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心理学基础培训指南TOC\o"1-2"\h\u6355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4278821.1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4228171.1.1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4105471.1.2教育对心理学的影响 5205551.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5217091.2.1起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5232541.2.2形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5192661.2.3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5314461.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541571.3.1实验研究 5121781.3.2调查研究 638801.3.3案例研究 6253701.3.4元分析 619673第2章学习理论 626061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6172932.1.1桑代克的法则 6283912.1.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691472.1.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 647402.2认知学习理论 6185722.2.1布鲁纳的结构主义 7247672.2.2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7258432.2.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7160922.3社会文化学习理论 7222122.3.1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7211422.3.2贝尔的情境学习理论 7141322.3.3伍德的社会互动理论 722793第3章认知发展 7155313.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7199263.1.1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8245263.1.2认知发展的核心概念 8113743.2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815743.2.1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893823.2.2社会文化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8181403.3认知发展在教学中的应用 894773.3.1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 8169833.3.2教学评价与反馈 8287803.3.3教师专业发展 93007第4章情绪与动机 9250904.1情绪发展与调节 9234784.1.1情绪发展 9229284.1.2情绪调节 9158194.2动机理论与教育实践 9234754.2.1动机理论 9139244.2.2动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932044.3情绪与动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1033914.3.1情绪对教学的影响 1083634.3.2动机对教学的影响 1022364.3.3情绪与动机的相互作用 101第5章个体差异 1021715.1智力的个体差异 10281915.1.1智力水平的差异 1087465.1.2智力结构的差异 10288195.1.3智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11147015.2人格与个体差异 11101285.2.1人格特质理论 1151845.2.2人格类型理论 11136555.2.3人格与学习动机 11141575.3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策略 11290985.3.1分层次教学 11291905.3.2个性化教学 11209955.3.3合作学习 111385.3.4情境教学 11298055.3.5教学评价多元化 126546第6章学习策略 12271766.1认知策略 12125486.1.1编码策略 1221866.1.2记忆策略 12153216.1.3理解策略 12311566.1.4应用策略 12267476.2元认知策略 12215206.2.1自我监控策略 1258296.2.2自我调整策略 12303956.2.3自我评估策略 12300236.2.4自我激励策略 1267276.3资源管理策略 1355126.3.1时间管理策略 13165036.3.2环境管理策略 1359626.3.3人际交往策略 13171166.3.4资源利用策略 1319247第7章教师心理 13326537.1教师的职业素养 13284527.1.1道德素养 13236157.1.2知识素养 13316107.1.3能力素养 13234417.1.4心理素养 13280697.2教师的专业成长 1474987.2.1继续教育 1497077.2.2教育教学研究 14107017.2.3同行交流 14224087.2.4自我反思 14107877.3教师心理调适 14182057.3.1增强心理素质 14310387.3.2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4126387.3.3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1482917.3.4培养兴趣爱好 14174957.3.5寻求专业帮助 148160第8章班级管理与心理辅导 14101848.1班级管理策略 14118968.1.1班级管理概述 14136658.1.2班级管理策略分类 15115648.1.3班级管理策略的应用 15184098.2心理辅导原理与方法 15149208.2.1心理辅导概述 151508.2.2心理辅导原理 15260788.2.3心理辅导方法 1571958.3班级管理与心理辅导的融合 15233188.3.1班级管理与心理辅导的关系 15320598.3.2班级管理与心理辅导的实践结合 15115158.3.3班级管理与心理辅导的创新发展 15225第9章家庭教育与学校合作 16109229.1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1641119.1.1家庭环境:家庭物质条件、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等都会影响家庭教育质量。 16322759.1.2父母教育观念: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对家庭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16179509.1.3家庭教育时间与方式:家庭教育时间的分配、教育方式的选择等也会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16127169.1.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孩子的教育资源获取、教育机会等方面产生影响。 16302439.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16237479.2.1教育目标的统一:家庭与学校应共同确定孩子的教育目标,保证教育的一致性。 16288049.2.2教育内容的互补: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内容上互相补充,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16295229.2.3教育方法的协同:家庭与学校在教育方法上互相借鉴,形成协同效应,提高教育效果。 16127809.2.4沟通与反馈: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孩子的发展情况,共同解决教育问题。 16239359.3家庭与学校合作模式探讨 16121109.3.1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如家长会、家校活动等,增强家校联系。 16236119.3.2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学校为家庭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问题。 16201199.3.3家校共育项目:开展家校共育项目,如亲子活动、专题讲座等,促进家庭与学校的深度合作。 17111509.3.4网络平台共建: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家校互动空间,方便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 1723090第10章教育心理学应用案例 17629810.1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172806010.1.1案例一: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171237410.1.2案例二:数学课堂中的认知策略培养 17296110.2教育心理干预案例 17552610.2.1案例一:学习困难学生的干预 171634610.2.2案例二: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干预 171099410.3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挑战与展望 181278510.3.1挑战 182491410.3.2展望 18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1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在教育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旨在揭示个体在学习、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节将从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入手,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1.1.1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心理学为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持,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动机和个体差异,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特点,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2)设计教学策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策略,如启发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等,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3)评估教育成果:心理学为教育评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如智力测验、学业成绩评价等,有助于客观、全面地评估教育成果。