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讲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课时作业含解析中图版_第1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讲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课时作业含解析中图版_第2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讲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课时作业含解析中图版_第3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讲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课时作业含解析中图版_第4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讲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课时作业含解析中图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6-第1讲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为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依据图中供应的相关信息,回答1~2题。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聚落布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气候C.土壤 D.生物2.古代的居民点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地,是因为()①地势较高,可避开洪水之患②雨热同期,气候优越③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源足够,利于农耕④便于搬迁和居住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史前居民点布局在河流沿岸较高处,说明聚落布局考虑的主要因素为地形。第2题,居民点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地,不易遭遇洪水的威逼;同时河流沿岸地区的地形、土壤和水源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答案:1.A2.B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学问,完成3~4题。3.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250~1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4.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低于125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坡度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坡度<2°和≥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第4题,塔里木盆地海拔在800~1300m之间,黄土高原海拔多在1000m以上,江南丘陵海拔多在200~600m之间,局部山地较高,三江平原应在200m之下。依据图中信息可知,此地村落大部分分布在海拔1250m以上,地势较高,且起伏较大,故应是黄土高原。答案:3.C4.A由于雪量大,平原马路两侧形成厚厚积雪,马路路面铲雪而形成的陡壁我们称之为“雪壁马路”,图1为“雪壁马路”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5.图2中四点简单形成该“雪壁马路”的可能为()A.甲 B.乙C.丙 D.丁6.该现象最简单诱发的次生灾难和出现的季节是()A.滑坡夏季 B.沙尘秋季C.泥石流冬季 D.洪涝春季解析:第5题,“雪壁马路”形成在降雪丰富的冬季。图中甲、丙、丁三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雨多;冬季风的背风坡,冬季降雪量较小,不能形成“雪壁马路”,A、C、D三项错。乙地位于冬季西北季风的迎风坡,经过海洋时携带水汽足够,降雪量大,最可能形成“雪壁马路”,B项正确。第6题,该现象指冬季降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积雪溶化,最简单诱发的次生灾难是洪涝灾难,D项正确。夏季该地位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较少,滑坡灾难出现与冬季降雪无关,A项错。积雪覆盖,缺少沙尘灾难的形成条件,B项错。冬季以冰雪为主,没有泥石流灾难,C项错。答案:5.B6.D(2024·贵阳模拟)瑞士当地时间2016年6月1日,世界最长最深的铁路隧道——圣哥达隧道正式开通。位于中、南欧交通要道上的圣哥达隧道,全长57.1千米,工期历时17年,耗资160多亿美元。与圣哥达半山腰间的盘山铁路相比,开通的新隧道将会变更山区居民与货物的交通运输方式。读瑞士交通局部图(图1)和圣哥达隧道剖面图(图2),完成7~9题。7.圣哥达隧道工期历时17年是由于当地()A.地质条件困难 B.科学技术先进C.社会经济发达 D.气象灾难频发8.随着圣哥达隧道的开通,将会干脆影响爱斯特尔德的()①城市等级②流淌人口数量③城市形态④服务范围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9.与盘山铁路相比,圣哥达隧道的开通会()A.增加马路等交通压力B.对货物的载重限制较大C.加强东、西欧的经济联系D.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解析:第7题,圣哥达隧道工期长,主要是因为当地地质条件困难,工程难度大。第8题,随着圣哥达隧道的开通,爱斯特尔德的交通条件改善,服务范围扩大,人口流淌增加。短时间内,城市等级和城市形态变更较小。第9题,与盘山铁路相比,圣哥达隧道的开通,减轻了马路等交通压力,削减了货运卡车的通行量,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环境和生态环境,对货物的载重限制较以往小,加强了中、南欧经济联系。答案:7.A8.C9.D下图示意某国特色马路,这条马路采纳双螺旋设计,垂直高度45米,该马路限速为30千米/时。据此回答10~11题。10.图示特色马路最可能出现在()A.沙特阿拉伯 B.日本C.荷兰 D.孟加拉国11.该螺旋马路设计的主要缘由有()①节约土地资源,减小工程量②使马路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③增加驾驶人员开车的趣味性和刺激性④尽量削减对沿线地区植被的破坏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10题,从图文信息可知,该马路垂直高度45米,说明该地地势起伏大,地势陡峭,且修建这样的螺旋马路,对技术、资金要求较高,最有可能出现在日本。对日本而言,地震频发,地质条件差,且降水较多,地震易引发地质灾难,通过修建螺旋马路,可避开滑坡等地质灾难对交通的堵塞,也可避开筑路对植被的破坏,B对;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分布较广,森林植被难见,A错;荷兰为低地国家,地势平坦,C错;孟加拉国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且该国经济、科技水平较低,修建螺旋马路的实力较差,D错。第11题,对该地而言,设计螺旋马路比沿地表修建马路占用的土地资源少,且不用开凿山洞,工程量小,①对;螺旋马路是当地突出的人文景观,不能实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②错;修建螺旋马路可增加驾驶人员开车的趣味性和刺激性,但这并非设计的主要缘由,③错;该螺旋马路未沿地表修建,削减了对沿线地区植被的破坏,④对。答案:10.B11.D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读东南亚部分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20分)(1)简要概括苏门答腊岛的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植被类型。(6分)(2)依据图中信息描述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主要缘由。(7分)(3)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评价当地自然条件对施工有哪些影响。(7分)解析:第(1)题,依据左图中山脉、河流的分布及河流的流向可推断,该岛西南部为山地,东北部为平原。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依据该岛的纬度推断,该岛被赤道穿过,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限制,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第(2)题,读图可知,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是西部地区多沿海分布,中、东部地区多沿河流分布。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水源足够,交通便利,适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第(3)题,甲、乙之间地形平坦,有利于铁路修建。但是不利条件也许多,两地间沿途多沼泽,并须要跨越多条河流,该区域降水多,不利于施工。答案:(1)西南部为山地,东北部为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2)西部地区多沿海分布,中东部地区多沿河流分布。地形平坦;水源足够;交通便利。(3)有利:地形平坦。不利:沿途多沼泽;须要跨越多条河流;降水多。13.(2024·宁夏固原一中检测)“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结合某同学收集到的一幅茶马古道路途图,回答问题。(36分)(1)指出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说明缘由。(12分)(2)说明图乙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和意义。(12分)(3)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12分)解析:第(1)题,聚落遗址分布在河流的凸岸;缘由可从凸岸和凹岸部位流水的侵蚀或积累作用分析。第(2)题,村落沿河分布,缘由可从生活取水、农业生产两个角度分析。第(3)题,可从建设成本、线路选择、自然灾难等角度归纳。答案:(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