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的安全与有效性测试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医疗器械的安全与有效性测试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医疗器械的安全与有效性测试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医疗器械的安全与有效性测试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医疗器械的安全与有效性测试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器械的安全与有效性测试作业指导书TOC\o"1-2"\h\u2311第1章前言 4190941.1医疗器械安全与有效性测试的重要性 4144981.2测试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45891第2章医疗器械概述 5602.1医疗器械分类 5321742.2医疗器械的注册与监管 5182922.3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 67044第3章安全性测试 6256303.1生物相容性测试 6289593.1.1生物学反应测试:包括细胞毒性、急性毒性、遗传毒性、慢性毒性等试验,以评估医疗器械对生物体的潜在危害。 6138583.1.2血液相容性测试:主要包括溶血性、凝血性、血小板活化等试验,以保证医疗器械在接触血液时不产生不良反应。 64343.1.3热原性测试:评估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是否会产生热原反应,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影响。 6294833.1.4过敏反应测试: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评估医疗器械是否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6303303.2机械功能测试 7104463.2.1耐久性测试:模拟医疗器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负载条件,评估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的功能变化。 7211793.2.2破坏性测试:包括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弯曲强度等试验,以确定医疗器械的最大承载能力。 7289653.2.3精密性测试:评估医疗器械在规定的工作精度范围内,满足临床使用要求的能力。 7257373.2.4摩擦磨损测试:通过模拟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摩擦磨损情况,评估其耐磨性。 7299243.3电气安全功能测试 7166223.3.1绝缘电阻测试:评估医疗器械的绝缘功能,以防止电气故障导致的触电风险。 7285313.3.2耐压测试:检测医疗器械在规定电压下是否能承受住电压应力,以保证产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7200113.3.3安全接地测试:验证医疗器械的接地功能,防止因接地不良导致的电气。 7196133.3.4电磁兼容性测试:评估医疗器械在电磁环境中的抗干扰性和干扰性,以保证产品正常工作。 7136103.4环境适应性测试 7298933.4.1温度测试:评估医疗器械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能否正常工作并保持功能稳定。 770063.4.2湿度测试:检测医疗器械在湿度变化环境下的功能,以防止因湿度原因导致的故障。 7173523.4.3震动测试:模拟医疗器械在运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震动环境,评估产品的抗振功能。 8206313.4.4碰撞测试:通过模拟医疗器械在运输、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碰撞情况,检验产品的结构强度和可靠性。 818423第4章有效性测试 8144944.1功能性测试 845534.1.1测试目的 8139734.1.2测试方法 8251444.1.3测试指标 8205904.2稳定性与可靠性测试 8135384.2.1测试目的 8130424.2.2测试方法 8195634.2.3测试指标 9172044.3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 9232174.3.1试验目的 941924.3.2试验设计 9275974.3.3试验实施 9208094.3.4试验监管 912794第5章风险评估与控制 10130945.1风险识别 104725.1.1范围界定 10110895.1.2风险来源 1024715.1.3风险识别方法 10194775.2风险分析 10254485.2.1风险概率评估 10237525.2.2风险后果评估 10248455.2.3风险等级划分 10142705.3风险评价与控制 11110375.3.1风险评价 11176305.3.2风险控制措施 11198255.3.3风险控制效果评估 1124034第6章医疗器械的验证与确认 11273926.1验证过程 1144856.1.1确立验证目标 11227316.1.2制定验证计划 1195146.1.3执行验证活动 1185536.1.4记录与报告 12288726.2确认过程 12158176.2.1确立确认目标 12202486.2.2制定确认计划 12299846.2.3执行确认活动 12277426.2.4记录与报告 1294956.3验证与确认的方法 12205426.3.1实验室测试 12319386.3.2模拟试验 1290876.3.3临床试验 13183986.3.4用户测试 13308946.3.5统计分析方法 135478第7章测试流程与操作规范 13222627.1测试前的准备 1370517.1.1确定测试项目 131777.1.2制定测试方案 1332017.1.3测试环境准备 13316087.1.4人员培训与资质要求 13273457.1.5测试样品准备 13199007.2测试实施 1384557.2.1按照测试方案进行测试 14179727.2.2测试过程监控 14327537.2.3异常处理 149277.3测试数据记录与分析 1481477.3.1测试数据记录 14265397.3.2测试数据分析 14174657.4测试报告编制 14138247.4.1报告内容 1480097.4.2报告格式 14268187.4.3报告审批 1430922第8章特定医疗器械测试要点 15199768.1无源医疗器械测试要点 1577388.1.1物理功能测试 15240858.1.2生物相容性测试 15278078.1.3灭菌测试 15308128.2有源医疗器械测试要点 1525678.2.1电气安全功能测试 