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板块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学案_第1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板块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学案_第2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板块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学案_第3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板块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学案_第4页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板块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0-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导读|古代诗歌鉴赏题持续了上年度的命题格局,题型仍是客观题(“4选1”)和主观题各1道的模式,分值保持9分。由此可见,命题者降低难度以便于考生理解诗意的意图没有变更。在选材上,以唐诗、宋诗为主的导向性特别明确;题材出现了题画诗、投赠诗和讽喻诗,有效地避开了猜题、押题的现象;在类型上,对律诗的考查彰显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诗歌成为解答两道题目的关键。eq\a\vs4\al(微课4古代诗歌八大题型)鉴赏诗歌时,总能发觉有些诗歌题材相同。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便相近,手法也相像。阅读时,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依据题材分类,古代诗歌大致有羁旅思乡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阅读时,既要把握诗歌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工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精确理解和把握上。一、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家乡的远眺、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1.常见标题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次”“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2.常见意象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浮萍、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3.常见情感①天际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际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明珠暗投、报国无门的孤独孤独、幽怨愤慨之情。4.常用技法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或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干脆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5.语言特色①质朴清爽,如王禹偁的《村行》。②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③浑厚悲凉,如杜甫的《登高》《旅夜书怀》。④深厚委婉,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对点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春夕旅怀崔涂①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恋恋不舍送春归去。B.颔联其次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许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始终没有被翻动过,充溢寥落之意。D.尾联运用反问的手法,言外之意是:我要归去自然就归去了,家乡五湖奇妙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如此为何还留滞他乡呢?解析:选CC项,“因而家中的书始终没有被翻动过”有误,选项曲解诗歌的意思,“故园书动经年绝”,“书”是“书信”之意,“动”是“动辄”之意,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就长年断绝”。2.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①春光易逝、伤春之情: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送春归,渲染了一片暮春景色,表达作者的伤春情怀,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②羁旅思乡之情:借“蝴蝶梦”“子规”“月三更”等意象及梦中之景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③仕途坎坷、孤独飘舞之苦:“自是不归归便得”是无奈难过语,传达出诗人苦闷彷徨、悲愁苦痛之情。④年华老去之悲:自己“华发”“满镜”。⑤归隐田园之意:从暗用五湖的典故可以看出。二、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通过对历史事务的陈述、历史人物的争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1.常见标题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2.常见意象①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②发生重大事务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④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⑤其他:吴钩、《后庭花》。3.常见情感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务,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先贤,表达仰慕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予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4.常用技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芜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显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予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对点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行经华阴崔颢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注】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旁边名胜。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概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奇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浑。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宏伟壮阔的画面。解析:选D“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错误,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与秦关是不行能的,这里有想象,虚写,而非全“看到”。4.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答案:①诗歌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奇丽,抒发了诗人对奔跑名利者的不耻以及对学道求仙的憧憬之情。②即景生感(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全诗打破了律诗的起承转合的格式,别具神韵,前三联虽有层次先后,却全为写景,尾联笔锋一转,绾合前文,感叹自己奔波于仕途;但诗人没有直说,反向旁人劝喻,导出“何如学长生”的诗旨,隐隐曲折。三、咏物言志诗咏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予了肯定的感情。咏物诗的基本特点是“咏物之意不在景,亦不在乎山水之间”,而是别有兴寄,别有怀抱。咏物言志诗有三种:一是借物以自况,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志向追求、经验境况,这样的咏物诗均是托物言志;二是借物表达对他人他事的看法,是借物抒怀;三是借物来说明一个普世的道理,是借物寓理。1.常见标题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2.常见意象咏物诗的对象一般是单纯的某物(松竹梅兰、虫鱼鸟兽),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3.常见情感①寄寓作者的志向志向,或实现个人志向,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明珠暗投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志向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4.常用技法①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方(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对点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早雁①杜牧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②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④长门:汉宫名。