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比如眉山的三苏祠,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又如,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比如岳阳楼,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朓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并不断丰富文学景观的内涵。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正如尤侗所言:“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高建新在《文学景观的生成及其条件》中说:“文学景观是审美的记忆、情感的记忆。”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文学景观唤起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李白《岘山怀古》、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李曾伯《登岘山用刘清步韵》、陈与义《游岘山次韵三首》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学景观往往包括多层文化隐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作家对自然风光、人文胜迹、文学经典的热爱,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作品以传承文脉,同时也激发了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文学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存在,更是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摘编自李惠玲《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的双向互动》)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在当代受人们的广泛关注。B.尤侗说的“文章亦凭山水以传”,说明了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C.岘山诗篇的创作传承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D.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有重大意义,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学界多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本文则关注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关系。B.叠加效应是指先生成文学景观,在后人的不断题咏之下形成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的效应。C.原本无名的敬亭山因谢朓和李白的诗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等的综合体现。D.文学作品凝固成集体记忆时,它就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说明“名篇效应”的一项是()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张继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成为姑苏的象征之一。B.沈园因陆游、唐婉美丽而悲惨的爱情故事独具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寻觅爱情的足迹。C.崔颢写出《黄鹤楼》之后,吸引着李白、贾岛、陆游等诗人不断歌咏,这些诗篇使黄鹤楼誉满神州。D.杜甫曾短暂安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并于此作《客至》等诗,直到今天杜甫草堂仍引无数人前来观游。4.下列关于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而且两者相互推动。B.文学景观因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而催生且不断丰富内涵。C.文学作品可再现景观,这让它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D.古典文学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5.岳阳楼作为著名的文学景观,激发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唤醒了他的记忆,鼓荡了他的情感,请结合材料分析杜甫《登岳阳楼》中的“想象”“记忆”和“情感”。〖答案〗1.B2.D3.A4.D5.①记忆:“昔闻洞庭水”表明因前人对洞庭水和岳阳楼的吟咏诗文,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唤醒了诗人的记忆。②想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体现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激发了诗人丰富想象: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③情感:“亲朋无一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前的壮阔景象鼓荡起诗人关于自己身世遭遇和国家人民生存状况的无限感慨。〖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错,根据原文“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可知,表述的是文学作品凭借文学景观来传承,而非“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它就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错,由原文第三段“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可知,有多种原因让它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选项说法绝对。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A.为名篇效应。B.为名人效应。C.为叠加效应。D.为名人效应。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古典文学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错,由原文最后一段“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可知。是文本的不断经典化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文本的经典化不能等同于古典文学。选项偷换概念。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能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并和本文谈到的“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结合理解,根据题目从“想象”“记忆”“激情”三个关键点来分析诗句。“昔闻洞庭水”意思是: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表明因前人对洞庭水和岳阳楼的吟咏诗文,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唤醒了诗人的记忆。