15259998.2.2功能验证测试 15214518.2.3软件验证测试 15121118.3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测试要点 15286828.3.1分析功能测试 1687608.3.2临床试验 1692188.3.3预防性控制措施 1613654第9章测试质量保证 16241139.1质量控制体系 16108299.1.1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1667479.1.2质量控制体系文件 1650529.1.3质量控制活动 16140609.2测试设备管理 1670629.2.1设备选型与采购 16200529.2.2设备校准与验证 17290789.2.3设备维护与保养 17318189.3人员培训与资质要求 17189329.3.1培训计划 17302319.3.2培训内容 17222669.3.3资质要求 17221119.3.4人员考核 1715418第10章持续改进与监管合规 171638010.1持续改进机制 171239610.1.1改进目标 172276010.1.2改进方法 172745310.1.3过程监控 172593410.1.4改进措施 17988110.1.5效果评估 171950610.2监管动态与合规性 183051110.2.1监管法规概述 182312210.2.2监管动态跟踪 18775210.2.3合规性评估 183205510.2.4合规风险管理 181821610.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召回制度 181626110.3.1不良事件监测 182983710.3.2不良事件风险评价 182279410.3.3召回制度 181818210.3.4召回实施 183075810.3.5召回效果评估 18第1章前言1.1医疗器械安全与有效性测试的重要性医疗器械作为保障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工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到广泛关注。在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安全与有效性测试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安全与有效性测试,可以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同时提高医疗器械的临床使用效果,满足医疗保健需求。1.2测试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为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与有效性,测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与要求:(1)科学性:测试应基于科学原理和临床实践,采用合理的试验方法、技术和评价指标,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系统性:测试应全面覆盖医疗器械的设计、生产、包装、运输、储存、使用和废弃等各个环节,保证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3)合规性:测试应严格遵守国家及行业相关法规、标准和规定,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与有效性符合法规要求。(4)客观性:测试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主观因素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5)动态性:测试应关注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的变化,及时调整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保证测试结果反映产品的实时状态。(6)保密性:测试过程中涉及的技术资料、试验数据和测试报告等,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保证相关信息安全。(7)可追溯性:测试过程应具备良好的可追溯性,保证测试数据和相关记录能够追溯到具体的产品批次和试验过程。遵循以上原则与要求,开展医疗器械安全与有效性测试,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医疗风险,为我国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2章医疗器械概述2.1医疗器械分类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目的是用于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疾病,损伤或者残疾。按照其安全性、有效性和使用目的,医疗器械可分为以下几类:(1)一类医疗器械: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器械、听诊器等。(2)二类医疗器械:需通过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如心电图机、血压计等。(3)三类医疗器械:用于植入人体或者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较高风险的医疗器械,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2.2医疗器械的注册与监管为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国对医疗器械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包括注册和监管环节。(1)医疗器械注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将产品投放市场前,需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注册申请,提供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获得注册批准后方可生产、销售。(2)医疗器械监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环节进行全链条监管,保证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同时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2.3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是对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患者、医务人员及第三方的风险。