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作业指导书TOC\o"1-2"\h\u8988第1章引言 4142331.1风险评估背景 490401.2风险评估目的与意义 459731.3风险评估流程概述 415803第2章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基础 529072.1风险管理基本概念 5182912.2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框架 5117672.3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 5197022.3.1风险评估方法 5203562.3.2风险控制方法 625511第3章风险识别 6257373.1资产识别 6143233.1.1硬件资产 6209173.1.2软件资产 6178873.1.3数据资产 6278463.1.4人力资源 6222253.2威胁识别 64163.2.1自然灾害 7304153.2.2技术故障 7258863.2.3人为错误 7257393.2.4恶意攻击 7111063.3脆弱性识别 7232833.3.1硬件脆弱性 714553.3.2软件脆弱性 7184643.3.3数据脆弱性 7112843.3.4人员脆弱性 7258123.4风险识别方法 765133.4.1文档审查 8309613.4.2问卷调查 8216603.4.3安全检查 8154953.4.4安全测试 860643.4.5威胁情报分析 8618第4章风险分析 8283614.1风险分析原理 81184.1.1威胁识别 8291204.1.2脆弱性评估 8273644.1.3影响评估 963044.2风险量化分析 98674.2.1确定风险指标 9268604.2.2收集数据 94584.2.3建立风险模型 9271204.2.4计算风险值 9111774.3风险定性分析 91754.3.1风险描述 9227794.3.2风险分类 961894.3.3风险排序 9224694.3.4风险关联分析 9248714.4风险等级划分 10280164.4.1风险值 1031944.4.2影响程度 10276704.4.3发生概率 10158144.4.4组织承受能力 1017183第五章风险评估 1082005.1风险评估方法 10281295.1.1定性评估方法 1051955.1.2定量评估方法 10307515.2风险评估工具 10293435.2.1风险评估软件工具 10203765.2.2风险评估辅助工具 10225125.3风险评估实施 1148765.3.1风险评估准备 1139625.3.2风险识别 11210845.3.3风险分析 11237815.3.4风险评价 1142695.4风险评估结果输出 11215925.4.1风险评估报告 1183845.4.2风险控制建议 1161425.4.3风险管理计划 1129908第6章风险控制策略制定 11201766.1风险控制原则 1117446.1.1合规性原则 1117056.1.2实效性原则 11252226.1.3经济性原则 129976.1.4动态调整原则 12274746.2风险控制策略类型 12212826.2.1预防性控制策略 12326046.2.2检测性控制策略 12219786.2.3应急响应控制策略 12282356.2.4恢复性控制策略 1222826.3风险控制策略制定方法 1297696.3.1风险识别 12318166.3.2风险评估 12206776.3.3风险分类 12280216.3.4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12114856.3.5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与监督 13170056.4风险控制策略优化 1325126.4.1定期审查风险控制策略 13207706.4.2调整风险控制策略 13168106.4.3优化风险控制措施 13327116.4.4持续改进 1311463第7章风险控制措施实施 13277617.1风险控制措施概述 1390617.2技术性控制措施 13324817.2.1网络安全防护 1312367.2.2数据保护 1475377.2.3系统安全 14146387.3管理性控制措施 14180307.3.1组织管理 1424867.3.2人员培训 1465197.3.3制度建设 14197957.4风险控制措施落实与监督 1430868第8章风险评估与控制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 1545468.1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 15263898.2内部沟通机制 15285308.2.1建立沟通渠道 15154988.2.2明确沟通对象 15258968.2.3制定沟通计划 15133868.2.4沟通内容规范 15168628.3外部沟通与合作 15262138.3.1及监管部门 1557528.3.2行业组织及同业 15237998.3.3第三方服务机构 16138928.4沟通协作的持续优化 1620783第9章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监督与评审 16175099.1监督与评审的目的 16137149.2监督与评审的实施 16321439.2.1监督与评审的频率 1679949.2.2监督与评审的方法 17104409.3风险评估与控制效果评价 17281909.3.1评价指标 17120409.3.2评价方法 17216839.4监督评审结果的运用 176376第10章持续改进与优化 18853910.1持续改进的必要性 182733010.2风险评估与控制优化的方法 1812210.3优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182328810.4优化成果的巩固与推广 18第1章引言1.1风险评估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系统已成为组织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信息技术在带来便捷与效率的同时也引入了诸多安全风险。信息安全事件频发,不仅给组织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损害组织声誉,甚至影响国家安全。为保障信息安全,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组织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可靠和稳定。1.2风险评估目的与意义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旨在识别和评估组织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为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实现以下目的:(1)发觉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安全威胁与脆弱性,为风险控制提供方向;(2)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保证资源得到合理分配;(3)提高组织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增强安全意识;(4)满足法律法规要求,避免因安全问题导致的法律责任;(5)提升组织信息安全水平,保障业务连续性和稳定性。1.3风险评估流程概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阶段:(1)准备阶段:明确评估范围、目标和要求,组建评估团队,收集相关资料,制定评估计划;(2)风险识别:识别组织信息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和脆弱性,梳理资产清单,确定风险来源;(3)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4)风险评价: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优先级,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5)风险控制:制定并实施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风险至可接受水平;(6)监控与沟通:持续监控风险变化,及时调整控制措施,保持沟通渠道畅通;(7)评估报告:编制风险评估报告,记录评估过程和结果,为组织决策提供参考。第2章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基础2.1风险管理基本概念风险管理是一种系统的、全面的过程,旨在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风险,以保证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风险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某一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潜在影响。风险管理涉及以下基本环节:(1)风险识别:识别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潜在风险,包括威胁和脆弱性。