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七书读后感_第1页
五经七书读后感_第2页
五经七书读后感_第3页
五经七书读后感_第4页
五经七书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经七书读后感古代兵书是我国传统文化库藏中的瑰宝,也是我们在今天研究军事科学、指导军事建设的巨大财富.“武经七书”作为我国古代兵书的代表性著作,在其中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管中之窥,略见全豹,参详往者,可资今世.我们研究“武经七书”,从中发现我国传统治军思想的特点,发掘其中可以对今天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发挥指导作用的优良传统,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启示之一:坚持“礼”“法”相济,使“以法治军”成为一以贯之的传统.古代军队的“法”,是军队的法令、法律,是用以约束将帅士卒的行为规范,而刑赏则是贯彻“法”的基本手段.古代兵家认为,“法”的贯彻具有二大作用:一是可以劝勉、激励士卒;二是可以惩戒、威慑士卒.在他们看来,赏,人之所欲;刑,人之所恶.所以,行刑赏之法,可使人“忘死”、“苦生”,可使“怯民勇,勇民死”,从而形成将士乐战的风气.因此,重刑重赏,严明赏罚,几乎成为了古代兵家通用的治军原则.如《司马法》认为“礼与法,表里也”,即认为礼与法互为表里,相互统一,缺一不可.我国古代军队的“法治”,尽管是古代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将其与军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联系起来,但其指导思想和一些基本原则,无疑对新时期军队的“以法治军”具有借鉴意义.首先,“赏罚”是“法治”的基本手段.我国古代兵家在“以法治军”中,几乎无一例外的选择了“赏”“罚”作为手段.这种将“法治”与军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结合起来的做法,不只是在古代是行之有效的,就是在新时期我军的“法治”实践中,也是一种根本的选择.这不仅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根本要求,也是人性的本能要求.古今中外的治军实践证明,只有将军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作为“杠杆”,才能保证“法治”落到实处,并产生应有的效果.其次,要做到赏罚必信.所谓赏罚必信,就是实施赏罚要守信用.在古代治军中,赏罚必信是整肃军纪、鼓舞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古代兵家这一在执行军令、军纪中强调“信”“必”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在新时期我军“以法治军”的思想和实践中,也同样必须把这二字强化和贯彻深入,否则,“以法治军”就会变成一句空话.第三,要做到赏罚公正.所谓赏罚公正,就是实行赏罚要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古代兵家一向强调,实施赏罚必须“赏不遗贱,罚不避贵”,“赏赐不避怨仇,诛罚不避亲贵”.《尉缭子》和《六韬》,也提出了“刑上极”、“赏下通”的思想.在古代兵家看来,实施赏罚只有不避亲仇、远近、贵贱,才能树法之威严,显法之明正,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在“以德治军”的今天,我们同样也需要继承传统这一思想,特别是在对高中级干部的执法上,要做到公正无偏.决不能因他们职位高、资历深、功劳大,而对他们的一些违法违纪行为肆意曲法袒护.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杀刘青山、张子善,就早已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而且,也只有做到执法公平正直,没有偏袒,才能保证军队法纪的严明和效能.因此,从根本上而言,赏罚严明是以法治军的基本手段.启示之二:“仁”为治军之本,必须坚持“以德治军”.以德治军是中国古代军事家一贯坚持的传统治军原则,并且一直将其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司马法》中明确提出了仁本义治的治军原则,强调在治军中,“以仁为本,以义治之”.《吴子》一书认为,“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可见,“以德治军”是我国历代军事家一贯坚持的治军原则,在我国传统治军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样,在新时期的军队政治工作中也需要继承传统的“以德治军”这一思想,这不仅是我军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也是新时期对我军的根本要求.中央军委着眼于新时期的特点、情况和长远战略目标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实际上也为军队建设提出了“以德治军”的根本要求.虽然,现时期我军在性质和宗旨上与我国古代社会的军队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我国传统的“以德治军”思想仍对新时期我军“以德治军”的实践有着一定借鉴意义.首先,教之以礼,使士卒知礼、行礼.传统的“礼”就是用以维护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的道德规范和法规制度.以“礼”教化的目的,就是做到上下有仪、贵贱有分、长幼有序、贫富有度.古代的兵家一向强调“礼”在治军中的重要作用,“礼之于兵关系大矣”,认为将士知礼,就能分清荣耻,令行禁止,“知亲上死长之义”,“尽其心,竭其力,致其命”,做到守则能固,战则能胜.传统的“礼”尽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强调士卒知上下、尊卑之礼,在新时期的军队中仍是一项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它能使士卒敬重、服从长官,长官尊重士卒,保证军令上传下达,将士上下一心,形成井然有序的军营环境.其次,励之以义.古代的军事家特别重视对将士的“义”的教育,认为“义治”是治军的一项核心内容.他们认为,“正义之师吉”,“义者无敌”,“有义乃兵强”.传统的“义”也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即孝悌慈惠、恭敬忠信、公正友爱等等.它要求士卒用孝悌慈惠来供养亲属,用恭敬忠信来事奉君上,用公正友爱来推行礼节.特别是“忠”“孝”二字更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传统的“义”,不仅要求士卒从国家的角度恭敬忠信君长,公正友爱卑幼,而且也从家庭的角度要求“孝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当今军队“德治”的内在要求.因为新时期的“以德治军”,从根本上而言,不只是培养士兵尽忠于国家、尽忠于党的道德素质,也从社会对人的要求的角度去铸造士兵良好的社会道德.士兵只有形成这种综合道德素质,才能称得上是思想合格的军人.第三,居之以仁.古代的兵家特别重视“仁爱”在治军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仁”是将士必备的一种道德素质,“仁者无敌”,“以仁为胜”.