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防范措施实践操作指南_第1页
公共安全防范措施实践操作指南_第2页
公共安全防范措施实践操作指南_第3页
公共安全防范措施实践操作指南_第4页
公共安全防范措施实践操作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安全防范措施实践操作指南TOC\o"1-2"\h\u16558第1章公共安全防范基础概念 4253591.1公共安全的重要性 4322051.2防范措施的基本原则 4135981.3公共安全防范体系构建 44347第2章公共场所安全防范 5283312.1公共场所安全隐患识别 5239922.1.1环境安全隐患 593202.1.2设备安全隐患 5205452.1.3社会安全隐患 5232152.2公共场所安全布局与设施 6103452.2.1安全布局 6295332.2.2安全设施 6175492.3公共场所人员管理与培训 639722.3.1人员管理 6135592.3.2培训与教育 611204第3章交通安全防范 6254373.1道路交通安全 6133813.1.1驾驶行为规范 6141823.1.2道路设施维护 6301203.1.3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6103363.2公共交通工具安全 7149603.2.1车辆安全检查 7280363.2.2驾驶员培训与管理 783633.2.3乘客安全管理 7188143.3交通枢纽安全防范 7209623.3.1交通枢纽设施安全 748823.3.2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 7224293.3.3突发事件应对 727672第4章消防安全防范 7227864.1火灾预防措施 7248684.1.1建筑设计与施工 7128774.1.2消防安全管理 8162734.1.3电气火灾预防 874844.2消防设施的使用与维护 873714.2.1消防设施的种类与功能 865594.2.2消防设施的使用 884614.2.3消防设施的维护 8326894.3火灾应急预案与逃生演练 8309604.3.1火灾应急预案制定 8127674.3.2逃生演练 811384第5章网络安全防范 8210365.1网络安全风险识别 9203555.1.1基本概念 9162135.1.2风险识别方法 9242675.2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9885.2.1防火墙技术 9301665.2.2入侵检测与预防系统(IDS/IPS) 9146185.2.3虚拟专用网络(VPN) 9116585.2.4安全隔离技术 9228335.2.5数据加密技术 10123555.3网络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理 10322985.3.1事件分类 10142255.3.2事件报告 1032575.3.3事件处理 1023255.3.4事件总结与改进 1024761第6章食品安全防范 10294576.1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0127806.1.1监管机构设置 1037506.1.2监管制度与法规 10316916.1.3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 10319586.1.4食品安全应急处置 11268696.2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防范 11155566.2.1原料采购与验收 1117916.2.2生产过程控制 11278516.2.3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 11280666.2.4仓储与运输 1154656.3餐饮服务环节安全防范 1173396.3.1餐饮服务单位资质审核 11214396.3.2食品采购与储存 11117986.3.3食品加工与制作 11113396.3.4餐饮具清洗与消毒 1197746.3.5食品留样与追溯 11180256.3.6食品安全培训与宣传 1114782第7章环境安全防范 12109147.1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防范 12252187.1.1防范原则 1265707.1.2防范措施 1273027.2环境安全隐患排查 1233057.2.1排查原则 12151217.2.2排查内容 12133317.2.3排查方法 12313087.3环境应急预案 1284067.3.1应急预案制定 13232427.3.2应急预案实施 1363117.3.3应急响应流程 1332404第8章突发事件应对 1315818.1突发事件的分类与识别 13152198.1.1突发事件的定义 1338108.1.2突发事件的分类 13298228.1.3突发事件的识别 13140498.2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 1474898.2.1应急预案的定义 1430668.2.2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 1469028.2.3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14231648.3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与处置 1473348.3.1应急响应 14167408.3.2应急处置 152347第9章安全防范技术与设备 15268189.1视频监控系统 15231469.1.1系统概述 15298509.1.2系统组成 15141469.1.3设备选型与布设 15244659.1.4系统功能 15271339.2入侵报警系统 1510529.2.1系统概述 15325879.2.2系统组成 1541089.2.3设备选型与布设 16312449.2.4系统功能 16157969.3出入口控制系统 16108689.3.1系统概述 16181699.3.2系统组成 16274749.3.3设备选型与布设 16271359.3.4系统功能 16241889.4无人机等新技术应用 16216069.4.1无人机概述 16188659.4.2应用场景 16125859.4.3技术要求 16326199.4.4安全管理 1713971第10章安全防范管理与评估 172342510.1安全防范组织与管理 171560810.1.1组织架构 172291310.1.2管理制度 172766010.1.3人员配置 171514410.1.4资源保障 171537210.2安全防范制度的建立与执行 171009210.2.1制定防范制度 171256610.2.2遵守法律法规 171201010.2.3落实责任制 171085310.2.4监督与考核 171862210.3安全防范效果评估与改进 171134010.3.1评估标准与方法 181305910.3.2评估流程 1880510.3.3改进措施 181551710.3.4持续优化 182010610.4安全防范培训与宣传教育 182712310.4.1培训内容 181627910.4.2培训方式 181350010.4.3宣传教育 182714610.4.4持续更新 18第1章公共安全防范基础概念1.1公共安全的重要性公共安全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害性等特点,对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公共安全防范,预防和减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2防范措施的基本原则公共安全防范措施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预防公共安全事件为核心,强化风险管理,加强源头治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保证公共安全。(2)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权益。(3)统一领导,协同配合。在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公共安全防范工作。(4)法治保障,科技支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公共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在公共安全防范中的支撑作用。(5)宣传教育,全民参与。广泛开展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安全意识,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公共安全防范工作。