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五版)课件 第十七讲 古代经济与科技_第1页
大学语文(第五版)课件 第十七讲 古代经济与科技_第2页
大学语文(第五版)课件 第十七讲 古代经济与科技_第3页
大学语文(第五版)课件 第十七讲 古代经济与科技_第4页
大学语文(第五版)课件 第十七讲 古代经济与科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中国古代经济“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基于这些观念,自古以来,农业一直备受重视,直到清代,雍正皇帝仍把农业作为“天下之本务”加以强调。概述为推动农业的发展,历代统治者先后推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如早期的土地公有、商周时期的井田、隋唐均田等。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农业也表现出南北的不同,以农作物而论,北方以麻、黍、稷、麦、菽为主,即所谓的五谷。而水稻则是南方种植的主要作物。古代农事情况及农学思想除了大量散见于一些典籍之外,还有一些专门的著述,其中著名者如成书于西汉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和王祯的《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这些著述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成就和贡献。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分为官府和民间两种组织形态。手工业生产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需要;另一方面,与农业的发展直接相关,为农业提供工具支撑。收录于《周礼》,被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和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两部典籍记载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信息,是考察中国手工业状况的重要文献。商人是专门组织、从事商品买卖交易活动的人群,商人所从事的行业也相应地被称为商业。商人和商业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商人阶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一般认为,中国商业在夏商时期开始形成。到了西周,商业成了不可缺少的社会经济部门。中国古代的经济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其一,在几千年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济领域一直稳定地表现为以农业为主的类型特征。其二,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程度与社会政治状况的稳定程度密切相关。其三,受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古代经济的重心突出地表现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转移。天文解释天象、历法制定、二十四节气。地理《禹贡》、《山海经》;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数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算盘。医学《黄帝内经》;华佗、李时珍等。中医特点。冶铸青铜器、冶铁、瓷器。纺织有关记载,考古发现,纺织种类,丝绸之路,印染。四气调神大论本篇选自《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又称《内经》,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但一般认为该书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四气,此指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调神,调理精神情志。本篇先用发陈、蕃秀、容平、闭藏来分别阐发春夏秋冬四时生、长、收、藏的气象特点,进而以四时气象类比,指导养生,提出应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升降的特点,来调节自己养生的方法,如果与之相悖,就会产生危害。“故四时养生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文章指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时春温、夏文选本篇选自《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又称《内经》,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但一般认为该书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四气,此指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调神,调理精神情志。本篇先用发陈、蕃秀、容平、闭藏来分别阐发春夏秋冬四时生、长、收、藏的气象特点,进而以四时气象类比,指导养生,提出应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升降的特点,来调节自己养生的方法,如果与之相悖,就会产生危害。“故四时养生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文章指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脉等组织的机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四时之象本于天,养生之法用于人,体现了天人合一、人法自然的养生之道。