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史课程论文2013级中国建筑史课程论文要求题目一:有故事的建筑可为穿越、玄幻等各种体裁―以前期所调研的建筑为故事发展舞台背景,符合该建筑历史发展事实和建筑本身功能特点,配合照片,手绘图片来展示故事发生的舞台。论文完成时间:四周。字数要求:1000字以上。图文并茂,必须配合调研建筑的图片(照片;最好为手绘图片)题目二:建筑的故事调研建筑抽象模型――木头、墙垣、老故事可自选材料,比例―以前期所调研建筑为模本,理解中国建筑意匠涵义,用木头和墙垣两者材料的组合来创造抽象的建筑模型,以表现古建筑的意匠。同样要求配合实地调研照片,手绘图片来展示。字数要求:400字以上。必须要有各个角度的模型图片。提交时间:12月18日周四课后。具体要求:本次论文要求分四个步骤进行:一、第一周:阅读课本第七章建筑意匠。通读全章,了解中国古建筑意匠所包含的具体含义。11月20日――11月27日二、第二周:利用图书馆资料、网络信息查找长沙地区的历史建筑(建议:书院建筑――岳麓书院;宗教建筑――开福寺,麓山寺;历史街区――坡子街(火宫殿)、太平街(贾谊故居))也可自定实例,三种类型选择一个实例即可。要求查明建筑的历史沿革、改扩建过程、基地选址、平面布局、立面特征、空间塑造、环境塑造及利用、人文环境等(可结合课本7.2、7.3章节进行资料收集)。11月27日――12月4日11月27日可开始实地调研三、第三周:实地调研,即在前期收集的资料基础上实地考察,进一步论证史料结果。同时确定论文分析重点方向。比如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确定副标题:环境利用、风水布局与方位变通、几何与空间序列、拓扑与易经的影响、势与形等等。12月4日――12月11日四、第四周:最后,结合课本第七章知识与课后所查资料、调研实例完成课程论文。在论文中也可以引入课本中的一些实例和其他实例,但要求以调研实例为主。12月11日――12月18日12月18日完成论文。12月18日周四课后提交最后论文。篇二:中国建筑史课程论文中国建筑史课程论文――辅修建筑学专业学院:冶金学院班级:材成1003班学号:100820329姓名:雷宁宁1、中国的佛塔摘要:中国的佛塔造型源自印度,早期的佛塔是一个半圆形的大土冢,完全是坟墓的形式。一般立在寺院中的塔是由复钵式发展、演变而来的。按照建筑形式分,中国佛塔可以分为楼阁式塔、复钵式塔、密檐式塔以及金刚宝座塔。关键词:佛塔;楼阁式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的建筑在后汉末年,就已经风行全国了。据后汉书记载,汉末三国时期,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有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这些描述真实地记载了当时佛塔建筑的宏大与华丽。佛塔随着佛教自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工匠们将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便产生了楼阁式的佛塔。继而由楼阁式衍生出密檐式塔。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佛塔。并且佛塔的内容还被延伸,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一般来说,不论佛塔是什么形态、大小如何,它的基本造型是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的。塔基有四方形、圆形、多角形。塔身以阶梯层层向上垒筑,逐渐收拢。在中国,若论塔的数量和它们形式的多样,风格的丰富,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各种极富有建筑装饰美感的塔,与山川、河流、村落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楼阁式塔的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这种塔在中国古塔中历史悠久,形体最高大,保存数量也最多。最早的楼阁式塔见于南北朝的云冈和敦煌石窟的雕刻中。隋唐以后,多用砖石为建塔材料,出现了以砖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它们的特征是,每层之间的距离较大,塔的一层相当于楼阁的一层,各层面大小与高度,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整体轮廓为锥形。楼阁式塔的平面,唐代为方形,宋、辽、金时代为八角形,宋代还出现过六角形。明、清时代仍采用八角形和六角形。塔的结构,唐代为单层塔壁,中空,内部呈筒状,设木楼梯、楼板。宋、辽、金各代均在塔的中心砌“砖柱”。柱与塔壁之间为登临的楼梯间或塔内走廊。底部设简单台基,宋以前多不用基座。塔身每层都砌出柱、额、门窗。唐代用方柱和八角柱。辽、宋多用圆柱。早期着名的楼阁式塔如西安大小雁塔、杭州六和塔、银川海宝塔、四川泸州报恩塔、河南卫辉市镇国塔等等。(1)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在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之木塔。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木塔位于佛宫寺中轴线的中部,塔的后面是大殿,构成了以塔为中心的寺院布局。木塔总高度是67.31米,其中塔刹高达10米。塔的底层平面是八角形,直径30.27米,是古塔中直径最大的。塔建在一个外包砖石的夯土高台上,台子高4米多,分上、下两层,下层方形上层是八角形。在高台上建木结构塔身。塔的第一层南面开塔门,进门迎面有一尊高约10米的释迦像,顶部是精美的藻井。门洞两壁,门额和内槽壁上都绘制了壁画。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2层转台基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底径30m(图1)(课本176页图5―26);高9层(外观5层,暗层4层),67.31m。底层的内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m的土胚墙内,檐柱外设有回廊,即营造法式所谓的“副阶周匝”而内、外柱的排列,又如佛光寺大殿的“金厢斗底槽”。位于各楼层间的平座暗层,在结构上因增加了柱梁间的斜向支撑,使得塔的刚性有很大的改善,虽经过多次地震,仍然安然无恙。这种结构手法和独乐寺观音阁基本一致。各层檐柱与其下之暗层檐柱结合使用叉柱造。但上层暗层檐柱移下层檐柱内收柱径,其交接方式喂缠柱造。在外观上形成逐层向内递收的轮廓。各层都设平座及走廊。全塔共有斗拱60余种。(2)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虎丘塔若恢复其初建原状(即包含原塔刹部分在内),也当在60米上下;它们都以条砖和黄泥为主要建筑材料,都是著名的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物。一至四层檐下斗拱用五铺作出双抄,五、六层用四铺坐单抄;补间斗拱每面二朵,拱头卷杀均为三瓣(图2)(178页图5-28及5-30)构成建筑特征的仿木构部分的柱、枋和斗棋等都以条砖砌筑而成,特别是塔壁外面层间的出檐都以砖砌叠涩构作,外伸不远,做法相似,这些都是虎丘塔与大雁塔的相似之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虎丘塔在许多方面又超过了建于唐代初期的大雁塔。