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上海市长宁区市级名校生物高三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上海市长宁区市级名校生物高三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上海市长宁区市级名校生物高三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上海市长宁区市级名校生物高三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上海市长宁区市级名校生物高三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上海市长宁区市级名校生物高三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研究表明,核糖体在细胞内不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而是在产生mRNA后,构成核糖体的两个亚基直接结合在mRNA上,形成完整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内的RNA均由DNA转录而来,只有mRNA携带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信息B.mRNA的合成可与核糖体的组装同步进行,且一个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C.核糖体结合在mRNA上的初始位置是起始密码,且与起始密码相同的密码子只出现一次D.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处有两个tRNA的结合位点,且一个tRNA可先后结合两个位点2.下列有关DNA研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根据DNA衍射图谱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呈双链B.通过DNA酶处理叶绿体,发现细胞质DNA的存在C.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差速离心法证明DNA半保留复制D.用32P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并侵染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如图表示伞藻的某实验过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中的伞藻是多细胞生物B.本实验能说明“帽”的形状是由足决定的C.本实验能说明代谢的中心和遗传物质在“柄”或“足”中D.本实验能说明“帽”不是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的结构4.已知赤霉素(GA)能调节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研究人员用GA处理大麦糊粉层细胞并检测发现细胞中SLN1蛋白在5min后开始减少,而GAMYB基因和α-淀粉酶基因的mRNA则分别在1h和3h后开始增加。据此,为进一步确定SLN1基因、GAMYB基因在GA调节α-淀粉酶基因表达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及相互关系,研究人员用GA处理相应的大麦糊粉层细胞材料后,检测SLN1基因、CAMYB基因、α-淀粉酶基因的mRNA含量变化。则实验中不需要的材料是()A.仅敲除SLN1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B.仅敲除GAMYB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C.敲除SLN1基因和CAMYB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D.敲除SLN1基因、GAMYB基因和α-淀粉酶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5.研究发现,一条DNA上的某基因经“DNA—RNA—DNA”途径可转移插入本DNA其他位置或其他DNA上。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A.DNA→RNA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和脱氧核苷酸B.RNA→DNA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和脱氧核苷酸C.该基因转移至本DNA上时可能引起基因突变D.该基因转移至其他DNA上时可能导致基因重组6.下列有关细胞的衰老、凋亡、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衰老细胞的酶活性都降低,细胞核减小B.细胞免疫引起的靶细胞死亡不属于细胞凋亡C.癌变的细胞中,细胞膜上糖蛋白大量增加D.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癌变,都会引起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某XY型性别决定且雌雄易辨的昆虫,其眼色受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和b控制。将多只红眼雄性昆虫与多只红眼雌性昆虫(基因型相同)随机交配,子一代中:雄性昆虫全为红眼,雌性昆虫中红眼:白眼=3:1;让子一代红眼的雌雄昆虫随机交配,子二代中:雄性昆虫全为红眼,雌性昆虫中红眼:白眼=5:1(随机交配中,每对昆虫产生的后代数目相等,无致死和变异发生)。请回答下列问题:(1)亲代红眼雄性昆虫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子一代中红眼雄性昆虫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2)让子一代雌雄昆虫随机交配,子二代昆虫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3)现有多种眼色基因型纯合的昆虫若干,根据需要从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昆虫中,雌性全部表现为白眼,雄性全部表现为红眼,应如何进行实验_____?