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摘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材料二: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而且,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摘选自毛泽东《实践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是社会性的,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从属性,孤立一个人在社会之外的生产是罕见的。B.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否相合,决定着实践的成败。C.人类能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其奠定了基础。D.材料一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因果论证、举例证法、假设论证等,有力地论证了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和生产力的制约,有的历史时期,人们不能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历史。B.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共同性,但也不能让人们忘记生产的本质差别。C.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的来源,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同时也影响着认识的发展走向。D.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政治生活、阶级斗争和文化生活,尤其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影响深刻。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直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材料一论证语言具有准确、严谨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析。5.“知行”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一直是思想家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你认为正确吗?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C2.B3.D4.①“首先”、“最”、“总是”、“只要……就”等词语的运用,观点表达准确有力;②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表达缜密,逻辑性强。5.“生而知之者上也”的意思是说,圣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是先于实践而存在,是错误的。因为:①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实践。②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奠定了基础”错误。由原文“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可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人类能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而不是奠定基础。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共同性”错误,原文是“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可见,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特殊性,而不是共同性。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A.“登高山”是实践,“知天之高”是认识。B.“读书”和“下笔”都是文学方面的实践活动。C.这句话意思是:想要了解山上的事情,就要问在山上砍柴的人。“打樵人”是在山上进行生产实践的人,因此会对山上的事情比较了解,属于实践的范畴。D.意思是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不能直接体现该观点。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语言的特点的能力。根据“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分析,以上句子中“首先”“最”“总是”“只要……就”等词语的运用,使得观点表达准确有力。根据“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分析,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表达缜密,逻辑性强。【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生而知之者上也”的意思是说,圣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是先于实践而存在。由原文“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可知,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实践。由原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可知,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不可能生来就掌握非常正确、高深的认识。由原文“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圣人们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所以,“生而知之者上也”的观点是错误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受戒(节选)汪曾祺这家人口不多。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娘,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老两口没有儿子。赵大伯是个能干的人。他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通,还会罩鱼、洗磨、凿砻、修水车、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蔑、绞麻绳。他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一天不声不响。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莱,——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筐。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瓷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呀!”