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带答案)_第1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带答案)_第2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带答案)_第3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带答案)_第4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

单选题1、下图表示早期科学家对DNA复制方式的几种推测。据图不能作出的推断是(

)A.全保留复制是指两个子代DNA中,一个DNA含两条母链,一个DNA含两条全新的子链B.弥散复制是指子代DNA的每条链均由母链片段和新生的子链片段拼接而成C.DNA每复制一次,会使子代DNA的数目增加一倍D.DNA的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答案:DA.据图分析,全保留复制是指两个子代DNA中,一个DNA含两条母链,一个DNA含两条全新的子链,A不符合题意;B.据图分析,弥散复制是指子代DNA的每条链均由母链片段和新生的子链片段拼接而成,B不符合题意;C.据图分析,DNA每复制一次,会使子代DNA的数目增加一倍,C不符合题意;D.据图分析,从图中不能判断DNA的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D符合题意。故选D。2、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下列与此相关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B.“分子量大”可体现遗传物质在分子水平的多样性C.“半保留”复制保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连续性D.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使后代获得遗传多样性答案:B分析:DNA分子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构成的双螺旋结构组成,核苷酸中碱基的排列顺序构成了遗传信息。DNA在细胞核中进行复制和转录以实现遗传信息的复制和传递。A、DNA分子通过双螺旋结构保持其结构的稳定性,A正确;B、DNA中碱基对的数量和排列顺序组合多种多样,体现了DNA分子的多样性,B错误;C、半保留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亲代与子代DNA遗传信息的完整连续传递,C正确;D、DNA能够发生基因突变,且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使后代获得遗传多样性,D正确;故选B。3、用3H标记胸腺嘧啶后合成脱氧核苷酸,注入真核细胞,可用于研究A.DNA复制的场所B.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C.分泌蛋白的运输D.细胞膜脂质的流动答案:A分析:本题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对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及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进行综合考查。DNA复制需要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mRNA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形成蛋白质;分泌蛋白的运输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形成囊泡运输;细胞膜脂质的流动与物质跨膜运输有关。胸腺嘧啶为DNA特有的碱基,将其标记后合成的脱氧核苷酸是DNA复制的原材料,故可利用其研究DNA复制的场所,A正确;m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故用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不能研究

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B错误;分泌蛋白的需要内质网的加工,形成囊泡运到高尔基体,加工、分类和包装,形成分泌小泡,通过细胞膜胞吐运出,与脱氧核苷酸无关,C错误;细胞膜中的脂质不含脱氧核苷酸,其流动与脱氧核苷酸无关,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小提示:解答本题关键要熟悉细胞中不同的生理活动的具体过程,来判断是否需要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4、下列有关“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元素有C、H、O、N、P、SB.T2噬菌体中嘌呤碱基含量等于嘧啶碱基含量C.离心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工噬菌体与细菌分离D.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答案:C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T2噬菌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因此其元素组成有C、H、O、N、P、S,A正确;B、T2噬菌体的核酸只有双链DNA,而双链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配对,因此嘌呤碱基含量等于嘧啶碱基含量,B正确;C、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C错误;D、该实验证明了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正确。故选C。5、如图所示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该图示能表明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C.染色体上的绝大多数片段都是基因D.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互为等位基因答案:A分析图解,图示表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图示无法说明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只能说明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B错误;此图只能说明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而不能说明染色体上的绝大多数片段都是基因,C错误;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而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为非等位基因,D错误。6、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需用同时含有32P和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B.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释放出来C.离心是为了沉淀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D.该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答案:C分析:1

.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2

.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A、实验过程中需单独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和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A错误;B、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B错误;C、大肠杆菌的质量大于噬菌体,离心的目的是为了沉淀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C正确;D、该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故选C。7、若某生物体内嘌呤碱基占40%,嘧啶碱基占60%,则该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A.DNAB.RNAC.DNA或RNAD.DNA和RNA答案:C分析:DNA与RNA的判定方法:(1)若核酸分子中有脱氧核糖,一定为DNA;有核糖一定为RNA。(2)若含“T”,一定为DNA或其单位;若含“U”,一定为RNA或其单位。因而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或“U”可探知DNA或RNA,若细胞中大量利用“T”,可认为进行DNA的复制;若大量利用“U”,可认为进行RNA的合成。(3)但T不等于A或嘌呤不等于嘧啶,则为单链DNA,因双链DNA分子中A=T、G=C、嘌呤(A+G)=嘧啶(C+T)。(4)若嘌呤不等于嘧啶,则肯定不是双链DNA(可能为单链DNA,也可能为RNA)。若某生物体内嘌呤碱基占40%,嘧啶碱基占60%,则该生物可能是细胞类生物,也可能是RNA病毒,若为细胞类生物,则其遗传物质是DNA,若为RNA病毒,则其遗传物质是RNA。故选C。8、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利用了“加法原理”B.验证Mg是植物必需元素的实验,利用了“减法原理”C.“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利用了“加法原理”D.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每个实验组就利用了“减法原理”答案:A分析:1

.加法原理是绐研究对象施加自变量进行干预。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某一变量会产生什么结果,即知道自变量,不知道因变量;2

