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作业指导书TOC\o"1-2"\h\u10635第1章机械设计基础 460571.1设计原理 4217631.1.1功能需求分析 4186331.1.2结构设计 4248741.1.3材料选择 459791.1.4力学分析 4101061.1.5精度设计 433171.2设计规范与标准 4207821.2.1国家和行业标准 4174011.2.2企业内部标准 553501.2.3相关法律法规 5120691.3设计方法 5241941.3.1系统设计 598701.3.2创新设计 568321.3.3优化设计 5116291.3.4可靠性设计 5276431.3.5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516239第2章制造工艺与装备 5321062.1机械加工工艺 5105952.1.1加工方法选择 517682.1.2工艺参数确定 5206032.1.3工艺流程设计 6312402.1.4工装夹具设计 693452.2装备选型与布局 6168752.2.1装备选型 673302.2.2设备布局 659652.2.3设备自动化程度 6234982.3柔性制造系统 6128072.3.1系统构成 6165482.3.2系统特点 6111392.3.3系统应用 617122.3.4管理与维护 616889第3章自动化设备设计 723313.1自动化设备概述 7272473.1.1自动化设备的定义与分类 7320543.1.2自动化设备的发展趋势 7204283.2常用自动化设备设计方法 7270683.2.1需求分析 739723.2.2总体设计 723863.2.3详细设计 7186003.2.4设计验证 7311943.3自动化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7308073.3.1控制系统概述 7265173.3.2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8140593.3.3控制系统设计注意事项 86699第4章传感器与执行器 8172354.1传感器选型与应用 8151174.1.1传感器概述 8303304.1.2传感器选型原则 8101914.1.3传感器应用实例 9180944.2执行器原理与设计 9308274.2.1执行器概述 98584.2.2执行器原理 9247184.2.3执行器设计要点 9295954.3传感器与执行器的接口技术 931694.3.1接口技术概述 957544.3.2接口类型 10236504.3.3接口设计要点 1031170第5章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10167185.1电气控制原理 1012355.1.1控制系统概述 10164375.1.2控制原理及分类 10161095.1.3控制元件及其功能 10102695.2控制器选型与配置 1052995.2.1控制器类型及特点 1135635.2.2控制器选型原则 11325165.2.3控制器配置 1121545.3电气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11157025.3.1抗干扰设计概述 11137315.3.2抗干扰措施 11102995.3.3抗干扰设计实施 117143第6章PLC编程与应用 1112076.1PLC基础知识 11195146.1.1PLC的定义与组成 12183146.1.2PLC的工作原理 1263996.1.3PLC的分类与选型 12285816.2PLC编程语言与技巧 1228336.2.1PLC编程语言 1264946.2.2PLC编程技巧 12206656.3PLC在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实例 12143616.3.1自动送料装置 12320176.3.2自动装配线 1247506.3.3恒压供水系统 12255666.3.4电梯控制系统 12158156.3.5环保设备 13319806.3.6智能仓储系统 1330096第7章技术应用 13213427.1概述 13258437.1.1定义与分类 13267897.1.2发展历程与趋势 13184137.2工业设计与选型 13286567.2.1设计原则 13224067.2.2选型依据 13118587.3编程与控制 13153467.3.1编程方法 13278977.3.2控制技术 13236497.3.3编程与控制策略 145665第8章机器视觉与检测技术 14252568.1机器视觉系统设计 1468318.1.1机器视觉概述 14145778.1.2机器视觉系统组成 14280578.1.3机器视觉系统设计流程 14148558.2图像处理与分析方法 1429428.2.1图像预处理 14207408.2.2特征提取与匹配 14307548.2.3模式识别与分类 14274958.3检测技术及其在自动化中的应用 14104118.3.1检测技术概述 15309398.3.2传感器检测技术 15186328.3.3在线检测技术 15200238.3.4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1531287第9章设备调试与故障诊断 15116489.1设备调试方法与步骤 15269409.1.1设备调试概述 157539.1.2设备调试方法 1597349.1.3设备调试步骤 15100749.2常用故障诊断技术 16292119.2.1故障诊断概述 16149259.2.2常用故障诊断技术 16272009.3故障诊断与维修案例分析 16314869.3.1案例一:某数控机床主轴故障诊断 16308359.3.2案例二:某生产线故障诊断 16319269.3.3案例三:某注塑机液压系统故障诊断 165880第10章自动化项目实施与管理 171543210.1项目管理与执行 172982810.1.1项目启动 17153010.1.2项目规划 171921110.1.3项目执行 172244310.1.4项目监控与调整 17147510.1.5项目收尾 17237310.2自动化系统评估与优化 173079510.2.1系统评估 17557310.2.2优化方案制定 171437310.2.3优化实施 172900810.2.4优化效果评估 182940510.3自动化项目的风险与质量控制 181192910.3.1风险识别与评估 182888610.3.2风险应对措施 18406410.3.3质量控制 18171510.3.4质量改进 18第1章机械设计基础1.1设计原理机械设计是基于机械工程学、材料科学、力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实现特定功能的机械系统或产品的过程。