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综合测试(一)_第1页
阶段综合测试(一)_第2页
阶段综合测试(一)_第3页
阶段综合测试(一)_第4页
阶段综合测试(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综合测试(一)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福建漳州模拟]2021年10月,中国考古学会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下表为入选该名单的38项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情况。“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表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遗址数3679922依据上表,可以推知()A.早期中华文明各自独立发展B.南方与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活跃C.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D.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2.[2024·山东日照期末]汉字“家”的字义,商代卜辞首先为“氏族宗庙”,也有“氏族(宗族)”之义;西周金文中均为“氏族(宗族)”;春秋时代主要为“氏族(宗族)”,也有“宗庙”之义;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出现“个体家庭”之义。这一演变过程表明()A.宗族宗法观念加强B.个体农业经济产生C.社会组织形式变化D.血缘关系纽带松弛3.[2024·江苏如皋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提出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当时这些主张()A.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B.掀起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C.培育了自强不息的高尚精神境界D.体现了崇德向善的积极社会风尚4.[2024·安徽合肥模拟]《荀子·王制篇》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长途贩运贸易日益兴盛B.民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C.各地经济联系较为密切D.百姓生活水平世界领先5.[2024·广东大湾区模拟]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A.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B.改变了以法为教的治国方针C.尝试采用外儒内法统治策略D.维护纲常伦纪是其立国根基6.[2024·吉林白山模拟]右图所示为汉代画像砖中的考绩场景,郡国地方官员到年底要进行“上计”,向中央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等事宜,并接受考课。这表明汉代()A.中央重视对地方的控制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地方监察制度日益完善D.选官标准强调德才兼备7.[2024·江苏泰州高三期末]西汉元始五年,高都里人朱凌在制定家庭土地变动契约文书时,请县、乡三老等,“为先令券书”,同时还邀请了乡间名望人士及亲属共同见证。这说明当时()A.政府禁止民间的土地交易B.契约文书受制于政府抑商政策C.民间私有财产权观念强化D.基层组织开创集体议事的模式8.[2024·江苏南通质检]在汉代,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官吏任职期间,只要不犯赃罪,即使与孝廉、茂才等察举升迁方式无缘,依然可依功劳等次累升至郡国长官一级。若自动去职或免职后,仍可按累积的功劳,再次被征用。据此可知,汉代()A.察举制以功劳为升迁依据B.官僚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C.官吏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D.郡国长官控制地方选人权9.[2024·河北张家口模拟]西晋王朝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凡在中央政府担任现职,又兼领本州郡的大小中正,须定期在洛阳东门外“设幔陈席”,聚会一处,及时交换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对人物进行品评。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B.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拓宽士族入仕的途径D.增强人才选拔的客观性10.[2024·广东新高考调研]《魏书·乐志》记载:孝文帝搜求古乐,“垂心雅古,务正音声”,命中书监高闾与太乐“详采古今,理定雅乐”。直到精通江左文化的王肃的到来,才最终为孝文帝完成了此心愿。孝文帝上述举措旨在()A.打击北方门阀士族的势力B.以雅乐取代游牧民族俗乐C.学习南方士族的先进文化D.以艺术融合促进政治认同11.[2024·山东威海模拟]唐初继续实行士兵自备粮饷武器的府兵制。722年,张说建议裁军归农,并主张“召募壮士充宿卫”。750年左右,府兵制退出历史舞台。唐代兵制的演变()A.受到了税制改革的影响B.体现了土地制度的变化C.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导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12.[2024·江苏扬州调研]为了照顾外邦学生,唐朝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如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十八岁考中进士,后在唐淮南节度使军中任职。这可以佐证唐朝()A.对外政策的开放性B.民族关系的交融性C.选官方式的多样性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13.