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太常引》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1页
+初+中语文《太常引》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2页
+初+中语文《太常引》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3页
+初+中语文《太常引》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4页
+初+中语文《太常引》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学习目标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4、背诵默写本词。课前导入Part01课前导入在古代,有很多抑郁不得志的文人墨客,但是,辛弃疾是唯一一个征战过沙场的人,最后却成为了一位出色的词人。他是天下人普遍认同的文武全才。他写过很多著名的词,让人惊叹。梁衡曾经评价辛弃疾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起来领略辛弃疾词的魅力。基础知识Part02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写作背景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孝宗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七年之内,作者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课文研读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héngpīzhuópósuō词义解释⑴太常引:词牌名。⑵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词义解释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⑺“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酉阳杂俎》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课文研读Part03课文研读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形容月光浮动,亦指月光。飞天之明镜,指月亮。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上片巧用神话,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月轮转动,暗示时光流逝。辛弃疾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而白发已多,面对明月,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课文研读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译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课文研读课文研读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课文研读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因为从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课文研读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以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课文研读1.“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使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想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课文研读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①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之情。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作者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课文研读

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苦闷,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课后小练Part04课后小练(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B.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1.答案:B解析:B项“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概括不当。课后小练(2)“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修辞和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2)通过描写行和言,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