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8.(10分)荒漠藻类是一种生长在荒漠地区的土壤藻类,可通过自身的生理生态作用影响和改变荒漠环境。在荒漠藻类的作用下,干旱的荒漠地表依次经历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和高等植物的入侵和拓殖,进而发展到草木阶段。回答下列问题:(1)在荒漠群落发生演替的过程中,___________被替代,群落中物种的__________逐渐增加。(2)荒漠地区演替过程中某类逐渐占据优势和外来物种入侵的区别为_______________(回答出一项即可)。(3)干旱高温的荒漠地区最终________(填“能”、“不能”)发展到森林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4)荒漠藻类一般只生活在空气污染程度小的荒漠地区,因此荒漠藻类可以应用于___________。9.(10分)2018年10月1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作出的贡献。他们研发的PD-1单克隆抗体药物,已被证实在对抗癌(肿瘤)方面具有突出效果。回答下列问题:(1)制备PD-1单克隆抗体药物的过程,要用到_____________和动物细胞融合两项技术,请写出其它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要选用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制备过程中,需用特定的_____________培养基对融合细胞进行筛选:单克隆抗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3)本庶佑研究发现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对T细胞有“刹车作用”:人体组织细胞表面少量的PD-L1蛋白质(癌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有大量PD-L1蛋白),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质结合后,使T细胞凋亡,避免过度免疫,即“刹车作用”(癌细胞或肿瘤细胞也由此躲过细胞免疫),如图1所示。针对此发现,科学家研发了治疗癌症的新药物PD-1单克隆抗体,它的作用原理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PD-1单克隆抗体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抑制癌细胞或肿瘤细胞。你认为有器官移植史的癌症患者能够用PD-1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0分)卡尔文给小球藻悬浮液中通入14CO2,光照不同的时间(从1秒到数分钟)后杀死小球藻,提取产物并分析。实验发现,在RuBP羧化酶的作用下,一分子的14CO2首先结合一分子的C5(核酮糖二磷酸RuBP),生成一分子不稳定的C6,随后这一分子的C6分解生成两分子C3(3–磷酸甘油酸),之后3–磷酸甘油酸在NADPH、ATP以及酶的作用下,形成三碳糖,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一个碳原子将会被用于合成葡萄糖而离开循环,剩下的五个碳原子经一系列变化,再生成一个C5,循环重新开始。循环运行六次,生成一分子的葡萄糖。这一过程被称为卡尔文循环,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卡尔文实验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__。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2)在光合作用开始后,二氧化碳可快速转化为许多种类的化合物。若要探究14CO2转化成的第一个产物是否为C6,可对植物进行极短时间的光照,并检测叶绿体中__________。(3)暗反应阶段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是__________。夏季晴天中午时分,由于气孔关闭,___________供应不足,某些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会明显降低。11.(15分)稻田养蟹是一种新的复合型农业生态种养模式,此技术能够将农业生产与渔业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农业增效,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在稻田养蟹生态系统组成中,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2)水稻与田间杂草的竞争,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等方面。蟹类的存在可以_____________(填“减弱”或“增强”)这种竞争,从而使水稻的产量_____________。(3)稻田的杂草主要为双子叶杂草,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将其除去,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生态系统结构分析,稻田养蟹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____的复杂性;从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稻田养蟹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____。(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请说一说稻田养蟹、鱼优点: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