例如,春季要顺应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人的精神、气血畅达,饮食起居要顺肝之性,助益脾土,令五脏平和;夏季是人体阳气旺盛、心气长旺的季节,养生应顺养长气,要求平静淡泊、无郁无怒,宜晚卧早起,适当从事户外活动,切忌过于避热趋凉,以顺应阳热之气宣泄之势;秋季是人体阳气收敛、肺气清肃的季节,养生应顺养收气,要收敛神气、安心静养,使神志安逸宁静,需早卧早起,避免感受燥邪;冬季则是人体阳气闭藏、肾气内藏的季节,养生应顺应藏气,要精神内守、愉快充实,使神气内藏,早卧晚起,避免外寒侵袭。明代吴昆《素问吴注》说:“言顺于四时之气,调摄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清代高士宗《素问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本篇所述的四时气象,除指导顺时养生外,也是理解《黄帝内经》五脏概念中四时内涵的主要经义,强调了“治未病”的积极意义,体现了预防为主的保健思想。《黄帝内经》中“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积极做好各项预防工作,以达到防止疾病发生、延年益寿的目的。既病防变,则是指疾病已经发生,要争取早期诊断与治疗,防止疾病的传变。《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对中医养生及治疗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医学史上,有关养生理论的系统文字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其对古人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延年益寿及种族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灿烂瑰宝,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显示出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晚乎?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知识链接关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自它诞生那天起,就是中医学须臾不可离开的指导理论,不论在两汉、隋唐、宋金,还是在明清,历代医家都是在《黄帝内经》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当时的疾病特点,深入实践,解决了医学难题,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中华民族全民族人民的健康,丰富了中医理论,不断地把中医学推向新的阶段;《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是历代民众养生保健的必修之经,不论是练武者还是养生家,无不从《黄帝内经》吸取丰富的营养;自古至今的中医教育,不论是古时的师徒授受,还是今天的院校教学,《黄帝内经》都是传授中医学必修的典籍;近些年来,《黄帝内经》还引起了国外有关学者的注意,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曾出现了“中医热”“《黄帝内经》热”,探究中医和《黄帝内经》的奥秘,一时成为国际上一些热心中国文化的人的热门论题。(王庆宪,梁晓珍.医学圣典——《黄帝内经》与中国文化.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1.)货殖列传(节选)/司马迁历代文献典籍中对商人的记载和描述很多,但在《史记》之前,只是偶尔涉及。《史记》专列《货殖列传》,为汉代及以前的商人留下了难得的一笔记录。《货殖列传》既是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太史公自序》“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之于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道出了写作本篇的动机与主旨。全文主要是为春秋末期至秦汉以来的大货殖家,如范蠡、子贡、白圭、猗顿、卓氏、程郑、孔氏、师史、任氏等作传。通过介绍他们的言论、事迹、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重要经济地区的特产商品、有名的商业城市和商业活动、各地的生产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叙述他们的致富之道,表述自己的经济思想,以便“后世得以观择”。太史公认为,自然界的物产是极其丰富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商业发展和经济都市的出现是自然趋势,人们没有不追求富足的。“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所以,他主张应根据实际情况,任商人自由发展,引导他们积极进行生产与交换,国家不必强行干涉,更不要同他们争利。这集中反映出他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农工商虞并重,强调工商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其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肯定工商业者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突出物质财富的占有量最终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地位;认为经济的发展关乎国家盛衰等。这些经济思想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这里的选文主要写了范蠡经商致富的事迹及其经商智慧。范蠡一开始并不从商,而是在帮助勾践“雪会稽之耻”后,审时度势,果断弃政从商,并取得了很大成功。《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后附有范蠡传,也是把范蠡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来写,与《货殖列传》中的相关内容差别不大。