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这两句体现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激发了诗人丰富想象。最后两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意思是: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最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可见眼前的壮阔景象鼓荡起诗人关于自己身世遭遇和国家人民生存状况的无限感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波鲁迅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皇帝要辫子么?”“皇帝要辫子。”“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问。“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操在七斤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太阳收尽了它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七斤嫂吃完三碗饭,抬起头,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地研究他们的饭菜。“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七斤嫂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赵七爷绕出桌旁,打断她的话,“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①。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一边说着,一边往回走,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他心里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谁能抵挡他?……”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七斤嫂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没有听到些什么。”“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他们没有说。”“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也没人说。”“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你想,不坐龙庭了罢?”“我想,不坐了罢。”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有删改)〖备注〗①张大帅;指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斤是幸运的,最终没有因为没有辫子而被惩治;他又是不幸的,当他面临可能被惩治的命运时,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而且妻子也怪罪他B.赵七爷有钱有学问,在村里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其辫子的放下与盘起反映了时局的变化,也体现了他是个圆滑善变、见风使舵的人。C.七斤的境遇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随之经历了“尊敬幸灾乐祸一嘲讽一尊敬”的变化,富于戏剧性。D.小说写了两条辫子:一条是七斤已剪掉的辫子,这条辫子贯穿全文;另一条是赵七爷的辫子,这条辫子主要体现了故事背景的变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语言具有鲁迅式的幽默,如“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既幽默又深刻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境界。B.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富有个性色彩,不仅凸显了人物性格,而且预示了故事的发展走向,如七斤和七斤嫂关于“皇帝要辫子”的对话,就预示了风波的来临。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足见赵七爷对七斤的重视。D.小说中有些看似简单的叙述,实则富含深意,如“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说明不管是辛亥革命还是张勋复辟,对农村都没有多大影响。8.请简要分析七斤这一人物形象与《阿Q正传》(节选)中的阿Q有哪些相同点。9.文中反复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这样的话,请分析其作用。〖答案〗6.C7.C8.①两人的身份都是底层劳动者。七斤帮人撑船,阿Q靠打短工维生。②两人的思想都是愚昧落后的。七斤因撑船而消息灵通,然而所关注的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并非真的“时事”;对于皇帝复辟也只知道与辫子有关。阿Q思想守旧,盲目排外。9.①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持溥仪复辟时期。②塑造了一批受封建奴役、愚昧麻木的国民形象。村民的世界里只有皇帝和龙庭,与龙庭相关的是有没有辫子,没辫子就是犯法,要被砍头。③推动情节发展。风波因皇帝“坐了龙庭”的传言而起,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七斤没有辫子是否被治罪,取决于是否有皇帝。④反映小说主题。皇帝的复辟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意味着是否应该留辫子,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脱离。〖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C.“嘲讽”错误,由原文“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可知,这一阶段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是回避,而不是嘲讽。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C.“足见赵七爷对七斤的重视”理解错误,阅读文本可知,赵七爷走到七斤家的桌旁,是因为他知道七斤没有辫子,是来恫吓他的。不是表现“赵七爷对七斤的重视”。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两人的身份都是底层劳动者。七斤是居住在农村的船工。因为他是船夫,所以他经常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如从“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等内容中可看出其勤劳本分;阿Q“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可见二人身份一样,都是底层劳动者,七斤帮人撑船,阿Q靠打短工维生。②两人的思想都是愚昧落后的。七斤因撑船而消息灵通,“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所关注的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并非真的“时事”;“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对于皇帝复辟也只知道与辫子有关。