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到秋天,北方的寒冷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暖和的南方。八月是大雁起先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特别真实凝练的动态描写。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溢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D.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有,以此来呈现斗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家立命之处。解析:选DD项,“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诗人表示此处虽然人烟稀有,但有菰米莓苔可食,不妨暂居。“莫厌”干脆点明白看法。6.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像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答案:(1)情感上: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怜悯与关怀。(2)抒情方式上:杜诗托物言志,借雁喻民,通篇表达含蓄委婉。张曲怀古伤今,结尾直抒胸臆。四、送别怀人诗古人出行缘由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坎坷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折柳送别、摆酒饯行、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类诗歌的感情有的是谢别之意,如李白的《赠汪伦》;有的是离愁之感,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劝勉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恋恋不舍之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2.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详细可分为如下4类:①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②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早晨、秋。③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3.常见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劝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留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它丰富困难却不杂乱无章。4.常用技法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微环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对点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送韩揆之江西①李季兰相看指②杨柳,别恨转依依。万里西江③水,孤舟何处归?湓城④潮不到,夏口⑤信应稀。唯有衡⑥阳雁,年年来去飞。【注】①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②指:一作“招”。③西江:一作“江西”。长江在武昌一段称为西江。④湓城:在今江西,是韩揆要去之地。⑤夏口:今武昌。⑥衡:一作“随”。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B.颔联写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挚友的孤舟远去,并想象友人走到千里之外的情形,不由感慨万千。C.颈联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情景:挚友一去,只怕音信阻绝,再难联络,其情感意蕴耐人寻味。D.尾联写只有衡阳雁年年来来回回地飞,表达了诗人对大雁自由的憧憬,希望能随大雁陪伴在友人身旁。解析:选CA项,“一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不当,“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并没有写乐景;B项,“并想象友人走到千里之外的情形”有误,诗中是实写,并没有想象之后的情形;D项,不是对大雁自由的憧憬,而是说大雁空飞,却没有传递来挚友的音讯。“希望能随大雁陪伴在友人身旁”也是误读。8.从全诗来看,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解析:理解诗人的情感,要留意诗词中诗人运用的意象和表达情感的词语。“杨柳”这一意象,是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别恨”是分别的恋恋不舍之情。“湓城潮不到,夏口信应稀”诗人想象分别之后,友人生活的环境和两个人音信稀有,只有大雁空飞。表达出对友人的担忧。答案:前四句表达了诗人送别挚友时恋恋不舍之情,后四句抒发诗人担忧挚友一去不返,音讯全无,只有衡阳雁年年飞来飞去的惆怅之情。五、边塞征战诗边塞征战诗多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斗争场面等,边塞征战诗的语言特点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的《凉州词》等。代表诗人主要有: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1.常见标题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眼。2.常见意象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3.常见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奇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怨战心情,凄厉沉痛的反战思索。⑥对和平安静的边疆生活、和谐友好的民族往来的憧憬。4.常用技法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微环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5.语言特色雄壮豪迈、崇高壮丽、委婉清丽,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奇丽等各个方面。|对点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①陆游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②。【注】①戏作:陆游此类诗的特点是文笔通俗、随意,内容关注于人情、风俗、奇闻逸事和历史传闻或者作者有感于现实的想象内容等。作者此诗关注现实但非写实。②《水浒传》第三十回:“刀却是好,到我手里,不曾发市,先把这道童祭刀。”这几句话可借作“衅”字的说明。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风破肉”一个“破”字,把风的猛烈与天气的寒冷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大有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感觉。B.句一写渡河行军,句二写云梯攻城,句三句四写追敌杀敌,直捣“黄龙府”,四句一线贯穿,有一种摧枯拉朽的气概,读来让人热血沸腾。C.“兽奔鸟散”写出了敌人的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混乱,表现出我方军队的英勇强盛,所向无敌,既有对敌人的蔑视也有对宋军的赞扬。D.本诗作者回忆了年轻时的一次斗争,通过风雪的寒冷来反衬我军的威猛、“直斩单于”,给人激进向上的力气。解析:选D文题曰“戏作”,即是作者的嬉戏笔墨,作者的想象,并不是“回忆了年轻时的一次斗争”。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本诗通过作者想象的一次完胜斗争,表达了作者立功沙场、收复失地的自信与愿望,也表达了这个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与无奈。六、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表达对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宠爱,表现静谧漂亮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体验中获得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如杜牧的《山行》;或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或表现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或抒发对春天等季节的奇妙景物的宠爱之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田园诗始于东晋陶渊明,山水诗始于南朝谢灵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还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柳宗元等。1.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2.常见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酷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憧憬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予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之景,表达闲适淡泊、闲情逸致之情。⑤对现实不满和明珠暗投的苦闷。3.常用技法(1)修辞手法:比方、拟人、夸张、对比等。(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视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更与远近凹凸的依次;③光、影、色调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4.语言特色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爽洗练、绚丽、浅显、明快、清爽、简练生动、简洁淡雅等。