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包括以下环节:(1)风险识别:通过收集和分析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故障等信息,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3)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措施包括设计改进、生产过程优化、使用说明完善等。(4)风险监测:对医疗器械上市后进行持续监测,收集不良事件信息,及时发觉并控制新的风险。通过以上环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监管机构可共同保证医疗器械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保障。。第3章安全性测试3.1生物相容性测试生物相容性测试是评估医疗器械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试验,以确认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无不良影响。本节主要介绍以下测试内容:3.1.1生物学反应测试:包括细胞毒性、急性毒性、遗传毒性、慢性毒性等试验,以评估医疗器械对生物体的潜在危害。3.1.2血液相容性测试:主要包括溶血性、凝血性、血小板活化等试验,以保证医疗器械在接触血液时不产生不良反应。3.1.3热原性测试:评估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是否会产生热原反应,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影响。3.1.4过敏反应测试: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评估医疗器械是否可能导致过敏反应。3.2机械功能测试机械功能测试旨在验证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承受机械应力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下为主要的测试内容:3.2.1耐久性测试:模拟医疗器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负载条件,评估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的功能变化。3.2.2破坏性测试:包括拉伸强度、压缩强度、弯曲强度等试验,以确定医疗器械的最大承载能力。3.2.3精密性测试:评估医疗器械在规定的工作精度范围内,满足临床使用要求的能力。3.2.4摩擦磨损测试:通过模拟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摩擦磨损情况,评估其耐磨性。3.3电气安全功能测试电气安全功能测试是针对具有电气组件的医疗器械进行的试验,以保证产品在正常使用和单一故障条件下均符合安全要求。以下为相关测试内容:3.3.1绝缘电阻测试:评估医疗器械的绝缘功能,以防止电气故障导致的触电风险。3.3.2耐压测试:检测医疗器械在规定电压下是否能承受住电压应力,以保证产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的安全。3.3.3安全接地测试:验证医疗器械的接地功能,防止因接地不良导致的电气。3.3.4电磁兼容性测试:评估医疗器械在电磁环境中的抗干扰性和干扰性,以保证产品正常工作。3.4环境适应性测试环境适应性测试旨在验证医疗器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下为相关测试内容:3.4.1温度测试:评估医疗器械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能否正常工作并保持功能稳定。3.4.2湿度测试:检测医疗器械在湿度变化环境下的功能,以防止因湿度原因导致的故障。3.4.3震动测试:模拟医疗器械在运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震动环境,评估产品的抗振功能。3.4.4碰撞测试:通过模拟医疗器械在运输、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碰撞情况,检验产品的结构强度和可靠性。第4章有效性测试4.1功能性测试4.1.1测试目的功能性测试旨在验证医疗器械在其预期用途下能否实现各项功能,保证产品功能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4.1.2测试方法根据医疗器械的类别和功能特点,选择适当的测试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模拟试验:模拟实际使用条件,检验医疗器械在各种工况下的功能表现;(2)实物试验:通过实际操作,评估医疗器械的功能性;(3)电气安全测试:检验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及单一故障条件下的电气安全性。4.1.3测试指标测试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功能实现:验证医疗器械能否按照预期完成各项功能;(2)灵敏度:评估医疗器械对输入信号的响应程度;(3)精确度:评估医疗器械输出结果的准确性;(4)可重复性:评估医疗器械在多次使用过程中功能的一致性。4.2稳定性与可靠性测试4.2.1测试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测试旨在验证医疗器械在规定使用条件下,能否保持功能稳定,并具有足够的可靠性。4.2.2测试方法稳定性与可靠性测试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耐久性测试:模拟医疗器械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负载情况,评估其使用寿命;(2)环境适应性测试:检验医疗器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功能稳定性;(3)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分析医疗器械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及其对功能的影响。4.2.3测试指标测试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评估医疗器械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2)故障率:评估医疗器械在一定时间内的故障发生概率;(3)稳定功能:评估医疗器械在规定使用条件下的功能波动程度。4.3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4.3.1试验目的临床试验旨在验证医疗器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产品注册和上市提供依据。