阿Q“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可见他思想守旧,盲目排外。【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反复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这样的话,具体作用是:首先,从内容方面来讲,文章说“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结合后文注释“……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此处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说明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植溥仪复辟的背景下。其次,塑造了一批受封建奴役、愚昧麻木的国民形象。传闻说“皇帝要坐龙庭”,七斤因为没有辫子而担惊受怕,因为“皇帝要辫子”;七爷原本盘在头顶的辫子也放下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村民们觉得七斤没有辫子就是犯了王法,“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可见村民的世界里只有皇帝和龙庭,与龙庭相关的是有没有辫子,没辫子就是犯法,要被砍头。再次,从情节方面来讲,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七斤的故事因“皇帝坐龙庭”的传言而起,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皇帝要辫子么?’‘皇帝要辫子。’”“‘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你想,不坐龙庭了罢?’‘我想,不坐了罢。’”,七斤是幸运的,最终没有因为没有辫子而被惩治;他又是不幸的,当他面临可能被惩治的命运时,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而且妻子也怪罪他。七斤没有辫子是否被治罪,取决于是否有皇帝。最后,从主旨方面来讲,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皇帝的复辟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意味着是否应该留辫子,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社会现实,说明辛亥革命的思想并未得到广泛的宣传,也未给广大的农村以真的变革,体现其不彻底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孙卿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懑以送之。”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从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诗》云:“辞之怿矣,民之莫矣。”夫辞者,人之所以通也。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其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惭,苏秦行其说而六国以安,蒯通陈其说而身得以全。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节选自《说苑下·善说》)材料二:子胥善谋而吴勠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比干剖心,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抆泣于岸门,公孙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此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勠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节选自《韩非子·难言》)材料三:庄辛谏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从新安君与寿陵君同轩,淫衍侈靡,而忘国政,郢其危矣。”王曰:“先生老惛欤?妄为楚国妖欤?”庄辛对曰:“臣非敢为楚妖,诚见之也。君王卒近此四子者,则楚必亡矣!辛请留于赵以观之。”于是不出十月,王果亡巫山、江汉、鄢、郢之地。(节选自《新序·卷第二》)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A且七十B说而不受C身执鼎俎D为庖宰E昵近F习亲G而汤乃仅知其贤H而用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矫,矫正、纠正,与《归去来兮辞》中“时矫首而遐观”的“矫”意思不同。B.而,可表相承关系,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中“而”意思不同。C.听,听见、听清,与《陈情表》“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中“听”不同。D.诚,确实,与《齐桓晋文之事》“挟太山以超北海……是诚不能也”中“诚”相同。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卿所说的“齐庄、端诚、坚强”强调说者态度,“譬称、分别、欢欣愤懑”强调言谈技巧。B.材料二通过概述诸多历史人物向君主进言的遭遇,来阐明“愚者难说”“君子难言”之理。C.庄辛劝楚王警惕州侯夏侯等四人,这四人一起淫乱奢靡不理政事,会败亡政权导致灭国。D.邹忌讽劝齐威王成功,从言说者方面来看,可称道处之一在于进言时讲究“譬称以谕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2)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14.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庄辛进谏不成功的原因。〖答案〗10.CEG11.C12.C13.(1)言语辞令,就是用来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性命的(手段)。(2)况且恳切合理的意见逆耳而不顺心,如果不是圣贤之君是听不进去的,我希望大王您对此详察。14.①楚王昏聩霸道,不接受逆耳忠言;②庄辛劝谏不讲技巧,难以达到预期;③庄辛劝谏未能坚持,遇责难就放弃。〖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尚且说了七十次而不被接受,最后伊尹只好亲自操炊具去为商汤做厨师,通过亲近使商汤熟悉接受自己,商汤这时才知道伊尹贤能而使用他。“说而不受”和“身执鼎俎”的主语都是伊尹,“说”和“执”都作伊尹的谓语,中间要断开,所以在C处断开;“昵近习亲”是动宾结构,“昵近”,亲近、靠近,“习亲”,熟悉和亲近的人,不能断开,且“为庖宰”和“昵近习亲”是伊尹的两个动作,中间要断开,所以在E处断开;“汤”做后一句主语,且“知其贤而用之”句“而”表承接关系,连接“知”和“用”,不宜断开,所以在G处断开。故在CEG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掌握能力。A.正确。“矫”,矫正、纠正。/抬头。句意:人在犯错误的时候要纠正他。/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B.正确。“而”,表承接关系。/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句意:从前郑国子产修饰自己的言辞,就使赵武对他表示恭敬。/如果一个人缺乏仁爱之心,那么他所遵守的礼仪又有何意义?C.错误。“听”都是采纳、准许的意思。句意:以明智的大臣向愚昧的君主进言一定不会被采纳。/准许臣实现这个微小的心愿,或许刘氏可以侥幸地平安寿终。D.正确。句意:是真的看到了。/把泰山挟在胳肢窝底下而跳过北海,对人说:我做不到,这样的事情的确是不可能做到的。