——“一定!一定!”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母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姐妹俩长得很像,性格不同。大姑娘很文静,话很少,像父亲。小英子比她娘还会说,一天叽叽呱呱不停。大姐说:“你一天到晚叽叽呱呱——”“像个喜鹊!”“你自己说的!——吵得人心乱!”“心乱?”“心乱!”“你心乱怪我呀!”二姑娘话里有话。大英子已经有了人家。她偷偷地看过,人很敦厚,也不难看,家道也殷实,她满意。她这两年,很少出房门,整天赶她的嫁妆。大裁大剪,她都会。挑花绣花,不如娘。可她又嫌娘出的样子太老了。她到城里看过新娘子,说人家现在绣的都是活花活草。这可把娘难住了。最后是小英子忽然一拍屁股:“我给你保举一个人!”这人是谁?是明子。小英子说:“他会画!画得跟活的一样!”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明子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不得了:“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就可以乱孱!”——所谓“乱孱”是绣花的一种针法:绣了第一层,第二层的针脚插进第一层的针缝,这样颜色就可由深到淡,不露痕迹,不像娘那一代绣的花是平针,深浅之间,界限分明,一道一道的。小英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参谋:“画一朵石榴花!”“画一朵栀子花!”她把花掐来,明海就照着画。到后来,凤仙花、石竹子、水蓼、淡竹叶、天竺子、腊梅花,他都能画。大娘看着也喜欢,搂住明海的和尚头:“你真聪明!你给我当干儿子吧!”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说:“快叫!快叫!”小明子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从此就叫小英子的娘做干娘。大英子绣的三双鞋,方圆三十里都传遍了。很多姑娘都走路坐船来看。看完了,就说:“啧啧啧,真好看!这哪是绣的,这是一朵鲜花!”她们就拿了纸来央大娘求了小明子来画。有求画帐檐的,有求画门帘飘带的,有求画鞋头花的。每回明子来画花,小英子就给他做点好吃的,煮两个鸡蛋,蒸一碗芋头,煎几个藕团子。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帮手,是明子。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场子。这几茬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过来的。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薅三遍草的时候,秧已经很高了,低下头看不见人。一听见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浓绿里唱:栀子哎开花哎六瓣头哎……姐家哎门前哎一道桥哎……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两步就赶到,赶到就低头薅起草来。傍晚牵牛“打汪”——水牛怕蚊子。这里的习惯,牛卸了轭,饮了水,就牵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滚扑腾,弄得全身都是泥浆,这样蚊子就咬不透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挂十四轧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打场的时候,明子能替赵大伯一会儿,让他回家吃饭。他一扬鞭子,喊起了打场号子:“格当嘚——”这打场号子有音无字,可是九转十三弯,比什么山歌号子都好听。赵大娘在家,听见明子的号子,就侧起耳朵:“这孩子这条嗓子!”连大英子也停下针钱:“真好听!”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一十三省数第一!”晚上,他们一起看场。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磁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这个地方以为蝼蛄叫是蚯蚓叫,而且叫蚯蚓叫“寒蛇”,听纺纱婆子不停地纺纱,“吵——”,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英子、小英子模样俊俏,大英子羞涩矜持、心灵手巧,小英子伶俐活泼、善良可爱,二人从外到内都是美的化身。B.方圆附近的人家都来请赵大娘剪花样子,农忙时人们通过换工相互帮忙,都体现出乡土社会热情淳朴的民风之美。C.小英子和明子一起牵牛“打汪”、车高田水,晚上看场时并肩而坐,听虫鸣、看流星等内容富有乡土生活气息。D.同样作为散文化小说,本文的风格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带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充满了淡淡的哀伤。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把式”“格挣挣”“乱孱”“打汪”“寒蛇”等方言俚语,形象地传递出地域风俗和特色文化。B.“清亮亮”“滑溜溜”“结结实实”“叽叽呱呱”等一系列叠词的使用,使文章气氛轻快,生动活泼。C.末段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暗示出小英子心事未能如愿的伤心与惆怅,与《边城》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D.本文破折号的使用灵活多变,或解释说明,或表示声音延长,或表示话题转换,使情节节奏变得舒缓。8.小说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请结合本文和《边城》,谈谈两文共同体现了哪些“和谐之美”?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案〗6.D7.C8.①用个性化的语言彰显鲜明的人物性格。对话符合人物身份,如小英子说话,语言生动,语气强烈,凸显其聪慧活泼,伶俐可爱。②在场景氛围中凸显人物。作品注重场景的描写和氛围的营造,如小英子看明海画花样子、二人一起牵牛“打汪”、并肩看场、听虫鸣、看流星等场景,氛围温馨,突出二人情感的纯洁和谐。③善用映衬,在映衬中刻画人物群像。如作品开头写赵大伯和赵大娘的能干,一个“摇钱树”,一个“聚宝盆”,非常般配;写赵大娘的干净利索,也是在写两个女儿的俊俏能干;写大英子、小英子的灵巧中用,也是在写赵大娘的能干中用。在相互映衬中刻画赵家四口人的形象。9.①两文都表现了和谐的人性之美。塑造了纯真善良、美丽自然的少女形象翠翠和小英子,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人性的纯真美好。②两文都描绘了优美和谐的风俗之美。都描绘了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边城》展现了青山绿水白塔的湘西风光,《受戒》展现了远离喧嚣的自然宁静的乡土风景。都表现了当地别具特色的风俗民情:端午赛龙舟捉鸭子、绣花鞋唱山歌等,营造了桃花源式的世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③通过对和谐的人性人情美、风景风俗美的描写,表现了两位作者对优美健康的理想的人性的追求,对自然美好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对这种理想社会难以再现的无奈和感伤)。美好人性与优美自然的巧妙融合,形成了两文诗意化、散文化的写作风格,给人无限的遐想,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感受。