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_第1页
农民合作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_第2页
农民合作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_第3页
农民合作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_第4页
农民合作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民合作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TOC\o"1-2"\h\u22197第1章引言 4184231.1背景与目的 4243101.2适用范围 550151.3术语和定义 56920第2章合作社职业健康安全政策 577212.1政策制定 5276722.2政策宣传与培训 6208082.3政策实施与监督 630190第3章组织结构与职责 619983.1组织架构 775243.1.1理事会:作为合作社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职业健康安全政策、目标和计划,审批重大职业健康安全事项。 7232783.1.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合作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日常事务,向理事会报告工作。 7183383.1.3部门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应负责本部门的职业健康安全工作,保证部门内员工遵守职业健康安全规定。 7289293.1.4岗位职责:明确各岗位的职业健康安全职责,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保证员工在作业过程中遵循相关规定。 7184623.2职责分配 792263.2.1理事会职责: 770863.2.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职责: 7176533.2.3部门负责人职责: 7166963.2.4岗位职责: 8107743.3协同与沟通 8175953.3.1定期召开职业健康安全工作会议,各部门汇报工作进展、问题和需求,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8272633.3.2建立职业健康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和通知,提高各部门的职业健康安全意识。 8306643.3.3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共同开展职业健康安全检查、评估和整改工作,保证工作落实到位。 8299853.3.4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给予表扬和奖励。 8273043.3.5定期组织职业健康安全交流活动,分享经验,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827092第4章风险识别与评估 850504.1风险识别 830014.1.1工作环境风险识别 8160894.1.2工作活动风险识别 880834.1.3个体能力与行为风险识别 9278424.2风险评估 9240774.2.1风险定性评估 9191544.2.2风险定量评估 984544.2.3风险等级划分 9280534.3风险控制 9277314.3.1风险预防 933324.3.2风险控制措施 9137334.3.3应急预案 914169第5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10113685.1安全生产基本规定 10225025.1.1农民合作社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1025235.1.2农民合作社应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明确安全生产管理职责,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1064905.1.3农民合作社应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10293665.1.4农民合作社应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发生。 10100565.1.5农民合作社应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定期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10325255.2特定作业安全管理 10125425.2.1高处作业 10251795.2.2电气作业 10245495.2.3有限空间作业 10155775.3安全操作规程 10179155.3.1农业机械操作规程 11103765.3.2化肥、农药使用规程 11115755.3.3烟花爆竹燃放规程 11265235.3.4消防安全规程 11140235.3.5交通安全规程 111830第6章应急预案与救援 11290716.1应急预案制定 1182466.1.1目的与原则 1123856.1.2应急预案内容 11293766.1.3应急预案制定程序 12318446.2应急救援组织 12125616.2.1应急组织架构 12296786.2.2应急指挥部职责 12183336.2.3现场指挥部职责 12314676.2.4应急救援小组职责 1231676.3应急物资与设备 13293346.3.1应急物资储备 13230846.3.2应急设备配置 13222496.3.3应急物资与设备管理 1332676第7章安全教育与培训 13154407.1安全培训计划 13262787.1.1培训目标:明确安全培训的目的,提高成员的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 13306627.1.2培训对象:针对不同岗位、工种、职责的合作社成员进行分类培训。 13165007.1.3培训时间:根据工作性质和季节性特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保证培训效果。 13114997.1.4培训地点:选择适宜的培训场地,保证培训环境安全、舒适。 1391987.1.5培训师资:选拔具有丰富经验的安全管理人员或聘请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 1366267.1.6培训教材:结合合作社实际情况,编写或选用合适的培训教材。 14139507.1.7培训方式: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如理论授课、实操演练、案例分析等。 14304477.1.8培训考核: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14321887.2安全培训内容与方式 14123327.2.1安全培训内容: 1499307.2.2安全培训方式: 14127557.3安全培训效果评估 14148427.3.1培训内容的适用性:检查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实际需求,是否具有针对性。 1410087.3.2培训方式的有效性:分析各种培训方式的优缺点,提高培训效果。 1492797.3.3培训师资的满意度:调查成员对培训师资的满意度,提高培训质量。 1462567.3.4培训成果的转化:关注成员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的程度。 1434387.3.5发生率:通过发生率的变化,评估安全培训的实际效果。 1517767.3.6安全意识与素养:评估成员的安全意识、素养是否得到提高。 