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农业经济知识题库(附解析)_第1页
初级经济师农业经济知识题库(附解析)_第2页
初级经济师农业经济知识题库(附解析)_第3页
初级经济师农业经济知识题库(附解析)_第4页
初级经济师农业经济知识题库(附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级经济师农业经济知识题库(附解析)

1.一个生态系统能存在与发展,是其()保持了相对的平衡。

特定的空间

结构与功能(V)

生物种群

结构复杂

解析:生态平衡主要表现有:①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②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要在结构上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

③食物链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要正常运行。以上三种平衡是生态系统

在物能、结构与功能三方面的平衡。

2.我国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办法是()。

必须降低劳动力利用率,保证充分就业

实行劳动集约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剩余劳动力转移(V)

提高农业生产率

解析:要解决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主要措施有:①要控制人口的增长,特

别是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降低出生率提高人口质量;②转移农业剩余劳

动力。

3.()指等量资本投入到不同的土地上,所获得的收益不同。

级差地租口

级差地租I(V)

期且

地价

解析:级差地租I是指等量资本投入到不同的土地(包括肥沃程度不同和

离市场远近不同)上,所获得的收益不同。其超额利润部分称为级差地租

Io级差地租口指对同一块土地连续增加投资,各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同所

产生的超额利润的部分。

4.决定农业劳动力质量的因素是()。

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V)

人口规模

人口分布

人口政策

解析: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体力表现为劳动者体质的

强弱,智力表现为文化程度、技术水平以及劳动者劳动熟练程度的高低。

决定农业劳动力质量的,主要是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水平。

5.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生产率越高则单位产品价值越高

生产率越高则单位产品价值越低(V)

生产率越高则劳动者价值越高

生产率越高则劳动者价值越低

解析:农业劳动生产率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以较少的时间生产

更多的农产品,降彳氐单位农产品中的劳动消耗,生产率越高则单位产品价

值越低。

6.农业自然资源自身是一个系统,但它同时又是()组成部分。

农业开发利用

农业生产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V)

农业生物系统

解析:农业自然资源自身是一个系统,但它同时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部分。因此,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考虑到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7.甲地耕种前原土地肥力评定为5级,收获后评定为6级,则该耕地的土

地肥力更新系数为()。

1.1

1.2(V)

1.4

1.8

解析:该耕地的土地肥力的更新系数==1.2。

8.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m

A(V)

B

C

D

解析: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率,是反映劳动者的

生产效果和能力的指标。通常用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

的农产品产量或产值来表示,或者用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9.关于农业资源管理的公平分配目标,主要是指()。

竞争规则的公平

竞争过程的公平

资源收益合理分配及资源保护成本的合理分摊(V)

资源收益和资源保护成本均摊

解析:公平具有两层含义:①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追求的是竞争规则和过

程的公平,而不是结果的平等;②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平,是国家通过赋税制

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财富的调节与二次分配。农业资源管理中的公

平更强调后者,主要是指一国国土资源和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公平分

享资源收益和公平负担资源破坏的消极后果,也即是资源收益的合理分

配和资源保护成本的合理分摊。

10.()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改造与利用的人工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V)

工业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

林业生态系统

解析:农业生态系统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改造与利用的人工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经济是从再生产方面,反映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活动,并对其进

行研究与核算。

11.农业自然资源系统在结构上具有严格的层次性、立体性和有序性;在

运行上具有严格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的特性体现了农业自然资源的()。

整体性(V)

地域性

可再生性

多用性

解析:农业自然资源的整体性表现在:①在农业生产中,各种农业自然资源

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运行的,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

②农业自然资源系统中的各项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是缺一不可和不

能相互取代的。由此可知,农业自然资源系统有着严格的整体性,即在其

结构上具有严格的层次性、立体性和有序性,在其运行上具有严格的方向

性和不可逆性。

12.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最基本原则是()。

农业结构调整

农、林、牧合理布局

环境保护

因地、因时制宜(,)