〖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本文的风格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充满了淡淡的哀伤”表述不当。“淡淡的哀伤”是《边城》的情感氛围,本文的情感氛围是温暖明媚的。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暗示出小英子心事未能如愿的伤心与惆怅”错误,从原文二人并肩而坐的和谐场景以及小英子的爽快可爱来看,“伤心与惆怅”的情感解读失当。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多方法,我们在作答时,要和文本的特点结合起来,选取最典型的。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淡化情节的冲突与矛盾,在场景中凸显人物,在对话中彰显性格,把人物作为一个整体,刻画其形象之美。小说的对话语言主要集中在赵大娘、大英子、小英子母女三人,“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一定!”写出赵大娘的勤快热情;“你一天到晚叽叽呱呱”“你自己说的!一一吵得人心乱!”“心乱!”等内容凸显大英子的羞涩矜持;“像个喜鹊!”“心乱?”“你心乱怪我呀!”将小英子的活泼伶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场景氛围中凸显人物。作品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冲突,注重场景的描绘,大英子绣花,明子画花样子,小英子在旁;明子和小英子牵牛“打汪”、车高田水、并肩看场等场景,充满诗情画意,凸显了作品的风俗美和人情美。善用映衬,在映衬中刻画人物群像。赵大伯的形象,主要通过赵大娘来映衬。赵大伯能干,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是个“聚宝盆”。“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作者写大娘就是在写大伯,写大伯也是在写大娘,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写到大娘的勤快,也是在写两个女儿。“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写女儿的美丽利索,就是在写大娘。“大英子绣的三双鞋,方圆三十里都传遍了。很多姑娘都走路坐船来看”,写大英子的心灵手巧,也是在写太娘。“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写小英子的勤快,同样是在写大娘。人性之美,在群像的相互映衬中得到了彰显。【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审题及作答时,要抓住题干的“和谐之美”一词。重在比较归纳《边城》和《受戒》中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抓住两文的人情美和风俗美进行分析梳理,内容要尽量丰富充实而又富于条理。艺术效果主要从思想主旨和写作风格两个方面分析,尤其要关注诗意化的小说特点带来的读者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材料二: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马,轻任新节①,欲走不得,故致千里。善用其民者亦然。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决积水於千仞之溪,其谁能当之?《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有雠而众,不若无有。厉王,天子也,有雠而众,故流于彘,祸及子孙,微召公虎而绝无后嗣。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而不知善,此多其雠也。不善则不有。有必缘其心,爱之谓也。有其形不可为有之。舜布衣而有天下,桀,天子也,而不得息,由此生矣。有无之论,不可不熟。汤、武通於此论,故功名立。(节选自《吕氏春秋·适威》)材料三: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或君乱于上,臣治于下;或臣乱于下,君治于上。二者苟逢,何者为甚?”特进魏征对曰:“君心治,则照见下非。诛一劝百,谁敢不畏威尽力?若昏暴于上,忠谏不从,虽百里奚、伍子胥之在虞、吴,不救其祸,败亡亦继。”太宗曰:“必如此,齐文宣②昏暴,杨遵彦以正道扶之得治,何也?”征曰:“遵彦弥缝暴主,救治苍生,才得免乱,亦甚危苦。与人主严明,臣下畏法,直言正谏,皆见信用,不可同年而语也。”(节选自《贞观政要》)〖备注〗①任:装载。新节:新长出来的竹节,用来做马靴抽打马,劲头较弱。②齐文宣: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民日夜祈用A而不可得B苟得为C上用D民之E走之也F若决积水G於千仞之溪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及语句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指如果没有,与《屈原列传》中“其文约,其辞微”中的“微”字含义不同。B.“是以三主失道”与“爱之谓也”都属于宾语前置句。C.夙夜,指早晚、日夜,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中的“夙夜”含义相同。D.“皆见信用”中的“见”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中的“见”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贾谊认为忠臣智士不敢进言是因为秦朝风气多有忌讳之禁,没等忠言说完就被杀戮了。B.材料二中作者将舜和桀作对比,阐述了拥有百姓民心是朝堂安稳,功名得以建立的关键。C.材料三中唐太宗用杨遵彦的例子证明了只要臣子精心治理,哪怕君主再昏庸,也可以把天下治理好。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分别阐明了使民、治国的道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2)《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14.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应采取哪些治国之道?请根据三则材料的谈述加以概括。〖答案〗10.BDF11.D12.C13.(1)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版。
(2)《周书》上说:“人民,善待他们,他们就能奉养君主,不善待他们,他们就与君主为仇。”14.①君王应保持头脑清醒,善于采纳忠臣良言。②君王要善用百姓,顺从百姓的心,不要压榨百姓。③君王要清静无为,躬行俭约,让百姓修养生息。〖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百姓日夜祈求被使用可是却不能够被使用,如果能够被君主使用,百姓为君主奔走,就像积水从万丈深的溪流决口冲出来。“苟”解释为“如果”,表假设,用于句首,其前B处断开;“苟得为上用”是假设句,单独成句,“民之走之也”中“民”为主语,其前D处断开;“民之走之也”中“也”用于主语后表停顿,后面是比喻,应在“也”后F处断开。综上应在BDF三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的能力。A.正确。如果没有;含蓄隐晦。句意:如果没有召公虎,就断绝了后嗣。/他的文笔简约,文辞含蓄隐晦。B.正确。“是以”应为“以是”;“爱之谓也”应为“谓爱也”。句意: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这才叫爱。C.正确。句意:因此我日夜勤勉努力。