看,像三条狗在争夺着什么美味佳肴”可知,文章写到胶高大队披狗皮骗伪军立功。由原文“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可知,成麻子披狗皮自杀。所以,“狗皮”串联了小说的主要情节。由原文“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可知,小说结尾成麻子在村头柳树上吊自杀,一前一后、亦人亦狗的视觉形象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历史人生的理性反思,“狗皮”突出了成麻子“亦人亦狗”的形象,反映了普通民众面对战争的生死选择,人物形象更真实复杂,更具代表性。文章开篇写到“成麻子带领鬼子兵轰炸完村里的草鞋窨子后,终于获得解放”“他急急忙忙地辩解着,说自己给日本人带路是怎样万般无奈”可知,成麻子为了自己活命出卖乡亲、苟活求生。“狗皮”暗含作者对成麻子出卖乡亲、苟活求生的否定,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理性反思。文章结尾说到成麻子在村头柳树上吊自杀,一前一后、亦人亦狗,“狗皮”含有讽刺意味,更使人警醒。示例二:“奇死”更好。由原文“成麻子把绳子拴在大门框上,挽出一个圆圆的圈套”可知,成麻子害死乡亲与家人后想自杀。由原文“一个小伙子高举一把腰刀,横着把绳子斩断”可知,成麻子被救。由原文“成麻子已是胶高大队里有名的虎胆英雄”可知,成麻子被救后抗日复仇。由原文“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可知,成麻子立功后又自杀死去。所以,“奇死”写出了成麻子的经历,突出了情节的曲折离奇。由原文“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说也奇怪,那些弹片像飞蝗一样从他身边飞过,却从没碰伤过他的肉体”“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可知,“奇死”既能突出成麻子舍命复仇而不死的传奇色彩,又蕴含立大功后却自杀死去的离奇意味,人物形象丰满立体。由原文“这时,成麻子已是胶高大队里有名的虎胆英雄。他不愿用枪,只愿用手榴弹,每次战斗,他都冲到最前边,把一枚枚木柄手榴弹闭着眼乱扔。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成麻子在大门口接住了他那一袋子手榴弹,发疯地往瓦房扑去”体现了作者对成麻子赎罪复仇、舍命抗日的肯定。由原文“屋子里的爆炸声和受伤鬼子的惨叫声使他想起几年前日本鬼子往草鞋窨子里扔炸弹的情景。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可知,体现了作者对成麻子最终在自责与悔恨的挣扎中死去的感慨。所以,从主题上看,“奇死”体现了作者对成麻子赎罪复仇、舍命抗日的肯定以及最终在自责与悔恨的挣扎中死去的感慨。“奇死”中“奇”是神奇的意思,“奇死”突出了传奇意味,引发阅读兴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节选自苏洵《权书》)材料二: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节选自《孙子兵法》)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智则不可A测B严C则不可犯D故E士皆委F已G而听H命J夫I安得不愚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也指侦查、候望的人,文中指巡逻放哨、侦察敌情。B.“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与“殆有神护者”中“殆”的意思不一样。C.“变色而却步”“使之疑而却”与“却之不恭”中的“却”用法一样。D.“不责于人”与“求全责备”中“责”的意思一样,都解释为要求。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论述用兵的方法,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但也流露出封建权术思想,如“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等。B.作者认为主将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遇事镇定沉着,临危不乱,这样才能够把握利害得失,抵御敌人。C.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所以为将者需“暴短”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阴长”使敌人麻痹而落入圈套。D.用兵要使士兵“无所顾”,就需做好战争所需物质准备;又要使士兵“有所恃”,就需激发士兵为国牺牲的精神。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2)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14.两则材料对将领的要求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J11.C12.D13.(1)(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这样以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2)我军的短处,我掩藏起来搁置一边,而敌军却偏要与我较量,怎么办呢?14.①《孙》强调恰当地选用人才;②《权》强调自身的心术修养(治心)、培养和保持士兵积极的心理状态(养士)、了解敌人(料敌)、能出奇策(出奇)。〖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结构对称,中间B处断开,“犯”后D处断开;“夫”为句首发语词,其前J处断句。故在BDJ三处断句。【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懈怠;大概。句意: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C.错误。退却;退却;拒绝。句意: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D.正确。句意:而不苛求部属。/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可知,“无所顾”,就需激发士兵为国牺牲的精神。要使士兵“有所恃”,就需做好战争所需的物质准备。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左”,附近;“瞬”,眨眼;“待”,对付。(2)“蔽”,隐藏;“角”,较量;“奈何”,怎么办。