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芷兰实验学校历史班2025届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芷兰实验学校历史班2025届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芷兰实验学校历史班2025届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芷兰实验学校历史班2025届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芷兰实验学校历史班2025届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芷兰实验学校历史班2025届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培养基中的U和T,将标记后的碱基用来培养某种生物的细胞,测定其培养过程中这两种碱基被细胞利用的速率,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对此结果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在c~e段主要进行DNA分子的复制B.显微镜下观察时,处于a~f段的细胞数量较多C.处于e点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处于a点细胞中的两倍D.用化学药物阻断碱基T的利用,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2.细胞分化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愈伤组织的形成过程中会发生细胞分化B.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形成浆细胞的过程中存在细胞分化现象C.成熟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基因表明该细胞已经发生了细胞分化D.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具有可逆性3.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会产生“化学防御”: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减少旅鼠肠道对氨基酸的吸收。不同样地的旅鼠种群密度与苔草化学防御水平如下图。分析正确的是()A.可预测样地一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将下降B.苔草与旅鼠相互抑制对方数量增长,属于种间竞争关系C.调查样地中旅鼠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D.“化学防御”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4.胆固醇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脂质,既可在细胞内以乙酰CoA为原料合成,也可以LDL(一种脂蛋白)的形式进入细胞后水解形成。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胆固醇的来源及调节过程,其中①②③表示促进或抑制的过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胆固醇在细胞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它是构成所有生物的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B.细胞外液中的LDL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这一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需要消耗ATPC.从图中分析可知,如细胞内胆固醇过多,则会有①②③的反馈调节过程,①为抑制,②③为促进D.如果生物发生遗传性障碍,使LDL受体不能合成,则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将下降5.螳螂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肉食性,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有些种类进行孤雌生殖(未受精的卵细胞单独发育成个体)。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体色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螳螂为了适应环境,体色朝与环境相似的颜色变异,得以进化B.螳螂常有大吞小,雌吃雄的现象,体现了种间激烈的竞争关系C.孤雌生殖说明了未受精的卵细胞具有全能性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食物链上看,螳螂属于初级消费者6.如图为某作物新品种的育种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获得新品种的过程所运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B.过程③④⑤育种方式的优点是缩短了育种年限C.过程⑤不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E幼苗D.图中育种过程中基因重组只发生在过程③中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果蝇的三对相对性状中灰身对黑身为显性、大脉翅对小脉翅为显性、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分别受等位基因B/b,D/d、E/e控制。现有黑身大脉翅红眼(甲)、灰身大脉翅白眼(乙)、灰身小脉翅红眼(丙)、黑身小脉翅白眼(丁)四种类型的纯合果蝇品系。假设不发生突变和交叉互换,回答下列问题。(1)某同学为研究果蝇眼色性状的遗传,选择甲品系的雌果蝇和乙品系的雄果蝇进行杂交。假设Y染色体上无与眼色相关的基因,F1果蝇眼色的表现型为______,让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统计F2中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2:1:0:1。由此得出,果蝇红眼和白眼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2)已知控制体色和控制大、小脉翅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从上面的4个品系中选择其中两个为亲本,设计实验通过子一代的一次杂交确定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则控制体色和大、小翅脉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常染色体上。8.(10分)荒漠藻类是一种生长在荒漠地区的土壤藻类,可通过自身的生理生态作用影响和改变荒漠环境。在荒漠藻类的作用下,干旱的荒漠地表依次经历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和高等植物的入侵和拓殖,进而发展到草木阶段。回答下列问题:(1)在荒漠群落发生演替的过程中,___________被替代,群落中物种的__________逐渐增加。(2)荒漠地区演替过程中某类逐渐占据优势和外来物种入侵的区别为_______________(回答出一项即可)。(3)干旱高温的荒漠地区最终________(填“能”、“不能”)发展到森林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4)荒漠藻类一般只生活在空气污染程度小的荒漠地区,因此荒漠藻类可以应用于___________。9.(10分)植物细胞壁中存在大量不能被猪消化的多聚糖类物质,如半纤维素多聚糖、果胶质(富含有半乳糖醛酸的多聚糖)等。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技术培育出转多聚糖酶基因(manA)猪,主要流程如下图(neo为新霉素抗性基因)。(1)将该重组质粒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后,经培养,发现约有50%的细胞能正常表达目的基因产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①过程获得的重组质粒含有4.9kb个碱基对,其中manA基因含有1.8kb个碱基对。若用BamHⅠ和EcoRⅠ联合酶切割其中一种重组质粒,只能获得1.7kb和3.2kb两种DNA片段,若用上述联合酶切割同等长度的另一种重组质粒,则可获得__________kb长度两种的DNA片段。(2)图2中,猪胎儿成纤维细胞一般选择传代培养10代以内的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猪的卵母细胞一般要培养到__________期。(3)在④过程的早期胚胎培养时,通常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培养到__________阶段,可向受体移植。(4)⑤过程前,通常需对受体母猪注射孕激素,对其进行__________处理。10.(10分)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灌木丛,下图表示灌木丛某阶段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下表为该灌木丛第一、二、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分析表(单位为百万千焦),“?”表示能量暂时不详,但可以计算出来。营养级同化量未利用量分解者分解量呼吸量一2.46×20222.0×20222.59×20202.6×2020二3.2×2094.5×2065.5×2062.53×209三?6.0×2074.0×2072.3×206(2)图中虚线表示___________,N点时出生率______________(选填“>”、“<”或“=”)死亡率。(2)第二、三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点)。(3)在灌木丛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该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灌木丛的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演替。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农田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11.(15分)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闲置数年后的草莓农田被柳等木本植物覆盖,成片的草莓不见了。请回答:(1)草莓农田闲置后基本保留了原有的_____________,进而发生次生演替。(2)演替过程中,草莓被柳树林代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群落的丰富度将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保持不变”)。(3)若气候条件比较干旱,则闲置的草莓农田可能发展至_____________阶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