/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D.“用法相同”有误。表被动,被;/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正直的谏言都被听信采纳。/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证明了只要臣子精心治理,哪怕君主再昏庸,也可以把天下治理好”分析有误,举例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后半句的结论,而是询问原因,可参看原文“必如此,齐文宣昏暴,杨遵彦以正道扶之得治,何也”。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震”,震惊;“及”,等到;“怨”,怨恨。(2)“善”,善待;“畜”,奉养(君主);“雠”,仇恨。【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材料一说到了秦朝灭亡的教训。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所以正直之士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而秦王却不知,所以秦灭亡也是应该的。这启发后世的君王要保持头脑清醒,善于采纳忠臣良言;材料二说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有必缘其心,爱之谓也”,启示君王要善用百姓,顺从百姓的心,不要压榨百姓;材料三中太宗说到了隋炀帝的反例,他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还说到“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意思是“因此我日夜勤勉努力,只希望清静无为,使得天下不生事端”。启示君主要清静无为,躬行俭约,让百姓修养生息。参考译文:材料一: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叠足而立,不敢迈步,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大远了。材料二:先王役使自己的百姓,就像驾驭好马一样,让马拉着轻载,手里拿着马鞭,马想尽情跑也办不到,所以能达到千里远的地方。善于役使百姓的人也是这样。百姓日夜祈求被使用可是却不能够被使用,如果能够被君主使用,百姓为君主奔走,就像积水从万丈深的溪流决口冲出来,谁又能阻挡得住呢?《周书》上说:“人民,善待他们,他们就能奉养君主,不善待他们,他们就与君主为仇。”与君王为仇而且这样的民众多,不如没有的好。周厉王是天子,有很多仇人,所以被流放到彘,殃及子孙,如果没有召公虎,就断绝了后嗣。现在的君主,大多希望自己的人民很多,而又不知很好地对待他们,这是增加自己的仇人啊。不善待自己的人民,不如没有的好。有了人民,一定要顺从他们的心,这才叫爱。仅在形式上拥有人民,不能叫做拥有人民。舜本是平民百姓而拥有了天下,桀,是天子,而不能安居其位,都是由于不能拥有人民而造成的。能否拥有人民的道理,不可不熟知。汤、武通晓这个道理,所以功名建立。材料三: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但是隋炀帝仍然不知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目睹的,因此我日夜勤勉努力,只希望清静无为,使得天下不生事端。于是就能不兴徭役,庄稼年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树的根部不动摇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能够清静无为,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贞观十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君主昏庸,不理政务,而臣子在下面兢兢业业地料理国事,相较于臣子犯上作乱,而君主清明,哪一个的危害更大呢?”魏征答说:“君主圣明,就能够明察秋毫,对臣子的是非曲直了如指掌,满朝百官谁敢不服,谁敢不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呢?但是如果君主在上昏庸暴虐,不听从忠言劝谏,即使有百里奚、伍子胥这样的忠臣在虞国、吴国效力,依然无法挽救国家的祸患,国家败亡也将随之而来。”唐太宗说:“可能是这样,但是我看到北齐文宣帝昏庸残暴,大臣杨遵彦却能够用严明的政治匡扶朝纲,使北齐的统治得以维持,这又如何解释呢?”魏征说:“杨遵彦侍奉的是暴君,他能为天下苍生做好事做实事,使国家幸免于难,但也是显得十分艰难。这不能与国君威严圣明,臣子敬畏守法,敢于进献忠言,正直的谏言都被听信采纳的情况相提并论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鹊桥仙·华灯纵博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①蘋洲烟雨。镜湖②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备注〗①占断:完全占有。②镜湖: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角。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华灯纵博”三句,词人以倒叙之笔,回忆自己从前在军中的畅快生活。B.“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的渔翁生活是词人所追求的。C.“轻舟八尺”三句,写词人尽享烟雨空灵的风光,情景交融,心境旷远。D.“镜湖元自属闲人”句,引贺知章的典故,表明镜湖风月本就应属闲人。16.明代杨慎《词品》评价此词“英气可掬”,有人认为词中除英气外还有不平之气。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其“不平之气”。〖答案〗15.B16.①开篇描绘出词人戎马生涯的图景,可如今还有谁能记得?表达词人对于现实的无奈之情;②终日畅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自己却被迫闲置,独作江边渔父,表现出词人壮志未酬的孤愤不平之情;③最后一句借用贺知章的典故,点明皇帝闲置我,而这镜湖山水本就是属于闲人的,谁又需要“官家赐予”?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屑和厌恶之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渔翁生活是词人所追求的”错误。陆词写“独去作江边渔父”,词中被迫投闲的渔翁表面上追求潇洒悠闲,内在却充满爱国志士的豪纵之气;张志和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的是在大自然怀抱里远离尘嚣,逍遥自在的渔翁生活,并非陆游真正所追求的。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开篇三句“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词人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描绘出词人戎马生涯的图景。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可如今还有谁能记得?表达词人对于现实的无奈之情。“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这两句以“独”字为转折,写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表现出词人壮志未酬的孤愤不平之情。