4.3.2试验设计(1)受试者选择:根据医疗器械的预期用途,明确受试者的人群特征、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2)试验方案:制定详细的试验流程、观察指标、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3)对照组设置:根据需要设置对照组,以比较医疗器械的疗效。4.3.3试验实施(1)试验流程:按照试验方案开展临床试验,保证试验过程符合相关法规和伦理要求;(2)数据收集:准确、完整地记录试验数据,保证数据可追溯;(3)数据分析: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4.3.4试验监管(1)伦理审查:保证临床试验符合伦理要求,保护受试者权益;(2)监管部门审批:按照相关规定,向监管部门提交临床试验资料,获取临床试验批准;(3)质量控制:保证临床试验过程中产品质量稳定,保障受试者安全。第5章风险评估与控制5.1风险识别5.1.1范围界定在本章节中,首先对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范围界定。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及维护等环节。5.1.2风险来源风险识别应涵盖以下来源:(1)医疗器械本身可能导致的伤害;(2)医疗器械与其他医疗器械或药品的相互作用;(3)操作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失误或不当操作;(4)外部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5)其他可能影响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5.1.3风险识别方法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风险识别:(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如法规、标准、研究报告等;(2)专家咨询,邀请具有相关领域经验的专家进行访谈;(3)头脑风暴,组织团队成员进行集体讨论;(4)故障树分析(FTA)和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5.2风险分析5.2.1风险概率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概率评估,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性。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概率分级、统计数据分析等。5.2.2风险后果评估评估风险发生后对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包括对患者、操作者及环境等方面的潜在伤害。5.2.3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概率和后果,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等级,以便于后续的风险评价和控制。5.3风险评价与控制5.3.1风险评价结合风险等级和医疗器械的预期用途,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哪些风险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措施的优先级。5.3.2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以下控制措施:(1)设计改进,优化医疗器械设计,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2)操作培训,提高操作者的技能和意识,降低操作失误的风险;(3)制定操作规程,明确医疗器械的使用、维护和储存要求;(4)增加警示标识,提醒操作者注意潜在风险;(5)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6)其他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5.3.3风险控制效果评估对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估,保证其能有效降低风险等级。如需,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持续优化和调整。第6章医疗器械的验证与确认6.1验证过程医疗器械的验证过程是对产品设计、开发及生产环节的全面检查,以保证产品符合预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以下是医疗器械验证过程的详细步骤:6.1.1确立验证目标明确医疗器械所需达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包括产品功能、生物相容性、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6.1.2制定验证计划根据验证目标,制定详细的验证计划,包括验证方法、时间表、责任分配等。6.1.3执行验证活动按照验证计划,开展以下验证活动:a.设计验证:确认产品设计是否符合预定要求;b.材料验证:确认所选用的材料满足预定功能要求;c.过程验证:确认生产过程和关键控制点是否能保证产品质量;d.清洁与消毒验证:确认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消毒方法有效。6.1.4记录与报告详细记录验证过程和结果,并对验证中发觉的问题进行追踪和整改。编写验证报告,为后续确认过程提供依据。6.2确认过程医疗器械的确认过程是在验证基础上,通过实际应用来验证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过程。以下是确认过程的详细步骤:6.2.1确立确认目标明确医疗器械在实际应用中所需达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6.2.2制定确认计划根据确认目标,制定详细的确认计划,包括确认方法、时间表、责任分配等。6.2.3执行确认活动按照确认计划,开展以下确认活动:a.临床试验: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医疗器械在真实使用条件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b.用户反馈:收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医疗器械的评价,以验证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能;c.长期稳定性研究:对医疗器械进行长期跟踪,以确认其在预期使用期限内的稳定性。6.2.4记录与报告详细记录确认过程和结果,并对确认中发觉的问题进行追踪和整改。编写确认报告,为产品注册和上市提供支持。