在设计原理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1功能需求分析分析产品所需实现的功能,明确设计目标,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1.1.2结构设计根据功能需求,设计合理的机械结构,包括传动、连接、支撑、密封等部分。1.1.3材料选择根据工作环境、力学功能、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材料。1.1.4力学分析对机械结构进行力学分析,保证其在工作过程中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1.1.5精度设计根据产品功能要求,进行精度设计,包括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1.2设计规范与标准为了保证机械设计的质量和可靠性,需遵循以下规范与标准:1.2.1国家和行业标准如GB(国家标准)、JB(机械行业标准)等。1.2.2企业内部标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设计规范、工艺标准等。1.2.3相关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法等。1.3设计方法在机械设计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设计质量:1.3.1系统设计从整体出发,将机械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逐层细化,实现各部分的最佳匹配。1.3.2创新设计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的功能和竞争力。1.3.3优化设计采用数学规划、遗传算法等方法,对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实现产品功能的提升。1.3.4可靠性设计充分考虑产品的可靠性,通过可靠性分析、试验等手段,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寿命。1.3.5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利用计算机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进行二维和三维设计,提高设计效率。。第2章制造工艺与装备2.1机械加工工艺2.1.1加工方法选择根据产品结构、材质、形状及精度要求,合理选择车、铣、刨、磨、镗等机械加工方法。针对不同加工部位和特性,可采用单一或复合加工方式。2.1.2工艺参数确定根据工件材质、加工方法和设备功能,合理确定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等工艺参数。保证加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2.1.3工艺流程设计结合产品结构特点,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包括加工顺序、加工路线、工位安排等。充分考虑生产效率和成本因素,优化工艺流程。2.1.4工装夹具设计根据工件形状和加工要求,设计合适的工装夹具,保证工件在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精度。2.2装备选型与布局2.2.1装备选型根据生产任务、加工工艺和产能要求,选择功能稳定、效率高、精度好的机械设备。充分考虑设备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2.2.2设备布局结合车间空间、物流运输、生产流程等因素,合理布局设备,提高车间空间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2.2.3设备自动化程度根据生产需求,选择适当自动化程度的设备。对于复杂、高精度加工任务,可选用数控设备或等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2.3柔性制造系统2.3.1系统构成柔性制造系统(FMS)主要由数控机床、工件自动搬运装置、刀具管理系统、控制系统等组成。可根据生产任务快速调整生产线,实现多种产品的混线生产。2.3.2系统特点柔性制造系统具有生产灵活性、高效率、高精度、低能耗等特点。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2.3.3系统应用柔性制造系统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领域。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用部分柔性制造单元或构建完整的柔性制造系统。2.3.4管理与维护加强对柔性制造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利用率。定期进行设备检修、保养,及时处理故障,降低故障率。第3章自动化设备设计3.1自动化设备概述3.1.1自动化设备的定义与分类自动化设备是指采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实现对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或全部环节的自动控制、监测、执行和优化功能的设备。根据功能和应用领域的不同,自动化设备可分为过程自动化设备、工厂自动化设备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等。3.1.2自动化设备的发展趋势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设备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体现在设备具有自主学习和优化功能,网络化使得设备之间可以实现无缝连接和协同工作,绿色化要求设备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因素,个性化则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的设备。