文中“富好行其德”看法的提出,表明司马迁对“富贾无仁义之行”流行观念的否定。从选文中可总结范蠡如下几个经济观点:强兵必先富国,富国必先了解物资,了解物资必先认识供求,认识供求必先了解市场行情;旱时备船,涝时备车,未雨绸缪,在需求最弱时积攒筹码;每六年一丰收,每六年一干旱,每十二年有大饥荒,经济具有周期性;政府主动调控物价,让供需双方都有利可图,保持商品与货币的流通,维持市场的流动性;物贵返贱,物贱返贵,商品价格具有波动性,高卖低买及时止损。范蠡的经商智慧使其在后代商人中影响很大,在明清小说、明清商人传记中经常可以看到他朦胧的身影。《货殖列传》中人物各具特色,各怀其才;篇中叙事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文中说理鞭辟入里,无懈可击;全篇辞章奇传雄浑,波澜壮阔。此篇可谓博大精深,浑然一体,实为《史记》中璀璨夺目的光辉篇章。货殖列传(节选)/司马迁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市北)人。所著纪传体通史《史记》是后来历代正史的楷模,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知识链接《越绝书》记载: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此后,范蠡与西施相携归湖的故事流传广泛,古代戏曲作家不断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元代赵明道创作有《陶朱公范蠡归湖》杂剧,结尾范蠡唱道:“西施,你如今岁数有,灭尽风流。人老花羞,叶落归秋。往常吃衣食在裙带头,今日你分破俺帝王忧。我可甚为国愁?失泼水再难收。我心去意难留,你有国再难投。俺轻拨转钓鱼舟,趁风波荡中流。”明代梁辰鱼《浣纱记》传奇则写范蠡游春到苎萝,在溪边遇浣纱女西施,一见钟情,对他们的爱情有更细致的描写。与梁辰鱼同时期的徽州文士汪道昆也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五湖游》杂剧。《天工开物》五则/宋应星《天工开物》书影《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科技著作,该书对130多项生产技术及工具作了形象的描绘,介绍了工农业诸多方面的技术经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也是对中国明代以前科技成就的一个总结,堪称中国古代科技的一部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书名,“天工”一语取自《尚书·皋陶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工”即天的职能。“开物”,即揭示事物真相,取自《周易·系辞上》:“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宋应星把“天工”与“开物”结合在一起,意味着将自然力与人力、自然界与人类协调起来,通过技术手段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质财富和物产。换言之,“天工开物”思想的核心意义是以天工补人工开万物,或借助于自然力与人力的互补通过技术从自然界开发物产。这是宋应星发展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思想或技术哲学思想,也是其对科学思想史作出的一大独特贡献。“天工开物”思想贯穿在全书各处,使人在自然界面前发挥充分的主观能动性,但又要随时掌握与自然界的协调关系。这种思想直到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天工开物》全书6.2万字,插图123幅,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册,共18章。上卷叙述衣食方面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包括粮食作物栽培、谷物脱粒加工、种桑养蚕、植棉与麻、染料生产及纺织、染色、制盐、榨糖等;中卷着重记录各种日用品生产技术和经验,包括砖瓦、陶瓷、铜铁器、舟车等制造,金属之锻造,石灰、矾石、硫黄之烧制,煤炭之开采,油类之榨取,纸的制造,等等;下卷记载五金采冶、兵器和火药制作、制曲、酿酒、珠宝玉料采琢等生产技术与经验。全书篇章顺序的安排体现了作者“贵五谷而贱珠玉”的思想,把农业冠于书首,也表现了其关注国计民生的可贵精神。这里所选五则,内容涉及谷物的种植和养蜂及造纸方面的知识。《乃粒》主要论述稻、麦及黍、稷、粱、粟、麻、菽(豆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和栽培技术及有关农机具和各种水利灌溉机械的使用。其文指出:“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从理论上说明生物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认为生活环境的变迁是引起作物物种变异的原因,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蜂蜜》主要介绍了蜜蜂的习性及养蜂方面的技术。《杀青》和《纸料》则主要介绍中国古代造纸方面的技术。《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宝库,除具有丰富的科技内容外,还有很多可贵的科学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并对各种迷信及方术给予批判,提倡采用科学试验和穷究推理的研究方法。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感受科学的价值和魅力,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热爱科学。乃粒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总名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系之谷者,从其朔也。蜂蜜凡酿蜂蜜,普天皆有,唯蔗盛之乡,则蜜蜂自然减少。蜂造之蜜,出山岩、土穴者,十居其八,而人家招蜂造酿而割取者,十居其二也。凡蜜无定色,或青或白、或黄或褐,皆随方土花性而变。如菜花蜜、禾花蜜之类,千百其名不止也。凡蜂不论于家于野,皆有蜂王。