末句“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借用贺知章的典故,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典故翻出一层新意,点明皇帝闲置我,而这镜湖山水本就是属于闲人的,谁又需要“官家赐予”?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屑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姜夔《扬州慢·准左名都》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都借草木繁盛景象表达了深沉的悲叹。(2)“挡住太阳神的山巅,排空曲折迂回的川”,这两句歌词化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诗文中的“美人”意象丰富多样,“美人”既可指女性形象,也可喻指君主或美好的理想,是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同屋的人纷纷跑出窑洞,想看看大牙湾煤矿究竟是个什么模样。昨晚灯火造成的辉煌景象消失了,太阳照出了一个令人失望的大牙湾。人们脸上那点本来就不多的笑容顿时①。矿区显出了它的粗犷、杂乱和单调的面目。这里没有什么鲜花,没有什么喷泉、林荫道,没有他们所幻想的一切美妙景象。有的只是黑色的煤,灰色的建筑;听到的只是各种机械发出的粗野而嘶哑的声音。房屋染着烟灰,树叶蒙着煤尘,连沟道里的小河水也是黑的……在大部分人都有点②的时候,孙少平心里却高兴起来:好,这地方正和我的情况统一着哩!在孙少平看来,这里的状况比他原来想象得还要好。他没想到矿区会这么有气势。瞧,建筑物密密麻麻挤满了偌大一个山湾,街道、商店、机关、学校应有尽有。雄伟的选煤楼,飞转的天轮,山一样的煤堆,还有火车的喧吼。就连地上到处乱扔的废钢烂铁,也是一种富有的表现啊!是的,在③的人看来,这里又脏又黑,没有什么诗情画意。但在他看来,这却是一个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地方,一个令人振奋的生活大舞台!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里没有美妙的景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①一扫而光(烟消云散)②心灰意冷③娇生惯养19.①原句列举了鲜花、喷泉、林荫道等城市景观的代表事物,给读者的感受更为具体直观,也与后面“黑色的煤”“灰色的建筑”相对应;②原句运用“没有……没有……没有……”的排比句,强调这些美好事物都只是幻想,表达了人们内心强烈的失落感。〖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昨晚灯火造成的辉煌景象消失了,太阳照出了一个令人失望的大牙湾。人们脸上那点本来就不多的笑容顿时①”,①处是描写人们的面部表情的变化,作“笑容”的谓语,表现心理的巨大落差,可选用“一扫而光”:一下子清扫得干干净净。形容完全清除、消灭或消失。或“烟消云散”:烟雾消失,乌云散尽。比喻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第二空“在大部分人都有点②的时候,孙少平心里却高兴起来”,可见②处,与孙少平的心理“高兴”相对,联系前文“昨晚灯火造成的辉煌景象消失了,太阳照出了一个令人失望的大牙湾”“笑容一扫而光”,可选用成语“心灰意冷”:灰心丧气,意志消沉。第三空“是的,在③的人看来,这里又脏又黑,没有什么诗情画意。但在他看来,这却是一个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地方,一个令人振奋的生活大舞台!”,前后对比关系,联系前文“这里没有什么鲜花,没有什么喷泉、林荫道,没有他们所幻想的一切美妙景象”和本句“诗情画意”,可用成语“娇生惯养”:对子女过度地宠爱和纵容。【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原句“没有什么鲜花,没有什么喷泉、林荫道”列举了鲜花、喷泉、林荫道等城市景观的代表事物,给读者的感受更为具体直观,也与后面“黑色的煤”“灰色的建筑”相对应;改句过于笼统,缺少直观形象感。从句式特征上看,原句运用“没有……没有……没有……”排比句,强调这些美好事物都只是幻想,表达了人们内心强烈的失落感,也与孙少平的“高兴”,想要留下来“创造财富”,构成反衬;改句就是一般陈述句,没有强调语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张掖是一座地处戈壁沙漠边缘的塞上古城,却又是不同于河西走廊其他城市的“塞上水乡”。在采访张掖老一辈人的时候,他们告诉我,在他们小时候,张掖到处都是水泽,出行走亲戚坐船更是常事。没有亲自到过张掖的人很难理解,①,甚至会以为张掖有矿出产黄金。其实,张掖之所以在称谓之前冠以一个“金”字,②,在堪舆学(风水学)里水为金,张掖作为塞上水乡称作“金张掖”就是这么来的。张掖城内原有五座塔,分别以金木水火土命名,③。木塔又叫万寿寺塔,坐落于甘州城内县府街中心广场西侧,始建于北周,是张掖众多塔建筑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木塔在隋朝时曾有重建,据说当时由尉迟恭负责监修,尉迟恭就是我们现在过年时在大门上张贴的门神敬德,原来门神与万寿寺还是颇有渊源的。木塔,一直以来都受到官员百姓的重视和尊崇,在明清两代时也有过多次维修加固。千百年风雨沧桑,如今只剩下的这座塔,其他建筑和内中佛像都已经荡然无存,而见证了历史风霜印记的木塔,也成了仅供游人观赏而不可攀登的古建筑。20.下列句子中的“就是”和原文中加点的“就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保护母语,就是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是守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B.西门夫人是个好女人,就是有一样,常搅乱我的工作。C.他记得那个金鱼池里的青苔,就是到了冬天都也碧绿的。D.“就是!就是!”晓荷赶快地说,“我也这么想!”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A21.①这座古城为什么叫“金张掖”②是因为这里多水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木塔22.示例:千百年风雨沧桑,如今只剩下了这座塔,其他建筑和内中佛像都已经荡然无存,而充满了历史风霜印记的木塔,也成了仅供游人观赏而不可攀登的古建筑。或:千百年风雨沧桑,如今只剩下了这座塔,其他建筑和内中佛像都已经荡然无存,而留下(或“烙下”等)了历史风霜印记的木塔,也成了仅供游人观赏而不可攀登的古建筑。〖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原文中加点的“就是”意思是正是,表肯定语气。A.正是,表肯定语气。B.犹言不过,只是。表示转折。C.连词,表示假设。下半句常用“也”字相呼应。D.表示同意。常单用。故选A。【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①结合“其实,张掖之所以在称谓之前冠以一个‘金’字”可知,此处是提出人们很难理解的问题,关键词应为“金张掖”,可填:这座古城为什么叫“金张掖”。②结合“在堪舆学(风水学)里水为金”的语境可知,此处解说“金张掖”名称的由来,关键词语为“多水”,可填:是因为这里多水。③结合“木塔又叫万寿寺塔”“如今只剩下的这座塔”可知,此处关键词应为“木塔”“保存”,可填:但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木塔。【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只剩下的这座塔,其他建筑……”中途易辙,可改为“如今只剩下了这座塔,其他建筑……”;二是“见证……印记”动宾搭配不当,可将“见证”改为“充满”或“留下”“烙下”。故可改为:千百年风雨沧桑,如今只剩下了这座塔,其他建筑和内中佛像都已经荡然无存,而充满了历史风霜印记的木塔,也成了仅供游人观赏而不可攀登的古建筑。