解析:因地、因时制宜是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最基本的原则。农业生产

要因地、因时制宜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包括要充分利用不同地区、不同

时间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又要对各种农业自然资源进行最佳组

合,使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

13.某城市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为5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

月租金为3万元,前者多交的2万元属于()。

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1(。)

级差地租II

垄断地租

解析:级差地租I是指等量资本投入到不同的土地(包括肥沃程度不同和

离市场远近不同)上,所获得的收益不同,其超额利润部分称为级差地租

Io题中,相同的店铺投到不同的地段上月租金不同,前者多交的2万元

就属于级差地租工。A项,绝对地租产生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从而形成

不论土地质量好坏、位置优劣渚B要绝对地付出地租,不能无偿使用。C

项,级差地租n是指对同一块土地连续增加投资,各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同

所产生的超额利润的部分。

14.按属性划分农业资源,属于社会经济资源的是()。

生物资源

水资源

农业能源(v)

土地资源

解析才安农业资源的属性,可将农业资源划分为:①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

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②社会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

农业机械资源、农业能源、资金资源、农业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

15.农业生产结构是依据()的成果和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制定的。

农业生态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环境保护制度

农业区划(V)

解析:农业生产结构是依据农业区划的成果和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确定

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以及农业各生产部门内部的构成比重和各

项资源利用的内在比例。

16.将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的农业生物种群酒己置在同一生态空间的不同

层次,形成一个具有生态共生特点的农业生物群落,这种配置是依据农业

自然资源具有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在时间上的有序性

在空间上的立体性(V)

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性

在时间上的连续性

解析:应依据农业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立体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自然

资源。农业生物资源立体配置是指将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的农业生物种

群酒己置在同一生态空间的不同层次,形成一个具有生态共生特点的相互

促进的生物群落。这种复合的农业生物群落,就是多层次的农业生产立体

结构。

17.农业自然资源更新系数等于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

只能维持原状(V)

进入优化阶段

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解析:农业自然资源更新系数用于考查可再生资源在每个生产周期中资

源的更新状况:①更新系数等于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只能维持原状;②

当本指标的更新系数大于1时,表明该项自然资源进入优化阶段,农业生

态系统已进入良性循环状态;③当本指标更新系数小于1时,表明该项自

然资源已经进入恶性循环状态,资源状态已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生态关

系已失去平衡。

18.对农业自然资源实行综合协调管理是()的主要职责。

村委会

农村集体合作组织

高层资源管理部门(V)

农户

解析:目前的农业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按资源门类的统一管理与

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形式,因此,基于农业自然资源系统的整体性、

多宜性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性特征,对多种农业自然资源实行综合协

调管理就成为上级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

19.农业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决定了其开发利用的综合性,一定要注意防止

()。

整体性

客观性

主观性

因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V)

解析:在农业生产中,各种农业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柜互制约、协调运

行的,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其中暂可一种资源要素发生变化,

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相应的变化,甚至导致系统的整体变异,这决定了要从

全局和整体出发,开发和利用各项农业自然资源,即从其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协调运行的特性来考虑问题,进行调节与控制,防止因局部利益损

害全局利益。

20.下列各项属于未利用地的是()。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滩涂(V)

解析: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筑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滩涂、荒漠、戈壁、

冰川和石山等。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

21.农业生产是对农业生态系统输入农业自然资源和(),并输出各种农产

品的过程。

社会经济资源(V)

土地资源

水资源

气候资源

解析:农业生产是对农业生态系统输入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并

输出各种农产品的过程。其实质是利用农业生物群体在农业生态系统中,

完成其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BCD三项属于农业自然资源。

22.()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

土地

劳动(,)

资金

技术

解析:劳动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因

为只有通过人类的劳动,即劳动力的使用,才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转

变为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因此,在生产力诸要素

中,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和唯一能动的要素。

23.某块土地的价格是12000元,同期银行利息率是年率10%,该块土地

的理论月租金是()元。

100(V)