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四人一起淫乱奢靡不理政事,会败亡政权导致灭国”错,根据原文“君王卒近此四子者,则楚必亡矣”可知,庄辛提醒楚王不要和左州侯等人一起淫乱,楚王的不理国政会亡国,不是四人的行为会亡国。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者……也”,判断句式,;“所以”,……用来……的;“重身”,推重自身(提高自身身价、使自己重要)。(2)“忤于耳”,逆耳、听不进;“愿”,希望;“熟”,仔细、详细。【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二“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可知,作者认为是昏庸的君主难以劝谏,所以有道的君子难以进言。况且恳切合理的意见逆耳而不顺心,如果不是圣贤之君是听不进去的。由材料三“先生老惛欤?妄为楚国妖欤?”可知,当庄辛劝谏楚襄王时,楚襄王却认为庄辛老糊涂了,没有听进庄辛的劝谏,可见楚王昏聩霸道,不接受逆耳忠言。结合材料一“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可知,作者认为言谈游说要讲究方法,言语辞令要修饰要美好,才能达到劝谏的效果。由材料三“君王左州侯,右夏侯,从新安君与寿陵君同轩,淫衍侈靡,而忘国政,郢其危矣”可知,庄辛劝谏楚襄王时非常直接,毫不避讳,说他行为放荡、奢侈浪费,忘记处理国家的政事,所以楚襄王听后不高兴。可见庄辛劝谏不讲技巧,难以达到预期。结合材料一“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从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可知,作者认为要明辨道理,说理清楚,坚持它,加固它才能劝说成功。由材料三“臣非敢为楚妖,诚见之也。君王卒近此四子者,则楚必亡矣!辛请留于赵以观之”可知,庄辛劝谏楚襄王时没有坚持,遇责难就放弃,所以没能成功。参考译文:材料一:孙卿说:“那言谈游说的方法,要恭敬严肃地确立它,正直诚实地对待它,坚定顽强地把握它,用比喻引证来宣示它,用分析辨别来阐明它,用欢快、激情来表达它。”鬼谷子说:“人在犯错误的时候要纠正他,是很难的,劝说行不通,论理不被听从,那是你辩论的道理不清楚,道理已经明辨却仍行不通,那是因为你没有牢固地坚持,已经牢固地坚持却还是行不通,那是因为你没有切合他心中的喜好。明辨道理,说理清楚,坚持它,加固它,又能适合那人的喜好,你的言辞就能进入对方的心中。像这样还游说不成功的,天下未曾听说过。这样的游说就叫善说。”《诗经》说:“辞令语气和悦呀,能使百姓安定。”言辞,是用来使人们互相沟通的。从前郑国子产修饰自己的言辞,就使赵武对他表示恭敬;王孙满阐明道理,就使楚庄王感到惭愧;苏秦推行他的合纵主张,六国因此安宁;蒯通陈述了他的理由,从而保全了性命。言语辞令,就是用来尊崇君主,推重自身,安定国家,保全性命的。所以言语辞令不能不修饰,而说辞不能不美好。材料二:伍子胥善于谋划吴国却杀了他,孔子擅长游说人主却遭到匡人的围困,管仲确实贤能鲁君却将他囚禁起来。伍子胥、孔子、管仲这三位大夫难道没有才能吗?而是吴国、匡地和鲁国这三个国家的君主不明智。上古有商汤,是最圣明的圣主,伊尹,是最智慧的臣子,最明智的大臣向最圣明的国君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尚且说了七十次而不被接受,最后伊尹只好亲自操炊具去为商汤做厨师,通过亲近使商汤熟悉接受自己,商汤这时才知道伊尹贤能而使用他。因此说:以最明智的臣子去想最圣明的君子进言,这样的臣子也不一定会被接受,伊尹向商汤进言就是如此;以明智的大臣向愚昧的君主进言一定不会被采纳,周文王向商纣王进言就是如此。所以周文王向商纣王进言商纣王却将他囚禁起来,比干进言被纣王剖了心;孙膑在魏国进言被挖掉了膝盖骨;吴起在岸门抹眼泪,痛哭西河之地将要成为秦国的领土,他自己最后在楚国被肢解;公孙痤向魏惠王推荐杰出的人才反被认为是说胡话,商鞅则逃到了秦国;西门豹不与人争斗却被他人杀害。这几位士人,都是当时社会的仁厚贤德忠诚有本领的人,不幸遇上了荒谬混乱的君主而死。这就说明了即使是贤能明智之士也不能逃避死亡,躲开受刑凌辱,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昏庸的君主难以劝谏,所以有道的君子难以进言。况且恳切合理的意见逆耳而不顺心,如果不是圣贤之君是听不进去的,我希望大王您对此详察。材料三:庄辛劝谏楚襄王说:“君王您的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后面跟着新安君和寿陵君,和他们同乘一车,行为放荡、奢侈浪费,忘记处理国家的政事,郢都大约危险了!”楚襄王说“先生老糊涂了么?是在胡说楚国的不祥吗?”庄辛回答:“我不敢说楚国的不祥,是真的看到了。君主要是始终亲近这四个人的话,楚国一定会灭亡!我请求您允许我留在赵国观察形势。”于是不到十个月,襄王果然失去了巫山、江陵、江汉、郢、鄢等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秦州杂诗(其十五)①杜甫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塞门②风落木,客舍雨连山。阮籍行多兴,庞公③隐不还。东柯遂疏懒,休镊鬓④毛斑。〖备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因安史之乱,杜甫辞去朝廷官职,从长安出发,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此诗即他到达秦州暂住东柯谷期间所作。②塞门:边关。③庞公:东汉末年隐士。④镊鬓:拔掉鬓角上的白发。古人为出仕而常有此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诗人写自己还没来得及泛舟大海,就已经陷身于无尽的战火之间。B.“悠悠”本指从容自然,此处为反语,指诗人四处奔走躲避战乱的惊慌窘态。C.颔联明写风吹叶落、秋雨不止的自然景象,实则抒无奈漂泊的凄凉悲切之情。D.颈联用典,借用阮籍的任性不羁和庞公的隐居选择,为尾联表白心志张本。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我们应如何看待诗人的这一行为?〖答案〗15.D16.尾联说这眼前的“东柯谷”,就可以达成疏懒的心愿,从此就用不着再去拔什么斑白鬓毛了,侧重表达诗人的归隐之志。
这样的志向是杜甫一时所感,表面上是面对战乱不休的时局时无力补天只得独善其身的选择,但深处流露出诗人的不甘。〖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任性不羁”错。此处,“多兴”可以理解为“多兴致”“多即兴”“多随兴”,但并非“任性不羁”。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通观全诗,这首诗首联写遗憾。年轻时确实有过“泛沧海”想法,但后来“未暇”实现,遇到无休无止的战乱。次联写景。秋风秋雨落叶纷纷。恰好是当下境遇的写照。杜甫当下就是在“塞门”“客舍”的凄风冷雨中。三联用典,阮籍常常随兴而游,庞公选择隐居岘山。末联表白心愿:东柯谷特适合俺这样的疏放懒散之人,我也要学阮籍随兴学庞公隐居,再也不说出仕为官的事了。尾联意为“东柯谷正适合我的疏懒之性,既然不想出仕也就不必修整鬓斑”。杜甫说,要说这眼前的“东柯谷”,就可以达成我疏懒的心愿,从此就用不着再去拔什么斑白鬓毛了。也就是说,如果老杜决心像阮籍和庞德公那样归隐,这东柯谷就非常适合。如果在这里养老,那容颜的老不老也就无所谓了,问题是,这样的志向是杜甫一时所感,表面上是面对战乱不休的时局时无力补天只得独善其身的选择,但诗人实际上不能做到这样的悠然自得,故而深处流露出诗人的不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在《离骚》中,屈原说明他的父亲观察衡量他降生时的情况,给他取名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自己辞官,摆脱束缚,归家途中内心的喜悦与轻松,能够感受到陶渊明“无官一身轻”的轻松。〖答案〗(1)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者食堂,顾名思义,____A_____,既包括日间照料中心专门的老年人食堂,也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的社区食堂。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投入建设长者食堂,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引发了大家的关注:长者食堂“风景这边独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蹭饭”。