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是将中华各族儿女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血脉。据《风土记》载:“仲夏端五,烹鹜角黍。”此当为“端五”的最早记载,到了唐代,“端午”才正式见载于文献之中。然而,对于端午节的历史起源,或因文献记载不足,或因对文献释读不一,学界对此众说纷纭。概言之,有“祭祀名人”起源说、“图腾祭祀”起源说、“恶月风俗”起源说。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为普通民众所接受的是,将祭祀名人屈原的传说作为端午节的起源。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娱乐节庆日,都与农事活动息息相关,端午节亦不例外。“端午”一词体现了古代先哲对天地自然现象的规律性认识,也代表了古代先民勤劳勇敢的朴素性格。在端午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其中,南北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江南地区也因为各自的风俗习惯不同,形成了著名的荆楚文化圈、江浙文化圈、西南文化圈等等。然而,在这些端午文化圈中,也有共同之处,如包粽子、赛龙舟等。这代表了端午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却又融会贯通的特性,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外在表现之一。端午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顺应历史的变化,涌现出新的文化内涵,但其基本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端午节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人们将这种祈求平安健康的心愿融入到端午节的人文习俗中,传递着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不管是赛龙舟,还是吃粽子等,不仅使人心情愉悦,也能达到健身驱邪的目的。同时,这也表达了古代先民勤劳朴素、艰苦奋斗的性格特点,蕴含了人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古代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以和为先、热爱和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在端午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受到这一文化理念的影响,从而顺理成章地继承这一文化内涵。端午节的发展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内涵丰富,虽历经沧桑,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从而不断得到传承和新生。汉朝以前,端午节以祈福、避灾为主要的节日活动,经过汉朝、魏晋南北朝的节俗流变,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则成为了端午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热爱祖国成为了端午文化的关键元素。在中国历史上,爱国者不胜枚举,缘何将屈原融入端午文化之中?笔者以为,这与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国家整体安全观的形成紧密联系在一起,更代表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岁岁相承的文化特性,以及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相对独立性。楚国都城陷落的那一刻,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而逝,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最炽热的意识。这种爱国意识的觉醒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生我养我”的故土,怀有叶落归根的思乡情结。屈原在《离骚》中曾说道:“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此话表达了一种坚贞不屈,“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之志。这种不怕牺牲、不忘初心的家国理想,值得敬仰、值得学习。屈原热爱祖国,向往治世的美好愿望的破灭,国灭身亡是为殉节,也是那个时代士人家国观形成的雏形。这一宝贵的精神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的模范。热爱祖国的家国观,已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亦对当今时代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在中国古代,先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恶劣的环境,扩展了生存空间。从夏至日到端午节俗的形成,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美好幸福是文明建设的心理诉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代表,端午节被赋予了追求美好、幸福的社会生活的文化标签。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利用彩丝、艾草等物来驱逐邪祟,不受外物的伤害,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人们互送“端午安康”祝福语,寄予了美好的生活祝愿,这也成为了世代相袭的节俗“文化符号”。同时,从端午节的节俗内容来看,赛龙舟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只有活动者的团结协作、有序参与,才能促成竞技比赛的完美结束。在这一活动中,人们奋勇向前,蕴含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也代表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端午节俗的文化内容,就是将中华民族一脉相袭的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传承下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端午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成果,并蕴藏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家国情怀,富含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许多中华儿女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共同缅怀爱国诗人屈原。在浓浓的端午气氛中,人们感受着亲情、友情的暖人心脾,感受着祖国繁荣富强带来的文化自信,释放着忙碌带来的压力。走亲、访友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互诉衷肠,表达各自的感恩之情,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海外中华儿女亦充满浓浓的思乡、思友情,更重要的是,在强大祖国的庇护下,中华各族儿女“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倍感骄傲和自豪,民族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伟大祖国的血脉认同将中华儿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一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眷念,对民族之根的认同。这种“情感粘合剂”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高度认同,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情感价值走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摘编自康磊《浅析传统文化中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因文献记载不足,学界将祭祀名人屈原作为端午节的唯一起源。B.受以和为先、热爱和平这一文化理念的影响,端午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最优秀的传统文化。C.因为经过历史的节俗流变,所以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成为了端午文化的关键元素。D.端午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高度认同,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情感价值走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午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虽然南北差异明显,但异中有同。B.端午节这天,人们往往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方式来传递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C.屈原热爱祖国,但治世愿望破灭,身亡殉节的做法说明那个时代士人的家国观早已形成。D.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端午文化精髓,对谱写新时代传统文化新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端午节传统文化内涵的一项是()A.蒲艾簪门,虎符系臂。——曹雪芹《红楼梦》B.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陆游《乙卯重五诗》C.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瞿佑《屠苏酒》D.