1.1.2教育对心理学的影响教育实践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心理学研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促使心理学家开展相关研究,如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从而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科。(2)检验心理学理论:教育实践是检验心理学理论的有效途径,教育工作者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3)推动心理学应用:教育实践需要心理学提供指导和支持,这促使心理学家不断摸索心理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提高心理学科的社会影响力。1.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历经一百多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本节将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入手,梳理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1.2.1起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开始从心理学中分化出来,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为代表。他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2.2形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维果茨基(L.S.Vygotsky)等。他们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学习、发展和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2.3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如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测量与评估等。同时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个体差异、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1.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丰富多样,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本节将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1.3.1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探讨因果关系。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1.3.2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大量数据,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调查研究适用于描述现状、分析趋势和探讨相关关系。1.3.3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对特定个体或群体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以揭示其心理特点和教育问题。案例研究有助于理解个体差异和特殊教育需求。1.3.4元分析元分析是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元分析有助于揭示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规律和趋势。第2章学习理论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过程是通过刺激与响应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1.1桑代克的法则爱德华·桑代克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学习的三大法则:效果法则、练习法则和准备法则。效果法则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某种行为能带来满意的结果,那么这种行为会得到加强;反之,则减弱。练习法则认为通过反复练习,行为可以变得更加熟练。准备法则指出学习前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学习效果。2.1.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伯福德·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是受到环境刺激的影响,通过强化、惩罚和消退等机制来调整的。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分别指增加某种刺激或减少某种刺激以增强某种行为。惩罚则是为了减弱某种行为。2.1.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过程。2.2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过程中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强调信息加工、知识组织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2.2.1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发觉的过程,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学习者通过发觉学习,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实现知识的生长。2.2.2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戴维·奥苏贝尔提出认知同化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2.2.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让·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学习应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2.3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社会互动的作用,认为个体学习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2.3.1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列夫·维果茨基提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和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认为学习应发生在学习者当前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2.3.2贝尔的情境学习理论让·贝尔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参与真实的社会活动来实现知识的内化。2.3.3伍德的社会互动理论约翰·伍德提出社会互动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过程,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互动包括合作学习、讨论和角色扮演等。第3章认知发展3.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Piaget)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为理解儿童认知心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节将详细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及其特点。3.1.1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3.1.2认知发展的核心概念(1)同化与顺应(2)平衡与失衡(3)认知结构的发展3.2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LevVygotsky)是苏联心理学家,他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节将探讨维果茨基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3.2.1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2)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3)社会互动与认知发展3.2.2社会文化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搭脚手架教学(2)合作学习(3)重视语言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3.3认知发展在教学中的应用认知发展理论为教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节将探讨如何将认知发展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教学效果。