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指南_第1页
农业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指南_第2页
农业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指南_第3页
农业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指南_第4页
农业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指南TOC\o"1-2"\h\u13092第1章农业灾害类型与风险评估 418181.1农业灾害概述 4263601.2农业灾害类型 4253601.3农业风险评估 420191第2章农业气象灾害预防措施 545102.1气象灾害预警 59112.1.1建立气象监测预警系统 5228182.1.2加强气象灾害预报能力 521482.1.3建立多元化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551472.2农业气象灾害防护措施 5266702.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5315472.2.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5300652.2.3农业技术措施 623482.2.4植被恢复与保护 6126972.3农业气象灾害应急处理 634292.3.1制定应急预案 6150972.3.2应急物资储备 6283542.3.3应急队伍建设 6244592.3.4农业保险 6255292.3.5灾后救助与恢复 68895第3章水旱灾害防治与应急救援 6218643.1水旱灾害类型与影响 6140633.1.1洪水灾害 630163.1.2旱灾 6120683.2水旱灾害预防措施 7298993.2.1工程措施 752023.2.2非工程措施 795293.3水旱灾害应急救援 785093.3.1应急响应机制 7270013.3.2应急救援措施 7170493.3.3应急救援资源配置 7116993.3.4应急救援技术支持 79513第4章地质灾害与农业安全 8327454.1地质灾害类型与成因 8107354.1.1滑坡 8174054.1.2泥石流 863064.1.3崩塌 8124764.1.4地面塌陷 8273944.2农业地质灾害预防 898274.2.1滑坡预防 881454.2.2泥石流预防 8128664.2.3崩塌预防 9149594.2.4地面塌陷预防 9287644.3地质灾害应急救援 9318474.3.1应急预案 9172164.3.2预警预报 942184.3.3应急响应 9234034.3.4救援措施 923273第5章农业生物灾害防治 1048485.1农业生物灾害种类 102595.1.1病害 1018595.1.2虫害 1026355.1.3草害 10272105.1.4螟害 10204065.2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 1033745.2.1监测方法 10209295.2.2预警体系 10313625.3生物灾害防治方法 1052495.3.1农业防治 11252635.3.2生物防治 11227385.3.3化学防治 11299065.3.4物理防治 111099第6章农业火灾预防与扑救 11203266.1农业火灾成因与特点 11219346.1.1电气设备故障:农业电气设备使用不当、线路老化、短路等原因导致火灾。 11203456.1.2易燃物堆积:农业生产中,稻草、秸秆、农膜等易燃物未及时清理,堆积过多,遇火源易引发火灾。 12127716.1.3火源管理不善:包括农事用火、生活用火等火源管理不善,易引发火灾。 12312856.1.4气象因素:干旱、高温、大风等极端天气条件,加剧火灾发生的风险。 12301456.1.5发生时间不确定性:农业火灾多发生在春、夏、秋三季,尤其在干旱季节易发生。 12235566.1.6火势蔓延迅速:农业火灾火势蔓延迅速,短时间内可造成重大损失。 12233506.1.7损失严重:农业火灾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12208976.2农业火灾预防措施 12134486.2.1加强火源管理:严格农事用火、生活用火审批制度,加强火源监管。 1248126.2.2提高防火意识:加强农业从业人员防火教育,提高防火意识。 1258306.2.3消除火灾隐患:定期检查农业电气设备,及时清理易燃物,消除火灾隐患。 12213716.2.4增设防火设施:在农田、仓库等场所增设防火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水池等。 1252846.2.5完善应急预案:制定农业火灾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和应急措施。 12142726.3农业火灾扑救与应急救援 12300396.3.1立即报警:发觉火情,立即拨打火警电话,报告火警信息。 12306556.3.2组织扑救: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火灾扑救。 12284616.3.3选择合适灭火方法:根据火势、火源和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如水灭火、灭火器灭火等。 12154606.3.4撤离现场:保证人员安全,有序撤离火灾现场。 12276276.3.5协助消防部门:积极配合消防部门进行火灾扑救,保证火灾得到有效控制。 13170846.3.6善后处理:火灾扑灭后,及时进行现场清理、调查火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再次发生。 1319784第7章农业环境污染与应急处理 137947.1农业环境污染来源与危害 1366417.1.1污染来源 13170137.1.2污染危害 13327647.2农业环境污染预防 13265297.2.1农业生产环节 13163147.2.2工业污染排放环节 13315607.2.3城乡生活污染处理环节 14272017.3环境污染应急处理 14125077.3.1农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14310207.3.2应急处理措施 141997第8章农业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与政策 14126348.1我国农业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 14204358.1.1宪法 1442828.1.2法律 14286738.1.3行政法规 15182778.1.4部门规章 1540948.1.5地方性法规 15324048.2农业防灾减灾政策解读 15316528.2.1政策目标 1510738.2.2政策措施 1573618.3农业防灾减灾政策实施与监督 15266508.3.1政策宣传与培训 169918.3.2政策实施评估 16164638.3.3资金监管 16528.3.4督查与考核 16132078.3.5社会监督 162090第9章农业应急救援组织与协调 1698369.1农业应急救援组织架构 16325509.1.1国家级农业应急救援组织 1610689.1.2省级农业应急救援组织 1626699.1.3市级农业应急救援组织 17119989.1.4县级农业应急救援组织 17303059.2应急救援预案制定与实施 17128109.2.1预案制定 17303099.2.2预案实施 18311009.3农业应急救援资源协调 1874709.3.1资源整合 1848369.3.2跨区域协调 1862189.3.3社会力量参与 18311559.3.4国际合作 1820764第10章农业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18989310.1农业防灾减灾与乡村振兴 182628710.1.1防灾减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191045410.1.2农业防灾减灾政策与措施 192022210.1.3农业防灾减灾与产业升级 193183810.2农业防灾减灾与生态环境保护 19912910.2.1农业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91298210.2.2农业防灾减灾与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193205110.2.3农业防灾减灾与生态补偿机制 192547410.3农业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19645110.3.1农业防灾减灾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92059510.3.2农业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191105010.3.3农业防灾减灾政策建议 19第1章农业灾害类型与风险评估1.1农业灾害概述农业灾害是指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各种突发事件。