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仗下仪容笔下文》4.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证了端午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又融会贯通的特性。B.材料中引用屈原诗句,将端午文化中的“爱国”这一文化内涵与屈原家国理想紧密相连。C.端午文化由最初祈福避灾发展到如今寄寓中华儿女的思乡思友情,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D.材料围绕端午节,从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当代价值等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思路清晰。5.端午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D2.C3.C4.A5.①端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传统节日的内涵。②寄托浓浓的思乡、思友情,使亲友关系更为团结和睦,友善融洽。③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④体现了中华民族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⑤弘扬了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意志力。⑥蕴藏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团结统一的家国情怀,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⑦弘扬了尊重传统、崇尚文化的精神,彰显了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因文献记载不足,学界将祭祀名人屈原作为端午节的唯一起源”错,以偏概全,根据第一段中“或因文献记载不足,或因对文献释读不一”中的“或”可知,并没有肯定原因是文献记载不足,且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对文献释读不一,所以以偏概全且“唯一”过于绝对。B.“端午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最优秀的传统文化”错,于文无据。第四段只是说“以和为先、热爱和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在端午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受到这一文化理念的影响,从而顺理成章地继承这一文化内涵”,文中并没有体现“端午节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最优秀的传统文化”。C.“因为经过历史的节俗流变,所以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成为了端午文化的关键元素”错,强加因果,根据第五段中“经过汉朝、魏晋南北朝的节俗流变,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则成为了端午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热爱祖国成为了端午文化的关键元素”可知,历史的节俗流变和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成为了端午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存在因果关系;“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成为端午文化的关键元素”偷换概念,成为端午文化关键元素的是“热爱祖国”。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C.“身亡殉节的做法说明那个时代士人家国观早已形成”错,根据第五段中“屈原热爱祖国,向往治世的美好愿望的破灭,国灭身亡是为殉节,也是那个时代士人家国观形成的雏形”可知,屈原身亡殉节的做法是那个时代士人家国观形成的雏形,而不是说明那个时代士人家国观早已形成。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这句话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医学典籍《伤寒论》中的经文,意思是:医者要根据八神的调控方法来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体现的是春节的传统文化内涵,不是体现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引用论证”错,文本第二段没有使用引用论证。“南北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江南地区也因为各自的风俗习惯不同,形成了著名的荆楚文化圈、江浙文化圈、西南文化圈等等。然而,在这些端午文化圈中,也有共同之处”是对比论证。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将祭祀名人屈原的传说作为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其文化内涵丰富,虽历经沧桑,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从而不断得到传承和新生”“端午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成果”概括:端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传统节日的内涵。由“在浓浓的端午气氛中,人们感受着亲情、友情的暖人心脾,感受着祖国繁荣富强带来的文化自信……走亲、访友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互诉衷肠,表达各自的感恩之情,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海外中华儿女亦充满浓浓的思乡、思友情”概括:寄托浓浓的思乡、思友情,使亲友关系更为团结和睦,友善融洽。由“端午节俗的形成,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端午节被赋予了追求美好、幸福的社会生活的文化标签”概括: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由“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利用彩丝、艾草等物来驱逐邪祟,不受外物的伤害,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人们互送‘端午安康’祝福语,寄予了美好的生活祝愿……也代表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概括:体现了中华民族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由“从端午节节俗内容来看,赛龙舟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只有活动者的团结协作、有序参与,才能促成竞技比赛的完美结束。在这一活动中,人们奋勇向前,蕴含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概括:弘扬了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意志力。由“蕴藏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家国情怀,富含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概括:蕴藏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团结统一的家国情怀,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由“在浓浓的端午气氛中……感受着祖国繁荣富强带来的文化自信”概括:弘扬了尊重传统、崇尚文化的精神,彰显了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小题。哨所纪事张强刘昌炜群山静默无言,阵阵清风拂过边防官兵的脸颊。炙热的艳阳高悬在海拔4000多米的达坂上空,雪白的山峰在阳光照耀下格外璀璨,融化的雪水自山上流下,汇聚成水声潺潺的溪流。穿过溪流,一片针杉林赫然出现在眼前。郁郁葱葱的针杉林之中,一座哨所静静矗立。一一级上士卢刚是第一批参与修建、入驻哨所的官兵之一,他们秉承着“树能长的地方人就能活”的信念,将哨所建在了针杉林的旁边。哨所四周被高山环抱,阳光成了这里最稀缺的资源。由于常年日照时间不到4小时,生长在这里的针杉仿佛钢铁战士一般坚韧不拔地向上生长,汲取每一缕阳光。以前,哨所用电要靠太阳能,没有网络和电话,官兵来到这里就会暂时失去和家人的联系。这里由于海拔较高,饭也难以煮熟。对于哨所官兵来说,生活的艰苦都不算困难,真正令他们担忧的,是特殊地理环境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那年,一场大雨袭击了整个地区,本就崎岖的道路被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破坏殆尽,哨所一下子成了孤岛。大雨下了几天,班长尚俊贤发现仅剩的土豆和胡萝卜都发霉烂掉了,哨所周边除了那片针杉林就只有石头,生活物资开始告急。暮色降临,只有哨所的窗户里发出微微灯光。尚俊贤召开紧急会议,官兵们神色凝重地围坐在一起。“外面雷雨那么大,连队的物资很难送过来,只有一个办法。”尚俊贤看着漆黑的窗外若有所思。“我们要主动出去寻找救援吗?”卢刚有些犹豫。“对。”尚俊贤下定决心。第二天一大早,尚俊贤与战友们骑上军马,冒雨出发了。一路上,尽是被泥石流冲毁的破碎山石。达坂之下的山路也被淤泥堵住。突然,一块巨石从侧边向着卢刚的方向快速滚落,可他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尚俊贤骑马撞向卢刚的军马,这才躲过了滚石。在哨所官兵四处寻找道路的时候,连队官兵正想尽办法向哨所运送物资。连长带着运送物资的小队,已经来到了达坂上面。一匹驮着物资的军马,前腿陷入泥潭中动弹不得,战士们一手拉着它的缰绳,一手拉着其他军马,才将它拖出泥潭。危险随时会发生,天也是雾蒙蒙的,连队官兵只能在达坂上观察情况,寻找安全的运送路线。就这样,两支队伍都在积极寻找着可行的路线。最后,尚俊贤凭借着多年的戍边经验,找到一条完好的山路,带着队伍成功爬上了达坂。在达坂相遇的时候,两队官兵先是惊讶,然后喜极而泣,紧紧拥抱在一起。