120

1000

1200

解析: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土地价格是按照市场利息率所计算出的地租的

购买价格,即被资本化了的地租。地价的计算公式为:土地价格二地租利息

率。地租=土地价格X利息率。由题意,该块土地的理论月租金为:12000

x(10%:12)=100(元)。

24.农业自然资源生产率的公式中,其单位可以是()。

产量/亩(V)

公顷/立方米(水)

立方米(水)/亩

产值/产量

解析:农业自然资源生产率=。式中:①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其投入

量就是消耗量;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其投入量就是占用量;②农业自

然资源生产率的单位为:产量(产值)/亩、产量(产值)/立方米等;③农业自

然资源生产率指标不仅用于企业与农户考核,还可以用于地区间的分析

对比。

25级差地租n的含义是()。

等量资本投入到相同土地所获得收益不同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

等量资本投入到不同土地所获得收益不同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

对同一块土地连续增加投资,各次投资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部

分(V)

对不同地块连续投资,各次投资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

解析:级差地租n指对同一块土地连续增加投资,各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同

所产生的超额利润的部分。

26.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林地面积占世界林地总面积

的()。

0.03

0.032(V)

0.04

0.042

解析:我国土地面积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6.5%。其中:耕地面积占世界耕

地总面积的7%、林地面积占世界林地总面积的3.2%,但是,由于我国

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则十分贫乏,人均占有土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1/3,人均占有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占有林地不到世界平

均水平的1/9。

27.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

内,可被人们用于()的土地。

开发利用

生产粮、棉、油

创造社会财富(V)

稳定高产

解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

时间内,可以被人类用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土地。土地不仅是自然产物,而

且包含着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它是对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开发利用和可

开发利用土地数量及质量的总称。

28.各地区土地位置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必须

()合理利用土地,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劣势。

尽最大可能

充分开发

退耕还林

因地制宜(V)

解析: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即任何一块土地都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各地

区土地位置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因地制

宜地合理利用土地,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劣势。

29.关于农业生态经济效益指标的公式,下列表达式错误的是()。m

A

B(V)

C

D

解析:B项,农业自然资源更新系数二资源再生量资源消耗量。

30根据我国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规模测算,我国最佳的人口负荷量是()亿。

5

7(V)

10

15

解析:一个国家的人口应该与本国的生存条件及生产条件相适应,即要有

一个适度的人口。根据我国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规模测算,最佳的负荷量是

7亿人口。

31.农业劳动力资源指符合劳动年龄,()。

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V)

在农村直接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者

从事农林牧副渔劳动的劳动人数

在农村参加劳动的男女劳动力之和

32.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中,不仅包括社会生产率,而且包括()。

个体生产率

私人生产率

环境生产率

自然生产率(V)

解析:由于农业自然资源具有自然力,农业生产要不断由自然力来支持,劳

动力和土地是形成财富的两个原始要素,因此,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中不仅

有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还有由劳动自然资源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

率。

33有甲、乙两块耕地,甲地为30亩,2010年粮食产量共计24000公斤;

乙地为25亩,2010年粮食产量共计25000公斤。则甲、乙两块地的土

地生产率分别为()公斤亩。

600;800

800;1000(V)

800;1200

1200;1200

34.()对于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自然力具有主导作用。

科学技术(V)

人口规模

经济实力

政策制度

解析: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

资料的规模和交通,以及自然条件。这里讲的自然条件是指决定劳动自然

生产率的自然资源因素,而它们都是由科学技术水平及其应用程度为主

导的。

35.农业发展资源中,发展速度最慢的是()。

信息资源

技术资源

人才资源(V)

资金资源

解析:农业发展资源包括各种社会资源。按其发展速度排列,一般顺序为:

信息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等。其中发展速度最慢的是

人才资源。

36.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自然生产率带来的级差收入属于()利润。

非超额

经济

超额(V)