.减法原理是排除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同时尽量保持被研究对象的稳定。具体而言,结果已知,但不知道此结果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确切的原因变量。A、验证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将对照部分遮光处理,利用了“减法原理”,A错误;B、验证Mg是植物必需元素的实验,实验组配置缺Mg的不完全培养液,对照组配置完全培养液进行对照培养,利用了“减法原理”,B正确;C、“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实验组作了加温等处理,属于“加法原理”,C正确;D、在艾弗里向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几个实验组分别添加蛋白酶、酯酶或DNA酶的目的是除去相应的成分,采用的是“减法原理”,D正确。故选A。多选题9、某二倍体生物(染色体数为2N)染色体上的DNA用3H充分标记,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其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局部结构变化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a中DNA复制的酶一定是从1运进的,与3直接相连的膜性细胞器是内质网B.图b中DNA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4:4:2:1C.图c表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末期,其判断依据是核膜重新构建D.经过连续两次细胞有丝分裂,子细胞含3H的染色体数一定为N答案:ABC分析:图示为某二倍体生物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局部结构变化过程,a为细胞核,1为核孔,2和3分别为核膜的外膜和内膜。图b中,核膜解体,核仁消失,其中4表示完成复制后的染色体。图c中核膜小泡逐渐融合变成核膜,且染色体逐渐解旋变细为染色质,故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末期。A、DNA复制需要的解旋酶和DNA聚合酶是由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的,并通过1核孔运入细胞核参与DNA的复制,内质网内连3核膜、外连细胞膜,A正确。B、b中核膜逐渐解体,出现[4]染色体,应该为有丝分裂前期,在该时期时,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2条染色单体,因此细胞中DNA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4:4:2:1,B正确;C、图c中核膜小泡逐渐融合变成核膜,且染色体逐渐解旋变细为染色质,故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末期,C正确;D、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复制后每个DNA分子中有一条链含3H.则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所形成的子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数均为2N,但每条染色体的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为杂合(3H1H);继续在无放射性的培养基中培养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上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杂合的3H1H,另一条染色单体上DNA分子的两条链为纯合的1H1H,即一半染色单体含放射性,但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成为子染色体后,子染色体的分离具有随机性,因此,含3H的染色体数进入同一个子细胞的数量为0~2N,D错误。故选ABC。10、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学实验及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利用山柳菊作为实验材料验证遗传的两大基本定律B.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了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C.类比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假说一演绎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D.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提供的DNA衍射图谱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的依据答案:BCD分析:1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2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3

.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等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DNA结构潜心研究了3年,意识到DNA是一种螺旋结构。女物理学家弗兰克林在1951年底拍摄到一张十分清晰的DNA的X射线照片。当威尔金斯出示了弗兰克林在一年前拍下的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后,沃森看出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结构,沃森和克里克继续循着这个恩路深入探讨,根据各方面对DNA研究的信息和他们的研究分析,沃森和克里克得出一个共识:DNA是一种双链螺旋结构,并构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A、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其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A错误;

B、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C、类比推理法没有实验验证阶段,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假说-演绎法有实验验证阶段,得出的结论一定正确,C正确;D、

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提供的DNA衍射图谱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的依据,D正确。故选BCD。11、下列相关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选项实验有关“分离”的叙述A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作用是使

DNA

和蛋白质分离B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滴加清水后用显微镜观察容易看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C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用纸层析法分离出溶解度最高的色素是胡萝卜素D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离心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A.AB.BC.CD.D答案:ABD分析:1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2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3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1:1作为解离液,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A错误;B、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滴加清水后细胞吸水,用显微镜观察观察不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B错误;C、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4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因而可以分离开,胡萝卜素溶解度最高,扩散速度最快,C正确;D、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及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使上清液中析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大肠杆菌分布在沉淀物中,D错误。故选ABD。12、下图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

菌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B.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C.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D.图示实验中,若锥形瓶内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时间过长,则试管上清液的放射性会增强答案:AC分析:1

.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2

.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A、由于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要研究该标记物的出现的部位,因此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不应含有32P标记的无机盐,A错误;B、单独以上一组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是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此应设置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作为相互对照,但都是实验组,B正确;C、基因分离定律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病毒和细菌的遗传均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C错误;D、若锥形瓶内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时间过长,一些大肠杆菌会裂解,释放出来的部分子代噬菌体含有放射性,经过离心处理,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会增强,D正确。故选AC。13、图1是用DNA测序仪测出的某生物的一个DNA分子片段上被标记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TGCGTATTG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据图1推测,此DNA片段上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个4个B.根据图1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分析图2显示的脱氧核苷酸链的碱基序列为CCAGTGCGCC(从上往下排序)C.图1所测定的DNA片段与图2所显示的DNA片段中A+G/T+C都为1D.若用35S标记某噬菌体,让其在不含35S的细菌中繁殖5代,则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50%答案:AD分析:分析题图:为DNA测序仪显示的某生物DNA片段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图片。图1的碱基排列顺序已经解读,其顺序是:TGCGTATTGG,所以图中碱基序列应从上向下读,且由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