这种相互牵挂的团结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让官兵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深深扎根、向上生长。二近些年,哨所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用电用水等条件改善,电话信号、网络信号更给官兵带来了方便。自从哨所有了网络信号,一级上士杨家友便喜欢在针杉林里给家人打视频电话。茂密的针杉挡住了简朴的房屋和荒凉的山石,只给屏幕另一头的家人留下葱茏茂密的希望。每次给妻子杨芯蕊打电话,杨家友都会感到深深的亏欠。几年前,杨家友和杨芯蕊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婚礼结束没多久,杨家友就回到了连队。孩子出生的时候,他还守在哨所……由于杨家友常年不在家,杨芯蕊要一边工作一边照顾老人和孩子,但她从来没有一丝怨言。她是丈夫的坚强后盾,经常鼓励丈夫:“卫国戍边,无上光荣。”在杨家友日记本的首页,妻子写了这么一段话:“家国”国为大,“忠孝”忠为先,你守护“大家”,我守护我们的“小家”。杨家友每每看到这句话都会忍不住掉眼泪,也更加坚定了坚守战位的信念。这次休假,杨家友特意带了一棵小针杉苗,回家种在院子里,他对妻子说:“就让它留在你们的身边吧。希望小针杉替我陪伴女儿茁壮成长,每当你们看到它就会想起我。”三战士买合木提打小就有不服输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经过新兵连三个月的磨砺后,买合木提来到了边防连。他出色的成绩和不服输的精神很快吸引了杨家友的注意。那天晚上,杨家友向买合木提介绍了哨所的环境和工作,买合木提毫不犹豫地决定和他一起前往哨所。翻越达坂后,买合木提看到了远处那片针杉林。班长说,这就是他们要坚守的地方。到达哨所不久,任务也随之而来。哨长李世伟要带着大家前往界标,检查和维修设施设备,这让从未见过界标的买合木提兴奋不已。令买合木提没想到的是,第一次巡逻就让他吃尽苦头。巡逻路途中,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往外冒,买合木提跟不上大部队,又不甘心半途而废。在战友们的鼓励下,他硬是咬着牙,手脚并用爬上了达坂。“达坂虽高,但也没有那么高,一直往上爬总能登顶。”李世伟的话平淡质朴,给了买合木提鼓励。看着踉跄的买合木提,杨家友意识到他这是缺氧了,连忙让他坐在一块石头上。杨家友说:“别逞强,先休息会儿。”买合木提满脸通红喘着粗气,说不出话来。“真是个倔小子。”杨家友取出便携式氧气瓶给买合木提吸上氧气。他们彼此拉着手爬完了最后的路程。到达目的地,买合木提抚摸着界标不禁热泪盈眶。回到哨所,杨家友送给买合木提10颗针杉种子,对他说:“你成了一名真正的边防军人,送你10颗针杉种子,希望你亲手种下它们,让它们在祖国的边关生根发芽。”买合木提望向窗外葱郁的针杉,心里想着,这片针杉林之中,有多少哨所官兵亲手种下的种子呢?哨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针杉树木只增不减。针杉寄托着边防军人的信念,根深叶茂,只增不减。(节选自张强,刘昌炜《哨所纪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哨所官兵秉承“树能长的地方人就能活”的信念,用青春和热血忠诚守卫祖国边防线。B.在危险时刻,尚俊贤骑马撞向卢刚的军马,表明尚俊贤丝毫不顾战友安危,行为冲动。C.妻子写在杨家友笔记本首页的那一段话,体现了妻子有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D.买合木提抚摸着界标不禁热泪盈眶,表现出他对自己的使命、对祖国有了更深的理解。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综合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展现了边防官兵的坚韧与担当。B.“对于哨所官兵来说”一句,紧承上文描写艰苦的戍边生活,引出下文遇险情节。C.文本叙写了杨家友等边防军人艰苦的哨所生活,突显了中国军人崇高的革命信仰。D.文章融记叙、抒情、说明于一体,增强文本艺术感染力,使文本更具文学蕴味。8.请简要分析文本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9.学校读书小组要为此文本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坚守;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奉献。请你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一则不少于100字的文学短评。〖答案〗6.B7.D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即针杉林之中的一座边防哨所;②为人物活动提供自然背景,描写生动明丽的边防地域风光;③交代人物身份,一群坚守在祖国边防的边防官兵;④照应标题,开篇写一座哨所静静矗立在郁郁葱葱的针杉林之中,照应标题;⑤首尾呼应,开头“一片针杉林赫然出现在眼前”与结尾“望向窗外葱郁的针杉林”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⑥暗示主题,通过对特定的边防环境的描写,赞扬边防官兵坚守边防的崇高信念。9.示例:选择甲组,关键词:坚守《哨所纪事》中的每一棵针杉,都是边防军人坚守精神的生动写照。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但官兵们却以“树能长的地方人就能活”的信念,扎根于此,默默守护着祖国的边疆。从卢刚到买合木提,一代代官兵的坚守,不仅让哨所条件得以改善,更让那份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如同针杉般根深叶茂,只增不减。这不仅是地理上的坚守,更是心灵与信念的永恒矗立。选择乙组,关键词:奉献《哨所纪事》深刻展现了边防军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在这片人迹罕至的边疆,他们远离亲人,放弃了城市的繁华与舒适,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国家的安宁。无论是冒着生命危险寻找救援物资,还是在恶劣环境下坚持巡逻,每一份努力都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告白。而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针杉林,正是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见证,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边防军人的伟大与崇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表明尚俊贤丝毫不顾战友安危,行为冲动”错。由原文“突然,一块巨石从侧边向着卢刚的方向快速滚落,可他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尚俊贤骑马撞向卢刚的军马,这才躲过了滚石”可知,尚俊贤骑马撞向卢刚的马这一行为是为了避免卢刚被滚落的巨石砸中,是为了保护战友,而非不顾战友安危,行为冲动。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D.“融记叙、抒情、说明为一体”错,材料没有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原文“边防官兵”“穿过溪流,一片针杉林赫然出现在眼前。郁郁葱葱的针杉林之中,一座哨所静静矗立”,说明哨所隐于针杉林中,由此,读者可以明白故事发生的地点,即针杉林之中的一座边防哨所;文章开头“炙热的艳阳高悬在海拔4000多米的达坂上空……汇聚成水声潺潺的溪流”的景物描写,说明主人公所处的是未经尘世污染的祖国边疆地带,这里风景优美。这一描写,就为人物活动提供自然背景,描写生动明丽的边防地域风光;在环境描写中,作者还穿插了“阵阵清风拂过边防官兵的脸颊”的人物特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开头交代人物身份——这是一群坚守在祖国边防的边防官兵;本文标题是“哨所纪事”,而开头通过由远及近的环境描写,逐步深入,最终引出“郁郁葱葱的针杉林之中,一座哨所静静矗立”,展现了一座哨所静静矗立在郁郁葱葱的针杉林之中的景象,也就自然而然地照应了“哨所纪事”的标题;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中,以“一片针杉林赫然出现在眼前”吸引读者眼球,而文章结尾,作者又以“买合木提望向窗外葱郁的针杉……唯有针杉树木只增不减”。首尾两处针杉林很自然地形成了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文章开头环境描写,既展现了边地壮美的自然风光,也间接说明了边防战士生活的简陋和工作的艰苦。但即便如此,“针杉寄托着边防军人的信念,根深叶茂,只增不减”,边防官兵坚守边防的信念从未改变。所以这里对特定边防环境的描写,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选择“坚守”“奉献”其中一个词作为评论关键词,从“小”处切入,不能面面俱到,避免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比如,若是选“坚守”,则可重点根据文章内容“哨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针杉树木只增不减”,从针杉的“坚守”引出边防官兵的“坚守”,说明这种由物及人手法的妙处,并表达对于官兵坚守精神的赞扬。若是选“奉献”,可以抓住文中一级上士杨家友等人的经历,从边防官兵对国家的奉献,及其家人对家庭的奉献等角度展开,表达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崇高赞美。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结合文中大量出现的对针杉林的环境描写,说明针杉林就是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见证,从而实现景与情的统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厉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节选自《礼记·学记》)材料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善问者A如攻B坚木C先其易D者E后其节目F及其G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庠,指古代乡学,泛指学校,《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的“庠”意义与此相同。B.离经,指对儒家经书进行断句或句读,与成语“离经叛道”中的“离经”意义相同。C.