非经济

解析:当农业资源的自然力不同时,如土壤肥力等级不同,投入等量劳动会

产生不同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得不等量的产品。其差额部分就是两者自

然力的差异所造成的产品差额。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是按市场

价格进行交易,即单位产品中凝结的价值量不同,而都按统一的市场价格

实现时,就产生了级差收入,这种级差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一种超

额利润,它产生的基础就是衣业资源具有不同的自然力。

37.农业生物资源是指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已被人类利用的动物、植

物和()。

微生物(V)

森林

海洋

湖泊

38.农业资源管理的重点是()。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协调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间的关系(V)

解析:农业资源管理是指政府对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采取的一系列干

预活动。农业资源管理主要是围绕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

治理进行的,重点是协调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及生态

环境之间的关系。

39.大部分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和可循环使用的,只要利用合理,就

可永续利用,这反映了农业自然资源的0。

持续性(V)

地域性

动态性

稀缺性与有价值性

解析:农业自然资源的持续性表现为,大部分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和

可循环使用的,只要利用合理,就可永续利用。但如使用不合理或不加保

护,就可能使之受到破坏,导致生产能力急剧下降。

40.凡是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都是农业生产的()条件。

环境

气候

自然(V)

天然

解析:农业自然资源是指在衣业自然条件中能够被农业生产利用的诸多

因素。主要包括:土地、水、生物和气候资源。凡是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

因素,都是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41.农业中的水资源是指()。

地表水

地下水

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自然水体(V)

降水

解析:水资源是指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自然水体,包括降水资源、地表水

资源、地下水资源和海水资源。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

地下产水量。

42.绝对地租产生于()。

土地质量的优劣

土地位置的优劣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V)

劳动力投入的多少

解析:绝对地租产生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从而形成不论土地质量好坏、

位置优劣,都要绝对地付出地租,不能无偿使用。即当土地经营权转移时,

租佃者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绝对地租。

43.实际利用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比率是()。

农业劳动力利用率(V)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效率

农业劳动量

解析:农业劳动力利用率指实际利用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

比率。它反映一定时期劳动力的利用程度。在劳动力总量和劳动生产率

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农业劳动力利用率越高,劳动力利用得越充分,生产的

社会财富总量就越大。

44.农业劳动自然生产率具有地域分布型和()。

时间分布型(V)

数量分布型

质量分布型

空间分布型

解析:农业劳动自然生产率的类型有:①地域分布型,即由于农业自然资源

的地域分异规律,使同种农作物,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具有不同的劳动

生产率;②时间分布型,由于农业自然资源的时间分异规律,使同种农作物,

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具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

45.下列关于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理解,正确的是()。

表明农业劳动力利用的效果

仅仅从数量上考察农业劳动力的利用

是指实际利用的农业劳动力和未利用的农业劳动力的比值

反映了一定时期劳动力的利用程度(V)

解析:农业劳动力利用率指实际利用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

比率。它反映一定时期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46.某块土地价格是3300元,同期银行利息率为11%,则该地块年租金为

(沅。

363(V)

415

3000

3000

解析该地块年租金=土地价格x利息率=3300xll%=363阮)。@##

47.劳动效率指标是()。

在一般情况下,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与最终劳动成果相联系的重要指标

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值

在一定时间、一定质量条件下完成的作业量的大小(V)

解析:劳动效率指标,表示在一定时间、一定质量条件要求下完成的作业

量的多少。如平均每〃人工日〃或〃人工时〃的作业量。@##

48.在分析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程度中,农业劳动力利用结构比率为()指标。

基础性

主要

决定性

参考性(V)

解析:农业劳动力利用结构比率是指各生产部门投入的劳动力占农业总

劳动力的百分比。农业劳动力利用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个部

门生产发展的状况,但由于各个部门生产特点不同,技术装备状况和机械

化水平不同,因此不能仅用它来衡量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程度,只能把它

作为分析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程度的参考性指标。

49.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是指农业生产社会分工的逐步加深,农业中各生

产部门由从属性部门发展成为()的部门。

主要

重要

独立(V)

