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七讲
古代辞赋赋是中国古代文体中比较特别的一种。传统上把文章分为散文和韵文两类,赋作为文体则韵散间出,不是韵文,也不是散文,又兼具韵文、散文的一些特点。正因为它兼具不同文体的特点,更能体现汉语文章不同于其他语言文章的特有风格和文化底蕴,因而值得我们特别介绍。第一部分概述一、赋体的起源与特征赋是两汉四百年间最流行的文体,以至于有“汉赋”的专名,而把他当成两汉时期的文学代表,“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汉赋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在文体前表明时代,只是说明这一文体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高峰,并不说明这一文体是在这个时代突然出现的,它的产生和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名称,据现有材料记载,它最早流行于战国时代,《荀子·赋篇》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说:“春秋以后,周道寝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即荀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讽,咸有恻隐古诗之义。”这说明赋体始于荀卿。《赋篇》所要表现的是礼、知、云、蚕、箴(针)五种事物,是采用当时流行的“隐语”的手法写成的。隐语或称“廋辞”,是古代对谜语的一种称呼。从文献材料看,在春秋战国时期,隐语在诸侯各国宫廷中流行,不少国君贵族都十分喜欢它,成为宫廷中娱乐的一种方式。隐语(廋辞)还和“歌诗”、“赋诗”一样,也用语外交场合,成为表达政治意图的一种手段。先秦至汉的说隐语者,多为宫廷中的倡优,他们的地位很低。隐语(即谜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借助于隐语或暗示的语言手段表现他们对于周围事物特征的认识,作为开发智力、测验智能的方法而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它委婉含蓄,亦庄亦谐,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对人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它能进入宫廷,这一点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劳动人民在制作隐语时,也将自己的是非观念、爱憎情感融入其中,“寓教于乐”,通过巧妙的寓意或影射,起着一定的讽喻、劝诫和教育作用。这与诗歌、散文那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荀子写《赋篇》正是看到了隐语的这一特点,才采用了这种形式。我们虽不能由此得出赋来源于隐语的结论,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承接的关系,是可以肯定的。赋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也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清代的章学诚在他的《校雠通义·汉志诗赋论》中说得更为具体:“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于战国诸子。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恢廓声势,苏、张纵横之体也;排比谐隐,韩非《储说》之属也;徵材聚事,《吕览》类辑之义也。”这就进一步说明了赋体的内容和形式上与《诗经》、《楚辞》和先秦诸子散文的关联,它吸取了先秦诗歌的韵美,诸子散文、特别是《楚辞》铺陈排比和自由灵活的表现形式。可见,“辞”与“赋”在发展源流上关系密切。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论述赋的起源时,在先秦时代,他提及了荀子、屈原和宋玉。据《汉书·艺文志》,宋玉有作品十六篇,今传为宋玉的作品,除《九辩》是楚辞体的作品,还有《文选》著录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古文苑》著录的《讽赋》、《笛赋》、《钓赋》、《大言赋》、《小言赋》,都是赋体作品,另《文选》还著录有宋玉的《对楚王问》,虽不是以赋名篇,实是赋之别体。宋玉是以赋的创作知名于世的。他的作品与屈原所不同的,在司马迁看来是“莫敢直谏”,即不能如屈原在其创作中那样以强烈的爱憎感情,直率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以及对昏君佞臣的谴责与抨击。与“直谏”一词相对应的,还有“谲谏”一词,所谓“谲谏”,是指劝谏时,不直言其过失,隐约其词,委婉说之,使之自悟。宋玉的赋,虽然不是如荀子《赋篇》那样采用“隐语”的表现方式,但他在赋中使用各种比喻来描摹事物的特征,手法与《赋篇》不无相似之处,作者讽谏的用意是有的,但表现得十分委婉,意在言外,这就是“谲谏”,也可以说是《荀子·赋篇》的进一步发展,而与汉代赋家协作的手法和用心接近了。