1526984第8章安全生产投入与维护 1529988.1安全生产投入保障 15254988.1.1农民合作社应设立安全生产专项基金,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该基金主要用于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设施设备购置、安全生产技术研发、应急预案演练等方面。 1529998.1.2合作社应制定安全生产投入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安全生产投入应占合作社总收入的一定比例,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15326328.1.3合作社应加强对安全生产投入的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投入管理制度,保证投入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监管。 15116788.2设备设施维护与管理 15240328.2.1合作社应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设施安全运行。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应立即停用并整改。 15225708.2.2合作社应制定设备设施维护计划,明确维护周期、内容和方法。设备维护应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保证设备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15221558.2.3合作社应建立设备设施档案,详细记录设备购置、使用、维护、报废等情况。设备设施变更时,应及时更新档案信息。 15103358.2.4合作社应对特种设备实行专项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保证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15199468.3个人防护用品管理 15180168.3.1合作社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员工提供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并指导员工正确使用。 15131028.3.2合作社应建立个人防护用品管理制度,明确个人防护用品的选购、发放、使用、维护、更换等环节的要求。 15301818.3.3合作社应定期对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检查,保证防护用品的有效性和完好性。对于损坏、失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应及时更换。 15121058.3.4合作社应加强员工对个人防护用品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防护意识,促使员工养成良好的个人防护习惯。 15265478.3.5合作社应建立健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记录,对员工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保证员工在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165410第9章安全生产检查与考核 16152319.1安全生产检查 16256929.1.1检查原则 16240879.1.2检查内容 16315819.1.3检查方式 1635449.1.4检查流程 16149649.2安全生产考核 16244919.2.1考核原则 16105789.2.2考核内容 16125849.2.3考核方式 16310299.2.4考核流程 1762869.3安全生产奖惩 17208509.3.1奖励措施 17106679.3.2惩罚措施 173209.3.3奖惩记录 1724308第10章持续改进与信息管理 171867510.1持续改进机制 171237110.1.1改进目标 171588710.1.2改进措施 172802510.1.3改进计划与实施 181044810.2教训与案例分析 182450610.2.1报告与调查 182844710.2.2教训总结 18606910.2.3案例分享与交流 181710.3职业健康安全信息管理 181161010.3.1信息收集与整理 18315710.3.2信息发布与传递 181153610.3.3信息利用与反馈 183156410.3.4信息化建设 18第1章引言1.1背景与目的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保证合作社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生产,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本手册旨在为农民合作社提供一套完整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合作社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行为,保障合作社成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合作社的生产效益。1.2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我国农民合作社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环节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1.3术语和定义农民合作社:指在农村地区,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由农民自愿联合组成的,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或者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专业性经济组织。职业健康安全:指在职业活动中,防止劳动者受到职业病、工伤等危害,保证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系列措施。职业病: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工伤:指在职业活动中,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伤害。安全生产:指在生产过程中,遵循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完好。安全防护设施:指为预防发生,保护劳动者安全与健康而设置的设备、器材、工具等。安全生产责任制:指根据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劳动者在安全生产中的职责、权限和责任,保证安全生产措施得到有效实施。第2章合作社职业健康安全政策2.1政策制定农民合作社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必须高度重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保证合作社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制定以下政策:(1)遵循国家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结合合作社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2)明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保证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免受职业危害。(3)设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合作社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4)制定职业健康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员工的职责。