翻译: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翻译的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翻译的本质:把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转化成为蛋白质分子上氨基酸的特定排列顺序。【详解】A、细胞内的RNA都由DNA转录而来,包括tRNA、rRNA、mRNA等,但是只有mRNA携带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信息,A正确;B、在原核细胞中及线粒体、叶绿体中,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进行,即mRNA的合成可与核糖体的组装同步进行,一个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短时间内翻译出大量的蛋白质,B正确;C、mRNA上核糖体结合的初始位置是起始密码,一个mRNA与起始密码相同的密码子可出现多次,只是在mRNA的其他位置为普通的密码子,C错误;D、核糖体与mRNA结合的位置有两个tRNA的结合位点,在翻译的过程中,处在第二个位点的tRNA在与前面的氨基酸结合后,随着核糖体的移动,移到第一个位点,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易错点是C选项中区分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和普通密码子,理解翻译过程的进行。2、B【解析】

1、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2、叶绿体的基质中细纤维状物质可以被DNA酶水解,因为酶具有专一性,DNA酶只能催化DNA水解,因此这种细纤维结构是DNA。3、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详解】A、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A错误;B、叶绿体中有细纤维存在,用DNA酶处理后细纤维消失,说明叶绿体中含有DNA,B正确;C、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利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C错误;D、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2P、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DNA研究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了解相关实验方法,重点掌握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难度不大。3、D【解析】

由题意和题图可知:“帽”与“柄”和“足”分离后,“帽”死亡,而“柄”能再生新的“帽”,再生新的“帽”与原来的性状相同,说明“帽”不是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的结构,“帽”的形状是由“柄”或“足”或两者共同决定。【详解】A、伞藻是单细胞生物,A错误;B、根据实验的变量分析可知“帽”的形状是由“柄”或“足”或两者共同决定,B错误;C、本实验不能说明代谢的中心和遗传物质在“柄”或“足”中,C错误;D、本实验能说明“帽”不是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的结构,D正确。故选D。【点睛】充分利用题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实验为解题的关键。4、D【解析】

该题结合了信息题和实验理念,综合性较强。突破点为先确定该实验的实验目的,由题干信息可知,实验目的为“为进一步确定SLN1基因、GAMYB基因在GA调节α-淀粉酶基因表达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及相互关系”,由此分析该实验需要的实验材料即可。【详解】由于该实验是为了“进一步确定SLN1基因、GAMYB基因在GA调节α-淀粉酶基因表达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及相互关系”,所以要保证α-淀粉酶基因正常表达的前提下,研究另外两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因此实验材料选择为:正常的大麦糊粉层细胞、仅敲除SLN1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仅敲除GAMYB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这三组对照组,和敲除SLN1基因和CAMYB基因的大麦糊粉层细胞的实验组,通过对比获得实验结果。而α-淀粉酶基因的有无不是该实验的自变量,不可以敲除,这是进行该实验的前提;故选D。5、A【解析】

1、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2、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A、DNA→RNA过程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和核糖核苷酸,A错误;B、RNA→DNA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和脱氧核苷酸,B正确;C、该基因转移至本DNA上时,可能插入其他基因内,导致其他基因结构的改变,引发基因突变,C正确;D、该基因转移至其他DNA上时,若插入DNA的非基因区,可引起基因重组。若插入DNA的基因区,可引起基因突变,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中心法则及生物变异类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识记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所需要的条件;掌握生物变异的类型,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6、D【解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详解】衰老细胞中部分酶的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A错误;细胞免疫引起的靶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癌变的细胞中,细胞膜上糖蛋白大量减少,C错误;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癌变,都会引起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D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点睛】细胞衰老特征小结:一大(细胞核体积变大)、一小(细胞体积变小)、一多(色素增多)、三低(物质运输功能、代谢速率、多种酶活性)。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2XBYB和XbYB红眼雄性:红眼雌性:白眼雌性=4:3:1选取(纯合)白眼雌性昆虫与(纯合)红眼雄性昆虫杂交获得子一代昆虫,再将子一代雄性昆虫与纯合的白眼雌性昆虫杂交,子二代中,雌性昆虫全为白眼,雄性昆虫全为红眼【解析】