【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孙子兵法》原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可知,《孙子兵法》强调恰当地选用人才。材料一《权书》:根据原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可知,强调自身的心术修养(治心);根据第三段可知,培养和保持士兵积极的心理状态(养士);根据原文“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可知,了解敌人(料敌);根据倒数第二段可知,能出奇策(出奇)。参考译文:材料一: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即使泰山在眼前崩塌也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也不眨眼睛,这样之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不是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才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将要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犒劳士兵,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的时候,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的时候,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时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而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会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再继续作战了。大凡将领都要聪明并且严厉,大凡战士都要愚昧。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给将领服从命令,怎么能够不愚昧呢?只有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起舍生忘死。大凡出动军队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这样之后才能够在危险的地方出兵。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这样之后才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才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才可以用兵。军队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无论是敌人还是我方都是这样。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军的短处,我掩藏起来搁置一边,而敌军却偏要与我较量,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入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材料二:因此,善于作战的指挥员,总是从势中寻找取胜的战机,而不苛求部属,因而,他能恰当地选择人才,巧妙地运用势。善于运用势的将帅,他指挥军队作战,就像滚动本石一样。木头、石块的特性,放在安稳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险陡倾斜的地方就滚动,方的容易静止,圆的滚动灵活。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从千仞高山上滚下的圆石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势”。(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游诸葛武侯书台①宋·陆游沔阳②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松风想像梁甫吟③,尚忆幡然答三顾。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备注〗①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②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基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城北。典午:指司马。③梁甫吟:古歌曲名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A.本诗开篇交代了诸葛武侯祠的地点、环境,渲染出萧条的气氛。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C.诗中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D.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16.本诗与《蜀相》都是咏史怀古诗,并且主要人物都是诸葛亮,但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相同: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不同:陆诗还嘲讽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也讽刺了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一贯做法。《蜀相》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自称王师”分析错误,“当”解释为“自称”是错误的,应该是应战,抵挡之意。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都有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和对英雄的怀念与敬仰。