对此,有人认为年轻人涌入,____B_____,有“薅羊毛”之嫌;也有人表示普通顾客其实是按原价用餐,未享受老年人专属福利与津贴,并无不妥。显而易见,上述分歧的关键在于年轻人是否可以进入长者食堂用餐。从长者食堂本身来看,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的确是其初衷,但长者食堂形态多样,并不必然要“圈地自萌”;而且,面向社区,吸引多个年龄层的顾客光顾,符合打造“15分钟便民社区”的要求,也是长者食堂未来的建设方向。此外,①作为一项民生工程,②长者食堂要持久良性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扬便民惠民之效。③目前,不少地区的长者食堂虽然叫好又叫座,④但运营压力大却是一个通病。⑤从这个层面看,年轻消费群体更多加入,⑥其实长者食堂长久经营注入了能量。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用了毛泽东的诗词,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答案〗18.A.就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食堂B.享受老年人的餐饮福利(或:可能会挤占老年人资源/蹭老年人的低价饭)19.②搭配不当,把“发扬”改“发挥”。
⑤语序不当,把“更多”移到“年轻消费群体”前面。
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其实”后面加“为”。20.引用诗词,把“长者食堂”运营良好的情况表现得具体形象、风趣幽默,增添了语言的文采。〖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根据下句“既包括日间照料中心专门的老年人食堂,也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的社区食堂”可知,介绍的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食堂,再结合上句“长者食堂,顾名思义”可知,解释什么是“长者食堂”,所以应该填写“就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食堂”。B.根据下句“有‘薅羊毛’之嫌”可知,年轻人前来长者食堂蹭老年人的低价饭,可能会挤占老年人资源,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享受老年人的餐饮福利”,或者“可能会挤占老年人资源”“蹭老年人的低价饭”。【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搭配不当,“发扬便民惠民之效”搭配不当,可把“发扬”改为“发挥”;修改为:长者食堂要持久良性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便民惠民之效。⑤语序不当,“更多”语序不当,“更多”修饰的是“年轻消费群体”,应移到“年轻消费群体”前面;修改为:从这个层面看,更多年轻消费群体加入。⑥成分残缺,“长者食堂长久经营注入了能量”缺少介词,在“其实”后面加“为”;修改为:其实为长者食堂长久经营注入了能量。【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引用毛泽东的诗词“风景这边独好”,把“长者食堂”运营良好的情况,以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蹭饭’”表现得具体形象、风趣幽默,增添了语言的文采。(二)文言基础知识考查(本题共4小题,12分)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舅夺母志夺:强行改变②祖母刘愍臣孤弱愍:怜惜③门衰祚薄祚:福分④形影相吊吊:安慰⑤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⑥逮奉圣朝逮:及、至⑦寻蒙国恩寻:不久⑧除臣洗马除:授官⑨责臣逋慢逋:逃避⑩不矜名节矜:看重B.①但以刘日薄西山薄:迫近②听臣微志听:应许③庶刘侥幸庶:或许
④室始洞然始:才⑤亦遂增胜胜:美⑥妪,先大母婢也先:去世的⑦其置也若弃置:放置⑧余扃牖而居扃:关闭⑨吾妻来归归:女子出嫁⑩所以游目骋怀骋:开畅,舒展C.①列坐其次次:旁边②当其欣于所遇遇:接触③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④及其所之既倦之:求得⑤感慨系之矣系:连接⑥况修短随化化:自然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固:就⑧齐彭殇为妄作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⑨悟已往之不谏谏:挽回⑩眄庭柯以怡颜眄:看D.①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②善万物之得时善:羡慕③名我固当固:确实④早实以蕃蕃:多⑤妪每谓余曰每:常常⑥则又爱之太恩恩:宠爱⑦字而幼孩字:养育⑧与向之噌吃者相应向:从前,过去⑨桴止响腾腾:传播⑩遂而鸡豚遂:养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B.庶:希望。句意:希望刘氏侥幸安度晚年。故选B。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群贤毕至A.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B.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齐彭殇为妄作〖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例句中的“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德的人。句意:所有贤能的人都来了,年少年长的也都聚集到这里了。A.名词用作动词,饮酒;句意: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深远高雅的情思。B.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老的人;句意:让年老的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孩子得以顺利成长。C.使动用法,使……开阔、放开;句意: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D.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句意: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故选B。23.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译:淇水有岸,池沼有边。B.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译:先父观察衡量我降生时的情况,一出生就赐给我美名。C.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译:一切行事都顺着公公婆婆的意思,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D.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译: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公姥”是偏义副词,单指婆婆。句意:一切行事都顺着婆婆的意思,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故选C。2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迨诸父异爨(及,等到)②先妣抚之甚厚(扶养)③某所,而母立于兹(而且)④殆有神护者(大概)⑤后五年,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⑥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⑦其制稍异于前(制度)⑧今已亭亭如盖矣(直立的样子)A.