(2)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分析,确定其概率和影响程度。(3)风险控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保证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内。(4)风险监控:持续跟踪风险变化,评估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2.2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框架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框架是组织进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旨在保证信息安全风险得到有效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框架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1)风险管理政策:明确组织风险管理的目标、范围、责任和基本原则。(2)风险管理过程:描述风险管理各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流程。(3)风险管理工具与技术:提供支持风险管理过程的方法、技术和工具。(4)风险管理培训与意识:提高组织员工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和能力。(5)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2.3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2.3.1风险评估方法(1)定性评估: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定性描述。(2)定量评估:采用数学模型、统计方法等,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3)场景分析:构建特定场景,分析在该场景下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2.3.2风险控制方法(1)风险规避:采取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2)风险降低:通过减少风险的概率或影响程度,降低风险至可接受水平。(3)风险转移: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如购买保险等。(4)风险接受:在充分了解风险的基础上,决定接受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5)风险监测与预警: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并在必要时发出预警。通过以上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组织可以实现对信息安全风险的有效管理,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业务持续发展。第3章风险识别3.1资产识别资产识别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首要步骤,其目的是明确组织内的信息资产,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力资源等。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资产识别:3.1.1硬件资产识别组织内的硬件资产,包括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对这些硬件资产进行分类和清单整理,以便于后续的风险评估。3.1.2软件资产识别组织内的软件资产,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等。对软件资产进行版本、使用情况等信息的记录,以便于分析潜在的安全风险。3.1.3数据资产识别组织内的数据资产,包括业务数据、客户数据、员工数据等。对数据资产进行敏感度分类,以便于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3.1.4人力资源识别组织内的人力资源,包括员工、管理人员等。分析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以便于制定针对性的安全培训计划。3.2威胁识别威胁识别是对可能对组织信息资产造成损害的潜在因素进行分析和识别。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威胁识别:3.2.1自然灾害识别可能影响组织信息安全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水灾等。分析这些灾害对信息资产的影响程度,以便于制定应对措施。3.2.2技术故障识别可能导致信息资产损失的技术故障,如硬件损坏、软件故障等。分析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以便于提前采取预防措施。3.2.3人为错误识别可能导致信息安全风险的人为错误,如操作失误、配置错误等。分析错误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以便于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3.2.4恶意攻击识别可能导致信息资产受损的恶意攻击,包括黑客攻击、病毒木马、钓鱼攻击等。分析攻击的类型、手段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以便于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3.3脆弱性识别脆弱性识别是对组织信息资产在安全防护方面的不足进行分析和识别。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脆弱性识别:3.3.1硬件脆弱性识别硬件设备在安全防护方面的不足,如设备老化、安全配置缺失等。分析这些脆弱性可能导致的安全风险,以便于制定改进措施。3.3.2软件脆弱性识别软件资产在安全防护方面的不足,如漏洞、后门等。分析这些脆弱性可能被利用的风险,以便于及时修复和升级。3.3.3数据脆弱性识别数据资产在安全防护方面的不足,如数据加密不足、访问控制不严格等。分析这些脆弱性可能导致的数据泄露风险,以便于加强数据保护措施。3.3.4人员脆弱性识别人力资源在安全防护方面的不足,如安全意识薄弱、技能不足等。分析人员脆弱性可能导致的安全风险,以便于加强安全培训和管理。3.4风险识别方法本节将介绍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以帮助组织全面、系统地识别信息安全风险。3.4.1文档审查通过审查组织内的相关文档,如安全政策、操作规程等,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3.4.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表,收集组织内各部门、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现状,分析潜在的风险点。3.4.3安全检查对组织内的信息资产进行现场检查,包括硬件设备、软件配置、数据存储等,以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3.4.4安全测试通过模拟攻击、漏洞扫描等方法,检测组织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3.4.5威胁情报分析收集和分析来自外部威胁情报,了解当前信息安全威胁趋势,识别组织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第4章风险分析4.1风险分析原理风险分析是对信息安全事件可能导致的威胁和潜在损失进行识别、评估和预测的过程。其目的是为组织提供决策依据,以便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分析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4.1.1威胁识别识别组织信息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威胁,包括内部威胁和外部威胁。内部威胁主要包括员工失误、恶意操作等;外部威胁主要包括黑客攻击、病毒木马、网络钓鱼等。4.1.2脆弱性评估对组织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脆弱性评估,找出可能导致信息安全事件的关键因素。脆弱性评估主要包括技术脆弱性、管理脆弱性和物理脆弱性等方面。4.1.3影响评估对可能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的影响进行评估,包括对组织声誉、业务运营、资产损失等方面的影响。影响评估应考虑事件的概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4.2风险量化分析风险量化分析是对风险进行数值化表示的过程,以便于对风险进行排序和比较。