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降低灾害损失,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1.2农业灾害类型农业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涝、台风、冰雹、低温冷冻等,对农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造成直接影响。(2)生物灾害:如病虫害、草害、鼠害等,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损害。(3)土壤灾害:如土壤侵蚀、盐渍化、沙化等,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生长。(4)水文灾害:如农田渍涝、水土流失等,造成农田排水不畅,影响农作物生长。(5)环境灾害: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1.3农业风险评估农业风险评估是对农业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潜在损失和影响范围进行预测和评估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1)灾害发生概率:根据历史数据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各类农业灾害发生的可能性。(2)灾害影响范围:评估农业灾害可能波及的区域,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3)潜在损失:预测农业灾害可能造成的农作物产量减少、农业产值损失和农民收益降低等。(4)风险等级划分:根据灾害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和潜在损失,将农业风险划分为不同等级,为部门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参考。(5)应对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农业防灾减灾措施,降低灾害损失。通过农业风险评估,可以提前发觉潜在的农业灾害风险,为部门和农民群众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第2章农业气象灾害预防措施2.1气象灾害预警2.1.1建立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及时获取并分析气象数据,对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进行提前预警,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持。2.1.2加强气象灾害预报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为农业气象灾害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1.3建立多元化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视、短信、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保证农民群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预警信息。2.2农业气象灾害防护措施2.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应性农业,降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2.2.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农业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2.2.3农业技术措施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如选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合理施肥、适时播种等,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2.2.4植被恢复与保护加强植被恢复与保护,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旱涝灾害风险。2.3农业气象灾害应急处理2.3.1制定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业气象灾害,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级别、组织机构、职责分工等。2.3.2应急物资储备提前储备必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抗灾物资和救援设备,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2.3.3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农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2.3.4农业保险推广农业保险,降低农业气象灾害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2.3.5灾后救助与恢复灾害发生后,及时开展灾后救助和恢复工作,保证农业生产尽快恢复正常。第3章水旱灾害防治与应急救援3.1水旱灾害类型与影响3.1.1洪水灾害洪水灾害是由于强降水、库容不足、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的。其影响主要包括农作物被淹、农田基础设施受损、农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等。3.1.2旱灾旱灾是指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严重不足,导致土壤水分不足、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的一种自然灾害。旱灾的影响包括农作物减产、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紧张等。3.2水旱灾害预防措施3.2.1工程措施(1)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排涝、抗旱能力;(2)修建蓄洪区、行洪区,合理调控洪水;(3)加强河道疏浚,提高河道泄洪能力。