(5)定期对职业健康安全政策进行审查和修订,保证其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及合作社发展需要。2.2政策宣传与培训为保证职业健康安全政策得到有效实施,合作社需加强政策宣传与培训工作:(1)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全体员工对职业健康安全重要性的认识。(2)组织定期的职业健康安全培训,使员工掌握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3)针对新入职员工,开展岗前职业健康安全培训,保证其了解岗位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4)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5)充分利用宣传栏、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及时传达国家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的政策、法规和标准。2.3政策实施与监督为保证职业健康安全政策落到实处,合作社应加强以下工作:(1)严格执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保证生产过程中各项措施得到有效实施。(2)设立职业健康安全隐患举报渠道,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3)定期开展职业健康安全检查,对发觉的问题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4)对职业健康安全进行严肃处理,查明原因,制定预防措施,防止再次发生。(5)加强与部门、专业机构等的合作,及时了解职业健康安全最新动态,不断提升合作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第3章组织结构与职责3.1组织架构为了保证农民合作社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合作社应建立明确的组织架构。以下是建议的组织架构:3.1.1理事会:作为合作社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职业健康安全政策、目标和计划,审批重大职业健康安全事项。3.1.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合作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日常事务,向理事会报告工作。3.1.3部门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应负责本部门的职业健康安全工作,保证部门内员工遵守职业健康安全规定。3.1.4岗位职责:明确各岗位的职业健康安全职责,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保证员工在作业过程中遵循相关规定。3.2职责分配为保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以下是对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分配:3.2.1理事会职责:(1)制定并审批职业健康安全政策、目标和计划;(2)审批重大职业健康安全事项;(3)监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4)定期组织职业健康安全培训和教育。3.2.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部门职责:(1)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章制度;(2)组织实施职业健康安全检查、评估和整改工作;(3)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4)组织职业健康安全培训和教育;(5)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档案;(6)与其他部门协同,保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3.2.3部门负责人职责:(1)负责本部门的职业健康安全工作;(2)组织本部门员工参加职业健康安全培训;(3)定期检查本部门作业现场,消除安全隐患;(4)对违反职业健康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3.2.4岗位职责:(1)遵守职业健康安全规定,执行操作规程;(2)参加职业健康安全培训,提高自身职业健康安全意识;(3)发觉安全隐患及时报告,积极参与整改;(4)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爱护职业健康安全设施。3.3协同与沟通为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合作社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与沟通,保证信息畅通,形成合力。3.3.1定期召开职业健康安全工作会议,各部门汇报工作进展、问题和需求,共同商讨解决方案。3.3.2建立职业健康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和通知,提高各部门的职业健康安全意识。3.3.3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共同开展职业健康安全检查、评估和整改工作,保证工作落实到位。3.3.4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给予表扬和奖励。3.3.5定期组织职业健康安全交流活动,分享经验,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第4章风险识别与评估4.1风险识别4.1.1工作环境风险识别物理环境:识别农民合作社工作场所中存在的物理风险,如高处作业、机械伤害、电气安全等。化学品风险:识别合作社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潜在危害,包括毒性、腐蚀性、易燃性等。环境风险:识别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可能导致作业中断或安全的风险。4.1.2工作活动风险识别农业作业:识别种植、收割、储存等过程中的风险,如农机操作、农作物搬运等。畜牧养殖:识别养殖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生物安全风险、动物疫病传播等。加工活动:识别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机械伤害、食品卫生等风险。4.1.3个体能力与行为风险识别生理因素:识别农民合作社成员的年龄、体能、健康状况等个体差异带来的风险。心理因素:识别工作压力、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的操作失误或。操作技能:识别操作技能不足、违规操作等可能导致的安全隐患。4.2风险评估4.2.1风险定性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类,分析各类风险的潜在后果及严重程度。评估风险的发生概率,分析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条件和环节。4.2.2风险定量评估对风险进行量化,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风险值,以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结合案例、历史数据和专家意见,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4.2.3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等级,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4.3风险控制4.3.1风险预防制定预防措施,消除或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完善工作场所安全设施,保障作业环境安全。