古代兵家的“仁”,不仅要求在将帅与士卒的关系上要“上信下诚”、“将卒相亲”、“以诚相待”,而且在兵民关系上,强调“爱民”、“护民”、“利民”.此外,“优恤眷属”、“培育遗孤”、“哀悼民事”、“善抚降俘”也是他们“仁治”内容的一部分.在古代兵家看来,对将士实行“仁”的教化,培植他们的“仁爱”之心,不仅可以融洽将士之间的关系,使士卒“死爱”,而且能密切兵民关系,得到民众对军队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古代兵家的这一治军思想,同样也是新时期军队“德治”的重点内容.我军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我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培养广大官兵的“尊干爱兵”和“爱民”、“护民”、“利民”思想素质.这是我军性质和宗旨不变根本保证.无论任何时期,我军都要把这一内容作为重点将其贯彻到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启示之三:“义”“利”并举,提倡“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由于儒家思想广泛而深入的影响,长期以来,就形成了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义或利的取舍,成为了人们划分“君子”和“小人”的一条社会标准.然而,在军队这一特殊的社会集团里,我国古代的兵家,一方面在强调“礼”“义”教化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利”的作用,基本上做到了义与利的结合和义与利的并举.《尉缭子•战威》说:“民之生不可不厚也,爵禄之等,死丧之亲,民之所营,不可不显也.”《三略•中略》说:“夫用兵之道,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不过,由于儒家的正统地位及其“重义轻利”思想的深入影响,加之古代的那些杰出军事家或经典兵书基本上都产生与战争年代,所以,像上面三例那样明确提出对军人要“重禄”、“尊爵”、“赡财”的并不多,一般多体现在“赏”的思想中,可以说,在古代兵家的思想中,没有强调“赏”的并不多见.因为在他们看来,真正地使士卒在死亡之地的战场产生勇力的不是礼义而是爵禄,所以,“赏行而兵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几乎成为古代兵家的至理名言.义利并举思想作为一种传统的治军思想,在新时期我军思想政治工作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新时期的军人和任何时期的军人一样,尽管是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但其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存在,决定了他们不能抛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都反复强调革命的理想、精神的追求同个人的物质利益的辨证统一.邓小平同志也明确地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同时他还说:“我们提倡物质利益,决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个人都向钱看.”这说明,社会主义时期军人与我国古代时期的军人一样,也需提倡个人的物质利益.同时,不只要提倡,而且其水准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考虑军人职业的特殊性.虽然我们不能像古代军人那样,一味地去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把从军从战作为获取个人物质利益的途径,但适当地提高军人的物质利益,既有利于提高人们应征从军的积极性,也有助于稳定军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更是要予以重视.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人义利关系发生了变化,而只能说是军人义利观的时代性.而这一时代性,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人们义利关系的根本原则,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首要地位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统一.启示之四:“练兵重在练官”,非常重视将帅的素质.将帅即古代军队的军官,是领导和组织军队的骨干.由于将帅在军队中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所以,历代的军事家、政治家都十分重视将帅的素质.从《孙子兵法》开始,后来的经典兵书和杰出的兵家,几乎无一不谈到将帅的素质问题.从他们的论述来看,作为将帅,必须做到德才兼备:“德”即道德素质.我国古代兵家所强调的“德”,其核心内容是“忠君报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它要求将帅从“忠君”、“报国”之高度,正心术,立志向,明生死,辨利害.古代的兵家十分重视将帅“德”的要求,把它作为将帅必备的基本素质.不论哪个兵家谈论将帅素质,都少不了“德”的内容.古代兵家对将帅“德”的重视,除了传统社会的根本要求外,更为主要的是将帅系国之安危.正如《六韬》中所说:“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因此为将帅者,仅有“才”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德”.因为只有“德”的素质,才能保证“才”的施展和发挥有着正确的方向,即为国尽其用,否则,就可能会成为骄悍之将,叛逆之将,损害国家利益,葬送国家前途.在新时期的军队建设中,我们同样也需把“德”作为部队干部最基本的素质来要求.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实际上也为军队提出了“以德治军”的根本指针.而“以德治军”,重点就是军队干部的“德治”.虽然新时期军队的“德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但其核心还是离不开传统兵家所要求的“精忠报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内容.国家和人民利益之“大义”永远是我国军人最基本的“德”.“才”即将帅的才能.它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将帅的治军才能,又包括将帅的组织和指挥作战才能.由于将帅的“才”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因此,古代兵家对将帅的“才”提出了诸多的要求,如孙武提出将帅要具“五才”,知“五事”、“九变”;吴起提出要具“五谨”,知“四机”,等等.从他们的论述来看,他们对将帅“才”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古代兵家对将帅“才”的素质的严格而高标准要求,为我们今天军队干部的才能素质要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也为我国当前的军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代兵家的治军思想告诉我们,作为军队干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