宋玉的赋全用主客问答的方式结构篇章,表明他在写作时,对于文体已有较为自觉的认识,在确定赋的体制方面,宋玉的赋是超前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汉赋在体制上与宋玉的赋没有多少差别,只是在题材方面有所开掘、扩大。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联系有关宋玉生平的记载如《韩诗外传》、《新序》等,可以知道宋玉出身寒微,虽为文士,而在楚国宫廷中的地位实际上与倡优相似,常在国君左右,侍从游宴,调笑献媚,以求得君主的恩宠。文士的这种处境,在西汉前期仍然如此。文士的这种处境,使宋玉不可能写出像屈原的《离骚》、《九章》那样敢怒敢骂、嫉恶如仇的抒情诗篇,而只能采取赋这种形式,把自己的感情隐藏起来,在铺张扬厉的描写中,在似赞似颂的美辞中,极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这也正是封建集权的西汉王朝统治下汉赋作者的心态,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所说的“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不仅是对滑稽家的赞扬,也道出了先秦至汉代赋家写赋的苦心。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刘勰以“铺采摛文”来概括赋的表现手法,以“体物写志”来概括赋的内容,以汉赋来论是很精当的。但他认为赋作为文体是从作为《诗经》之“六义”之一的赋发展而来的,并不准确。那么,作为文体的赋,含意是什么呢?从字义上讲,赋出了“铺陈”、“直陈其事”的解释外,还有“口诵”的意思。《汉书·艺文志》引《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由此可见:赋是“不歌而诵”的,是适宜于口诵朗读的一种文体。从我国文学史看,诗歌的产生先于散文,它在最初阶段与音乐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诗经》三百零五篇全部都是合乐歌唱的,《左传》等先秦文献中,既有“歌诗”的记载,又有“赋诗”的记载。所谓“赋诗”,就是口头诵读《诗经》中的作品,但这不等于平时的说话。朱自清在《诗言志辩》中引用了《周礼·大司乐》郑玄注“以声节之曰诵”之后,又引用《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然后他解释说:“‘诵’,无弦乐相配,似乎只有节奏——也许是配鼓罢。”这当时口头诵读——赋诗的确切含意。赋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它不同于《诗经》的各篇,是不合乐歌唱的,当时的人们根据这一特点,把它称之为“赋”,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从荀子、宋玉的作品来看,赋作为文体,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于铺叙和描写,接近于传统的散文,但赋在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在形式上又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且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结构篇章。沿着这条路在汉代特定的政治、文化土壤中发展成为汉代文学的代表体式——汉大赋。汉代人通常称“楚辞”为“赋”。《史记》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说“屈原赋二十五篇”。因而,“楚辞”又有“屈赋”、“骚赋”、“楚赋”等名称。其实,“楚辞”与“赋”是两种不同的文体。“楚辞”是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的诗歌,“赋”则是“铺采摛文”,咏物说理为主的押韵散文。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辞与赋,作为两种文学体裁,都是在战国时代楚国先后出现的,赋之兴起在楚辞之后。楚辞作为“一代之文学”在战国时代已达到了它的光辉顶点,而赋距离它们繁荣时期还有近两百年的路途。正是由于这样,在这两种文体并行发展的时候,正在生长的赋不断地向楚辞吸取营养,特别是在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上有更多的借鉴。而汉初文化有明显楚地域的影响,不少文士热心于楚辞的研读和传播,这就造成了在两汉四百年,与汉大赋并行发展的,还有以抒发情感为主的所谓骚体赋这一分支。赋的形式特点和文体规范、赋的功能见课本。二、辞赋的类型主要有大赋、骚体赋、俳赋、律赋、文赋、俗赋几种类型。(一)汉大赋大赋主要流行于汉代,多长篇巨制。这种赋以铺叙帝王贵族的游猎、宫苑、京都为主要内容,“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是沿着荀宋赋的特点发展变化而来的。它在描写对象上有重大突破,大至江河湖泊、山林沼泽、苑囿宫室,小至鸟兽虫鱼、草木花卉,都成了作者的描写对象,并极尽其想象和铺张的能事,努力展现人们生活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具体形态。在形式结构上,改变了主客问答中作者为一方的叙述方式,人物出于虚构,以第三者的口吻展开描写,这给作者的写作以更多的灵活性,使之不受时间、空间和真实时间的限制,可以根据作者创作意图进行构思,层层推衍,不仅扩展了作品的容纳能力,而且使作品有了波澜起伏,在纵横交错的铺叙之中,环环相扣,互相映衬,就文章本身也给人以恢弘壮阔的印象。