综合

解析: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是指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逐步加深,农业

中的各生产部门,由从属性部门发展成为独立的部门。例如,粮、棉、油、

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逐步由种植业中相继独立出来

成为专业化的生产部门。

5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

还必须根据()来判断。

市场供求情况(V)

市场经济发育程度

农产品总量

完成计划情况

解析:衡量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①农业生产结构应

能较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较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

要;②农业生产结构应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③农业生产结构应有

利于保持生态平衡;④农业生产结构应该是农、林、牧、副、渔各部门之

间的比例关系协调,并互相促进;⑤农业生产结构既应符合全局利益和长

远利益,又能保证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⑥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应该是总

体经济效果好。

51.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相同的社会经济条

件下,()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起支配作用。

自然条件(V)

技术条件

经济制度

人口条件

解析: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

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相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启然条件对农业生

产结构的形成起支配作用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社会经济条件是形成不

同农业生产结构的主要原因。

52.某地区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构成为:农业收入36%;林业收入3%;

牧业收入20%;渔业收入1%;工业收入12%;建筑业收入7.2%;运输业收

入8.3%;旅游业收入5.5%;服务业收入4%;其他收入3%。如果按照农

村经济的横向分工,那么农村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为()。

0.45

0.6(V)

0.62

0.65

解析才安照农村经济的横向分工,农村各经济部门可分为三类产业部门:第

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是指直接利用动植物的生

命活动而取得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因此

题目中农村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36%+3%+20%+1%=60%。

53.农业生产的区域化是指()。

每一个农业劳动组织只生产一种或一类产品

农业劳动组织在农业生产中都发挥不同的作用

某一地区的农业劳动组织生产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7)

不同地区的农业劳动组织生产同类的农产品

解析: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又称农业生产区域化,是指由于各地区具有不

同的自然、经济、社会和历史等条件与特点,因此,根据市场需求和适地

生产的原则,各个地区因地制宜地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从而形成农

业生产的地区分工。

54.竞争优势理论是由()提出的。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赫克歇尔与俄林

迈克尔*波特(V)

解析: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Q990)提出了〃竞争优势论〃才旨出具有

比较优势的国家未必具有竞争优势。A项,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

论;B项,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工项,赫克歇尔与俄林提出了

要素禀赋理论。

55产业结构是指在()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

社会再生产(V)

扩大再生产

产业专业化

产业专门化

解析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

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

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

56.关于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生产结构的二级结构

农、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称为农村产业结构的第一层或一级结构

农业生产结构具有多层次性(V)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的组成及其比例关系称为农业生产的三级结构

解析:农业生产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农、林、牧、副、渔五大部门,构成

农业生产的一级结构。在农业内部,又可分为若干个类别,如种植业内部

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不同特点的作物;林业内部可分

为经济林、用材林等不同性质的林木;畜牧业可分为养猪业、养牛业、养

羊业等,这些小的生产部门的组成及其比例关系称为农业生产的二级结

构。

57.区域分工是在()条件下实现的。

趋优分布和区际交换(V)

随机分布和区际交换

趋优分布和多产业经营

随机分布和多产业经营

解析:区域分工又称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态。

一方面,区域分工表现为生产力〃趋优分布〃规律作用下的地区生产专业

化;另一方面,区域分工还必须通过区际交换来实现专业化部门生产的产

品价值和满足自身对本区不生产的产品的需求。

58.在杜能圈中,第三圈是()。

自由农作区

草田轮作区

放牧区

谷物轮作区(V)

解析: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

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每个区域都一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

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第二圈为林业区;第

三圈是谷物轮作区;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第五圈为三II农作制区;第六圈

为放牧区。

59.农业企业专业化是在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和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

作业专业化

经营集约化

生产地区专业化(V)