本诗中“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运用拟人修辞,回忆诸葛亮的往事,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的称颂;《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这些诗句都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敬仰。不同点:本诗中“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俗儒们不知道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才建立这样的功业。借此讽刺了当时俗儒不思进取,选择安逸的做法,针砭时弊;《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意思是: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不仅抒发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抒发了对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永的《望海潮》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互文的手法,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歌声。(2)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和“______”两句,分别借林中鸟和月下鸟的鸣叫渲染蜀道空寂苍凉的氛围,烘托蜀道之难。(3)号角作为古时军队中传达命令的管乐器,一般在黎明和黄昏时吹奏,诗词中常借此意象表达悲凉伤感之情,如“______,______。”〖答案〗(1)羌管弄晴菱歌泛夜(2)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3)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屈原不仅缺少孔墨孟荀等人的达观,也缺少他们曾经有过的苦难磨炼。当屈原二十岁行冠礼作《橘领》时,他是何等儒雅高贵,而孔墨孟荀等人年轻时都曾在社会底层挣扎,受尽白眼与心酸,为实现理想抱负,①地过活。而屈原,他那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掸去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他凛然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②,毫不妥协。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将自己摆在与邪恶你死我活的对立面上。而屈原的伟大与可贵也正在这里: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做不到和他们③,哪怕是表面上迎合应付。他谨持着他理想的绝对纯洁,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落。(节选自鲍鹏山《端午说屈原》,有删改)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使”与文中加点的“使”,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国家干部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B.使于四方,不辱君命。C.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这怎么能行呢?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屈原面对失败的种种情状,富有感染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委曲求全/低声下气/忍气吞声/含垢忍辱/忍辱负重;②针锋相对;③狼狈为奸/同流合污/沆瀣一气。19.D20.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四个“不能”的相似句子(或“他呼喊,他叫屈……”四句),写尽屈原的不屈与决绝,气势十足;②善于运用长短相结合的句式。两组短句,写屈原的不屈从与抗争,简洁明快又掷地有声;长短句结合,委婉细腻又饱含深情,富有变化性又节奏感强烈,声气豪迈。〖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指孔墨孟荀等人年轻时都曾“在社会底层挣扎,受尽白眼与心酸”,为实现理想抱负他们都受过委屈,忍受过屈辱。可填“委曲求全/低声下气/忍气吞声/含垢忍辱/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曲意迁就,以求事成。低声下气:形容说话时态度卑微恭顺的样子。忍气吞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含垢忍辱:形容忍受耻辱。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②语境指屈原站在邪恶对立面,与他们对峙,对他们从不妥协,可填“针锋相对”。针锋相对:针尖对锋芒。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③语境指屈原做不到跟邪恶的人迎合应付,勾结,可填“狼狈为奸/同流合污/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同流合污:跟坏人一起干坏事。沆瀣一气: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A.“使”意为“行使”。B.“使”意为“出使”。C.“使”意为“使用”。D.“使”为“使令”义,与原句同。故选D。【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四个“不能”的相似句子(或“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四句),写尽屈原在失败面前的不屈与决绝,排比富有气势,很有感染力;②善于运用长短相结合的句式。“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这两组短句,写屈原的不屈从与抗争,短句的一般特点是简洁明快,这里采用短句表达更掷地有声;加上一些长句“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长句的特点是富有抒情性,这样长句委婉细腻又饱含深情,短句节奏感强烈,声气豪迈,长短结合使表达富有变化。