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劝学》中“筋骨之强”的“之”意义与此不相同。D.族,类,作名词,《阿房宫赋》中“族秦者秦也”中的“族”意义与此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谈到了学习年限和学业安排,把古代教育划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阶段。B.材料一认为教育有教化民众,改变风俗的作用,使亲近者心悦诚服,疏远者心怀感恩。C.材料二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区别在于才智的高低。D.材料二中韩愈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旨在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4.以上两则材料在学习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F11.B12.C13.(1)只有敬重老师,才能重视老师传授的道理;只有重视老师传授的道理,才能使庶民百姓都重视教育。(2)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14.①学习上要尊敬老师,重视学校教育;②学习不能盲目自大,要不耻下问;③学习上遇到疑惑要勤于提问,潜心求教才能知其所以然;④不管别人是什么身份,只要他能教我们知识技能,就是我们的老师;⑤学习不仅要学知识,也要学做人;⑥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⑦解决问题要找准突破口,先解决简单的问题,再攻克难题。〖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善于提问的人,总是像攻治坚硬的树木,先攻克容易的地方,然后攻克关键的枝节处。经过长久努力……“善问者如攻坚木”主谓宾俱全,句式完整,主语是“善问者”,谓语是“如”,“攻坚木”是动宾短语做宾语,将“善问”比作“攻坚木”,故应在“坚木”后面断开,即C处。“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结构相同,分别从“先”“后”两个角度进行论述,故应在“者”“目”后面断开,即E、F。故应选CE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每党有庠。/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B.错误,意义不同。“离经”指对儒家经书进行断句或句读;/指背离儒家经典。句意:第一年,看离析句读,辨析经义。/原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C.正确。“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强健的筋骨。D.正确。“族”,类;/指灭族,作动词。句意:士大夫这类人。/灭掉秦国的正是秦国。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指出圣与愚的区别在于才智的高低”错误,文中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是为了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结果。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严”,敬重;“尊”,重视;“敬学”,重视教育;“师严”“道尊”都是宾语前置,应为“严师”“尊道”。(2)“为”,成为;“圣”“愚”,形作名,圣人、愚人;“其……乎”,大概……吧,固定句式。【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材料一“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所以尊师也”和材料二“不耻相师”等句可看出作者对于教师的尊重,并强调学校教育的不可或缺性,由此可得①;由材料一“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和材料二“古之圣人”“不耻相师”等句,可看出即使贵为天子与圣人,都不以从师求学为耻,故可得出②;由材料一“善问者……不善问者反此”和材料二“古之圣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的两相对比,我们可看出只有勤于提问才能通晓世事,可得出〖答案〗③;由材料二作者对于士大夫之族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对比,以及最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评判,可得出〖答案〗④;由材料一所述学习“小成”和“大成”的内容“三年视敬业乐群……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以及材料二“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中韩愈对于学习的真正目的的解读,可看出人们普遍都认为真正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如何做人,故可得⑤;由材料一“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中对于善学者和不善学者的对比,可得出〖答案〗⑥;由材料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的生动比喻和材料二对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批判,可得出〖答案〗⑦。【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的教育,家族有塾,每党有庠,每术(通“遂”)有序,天子都城及诸侯国都也都有学。每年有孩子入学,隔年考核一次。第一年,看离析句读,辨析经义;第三年,看专心学业,亲善朋友;第五年,看广博学业,敬师爱友;第七年,看讲论学说大义,明白择友取人:这叫做“小成”。第九年,要求达到义理事类,通达无疑,特立独行,不违师教:这叫做“大成”。那样,才足以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亲近者心悦诚服,疏远者心怀感恩,这叫“大学之道”。教育最根本的道理,难在尊敬老师。只有敬重老师,才能重视老师传授的道理;只有重视老师传授的道理,才能使庶民百姓都重视教育。大学的礼法,即使对天子讲学,老师不居北面臣位,而居面西之主位,而天子居宾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敬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而又归功于老师。不善学习的人,老师辛苦而效果减半,而又怨恨于老师。善于提问的人,总是像攻治坚硬的树木,先攻克容易的地方,然后攻克关键的枝节处。经过长久努力,就能相互愉悦地解决疑难。不善提问的人与此相反。这些都是进德修业的基本原则。材料二: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①。〖备注〗①古今二句:谓古往今来多少旧事,只有付之夜半渔歌一唱罢了。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座中多是杰出青年才俊,充满豪情壮志。B.题目明确词人是在夜晚登小阁游览,词中“流月”“天明”对此也有照应。C.“闲登小阁看新晴”虚写词人回忆当年登阁欣赏雨后初晴的美景,心境闲适。D.本词工于构思,简约中见丰富,含蓄表达略显无奈又豪迈旷达的人生态度。16.中国当代词学家唐圭璋赞此词曰:“此首豪旷,可匹东坡。”请结合本词结尾句与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表达的情感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答案〗15.C16.(1)陈与义词的尾句将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2)苏轼词结尾看似以无可奈何的笔调收束全词,实则是词人站在永恒的江山面前,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虽然有不甘的情绪,但仍然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3)两位词人都是因人生理想的破灭产生了空寞倦怠之感,或将古往今来多少大事都付诸夜半渔歌之中,或感叹人生如梦一般短促、虚幻,但是两首词的末了两句都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的思考,传递出来的仍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情感。〖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虚写”错误,此处应为实写。“新晴”不是雨后初晴,是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与艺术风格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以“豪旷”为切入来分析两首词的结尾句。本词尾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在这里,词人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而苏轼词,苏轼在前句中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深感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于是他有了最后“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由此可见,结尾看似以无可奈何的笔调收束全词,实则是词人站在永恒的江山面前,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虽然有不甘的情绪,但仍然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这两首词里,两位词人都经历了人生理想的破灭,也或多或少曾有过空寞倦怠之感。但他们并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也并没有自伤身世顾影自怜,而是借夜半渔歌和人生之梦,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的思考,并由此获得并传递出积极乐观旷达的情感。