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学习目标导航]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晚清政府在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选官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说明”角度理解晚清官制改革对近代文官制度的奠基作用。2.从“史料实证”角度相识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历史意义;从“唯物史观”角度相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3.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引导学生增加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念和责任感。时空坐标学问点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废除科举制度(1)背景: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19世纪80年头后,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变更。(2)过程时间措施戊戌变法①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②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③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全部考试悉照旧制清末新政①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高校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②1905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确定自1906年起,全部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被废除2.学堂选官制度(1)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接连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2)制度更新: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赐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果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3)学堂选官: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3.留学生选官制度(1)内容:规定每年实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安排相应官职。(2)地位: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始终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学问点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2)内容①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育、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3)意义: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2.北洋政府时期(1)制度建设: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记。(2)官员选拔①考试: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与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②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验、检查工作成果、考查学识与工作阅历等确定其能否留任。③意义: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3.国民政府时期(1)确立: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2)依据: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汲取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3)内容①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全部公务员均须依法律、考试任用。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了文官考试的思想主见。③允许女子参与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同等性。学问点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1)新中国成立初期①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心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②后来,建立了在中共中心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2)改革开放以后①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②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殊是在干部管理体制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2.公务员制度(1)形成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起先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记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内容:录用担当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纳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同等竞争、择优录用的方法。(3)发展: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动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4)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加了活力。废八股≠废科举戊戌变法时期,废除了八股取士,但是并未废除科举制度,只是改试策论、时政等。1905年下令从1906年起先取消科举制。清政府参照西方各国,主动改革中心官制,对原有的无关紧要的机构进行裁撤……1901年,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1902年设巡警部,负责维持社会治安,1906年将户、礼、工三部所掌管的户籍、社会教化、道路和沟渠整治、修浚等事务合并,组建为民政部……新的政府机构设置,呈现了务实、精干、名实相符的特点,使古老的衙门带上一些现代行政管理的气息。——张志军《从督办政务处看清末新政——以行政制度改革为中心》解读:清末官制改革注意传统性与近代性,强化管理体制的统一性,促进了行政管理向近代的转变。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的相像性(1)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均制定了数量众多的法规、条例。(2)都对考试人员的资格进行了规定。(3)都实行了留任旧官吏与通过新式考试任用相结合的方法。(4)在执行过程中都有很多名不副实的地方。国家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他们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增多必定会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为什么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要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提示: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亲密的联系。公务员制度有利于提升公务员的政治、文化素养,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加活力;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清末选官制度改革■情境探究········································································1.获得信息戊戌变法废除八股取士材料一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废八股折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尖锐地指出:用八股取士,致使出现“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他认为:“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人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在维新派看来,废八股文是改革科举制度的首要任务。——刘海峰《中国科举史》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维新派将废八股视为科举制改革首要任务的缘由。提示:八股取士不利于好用人才的选拔;甲午斗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2.论证观点清末新政改革科举制材料二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其次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其次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全部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成思《千年科举的倒塌》许纪霖教授认为“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学问简要论证这一观点。提示: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废除科举制引发学问分子前途危机,肯定程度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但该观点未能从本质上相识到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社会冲突激化的必定结果。■素养形成·······························································科举制废除的缘由与影响1.缘由(1)西学东渐的影响。(2)科举制度自身日趋保守。(3)科举制的公允性、同等性受到冲击。(4)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定结果。2.影响主动促进了新式教化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废除科举制的干脆目的就是要发展近代教化,使新式学堂尽快兴办起来以培育好用的新式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的兴起,变更了学生的学问结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整体素养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地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消极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了中国选官制度的紊乱。科举制度废除后,却未代之以新的选官机制,造成了中国在一段时间内官员选拔机制的混乱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了清末民初中国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清末民初,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士绅阶层日益衰败,武官军人阶层渐渐走向中国的政治舞台,一跃成为社会的领导者晚清教化变革的意义1.冲击了封建社会旧教化制度。从洋务运动起,封建社会教化制度的板块渐渐松动。经过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封建旧制度的枷锁被国人进一步打碎。2.促进了西学的引进及传播。大量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学等译著出现在新式学堂中,西式科普读物等书籍也被译介到中国。3.培育了新式人才。“废科举、兴学堂”培育的学生具有新式思维,通过新式教化学习新技术,成为国家须要的新式人才。4.晚清“废科举、兴学堂”是中国教化现代化的开端。从今起先,中国迈出了教化现代化的第一步。民国以来的文官制度■情境探究·········································································1.获得信息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材料一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深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事实上的“党务员”。军治色调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提示: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调深厚。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2.论证观点国家公务员制度材料二2006年1月正式实施的《公务员法》标记着公务员考录制度迈入法制化轨道。2007年11月,中组部、原人事部下发了《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公务员考录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截至2012年,全国共考录公务员160万人。——摘编自韩磊《公务员考录制度的评价标准》有学者认为“现行的公务员招考制度,为国家公务员队伍注入源源不断的簇新血液”。依据材料二及所学学问简要论证这一观点。提示:我国的公务员招考制度,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推动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允与公正,推动公务员队伍的正常化更替,增加了干部队伍的朝气和活力,为国家公务员队伍注入源源不断的簇新血液,因此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素养形成·······························································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特征1.建立了比较严密的组织管理机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拥有考试权和铨叙权,负责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和管理。2.制定和颁布了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为了健全公务员考试和管理机构,有效地实现对公务员的考试和管理,使之成为制度,国民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上百个有关公务员制度的法律和法规。3.对公务员的资格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对公务员的概念及其范围的规定则比较模糊。4.具有较强的党派性和政治性。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的任用资格、考试、管理上,具有显著的党派性和政治性,全部公务员均要忠诚国民党,公务员成了国民党把持政权的工具。1.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势不两立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等人所“请”的是()A.裁汰冗员 B.裁撤旧军队C.废除八股取士 D.设立京师高校堂C[依据材料“1898年”“会试举人”“嫉之如势不两立之仇”。从会试举人对梁启超所“请”的反应推断,梁启超所“请”应与科举制有关,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戊戌变法的措施,解除。]2.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部分)”,从中获得的正确信息是()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理化植物动物图画体操合计课时545193611112088410177A.教化出现近代化趋势B.殖民地教化特征明显C.传统教化仍占主导地位D.近代教化已取代传统教化A[从课程分类来看,既有中国儒家经学,也有西方自然科学等课程;从课时分布来看,儒学与西学课时比例差别不大,这说明当时中国教化出现近代化趋势,A项正确;B项错误,当时中国并非殖民地;C项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解除;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教化与传统教化并行的局面。]3.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标记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这说明()A.文官制度比科举制更为进步B.中国文官制度借鉴了西方阅历C.近代中国文官考试思想起先形成D.北洋政府特别重视人才的选拔D[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未涉及科举制,故无法比较,解除;B项说法本身正确,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解除;C项说法错误,解除;自1913年年初起先,北洋政府颁布一系列关于文官考试的法令、制度,说明北洋政府对文官人才选拔的重视,故D项正确。]4.20世纪50年头初,毛泽东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假如……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方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肯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复原国民经济B.提高干部素养,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进行经济改革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D[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假如……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方法治理他们”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要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故选D项。]5.我国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的标记是()A.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B.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起先经济、政治体制改革D.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的建立B[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当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纳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同等竞争、择优录用的方法。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故选B项。]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