3.2常用自动化设备设计方法3.2.1需求分析在设计自动化设备之前,首先要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明确设备所需实现的功能、功能指标、工作环境等。需求分析是设计自动化设备的基础,对后续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3.2.2总体设计总体设计是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对设备进行整体布局和模块划分。主要包括:设备结构设计、控制系统设计、执行机构设计、传感器选型等。3.2.3详细设计详细设计是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对各个模块进行深入设计。主要包括:电气原理图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等。3.2.4设计验证设计完成后,需要对设备进行仿真和试验验证,以保证设备满足预期功能指标和功能要求。3.3自动化设备控制系统设计3.3.1控制系统概述自动化设备的控制系统是设备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对设备的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监测和优化。根据控制原理的不同,控制系统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3.3.2控制系统设计方法(1)确定控制策略:根据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2)硬件设计:根据控制策略,选择合适的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并进行电气连接设计。(3)软件设计:编写控制算法程序,实现设备控制功能。软件设计主要包括程序框架设计、模块划分、算法实现等。(4)系统调试:完成控制系统设计和硬件安装后,进行系统调试,保证控制系统稳定、可靠地工作。3.3.3控制系统设计注意事项(1)充分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2)优化控制系统设计,降低成本,提高性价比。(3)重视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提高设备操作便捷性。(4)考虑设备的维护和升级需求,便于后续优化和扩展。第4章传感器与执行器4.1传感器选型与应用4.1.1传感器概述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4.1.2传感器选型原则在选择传感器时,应考虑以下原则:(1)精度要求: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满足精度需求的传感器。(2)环境适应性:考虑传感器在工作环境中的适应性,如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3)量程及分辨率:根据测量范围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量程和分辨率。(4)信号输出类型:根据控制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信号输出类型,如模拟量、数字量等。(5)成本与功能: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成本较低的传感器。4.1.3传感器应用实例以下是一些常见传感器的应用实例:(1)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物体的位移、形变等参数。(2)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流体、气体等介质的压力。(3)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环境温度或物体表面温度。(4)湿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空气中的湿度。(5)光电传感器:用于检测物体的存在、位置、形状等。4.2执行器原理与设计4.2.1执行器概述执行器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用于实现控制系统的输出动作。4.2.2执行器原理常见执行器有电动执行器、气动执行器和液压执行器等。它们的工作原理分别为:(1)电动执行器:利用电动机驱动,实现机械动作。(2)气动执行器:利用压缩空气驱动,实现机械动作。(3)液压执行器:利用液压油驱动,实现机械动作。4.2.3执行器设计要点在设计执行器时,应考虑以下要点:(1)负载特性:根据负载类型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执行器。(2)工作环境:考虑执行器在工作环境中的适应性,如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3)动作速度和精度: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动作速度和精度。(4)驱动方式:根据控制系统要求,选择合适的驱动方式,如直流、交流、气动、液压等。4.3传感器与执行器的接口技术4.3.1接口技术概述传感器与执行器的接口技术是连接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4.3.2接口类型常见的接口类型有:(1)电信号接口:如模拟量、数字量等。(2)电气连接接口:如接线端子、插头插座等。(3)通信接口:如串行通信、网络通信等。4.3.3接口设计要点在设计接口时,应考虑以下要点:(1)信号匹配:保证传感器输出信号与执行器输入信号的匹配。(2)抗干扰能力:提高接口的抗干扰能力,保证信号的稳定传输。(3)可靠性:选择可靠的接口连接方式,保证长期稳定工作。(4)易于维护:设计易于拆卸和安装的接口,便于维护和更换。第5章电气控制系统设计5.1电气控制原理5.1.1控制系统概述电气控制系统是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主要承担着对机械设备运行过程的监控与调控。本章节主要介绍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及功能。