或:千百年风雨沧桑,如今只剩下了这座塔,其他建筑和内中佛像都已经荡然无存,而留下(或“烙下”等)了历史风霜印记的木塔,也成了仅供游人观赏而不可攀登的古建筑。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曾有记者在采访作家铁凝时问道:“您有什么办法让自己对生活保持最直接的接触?许多专业作家去体验生活,有时也不会写出好东西来。”铁凝回答说:“每个作家的情况不一样,我觉得应该把‘体验’去掉,因为‘体验’本身就有做作、演戏的成分,应该是去生活。一个作家尽可以去表现生活中的表演,但一个作家不能表演生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界线。”作为当代青年,以上材料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和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作家铁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关于作家如何与生活保持直接接触的讨论。第一,认为“体验生活”是一种预设的、有目的的、甚至是带有表演性质的接触方式,这种方式可能会干扰作家对生活真实面貌的感知和理解。第二,提出了“去生活”的概念。认为应直接深入到生活的真实中去,能够更直接、真实地感知和理解生活,而创作出真实、生动、有深度的作品。第三,强调了“表现生活中的表演”与“表演生活”之间的区别。作家可以去表现生活中的表演,因为生活中的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作家不能表演生活,因为那将是对生活真实性的扭曲和破坏。这个分界线的明确,进一步体现了铁凝对真实生活的尊重和追求。由此看来,这段回答意在启发考生,以真实、自然的态度感知和理解生活,从而创作出真实、生动、有深度的作品。这既是对作家创作态度的一种指导,也是对真实生活的一种尊重和追求。所以可以从对待生活的真实态度方面立意。行文时,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喜怒哀乐,感受世界的多彩多姿。然后展开论述,设置分论点,一是真实生活是我们体验世界、感知世界的基础;二是要学会珍惜真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三是要在真实生活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最后总结全文,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寻找人生价值和意义,真实的生活,方为人生。立意:1.过真实生活,才有真正成就。2.拒绝做作,真实生活,方为人生。3.知行合一,方为真知。福建省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摘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材料二: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而且,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摘选自毛泽东《实践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是社会性的,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从属性,孤立一个人在社会之外的生产是罕见的。B.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否相合,决定着实践的成败。C.人类能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其奠定了基础。D.材料一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因果论证、举例证法、假设论证等,有力地论证了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和生产力的制约,有的历史时期,人们不能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历史。B.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共同性,但也不能让人们忘记生产的本质差别。C.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的来源,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同时也影响着认识的发展走向。D.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政治生活、阶级斗争和文化生活,尤其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影响深刻。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直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材料一论证语言具有准确、严谨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析。5.“知行”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一直是思想家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你认为正确吗?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C2.B3.D4.①“首先”、“最”、“总是”、“只要……就”等词语的运用,观点表达准确有力;②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表达缜密,逻辑性强。5.“生而知之者上也”的意思是说,圣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是先于实践而存在,是错误的。因为:①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实践。②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奠定了基础”错误。由原文“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可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人类能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而不是奠定基础。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共同性”错误,原文是“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可见,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特殊性,而不是共同性。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A.“登高山”是实践,“知天之高”是认识。B.“读书”和“下笔”都是文学方面的实践活动。C.这句话意思是:想要了解山上的事情,就要问在山上砍柴的人。“打樵人”是在山上进行生产实践的人,因此会对山上的事情比较了解,属于实践的范畴。D.意思是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不能直接体现该观点。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语言的特点的能力。根据“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分析,以上句子中“首先”“最”“总是”“只要……就”等词语的运用,使得观点表达准确有力。