①③④⑤⑦ B.①④⑤⑥⑧C.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⑥⑦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②抚:对待;③而:你的;⑦制:规制,形式。故排除②③⑦。故选B。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工地上,“奋斗”心里盘算着:我每搬100捆砖,就能赚100元,搬得越多赚得越多,上不封顶,真好!我要努力干,攒够钱,在老家建栋漂亮的大房子。流水线上,“内卷”心里苦恼着:一个班组二十个人,我一小时打3000个以上的螺丝且必须是班组里最快的前10名,才能拿15元,如果不足3000个,或者是后10名,只能拿10元。干吧,一月也赚不了几个钱,不干了吧,家里老人小孩生活又没着落,实在是无奈!村里的“躺平”兄弟了解到“奋斗”和“内卷”的情况时,正舒适地躺在破竹床上晒太阳,心里感叹:他俩这是何苦呀!以上材料对我们青年人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叙事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拟人化的奋斗、内卷、躺平,均为社会热词,关乎不同人生价值取向和生存状态。第一个“奋斗”的盘算内涵,包含个体需要诚实的劳动,劳动能创造价值成就目标,奋斗是自我价值实现作自驱力,去主动追求更高人生价值增溢的个体生命状态,当然,也可凝聚成集体意志或族群共同价值取向。而第二个“内卷”苦恼的内涵,则包含残酷的圈内竞争,现实中没有劳动价值增溢机会,未来里没有更好生命状态改善可能,内卷是一群人被迫在现实中挣扎竞争,却看不到个人奋斗目标实现个人生命状态改善可能的社会病态现象,关乎社会阶层固化,也关乎社会发展方向和未来,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追求大事业中国家要努力治理好的根本性问题。最后,第三个“躺平”感叹的内涵,包含对个体生命艰辛的不愿,无论是积极主动的还是被迫应对的,在躺平看来付出和追求即为生命损耗,同时,还包含对无欲无求和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自我陶醉。总的来说,躺平大致是道家人生态度,强调清静无为;奋斗大致是儒家人生态度,赞同积极进取。而“内卷”,更多的其实展现的是病态社会现象,内卷中的人们,是释家语中的苦难无涯的众生。试题要求结合“我们青年人”这个写作主体的身份,满足由材料启示意义而生的自我感悟和思考限定的内在思辨要求。对此,若是切入奋斗角度,可以运用比较和破立结合的思维办法,立出彰显奋斗有为的人生价值取向的立意。比如,可强调青年什么样,未来就是什么样,青年有勇于奋斗,青春才会负重前行,青年有担当,青春才会不断闪闪发光。若是切入内卷角度,可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或因果探究的思维办法,立出关乎国家社会发展方向中如何治理规避内卷,或给出众生出路的知见,或得到奋斗的动力,或激发躺平的热情等。比如,可态度鲜明地指出,我们要拒绝内卷,因为在这种不良竞争的裹挟下,学生只能“死读书”,把精力耗费在无尽题海中,使得德智体美劳不能均衡发展,也与国家的双减政策背道而驰。而若是切入躺平角度,则可通过组合或选用对比,破立结合,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果探究等思维办法,立出关乎道家生命持守的思悟,或儒道生命价值追求的取舍区别,或批判躺平的实质,或探究躺平的因果等。比如,可以说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也断然拒绝“佛系”“躺平”,学生自己需要想明白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怎样才能肩负起家庭和国家给予我们的责任。立意:1.“躺平”须摒弃,青年当有为。2.警惕“躺平”“内卷”,远离过分的颓废与焦虑。3.只有奋斗的精彩,没有“内卷”的人生。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说:“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比如眉山的三苏祠,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又如,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诗称其为西湖,之后才盛传其名。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比如岳阳楼,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朓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并不断丰富文学景观的内涵。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正如尤侗所言:“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藉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高建新在《文学景观的生成及其条件》中说:“文学景观是审美的记忆、情感的记忆。”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文学景观唤起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如张九龄《登襄阳岘山》、李白《岘山怀古》、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李曾伯《登岘山用刘清步韵》、陈与义《游岘山次韵三首》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学景观往往包括多层文化隐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作家对自然风光、人文胜迹、文学经典的热爱,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作品以传承文脉,同时也激发了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文学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存在,更是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摘编自李惠玲《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的双向互动》)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在当代受人们的广泛关注。B.尤侗说的“文章亦凭山水以传”,说明了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C.岘山诗篇的创作传承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文学景观促进了古典文学的传承与传播。D.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有重大意义,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学界多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本文则关注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关系。B.叠加效应是指先生成文学景观,在后人的不断题咏之下形成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的效应。C.原本无名的敬亭山因谢朓和李白的诗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等的综合体现。D.