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中间是赋的本体;结尾有“乱”或“讯”或“系”等。所谓“序”即篇首的序言,是说明作赋原因的。所谓“乱”,即篇末的“乱辞”,是概括全篇大意的。“序”不是各篇赋都要具备,而“乱”和“讯”或“系”,则汉赋中往往有这一部分。以现存的汉赋作品而论,枚乘的《七发》,虽然不是以赋名篇的作品,但它最早体现了上述特点,历来把它看成是汉大赋形成的标志。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则是汉大赋的典范之作,它所确定的体制,成为后来汉赋作家写作汉大赋的样板,它们的写作动机可能与司马相如不同,它们在写作题材上也有开掘,但在体制上却没有什么变化。正因为如此,司马相如成为了汉赋最有代表的作家,是站在汉赋发展的顶峰上的人物。西汉末年的扬雄,除了模仿《子虚上林赋》写有《羽猎赋》、《长杨赋》等赋,他早年写的《蜀都赋》,开东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之先河,扬雄、班固、张衡在汉大赋的题材开掘上有自己的贡献,与司马相如并列,被后人成为“汉赋四大家”。(二)骚体赋骚体赋,或称抒情小赋。称其为骚体赋,是因其在表现形式和语言上更多地借鉴楚辞;称其为抒情小赋,是因为较之汉大赋,它们的形制较小,且多以抒情为主。但而这并非完全重合的概念,因为汉赋中有的体制短小,但并不袭用楚辞的体式,或纯用散体,或如诗行,称骚体赋或抒情小赋,是就大多数而言的。从汉代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可以认为汉大赋是汉赋发展的主流,它在两汉四百年间有一个兴起、繁荣、衰落的过程,但我们还应注意到,与之并行的是骚体赋、抒情小赋的产生和发展,它在整个汉代也是绵延不绝的,无论就数量和质量,或者就其对后世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我们都必须对骚体赋、抒情小赋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作家而言,贾谊无疑是汉代骚体赋的开创者,他的《吊屈原赋》、《鹏鸟赋》是汉代现存最早的骚体赋作。司马相如、扬雄都是汉大赋的代表作家,但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扬雄的《逐贫赋》,或抒情,或言志,都表现了他们多方面的才能。两汉之际的班彪在逃难之际写的《北征赋》,既抒写了自己遭遇的不幸,也感叹时世的衰乱,是后来纪行诗、赋的开山作。张衡的《归田赋》,运用清丽抒情的文句,描写春天自然景物的美妙和自己归田后心情的恬淡安适,完全脱尽大赋浮夸、堆砌、板滞的毛病,确实使人耳目一新,把它的出现作为汉赋转变的标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东汉末,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由于现实的黑暗残酷,他们在作品中表现了更加激烈的愤怨情绪,突出了文学创作的个性化特征。(三)俳赋俳赋,又称骈赋。俳赋的主要特点是追求字句上的工整对仗,音节上的轻重协调。清孙梅在《四六丛话》中说:“左(思)陆(机)以下,渐趋整炼,齐梁而降,益事妍华。古赋一变而为骈赋。江(淹)鲍(照)虎步于前,金声玉润;徐(陵)庾(信)鸿骞于后,绣错绮交,固非古音之洋洋,亦未如律体之靡靡也。”这段话既说明了赋从古到俳的演变,也概述了俳赋的主要特征。俳赋的产生与这一时期骈文兴起而形成的流行文体有密切关系,俳赋就是用骈文的手法写赋,俳赋是骈文的一个门类,而如果从产生的前后来说,甚至可以认为骈文的形制首先体现于赋中,再推广到其他文体。早期的汉赋中也有一些对仗句,自东汉中期以后赋家运用对仗句较多,似乎表明了当时写作的一种趋向。魏晋以后,赋的骈化更加明显,从曹植的《洛神赋》、左思的《三都赋》、陆机的《文赋》等名篇已可以看出,在句式上追求整炼、排偶的风气已经形成。到了南北朝时期,对仗工整、辞藻华丽、新巧,更成为赋家的自觉的追求,鲍照的《芜城赋》、江淹的《恨赋》、《别赋》、谢庄的《月赋》、庾信的《哀江南赋》、《小园赋》等,在当时即号为名篇,而无不是赋体了。(四)律赋律赋,这是适应唐宋科举考试用赋而产生的新赋体。它是在六朝俳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除讲究对仗工整外,因为是用于科举考试,要便于考官分出高低,它更要统一命题、限韵、限时间、限字数。以限韵而言,不仅讲韵数、讲平仄,还讲次韵(按所限韵脚,依次来押)。正是由于这样严格的限制,而内容不是阐释经义,就是对统治者歌功颂德,因此很少有佳作流传。(五)文赋文赋,是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不同于俳赋、律赋对骈偶、用韵的限制,而接近于古文。文赋一般不排斥对偶句,但并不刻意追求,趋向于散文化,也可以说是唐宋人写的古赋。文赋虽也同汉赋一样有铺成的特点,但它借鉴于当时古文写作的句式、章法和气韵,克服了汉赋用字古奥、堆砌的毛病,文辞清新秀美,抒情状物,均以个人体验为主,因此有不少名篇佳作传世,如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六)俗赋三、辞赋的发展(一)两汉赋汉赋之所以在汉代兴盛起来, 其原因是:1、帝王的爱好与提倡。汉自武帝以来,宣帝、元帝、成帝以及诸侯王如梁孝王、淮南王等,出于他们“润色鸿业”、“粉饰太平”和“虞悦耳目”的需要,都很爱好辞赋,并加以大力提倡。