(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些人看完3D电影之后,会觉得眼睛酸胀,甚至头疼或者恶心,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了解一下电影的拍摄和放映。3D电影拍摄时会用到两台摄像机拍摄,用来模仿人眼睛的视角;播放时,A。当我们戴上3D眼镜时,左眼只能看到左边放映机的图像,右眼只能看到右边放映机的图像,双眼通过汇聚功能将左右图像叠加在视网膜上,这样,三维立体图像就出现了。3D电影两部摄像机之间的距离,相当于观影者两眼之间的距离,通常这个距离会取大多数人的一个平均值,而成人用的3D眼镜尺寸规格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__B,这是观影时眼睛受累的原因之一。另外,看3D大片时,①多数人容易沉浸到剧情中。②心情随着剧情跌宕起伏,③再加上视觉上和感官上的刺激,④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一起,⑤会导致眨眼频率变低,⑥这也容易让眼睛更累,⑦以至出现更多不适症状。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A也会用两台放映机同时播放B部分人的眼距与眼镜不合适22.③再加上感官上的刺激④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⑦以致出现更多不适症状〖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前面说“3D电影拍摄时会用到两台摄像机拍摄”,根据“当我们戴上3D眼镜时,左眼只能看到左边放映机的图像,右眼只能看到右边放映机的图”可知,3D电影播放时也用两台放映机播放,可填:也会用两台放映机同时播放。B前面说“通常这个距离会取大多数人的一个平均值,而成人用的3D眼镜尺寸规格是一样的”,可见3D眼镜尺寸规格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可填:部分人的眼距与眼镜不合适。【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不合逻辑,“感官”包括“视觉”,删去“视觉上”,修改为:再加上感官上的刺激。④重复赘余,“集中”“在一起”表达意思相近,删去“在一起”,修改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⑦关联词使用错误,“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延伸和发展,句子表示结果,应用“以致”,修改为:以致出现更多不适症状。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攒下零花钱给妈妈送上一束花,却被指责“不实用,浪费钱,快退掉”;努力考到第二名,父母一句“你怎么没考第一”就让喜悦瞬间消失;和家人分享旅行经历,被爸爸回复“你假期怎么不多做两套试卷,多看点书”……父母的关心与关爱背后,似乎常常带了一丝“扫兴”。“扫兴”背后潜藏的是什么?面对父母的“关爱”与“扫兴”,年轻人又该如何自处与相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一是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现象,列举了几种关爱父母、努力学习、分享快乐,却反而被指责或反诘的现象。在孩子看来,无论是送给妈妈鲜花,还是成绩进步到班级第二名,或是分享旅游感受,都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同和赞扬,但得到的却是指责,是不满,是教导,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被抹杀,被漠视,自己的开心被打回,被扼制。第二部分提出了两个问题:“扫兴”背后潜藏的是什么?面对父母的“关爱”与“扫兴”,年轻人又该如何自处与相处?父母关心和爱护子女的方式,可能让子女感受到“扫兴”,这背后反映出的是父母对子女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父母希望子女能够更加现实,能够更加努力,能够专注学习,但因为表达方式的不合适、表达时机的不恰当,让子女感受到压力和困扰。年轻人该如何自处与相处?面对父母的关爱与扫兴,年轻人应该学会理解和接纳。首先要理解父母关爱背后的苦衷,明白他们的期望和要求是出于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其次,要学会与父母沟通,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寻求双方的理解和支持。最后,年轻人要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回报父母的关爱。综上,第一个问题指向思考和认识,即应当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可以挖掘原因、分析特征、阐述利弊等;第二个问题指向行为与实践,即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面对与处理这一关系。考生在写作时,应当紧扣这一现象进行论述,并有针对性的回答上述问题,可以从差异与求同、理解与尊重、包容与温暖、沟通与协商等方面展开自己的思路。写作时,简单概括材料后,提出莫让关爱变“扫兴”,让扫兴适可而止的观点。然后分析“扫兴”的原因,中国式父母崇尚“吃苦”“节俭”“刻苦”等价值观,往往忽略子女的情绪期待。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扫兴”,可以彼此心平气和地慢慢沟通;可以交换视角,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可以学着改变彼此的说话方式,让关爱的话语更“近人”等。最后总结全文,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再隔着“山海”,不再“相顾无言”,换个方式互相关爱,尽可能少一些扫兴和伤害,让亲子之情和谐融洽。立意:1.让彼此会爱,不要互相伤害。2.“扫兴”背后,有关爱与期待。3.理解与尊重,让关爱更加温暖4.彼此沟通,多一份共情与同理。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文学经典往往暗含了传统的延续,也昭示着对于传统的突破。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创作需要面对古典和五四两个传统。与政治上中国特色道路的寻找相呼应,抗战时期文学正是通过对民族化和现代性的双面追求,在与两大文化传统的对话中诞生了超越五四的经典之作。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增强了文学的宣传效果。