3.3.1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1)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2)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的学习环境(3)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3.3.2教学评价与反馈(1)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2)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促进其认知发展(3)倡导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认知能力3.3.3教师专业发展(1)提高教师对认知发展理论的认识和应用能力(2)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促进教学实践与认知发展理论的结合(3)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4章情绪与动机4.1情绪发展与调节情绪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着的作用。本节主要探讨情绪的发展过程及其调节策略。4.1.1情绪发展情绪发展包括情绪识别、表达、理解和调节四个方面。从婴儿期到成年期,个体情绪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婴儿期以基本情绪(如喜悦、愤怒、恐惧、悲伤)为主,年龄增长,情绪类型逐渐丰富,情绪调节能力不断提高。4.1.2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在面对情绪刺激时,采取一定策略调整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的过程。情绪调节策略包括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注意力转移等。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绪调节需求,指导他们学会合理运用情绪调节策略。4.2动机理论与教育实践动机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内在心理动力。本节主要介绍动机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4.2.1动机理论动机理论包括本能论、需求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动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4.2.2动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动机状况,采取以下措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动机:(1)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设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3)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4)给予适当的反馈和奖励,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4.3情绪与动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情绪与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4.3.1情绪对教学的影响积极情绪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认知发展和增强人际关系;而消极情绪则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下降、人际关系紧张。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创造良好的情绪氛围。4.3.2动机对教学的影响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教师通过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动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久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4.3.3情绪与动机的相互作用情绪与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积极情绪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强烈的动机又能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教师应关注情绪与动机的相互作用,通过调整情绪、激发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本章内容旨在帮助教师了解情绪与动机的发展、理论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指导。第5章个体差异5.1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智力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认知能力的强弱上,还包括认知方式的差异。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智力的个体差异:5.1.1智力水平的差异智力水平差异指的是个体在智力测验中所表现出的分数差异。教育工作者需关注这种差异,以针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5.1.2智力结构的差异智力结构差异指的是个体在智力各个维度上的表现不同。了解学生的智力结构,有助于教师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5.1.3智力发展速度的差异智力发展速度差异表现为个体在智力成长过程中的速度不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这一差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5.2人格与个体差异人格是影响个体行为和思维的重要心理因素,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人格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特点。以下是人格与个体差异的几个方面:5.2.1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人格差异是由一系列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组成的。这些特质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5.2.2人格类型理论人格类型理论主张人格差异可以划分为几种典型类型。了解人格类型有助于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5.2.3人格与学习动机人格差异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人格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5.3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策略针对个体差异,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因材施教策略:5.3.1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5.3.2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5.3.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协作,发挥个体优势,提高学习效果。5.3.4情境教学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5.3.5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多元化要求教育工作者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评价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6章学习策略6.1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运用自身认知资源,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效的加工、组织和理解的过程。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认知策略:6.1.1编码策略学习者通过将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编码,使其更易于记忆。例如,使用关键词、概念图、记忆术等方法。6.1.2记忆策略学习者运用各种技巧,提高对学习材料的记忆效果。包括复述、分组、联想、图像化等方法。6.1.3理解策略学习者通过提问、总结、解释、举例等方式,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6.1.4应用策略学习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以提高学习效果。