例如汉武帝,“每宴见,谈说得失及方技赋颂。”(《汉书·刘安传》)当他读了《子虚赋》后,赞叹地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经人推荐,得知为司马相如所作,立即召见,并封为郎官,委以重任。由于这种奖励政策,使他身边的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汉宣帝亦好辞赋,《汉书·王褒传》载宣帝曾说:“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辟如女工有绮縠,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悦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讽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就是到桓、灵衰世,尽管当时许多文人遭到“党锢之祸”,而一些赋家却得到皇帝的眷宠。正由于有汉一代帝王对辞赋的爱好和提倡,因而使汉赋盛极一时,在汉代文坛上占压倒优势。2、献赋、考赋的制度。班固《两都赋序》说:“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吾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司马相如就因献了《子虚上林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从而平步青云。《七发》作者枚乘的儿子枚皋,也因善于作赋逢迎,而得贵幸。宣帝时的王褒,因上《圣主得贤臣赋》博得宣帝的青睐,后从宣帝放猎,“所幸宫馆,辄为歌颂,……擢褒为谏大夫。”(《汉书·王褒传》)由此可见,武宣之世已开献赋之风。这种因献一赋而得贵幸的献赋制度,到了东汉顺帝时,就成为以赋颂取士的制度。从此献赋、考赋成为汉代士人的进身之阶和利禄之途。因此,当时士人竞为辞赋,夸奇斗富,阿谀逢迎,希图骇动人主,独邀恩宠,因而使汉赋成为一种应制趋时的文学,赋的写作越来越盛行。3、儒学的兴盛和文化的发达。随着汉帝国经济的回复和发展以及国力的强盛,汉初盛行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因而注重礼节、宣扬大一统的儒家思想应运而生。至汉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有汉一代的统治思想,因而也成为当时“侈丽宏衍”、“歌功颂德”的汉赋创作的指导思想。所以随着儒学的兴盛,描写宫殿、苑囿、田猎、郊祀的叙事体物大赋风靡一时。正由于儒学的兴盛,因而钻研经书的训诂之学也大盛,小学(即文字学)也随着发达起来,当时的赋家,往往也是文字学家。由于文字学的发达,这对夸艳斗靡,喜用奇文怪字的汉赋发展来说,起了促进作用。同时汉初汲取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教训,除秦“挟书”之律,广开献书之路,大收篇籍。至东汉光武帝时,王朝藏书用车载达“两千多辆”。另一方面,汉武帝“兴太学,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员。”至东汉顺帝时,太学生达三万多人,郡县中的学校“如林”,学校教育的空前发达,为汉赋的创作培养了一批作家队伍。加上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发明了用树皮、破布、鱼网造纸,大大改进了书写材料,这给汉赋的传播提供了方便。特别是两汉的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艺术也很发达,直接给汉赋创作提供了素材。汉赋正是在上述诸原因的影响下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有汉一代的正统文学。汉赋有它局限的一面,因为它是在汉代统治者大力倡导的特定条件之下兴盛起来的,汉赋作者为了博得帝王的欢心青睐和自己的功名利禄,不得不矫揉造作,写一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因此,一篇堂堂皇皇的大赋,往往内容空虚,思想贫弱,是个空架子,郑振铎先生把它比作是“一具五彩斑烂的中空的画漆的立柜”。(《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勰更一针见血地指出:“繁花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诫。”(《文心雕龙·诠赋》)正道出了汉大赋华而不实的致命弱点,汉大赋也因此大大削弱了自己的艺术生命力。加以大赋在表现形式上由于因袭模仿,以致僵化、板滞;在文字上,由于喜用奇词僻字,以致冷僻生奥,令人难以卒读。但是,汉赋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它为中国文学形式美的塑造提供了典范,开启了讲究文采的文学先河。(二)魏晋六朝赋辞赋开始呈现新的面貌,内容上抒情化,语言形式上骈俪化。此时流行的是抒情小赋。(三)唐赋唐赋的成就很高,最有成就的是律赋。(四)两宋赋宋代辞赋有所创新,体制上承接唐赋平易化的发展趋势,形成了文赋;出现了大量以说理见长的赋。(五)元明清赋此时辞赋创作数量惊人,但成就不如前代。第二部分文选一、王粲《登楼赋》(一)作家生平及时代背景简介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西南)人。