但仅此还不够,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从而获得成为经典的“原创魅力”。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比如,与离家、反抗父权的五四情结不同,抗战时期文学对家园意识的诠释、对家庭亲情的依恋、对家族文化的反思等恰恰成就了契合时代心理的民族经典。《荷花淀》等小说在水淀荷香中表现乡妇农人的恋家与卫国的统一,表现底层民众现代民族意识从思乡恋家中的觉醒。再如,与批判乡村的封闭、愚昧不同,《四世同堂》《呼兰河传》等作品中的城镇意象,以及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都以农业文明的生活场景勾连起了乡土中国的共同记忆,获得了不断流传的经典价值。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强调中国小说作为“正史之余”的故事性、讨论诗化传统、分析中西文学的各自优长等等,都表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西化进行补正的理论自觉。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流传一时的新章回小说,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过于趋旧,在出新上折损了经典性。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采纳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语,实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欧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语言形式的优点,显得更素朴、更蕴藉。抗战背景下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民族化回归是对五四的反拨与调整,也是五四思想武器的现实运用。张爱玲谈及她创作背后的五四影响,说“只要有心理学家所谓民族回忆这样东西,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先锋文化只有在事后与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确认,五四文化正是经过本土化的过滤才得到了整合,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现代性显而易见是同作为过去了的过去的决裂,同时又把过去弹射进现在。”抗战时期文学中两大传统的关系也应从这个思路来理解。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代代文学经典正是在对话中生成、积淀,参与着文学传统的生长。(摘编自张谦芬《对话: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流传》)材料二:孙犁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生涯时曾反复强调:“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由此可见,“抗战”这一在当时最重大的政治主题,已然成为孙犁多数诗化小说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题旨,他以自己特有的腔调加入到民族抗战的大合唱之中,完成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应有的时代使命。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在孙犁小说中,少有对日本侵略者形象的正面描写,作者在这些小说中着墨更多的还是对人民的讴歌:颂扬他们的勇敢、顽强,礼赞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诗意地抒写夫妇之爱、亲人之爱、同志之爱。这种“正邪对比”原则的自觉运用,使得孙犁一方面能较好地契合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文艺政策,另一方面又较好地弥补了自己生活体验上的不足。但孙犁毕竟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他在借鉴“正邪对比”模式的同时,也摒弃了古典小说对故事奇特性的过分追求,由此也强化了其小说诗化和散文化的效果。从接受效果来看,欣赏这种诗意化和散文化的文体需要更余裕的审美空间和更从容的审美心态,这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需要作家和诗人峻急呼号的抗战年代显然有些不合时宜。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一些读者会忽略孙犁小说“抗战主题”的存在,也可以解释为何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坛孙犁没能成为像赵树理那样广受赞扬的“主流作家”。人们已经较多地注意到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认为“他笔下的女性之美,既有纯洁、优美、俊俏的外在形式之美,更有新觉悟、新精神与新风采的内心美”。但我们在他众多写到夫妻关系的小说中同样不难发现“新精神”之中的“旧模式”——对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的自觉化用。水生嫂等美丽贤惠的女子都非常坚定地与作为抗日战士的丈夫站在一起,即或有少许的怨言,但那都只是小女子充满爱意的娇嗔,让读者反觉得其形象逼真、可爱。自然,这些女性已经不再是男子的附庸,她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与男子并肩战斗的勇气;但那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还是让普通中国读者感到似曾相识。同时我们要看到,孙犁对这一传统母题进行了极富时代特色的现代性转化:不但“随夫”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人物形象的审美功能也具有了现代品格——这些女性不再是作为男性形象的补充和陪衬,而是成为小说的主角或是成为小说创作动机的主要促成者。(摘编自任军《孙犁诗化小说的时代精神及其叙事策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能较好地继承和超越古典、五四两大传统有着很大关系。B.