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考点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2024·浙江县域教研联盟月考]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①用自由贸易原则掩盖侵略本质②借用一般商品掩饰毒品的罪恶③揭示了英国发动战争的必然性④反映了英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鸦片战争前,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西方的英、法、荷等国乃是“未受教化”的“蛮夷之邦”。西方人“腿不能打弯”“一扑即不能起”“不善陆战”等主观歧视观念在很多高级官员中非常普遍。这反映出当时()A.中西方经济差距大B.西方殖民侵略加剧C.国人思想观念落后D.清朝统治危机四伏◆考点二两次鸦片战争3.[2024·浙江慈溪月考]经过社会调查后,林则徐记载了如下情况:“苏州之南濠、湖北之汉口,皆商业发达之地,近来各种货物销路皆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货有万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之数。问其一半售于何货,则一言以蔽之,曰鸦片烟而已矣。”这表明当时的社会问题是 ()A.中英贸易中我国处于顺差地位B.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严重危害C.鸦片走私危及我国经济安全D.英国实现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4.美国外交官顾盛曾提出“按照欧美奉行的国际法,每一外国人居住或暂留在任何基督教国家内都应服从该国家的法律”,但在与伊斯兰教国家的交往中,则采用了一个不同的原则,即“信奉基督教的外国人不受当地官员的管辖,他只服从本国政府所派公使或其他官员的管辖”,并规定美国在华侨民应当适用这一原则。与美国这一规定相关的特权是()A.协定关税权 B.领事裁判权C.五口通商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5.19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美国国力的逐步壮大,它与其他列强一起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并将中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这一时期,美国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A.《望厦条约》《辛丑条约》B.《望厦条约》《南京条约》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D.《望厦条约》《天津条约》6.沙俄“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马克思也评论道:“俄国不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考点三开眼看世界7.[2024·浙江台金七校联盟期中]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翻译外国刊物,主动了解西方。他认为:“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已先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第一要大炮得用……幸勿以示他人,切祷!切祷!”林则徐的观念()①体现了御侮的勇气②展现了开眼看世界的远见③对西方有全面认识④承认了英国军事的优越A.①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8.鸦片战争后,一位担任福建布政使的官员说:“泰西诸国疆域、形势、沿革、物产、时事,皆取之泰西人杂书。”为此,这位官员在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的同时,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写了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此著作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C.《康輶纪行》 D.《瀛寰志略》9.[2024·浙江台金七校联盟期中]下表为1839年中英贸易中中国方面进出口商品货值统计表(单位:西班牙银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进口商品货值出口商品货值鸦片13354030茶叶9317992印度棉6563124生丝2052288杂货(主要是手工制品)4116873杂货1669644珠宝751455珠宝8974776A.中英贸易结构存在巨大隐患B.中英两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D.英国扩大对华资本输出10.《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意在 ()A.打开中国市场B.掠夺中国劳动力C.向中国大量投资D.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11.[2024·浙江台州山海协作体期中]以下表格描述了清政府对不平等条约某些条款的态度,这反映出清政府()条款清政府的态度割香港岛给英国荒岛、孤峙海中、贫困、有伤国体、暂行赏借中英协定关税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领事裁判权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B.“天朝上国”的观念C.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D.对中英外交博弈的态度12.[2024·浙江湖州安吉月考]据统计,从1840年起至1861年止,中国出现了20多种有关欧美等国史地方面的著作。其中一本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此书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C.《瀛寰志略》 D.《资政新篇》1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受谴责的。材料二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从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中英又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9分)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1.A[解析]据材料可知,材料将鸦片战争爆发归结于自由贸易,掩盖了英国对华侵略的本质,且英国对中国走私鸦片,并非正常商品,这种观点借用一般商品掩饰毒品的罪恶,材料认识到即便没有虎门销烟作为借口,英国仍旧会以其他的借口发动战争,揭示了英国发动战争的必然性,①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④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2.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受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人认为西方国家是“未受教化”的“蛮夷之邦”,西方人“腿不能打弯”“一扑即不能起”“不善陆战”,反映的是国人思想观念落后,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西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与西方殖民侵略加剧及清朝统治危机四伏的说法不符,排除B、D两项。3.C[解析]据材料可知,林则徐认为苏州之南濠、湖北之汉口,皆商业发达之地,但是近来各种货物却销路皆疲,经过调查后发现,这是因为许多富人将财产用来购买鸦片烟,说明鸦片走私危及我国经济安全,C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判定中英贸易状况,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鸦片战争的危害,排除B项;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4.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特权指的是领事裁判权,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中国司法主权的损害,没有涉及关税主权,与协定关税无关,排除A项;五口通商指的是开放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五处通商口岸,材料没有提及,排除C项;清朝与外国签订的关于最惠国待遇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在中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5.D[解析]据题干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与其他列强一起对华侵略,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包括《望厦条约》《天津条约》,D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排除A项;《南京条约》是中英签订的,排除B项;《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的,排除C项。6.C[解析]据材料“沙俄‘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签订的《瑗珲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领土,C项正确;《南京条约》是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排除A项;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辛丑条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7.D[解析]林则徐到广州后,积极派人翻译外国刊物,主动了解西方,体现了林则徐御侮的勇气以及开眼看世界的远见,同时,林则徐对比了中国和英国在火炮技术上的差距,承认了英国军事的优越,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④正确,D项正确;林则徐对于西方的认识并不全面,③错误,排除A、B、C项。8.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徐继畬曾担任福建布政使,撰成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瀛寰志略》,D项正确;《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写的,排除A项;《海国图志》是魏源的著作,排除B项;《康輶纪行》是姚莹的著作,排除C项。9.A[解析]据材料可知,在1839年中英贸易中,中国的出口商品货值高于进口商品,中国处于“顺差”的地位,但是出口商品以手工业制品与农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不高,这说明中英贸易结构存在巨大隐患,A项正确;“中英两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英国扩大对华资本输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0.A[解析]根据材料“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可知,英国选择“五口”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英国要求开放五口通商与掠夺劳动力无关,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而非资本,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英国对中国大量倾销鸦片,排除D项。11.A[解析]材料中的这些不平等条约的条款体现了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但是从清政府的态度来看,其对列强侵华的本质认识不清,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A项正确;材料未突出“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列强侵华本质认识不清,排除C项;材料并非反映清政府对中英外交博弈的态度,排除D项。12.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B项正确;《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瀛寰志略》是徐继畬的著作,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3.(1)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特权及影响:割占香港岛,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迫使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使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由贸易”的信息得出英国实行自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