自幼聪颖,博学强记,颇为大文学家蔡邕所赏识,年轻时就很有才名,系“建安七子”之一。西京扰乱,他避难荆州,依刘表,未被重用。后归曹操,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由于他亲历乱离,目睹当时社会的动乱,感受较深,因此,部分作品现实性颇为强烈。他的诗赋注重锻字炼句,风格清丽。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王粲的赋,刘勰誉之为“魏晋之赋首”(《文心雕龙·诠赋》)。后人将他和曹植相比,合称“曹王”。有《王侍中集》。据《三国志·魏志》记载,汉献帝西迁,王粲跟从至长安,他才学出众颇受当时著名学者蔡邕的推崇,但长安纷乱,他不得已到荆州依附刘表。王粲其貌不扬,身体瘦弱,行为又不拘小节,刘表因此并不重用他。对王粲而言,远离乡关、功业无成,内心是痛苦的。《登楼赋》借登楼观览,抒写了作者因久留客地,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思乡情绪。这篇赋写景和抒情结合,风格沉郁悲凉,语言优美流畅,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中的代表作品。(二)文本分析第一段:登楼所见写楼的地势和登楼所见。第二段:怀土思乡写怀乡情绪之强烈,并说明人们对故乡的情感并不因处境不同而有所改变。第三段:伤时忧己写时光易逝,才能不能施展的苦闷。(三)课文总结1、注重借景抒情、因情设景:登楼销忧→近望(白日景色)→遥望(北方故乡)→近望(黄昏景色)2、由《登楼赋》谈中国古代的登高文化。王粲的《登楼赋》可谓我国古代登高之作的里程碑。它是登高文化兴起的奠基之作,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影响的登高之作;几乎涵盖了历代登高之作的思想内容,是其后文人登高抒怀的母体;体现了古代登高之作的最高艺术成就。充分认识这篇抒情小赋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无疑有重要意义。(1)盛赞景色之美(2)抒羁旅流离之苦和思乡怀国之殷(3)发人生苦短多舛之叹和壮志难酬之忧其他登高作品:《登鹳雀楼》(王之涣)、《登高》(杜甫)、《岳阳楼记》(《范仲淹》)(具体讲解内容可参考资料1,可设计课堂讨论。)二、萧绎《采莲赋》(一)作家简介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元帝。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萧绎盲一目,少聪颖,好读书,善五言诗。与裴子野、刘显、萧子云、张缵及当时其他俊才为布衣之交。常说:“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但性矫饰,多猜忌。藏书十四万卷,于江陵城破时自己烧毁。生平著述甚富,凡二十种,四百余卷,今仅存《金楼子》。所绘《职贡图》尚存北宋摹本。明代张溥辑有《梁元帝集》一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二)文本分析动静相宜、情景交融,体现出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三)课文总结1、《采莲赋》是南朝抒情小赋中的佳作。2、中国文学中的采莲主题采莲是南方水乡最具特征、代表性的场景;采莲活动是南方女子最日常的劳动;采莲女是江南女子的代名词。采莲是自由生活的方式;采莲代表了与宗教生活相对的世俗生活。其他采莲主题作品:《江南》、《西洲曲》、《采莲曲》(李白)、《采莲曲》(朱湘)(具体讲解内容可参考资料2,可设计课堂讨论。)三、江淹《别赋》(一)作家简介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出身孤寒,沉静好学,历仕宋、齐、梁三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诗歌风格幽深奇丽,长于拟古。长抒情小赋,尤以《恨赋》、《别赋》最为著名。有《江文通集》。(二)文本分析第一段:总起泛写别离双方的悲伤情况。第二段:由“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一句转而描绘各类分别的场景。第三段至第九段:铺陈各种别离之情状,写特定人物同中有异的别离之情。(富贵者之别、剑客游侠之别、从军之别、远赴绝国之别、夫妇之别、方外之别、情人之别)第十段:总结写别情痛苦之深,非笔墨所能形容。(三)课文总结1、《别赋》是一篇著名的抒情小赋。齐梁之际,赋摆脱传统板滞凝重的形式向抒情言志的小赋发展过渡,并用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这篇赋便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划等艺术方法,通过对各种别离情状的描写,展现动人的情感世界。2、《别赋》结构严谨,所采用的是典型的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首先提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语作为全文的主旨,总起数句,然后自然地由“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一句转而描绘各类分别的场景。后又一缩,以“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决之情者乎!”