产业化

解析:农业企业专业化是在衣业生产部门专业化和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企业专业化是指农业企业根据本企业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自身技术与经济优势,选择最适合的生产部门

及产品作为专业化的主导部门集中经营,企业中的其他生产项目则降为

从属地位,成为辅助性生产部门,甚至消失。

60.农业作业专业化是农业专业化分工的()。

基础

更高阶段(V)

核心

初级阶段

61.农业区域分工的基本前提是()。

改善交易效率

粮食安全(V)

延伸农业产业链

完善市场体系

解析:粮食安全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农业区域分工的基本前提。如

果粮食不安全,温饱没有保障,基于比较优势的农业区域分工和区域专业

化生产就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因此,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发展不能脱离

粮食安全状况奢谈区域分工,推进农业区域分工要积极稳妥,不可急于求

成。

62.农业区域分工和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是()。

区域绝对优势的持久增进

区域上匕较优势的持久增进(V)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企业利润的提高

解析:区域比较优势的持久增进是农业区域分工和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原

动力,也是衡量分工是否合理的客观标准。区域农业比较优势是资源、市

场、环境、区位、技术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63.()是指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逐步加深,农业中的各生产部门,由从

属性部门发展成为独立的部门。

农业作业专业化

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V)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

农业生产区域化

解析: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是指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逐步加深,农业

中的各生产部门,由从属性部门发展成为独立的部门。例如:粮、棉、油、

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逐步由种植业中相继独立出来

成为专业化的生产部门。

64.农、林、牧、副、渔各部门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称为农业生产的()

结构。

一级(V)

二级

三级

四级

解析:农业生产结构具有多层次性,表现为:①农、林、牧、副、渔五大部

门,构成农业生产的一级结构。②在农业内部,又可分为若干个类别,如种

植业内部可分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等不同特点的作物,这些小的生产部

门的组成及其比例关系称为农业生产的二级结构。③在二级生产结构内

部按照产品种类和经济用途,又可分为若干小类,如粮食作物可分为水稻、

小麦、玉米等,各种产品的组成及其比例关系称为农业生产的三级结构。

④各种产品内部还可再分为若干种类和品种,如小麦又可分为冬小麦和

春小麦,冬小麦和春小麦又可分为若干品种,这些构成农业生产的四级结

构和五级结构。

65.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可归为()。

如何改善交通运输节约运费而增加收益

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V)

如何通过合理布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利润

如何通过合理分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而提高农业生产利润

解析:杜能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

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

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在式子中,表示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

表示农业生产成本,表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表示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

的费用,表示一个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其意义时

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因此,杜能农业区位

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

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66.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构成是农业生产的()结构。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解析:农业生产结构具有多层次性,表现为:①农、林、牧、副、渔五大部

门,构成农业生产的一级结构。②在农业内部,又可分为若干个类别,如种

植业内部可分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等不同特点的作物,这些小的生产部

门的组成及其比例关系称为农业生产的二级结构。③在二级生产结构内

部片安照产品种类和经济用途,又可分为若干小类,如粮食作物可分为水稻、

小麦、玉米等,各种产品的组成及其比例关系称为农业生产的三级结构。

④各种产品内部还可再分为若干种类和品种,如小麦又可分为冬小麦和

春小麦,冬小麦和春小麦又可分为若干品种,这些构成农业生产的四级结

构和五级结构。

67.农业作业专业化又称为()专业化。

部门

产品

种植业

农艺过程(V)

解析:农业作业专业化,又称农艺过程专业化,是指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各项

作业、各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农业企业来完成。

68.一般来说,()禀赋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过程中最稳定的因素。

自然资源(V)

劳动力

科学技术

资本

解析:自然资源条件是一个区域先天获得的,一般来讲,一国内各区域所拥

有的自然资源禀赋是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过程中最稳定的因素。

69.在绝对利益(成本)学说中,各区域按()原则选择产业发展。

距市场最近

社会福利最大化

生产成本最低(V)