1.3公共安全防范体系构建公共安全防范体系构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防范组织体系,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2)法律法规。完善公共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公共安全防范工作依法进行,为公共安全防范提供法治保障。(3)风险防控。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加强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保证公共安全。(4)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对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公众做好防范工作。(5)应急处置。制定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证在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6)科技支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公共安全防范的科技含量,加强公共安全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提升公共安全防范水平。(7)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技能培训,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的公共安全防范格局。第2章公共场所安全防范2.1公共场所安全隐患识别2.1.1环境安全隐患建筑物结构安全:识别潜在的建筑物结构问题,如老化、损坏的支撑结构等;消防安全隐患:评估消防设施设备的完善程度及消防通道的畅通情况;照明系统:检查照明设备的充足与合理性,避免盲区和过暗区域;紧急疏散:识别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设置及疏散指示标志的明确性。2.1.2设备安全隐患电梯及扶梯:保证电梯及扶梯的正常运行,定期检查维护;电气设备:检查电气线路、插座等是否符合安全标准,防止电气火灾;安防设备:评估监控、报警等安防设备是否覆盖全面,功能正常。2.1.3社会安全隐患犯罪活动:分析公共场所可能发生的犯罪类型,如盗窃、暴力事件等;群体性事件:识别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如赛事、演出等活动;信息安全:防范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信息安全问题。2.2公共场所安全布局与设施2.2.1安全布局疏散布局:合理规划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保证紧急情况下人员快速疏散;功能区域划分: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护设施布局:设置合理的防护设施,如防护栏、警示标志等。2.2.2安全设施消防设施:配置充足的消防设备,如灭火器、消防栓等;紧急照明:保证紧急照明设备在突发情况下能够正常工作;监控设备:全面覆盖公共场所,提高实时监控能力;报警系统:建立有效的报警系统,及时发觉并处理安全隐患。2.3公共场所人员管理与培训2.3.1人员管理岗位职责:明确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安全职责,保证责任到人;人员配备:合理配置安保、服务人员,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各类安全隐患进行演练。2.3.2培训与教育安全知识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应急处置培训:对工作人员进行应急处置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定期演练:定期组织安全演练,保证各项安全措施得以有效实施。第3章交通安全防范3.1道路交通安全3.1.1驾驶行为规范在道路上行驶,驾驶员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做到文明驾驶、礼让行人。严禁酒后驾车、疲劳驾驶、超速行驶、违章停车等行为。3.1.2道路设施维护定期对道路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路面平整、交通标志清晰、交通信号灯正常工作。在危险路段设置警示标志,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3.1.3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多种渠道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让群众了解交通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3.2公共交通工具安全3.2.1车辆安全检查公共交通工具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保证车辆功能良好、安全设施齐全。对检查中发觉的问题及时整改,保证车辆安全运行。3.2.2驾驶员培训与管理加强对公共交通工具驾驶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严格执行驾驶员招聘标准,杜绝不具备资质的人员驾驶公共交通工具。3.2.3乘客安全管理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提醒乘客注意安全。加强对乘客的安全教育,提高乘客的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执行安检制度,防止危险品带上车。3.3交通枢纽安全防范3.3.1交通枢纽设施安全加强交通枢纽的安全设施建设,保证候车室、站台、通道等区域的安全。设置充足的监控设备,提高安全监控能力。3.3.2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针对交通枢纽人员密集的特点,加强安全管理,合理规划乘客流动路线,避免拥挤和踩踏发生。在高峰时段采取限流措施,保证旅客安全有序出行。3.3.3突发事件应对建立健全交通枢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演练,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救援和处置工作。第4章消防安全防范4.1火灾预防措施4.1.1建筑设计与施工(1)建筑物设计应遵循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合理布局防火分区,保证安全疏散通道畅通。(2)选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减少可燃物含量,降低火灾风险。(3)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保证消防设施安装到位。4.1.2消防安全管理(1)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2)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整改火灾隐患。(3)加强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员工消防安全意识。4.1.3电气火灾预防(1)电气线路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避免私拉乱接。(2)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保证设备安全运行。(3)使用合格电器产品,避免超负荷使用电气设备。4.2消防设施的使用与维护4.2.1消防设施的种类与功能(1)灭火器:扑灭初期火灾。(2)室内消火栓:扑救建筑物内火灾。(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扑救火灾,降低火灾损失。(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时报警,减少火灾损失。4.2.2消防设施的使用(1)定期组织消防设施操作培训,保证员工掌握使用方法。(2)在紧急情况下,按照操作规程使用消防设施。4.2.3消防设施的维护(1)定期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维护,保证设施正常运行。