4.3.2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工程控制、管理控制、个人防护等。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定期检查和评估其有效性。4.3.3应急预案制定针对重大风险和潜在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责任分工。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的能力。第5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5.1安全生产基本规定5.1.1农民合作社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5.1.2农民合作社应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明确安全生产管理职责,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5.1.3农民合作社应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5.1.4农民合作社应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发生。5.1.5农民合作社应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定期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5.2特定作业安全管理5.2.1高处作业(1)高处作业应办理作业许可证,明确作业范围、时间、人员及安全防护措施。(2)高处作业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品。(3)高处作业现场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必要时采取隔离措施。5.2.2电气作业(1)电气作业应办理作业许可证,严格执行电气安全操作规程。(2)电气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穿戴合格的绝缘防护用品。(3)电气设备应定期检查、维修,保证设备安全运行。5.2.3有限空间作业(1)有限空间作业应办理作业许可证,明确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措施。(2)有限空间作业前,应对空间内的气体进行检测,保证空气质量合格。(3)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和应急救援器材。5.3安全操作规程5.3.1农业机械操作规程(1)操作人员应熟悉机械功能、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2)机械作业前应进行检查,保证设备正常,消除安全隐患。(3)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违章操作。5.3.2化肥、农药使用规程(1)化肥、农药使用应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严格控制使用剂量。(2)使用化肥、农药时应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3)化肥、农药应妥善存放,防止误食、误用。5.3.3烟花爆竹燃放规程(1)烟花爆竹燃放前应办理燃放许可证,遵守相关规定。(2)燃放现场应设置安全警戒线,保证人员安全。(3)烟花爆竹燃放过程中,应指定专人负责现场安全。5.3.4消防安全规程(1)农民合作社应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定期进行消防设施检查。(2)消防通道应保持畅通,严禁堆放杂物。(3)工作人员应掌握消防设施的使用方法,定期进行消防演练。5.3.5交通安全规程(1)农民合作社应制定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车辆管理。(2)驾驶员应具备相应的驾驶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3)车辆出行前应进行检查,保证车辆安全功能良好。第6章应急预案与救援6.1应急预案制定6.1.1目的与原则为保证农民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时能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本预案。应急预案应遵循预防为主、自救互助、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原则。6.1.2应急预案内容应急预案包括以下内容:(1)类型及可能造成的危害;(2)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3)预警与信息报告;(4)应急响应流程;(5)应急资源保障;(6)应急培训与演练;(7)预案的修订与更新。6.1.3应急预案制定程序(1)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确定风险;(2)组织专家进行预案编制;(3)征求相关部门和员工的意见;(4)审批发布;(5)宣传培训和演练;(6)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6.2应急救援组织6.2.1应急组织架构应急救援组织由应急指挥部、现场指挥部、应急救援小组和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6.2.2应急指挥部职责(1)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应急救援工作;(2)根据情况,决定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3)组织调查原因,总结教训,提出改进措施。6.2.3现场指挥部职责(1)负责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的指挥和协调;(2)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及救援进展;(3)组织现场人员有序撤离。6.2.4应急救援小组职责(1)负责现场救援任务的执行;(2)协助现场指挥部开展救援工作;(3)及时报告救援过程中发觉的问题。6.3应急物资与设备6.3.1应急物资储备根据类型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1)消防器材;(2)医疗救护器材和药品;(3)个人防护装备;(4)通信设备;(5)救援工具。6.3.2应急设备配置(1)保证应急设备正常运行,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2)根据实际情况,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如拖车、发电机、照明设备等;(3)建立应急设备使用、维护和保养制度,明确责任人。6.3.3应急物资与设备管理(1)建立应急物资与设备管理台账,定期清点、更新;(2)保证应急物资与设备在有效期内,保证其使用功能;(3)对应急物资与设备进行分类存放,便于快速取用。第7章安全教育与培训7.1安全培训计划为保证农民合作社成员的职业健康安全,合作社应制定系统的安全培训计划。安全培训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7.1.1培训目标:明确安全培训的目的,提高成员的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7.1.2培训对象:针对不同岗位、工种、职责的合作社成员进行分类培训。