|对点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初归石湖范成大【注】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多数鸣蜩翠扫空。【注】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看法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家乡石湖。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调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白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B.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视察力和细腻的笔触。C.颔联其次句写一只白鹭在长满菱叶的池塘里夜宿,显得有些孤寂落寞,暗合诗人此时的境况与心境。D.颈联其次句写自己碰见老人,细致分辨,惊讶地发觉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解析:选CC项,“孤寂落寞”错,应是一种“满足”;“暗合诗人此时的境况与心境”一说于诗无据。1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诗的尾联写当年亲自种于斜桥水畔的柳树,已是蝉声喧鸣,翠枝拂空了。“多数鸣蜩翠扫空”一句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绘声绘色,写出了柳树的高大葱郁;尾联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今夕变更之大,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似在惋惜自己没有早日回到石湖。以景结情,表现出诗人对石湖美景的宠爱,让人回味无穷。七、爱情闺怨诗爱情闺怨诗可分为爱情诗、宫怨诗和闺怨诗。其中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中大量与世隔绝的女性的精神苦痛;闺怨诗多是抒写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或独居闺中的孤独等情感。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逍遥自由华蜜生活的憧憬。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1.常见标题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干脆用“无题”等字眼。2.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兰舟”“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3.常见情感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④情梦难圆的缺憾与怅惘之情。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4.常用技法①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方、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②衬托。详细分为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正面衬托主子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溢活力朝气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哀痛与幽怨。③先扬后抑,往往先表现乐景乐情,而后转入写悲思、抒哀情愁情。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事与想象之景事相结合。|对点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春思皇甫冉莺响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斗争早日成功的盼望。B.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像,深刻表达了女主子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予给明月的无奈。C.为了寄予思念,抒发离情别恨,女主子公为夫君织幅绵字回文诗,“笑独眠”用拟人手法,意为楼上花枝也会笑而眠。D.尾联写女主子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远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给予了本诗主动的社会意义。解析:选DD项,尾联“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是女主子公在内心问军中的主帅将军,不是真正的来问。14.这首诗的首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①拟人。“燕语”给予春天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安静、亲人团聚的场景。②对比。“莺响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显明,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剧烈震撼。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其次句是想象。④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色调浓丽;下句写出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安静,无法感受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八、即事(景)抒怀诗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争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很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及闲情逸趣等题材的诗,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1.常见标题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2.常见意象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3.常见情感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安静生活的酷爱。②表现作者憧憬悠然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④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明珠暗投的惆怅之情。4.常用技法(1)比方、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微环节描写的手法;⑤对比(这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比)。(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绽开想象,寄予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对点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秋兴(其二)杜甫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闻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D.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解析:选D诗的最终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16.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1)(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舞、思念故都的情怀;其次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来幻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2)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织,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诗歌创作的目的在于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需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是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意境、意象)三类。高考对形象的考查侧重于对形象的识别、对形象特征的把握、对形象的象征意义和作用价值的理解赏析。eq\a\vs4\al(\o(►设题角度一)———————————|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子公形象和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两大类。抒情主子公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是“诗化了的作者”;而对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则要分析其肖像、动作、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境况等,从而把握其特性特点。