所以说此词“此首豪旷,可匹东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个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刚去岳阳市旅游,登上岳阳楼,被洞庭湖宏伟奇丽的景色所震撼,此情此景,小刚不禁联想到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阿房宫占地面积之广、遮天蔽日的宏大气势。(3)在“亲近自然”研学旅行活动中,同学们泛舟湖上,此时清风缓缓吹来,大家看着远处平静的湖水,不约而同地吟咏出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答案〗(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散回归历程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①。近代以来,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令国人②,深以为憾。众所周知,追索非法流失境外的文物是世界性难题,流失文物返还面临着文物背景调查复杂、国际公约缺乏强制力等问题。现有的国际公约,无法对公约生效前的文物进行追索,而且对没有加入公约的国家也缺乏制约力。许多国家都在为此不懈努力。面对复杂情况,中国主动参与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国际法规则的完善和修改,为提高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实践”。今天,随着我国国力③,一批又一批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重返家园,彰显着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背景”与文中加点的“背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该作品分析了改革开放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B.遗憾的是,这次舞台剧表演的背景略显单调。C.大家都觉得张伯高比云甫能干,又有背景。D.这张照片是在哪里拍的?背景真好看!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密不可分(息息相关)②痛心疾首③蒸蒸日上(与日俱增)19.A20.〖答案〗示例:面对复杂情况,中国主动参与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国际法规则的修改和完善,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实践”。〖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成语的能力。①处,语境强调文物的流散回归历程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紧密联系,可用“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之意的成语。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息息相关:一呼一吸相互关联,形容关系十分密切。②处,根据上文内容可知,语境强调大批文物流失海外,无法回归,令国人对此深感不满与痛心。可用“痛心疾首”之意的成语。痛心疾首:形容对人或事的痛恨,也指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悔恨。③处,语境形容我国国力日益强大,发展迅猛。可用“蒸蒸日上”“与日俱增”之意的成语。蒸蒸日上:形容事物一天天地向上发展,表示发展速度快。与日俱增:形容不断增长,也指增长速度很快。【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文中“背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A.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B.指舞台上或电影里的布景;C.指靠山;D.指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象。故选A。【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错误一:语序不当,按逻辑顺序,应是“修改”在前,“完善”在后;错误二:搭配不当,“国际规则”不能与“提高”搭配,应改为“建立”。故应改为:面对复杂情况,中国主动参与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国际法规则的修改和完善,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实践”。(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少年是祖国科技发展的未来,也是科学普及的重点人群。面向青少年开展有温度的科普,是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探索热情和想象力的重要一环。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所以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须①,循序渐进地促进他们的发展,避免揠苗助长。同时,孩子认知发展的实质,就是通过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来理解新体验,进而形成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语言要②,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词语,以此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在一次中小学地球知识科普讲座中,岩石学家王德滋就将地球比作一个桃子,并指出桃核像是地核,桃肉像是地幔,桃子皮像是地壳,一下子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可以采用③,这种方式可以将科学知识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更能将科学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进行“活化”,拥有百万粉丝的汪品先院士就经常用科学家的故事阐发科学的创新本质。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1.①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②通俗易懂③讲故事的方式22.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把地球比作桃子,地核比作桃核,地幔比作桃肉,地壳比作桃子皮。③使得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内容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更加清晰直观表现地球的形态和构造。〖解析〗〖祥解〗【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句子的能力。第一空,由前面“由于……所以……”可知,后面是填写结论;根据后文“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科学教育必须贴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循序渐进促进他们的发展,避免陵节而施、揠苗助长”判断,第一空应填“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第二空,此处是说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所用语言特点;根据后文“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词语”可知,第二空应填“通俗易懂”。第三空,文末“拥有百万粉丝的汪品先院士就经常用科学讲的故事阐发科学的创新创新本质”以及横线后“这种方式”〖提示〗填入内容是方式。结合判断,第三空应填“讲故事的方式”。【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明确指出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是对修辞手法的准确判断。②具体分析比喻的构成,比喻包括本体、喻体、以及比喻词,将地球比作桃子,把地核比作桃核,地幔比作桃肉,地壳比作桃子皮,清晰地呈现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③阐述了表达效果。“使得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因为用常见的、熟悉的桃子来比喻相对抽象的地球构造,让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降低了理解难度。“内容表达更加生动形象”,通过比喻使抽象的地球构造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表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生动的比喻能够在读者或听众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更加清晰直观表现地球的形态和构造”,强调了比喻在展示地球形态和构造方面的直观性和清晰性,帮助青少年更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总之,这样的〖答案〗层次分明,从手法判断、具体构成到表达效果,逐步深入地进行分析,全面且准确地回答了问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4年6月11日,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勉励他“坚守初心使命,发挥自身优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姚期智收到回信后表示:“我深切体会到对于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高度重视,我们都在参与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工作,这是一个最好的机会,让我们能够使得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达到我们国家应有的高度。我们何其有幸在这个时代承担这样的任务。”