作结。全文结构紧凑,前后呼应。第八讲古代散文讲稿一、古代散文概述(见教材概述部分)二、刘伶的《酒德颂》讲解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晋书·刘伶传》说:“(伶)身长六尺,容貌甚陋……不妄交游,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可见,他与阮籍、嵇康等人的政治见解和人生态度是相同的。正因为如此,他尊崇老庄,主张无为而治,并向晋武帝进献这样的言论,结果却因此遭到罢官的处罚。魏晋之时,由于汉末的社会动乱使人们看到了儒家思想的缺陷和不足,人们出于找到新的拯救社会方法的目的,便把眼光投向了道家,并将其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这样便兴起了玄学,“竹林七贤”可谓是这样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魏晋之际,曹氏和司马氏争夺权利的斗争十分激烈,其时名士少有全者,一些人为避祸,当然也是为了和司马氏政权斗争,便提倡老庄,反对“名教”,同时沉溺美酒,行为怪诞,阮籍、刘伶便是最好的例子。他们表面上行为乖张,其实内心却寓含着与社会不公的抗争,表现了利用道家来与社会黑暗抗争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反叛精神。正因为如此,刘伶一生放浪形骸,《晋书》本传说他“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chā)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表现出了一种不以生死为意的洒脱人生态度。当然,他一生也无心于文翰,故其传世作品仅《酒德颂》一篇。尽管刘伶传世文章不多,但这篇文章却是散文中的精品,它一方面为我们了解刘伶的思想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考察魏晋名士风度提供了切实的参考资料,难怪《世说新语·文学》曰:“刘伶著《酒徳颂》,意气所寄。”此言确实不假。《酒德颂》以“大人先生”为一方,这种人胸襟阔大,以为从开天辟地到如今只不过是一个早上的事,一万年只不过是一刹那间的事;他以日月为门窗,以八荒为庭院街道。他行路不用驾车,居住无需房屋,以青天为幕,以大地作席,逍遥自在,也就能“唯酒是务,焉知其余”。这“大人先生”无疑是刘伶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按照他的见解,这种人人品最高,行为最超脱,是刘伶等人追求的理想境界。而另一方面,以“贵介公子”和“措绅处士”为一方,他们坚决维护封建礼法制度,一听到“大人先生”在“唯酒是务,焉知其余”,便暴跳如雷,奋袂攘襟,怒目切齿,一种“卫道士”的姿态令人讨厌地呈现了出来。文章用两种截然相反的政治观与人生观做对比开头,真是开门见山,一语破的,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气息。接着文章笔锋一转,写“大人先生”答复“贵介公子”和“搢绅处士”的攻击。他以一种什么态度对待这些怒目切齿、奋袂攘襟的俗物呢?他是以“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踑踞,枕麴藉糟”的态度来回答他们的攻击的,这和阮籍以大醉六十日拒绝司马昭为其子司马炎求婚于籍的策略是一样的。史载伶“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徐曰:‘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可见他运用阮籍“软对抗”的方式甚精,在十分黑暗残酷的暴政之下,他用这种方法保全了自己。颜延之咏刘伶诗“韬精日沉饮,谁知非荒宴。颂酒虽短章,深衷自此见”,正说破了这个道理。随后作品叙述了“大人先生”大醉后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在“大人先生”看来,就是雷霆、泰山这类所谓严厉、高大的东西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它们看似威猛高大,其实渺小、微不足道的很,因为即使是世上的万物亦不过如“江海之载浮萍”而已,它们是根本无法与超越了天地日月、又不为利欲寒热动心的“大人先生”相比的。因此,在“大人先生”看来,又有什么必要对一些礼法之士的指责介意发愁呢?!还是快乐地享受他的美酒吧。最后,“贵介公子”和“搢绅处士”被他的这种洒脱的行为感化了,正如“螟蛉”之子最终为气候所感化变为“蜾蠃”之子一样。文章就此戛然而至,一切尽在不言之中,胜利者的喜悦由此可想而知。“竹林七贤”的作品,除阮籍、嵇康的有反抗精神,气象峥嵘,敢于与统治者犯难,有些值得称道的外,其他人的作品多颓唐厌世,能为后人借鉴的不多,但刘伶的这篇文章却是个例外。文章通过对“唯酒是务”的大人先生的描绘,塑造了一个不受时空束缚,行无踪迹,居无定所,睥睨世俗,蔑视礼法的“大人先生”形象,表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对自己的反对者的蔑视,其中透露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和高扬人格的力量,正是这种气概和力量最终感化了自己的反对者,并让它们不再反对自己。因此,这篇文章表面上看似颓唐,其实却饱含了十分乐观的战斗精神,是道家“外柔内刚”思想的最好体现,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此外,本文用语简练,描摹生动,比喻形象,写法明了,不愧为散文中的精品。