《吕梁英雄传》在传统形式的理论讨论上做了有益尝试,但因创新不够影响了经典性。C.材料二中“特有的腔调”是指孙犁的小说充满了诗意美,与其他抗日小说有明显不同。D.因与需要峻急呼号的抗战年代不太合拍,孙犁的诗化小说没能成为解放区文坛的主流。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某位抗战时期文学作家无法把传统转化为写作中想象性的存在,我们可据此推知他没有将古典和五四两大文化传统有机融合。B.张爱玲的话告诉我们,五四精神是一种民族回忆,在经过时间的过滤和整合之后会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影响后来经典的创作。C.孙犁对“正邪对比原则”的成功运用启示我们,恰当运用传统文学的优秀创作技法,可以让作者找到个人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D.如果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仍像传统作品中的一样,仅是男性形象的陪衬,那么这些女性形象的审美功能就很难具有现代品格。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融汇中国传统的绝句、欧洲传统的十四行诗以及现代诗的特点,是集合各诗结构形式所长而创造出的“混血儿”。B.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继承了五四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深情的笔调,讴歌自己的保姆,控诉不公正的世界。C.巴金的《春》《秋》讲述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及分化,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退,是呼吁自由民主、追求人性解放的一面旗帜。D.孙犁创作的“白洋淀纪事”系列小说在家务事、儿女情中见时代风云,让人体会到“热土难离”等传统乡土观念的时代性转化。4.材料一说“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请以课文《荷花淀》或者《小二黑结婚》为例,简要谈一下古典文化复活的具体表现。5.在当今时代,文学创作如何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谈一下你的看法。〖答案〗1.B2.A3.D4.示例一:①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荷花淀》自觉化用了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流露出“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②在形式上借用了诗词意象营造意境。运用月亮、女人、荷花等意象,营造了清新宁静的氛围,充满了朦胧美、诗意美。示例二:①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小二黑结婚》体现了孝道文化在农村的巨大影响力(从长老权利、熟人社会角度分析亦可)。②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文学形式。采用了传统的评书形式讲述故事,故事性强,通俗易懂。5.①在思想上,向文化传统寻找传统文化因子,在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在形式上,关注传统文学形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②紧扣表达意图,借鉴传统模式、母题,进行现代性转化,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③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对西方文化进行本土化过滤,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在传统形式的理论讨论上做了有益尝试”错。原文“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中的“这”是近指代词,指代上一句中的“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我们可据此推知他没有将古典和五四两大文化传统有机融合”错。原文是“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但反过来未必成立,选项推知内容绝对。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A.是结构形式的中西结合,且不属于抗战时期文学;B.“继承了五四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不属于“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C.是反叛传统,追求五四的主张“民主、科学”;D.“热土难离”等传统乡土观念的时代性转化是在五四离家情结上的重新审视,能支撑观点。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以《荷花淀》为例:由材料二“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但那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还是让普通中国读者感到似曾相识”和材料一“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可知,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荷花淀》自觉化用了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流露出“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由材料一“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和材料二“在孙犁小说中,……颂扬他们的勇敢、顽强,礼赞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诗意地抒写夫妇之爱、亲人之爱、同志之爱”可知,在形式上借用了诗词意象营造意境。运用月亮、女人、荷花等意象,营造了清新宁静的氛围,充满了朦胧美、诗意美。