7.1.3培训时间:根据工作性质和季节性特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保证培训效果。7.1.4培训地点:选择适宜的培训场地,保证培训环境安全、舒适。7.1.5培训师资:选拔具有丰富经验的安全管理人员或聘请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7.1.6培训教材:结合合作社实际情况,编写或选用合适的培训教材。7.1.7培训方式: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如理论授课、实操演练、案例分析等。7.1.8培训考核: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7.2安全培训内容与方式7.2.1安全培训内容:(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政策。(2)合作社安全生产规章制度。(3)岗位安全操作规程。(4)安全防护设施的使用与维护。(5)应急救援与处理。(6)职业健康危害及预防。(7)消防安全知识。(8)其他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内容。7.2.2安全培训方式:(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传授安全知识。(2)实操演练:让成员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安全技能。(3)情景模拟:模拟现场,提高成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4)互动交流:组织成员分享安全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5)线上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安全培训。7.3安全培训效果评估为提高安全培训质量,合作社应定期对安全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7.3.1培训内容的适用性:检查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实际需求,是否具有针对性。7.3.2培训方式的有效性:分析各种培训方式的优缺点,提高培训效果。7.3.3培训师资的满意度:调查成员对培训师资的满意度,提高培训质量。7.3.4培训成果的转化:关注成员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的程度。7.3.5发生率:通过发生率的变化,评估安全培训的实际效果。7.3.6安全意识与素养:评估成员的安全意识、素养是否得到提高。通过以上评估,不断优化安全培训计划,保证合作社成员的职业健康安全。第8章安全生产投入与维护8.1安全生产投入保障8.1.1农民合作社应设立安全生产专项基金,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该基金主要用于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设施设备购置、安全生产技术研发、应急预案演练等方面。8.1.2合作社应制定安全生产投入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安全生产投入应占合作社总收入的一定比例,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8.1.3合作社应加强对安全生产投入的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投入管理制度,保证投入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监管。8.2设备设施维护与管理8.2.1合作社应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设施安全运行。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应立即停用并整改。8.2.2合作社应制定设备设施维护计划,明确维护周期、内容和方法。设备维护应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保证设备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8.2.3合作社应建立设备设施档案,详细记录设备购置、使用、维护、报废等情况。设备设施变更时,应及时更新档案信息。8.2.4合作社应对特种设备实行专项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保证特种设备安全运行。8.3个人防护用品管理8.3.1合作社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员工提供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并指导员工正确使用。8.3.2合作社应建立个人防护用品管理制度,明确个人防护用品的选购、发放、使用、维护、更换等环节的要求。8.3.3合作社应定期对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检查,保证防护用品的有效性和完好性。对于损坏、失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应及时更换。8.3.4合作社应加强员工对个人防护用品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防护意识,促使员工养成良好的个人防护习惯。8.3.5合作社应建立健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记录,对员工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保证员工在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第9章安全生产检查与考核9.1安全生产检查9.1.1检查原则农民合作社应遵循“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保证生产过程中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实施。9.1.2检查内容安全生产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设备的安全状况、安全防护设施、作业环境安全、作业人员的安全操作行为、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等。9.1.3检查方式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合作社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检查。9.1.4检查流程(1)制定检查计划,明确检查时间、检查人员和检查内容;(2)检查人员按照检查内容开展现场检查,做好检查记录;(3)对发觉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并提出整改要求;(4)整改部门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报告给检查人员;(5)检查人员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保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9.2安全生产考核9.2.1考核原则安全生产考核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合作社内各部门和员工的安全生产绩效进行全面评价。9.2.2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安全培训与教育、隐患整改情况、处理及应急预案等。9.2.3考核方式采用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