刘伶之后,中国好酒的文人似乎很多,无论是陶渊明、李白,还是苏轼、柳永,或者张岱、吴敬梓等,他们都留下了很多与酒有关的文章,他们都对酒有所寄托,并写下了很多千古传诵的文章,文人与酒的这种特殊关系的形成可以说也与刘伶有着很大的关系。不过,我们在看到这些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好酒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的。因此,如果你对酒无所寄托,或者你的酒量不大,我们还是劝你以少饮为好,毕竟酗酒的负面影响还是很多的,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或审视中国的酒文化时应该注意的。三、金圣叹的《不亦快哉三十三则》讲解金圣叹是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以批评《水浒传》和《西厢记》著名。据廖燕《金圣叹先生传》记载,“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他无不加以评说,其说“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以至于座下听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可见,他的评论不仅十分广泛,而且非常精彩。但就是这么一位学识渊博、见识高超的评论家,在生活方面却豪放不羁,不拘小节。据载,一位与他交厚的朋友一次曾借与他三千金,两人约定除本钱归还外,利息归圣叹所有。但刚过一月,圣叹就将朋友借给他的三千金挥霍殆尽,事后他向朋友解释说:“此物留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朋友听罢,亦一笑置之。可见,生活中的圣叹非常洒脱,不拘礼俗。至于他的很多言论在当时看来十分离经叛道,虽然有些在今天看来可能非常快意,并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情的率真和诙谐风趣,但在那个时代说出这样的话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的。也正因为如此,后来他在遇到知县贪污公粮问题时,敢于带头鼓动群众抗粮哭庙,结果被清政府砍头杀害,表现出了非同凡响的人格气节。金圣叹生活于明末清初之际,自明代中叶以来,反封建礼教的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就十分流行,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张岱等人无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并写下了很多优美的抒发性灵的文字。而处于此后不久的金圣叹同样也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因此其思想和行为显得比较激进,同样带有离经叛道、蔑视礼法的特点,《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就是这样的抒发性灵的好文字。这篇文章由三十三则短文组成,每则短文叙述一件令人快意的事情,三十三件事情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篇很有意义的文章。这种文章结构似乎很少见,与通常的文章写法不一样,但却很有创意,它表现了金圣叹即使写文章也不为陈规陋俗所限的个性特点。那么,在金圣叹看来,到底有哪些事情让他十分快意呢?其实,我们只要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让圣叹快意的事情很多,细细数来,不外都是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如“炎夏忽雨”、“用妻子的金簪换酒与阔别十年的朋友痛饮”、“看猫捉老鼠”、“书斋前种芭蕉”、“街头观壮夫解人吵架”、“看子弟将书背得烂熟”、“饭后入市购物”、“所欠债务不用归还”、“夏日看壮夫井中取水”、“久阴忽晴”、“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将新屋造成”、“寒冬饮酒赏雪”、“夏日自切西瓜”、“当和尚又可吃肉”、“借给寒士钱”、“推开窗户让蜂子出去”、“看人放风筝断线”等等,这些琐事都让他十分快意。可见,生活中使他快意的事情很多,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美好。由此可见,金圣叹是个多么热爱生活、多么会享受生活的人。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说,“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确实,只要人心中坦然自得,那么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非常快意。明代王艮在其《语录》中说:“百姓日用即道。”而李贽在《焚书》中则谓“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们都看到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并以非常神圣的态度来对待它,而圣叹也是如此,无怪乎他有这么多快乐的事情了。