风险量化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步骤:4.2.1确定风险指标根据组织信息系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风险指标,如攻击频率、攻击成功概率、损失程度等。4.2.2收集数据收集与风险指标相关的数据,包括历史数据、统计数据和专家意见等。4.2.3建立风险模型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建立风险模型,如概率模型、损失分布模型等。4.2.4计算风险值利用风险模型,计算各个风险指标的风险值,得出风险量化结果。4.3风险定性分析风险定性分析是对风险进行非数值化描述的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4.3.1风险描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详细描述,包括风险名称、风险来源、风险影响等方面。4.3.2风险分类根据风险性质和特点,将风险分为不同类别,如技术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等。4.3.3风险排序根据风险的影响程度、发生概率等因素,对风险进行排序,以便于组织制定优先级较高的风险控制措施。4.3.4风险关联分析分析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找出可能存在协同效应的风险,为风险控制提供指导。4.4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结果,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等级,如低风险、中等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风险等级划分应考虑以下因素:4.4.1风险值根据风险量化分析的结果,将风险值作为风险等级划分的重要依据。4.4.2影响程度考虑风险对组织声誉、业务运营、资产损失等方面的影响程度。4.4.3发生概率结合历史数据和专家意见,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4.4.4组织承受能力考虑组织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包括财务、技术、人力等方面。第五章风险评估5.1风险评估方法5.1.1定性评估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定性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专家访谈、安全检查表、故障树分析(FTA)和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这些方法通过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5.1.2定量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概率风险评估(PRA)、事件树分析(ETA)和蒙特卡洛模拟等。这些方法通过数据和数学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以数值形式表示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5.2风险评估工具5.2.1风险评估软件工具本节介绍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风险评估软件工具,如RiskManager、OpenFTA等。这些工具可以辅助评估人员完成风险评估的各个阶段,提高评估效率和准确性。5.2.2风险评估辅助工具除了专业的风险评估软件外,还有一些辅助工具,如风险评估矩阵、风险图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评估人员直观地了解风险分布和优先级排序。5.3风险评估实施5.3.1风险评估准备在实施风险评估前,需要明确评估范围、目标和要求,收集相关资料,组建评估团队,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沟通。5.3.2风险识别通过对组织的信息系统、资产和业务流程进行分析,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包括威胁、脆弱性、影响等。5.3.3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估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5.3.4风险评价根据风险等级,对风险进行排序和分类,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5.4风险评估结果输出5.4.1风险评估报告本节主要阐述风险评估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包括风险概述、评估方法、风险分析结果、风险控制建议等。5.4.2风险控制建议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等。5.4.3风险管理计划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明确风险控制的责任人、时间表和预期目标,为风险控制提供指导。第6章风险控制策略制定6.1风险控制原则6.1.1合规性原则风险控制策略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保证风险控制措施合法、合规。6.1.2实效性原则风险控制策略应针对实际风险情况,保证控制措施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6.1.3经济性原则在保证风险控制效果的前提下,应考虑成本效益,合理分配资源,实现风险控制投入与收益的平衡。6.1.4动态调整原则风险控制策略应外部环境、业务发展和风险状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保证风险控制策略的持续有效性。6.2风险控制策略类型6.2.1预防性控制策略通过加强安全防护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如: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修复漏洞。6.2.2检测性控制策略通过及时发觉并应对风险,减轻风险带来的影响。如:建立安全监控体系,实时监测异常行为。6.2.3应急响应控制策略在风险发生时,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降低风险损失。如: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6.2.4恢复性控制策略在风险事件发生后,采取措施尽快恢复正常业务运行,减少业务中断时间。如: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6.3风险控制策略制定方法6.3.1风险识别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识别可能对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的风险因素。6.3.2风险评估对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6.3.3风险分类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风险分为高、中、低等级,为制定风险控制策略提供依据。6.3.4制定风险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保证风险得到有效控制。6.3.5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与监督保证风险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6.4风险控制策略优化6.4.1定期审查风险控制策略定期对风险控制策略进行审查,评估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应性。6.4.2调整风险控制策略根据审查结果,对风险控制策略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风险状况的变化。6.4.3优化风险控制措施结合实际执行情况,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优化,提高风险控制效果。6.4.4持续改进通过不断优化风险控制策略和措施,提高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实现持续改进。第7章风险控制措施实施7.1风险控制措施概述本章主要阐述针对已识别的信息安全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降低或消除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性控制措施和管理性控制措施两个方面。