6.3验证与确认的方法6.3.1实验室测试通过实验室测试,对医疗器械的材料、功能、生物相容性等方面进行验证。6.3.2模拟试验通过模拟实际使用条件,对医疗器械的功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验证。6.3.3临床试验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医疗器械在真实使用条件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6.3.4用户测试将医疗器械提供给用户进行测试,以获取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功能和用户体验。6.3.5统计分析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验证和确认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靠性。第7章测试流程与操作规范7.1测试前的准备7.1.1确定测试项目根据医疗器械的类别和预期用途,明确测试项目,保证测试内容全面覆盖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7.1.2制定测试方案根据测试项目,制定详细的测试方案,包括测试方法、测试标准、测试用例等。7.1.3测试环境准备保证测试环境满足以下条件:(1)环境温度、湿度符合测试要求;(2)测试设备、仪器、工具等齐全并处于良好状态;(3)测试场所安全、整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7.1.4人员培训与资质要求(1)对参与测试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2)测试人员需具备相关资质证书,如医疗器械检验员证书等。7.1.5测试样品准备(1)确认测试样品的规格、型号、批号等信息;(2)保证测试样品数量满足测试需求;(3)对测试样品进行预处理,如消毒、灭菌等。7.2测试实施7.2.1按照测试方案进行测试严格按照制定的测试方案进行测试,保证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7.2.2测试过程监控对测试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测试操作规范、数据准确。7.2.3异常处理如测试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测试,记录异常情况,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7.3测试数据记录与分析7.3.1测试数据记录记录以下测试数据:(1)测试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2)测试样品的规格、型号、批号等;(3)测试过程中的观察结果、测量数据等;(4)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7.3.2测试数据分析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7.4测试报告编制7.4.1报告内容测试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测试项目、测试方法、测试标准等;(2)测试样品的规格、型号、批号等;(3)测试环境条件;(4)测试数据及分析;(5)测试结论;(6)测试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7.4.2报告格式测试报告应采用规范格式,内容清晰、条理分明。7.4.3报告审批测试报告需经相关部门审批,保证报告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第8章特定医疗器械测试要点8.1无源医疗器械测试要点8.1.1物理功能测试观察产品外观、尺寸、结构等是否符合规定标准;检测产品的机械强度、耐磨损、耐腐蚀等功能;对产品进行疲劳测试,以评估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8.1.2生物相容性测试评估产品与人体组织接触后的生物反应,包括细胞毒性、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等;检测产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残留等;对产品进行皮肤刺激和眼刺激测试,以保证其对人体无刺激性。8.1.3灭菌测试保证产品在灭菌过程中微生物的完全消除,验证灭菌工艺的有效性;检测灭菌后产品的无菌状态,保证产品在规定有效期内保持无菌。8.2有源医疗器械测试要点8.2.1电气安全功能测试检测产品在正常使用和单一故障状态下的电气安全功能,如绝缘电阻、漏电流等;评估产品的电磁兼容性,防止电磁干扰对产品功能的影响;对产品进行电击风险测试,保证产品在故障情况下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8.2.2功能验证测试保证产品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能够实现预期功能;对产品进行稳定性、精度、重复性等功能指标测试;对产品的使用寿命进行评估,以保证其在规定时间内功能稳定。8.2.3软件验证测试对产品中的软件进行功能、功能、安全性等方面的测试;保证软件在正常使用、异常情况及恢复过程中表现出预期功能;评估软件的可靠性和易用性。8.3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测试要点8.3.1分析功能测试评估产品的灵敏度、特异性、精确度、重复性等关键指标;对产品进行稳定性测试,保证其在规定存储条件下的功能稳定;检测产品与样本的相容性,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出现。8.3.2临床试验在规定条件下,对产品进行临床验证,以证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产品在临床使用中的操作简便性、稳定性及对临床决策的支持作用;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支持产品注册和上市。8.3.3预防性控制措施保证产品在生产、运输、储存等过程中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产品进行风险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性控制措施,降低潜在风险;定期对产品进行质量监控,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第9章测试质量保证9.1质量控制体系9.1.1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为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与有效性测试工作顺利进行,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