3.2.2非工程措施(1)建立健全水旱灾害预警体系,提高预报准确率;(2)加强水旱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农民防灾减灾意识;(3)制定和完善水旱灾害应急预案,保证应急措施及时有效。3.3水旱灾害应急救援3.3.1应急响应机制(1)建立水旱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级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职责;(2)制定水旱灾害应急响应流程,保证应急救援工作有序进行;(3)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3.3.2应急救援措施(1)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抗洪抢险、抗旱救灾;(2)组织力量进行人员转移,保证群众生命安全;(3)开展灾后农业生产自救,减轻灾害损失;(4)加强灾后防疫工作,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5)及时向上级部门和社会报告灾害情况,争取支持和援助。3.3.3应急救援资源配置(1)合理配置应急救援物资,保证救援需求得到满足;(2)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提高救援效率;(3)加强应急救援资金保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顺利进行。3.3.4应急救援技术支持(1)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2)开展水旱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提高防治效果;(3)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等技术,提高农业抗旱能力。第4章地质灾害与农业安全4.1地质灾害类型与成因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表层及浅部岩石圈中,因自然力量或人为因素作用,导致地质环境突变,从而给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危害的自然现象。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这些灾害的成因复杂,主要包括地质条件、气候因素、人类活动等。4.1.1滑坡滑坡是指地表或岩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其主要成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震、降雨、农业灌溉等外力作用也会加剧滑坡的发生。4.1.2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因降雨、融雪等原因,导致沟床松散物质与水混合,形成高速流动的流体。其主要成因包括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因素。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植被破坏等人类活动也会诱发泥石流。4.1.3崩塌崩塌是指地表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崩溃、滑落的现象。其主要成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震、爆破、农业开发等外力作用也可能导致崩塌发生。4.1.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突然发生下沉或坍塌的现象。其主要成因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活动、人类开采地下资源等。4.2农业地质灾害预防农业地质灾害预防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4.2.1滑坡预防(1)合理规划农业生产,避免在滑坡危险区域进行种植和养殖。(2)加强植被保护,提高地表抗滑能力。(3)定期检查和维修农业基础设施,防止因设施破坏引发滑坡。4.2.2泥石流预防(1)合理规划农业生产,避免在泥石流危险区域进行种植和养殖。(2)加强沟谷植被保护,减少松散物质来源。(3)建立泥石流预警体系,及时组织农业人员转移。4.2.3崩塌预防(1)避免在崩塌危险区域进行农业生产活动。(2)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及时发觉潜在崩塌隐患。(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4.2.4地面塌陷预防(1)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度开采。(2)避免在塌陷危险区域进行农业生产活动。(3)定期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安全评估,保证设施安全。4.3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是减轻灾害损失、保障农业安全的关键环节。各级和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4.3.1应急预案(1)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组织架构、职责分工、预警预报、应急响应、救援措施等内容。(2)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4.3.2预警预报(1)建立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提高预警预报准确性。4.3.3应急响应(1)接到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农业人员转移。(2)实施应急交通管制,保证救援通道畅通。(3)启动救援队伍,开展紧急救援。4.3.4救援措施(1)对受灾农业区域进行排查,评估灾害损失。(2)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恢复,提供技术指导和物资支持。(3)加强受灾地区防疫工作,防止疫情发生。通过以上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业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救援能力,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第5章农业生物灾害防治5.1农业生物灾害种类农业生物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类:5.1.1病害病害是由病原微生物侵染作物引起的疾病,包括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线虫病等。5.1.2虫害虫害是指各种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如鳞翅目害虫、鞘翅目害虫、同翅目害虫等。5.1.3草害草害是指农田中杂草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包括竞争水分、养分、光照等资源。5.1.4螟害螟害是指农田中螟类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如水稻螟、玉米螟等。5.2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5.2.1监测方法(1)人工调查:对农田进行定期巡查,观察农作物生长状况,发觉病虫害、草害等生物灾害。(2)仪器监测: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农田生物灾害进行实时监测。(3)实验室检测:对采集的样本进行病原微生物、害虫种类及数量的检测。5.2.2预警体系(1)建立预警模型:结合历史数据、气象资料、作物生长周期等因素,构建生物灾害预警模型。