根据“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分析,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表达缜密,逻辑性强。【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生而知之者上也”的意思是说,圣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是先于实践而存在。由原文“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可知,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实践。由原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可知,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不可能生来就掌握非常正确、高深的认识。由原文“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圣人们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所以,“生而知之者上也”的观点是错误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受戒(节选)汪曾祺这家人口不多。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娘,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老两口没有儿子。赵大伯是个能干的人。他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通,还会罩鱼、洗磨、凿砻、修水车、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蔑、绞麻绳。他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一天不声不响。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莱,——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筐。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瓷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呀!”——“一定!一定!”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母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姐妹俩长得很像,性格不同。大姑娘很文静,话很少,像父亲。小英子比她娘还会说,一天叽叽呱呱不停。大姐说:“你一天到晚叽叽呱呱——”“像个喜鹊!”“你自己说的!——吵得人心乱!”“心乱?”“心乱!”“你心乱怪我呀!”二姑娘话里有话。大英子已经有了人家。她偷偷地看过,人很敦厚,也不难看,家道也殷实,她满意。她这两年,很少出房门,整天赶她的嫁妆。大裁大剪,她都会。挑花绣花,不如娘。可她又嫌娘出的样子太老了。她到城里看过新娘子,说人家现在绣的都是活花活草。这可把娘难住了。最后是小英子忽然一拍屁股:“我给你保举一个人!”这人是谁?是明子。小英子说:“他会画!画得跟活的一样!”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明子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不得了:“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这就可以乱孱!”——所谓“乱孱”是绣花的一种针法:绣了第一层,第二层的针脚插进第一层的针缝,这样颜色就可由深到淡,不露痕迹,不像娘那一代绣的花是平针,深浅之间,界限分明,一道一道的。小英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参谋:“画一朵石榴花!”“画一朵栀子花!”她把花掐来,明海就照着画。到后来,凤仙花、石竹子、水蓼、淡竹叶、天竺子、腊梅花,他都能画。大娘看着也喜欢,搂住明海的和尚头:“你真聪明!你给我当干儿子吧!”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说:“快叫!快叫!”小明子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从此就叫小英子的娘做干娘。大英子绣的三双鞋,方圆三十里都传遍了。很多姑娘都走路坐船来看。看完了,就说:“啧啧啧,真好看!这哪是绣的,这是一朵鲜花!”她们就拿了纸来央大娘求了小明子来画。有求画帐檐的,有求画门帘飘带的,有求画鞋头花的。每回明子来画花,小英子就给他做点好吃的,煮两个鸡蛋,蒸一碗芋头,煎几个藕团子。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帮手,是明子。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场子。这几茬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过来的。这地方兴换工。排好了日期,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顿,两头见肉,顿顿有酒。干活时,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其余的时候,各顾各,不显得紧张。薅三遍草的时候,秧已经很高了,低下头看不见人。一听见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浓绿里唱:栀子哎开花哎六瓣头哎……姐家哎门前哎一道桥哎……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两步就赶到,赶到就低头薅起草来。傍晚牵牛“打汪”——水牛怕蚊子。这里的习惯,牛卸了轭,饮了水,就牵到一口和好泥水的“汪”里,由它自己打滚扑腾,弄得全身都是泥浆,这样蚊子就咬不透了。低田上水,只要一挂十四轧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打场的时候,明子能替赵大伯一会儿,让他回家吃饭。他一扬鞭子,喊起了打场号子:“格当嘚——”这打场号子有音无字,可是九转十三弯,比什么山歌号子都好听。赵大娘在家,听见明子的号子,就侧起耳朵:“这孩子这条嗓子!”连大英子也停下针钱:“真好听!”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一十三省数第一!”晚上,他们一起看场。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磁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这个地方以为蝼蛄叫是蚯蚓叫,而且叫蚯蚓叫“寒蛇”,听纺纱婆子不停地纺纱,“吵——”,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英子、小英子模样俊俏,大英子羞涩矜持、心灵手巧,小英子伶俐活泼、善良可爱,二人从外到内都是美的化身。B.方圆附近的人家都来请赵大娘剪花样子,农忙时人们通过换工相互帮忙,都体现出乡土社会热情淳朴的民风之美。C.小英子和明子一起牵牛“打汪”、车高田水,晚上看场时并肩而坐,听虫鸣、看流星等内容富有乡土生活气息。D.同样作为散文化小说,本文的风格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带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充满了淡淡的哀伤。