政策优待最多

解析: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针对区域专业化分工提出基

于生产技术差异的区际绝对利益原理,认为在区域贸易发生时,各区域会

按生产成本最低的原则选择占绝对优势的产业加以发展,从而使各区域

获利,催发区域专业化分工,

70.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称为()。

布局主体

区位布局

区位因子(V)

区位单元

解析:区位单位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体,区位因素(区位因子)是区位单位

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答的影响因子是

主要因子,相反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

71.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

区际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并收敛

区际相互联系的客观存在性

整体经济效率的持续增长

统筹兼顾区际公平与效率(V)

解析: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分工更加合

理,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并趋向收敛,整体经济效率持续增长的过

程。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在于区际相互联系的客观存在性。区域协调发

展的目标在于统筹兼顾区际公平与效率。

72.垄断竞争厂商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进行生产,并向市场规

模较小的地区出售其产品,这反映了()。

规模经济效应

价格指数效应

市场拥挤效应

本地市场效应(V)

解析: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是核心一外围模型。三种基本效应组成

了核心一外围模型的基本机制:①本地市场效应指垄断竞争厂商倾向于

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进行生产,并向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出售其产

品;②价格指数效应指厂商的区位选择对于当地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③

市场拥挤效应,指不完全竞争厂商喜欢在竞争者较少的区位进行生产。

73.农业区域分工的基础是()。

自然地域基础上的劳动地域分工(V)

劳动地域基础上的自然地域分工

技术地域基础上的自然地域分工

技术地域基础上的劳动地域分工

解析:农业区域分工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进行各有侧重的

区域专业化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劳动分工的空间

形态。农业区域分工是基于自然地域基础之上的劳动地域分工,是自然地

域分异与劳动地域分工耦合作用的结果,这是农业生物产业区域分工与

非生物产业区域分工的本质区别所在。

74.农业生产专业化有利于实行()综合经营。

工农

农商

工商

农工商(V)

解析:由于专业化生产提高了产品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因而农产品商品部

分在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就越来越大。农业生产专业化便于才巴农产品

的生产、加工、运输和产供销结合起来,促进农工商结合,有利于实行农

工商综合经营。

75.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农业企业来完成,属于农业

()专业化。

作业(V)

生产部门

生产地区

企业

解析:农业作业专业化,又称农艺过程专业化,指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各项作

业、各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农业企业来完成。B项,农业生产部门专业

化是指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逐步加深,农业中的各生产部门,由从属

性部门发展成为独立的部门。C项,根据市场需求和适地生产的原则,各

个地区因地制宜地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从而形成农业生产的地区

分工。D项,农业企业专业化是在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和农业生产地区专

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6.区域协调发展的外在动力主要来自()。

某一区域单方面的需求

单纯国家层面的需求

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V)

国际国内其他区域成功经验的引力

解析:区域协调发展的外在动力主要来自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作为区域

协调发展战略的规划者,中央政府一方面表现出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

烈意愿,另一方面也具备了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实力。

77.关于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农业生产结构在一个地区是合理的,在另一个地区也应该是合理的

农业生产结构应不惜一切保证经济利益最大化

农业生产结构应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能保证局部利益和当前利

益(V)

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决定着农业生产结构

解析: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都是根据其具体的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特点而言的,在这一国家或地区是

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而在另一国家或地区就不一定是合理的。农业生产

结构应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应符合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能保证局部

利益和当前利益。农业生产结构决定着农产品的市场供给,而市场供给必

须与市场需求相平衡,不仅总供给与总需求要平衡,而且各种农产品的供

给也必须与各种农产品的需求相适应。

78.农业专业化分工发展到()阶段,就会出现种子公司、种畜公司等。

农业生产区域化

农业作业专业化(V)