班级要举行“科技强国,责任担当”的演讲比赛,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立足于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的回信,勉励像姚期智教授一样的科技工作者要坚守初心使命,发挥自身优势,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激励考生以姚期智等科学家为时代榜样,以科学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以爱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第二部分是姚期智教授收到的回信后的表态内容,意在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发展、关注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激发考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考生强国有我、为国争光的责任担当意识,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总之,命题目的就是号召青年厚植家国情怀,践行科技强国理念,担当青年的时代责任与使命,融入时代,踔厉奋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任务驱动的主题是要求考生为“科技强国,责任担当”的演讲比赛写演讲稿,考生既可以写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勇于肩负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主动担当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大任,注入青春力量,助力民族复兴;也可以联系国家近年来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表达赞扬之情的同时,激发自己热爱科学的巨大兴趣,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助力国家发展,积极投身科技探索事业。写作过程中,考生要注意“科技强国”“教育强国”“青年”三者是息息相关,有机结合的,不能孤立存在。写作时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立意:1.践行科技强国,担当青年责任。2.科技助复兴,青年显担当3.以科技探索,助力国家发展。4.科技强国永不止步,责任担当自立自强。5.主动融入时代,尽情绽放青春。6.顺应时代发展,做时代有为青年。7.以我之有为,助国之发展。8.以青春之力托举国家发展。9.生逢其时,责任在肩。
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是将中华各族儿女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血脉。据《风土记》载:“仲夏端五,烹鹜角黍。”此当为“端五”的最早记载,到了唐代,“端午”才正式见载于文献之中。然而,对于端午节的历史起源,或因文献记载不足,或因对文献释读不一,学界对此众说纷纭。概言之,有“祭祀名人”起源说、“图腾祭祀”起源说、“恶月风俗”起源说。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为普通民众所接受的是,将祭祀名人屈原的传说作为端午节的起源。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娱乐节庆日,都与农事活动息息相关,端午节亦不例外。“端午”一词体现了古代先哲对天地自然现象的规律性认识,也代表了古代先民勤劳勇敢的朴素性格。在端午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其中,南北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江南地区也因为各自的风俗习惯不同,形成了著名的荆楚文化圈、江浙文化圈、西南文化圈等等。然而,在这些端午文化圈中,也有共同之处,如包粽子、赛龙舟等。这代表了端午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却又融会贯通的特性,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外在表现之一。端午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顺应历史的变化,涌现出新的文化内涵,但其基本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端午节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人们将这种祈求平安健康的心愿融入到端午节的人文习俗中,传递着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不管是赛龙舟,还是吃粽子等,不仅使人心情愉悦,也能达到健身驱邪的目的。同时,这也表达了古代先民勤劳朴素、艰苦奋斗的性格特点,蕴含了人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古代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以和为先、热爱和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在端午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受到这一文化理念的影响,从而顺理成章地继承这一文化内涵。端午节的发展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内涵丰富,虽历经沧桑,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从而不断得到传承和新生。汉朝以前,端午节以祈福、避灾为主要的节日活动,经过汉朝、魏晋南北朝的节俗流变,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则成为了端午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热爱祖国成为了端午文化的关键元素。在中国历史上,爱国者不胜枚举,缘何将屈原融入端午文化之中?笔者以为,这与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国家整体安全观的形成紧密联系在一起,更代表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岁岁相承的文化特性,以及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相对独立性。楚国都城陷落的那一刻,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而逝,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最炽热的意识。这种爱国意识的觉醒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生我养我”的故土,怀有叶落归根的思乡情结。屈原在《离骚》中曾说道:“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此话表达了一种坚贞不屈,“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之志。这种不怕牺牲、不忘初心的家国理想,值得敬仰、值得学习。屈原热爱祖国,向往治世的美好愿望的破灭,国灭身亡是为殉节,也是那个时代士人家国观形成的雏形。这一宝贵的精神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的模范。热爱祖国的家国观,已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亦对当今时代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在中国古代,先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恶劣的环境,扩展了生存空间。从夏至日到端午节俗的形成,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美好幸福是文明建设的心理诉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代表,端午节被赋予了追求美好、幸福的社会生活的文化标签。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利用彩丝、艾草等物来驱逐邪祟,不受外物的伤害,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人们互送“端午安康”祝福语,寄予了美好的生活祝愿,这也成为了世代相袭的节俗“文化符号”。同时,从端午节的节俗内容来看,赛龙舟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只有活动者的团结协作、有序参与,才能促成竞技比赛的完美结束。在这一活动中,人们奋勇向前,蕴含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也代表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端午节俗的文化内容,就是将中华民族一脉相袭的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传承下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端午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成果,并蕴藏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家国情怀,富含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许多中华儿女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共同缅怀爱国诗人屈原。在浓浓的端午气氛中,人们感受着亲情、友情的暖人心脾,感受着祖国繁荣富强带来的文化自信,释放着忙碌带来的压力。走亲、访友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互诉衷肠,表达各自的感恩之情,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海外中华儿女亦充满浓浓的思乡、思友情,更重要的是,在强大祖国的庇护下,中华各族儿女“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倍感骄傲和自豪,民族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伟大祖国的血脉认同将中华儿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一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眷念,对民族之根的认同。