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yhhPAGEPAGE8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单元导读: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写景散文。或优美,或雄壮,或空灵,或清新,均显造化之妙。所选择的五首唐诗,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自然风光,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如郦道元的《三峡》生动地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描绘了富春江上秀丽的山水景物;《唐诗五首》中五首诗的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值得认真品味。驱动任务:2024年暑期文化和旅游市场创新不断,热度日升。即将迎来中秋、国庆等假期,生活在干旱地区的你,特别想去看看南方山清水秀的景观。请结合本单元文章内容,在各位导游(作者)的帮助下,制作一份完整的旅游攻略。攻略要求:1.旅行线路图(可寻求地理老师帮助)2.景点推荐及理由(任意两个)3.景点明信片创作(与2不同的任意两个)教学内容:旅游项目四《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1.积累“念”“遂”“相与”“盖”“但”等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2.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3.品读和揣摩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4.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其面对逆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1.积累“念”“遂”“相与”“盖”“但”等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2.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学习难点:3.品读和揣摩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4.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其面对逆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教学导入:自古以来,许多人都仰望过夜空那美丽、皎洁的月亮,欣赏它那充满魅力的脸庞。可是,不同的人,欣赏它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有的快乐,有的忧伤;有的欣喜,有的失落……今天,我们就随着苏轼的脚步,一起去欣赏承天寺那美丽的月色,品品他当时的心情吧!教学过程【资料补充】◎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集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背景链接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就写于他被贬黄州的第四年。驱动任务:黄州承天寺为了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游玩,开发制作一台大型沉侵式实景演出《夜游承天寺》。只要你能背诵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就可以免费进场参与此次演出,与苏轼、张怀民等共赏月下美景。恰逢国庆你在黄冈游玩,看到此消息,你决定前往承天寺参与此次活动。为了能够更好的参与表演,你通过以下步骤仔细研读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第一学程:品读月夜之美主问题1.有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交流解决。3.梳理文章内容。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词,并注上拼音,同时划出停顿。对照注释,独立翻译文章。方法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第二步:互学要求各组长组织组员就个人自学的困惑进行合作探究,2号整合探究结果。第三步:展学要求有节奏,有感情朗读课文。翻译做到信达雅。【设计意图】学习语文,要养成诵读好习惯!“声情并茂读古文,事半功倍学古文”熟读成诵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文言文的一贯做法。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久而久之,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翻译文言文注重积累,引导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懂的基础上,准确掌握本课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增加文言词汇量。预设答案1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语言结构:句式自由,长短句交错,兼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预设答案2古今异义月色入户(古义:门。今义:人家,住户。)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相与步于中庭(古义:共同,一起。今义:相处。)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耳朵。)一词多义与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和、跟)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者念无与为乐者(代词,……的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助词,与“如”连用,可译为“像……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成语积累夜不闭户月色入户(门)随心所欲解衣欲睡(想要)文言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预设答案3记承记叙:寻伴夜游天寺描写:庭中月色夜游抒情:月下感叹第二学程:欣赏月夜之景主问题:王国维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文章记叙部分,用你常见的表情符号标注当时作者心情。阅读文章写景部分,分析其美在何处?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答李端叔书》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1.朗读记叙部分的内容,圈出表示事件的句子,找准关键词,结合补充资料,找出相应的表情符号,绘制成一幅曲线图。2.默读写景部分内容,回顾写景常用的手法,从写作手法、修辞手法两个角度分析景物美在何处。第二步:互学要求各组长组织组员就个人自学的困惑进行合作探究,2号整合探究结果,3/4号做好笔记。第三步:展学要求1.小组展示,声音洪亮,自信果敢。2.其他同学仔细听,适时作出补充与更正。【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分析当夜苏轼相关事件及心情,进而品读所写的景物,为后面分析人物心情做铺垫。【答案预设】欣然起行:欣然:描述一个人因为某种事情而感到高兴和满意。在文中表达了作者看到美好月色时的愉悦和兴奋。念无与为乐者:孤独失意之感,从念无与为乐者可见。作者被贬之后,知音难求,孤独寂寞,见有这样好的月光,就起身出去赏月,以排解烦恼。另外,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却被贬官黄州。有职无权,无处诉说,心中难免有抑郁不得志的悲凉。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遂:于是,就;点出苏轼与张怀民二人的趣味相同亦:也、竟;①惊喜不已(怀民竟然也没有睡);②意料之中(怀民当然也不会睡)当时作者遭受贬谪内心苦闷,只有张怀民与他交好,深夜寻至,适逢好友也未曾睡去,可见张怀民和自己两人心意相通、情趣相投、互为知己,这让作者欣喜。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明净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②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句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③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衬托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总:这句话描写月色却未着一个“月”字,然作者却将“皓月当空,月光流泻,在院落洒下一片清辉;庭院盈盈,明澈如水,似有微波荡漾;竹枝摇曳,柏树依稀,影影绰绰,宛若水中藻荇交织,缠绵动人。”这种景象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来。第四学程:感悟闲人心境主问题:国学大师王国维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文章抒情部分,结合全文,理解“闲人”的意思。资料补充1: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入狱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获释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此文作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资料补充2:张怀民,名梦得。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屈居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低级事务官)之类的小官,初时寓居承天寺。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赋词相赠。资料补充3苏轼曾写过一句话:“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本是苏轼的受难之地,但苏轼却以他豁达的胸襟为民请命、建功立业,足见其旷达。学法指导第一步:互学要求各组长组织组员自学补充资料,结合全文探索作者情感,完善曲线图。2号整合探究结果,3/4号做好笔记。第三步:展学要求1.小组展示,声音洪亮,自信果敢。2.其他同学仔细听,适时作出补充与更正。【设计意图】借助补充资料,知人论世从源头处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心态。【答案预设】 政治处境: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的悲凉无处可诉说。夜游心境:空灵自在,优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景象。①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一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只好深夜闲游赏月:②自许之意:正是因为颇具闲情雅致,才能在人生低谷时仍然看到美景,表现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拓展】赏析《与朱元思书》写景之妙1.巧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现景物特征。如“共色”“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都具有画面感,能激发想象,让人如见其景。2.多角度写景。如描写富春江景色的形、声、色等。3.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等。4.情景交融,寄情于景。5.整体布局巧妙,结构安排得当。采用“总—分”的形式构建全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6.语言美。句式整齐、音韵和谐、骈散相间,别有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三、教学总结作者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表达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对澄澈透明而美妙的月色的描绘,透露出虽遭贬谪,却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心境,也含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