以《小二黑结婚》为例:由材料一“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和小说中传统婚礼习俗和孝道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传统内涵,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由材料一“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和小说中借鉴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表现方式,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文学形式。【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可知,在思想上,向文化传统寻找传统文化因子,在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在形式上,关注传统文学形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由“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采纳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语,实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欧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语言形式的优点,显得更素朴、更蕴藉”“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可知,紧扣表达意图,借鉴传统模式、母题,进行现代性转化,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由“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先锋文化只有在事后与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确认,五四文化正是经过本土化的过滤才得到了整合,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可知,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对西方文化进行本土化过滤,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奇死莫言成麻子带领鬼子兵轰炸完村里的草鞋窨子后,终于获得解放。他倚在一棵树上喘着气,听着从各家各户传来的鬼哭狼嚎声,腿自动地萎缩。他的背擦着柳树枯燥的皮,一滑到底。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罪恶深重。村东头偏僻角落上那个数一数二的大窨子,每天夜里都聚着三十二十的男人,一边编草鞋,一边说笑。日本人往这个窨子里投进去四十多颗炸弹,爆炸过后,窨子就成了一个颓平的坟墓,只有一根支撑顶盖的柳木棍子从泥土中伸出来,像枪口一样指着红彤彤的天。他挣扎着回到家里时,发现他漂亮的妻子和十三岁的女儿躺在院子里,肝肠涂了一地。他眼前乌黑,直挺挺地摔倒了。……他躺着,有时自觉死去了,有时又觉得还活着……他追赶着玫瑰色天空中漂游着的一大片圆圆的红云,妻子、女儿,村里许多熟悉的男女老幼,都站在上边。他在地上飞跑,仰着脸,追赶那片缓缓移动的云。云上的人都不理他,都对着他啐唾沫,连妻子女儿也对着他啐唾沫。他急急忙忙地辩解着,说自己给日本人带路是怎样万般无奈。可是那云里的唾沫更像雨点般落下。他眼见着云团越飞越高,终于变成一个血红的亮点……他醒过来后又开始寻找儿子,八岁的儿子头朝下脚朝上立在水瓮里,身体僵硬如一段棍棒。成麻子把绳子拴在大门框上,挽出一个圆圆的圈套……一个小伙子高举一把腰刀,横着把绳子斩断。一九四〇年早春,天气异常寒冷。这时,成麻子已是胶高大队里有名的虎胆英雄。他不愿用枪,只愿用手榴弹,每次战斗,他都冲到最前边,把一枚枚木柄手榴弹闭着眼乱扔。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说也奇怪,那些弹片像飞蝗一样从他身边飞过,却从没碰伤过他的肉体。这天,大队长江小脚召开干部会议。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中队长站起来:“我们是,饿死不低头,冻死不弯腰,谁要认贼作父,丧失气节,我就和他刀枪相见!”脸色枯黄的干部也毫不示弱,说;“就是要把人饿死冻死吗?是最聪明的人,应该机动灵活,投降伪团长,是假投降。小忍为大谋,只有保存革命力量,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成麻子说:“大队长,我有一条计可解决这问题。”胶高大队采纳了成麻子的计策,趁着暗夜,偷走了我父亲和爷爷钉在村里断壁残墙上的一百多张狗皮,又盗走了爷爷藏在枯井里的几十支钢枪。他们四处打狗,补充了营养,恢复了体力,筹齐了避寒衣——每人一张狗皮。那年漫长寒冷的春天里,高密东北乡广阔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支身披狗皮的英雄部队,使鬼子,尤其是使伪团闻狗叫而丧胆。第一场战斗发生在古历二月初二,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日头将落时,胶高大队是日落时离的村,村里有人曾看见过当时情景:在血红的暮色里,二百多个土八路哈着腰出了村。他们每人披一张狗皮,狗毛朝外;狗尾巴拖在两腿间。成麻子披着一张黑狗皮,胸前挂一个布袋.布袋里装着二十八颗手榴弹。他们潜入马店镇时,已是半夜,寒星满天,严霜遍地。为了行动方便,成麻子把挂在胸前的一袋手榴弹摘下来,摸出了一枚披在腰里。他把手榴弹袋子递给一个身材高大的队员,说:“我在门口得手后你快点送上来。”那队员点点头。微弱的星光照耀着大地,日伪营房挂着十几盏马灯,院子里昏黄如傍晚。大门口游动着两个鬼魂般的伪军,影子长长地投在地上。从大门不远修建炮楼的砖石堆后边,跳出了一只黑色的老狗,他颠颠地跑着;紧跟在他身后,又追出了一条白狗,一条花狗。他们厮咬着,翻滚着,趋着暗影,靠近了大门。在离大门只有十几步的一堆木料暗影里,三条狗咬成一团。远远地看,像三条狗在争夺着什么美味佳肴。大队长江小脚在砖石堆后,满意地听着看着成麻子他们的精彩表演,不由想起成麻子刚参军时那副木讷懦弱的样子,那时候他动辄流泪抹鼻涕,像个老娘们。成麻子他们在木料堆的暗影里耐心地厮咬着。一个伪军弯腰寻到一块砖石,用力投过去,怒骂一声:“这群瘟狗!”成麻子摹仿出狗被击中的嗷嗷叫声。确实是惟妙惟肖,江大队长憋不住想笑。伪军耐不住了,端着上着刺刀的步枪,小心翼翼地往木料堆旁走。狗厮咬得更加欢快。伪军走到离木料堆三五步远时,成麻子他们从地上飞一样腾起,兵营里马灯射出的昏黄光线照耀着他们的皮毛,好像三道闪电飞向两个伪军。两个伪军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