这种“情感粘合剂”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高度认同,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情感价值走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摘编自康磊《浅析传统文化中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因文献记载不足,学界将祭祀名人屈原作为端午节的唯一起源。B.受以和为先、热爱和平这一文化理念的影响,端午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最优秀的传统文化。C.因为经过历史的节俗流变,所以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成为了端午文化的关键元素。D.端午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高度认同,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情感价值走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午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虽然南北差异明显,但异中有同。B.端午节这天,人们往往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方式来传递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C.屈原热爱祖国,但治世愿望破灭,身亡殉节的做法说明那个时代士人的家国观早已形成。D.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端午文化精髓,对谱写新时代传统文化新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端午节传统文化内涵的一项是()A.蒲艾簪门,虎符系臂。——曹雪芹《红楼梦》B.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陆游《乙卯重五诗》C.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瞿佑《屠苏酒》D.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仗下仪容笔下文》4.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证了端午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又融会贯通的特性。B.材料中引用屈原诗句,将端午文化中的“爱国”这一文化内涵与屈原家国理想紧密相连。C.端午文化由最初祈福避灾发展到如今寄寓中华儿女的思乡思友情,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D.材料围绕端午节,从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当代价值等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思路清晰。5.端午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D2.C3.C4.A5.①端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传统节日的内涵。②寄托浓浓的思乡、思友情,使亲友关系更为团结和睦,友善融洽。③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④体现了中华民族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⑤弘扬了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意志力。⑥蕴藏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团结统一的家国情怀,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⑦弘扬了尊重传统、崇尚文化的精神,彰显了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因文献记载不足,学界将祭祀名人屈原作为端午节的唯一起源”错,以偏概全,根据第一段中“或因文献记载不足,或因对文献释读不一”中的“或”可知,并没有肯定原因是文献记载不足,且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对文献释读不一,所以以偏概全且“唯一”过于绝对。B.“端午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最优秀的传统文化”错,于文无据。第四段只是说“以和为先、热爱和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在端午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受到这一文化理念的影响,从而顺理成章地继承这一文化内涵”,文中并没有体现“端午节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最优秀的传统文化”。C.“因为经过历史的节俗流变,所以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成为了端午文化的关键元素”错,强加因果,根据第五段中“经过汉朝、魏晋南北朝的节俗流变,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则成为了端午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热爱祖国成为了端午文化的关键元素”可知,历史的节俗流变和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成为了端午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存在因果关系;“以纪念屈原为代表的爱国情感成为端午文化的关键元素”偷换概念,成为端午文化关键元素的是“热爱祖国”。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C.“身亡殉节的做法说明那个时代士人家国观早已形成”错,根据第五段中“屈原热爱祖国,向往治世的美好愿望的破灭,国灭身亡是为殉节,也是那个时代士人家国观形成的雏形”可知,屈原身亡殉节的做法是那个时代士人家国观形成的雏形,而不是说明那个时代士人家国观早已形成。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这句话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医学典籍《伤寒论》中的经文,意思是:医者要根据八神的调控方法来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体现的是春节的传统文化内涵,不是体现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引用论证”错,文本第二段没有使用引用论证。“南北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江南地区也因为各自的风俗习惯不同,形成了著名的荆楚文化圈、江浙文化圈、西南文化圈等等。然而,在这些端午文化圈中,也有共同之处”是对比论证。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将祭祀名人屈原的传说作为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其文化内涵丰富,虽历经沧桑,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从而不断得到传承和新生”“端午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成果”概括:端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传统节日的内涵。由“在浓浓的端午气氛中,人们感受着亲情、友情的暖人心脾,感受着祖国繁荣富强带来的文化自信……走亲、访友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互诉衷肠,表达各自的感恩之情,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海外中华儿女亦充满浓浓的思乡、思友情”概括:寄托浓浓的思乡、思友情,使亲友关系更为团结和睦,友善融洽。由“端午节俗的形成,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端午节被赋予了追求美好、幸福的社会生活的文化标签”概括: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由“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利用彩丝、艾草等物来驱逐邪祟,不受外物的伤害,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人们互送‘端午安康’祝福语,寄予了美好的生活祝愿……也代表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概括:体现了中华民族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由“从端午节节俗内容来看,赛龙舟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只有活动者的团结协作、有序参与,才能促成竞技比赛的完美结束。在这一活动中,人们奋勇向前,蕴含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概括:弘扬了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意志力。由“蕴藏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家国情怀,富含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概括:蕴藏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团结统一的家国情怀,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由“在浓浓的端午气氛中……感受着祖国繁荣富强带来的文化自信”概括:弘扬了尊重传统、崇尚文化的精神,彰显了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小题。