由题干分析,假设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子一代红眼的雌雄昆虫随机交配,子二代雄性昆虫全为红眼,则F1雌性基因型为XBXB,雄性基因型为XBY,F2中雌性中不可能出现白眼,故控制眼色的基因不可能只位于X染色体上,也不可能只位于Y染色体上。因此,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详解】(1)由题干雄性全为红眼,无白眼可知,Y染色体上有B基因。由于F1雌性昆虫中红眼:白眼=3:1,则亲代雄性有2种基因型XBYB、XbYB,亲代雌性基因型为XBXb,F1红眼雄性昆虫的基因型为XBYB和XbYB。(2)亲代雄性基因型XBYB∶XbYB=1∶1,亲代雌性基因型为XBXb,杂交时,雄性产生三种配子XB∶Xb∶YB=1∶1∶2,雌性产生两种配子XB∶Xb=1∶1,亲代随机交配后,F1雄性基因型XBYB∶XbYB=1∶1,F1雌性基因型XBXB∶XBXb∶XbXb=1∶2∶1。F1雌雄昆虫随机交配,F1雄性产生三种配子XB∶Xb∶YB=1∶1∶2,F1雌性产生两种配子XB∶Xb=1∶1,随机结合,F2昆虫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BYB∶XbYB∶XBXB∶XBXb∶XbXb=2∶2∶1∶2∶1,即F2昆虫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雄性:红眼雌性:白眼雌性=4:3:1。(3)若子二代中雌性昆虫全为白眼,雄性昆虫全为红眼,则上一代中雌性应全为白眼,雄性应为XbYB,要得到XbYB的雄性,可选取白眼雌性昆虫与纯合红眼雄性昆虫杂交。【点睛】答题的关键是判断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难点在于根据题干推断出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并且亲代雄性不只一种基因型。8、优势物种丰富度荒漠地区高等植物与本地其他植物间的竞争并逐渐占据优势的,外来物种入侵是通过自然或非自然途径迁移到生态系统不能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荒漠地区无法演替成森林监测空气污染程度【解析】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段时间内一个群落被另外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其实质为优势物种的替换。一般环境适宜时群落演替的方向会向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方向去发展。但最终演替的方向取决于环境的变化。【详解】(1)在荒漠藻类的作用下,干旱的荒漠地表依次经历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和高等植物的入侵和拓殖,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逐渐被替代;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加;(2)荒漠地区高等植物与别的本地植物种竞争,逐渐成为优势种并不断拓殖,增加了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是通过自然或非自然途径迁移到生态系统的,可能会降低当地物种的多样性;(3)荒漠地区由于干旱(水少)和高温(温度)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荒漠地区最终不能演替成森林群落;(4)由题干可知,荒漠藻类一般只生活在空气污染程度小的荒漠地区,因此可以将其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点睛】该题重点考查了群落演替的方向,群落演替的方向影响因素较多,现总结如下:①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②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9、动物细胞培养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或克隆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B淋巴细胞具有产生单一抗体的能力,但不能在体外增殖;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限增殖,但不能产生抗体;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不断增殖,同时能产生出某种特异性的抗体选择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T细胞不会裂解凋亡,再通过T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清除癌细胞或肿瘤细胞不能会产生较强的免疫排斥反应【解析】

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2)获得杂交瘤细胞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2、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对T细胞有“刹车作用”,可以抑制人体的免疫反应。【详解】(1)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要用到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两项技术,其它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还有: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或克隆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要选用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原因是:B淋巴细胞具有产生单一抗体的能力,但不能在体外增殖;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限增殖,但不能产生抗体;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不断增殖,同时能产生出某种特异性的抗体。(2)要想得到能产生专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需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对融合细胞进行筛选;因此制备过程中,需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对融合细胞进行筛选:单克隆抗体具有的特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3)根据图2所示的作用原理,PD-1单克隆抗体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T细胞不会裂解凋亡,再通过T细胞参与的细胞免疫清除癌细胞或肿瘤细胞;有器官移植史的癌症患者不能用PD-1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原因是T细胞不会裂解死亡,会产生较强的免疫排斥反应。【点睛】本题属于信息分析题,通过资料结合免疫调节和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0、探究光合作用中CO2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转移途径在光照条件下通入CO2后的时间叶绿体中含有14C的化合物出现的顺序是否除CO2外只有C6具有放射性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CO2【解析】

CO2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原料,用于合成暗反应过程中的有机物。卡尔文给小球藻悬浮液中通入14CO2,光照不同的时间(从1秒到数分钟)后杀死小球藻,提取产物并分析。说明本实验研究的是CO2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转移途径。【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卡尔文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中CO2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转移途径。由于暗反应过程中有机物的形成是按照一定顺序逐步转化形成的,所以控制光照条件下通入CO2后的时间,可检测出暗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