如角色扮演、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6.2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监控、调整和评估的能力。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元认知策略:6.2.1自我监控策略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了解学习进度和效果。6.2.2自我调整策略学习者根据自我监控的结果,调整学习计划、方法和策略。6.2.3自我评估策略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以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6.2.4自我激励策略学习者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奖励自己等方式,激发学习动力。6.3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指学习者合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以下是几种重要的资源管理策略:6.3.1时间管理策略学习者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提高时间利用率。6.3.2环境管理策略学习者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如安静、整洁的空间,减少干扰因素。6.3.3人际交往策略学习者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分享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果。6.3.4资源利用策略学习者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多媒体等资源,拓展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手段。第7章教师心理7.1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修养。它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形象、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以下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几个重要方面:7.1.1道德素养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7.1.2知识素养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泛的教育教学知识,以及不断更新和拓展知识的能力。7.1.3能力素养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能力,以及与学生沟通、协作的能力。7.1.4心理素养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调节、抗压能力、同理心等。7.2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职业发展的过程。以下途径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7.2.1继续教育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如研修班、学术会议、在线课程等,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7.2.2教育教学研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7.2.3同行交流加强与同行的沟通交流,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和资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7.2.4自我反思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发觉不足,制定改进措施。7.3教师心理调适教师心理调适是指教师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困扰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健康。以下方法有助于教师心理调适:7.3.1增强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认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我调节。7.3.2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互相支持,共同应对压力。7.3.3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合理规划时间,平衡工作与生活,避免过度劳累。7.3.4培养兴趣爱好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释放压力。7.3.5寻求专业帮助遇到心理问题,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的帮助。第8章班级管理与心理辅导8.1班级管理策略8.1.1班级管理概述班级管理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有效的班级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节主要介绍班级管理的定义、目标、原则及现状。8.1.2班级管理策略分类本节从常规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情感管理四个方面对班级管理策略进行分类介绍,以帮助教师了解并运用多样化的管理方法。8.1.3班级管理策略的应用本节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详细阐述各类班级管理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与技巧。8.2心理辅导原理与方法8.2.1心理辅导概述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本节介绍心理辅导的定义、目标、原则及发展趋势。8.2.2心理辅导原理本节从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出发,介绍人本主义、认知行为、心理动力学等心理辅导理论,为教师提供理论指导。8.2.3心理辅导方法本节介绍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心理测量、心理剧等心理辅导方法,帮助教师掌握多种辅导技巧。8.3班级管理与心理辅导的融合8.3.1班级管理与心理辅导的关系本节阐述班级管理与心理辅导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二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融合与互补。8.3.2班级管理与心理辅导的实践结合本节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辅导,以实现学生心理健康与班级和谐发展的双重目标。8.3.3班级管理与心理辅导的创新发展本节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班级管理与心理辅导的创新发展路径,以期为教师提供更多启示与借鉴。(本章内容结束,末尾未带总结性话语。)第9章家庭教育与学校合作9.1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节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9.1.1家庭环境:家庭物质条件、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等都会影响家庭教育质量。9.1.2父母教育观念: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对家庭教育产生重要影响。9.1.3家庭教育时间与方式:家庭教育时间的分配、教育方式的选择等也会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9.1.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孩子的教育资源获取、教育机会等方面产生影响。9.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影响。要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9.2.1教育目标的统一:家庭与学校应共同确定孩子的教育目标,保证教育的一致性。9.2.2教育内容的互补: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内容上互相补充,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孩子全面发展。9.2.3教育方法的协同:家庭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事业单位个人述职报告
- 诊断学基础复习试题及答案
- 贵州xx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云计算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 棚户区改造项目背景与概述
- 2024年版全株青贮玉米交易协议规范版B版
- 2024年离职员工保密协议与离职后商业秘密保护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水电消防设施运营管理与维护承包合同3篇
- 2024年煤炭开采企业原煤采购安全生产责任书3篇
- 2024年林业育苗资源整合与开发合同协议3篇
- Morse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
- 院外会诊邀请单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 07K506 多联式空调机系统设计与施工安装
- HSK标准教程5下-课件-L
- 电脑基础知识
- 工程竣工预验收签到表
- 海尔集团培训管理手册
- GB/T 16252-2023成年人手部尺寸分型
- 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题
- 中国联通5G网联无人机系统安全架构白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