(2)信息发布:将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及时发布给相关部门和农民,提高防治效果。5.3生物灾害防治方法5.3.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抗虫、抗草害品种:合理选择抗性强的品种,降低生物灾害的发生。(2)调整作物布局:根据生物灾害种类和发生规律,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减少灾害损失。(3)土壤改良:通过增施有机肥、深翻晒垡等措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作物抗逆能力。(4)水肥管理:合理施肥、灌溉,提高作物生长状况,减少生物灾害的发生。5.3.2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引入或繁殖害虫的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控制害虫数量。(2)微生物防治:使用微生物农药、菌肥等,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3)植物源农药:利用具有杀虫、杀菌作用的植物提取物,防治病虫害。5.3.3化学防治(1)合理选用农药:针对不同生物灾害种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2)正确使用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控制用药浓度、剂量和次数。5.3.4物理防治(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采用灯光诱杀装置进行诱杀。(2)颜色诱杀: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喜好,设置颜色诱杀板进行诱杀。(3)性信息素诱杀: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害虫,降低害虫种群密度。通过以上防治方法,可有效地降低农业生物灾害的发生和危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第6章农业火灾预防与扑救6.1农业火灾成因与特点农业火灾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引发的火灾。其主要成因包括:6.1.1电气设备故障:农业电气设备使用不当、线路老化、短路等原因导致火灾。6.1.2易燃物堆积:农业生产中,稻草、秸秆、农膜等易燃物未及时清理,堆积过多,遇火源易引发火灾。6.1.3火源管理不善:包括农事用火、生活用火等火源管理不善,易引发火灾。6.1.4气象因素:干旱、高温、大风等极端天气条件,加剧火灾发生的风险。农业火灾特点如下:6.1.5发生时间不确定性:农业火灾多发生在春、夏、秋三季,尤其在干旱季节易发生。6.1.6火势蔓延迅速:农业火灾火势蔓延迅速,短时间内可造成重大损失。6.1.7损失严重:农业火灾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6.2农业火灾预防措施为有效预防农业火灾,应采取以下措施:6.2.1加强火源管理:严格农事用火、生活用火审批制度,加强火源监管。6.2.2提高防火意识:加强农业从业人员防火教育,提高防火意识。6.2.3消除火灾隐患:定期检查农业电气设备,及时清理易燃物,消除火灾隐患。6.2.4增设防火设施:在农田、仓库等场所增设防火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水池等。6.2.5完善应急预案:制定农业火灾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和应急措施。6.3农业火灾扑救与应急救援一旦发生农业火灾,应迅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扑救与应急救援:6.3.1立即报警:发觉火情,立即拨打火警电话,报告火警信息。6.3.2组织扑救: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火灾扑救。6.3.3选择合适灭火方法:根据火势、火源和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如水灭火、灭火器灭火等。6.3.4撤离现场:保证人员安全,有序撤离火灾现场。6.3.5协助消防部门:积极配合消防部门进行火灾扑救,保证火灾得到有效控制。6.3.6善后处理:火灾扑灭后,及时进行现场清理、调查火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再次发生。第7章农业环境污染与应急处理7.1农业环境污染来源与危害7.1.1污染来源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使用过量或不当;(2)农业生产废弃物,如农作物残体、畜禽粪便等;(3)工业污染排放,包括大气沉降、水体污染等;(4)城乡生活污水及垃圾排放;(5)其他污染源,如交通运输、自然灾害等。7.1.2污染危害农业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具体表现为:(1)影响作物生长,降低产量和品质;(2)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3)污染水体,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平衡;(4)危害人体健康,影响食品安全;(5)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7.2农业环境污染预防7.2.1农业生产环节(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2)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化学投入品使用;(3)加强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发酵等技术;(4)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宣传教育。7.2.2工业污染排放环节(1)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管,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2)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3)实施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率。7.2.3城乡生活污染处理环节(1)加强城乡生活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2)推广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3)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7.3环境污染应急处理7.3.1农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1)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主体和应急处置流程;(2)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保证应急物资供应;(3)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环境污染的能力。