农业生产部门专业化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

解析:农业作业专业化是农业专业化分工的更高阶段。当专业化生产的农

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的生产规模日益增大,这时出于技术和经济

的要求,就开始发展作业专业化,例如由于育种技术的发展,一个产品专业

化的企业由自己制种,不仅不具备技术条件,而且也不经济,于是种子公司、

种禽公司相继出现。

79.下列关于农业结构的观点错误的是()。

用土地利用结构表示农牧业比例是行之有效的(V)

我国粮食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低水平的

农业生产结构的各个指标都有局限性

农业生产结构决定着农产品的市场供应

解析:土地利用结构比率是指农、林、牧、副、渔各业占用土地在总土地

面积中所占百分比。土地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运用土地

利用结构,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各个生产部门生产发展的状况和农业生

产结构的优化程度。但是,由于各地土壤肥力差异较大,因此,这个指标一

般多用于分析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动状况和优化程度。

土地利用结构不能用来表示农牧业比例。

80.决定自然资源利用能力、人类消费结构及水平的因素是()。

自然条件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V)

社会经济制度

人口条件

解析: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人类控制、改造、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

决定着人类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当生产力水平低的时候,人类只能按

照自然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生物。当社会生产力有较高发展的时候,人

类就可以通过控制、改造自然环境条件,使农业生产结构按照人的需要安

排。所以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因素。

81.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地域性(V)

综合性

整体性

经济性

解析:经济地理学的特性表现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其中,地域

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经济

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

这就是地域性。

82.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部途径是()。

合作机制

市场机制(V)

空间组织机制

治理机制

解析: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是指遵循市场规律,推动区域市场开放,形

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引导要素跨区域流动、企业跨区域发展和产业跨区域

转移,从而增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区域之间的分工提高经济发展的效

率。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83.在反映农业生产结构的指标中,土地^用结构比率指农、林、牧、副、

渔各业占用土地在()中所占的百分比。

土地总面积(V)

已利用土地总数

农业用地总数

可利用土地总数

解析:土地利用结构比率指衣、林、牧、副、渔各业占用土地在总土地面

积中所占百分比。它一般多用于分析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农业生产结构

的变动状况和优化程度。

84按照要素禀赋学说,()是出现分工和贸易的原因。

区域间市场发达程度的差异

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区域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V)

区域间科技实力的差异

解析:1933年,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区际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

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展贸易的原因。如果各区域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生

产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

85.农村产业结构是指一定地域内,农村各个产业部门和各产业内部的()

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主次JII页序

发展顺序

组成(V)

相关程度

解析: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农村各个产业部门和各产业内部

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具体说,是指农村中农业、工业、建筑

业等物质生产部门,以及交通运输、商业、金融、信息和服务业等非物质

生产部门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组成和比重。

86.农业劳动力区域分工是以()为前提的。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V)

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

解析:农业劳动地域分工是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的,是商品生产

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劳动地域分工的发展又反过来推

动了农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更大区域范围进行。

87.关于农业总产值结构,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农业总产值结构指农、林、牧、副、渔五种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比

总产值结构是分析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指标

适用于农业生产各部门,具有较大的可比性

可以单用农业总产值结构来判断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V)

解析:D项,总产值结构受价格因素影响大,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变

化,总产值结构也发生变化,因而不能只用农业总产值结构衡量农业生产

结构的优化程度。

88.现代区域分工理论主要解释了()。

条件不同的国家(地区)间的分工和贸易现象

条件相同或相近国家(地区)间的分工和贸易现象(V)

行业间的分工和贸易现象

一体化公司各部门间的分工现象

解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区域分工理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

增的框架下获得新发展。现代区域分工理论试图解释条件相似或相近地

区(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现象。

89.()是分析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指标,适用于农业生产各个部门。

农业总产值结构(V)

农业总产量结构

农业利润

资金利用结构

解析:农业总产值结构比率指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五业产值占

农业总产值的百分比。总产值结构是分析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指标,适用

于农业生产各个部门,具有较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