首先,塔的平面形状已由方形过渡到八边形,这在建筑技术上是一个突破。方正规范的四边形建筑,如宫殿、官署、民居等,在传统建筑形式上都是正方形的,改为八边形,构作技术要复杂得多,但防御外力性能也大为增强。虎丘塔虽非第一座八边形塔,但在高层大型的八边形佛塔中无疑是属开先河的。自此以后,八边形塔成为我国佛塔的主要形式。虎丘塔为套筒式结构,塔内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这样的结构,性能上十分优良,虎丘塔历经千年斜而不倒,与其优良的结构是分不开的。塔身平面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全塔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承。内墩之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8个壶门与平座(即外回廊)连通。自虎丘塔之后的大型高层佛塔也多采用套筒式结构。当代世界上的高层建筑也多采用套筒结构,这足以显示出我国古代建筑匠师们的智慧和技巧了。2、中国古代城市摘要:中国古代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进行统治的据点,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者三者而不断变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唐宋之际的转型尤为突出。关键词:城市;古代;阶段在古代,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进行统治的据点,同时也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发面的成就。由于劳动人民的艰辛劳动和血汗代价,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宏伟壮丽的城市,有过卓越的城市建设成就经验。中国古代城市经历了大致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城的面积最大约2.5km2,最小约1hm2左右。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许多城内除众多居住遗址外,还有大面积的夯土台,推测是统治者的居住地和活动场所。这些迹象似可表明城市处于萌芽状态中。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对立开始出现,氏族间的暴力斗争促使以集体防御为目的的筑城活动兴盛起来。目前我国境内已发现的原始社会城址已有30余座。这些城垣都用夯土筑成,技术比较原始。而近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大规模宫殿遗址,占地达12万m2,周围分布着青铜冶铸、陶器骨器制作的作坊和居民区,总占地面积约9km2,其间还出土了众多玉器、漆器、酒器等,表明这里曾有过相对较为发达的手工业和商品交换,虽然还没有发现城墙遗址,但被认为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有人则认为这里就是夏朝的都城之一;商代的几座城市遗址。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汗。“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到汉代,列侯封邑达到万户才允许单独向大街开门,不受里门的约束。这是封建专制主义在城市形态上的突出表现。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度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新兴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战国策。赵策)。而城市规模的扩大、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日趋复杂的城市生活,必须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全城的有序运作和统治集团的安全,于是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了: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不过,这一时期的城市总体布局还比较自由,形势较为多样:有的是大城(郭)包小城(宫城),如曲阜故都及苏州吴王阖闾故城;有的是二城东西并列,如易县燕下都故城。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也是形态各异,不相因袭。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但是,根据已知考古资料,目前尚未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是完全符合这种布局模式的,只有曲阜鲁故都与之比较相近。(图3)(55页图2-1)。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图4)(56页图2-2)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显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这是在前一阶段自由的里坊制城市布局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结果。这样,不仅各种功能要素区划明确,城内交通方便,而且城市面貌也更为壮观,唐长安城堪称是这类城市的典范。这时的“里”与“市”虽然仍由高墙包围,按时启闭,和汉代并无本质区别,但到后期,管制已有所放松。如唐长安城中三品以上的官员府邸及佛寺、道观都可以向大街开门,一些里坊甚至“昼夜喧呼,灯火不绝”,夜市屡禁不止。而江南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如扬州、苏州,夜市十分热闹,已丝毫看不出都城长安那种夜禁森严和里市紧闭的阴沉景象,城市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已向里坊制的桎梏发起猛烈冲击。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的基础上,北宋都城汴梁也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汴梁原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水陆交通要冲,五代后周及宋朝建都于此以后加以扩展。发达的交通运输和荟萃四方的商业,使京城也不得不取消阻碍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里坊制,于是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1500多年的这种城市模式真是宣告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开放式的城市布局。一般城市的街区虽然仍有沿用“里”、“坊”旧称的现象,但其实质已和前一时期有了根本区别。从已上可以看出,在唐宋都城之间的转型是一个实质性的改变,城市的经济社会空间进行了拓展。