5.1.2控制原理及分类电气控制系统按照控制原理可分为: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复合控制等。其中,开环控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但无法消除系统扰动;闭环控制则具有较好的抗干扰功能,但系统复杂度较高。5.1.3控制元件及其功能电气控制系统主要由控制元件、执行元件、检测元件等组成。控制元件包括: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器等,主要负责信号的传递和处理;执行元件包括:电动机、电磁阀等,负责实现系统的控制目标;检测元件包括:传感器、变送器等,用于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测。5.2控制器选型与配置5.2.1控制器类型及特点根据控制任务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器是实现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关键。常见的控制器类型有: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工控机(IPC)、单片机(MCU)等。各类控制器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5.2.2控制器选型原则控制器选型应遵循以下原则:满足控制需求、可靠性高、易于维护、成本适中、扩展性强等。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设备功能、工艺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5.2.3控制器配置控制器的配置主要包括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硬件配置主要包括:输入/输出模块、通信模块、电源模块等;软件配置主要包括:控制算法、程序设计、参数设置等。5.3电气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5.3.1抗干扰设计概述在电气控制系统中,干扰是影响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抗干扰设计旨在降低或消除干扰对系统的影响,保证设备正常运行。5.3.2抗干扰措施(1)选用抗干扰能力强的元件和设备;(2)合理布局电气设备,减小电磁干扰;(3)采用屏蔽、滤波、接地等技术;(4)优化控制程序,提高系统稳定性。5.3.3抗干扰设计实施(1)设备选型:选用具有抗干扰功能的电气设备;(2)电气布线:遵循布线规范,减小线间干扰;(3)接地设计:保证设备接地良好,提高抗干扰能力;(4)程序设计: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提高系统自适应性。通过以上措施,提高电气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保证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设备的稳定运行。第6章PLC编程与应用6.1PLC基础知识6.1.1PLC的定义与组成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简称PL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领域的数字运算控制器。它主要由处理单元(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I/O)、通信接口和电源等部分组成。6.1.2PLC的工作原理PLC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输入采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在输入采样阶段,PLC读取输入信号的状态;在程序执行阶段,根据用户编写的程序进行逻辑运算和数据处理;在输出刷新阶段,PLC将运算结果输出至相应的设备。6.1.3PLC的分类与选型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PLC可分为微型PLC、小型PLC、中型PLC和大型PLC。在选型时,应根据实际控制需求、系统规模、输入输出点数和功能要求等因素进行选择。6.2PLC编程语言与技巧6.2.1PLC编程语言PLC编程语言主要包括梯形图(LD)、指令表(IL)、功能块图(FBD)、顺序功能图(SFC)和结构化文本(ST)等。6.2.2PLC编程技巧(1)梯形图编程:采用模块化设计,使程序结构清晰,便于阅读和维护。(2)指令优化:合理使用PLC指令,提高程序执行效率。(3)变量命名规范:遵循统一的变量命名规则,便于程序理解和调试。(4)程序注释:添加必要的程序注释,提高程序的可读性。6.3PLC在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实例6.3.1自动送料装置采用PLC控制自动送料装置,实现物料的自动输送、分拣和堆垛等功能。6.3.2自动装配线利用PLC实现自动装配线的顺序控制,完成产品的组装、检测和包装等工序。6.3.3恒压供水系统采用PLC对恒压供水系统进行控制,实现水压的自动调节,保证供水稳定。6.3.4电梯控制系统利用PLC实现电梯的运行控制,包括楼层显示、呼梯、平层、开关门等功能。6.3.5环保设备通过PLC对环保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实现废气、废水处理过程的自动化。6.3.6智能仓储系统利用PLC实现智能仓储系统的自动存取、货物定位和信息管理等功能。第7章技术应用7.1概述7.1.1定义与分类是一种具有自主或半自主功能的机械装置,能够执行一系列复杂动作。根据用途和功能,可分为工业、服务、特种等。7.1.2发展历程与趋势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工业已在制造业、物流、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和人机协作。7.2工业设计与选型7.2.1设计原则(1)满足生产需求:根据生产工艺和作业要求,选择合适的类型和参数。(2)安全可靠:保证运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3)易于维护:设计简洁、结构合理,便于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7.2.2选型依据(1)生产能力:根据生产节拍、作业周期等要求,选择相应负载和速度的。