(2)委托具有资质的维修单位进行消防设施维修,保证维修质量。4.3火灾应急预案与逃生演练4.3.1火灾应急预案制定(1)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火灾应急预案。(2)明确应急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应急响应程序。4.3.2逃生演练(1)定期组织逃生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火灾的能力。(2)保证逃生通道畅通,标识明确。(3)演练结束后,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第5章网络安全防范5.1网络安全风险识别5.1.1基本概念网络安全风险识别是指对网络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脆弱性以及潜在损失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产识别:明确网络中的硬件、软件、数据、服务等各类资产;(2)威胁识别:分析可能对网络造成危害的威胁来源,如黑客攻击、病毒木马、网络钓鱼等;(3)脆弱性识别:评估网络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如操作系统漏洞、应用软件漏洞、配置错误等;(4)风险分析:结合威胁和脆弱性,对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评估。5.1.2风险识别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收集网络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等信息;(2)安全检查: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发觉潜在的安全隐患;(3)漏洞扫描:利用专业的漏洞扫描工具,对网络系统进行扫描,发觉已知的安全漏洞;(4)安全审计:对网络系统的运行日志进行审计,分析异常行为和潜在威胁。5.2网络安全防护技术5.2.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对进出网络的数据包进行过滤,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非法数据传输。5.2.2入侵检测与预防系统(IDS/IPS)入侵检测与预防系统用于监控网络和系统活动,识别并阻止恶意行为。5.2.3虚拟专用网络(VPN)虚拟专用网络通过加密技术在公共网络上建立安全的通信隧道,保证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和完整性。5.2.4安全隔离技术安全隔离技术通过物理或逻辑方式将不同安全级别的网络进行隔离,防止安全风险的扩散。5.2.5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5.3网络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理5.3.1事件分类根据网络安全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一般事件、较大事件、重大事件和特别重大事件。5.3.2事件报告发觉网络安全事件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影响范围、已采取的措施等。5.3.3事件处理(1)立即采取措施,阻止事件进一步扩散;(2)对受影响的系统进行排查,修复安全漏洞;(3)收集证据,分析事件原因,制定整改措施;(4)根据事件性质和影响范围,进行相应的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5.3.4事件总结与改进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总结,分析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不足,完善防范措施,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第6章食品安全防范6.1食品安全监管体系6.1.1监管机构设置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监管体系。6.1.2监管制度与法规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6.1.3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定期开展风险监测和评估,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6.1.4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建立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提高食品安全的应对能力,保证食品安全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6.2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安全防范6.2.1原料采购与验收严格把关原料采购,保证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加强对原料验收环节的监管,杜绝不合格原料流入生产环节。6.2.2生产过程控制加强生产过程卫生管理,严格控制生产工艺和条件,保证生产过程中食品安全。6.2.3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加强产品检验,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保证出厂产品质量安全。6.2.4仓储与运输加强仓储与运输环节的管理,防止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6.3餐饮服务环节安全防范6.3.1餐饮服务单位资质审核加强对餐饮服务单位的资质审核,保证其具备提供安全餐饮服务的能力。6.3.2食品采购与储存规范食品采购渠道,加强食品储存管理,保证食品安全。6.3.3食品加工与制作加强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加工与制作环节监管,规范操作流程,保障食品安全。6.3.4餐饮具清洗与消毒严格执行餐饮具清洗与消毒规定,防止交叉污染,保证顾客用餐安全。6.3.5食品留样与追溯建立食品留样制度,加强食品追溯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的追溯能力。6.3.6食品安全培训与宣传加强对餐饮服务单位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培训与宣传,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第7章环境安全防范7.1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防范7.1.1防范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有效防范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7.1.2防范措施(1)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保证各类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2)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对企业、单位和个人的环保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3)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低碳产业;(4)加强生态保护,严守生态红线,保护生态环境;(5)加强污染源治理,实施重点污染源监测和整治;(6)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提高环境风险应对能力。7.2环境安全隐患排查7.2.1排查原则遵循全面、深入、细致、及时的原则,保证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落到实处。7.2.2排查内容(1)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情况;(2)危险废物、有毒有害物质储存、运输和处置情况;(3)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情况;(4)环境应急预案制定和实施情况;(5)其他可能引发环境安全的环节。