通过实施这些措施,保证信息安全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保障组织信息资源的安全。7.2技术性控制措施技术性控制措施是指通过运用技术手段来降低信息安全风险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术性控制措施:7.2.1网络安全防护(1)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等安全设备,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和防护。(2)采用安全隔离技术,如物理隔离、逻辑隔离等,以降低内外部网络间的安全风险。(3)对网络设备进行定期安全配置检查和漏洞扫描,保证网络设备安全可靠。7.2.2数据保护(1)实施数据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2)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保证数据在遭受破坏后能够迅速恢复。(3)对重要数据实施访问控制,限制数据的读取、修改和删除权限。7.2.3系统安全(1)定期对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程序进行安全更新和补丁修复。(2)实施最小权限原则,合理分配用户权限,防止未授权访问。(3)建立安全审计机制,对系统操作进行审计和监控。7.3管理性控制措施管理性控制措施是指通过组织管理、人员培训、规章制度等手段来降低信息安全风险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的管理性控制措施:7.3.1组织管理(1)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组织架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职责。(2)制定信息安全政策和策略,为信息安全风险控制提供指导。(3)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保证及时发觉和应对信息安全风险。7.3.2人员培训(1)组织定期的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2)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其具备应对信息安全风险的能力。(3)鼓励员工参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提升整体信息安全水平。7.3.3制度建设(1)制定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2)建立信息安全事件报告和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能力。(3)对违反信息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7.4风险控制措施落实与监督为保证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应进行以下工作:(1)制定详细的风险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表。(2)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保证措施落实到位。(3)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优化措施。(4)加强对风险控制措施执行的监督,保证信息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第8章风险评估与控制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8.1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过程中,沟通与协作发挥着的作用。有效的沟通能够保证各方对风险有清晰、一致的认识,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而良好的协作则有助于各方共同参与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从而提高整体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本章节将从内部沟通、外部合作等方面,阐述如何在风险评估与控制过程中开展沟通与协作。8.2内部沟通机制8.2.1建立沟通渠道组织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沟通渠道,包括但不限于定期会议、报告、通知等形式,保证信息安全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至相关人员。8.2.2明确沟通对象在风险评估与控制过程中,应明确各阶段的沟通对象,包括但不限于管理层、技术人员、业务部门等,保证各方对风险状况有清晰的认识。8.2.3制定沟通计划根据风险评估与控制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沟通计划,明确沟通内容、时间、频率等,保证沟通的有序进行。8.2.4沟通内容规范沟通内容应包括风险评估结果、控制措施、整改计划等关键信息,并保证信息准确、完整、易懂。8.3外部沟通与合作8.3.1及监管部门组织应与及监管部门保持良好沟通,了解相关法规、政策、标准等要求,及时报告信息安全风险情况,并积极参与相关部门组织的风险防控活动。8.3.2行业组织及同业与行业组织及同业建立合作关系,共享信息安全风险信息,学习借鉴先进的评估与控制方法,提高自身信息安全防护能力。8.3.3第三方服务机构在必要时,与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引入专业人才、技术、资源等,提高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8.4沟通协作的持续优化为不断提高沟通协作的效率与效果,组织应定期对内部沟通机制、外部合作渠道进行评估与优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反馈与改进:收集各方对沟通协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沟通策略、方式等。(2)培训与宣传: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训与宣传,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促进沟通协作的顺畅进行。(3)技术支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沟通协作的效率,如采用项目管理软件、协同办公平台等。(4)跨部门协调: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促进各部门在风险评估与控制过程中的协同作战。通过持续优化沟通协作机制,组织将能更有效地应对信息安全风险,保障业务稳定运行。第9章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监督与评审9.1监督与评审的目的本章主要阐述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过程进行监督与评审的目的。监督与评审的目的主要包括:(1)保证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及时发觉问题并进行整改;(2)验证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保证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3)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持续适用性和有效性,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4)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强化风险管理责任。9.2监督与评审的实施9.2.1监督与评审的频率监督与评审应定期进行,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在以下情况下,应增加监督与评审的频率:(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更;(2)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或信息系统发生重大调整;(3)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发生变化;(4)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9.2.2监督与评审的方法监督与评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现场检查:对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实地检查;(2)文件审查:审查相关文件资料,了解风险管理过程的实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