(2)工作环境:考虑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因素,选择适应特定环境的。(3)应用场景:根据搬运、焊接、喷涂等不同应用场景,选择具有相应功能和功能的。7.3编程与控制7.3.1编程方法(1)离线编程: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编程,运动轨迹。(2)在线编程:直接在控制器上进行编程,实时调整运动轨迹。7.3.2控制技术(1)位置控制:通过控制关节角度,实现精确的位置控制。(2)速度控制:根据生产需求,调整运行速度。(3)力矩控制:实现对关节的力矩控制,提高作业精度和稳定性。7.3.3编程与控制策略(1)确定作业流程:根据生产任务,制定合理的作业流程。(2)编写程序:根据作业流程,编写运动轨迹和控制程序。(3)调试与优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对程序进行调试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第8章机器视觉与检测技术8.1机器视觉系统设计8.1.1机器视觉概述机器视觉是自动化领域中关键的技术之一,其通过模拟人眼的功能,实现对物体外观、尺寸、颜色等特征的识别。本章主要介绍机器视觉系统的设计方法。8.1.2机器视觉系统组成机器视觉系统主要由光源、图像传感器、图像处理单元、执行机构和控制系统等组成。本节将阐述各部分的功能、选型原则及系统设计要点。8.1.3机器视觉系统设计流程本节详细介绍机器视觉系统的设计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硬件选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调试等环节。8.2图像处理与分析方法8.2.1图像预处理图像预处理是图像处理的基础,主要包括图像增强、滤波、去噪等操作。本节将介绍常见的图像预处理方法及其在机器视觉中的应用。8.2.2特征提取与匹配特征提取与匹配是图像分析的核心,本节将介绍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如SIFT、SURF等)及其在机器视觉中的应用。8.2.3模式识别与分类模式识别与分类是机器视觉系统实现智能决策的关键技术。本节将阐述常见的模式识别算法(如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及其在自动化领域的应用。8.3检测技术及其在自动化中的应用8.3.1检测技术概述检测技术是自动化系统中的一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监控与检测,保证产品质量。本节将介绍常见的检测技术及其在自动化中的应用。8.3.2传感器检测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是检测技术的基础,本节将介绍各种传感器(如光电传感器、接近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的原理、选型及其在自动化中的应用。8.3.3在线检测技术在线检测技术可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控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本节将介绍常见的在线检测技术(如机器视觉检测、激光检测等)及其在自动化中的应用。8.3.4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检测数据的有效处理与分析是实现自动化系统智能决策的关键。本节将介绍检测数据的处理方法、数据分析技术及其在自动化中的应用。第9章设备调试与故障诊断9.1设备调试方法与步骤9.1.1设备调试概述设备调试是在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设备完成后,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功能稳定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介绍设备调试的方法与步骤。9.1.2设备调试方法(1)功能检查:检查设备各部件是否齐全,各执行部件是否能正常工作;(2)电气调试:检查设备电气系统是否正常,包括电源、控制系统、传感器等;(3)液压与气压调试:检查设备液压和气压系统是否正常,保证各执行部件运动平稳;(4)联动调试:检查设备各部件之间的协同工作是否顺畅;(5)程序调试:检查设备程序是否正确,保证设备按照预定流程运行。9.1.3设备调试步骤(1)检查设备外观,确认设备无损坏、无遗漏;(2)进行设备单体调试,保证各部件正常工作;(3)进行设备联动调试,保证各部件协同工作;(4)进行设备负载调试,检查设备在负载状态下的功能;(5)进行设备连续运行调试,保证设备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6)记录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7)完成调试后,进行设备验收。9.2常用故障诊断技术9.2.1故障诊断概述故障诊断是对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检测、分析、判断和定位的过程。本节介绍常用故障诊断技术。9.2.2常用故障诊断技术(1)信号处理技术:包括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时频域分析等方法,用于提取设备故障特征;(2)模式识别技术:包括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聚类分析等方法,用于识别设备故障类型;(3)专家系统:通过知识库和推理机,模拟专家诊断故障的过程;(4)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数据,发觉潜在的故障规律;(5)智能传感器技术:利用传感器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实现故障的实时监测。9.3故障诊断与维修案例分析9.3.1案例一:某数控机床主轴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