文学作品凝固成集体记忆时,它就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说明“名篇效应”的一项是()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张继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成为姑苏的象征之一。B.沈园因陆游、唐婉美丽而悲惨的爱情故事独具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寻觅爱情的足迹。C.崔颢写出《黄鹤楼》之后,吸引着李白、贾岛、陆游等诗人不断歌咏,这些诗篇使黄鹤楼誉满神州。D.杜甫曾短暂安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并于此作《客至》等诗,直到今天杜甫草堂仍引无数人前来观游。4.下列关于文学景观和古典文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而且两者相互推动。B.文学景观因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而催生且不断丰富内涵。C.文学作品可再现景观,这让它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D.古典文学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5.岳阳楼作为著名的文学景观,激发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唤醒了他的记忆,鼓荡了他的情感,请结合材料分析杜甫《登岳阳楼》中的“想象”“记忆”和“情感”。〖答案〗1.B2.D3.A4.D5.①记忆:“昔闻洞庭水”表明因前人对洞庭水和岳阳楼的吟咏诗文,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唤醒了诗人的记忆。②想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体现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激发了诗人丰富想象: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③情感:“亲朋无一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前的壮阔景象鼓荡起诗人关于自己身世遭遇和国家人民生存状况的无限感慨。〖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错,根据原文“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可知,表述的是文学作品凭借文学景观来传承,而非“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它就能不断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错,由原文第三段“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可知,有多种原因让它得以传播并在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选项说法绝对。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A.为名篇效应。B.为名人效应。C.为叠加效应。D.为名人效应。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古典文学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错,由原文最后一段“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可知。是文本的不断经典化使文学景观成为某地的地域象征、文化符号,文本的经典化不能等同于古典文学。选项偷换概念。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能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并和本文谈到的“面对文学景观,是文学的元素首先激发了观赏者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的想象,唤醒了他们曾经的记忆,鼓荡起他们心中的情感,中国境内著名的文学景观无不具有这样的功能”结合理解,根据题目从“想象”“记忆”“激情”三个关键点来分析诗句。“昔闻洞庭水”意思是: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表明因前人对洞庭水和岳阳楼的吟咏诗文,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唤醒了诗人的记忆。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这两句体现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激发了诗人丰富想象。最后两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意思是: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最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可见眼前的壮阔景象鼓荡起诗人关于自己身世遭遇和国家人民生存状况的无限感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波鲁迅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皇帝要辫子么?”“皇帝要辫子。”“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问。“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操在七斤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太阳收尽了它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七斤嫂吃完三碗饭,抬起头,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地研究他们的饭菜。“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七斤嫂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赵七爷绕出桌旁,打断她的话,“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①。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一边说着,一边往回走,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他心里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谁能抵挡他?……”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七斤嫂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没有听到些什么。”“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他们没有说。”“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也没人说。”“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你想,不坐龙庭了罢?”“我想,不坐了罢。”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有删改)〖备注〗①张大帅;指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斤是幸运的,最终没有因为没有辫子而被惩治;他又是不幸的,当他面临可能被惩治的命运时,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而且妻子也怪罪他B.