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知识总结例题_第1页
巧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知识总结例题_第2页
巧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知识总结例题_第3页
巧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知识总结例题_第4页
巧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知识总结例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师选题)巧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知识总结例题

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年中,老年人在原居住地和养老地之间“钟摆式”来回移动,称为“候鸟”养老。候鸟老人整体经济水平较高,能刺激养老地经济发展,同时也造成冷热明显的半年经济现象。近年来,“候鸟”养老形式在中国悄然兴起。每年入秋后,数十万来自东北、北京等北方地区的老人涌入海南岛,使其逐渐成为重要的冬季养老地。下图示意海南岛的位置。(1)分析海南岛吸引北方地区老人冬季前往养老的原因。(2)推测北方老人冬季前往海南岛养老大多不选择东方市的原因。(3)分析冷热明显的半年经济现象对海南岛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答案:(1)海南岛位于20°N以南,冬季气温(持续)较高;冬季白昼时间较长,多晴天,阳光充足;四面环海,空气湿润;雾霾少,空气质量优良,利于老人身体健康。(答到其中3点即可)(2)东方市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气候干旱,空气干燥;东方市生态脆弱,森林植被少,空气中氧含量较低;旅游基础差,配套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弱。(答到2点其中即可)(3)夏半年候鸟老人北回,导致经济萎缩;经济对省外(候鸟老人)依赖严重,经济发展不稳定;(老人到来前,为获取高额利润)易过度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老人回归后)因客户较少导致季节性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影响社会治安。(答到其中3点其中即可)解析:试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海南岛吸引北方地区老人冬季前往养老的原因主要是气候。我国东北和北京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从图中可读出,海南岛位于20°N以南,冬季气温较高,利于老人过冬。海南岛纬度低,冬季白昼时间较长。海南岛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少,多晴天,阳光充足。海岛四面环海,空气湿润,空气质量优良,有利于老人身体健康。(2)北方老人冬季前往海南岛养老大多不选择东方市的原因可能是东方市旅游基础差,配套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弱。也可能是当地生态环境脆弱,森林植被少,空气中氧含量较低。可能是当地宣传力不够,知名度不高。(3)冷热明显的半年经济现象使海南岛夏半年会出现季节性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影响社会治安。夏半年经济萎缩,经济发展不稳定

。资源利用率不高。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人口净迁移率是一定地区、一定时期迁入和迁出人口数量的差值与平均人口数之比,其中正值反映人口净迁入,负值反映人口净迁出。材料二:如图为“中国2005-2010年省域人口净迁移率分布图”。(1)甲乙丙三地,属于人口净迁入地区的是______,属于人口净迁出地区的是______,影响甲、乙两省区人口净迁移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2)试分析甲省环境人口容量较大的原因。答案:(1)

甲和乙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2)该省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水资源等资源丰富;人口受教育水平高,所以环境人口容量较大。解析:本题以我国人口净迁移率分布图为载体,涉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结合图文材料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1)注意材料信息“正值反映人口净迁入,负值反映人口净迁出”。甲乙丙三地,甲、乙为正值,属于人口净迁入地区,丙为负值,属于人口净迁出地区。甲为广东省,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多,吸引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乙为新疆,资源丰富,人口迁入从事资源开发而获得收入,其影响因素也是经济因素。(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甲为广东省,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足,水资源丰富。该省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时间早,对外开放水平高,且人口素质高,人口受教育水平高,故而环境人口容量大。3、我国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答案: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解析:略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自2001年实施以来,历经十多年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流域水利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有力促进了流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材料二南疆人口分布图。(1)据图分析南疆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2)说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对该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3)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疆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迁入,说明原因。(4)有人认为新疆地广人稀,应大量迁入人口,这种想法合理吗?试说明理由。答案:(1)主要沿河流和山麓绿洲分布。原因:水源充足、地形平坦、物产丰富。(2)生态环境改善会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3)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劳动力,并且随着沿边地区改革开放,边境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员迁入。(4)不合理。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如果大量迁入人口,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土地荒漠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分布、环境人口容量以及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1)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人口主要沿河流分布,而这些地带又主要是绿洲地带,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能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要求。(2)水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与该地区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生态环境改善能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将降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3)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疆地区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劳动力;并且随着国家在沿边地区实行改革开放,边境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员迁入,在边境地区从事对外贸易等。(4)新疆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地广人稀,但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文化科技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不适合大量迁入人口。假如大量迁入人口,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态退化,诱发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问题。小提示:5、读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美国很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老工业区迁往西部和南部,该工业区的推力体现在:自然因素____________;社会经济因素___________;环境因素_______________。(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依然是美国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地,东北部“冷冻地带”人口迁入的拉力主要是什么______?答案:

气候

地价上涨(生活消费成本高)