[2024·山东潍坊模拟]唐代的驿兼有“官旅”(官员旅店)和“邮传”(文书传送)两种职能;宋代时,驿成为单纯的官员旅店,“邮传”职能由新设的、较为密集的“递铺”承担。这一变化()A.提升了国家行政效率B.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C.密切了各地民众联系D.促进了各地商品交流14.[2024·“皖豫名校联盟”联考]榷场是宋代在边境地区设立的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场所。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有辽国商人到未设榷场的瀛州进行贩易,被当地百姓发觉,因此被勒索了大量钱财后方得免除报官。这反映出,宋代()A.边境贸易管理严格B.百姓排斥榷场贸易C.商业税收受到重视D.边境走私得到遏制15.[2024·云南曲靖模拟]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在于“有贡就有市”。《明会典》中作为“正贡”的贡品记载,日本国仅见20种;而据《皇明永乐志》物品清单显示,日本一国的物品达到248种之多。据此可推知,当时()A.官方严格奉行海禁政策B.民间贸易占有重要地位C.朝贡贸易阻碍经济发展D.朝贡贸易体系受到冲击16.[2024·“皖豫名校联盟”联考]乾隆时期,《襄阳府志》提到“春末夏初,(玉米)即成蛀秕,不可久贮耳”,所以玉米除保留基本的口粮外,大多被人们用来换取盐等生活必需品。这一状况()A.阻碍了玉米种植的推广B.缓解了市场上粮食危机C.加剧了市场粮价的暴涨D.助推了粮食商品化发展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4·湖南永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西周建立以后,周公旦在周人原有的礼仪文化的基础之上,积极吸收整合了夏商的礼仪文化,改造出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统治的礼乐文化。它既是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反映,也是周人具体实践的总结。《周礼》《仪礼》《礼记》等是反映先秦时期礼乐文化的典籍,尽管对于其成书时间等诸多问题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典籍主要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内容十分广泛,上到国家的立法行政、各级贵族的权利义务,下至衣食住行、婚嫁丧葬、迎来送往,几乎无所不包。进入春秋时期,王室衰落,礼崩乐坏,礼乐文化由此衰落。但它被孔子、孟子等诸子加以改造后,纳入儒家文化体系中,从而融入到中华文化血脉之中,在此后的两千五百多年里,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摘编自马庆伟《礼乐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新时代意义》材料二先秦儒法之争并非“人治”与“法治”的对立。汉代新儒学融合百家,也终结了儒法之争。中华法系是礼法体制、礼法法系,并形成了帝制中国“礼法之治”的治理模式和志士仁人对“良法善治”的不懈追求。礼法仍存活在中国人的法文化血液深层之处,其中不乏有益于建构现代法治中国的元素和智慧。在法制和法文化领域,建立文化自信和接续、转化、弘扬传统,应从礼法传统入手,一味地从法家“法治”、儒家“德治”去分头寻找,可能本身就已陷于路径选择之误。——摘编自俞荣根《超越儒法之争——礼法传统中的现代法治价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时期礼乐文化的历史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礼法传统”与“现代法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18.[2024·广东揭阳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西晋朝廷秘阁藏书29945卷;南朝宋朝廷秘阁藏书15074卷;南朝齐朝廷秘阁藏书18010卷;南朝统治者多次下诏向民间征书。——据[西晋]荀勖《晋中经簿》、[南朝]王俭《宋元徽元年秘阁四部书目录》、[南朝]谢朏等《齐永明元年秘阁四部目录》等整理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曾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后魏(北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据[北朝]魏收《魏书·孝文帝纪》、[唐]魏征等《隋书·经籍志》等整理材料三有道士献道书,侍臣请留观之,或有可取。上曰:“彼所献书,非存神固气之道,即炼丹烧药之说,朕焉用此。朕所用者,圣贤之道;所需者,治术。将跻天下生民寿域,岂独一己之长生久视哉。苟一受其献,迂诞怪妄之士必争来矣,故斥之,毋为所惑。”——摘编自《明太祖宝训》(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南朝统治者和北魏统治者竞相下诏征书的背景,并说明孝文帝征书的目的。(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理政思想。(4分)(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评议古代征书献书活动。(4分)

19.[2024·福建联考]某中学小组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问题,收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下表为北宋前四朝宰相出身状况一览表。朝代宰相总人数科举出身人数科举出身所占比例非科举出身所占人数非科举出身所占比例太祖朝6350%350%太宗朝9667%333%真宗朝111091%19%仁宗朝232296%14%——元朝脱脱等修撰《宋史》材料二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誉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奏折)材料三(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1)分别指出上述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