王之所居,造一台如桃大,王之子世为王。王生而不采花,每日群蜂轮值,分班采花供王。王每日出游两度(春秋造蜜时),游则八蜂轮值以待。蜂王自至孔隙口,四蜂以头顶腹,四蜂傍翼飞翔而去。游数刻而返,翼顶如前。畜家蜂者,或悬桶檐端,或置箱牖下,皆锥圆孔眼数十,俟其进入。凡家人杀一蜂、二蜂皆无恙,杀至三蜂,则群起螫之,谓之“蜂反”。凡蝙蝠最喜食蜂,投隙入中,吞噬无限。杀一蝙蝠,悬于蜂前,则不敢食,俗谓之“枭令”。凡家蓄蜂,东邻分而之西舍,必分王之子而去为君。去时如铺扇拥卫,乡人有撒酒糟香而招之者。凡蜂酿蜜,造成蜜脾,其形鬣鬣然。咀嚼花心汁吐积而成,润以人小遗,则甘芳并至,所谓臭腐神奇也。凡割脾取蜜,蜂子多死其中,其底则为黄蜡。凡深山崖石上,有经数载未割者,其蜜已经时自熟,土人以长竿刺取,蜜即流下。或未经年而扳缘可取者,割炼与家蜜同也。土穴所酿多出北方,南方卑湿,有崖蜜而无穴蜜。凡蜜脾一斤,炼取十二两。西北半天下,盖与蔗浆分胜云。杀青宋子曰:物象精华,乾坤微妙,古传今而华达夷,使后起含生目授而心识之,承载者以何物哉?君与臣通,师将弟命,凭借詀詀口语,其与几何?持寸符,握半卷,终事诠旨,风行而冰释焉。覆载之间之借有楮先生也。圣顽咸嘉赖之矣。身为竹骨与木皮,杀其青而白乃见,万卷百家,基从此起。其精在此,而其粗效于障风护物之间。事已开于上古,而使汉、晋时人擅名记者,何其陋哉。纸料凡纸质,用楮树皮与桑穰、芙蓉膜等诸物者为皮纸,用竹麻者为竹纸。精者极其洁白,供书文、印文、柬、启用,粗者为火纸、包裹纸。所谓杀青,以斩竹得名,汗青以煮沥得名,简即已成纸名,乃煮竹成简。后人遂疑削竹片以纪事,而又误疑韦编为皮条穿竹札也。秦火未经时,书籍繁盛,削竹能藏几何?如西番用贝树造成纸叶,中华又疑以贝叶书经典,不知树叶离根即焦,与削竹同一可哂也。作者简介宋应星(1587—约1666),字长庚,江西奉新人。29岁中举,之后与兄应

先后六次进京会试,皆不第。曾先后任江西分宜教谕、福建长汀推官、安徽亳州知州等职,明亡归里,享年约80岁而终。宋应星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著有《天工开物》《野议》《思怜诗》等。知识链接1.宣纸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其主要生产地在泾县。宣纸质地细薄、绵韧、洁白,耐老化,拉力强,不变色,有“千年寿纸”之称,深受历代文人学士的喜爱。2.宣纸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中说:“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说明唐代已用宣纸写字绘画了。到南唐时,后主李煜监制的澄心堂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可谓宣纸中之精品。宋代大画家李伯时曾用澄心堂纸绘《五马图》,流芳百世。中国文化的独创性/李约瑟李约瑟说:“《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的目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就是要澄清疑惑,打破无知,消除误解。”纵观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首先,进步和发展是一切文化运行的基本规律,中国文化始终处在进步和发展之中,但是进步和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在纵向上,不同时期的文化进步和发展总是有快有慢。在横向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进步和发展不可能是同步的和均衡的。中国文化在近代以前是遥遥领先的,而在近代以后出现落后于西方的情况,是完全符合文化进步和发展规律的,并不影响中国文化的整体进步性和发展性。其次,文化具有独立性和多样性特征,每一种文化都是对特定区域、特定时代或特定民族的生动写照,是特定生产活动的历史印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参与历史实践活动的缩影,具有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形成和发展的,与其他文化一起共同构成统一而多样的世界文化。最后,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民族文化应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世界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人民要对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要努力发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世人瞩目,被更多民众认可和接受。书中的《中国文化的独创性》围绕中国人的思想和实践是否来源于西方的问题进行考辨。通过对诸多具体案例的分析考察,文章反驳了有关中国文化来源于西方的观点。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相同或相通之处,二者的产生,具有完全独立而相似的思路,古代中国与西方隔绝,它的文化模式具有自己的独创性。文章最后指出,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模式的基本格调保持着明显的、持续的自发性,这是中国“与世隔绝”的真正含义。这种“与世隔绝”,使得中国在与外界的接触中,仍保持它的文明和科学的特有风格。请参阅:李约瑟.中国文化的独创性//李约瑟,著;王铃,协助.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54-160.作者简介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1924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早年从事生物化学研究,1937年开始学习中文,1942年来华,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出于对中国古老文明的敬慕,他全身心投入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之中。1954年开始,陆续出版了他所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