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把式”“格挣挣”“乱孱”“打汪”“寒蛇”等方言俚语,形象地传递出地域风俗和特色文化。B.“清亮亮”“滑溜溜”“结结实实”“叽叽呱呱”等一系列叠词的使用,使文章气氛轻快,生动活泼。C.末段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暗示出小英子心事未能如愿的伤心与惆怅,与《边城》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D.本文破折号的使用灵活多变,或解释说明,或表示声音延长,或表示话题转换,使情节节奏变得舒缓。8.小说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请结合本文和《边城》,谈谈两文共同体现了哪些“和谐之美”?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案〗6.D7.C8.①用个性化的语言彰显鲜明的人物性格。对话符合人物身份,如小英子说话,语言生动,语气强烈,凸显其聪慧活泼,伶俐可爱。②在场景氛围中凸显人物。作品注重场景的描写和氛围的营造,如小英子看明海画花样子、二人一起牵牛“打汪”、并肩看场、听虫鸣、看流星等场景,氛围温馨,突出二人情感的纯洁和谐。③善用映衬,在映衬中刻画人物群像。如作品开头写赵大伯和赵大娘的能干,一个“摇钱树”,一个“聚宝盆”,非常般配;写赵大娘的干净利索,也是在写两个女儿的俊俏能干;写大英子、小英子的灵巧中用,也是在写赵大娘的能干中用。在相互映衬中刻画赵家四口人的形象。9.①两文都表现了和谐的人性之美。塑造了纯真善良、美丽自然的少女形象翠翠和小英子,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人性的纯真美好。②两文都描绘了优美和谐的风俗之美。都描绘了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边城》展现了青山绿水白塔的湘西风光,《受戒》展现了远离喧嚣的自然宁静的乡土风景。都表现了当地别具特色的风俗民情:端午赛龙舟捉鸭子、绣花鞋唱山歌等,营造了桃花源式的世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③通过对和谐的人性人情美、风景风俗美的描写,表现了两位作者对优美健康的理想的人性的追求,对自然美好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对这种理想社会难以再现的无奈和感伤)。美好人性与优美自然的巧妙融合,形成了两文诗意化、散文化的写作风格,给人无限的遐想,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感受。〖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本文的风格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充满了淡淡的哀伤”表述不当。“淡淡的哀伤”是《边城》的情感氛围,本文的情感氛围是温暖明媚的。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暗示出小英子心事未能如愿的伤心与惆怅”错误,从原文二人并肩而坐的和谐场景以及小英子的爽快可爱来看,“伤心与惆怅”的情感解读失当。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多方法,我们在作答时,要和文本的特点结合起来,选取最典型的。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淡化情节的冲突与矛盾,在场景中凸显人物,在对话中彰显性格,把人物作为一个整体,刻画其形象之美。小说的对话语言主要集中在赵大娘、大英子、小英子母女三人,“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一定!”写出赵大娘的勤快热情;“你一天到晚叽叽呱呱”“你自己说的!一一吵得人心乱!”“心乱!”等内容凸显大英子的羞涩矜持;“像个喜鹊!”“心乱?”“你心乱怪我呀!”将小英子的活泼伶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场景氛围中凸显人物。作品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冲突,注重场景的描绘,大英子绣花,明子画花样子,小英子在旁;明子和小英子牵牛“打汪”、车高田水、并肩看场等场景,充满诗情画意,凸显了作品的风俗美和人情美。善用映衬,在映衬中刻画人物群像。赵大伯的形象,主要通过赵大娘来映衬。赵大伯能干,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是个“聚宝盆”。“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作者写大娘就是在写大伯,写大伯也是在写大娘,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写到大娘的勤快,也是在写两个女儿。“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写女儿的美丽利索,就是在写大娘。“大英子绣的三双鞋,方圆三十里都传遍了。很多姑娘都走路坐船来看”,写大英子的心灵手巧,也是在写太娘。“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生活小英子就全包了”,写小英子的勤快,同样是在写大娘。人性之美,在群像的相互映衬中得到了彰显。【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审题及作答时,要抓住题干的“和谐之美”一词。重在比较归纳《边城》和《受戒》中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抓住两文的人情美和风俗美进行分析梳理,内容要尽量丰富充实而又富于条理。艺术效果主要从思想主旨和写作风格两个方面分析,尤其要关注诗意化的小说特点带来的读者效果。二、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首期款全付房产买卖合同书3篇
- 二零二五版个人信用重建借款委托担保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包装行业绿色认证与推广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陵园墓地购置与家族纪念馆建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服务合同泄密责任细则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企业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食品供应与餐饮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防火门制造与施工安装一体化合同模板3篇
- 2025年度影视基地场地租赁及拍摄制作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复合材料堆放场地租赁及环保处理合同3篇
- 建筑材料供应链管理服务合同
- 孩子改名字父母一方委托书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电与磁》单元测试卷(原卷版)
- 江苏单招英语考纲词汇
- 矿山隐蔽致灾普查治理报告
- 2024年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计划例文(6篇)
- 2024年工程咨询服务承诺书
- 青桔单车保险合同条例
- 车辆使用不过户免责协议书范文范本
- 《狮子王》电影赏析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部分区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