7.3.2应急处理措施(1)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应急处理;(2)切断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扩散;(3)对受污染的土壤、水体进行治理和修复;(4)及时评估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恢复和补救措施;(5)加强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第8章农业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与政策8.1我国农业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农业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五个层次。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国农业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8.1.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其中,关于农业防灾减灾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以及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8.1.2法律我国有关农业防灾减灾的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这些法律对农业防灾减灾的责任、措施、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了规定。8.1.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的行政法规主要有《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8.1.4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门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的部门规章主要包括《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农业重大病虫害应急预案》等。8.1.5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的地方性法规。8.2农业防灾减灾政策解读农业防灾减灾政策是我国为了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安全,减少自然灾害损失,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下是农业防灾减灾政策的主要内容:8.2.1政策目标农业防灾减灾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8.2.2政策措施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2)完善农业自然灾害预警体系,提高灾害预警能力;(3)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推广抗灾减灾技术;(4)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5)完善农业防灾减灾资金投入机制,保障资金需求;(6)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农民防灾减灾意识。8.3农业防灾减灾政策实施与监督为保证农业防灾减灾政策的落实,各级部门应加强政策实施与监督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3.1政策宣传与培训各级部门应加强对农业防灾减灾政策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民和相关部门的政策知晓度和执行能力。8.3.2政策实施评估定期对农业防灾减灾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发觉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高政策实施效果。8.3.3资金监管加强对农业防灾减灾资金的监管,保证资金使用合规、安全、高效。8.3.4督查与考核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督查与考核机制,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定期督查,保证政策落到实处。8.3.5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对农业防灾减灾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提高政策执行透明度。第9章农业应急救援组织与协调9.1农业应急救援组织架构农业应急救援组织架构是我国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证在农业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农业应急救援组织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层级:9.1.1国家级农业应急救援组织国家级农业应急救援组织负责全国范围内农业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主要包括农业农村部及相关部委的应急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农业应急救援政策、法规和规划,指导地方农业应急救援工作,协调跨区域农业应急救援资源。9.1.2省级农业应急救援组织省级农业应急救援组织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业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由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及相关部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农业应急救援政策,制定本省农业应急救援预案,指导市、县农业应急救援工作,协调省内农业应急救援资源。9.1.3市级农业应急救援组织市级农业应急救援组织负责本市范围内农业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由市级农业农村部门及相关部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本市农业应急救援预案,指导县、乡农业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实施农业应急救援演练,协调本市农业应急救援资源。9.1.4县级农业应急救援组织县级农业应急救援组织负责本县范围内农业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由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及相关部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本县农业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农业应急救援演练,指导乡镇农业应急救援工作,协调县级农业应急救援资源。9.2应急救援预案制定与实施农业应急救援预案是农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动指南,各级农业应急救援组织应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9.2.1预案制定预案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以防为主,强化预防措施;(3)统一领导,分级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