环境污染较严重

工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生活收入高,吸引大量青年人口迁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容易题。(1)美国东北部纬度较高,东部又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气温较低,北美洲地形南北敞开,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东北部地区冬季严寒,因而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推力因素,促使国内人口迁移到西部和南部地区。而南部和西部又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新兴工业,阳光充足和空气清新等拉力因素,促使人口从东北部老工业区的“冷冻地带”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本题强调退休的老年人由原本的工作地点迁移到南部,因此考虑气候、生活成本和环境因素。(2)本题强调的是刚工作的大学生,就业机会是他们最看重的,因此考虑经济因素。东北部“冷冻地带”是世界著名传统工业区,工业基础好,钢铁、汽车制造等工业在世界向右盛誉,工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生活收入高,因而吸引大量青年人口迁入。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海南岛凭借其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员迁入。

(1)概括海南岛的人口分布特征。(2)2015~2016年间海南省净迁入人口

(增加或减少),说明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答案:(1)人口分布不均;沿海多、内陆少;平原多,山区少;沿交通线分布;海口、三亚等城市人口多。(任答对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增加

提供劳动力;有利于资源开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任答对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以海南岛人口分布图、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呈现信息,侧重基本原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海南岛人口分布特征及人口迁移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从图中可以看出,海南岛沿海海拔较低,为平原,内陆海拔较高,为山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内陆山区地区人口分布较少;环岛高速公路沿线人口分布较多,沿交通线分布;其中海口、三亚等城市人口多,总体看人口分布不均。(2)2015~2016年间海南省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净迁入人口增加,迁入人口多为青壮年,可

提供劳动力;为资源开发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有利于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小提示: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正式开始,采用入户方式调查以下人口基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材料二

图1为五普城乡人口结构图,图2为六普城乡人口结构图,图3为五普、六普我国人口流动数量饼状图”。(1)对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描述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三个年龄段(0—14岁、15—49岁、50岁以上)城乡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推测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中上述三个年龄段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2)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并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和对迁入地的影响。答案:(1)六普变化特点:0—14岁城市人口比重上升,15—49岁城市人口比重超过乡村,50岁以上的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并接近乡村。七普推测:0—14岁城市人口比重接近或超过乡村,15—49岁城市与乡村人口比重差异进一步扩大,50岁以上的城市人口比重可能超过乡村。(2)人口流动的数量增大。原因:人口迁入地经济收入高;人口迁入地的就业机会多于迁出地;人口迁入地的生活条件优于人口迁出地。影响:对迁出地:加强和外界的联系与交流;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士地资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对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迁入地的经济发展;迁入地就业压力大、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大、城市环境污染加重、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增大。解析:本大题以人口普查的相关图文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考查城乡人口结构特点、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素养。(1)读图可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0—14岁年龄组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图2中15—49岁年龄组虚线高于实线,表明15—49岁年龄组中,城市人口比重超过乡村人口比重。50岁以上年龄组中,虚线和实线接近,城市人口比重接近乡村,且城市人口比重较五普期间有所上升。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导致城市劳动力比重增加,所以可推测第七次普查中,0—14岁城市人口比重接近或超过乡村;农村15—49岁人口比重在乡村年龄结构中比重会继续减小,城市15—49岁人口比重在城市年龄结构中比重继续加大,城市50以上人口比重也会继续加大,接近甚至超过乡村。(2)读图3可知,2000年流动人口为14439万人,2010年流动人口为26139万人,人口流动的数量增大。

人口流动的数量增大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收入更高,就业机会更多,社会福利待遇、教育医疗条件等更好,生活条件更为优越,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出区的人口迁入,所以人口流动的数量增大。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影响可以从迁出区和迁入区两个区域回答,而每个区域都需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分析。对于迁出地而言,有利影响包括人口的流动有利于加强和外界的联系与交流;人口减少,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人口的迁出,迁出地可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影响是迁出地人口迁出会导致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迁入地而言,有利影响是人口的大量迁入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可以更好的促进迁入地的经济发展。不利影响是人口的大量迁入导致迁入地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就业压力变得更大,住房更紧张,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加大,城市环境污染加重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增大等城市问题。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抚养比指在某一地区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反映该地区劳动人口抚养负担的大小。下图为2010-2018年我国人口抚养比统计图。(1)根据图示说明我国人口抚养比的特点。(2)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少儿抚养比最低的区域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少儿抚养比低的主要原因。答案:(1)总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持续增加;少儿抚养比先下降再上升;少儿抚养比高于老年抚养比;三者均呈上升趋势。(2)该地区人们受教育年限长,婚育年龄提高;社会福利完善,养儿防老观念发生变化;生育意愿降低,出生率低,少儿比重较小;青壮年劳动人口迁入多,劳动人口比重较大。解析:本题以010-2018年我国人口抚养比统计图为背景,考查我国人口抚养比的特点及原因。(1)读2010-2018年我国人口抚养比统计图可知,分为总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三项指标;根据曲线变化趋势,我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