城市所发生的变化是唐宋社会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城市变革过程中,都城的变化是最引人注目的。认识和把握唐宋都城变革至少应从五个层面思考:第一个层面属于有形变化;第二个层面是都城张力及弹性变化,这个层面的变化已突破了有形的桎梏;第三个层面则属于无形变化,如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第四个层面是城市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第五个层面(已超越时代)是城市观念的变化,属于后现代城市认识模式。由于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都城所在,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变化往往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意义,但宥于体制等诸多因素往往又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都城空间形态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城市规模扩大,但这里所说的扩大不仅仅是以城墙为界限平面空间的扩大,也包括立体空间的开拓。唐宋时期(包括五代),都城的有形变化是明显的,变化有这样三个趋势:1、都城及其周边区域构成首都圈,突破了城墙的桎梏,逐渐形成大都城的平面布局,使得我们在讨论时,必须扩大视野的平面范围。2、三重城格局在配置上由以中央大街(朱雀街)为轴心线重心北靠型变为――重心以中心圈为核心四方扩散型,有利于城市功能相应向复合型、经济文化多中心的趋势发展。3、内城与外城的功能分区逐渐模糊。这里主要指在坊市制向厢坊制转换的过程中,除宫城仍旧采用封闭形态的宫殿群组,官署、民居、商铺(店)的分区逐渐模糊,形成混合区。3、石窟文化1.依山岩凿成的石室。亦泛指石洞。2.一种就着山势开凿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著名的有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p云冈石窟�p龙门石窟等。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从北魏(386―534)至隋(581―618)唐(618―907),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这个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被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分析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我国现存的主要石窟群均为魏唐之间或宋前期作品,其中以石刻负盛名的是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和重庆大足四大石窟。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因而在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上,也要根据自己那一宗派的经典造像。所以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时间、地点的不同,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后汉人所开的窟画出一些大乘经变以外,其余早期开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经中的故事造像。这些石窟群中,遗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等单独的形象,其次则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这些画像多数是根据声闻藏各经创造出的,与外国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学小乘教唯礼释迦的记载相同,与法显、玄奘等人所记天山南簏各国信仰小乘教的记录也完全吻合。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因而它不能割断与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联系,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这应该是石窟艺术的一个特点。参考书目:中国建筑史五代会要卷二六城郭:由唐入宋都城立体空间的扩展――由周景起楼所引起的话题兼论都市流动人口篇三:中国建筑史个人论文_仅供参考论中国建筑的发展特点论文题目:中国建筑的发展特点学号:201214120063班级:P12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二班学生姓名:刘洪涛指导教师:王淑媛目录2.目录..................................................................................................................................................1一、历史渊源.................................................................................................................................................3二、建筑特色.................................................................................................................................................3(一)、布局完整...................................................................................................................................4(二)、中国化的建筑类型...................................................................................................................4(三)、中西合壁的建筑装饰...............................................................................................................4(四)、庭园处理富有中国情趣...........................................................................................................5(五)、中国清真寺的伊斯兰教特点...................................................................................