分析曲线图:碱基U是合成RNA的成分,a~c阶段,细胞在大量利用碱基U,说明细胞正在大量合成RNA;碱基T是合成DNA的成分,c~e阶段,细胞在大量利用碱基T,说明该阶段细胞正在大量合成DNA。【详解】A、在c~e段碱基T的利用速率增加,主要进行DNA分子的复制,A正确;B、a~f段表示细胞中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细胞处于分裂间期。细胞分裂间期时间较长,显微镜下观察时该阶段的细胞数量较多,B正确;C、e点的细胞处于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DNA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C错误;D、碱基T是合成DNA的成分,用化学药物阻断碱基T的利用,可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使其不能增殖,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首先要求学生明确碱基T、U分别是合成DNA、RNA的成分,再结合有丝分裂过程特点,准确判断图中各阶段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答题。2、B【解析】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详解】A、愈伤组织的形成是离体的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分裂的结果,没有发生分化,A错误;B、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效应B细胞,B正确;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含血红蛋白基因,由于不同细胞中核基因相同,所以就算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基因也不能表明细胞已经发生了分化,C错误;D、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一般不可逆,D错误。故选B。3、A【解析】

题意分析:当苔草大量被旅鼠捕食时,苔草会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会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进而影响旅鼠的进一步捕食,这种“化学防御”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详解】A、样地一旅鼠种群密度小,对苔草的啃食少,未来苔草的化学防御水平会下降,A正确;B、旅鼠与苔草为捕食关系,B错误;C、调查旅鼠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D、“化学防御”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4、B【解析】

据图分析,血浆中的LDL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以内吞的方式进入细胞,被溶酶体分解;细胞内过多的胆固醇,抑制LDL受体的合成(转录和翻译),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促进胆固醇以胆固醇酯的形式储存,减少其来源,增加其去路。【详解】A、胆固醇属于脂质,合成的场所是内质网,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A错误;

B、据图分析,血浆中的LDL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体现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由图中可知,过多的胆固醇进入细胞后,可以通过影响LDL受体蛋白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LDL受体的合成,此为图示中的①过程。也可以通过抑制乙酰CoA合成胆固醇,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应为图示中的②过程。还可以通过影响胆固醇的转化,加速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酯,储存下来,此为③过程,所以①②为抑制作用,③为促进作用,C错误;

D、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血浆中的胆固醇无法正常进入组织细胞,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D错误。

故选B。5、C【解析】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详解】A、不是螳螂的体色朝与环境相似的颜色变异,而是由于螳螂有许多体色的变异,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体色与环境相似的得以保留下来,其他的被淘汰,这样,螳螂就进化了,A错误;

B、螳螂常有大吞小,雌吃雄的现象,这体现了螳螂种内激烈的斗争关系,竞争为种间关系,B错误;

C、未受精的卵细胞单独发育成个体说明了未受精的卵细胞具有全能性,C正确;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食物链上看蝉属于初级消费者,螳螂属于次级消费者,黄雀属于三级消费者,D错误。