赵七爷有钱有学问,在村里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其辫子的放下与盘起反映了时局的变化,也体现了他是个圆滑善变、见风使舵的人。C.七斤的境遇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随之经历了“尊敬幸灾乐祸一嘲讽一尊敬”的变化,富于戏剧性。D.小说写了两条辫子:一条是七斤已剪掉的辫子,这条辫子贯穿全文;另一条是赵七爷的辫子,这条辫子主要体现了故事背景的变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语言具有鲁迅式的幽默,如“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既幽默又深刻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境界。B.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富有个性色彩,不仅凸显了人物性格,而且预示了故事的发展走向,如七斤和七斤嫂关于“皇帝要辫子”的对话,就预示了风波的来临。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足见赵七爷对七斤的重视。D.小说中有些看似简单的叙述,实则富含深意,如“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说明不管是辛亥革命还是张勋复辟,对农村都没有多大影响。8.请简要分析七斤这一人物形象与《阿Q正传》(节选)中的阿Q有哪些相同点。9.文中反复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这样的话,请分析其作用。〖答案〗6.C7.C8.①两人的身份都是底层劳动者。七斤帮人撑船,阿Q靠打短工维生。②两人的思想都是愚昧落后的。七斤因撑船而消息灵通,然而所关注的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并非真的“时事”;对于皇帝复辟也只知道与辫子有关。阿Q思想守旧,盲目排外。9.①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持溥仪复辟时期。②塑造了一批受封建奴役、愚昧麻木的国民形象。村民的世界里只有皇帝和龙庭,与龙庭相关的是有没有辫子,没辫子就是犯法,要被砍头。③推动情节发展。风波因皇帝“坐了龙庭”的传言而起,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七斤没有辫子是否被治罪,取决于是否有皇帝。④反映小说主题。皇帝的复辟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意味着是否应该留辫子,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脱离。〖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C.“嘲讽”错误,由原文“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可知,这一阶段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是回避,而不是嘲讽。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C.“足见赵七爷对七斤的重视”理解错误,阅读文本可知,赵七爷走到七斤家的桌旁,是因为他知道七斤没有辫子,是来恫吓他的。不是表现“赵七爷对七斤的重视”。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两人的身份都是底层劳动者。七斤是居住在农村的船工。因为他是船夫,所以他经常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如从“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等内容中可看出其勤劳本分;阿Q“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可见二人身份一样,都是底层劳动者,七斤帮人撑船,阿Q靠打短工维生。②两人的思想都是愚昧落后的。七斤因撑船而消息灵通,“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所关注的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并非真的“时事”;“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对于皇帝复辟也只知道与辫子有关。阿Q“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可见他思想守旧,盲目排外。【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反复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这样的话,具体作用是:首先,从内容方面来讲,文章说“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结合后文注释“……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此处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说明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植溥仪复辟的背景下。其次,塑造了一批受封建奴役、愚昧麻木的国民形象。传闻说“皇帝要坐龙庭”,七斤因为没有辫子而担惊受怕,因为“皇帝要辫子”;七爷原本盘在头顶的辫子也放下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村民们觉得七斤没有辫子就是犯了王法,“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可见村民的世界里只有皇帝和龙庭,与龙庭相关的是有没有辫子,没辫子就是犯法,要被砍头。再次,从情节方面来讲,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七斤的故事因“皇帝坐龙庭”的传言而起,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皇帝要辫子么?’‘皇帝要辫子。’”“‘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你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甲乙双方关于新型智能穿戴设备研发项目合作的合同
- 2024年杂志广告位使用权合同
- 公共管理在现代商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停运损失费赔偿标准
- 深圳房地产信息系统数字证书安装使用说明深圳房地产
- GBT31600-2015农业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
- 2021年医疗类结构化面试试题
- 主要医疗装备介绍-中文
- 镍钴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考核试卷
- 零配件库存风险控制策略考核试卷
- 初中体育教案【完整版】七年级
- 2024-2030年中国城市供热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发展趋势预判报告
- 2024年计算机二级MS Office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卷(完整)
- 福建中考英语作文15分评分标准
- 智慧磐石工程建设方案
- 等保2完整版本.0介绍及建设流程
-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完整答案(各地真题)
- 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
- DL-T 1476-2023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通信安全员ABC证报名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