................5三、中国清真寺的结构类型及发展历程...................................................................................................6(一)唐宋时期结构类型及发展历程.................................................................................................6(二)解放后结构类型及发展历程.....................................................................................................8四、结语.........................................................................................................................................................9参考文献.......................................................................................................................................................10中国清真寺建筑综述中文摘要:中国清真寺,目前见到的绝大多数为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创建或重建。清代则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大发展的高峰时期,中国清真寺的特有建筑型制正是在此时完全形成的。清真寺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活动场所,而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和复杂的文化特色,它既是穆斯林社会政治活动的中心,同时还是穆斯林的文化活动中心,它具有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控制功能。清真寺的这些功能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中国清真寺文化。关键词:伊斯兰教,穆斯林,中国清真寺。一、历史渊源清真寺,也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礼拜的地方,词根为“拜倒”的意思,为穆斯林礼拜时需要拜倒叩拜。伊斯兰教初兴时,未有专门礼拜的场所,只是选择一洁净之处供叩拜之用。622年9月,先知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时,在城东南3公里处的库巴,修建了第一座简易的库巴清真寺。到达麦地那后,才建造一座正式的清真寺,后称“先知寺”,营建时穆罕默德亲自参加劳动,随后率众在寺内礼拜。637年,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下令远征将领,凡开拓一个新地区,首先要在该地兴建清真寺,作为宗教活动的中心。据此,欧太白・伊本・盖兹旺于637~638年在伊拉克巴士拉兴建了第一座营地清真寺,638~639年,赛尔德・伊本・艾比・瓦戛斯在库法城兴建了清真寺,642年阿慕尔・本・阿斯在埃及弗斯塔特(开罗)兴建了非洲大陆第一座清真寺;670~675年欧格白・本,纳菲尔在突尼斯凯鲁万兴建了欧格白清真寺。???从此,兴建清真寺被视为穆斯林神圣的宗教义务和信仰虔诚的体现,哪里有穆斯林,那里就建有清真寺。清真寺是伊斯兰灿烂文化的绝佳表现,是人类建筑无与伦比的财富,是我们宗教信仰的寄托与代表。二、建筑特色???建筑艺术与建筑风格是一种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非常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代表一种文化,中国清真寺的建筑恰恰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一个见证之一。中国清真寺建筑大体可分为两大体系:一类是以木结构为主、羽翼式造型的中国清真寺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基本上是中国特有的建筑型制;另一类清真寺建筑则更多地保留了阿拉伯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大多是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创建或重建的。明代的清真寺,在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庭院处理等各方面,都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而清代则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大发展的高峰时期,中国清真寺的特有建筑型制正是在此时完全形成的。(一)、布局完整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和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陕西西安化党巷清真寺、北京东四清真寺、牛街礼拜寺、郑州清真寺、安徽寿县清真寺就是这类建筑的代表作。院落的循序渐进,使清真寺显得深造尊严;建筑物的井然有序,突出了清真寺的严肃整齐和丰富性;整个艺术形体的重重叠落,又加强了主要建筑高大雄伟的姿态和巍峨气势,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艺术捐赠协议三方合作框架2篇
- 孕妇产前心理调适与情绪管理技巧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电商进口合同结算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环保家庭养老照护床位供应协议3篇
- 智慧旅游益旅行模板
- 2024铝材节能环保产品设计与生产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销售员市场拓展与劳务合同范本3篇
- 英语阅读技能提升模板
- 2025正规的劳务的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玻璃制品安装与维护一体化服务协议3篇
- 志愿者与志愿服务专题培训课件(图文)
- 煤矿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 电子产品模具设计
- 2024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报告
- GIS组合电器概述
- 微信小程序运营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地理试题(解析版)
- 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大鸭子小鸭子》
- 教育培训行业跨学科教育发展
- 智能充电桩的管理与优化调度
- 最全全国各省市县名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