从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金圣叹对生活的热爱,而且还可看出他对亲情、友情和乡情的重视,也可看出他的爱憎感情和慈悲胸怀。如看到子弟将书背得熟烂他便表现出快感显示了他是一位忠厚的长者;宁可用妻子的簪子换酒也要和阔别十年的朋友痛饮说明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久滞他乡、一朝回乡时听到乡音的快乐说明了他对故乡的眷念;听到一城中最有心计的人已死他表现出来的惬意说明了他对阴谋者的痛恨;而把钱借给寒士、并为此而感到得意又显示了对他对贫寒之人的同情和怜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事情虽然简单琐碎,但却显示了金圣叹一颗火热的心,显示了他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一个鲜明、活泼、可爱的长者形象便浮现在人们的眼前,我们不由自主地为他所吸引、倾倒。可见,本文虽然只是简单地叙事,并没有直接地去刻画人物形象,但它起到的作用却是相同的,由此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金圣叹才气的横溢和文笔的传神。林语堂在读罢此文后说:“金圣叹的才气文章,在今日看来,是抒情派、浪漫派。目所见,耳所闻,心所思,才气横溢,尽可入文。”从这篇文章的实际情况来看,此话是言之有理的。当然,如果我们从艺术上来考察此文也可发现,本文观察非常仔细,体会也很独到,这显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眼光。再者,本文叙述简洁,长话长说,短话短说,不拖泥带水,也不含混不清,剪接干净。每一段文字,长者不过一百多字,短的不过数字而已,即直截了当,又叙述清楚,给人以简洁明快的感觉。此外,本文的每一段文字,都以“不亦快哉”结尾,形式非常统一,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从艺术上来说本文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四、戴名世的《穷鬼传》讲解历史上,“送穷”这样的文章很有一些,如西汉扬雄有《逐贫赋》,唐代韩愈仿之写了篇《送穷文》,它们皆寓庄于谐,抒发了自己穷愁潦倒之情和人生不得志的痛苦。韩愈之后,清代的戴名世又仿韩愈之文写了篇《穷鬼传》,这篇文章同样抒发了自己的穷愁失意之情和对社会的愤懑不平。戴名世此文写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时年他27岁,当时他正处于穷愁潦倒之际,连一个诸生也不是,只能以授徒为业。一日,他读到韩愈的《送穷文》,不免产生了相同的激愤之情,于是在韩文的启发下,他完成了这篇《穷鬼传》。由于该文是接韩愈的《送穷文》而写,故其立意、内容和写法与韩文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文章一开头写原来跟随韩愈的穷鬼在韩愈死后流落人间,无所归依,尽管这穷鬼一直想再找一位如同韩愈一样的人,但始终未能如愿。在经历了九百年的流浪生活之后,它终于发现了一位如同韩愈之流的被褐先生,也就是本文的作者戴名世。于是,这鬼便急不可耐地不经人介绍直接前去拜谒先生。而被褐先生见到此鬼后,非但不欢迎它,反而挥之令去,其中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历史上的韩愈曾因它“召笑取侮”,为天下所不容,这在韩愈的《送穷文》里说得很清楚,所以被褐先生怎敢收留它呢?对此穷鬼很不理解,为此被褐先生只好进行解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锻件锻造课程设计
- 职高课程设计思路与设计
- 钻孔夹具设计课程设计
- 语文拓展模块课程设计
- 玻璃压花课程设计案例
- GB/T 33136-2024信息技术服务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
- 2024年钢筋混凝土生产销售合同
- 2024版全新搅拌车买卖买卖合同下载
- 2024版国际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合同
- 2024版地材供货与绿色建筑标准合同样本3篇
- 小儿甲型流感护理查房
-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寒假作业(试题)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十二)
- 银行信息安全保密培训
- 市政道路工程交通疏解施工方案
- 2024年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部分练习题含答案
- 拆迁评估机构选定方案
- 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
- 上海市松江区市级名校2025届数学高一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三上
- 《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项目三 新能源汽车照明与信号系统检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