|相关学问|★古代诗歌中常见的9类人物形象类型示例傲视权贵的形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当权者的思想,反映出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忧国忧民的形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推己及人,为“天下寒士”着想,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钟情田园的形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描写了山村风光以及和挚友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爱贤惜才的形象“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掩地表现在字里行间儿女情长的形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暮春季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悲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挚友离别的形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挚友之间深厚的友情和恋恋不舍的情怀报效国家的形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们身经百战,黄金盔甲都磨穿了,但仍要坚守边疆,战胜敌人,流露出一腔爱国豪情归隐山林的隐士形象“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通过诗人和童子的对答,塑造了一个成天在云雾萦绕的深山中采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形象明珠暗投、壮志难酬的形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明珠暗投的学问分子形象|方法思路|★鉴赏人物形象的4大思索角度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示意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2024年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通过标题可以大体揣测出一个酷爱田园生活、宠爱劳动场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示意性。如2024年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的注释“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欲以真才实学得到举荐”的士子形象。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要抓住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干脆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酷爱自然的隐者形象”。3.抓描写,分析形象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殊是细微环节描写,细致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潇洒”。4.析典故,分析形象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解题示例|【例1】(2024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思维流程]第一步: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送子由使契丹”,由题目可知,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使契丹”路途遥远,表达出作者对弟弟的担忧之情。由注释①②可知,兄弟两人目前相距遥远,苏轼不能当面相送,更增兄弟情深之感。其次步:赏意象,分析形象诗中作者选用了“风雪”“沙漠”等意象,突出契丹所处地域的凄清、荒芜,增加了作者对苏辙的担忧之情。第三步:抓诗句,赏形象“那因远适更沾巾”,面对“远适”,作者“那因……更沾巾”,即不“沾巾”,是说不哀痛落泪。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旷达之情。“云海相望”运用夸张手法,强调兄弟天各一方,“远适”是指苏辙将远赴契丹。[组织答案][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意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哀痛落泪。|对点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古剑篇郭震君不见昆吾①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熬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②。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注】①昆吾:传闻中的山名。相传山有积石,冶炼成铁,铸出宝剑光如水精,削玉如泥。②“零落”句:《晋书·张华传》载,华见天上有紫气,使雷焕察释。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华使焕寻剑,焕掘丰城县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1.全诗句句写剑,实则以剑喻人,请赏析诗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解析:这是一道考查人物形象的题目,首先概括特征,然后用诗歌中的人物的言行等作说明,留意依据宝剑“出自名山、良工铸造”“优雅的形质”“君子所配、助英雄行侠”“遭弃、尘埋”“虽被尘埋、依旧剑气冲天”的特点概括其经验、风采、遭受和品行。答案:①经受磨砺,素养优异:以出自名山、良工铸造比方自己历经磨砺,具备优良品质。②风采卓越,品行优良:以优雅的形质比方自己风华正茂,以为君子所配、助英雄行侠显示自己侠义的品行。③遭逢不幸,明珠暗投:以宝剑遭弃、尘埋比方自己不为所用的不幸遭受。④怀抱志向,自信坚决:以宝剑虽被尘埋、依旧剑气冲天比方自己的坚决和自信。eq\a\vs4\al(\o(►设题角度二)———————————|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调,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行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是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相关学问|★事物形象“4类作用”类别阐释示例单纯咏物仅仅描摹物象的外形或纯粹从审美的角度形神兼备地刻画物象。作品大都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健康的美,流露出清爽活泼的气息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借物抒情把个人心情、欲望等通过咏物表达出来。这类咏物诗寄情于物,心物交融,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细腻而真挚的情感。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因而显得敏捷而生动,充溢了生命的热忱杜甫的《望岳》通过描写东岳泰山的奇妙景色,抒发了作者的仰慕赞美之情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托物言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志向、气节、操守以及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之情寄予在所吟咏的物象上,在这一类诗中,咏物只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以梅花自喻,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达自己永不变更的心志与节操借物明理这类咏物诗表明白诗人所体悟到的超脱于琐碎的现实生活的深刻哲理,在更高的层面上给人供应了一个思维空间,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穷达是非的困扰,心灵达到一种清澈、安静而豁达的境界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借景说理,指出视察事物要全面客观,不要被表象迷惑|方法思路|★鉴赏事物形象“3步骤”|解题示例|【例2】(2024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思维流程]第一步:概括物象表层特点诗歌中“酒”这一物象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其次次是诗人作草书后再次“把酒”,以此写心情。其次步:分析物象内涵诗人醉中作书前要酝酿心情,心情如何表达,在此以“酒”“笔”作喻,气贯长虹,给人以势不行遏的感觉。诗人作书已毕,满腔愤懑之情瞬间扫清,举酒复饮之满足自然会从笔端流出。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诗人将满腔壮志和豪放的英雄气概运之于书中,最终表达出报国杀敌的壮志和渴盼,表现了其昂扬的爱国热忱。[组织答案][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方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心情、积蓄气概的作用;②其次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好像赢得了一场战役的成功,心满足足,踌躇满志。|对点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水调歌头·金山①观月张孝祥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表独立②,飞霞佩,切云③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今去,翳凤更骖鸾。【注】①金山:镇江紫金山。②表独立:卓然而立。③切云:一种高冠名。2.作者描写了金山月的什么特点?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作答。解析:第一问,要找出诗歌中描写月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如“玉鉴”写出金山月如玉镜般透亮;“白银阙”写出金山月如白银般光明;“漱冰濯雪”写出金山月如冰雪般干净。其次问是要求回答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营造氛围、烘托情感的作用,结合诗歌内容详细分析即可。答案:(1)诗中所描写的金山月如玉镜般透亮,如白银般光明,如冰雪般干净。(2)万里皓月营造了清澈、清明、旷远的意境,诗人借此衬托自己高洁的追求、旷达的胸襟。eq\a\vs4\al(\o(►设题角度三)———————————|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群体景物形象。此类试题常常考查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方面,还应揭示出其中包孕的思想情感。|相关学问|★古诗词中常见的意境特点意境特点示例雄浑壮丽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苍茫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