哨所纪事张强刘昌炜群山静默无言,阵阵清风拂过边防官兵的脸颊。炙热的艳阳高悬在海拔4000多米的达坂上空,雪白的山峰在阳光照耀下格外璀璨,融化的雪水自山上流下,汇聚成水声潺潺的溪流。穿过溪流,一片针杉林赫然出现在眼前。郁郁葱葱的针杉林之中,一座哨所静静矗立。一一级上士卢刚是第一批参与修建、入驻哨所的官兵之一,他们秉承着“树能长的地方人就能活”的信念,将哨所建在了针杉林的旁边。哨所四周被高山环抱,阳光成了这里最稀缺的资源。由于常年日照时间不到4小时,生长在这里的针杉仿佛钢铁战士一般坚韧不拔地向上生长,汲取每一缕阳光。以前,哨所用电要靠太阳能,没有网络和电话,官兵来到这里就会暂时失去和家人的联系。这里由于海拔较高,饭也难以煮熟。对于哨所官兵来说,生活的艰苦都不算困难,真正令他们担忧的,是特殊地理环境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那年,一场大雨袭击了整个地区,本就崎岖的道路被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破坏殆尽,哨所一下子成了孤岛。大雨下了几天,班长尚俊贤发现仅剩的土豆和胡萝卜都发霉烂掉了,哨所周边除了那片针杉林就只有石头,生活物资开始告急。暮色降临,只有哨所的窗户里发出微微灯光。尚俊贤召开紧急会议,官兵们神色凝重地围坐在一起。“外面雷雨那么大,连队的物资很难送过来,只有一个办法。”尚俊贤看着漆黑的窗外若有所思。“我们要主动出去寻找救援吗?”卢刚有些犹豫。“对。”尚俊贤下定决心。第二天一大早,尚俊贤与战友们骑上军马,冒雨出发了。一路上,尽是被泥石流冲毁的破碎山石。达坂之下的山路也被淤泥堵住。突然,一块巨石从侧边向着卢刚的方向快速滚落,可他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尚俊贤骑马撞向卢刚的军马,这才躲过了滚石。在哨所官兵四处寻找道路的时候,连队官兵正想尽办法向哨所运送物资。连长带着运送物资的小队,已经来到了达坂上面。一匹驮着物资的军马,前腿陷入泥潭中动弹不得,战士们一手拉着它的缰绳,一手拉着其他军马,才将它拖出泥潭。危险随时会发生,天也是雾蒙蒙的,连队官兵只能在达坂上观察情况,寻找安全的运送路线。就这样,两支队伍都在积极寻找着可行的路线。最后,尚俊贤凭借着多年的戍边经验,找到一条完好的山路,带着队伍成功爬上了达坂。在达坂相遇的时候,两队官兵先是惊讶,然后喜极而泣,紧紧拥抱在一起。这种相互牵挂的团结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让官兵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深深扎根、向上生长。二近些年,哨所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用电用水等条件改善,电话信号、网络信号更给官兵带来了方便。自从哨所有了网络信号,一级上士杨家友便喜欢在针杉林里给家人打视频电话。茂密的针杉挡住了简朴的房屋和荒凉的山石,只给屏幕另一头的家人留下葱茏茂密的希望。每次给妻子杨芯蕊打电话,杨家友都会感到深深的亏欠。几年前,杨家友和杨芯蕊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婚礼结束没多久,杨家友就回到了连队。孩子出生的时候,他还守在哨所……由于杨家友常年不在家,杨芯蕊要一边工作一边照顾老人和孩子,但她从来没有一丝怨言。她是丈夫的坚强后盾,经常鼓励丈夫:“卫国戍边,无上光荣。”在杨家友日记本的首页,妻子写了这么一段话:“家国”国为大,“忠孝”忠为先,你守护“大家”,我守护我们的“小家”。杨家友每每看到这句话都会忍不住掉眼泪,也更加坚定了坚守战位的信念。这次休假,杨家友特意带了一棵小针杉苗,回家种在院子里,他对妻子说:“就让它留在你们的身边吧。希望小针杉替我陪伴女儿茁壮成长,每当你们看到它就会想起我。”三战士买合木提打小就有不服输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经过新兵连三个月的磨砺后,买合木提来到了边防连。他出色的成绩和不服输的精神很快吸引了杨家友的注意。那天晚上,杨家友向买合木提介绍了哨所的环境和工作,买合木提毫不犹豫地决定和他一起前往哨所。翻越达坂后,买合木提看到了远处那片针杉林。班长说,这就是他们要坚守的地方。到达哨所不久,任务也随之而来。哨长李世伟要带着大家前往界标,检查和维修设施设备,这让从未见过界标的买合木提兴奋不已。令买合木提没想到的是,第一次巡逻就让他吃尽苦头。巡逻路途中,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往外冒,买合木提跟不上大部队,又不甘心半途而废。在战友们的鼓励下,他硬是咬着牙,手脚并用爬上了达坂。“达坂虽高,但也没有那么高,一直往上爬总能登顶。”李世伟的话平淡质朴,给了买合木提鼓励。看着踉跄的买合木提,杨家友意识到他这是缺氧了,连忙让他坐在一块石头上。杨家友说:“别逞强,先休息会儿。”买合木提满脸通红喘着粗气,说不出话来。“真是个倔小子。”杨家友取出便携式氧气瓶给买合木提吸上氧气。他们彼此拉着手爬完了最后的路程。到达目的地,买合木提抚摸着界标不禁热泪盈眶。回到哨所,杨家友送给买合木提10颗针杉种子,对他说:“你成了一名真正的边防军人,送你10颗针杉种子,希望你亲手种下它们,让它们在祖国的边关生根发芽。”买合木提望向窗外葱郁的针杉,心里想着,这片针杉林之中,有多少哨所官兵亲手种下的种子呢?哨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针杉树木只增不减。针杉寄托着边防军人的信念,根深叶茂,只增不减。(节选自张强,刘昌炜《哨所纪事》,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哨所官兵秉承“树能长的地方人就能活”的信念,用青春和热血忠诚守卫祖国边防线。B.在危险时刻,尚俊贤骑马撞向卢刚的军马,表明尚俊贤丝毫不顾战友安危,行为冲动。C.妻子写在杨家友笔记本首页的那一段话,体现了妻子有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D.买合木提抚摸着界标不禁热泪盈眶,表现出他对自己的使命、对祖国有了更深的理解。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综合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展现了边防官兵的坚韧与担当。B.“对于哨所官兵来说”一句,紧承上文描写艰苦的戍边生活,引出下文遇险情节。C.文本叙写了杨家友等边防军人艰苦的哨所生活,突显了中国军人崇高的革命信仰。D.文章融记叙、抒情、说明于一体,增强文本艺术感染力,使文本更具文学蕴味。8.请简要分析文本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9.学校读书小组要为此文本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坚守;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奉献。请你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一则不少于100字的文学短评。〖答案〗6.B7.D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即针杉林之中的一座边防哨所;②为人物活动提供自然背景,描写生动明丽的边防地域风光;③交代人物身份,一群坚守在祖国边防的边防官兵;④照应标题,开篇写一座哨所静静矗立在郁郁葱葱的针杉林之中,照应标题;⑤首尾呼应,开头“一片针杉林赫然出现在眼前”与结尾“望向窗外葱郁的针杉林”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⑥暗示主题,通过对特定的边防环境的描写,赞扬边防官兵坚守边防的崇高信念。9.示例:选择甲组,关键词:坚守《哨所纪事》中的每一棵针杉,都是边防军人坚守精神的生动写照。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但官兵们却以“树能长的地方人就能活”的信念,扎根于此,默默守护着祖国的边疆。从卢刚到买合木提,一代代官兵的坚守,不仅让哨所条件得以改善,更让那份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如同针杉般根深叶茂,只增不减。这不仅是地理上的坚守,更是心灵与信念的永恒矗立。选择乙组,关键词:奉献《哨所纪事》深刻展现了边防军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在这片人迹罕至的边疆,他们远离亲人,放弃了城市的繁华与舒适,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国家的安宁。无论是冒着生命危险寻找救援物资,还是在恶劣环境下坚持巡逻,每一份努力都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告白。而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针杉林,正是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见证,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边防军人的伟大与崇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表明尚俊贤丝毫不顾战友安危,行为冲动”错。由原文“突然,一块巨石从侧边向着卢刚的方向快速滚落,可他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尚俊贤骑马撞向卢刚的军马,这才躲过了滚石”可知,尚俊贤骑马撞向卢刚的马这一行为是为了避免卢刚被滚落的巨石砸中,是为了保护战友,而非不顾战友安危,行为冲动。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D.“融记叙、抒情、说明为一体”错,材料没有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原文“边防官兵”“穿过溪流,一片针杉林赫然出现在眼前。郁郁葱葱的针杉林之中,一座哨所静静矗立”,说明哨所隐于针杉林中,由此,读者可以明白故事发生的地点,即针杉林之中的一座边防哨所;文章开头“炙热的艳阳高悬在海拔4000多米的达坂上空……汇聚成水声潺潺的溪流”的景物描写,说明主人公所处的是未经尘世污染的祖国边疆地带,这里风景优美。这一描写,就为人物活动提供自然背景,描写生动明丽的边防地域风光;在环境描写中,作者还穿插了“阵阵清风拂过边防官兵的脸颊”的人物特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开头交代人物身份——这是一群坚守在祖国边防的边防官兵;本文标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