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与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_第1页
112《与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_第2页
112《与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_第3页
112《与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_第4页
112《与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与妻书》教案主备人审核人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基础文言知识,学习本文语言浅近晓畅的特征。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做出抉择的情感历程。3、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教学重难点理解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做出抉择的情感历程。教学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导入他,少有大志,在科举考试中挥笔写下“少年不忘万户侯”便掷笔而去。他,被捕之后,行将就义之时,仍能书生意气,慷慨陈词,引得提审他的两广总督叹到:“惜哉!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他是英雄,亦有柔情,他在人生倒数之日,写下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家书。他就是林觉民。今天我们一起随他的笔触,走进这封流传千秋的《与妻书》。二、相关内容介绍1、林觉民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1911年(辛亥革命)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离东京回国,准备在福建起义响应。到了香港,黄兴把他留下来协助广东革命事务。于是他便专程回福建召集同志来香港参加广州起义。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内。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2、创作背景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起义,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夏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3、文体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这就意味着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之后,中国又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等得以传递和保存。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从文家书》、傅雷的《傅雷家书》等等,它们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经典,植入到国人的情感记忆之中。书信属于应用文,有它惯用和固定的格式:称呼(收信人)问候正文祝辞署名(写信人)及日期4、补充资料①林觉民《禀父书》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②陈意映陈意映收到诀别书,立刻想到死,林觉民的父母双双跪在她面前,恳请陈意映念在家中尚有一岁幼儿,而她腹内还有一个小生命,一定要活下去。1911年5月19日,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陈意映一直没有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林仲新刚刚两岁的时候,陈意映郁郁而终。长子伯新不幸夭折,次子仲新献出《与妻书》手稿,现存福建省博物馆。三、找总纲,抓线索1、在起义前夕,林觉民在绢帛上写下了一封信,留给妻子的,这是一封情书,还是封遗书呢?阅读第一段,思考林觉民写下这封《与妻书》的用意是什么?明确:遗书: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情书: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可见用意:一是以此书与妻子作诀别;二是要让妻子明白“吾衷”。2、找出集中体现“吾衷”的一句话明确:“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地也”这句话是全文的纲。作者在下面的内容中既反复强调“吾至爱汝”的深情,又解释“敢于就死”的勇决,宛如两种旋律交错并进,使文章既缠绵悱恻,又充满浩然正气。第二课时学习活动一:感受作者两难决择中的真挚情感。一、“爱汝”之念——感悟小我之情1、至爱一词,多重的分量,多深的真情。作者深情的吐露着对于妻子的情谊——“吾至爱汝”“吾爱汝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至爱”、这种“爱汝之念”呢?明确:①“汝忆否”——夫妻死生之争论生命诚其可贵,却希望妻子先死,爱人离世之后的孤独和痛苦全部留给自己。但现在林觉民自愿赴死,变成了他违背了诺言,作者追忆争论是为了表明自己绝非无情之人。暗示现在要舍身取义、先妻而死虽有违初衷,却实在是迫不得已,希望妻子不要埋怨自己把孤独和痛苦留给了她。②“回忆”——新婚甜蜜之情景林觉民的少年时光是在读书和进步中度过的,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他没有向很多进步人士一般,在追求自由恋爱的过程中叛逆,而是很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妻子陈意映。可能爱情有时候不需要长时间的恋爱,也不需要叛逆式的追求,而是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在对的时间刚好出现,林觉民和陈意映便是如此,二人没有轰轰烈烈的恋爱,有的只是耳鬓厮磨的旖旎,新婚燕尔,夫妻二人面对窗外盛开的梅花,“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事不诉?”所以在赴死之际,林觉民对新婚的情景记忆犹新。③“又回忆”——离家未告之情由两次回家的情景,第一次约定有远行,必以告妾;第二次回家又不能启口。但约定因为妻子怀孕而没有实现,想到这里,林觉民的悲伤不能以寸管形容之。全文都是作者对妻子表达的爱恋,妻子仅说的这一句话体现了她对丈夫同样的依恋。这样双向奔赴的爱在舒婷的致橡树里也有类似的体现:“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陈意映并没有认为丈夫投身于革命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反而体谅林觉民的用心,和他一样“爱他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林觉民在1911年5月3日牺牲,妻子在5月19日悲愤早产,两年后抑郁而终,时年22岁。这三件事都属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并不是刻骨铭心的大事,更能体现离别之际的不舍,可见这些事,这个人对林觉民的不舍。越是不舍,越是想要留下一些心愿。三愿在没有话跟妻子说的时候,他许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感应有道是实,灵魂常相依。林觉民是民主革命家,唯物主义者,不信鬼神的人,却在临死的关头,许愿以身捐躯给国家,留下灵魂陪伴在妻子身边。正如周恩来总理写给邓颖超女士的信一样:“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对于妻子之爱至情至柔。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他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有血有肉、侠骨柔情的英雄。二、“就死”之理——感悟大我之义1、既然三忆三愿都饱含“吾至爱汝”的深情,那作者为何要“勇于就死”,留下弱妻稚子呢?明确: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吾诚愿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土地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活的好不好还要看国家的形势,第二、五段都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黑暗,现实残酷。因为国家的形势,他选择了毅然起义赴死。三、艰难抉择——推己及人1、因为国家形势所迫,为了救民于水火,他就选择了舍小爱为大爱,舍小家为国家。那他对于妻子的至爱之情就全然不顾了吗?对家对国这两种情感他又该如何兼顾呢?明确:文章第二段:因为“吾至爱汝”,所以选择推己及人,“充吾爱汝之心”,以天下人为念,为了为天下人谋永福。从结果上看,他的行为的确是舍家为国,但从用意上来说,这爱国之情何尝不是爱家之情的升华。这就是刻在他骨子里、基因里的家国情怀。“吾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二者不是二选一的,因为我和妻子都身在当时的中国,我希望天下人像我和妻子一样幸福,二者并不割裂。我对妻子的“爱汝之念”使得我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希望天下人和我们一样幸福,所以这“爱汝之念”这种小我之情升华为了大我之义;但与其同时,即使甘心牺牲之后,临死时对妻子也是有着缠绵的爱意的,大我之义中又融合了小我之情,使得林觉民的英雄气质更加真实,英雄本色,儿女情长。2、当时中国的局面并非一个人能改变的,也不是一个人的命能填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起义前夕,林觉民深知这次行动凶多吉少,在明知前途黯淡之时仍旧毅然赴死,他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吾辈死,而同胞尚不醒者,吾决不信也。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宁有憾哉!”在当时的中国,秋瑾说:“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在当时的中国,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孙中山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这些革命者不是因为自己走投无路而革命,而是为了民众的福祉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舍“小爱”取“大爱”的意义所在,这才是真正的家国情怀。当时的中国正因为有他们,所以249天之后,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就此被推翻。学习活动二:分析书写至情至理的艺术手法1、这封绝笔书中用了许多典故,试找到并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①“司马春衫”应为“司马青衫”。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②“太上之忘情”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①“眼成穿”是“望眼欲穿”的化用。语出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旧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意思是极目远望,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②“骨化石”,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2、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明确: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①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②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③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总结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而是一位革命志士抱着必死的信念,在起义之前写给爱妻的遗言,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不顾一切地崇高革命精神,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