7.2.3排查方法(1)现场检查,对企业、单位进行实地勘查;(2)资料查阅,查阅相关环保手续、监测报告等资料;(3)问卷调查,了解周边居民对环境安全的满意度;(4)专家评估,邀请环境领域专家对排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估。7.3环境应急预案7.3.1应急预案制定(1)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环境应急预案;(2)明确应急预案的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和应急措施;(3)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7.3.2应急预案实施(1)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环境安全意识;(2)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3)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环境的能力;(4)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保证应急物资的充足和及时供应;(5)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及时修订和完善。7.3.3应急响应流程(1)报告:发觉环境时,及时向上级报告;(2)启动应急预案:根据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3)应急处理:按照应急预案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发展;(4)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公开地发布信息;(5)后期处置:对现场进行清理、修复和恢复,总结教训,完善应急预案。第8章突发事件应对8.1突发事件的分类与识别8.1.1突发事件的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可能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影响,需要迅速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8.1.2突发事件的分类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影响范围,可将突发事件分为以下几类:(1)自然灾害类:如地震、洪水、台风、暴雨等;(2)灾难类:如火灾、爆炸、交通、化学泄漏等;(3)公共卫生事件类:如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事件、职业中毒等;(4)社会安全事件类:如恐怖袭击、暴力犯罪、群体性事件等;(5)网络安全事件类:如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系统瘫痪等。8.1.3突发事件的识别识别突发事件的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预警: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因素进行监测和预警;(2)信息报告: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保证信息畅通、及时报告;(3)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8.2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8.2.1应急预案的定义应急预案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减轻或避免损失,预先制定的应急措施和行动方案。8.2.2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1)合法性:应急预案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标准要求;(2)实用性:应急预案应结合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完整性:应急预案应涵盖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善后等全过程;(4)灵活性: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更新。8.2.3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1)突发事件类型及危害程度分析;(2)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3)预警与监测;(4)应急响应与处置;(5)应急资源保障;(6)应急通信与信息报告;(7)善后处理与恢复重建;(8)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与评估。8.3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与处置8.3.1应急响应(1)启动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规模和影响范围,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2)组织协调: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响应工作;(3)资源调配:合理调配应急资源,保证应急工作顺利进行;(4)信息发布:及时发布突发事件信息,引导舆论,稳定民心。8.3.2应急处置(1)现场救援: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开展现场救援工作;(2)疏散转移:根据需要,及时疏散、转移受威胁群众;(3)医疗救治:组织医疗救护队伍,开展伤员救治工作;(4)现场控制:采取措施,控制突发事件扩散,减少损失;(5)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防止次生、衍生灾害发生;(6)恢复重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恢复重建工作。第9章安全防范技术与设备9.1视频监控系统9.1.1系统概述视频监控系统是公共安全防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时采集、传输和记录视频图像,为安全防范工作提供直观、有效的信息支持。9.1.2系统组成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由前端设备、传输设备、控制设备和显示记录设备四部分组成。9.1.3设备选型与布设根据监控场所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类型的摄像机、镜头、防护罩等前端设备,合理布局,保证监控范围全面覆盖。9.1.4系统功能视频监控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控、录像存储、回放检索、远程传输、移动侦测、报警联动等功能。9.2入侵报警系统9.2.1系统概述入侵报警系统通过检测非法入侵行为,及时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采取措施,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9.2.2系统组成入侵报警系统主要包括探测器、报警控制器、传输设备、报警设备等部分。9.2.3设备选型与布设根据防范场所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探测器类型(如红外、微波、震动等),合理布设报警设备,保证报警系统的有效性。9.2.4系统功能入侵报警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控、报警联动、远程传输、布撤防管理、故障自检等功能。9.3出入口控制系统9.3.1系统概述出入口控制系统通过对人员和车辆的出入进行有效管理,防止非法人员闯入,保障场所的安全。9.3.2系统组成出入口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读卡器、控制器、电控锁、出门按钮、传输设备等部分。9.3.3设备选型与布设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