故选C。6、B【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过程为杂交,②过程为自交,③过程为减数分裂,④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⑤过程为植物组织培养并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可育植株。【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过程①②获得新品种的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B、过程③④⑤获得新品种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缩短了育种年限,B正确;C、E幼苗由花药离体培养得来,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可育植株,C错误;D、花药中的花粉是减数分裂产生的,所以过程③可发生基因重组,过程②也存在减数分裂,可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红眼符合X选择甲x丙(或乙x丁),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F2中雌雄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都是灰身大脉翅:灰身小脉翅:黑身大脉翅:黑身小脉翅=9:3:3:1【解析】

孟德尔在做两对杂交实验的时候,发现F2的分离比为9∶3∶3∶1。提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F1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四种不同的配子,进而雌雄配子结合得到F2分离比9∶3∶3∶1。【详解】(1)甲品系的雌果蝇(红眼)和乙品系的雄果蝇(白眼)进行杂交,亲本纯合,红眼对白眼为显性,F1果蝇眼色的表现型为红眼。F2只有雄性中有白眼,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F1的基因型为XEXe×XEY。由此得出,果蝇红眼和白眼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已知控制体色和控制大、小脉翅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通过子一代的一次杂交确定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F1应为双杂合,四个品系均为纯合子,但只有甲×丙(或乙×丁)杂交后会得到双杂合的个体。因此,实验思路:选择甲×丙(或乙×丁),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F1双杂合,若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F2中雌雄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都是灰身大脉翅:灰身小脉翅:黑身大脉翅:黑身小脉翅=9:3:3:1。【点睛】熟悉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点考查的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8、优势物种丰富度荒漠地区高等植物与本地其他植物间的竞争并逐渐占据优势的,外来物种入侵是通过自然或非自然途径迁移到生态系统不能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荒漠地区无法演替成森林监测空气污染程度【解析】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段时间内一个群落被另外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其实质为优势物种的替换。一般环境适宜时群落演替的方向会向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方向去发展。但最终演替的方向取决于环境的变化。【详解】(1)在荒漠藻类的作用下,干旱的荒漠地表依次经历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和高等植物的入侵和拓殖,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逐渐被替代;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加;(2)荒漠地区高等植物与别的本地植物种竞争,逐渐成为优势种并不断拓殖,增加了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是通过自然或非自然途径迁移到生态系统的,可能会降低当地物种的多样性;(3)荒漠地区由于干旱(水少)和高温(温度)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荒漠地区最终不能演替成森林群落;(4)由题干可知,荒漠藻类一般只生活在空气污染程度小的荒漠地区,因此可以将其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点睛】该题重点考查了群落演替的方向,群落演替的方向影响因素较多,现总结如下:①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②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9、目的基因与质粒结合时,存在正接和反接两种重组质粒3.5和1.4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清除代谢废物,补充营养物质桑椹胚或囊胚同期发情【解析】

分析题图:①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②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③为体细胞核移植、④为早期胚胎培养、⑤为胚胎移植。【详解】(1)将该重组质粒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后,经培养,发现约有50%的细胞能正常表达目的基因产物,原因是目的基因与质粒结合时,存在正接和反接两种重组质粒。上述4.9kb的重组质粒有两种形式,若用BamHI和EcoRI联合酶切其中一种,只能获得1.7kb和3.2kb两种DNA片段,说明右侧BamHI和EcoRI之间的长度为1.7;用联合酶切同等长度的另一种重组质粒,则切割的是BamHI左侧的位点,又因为manA基因含有1.8kb个碱基对,可获得1.7+1.8=3.5kb和4.9-3.5=1.4kb两种DNA片段。(2)猪胎儿成纤维细胞一般选择传代培养10代以内的细胞,原因是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细胞在传至10~50代时,增殖会逐渐缓慢,以至于完全停止,这时部分细胞的细胞核型可能会发生变化。在核移植时采集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进行去核操作。(3)在早期胚胎培养过程中,应定期更换培养液,清除代谢废物,补充营养物质。胚胎一般培养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可向受体移植。(4)胚胎移植前,通常需对受体母猪注射孕激素,使其能同期发情。【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核移植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并能够分析和判断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过程的名称,结合题目的提示分析答题。10、环境容纳量(K值)=24.5%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次生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K值为环境容纳量,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间关系有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某一个营养级的同化固定能量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未被利用、分解者利用和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200%。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使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2)生命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的作用;(3)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2)种群数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的,图中虚线表示环境容纳量(K值),种群数量达最大值N时出生率=死亡率。(2)某一个营养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