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县一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2_第1页
安徽省芜湖县一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2_第2页
安徽省芜湖县一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2_第3页
安徽省芜湖县一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2_第4页
安徽省芜湖县一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芜湖县一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经典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的叙述,错误的是()A.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多,能量传递效率越高B.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在波动中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主要取决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D.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A.细胞质基质 B.膀胱内的尿液C.胃内的消化液 D.毛细淋巴管中的液体3.下列关于下丘脑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下丘脑对垂体的调控,是通过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素实现的②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和释放抗利尿激素③下丘脑中有参与水盐调节的中枢④下丘脑可作为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机体渗透压的变化⑤下丘脑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⑥下丘脑中的某些细胞能传导兴奋A.1项 B.2项 C.3项 D.4项4.如图表示利用棉花叶肉细胞原生质体进行遗传改良的过程,据下图分析错误的是()A.①过程需在适宜条件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混合物处理B.②过程能定向诱导原生质体产生优良性状的突变C.③过程中叶肉细胞失去了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D.④过程需用适宜配比的激素处理5.下列关于凝胶色谱柱的操作,正确的是()A.将橡皮塞上部用刀切出锅底状的凹穴B.将橡皮塞下部用刀切出凹穴C.插入的玻璃管的上部要超出橡皮塞的凹穴底面D.将尼龙网剪成与橡皮塞下部一样大小的圆片6.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和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均为蛋白质②均由活细胞产生③均对新陈代谢的各种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④均由内分泌腺分泌⑤产生不正常时都可能引起疾病⑥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不可缺少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取样深度(cm)农业模式生物组分(类)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0-10常规农业151.06有机农业191.23无公害农业171.1010-20常规农业131.00有机农业181.11无公害农业161.07(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8.(10分)如图甲是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示意图,图乙是水平放置幼苗的生长情况,图丙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某器官生长的影响。请据图分析回答:(1)图甲中胚芽鞘表现为____________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_分布不均匀造成的。(2)图乙中____________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3)图乙②处的生长素浓度对应于图丙的C点之____________(选填“前”或“后”),③处的生长素浓度对应于图丙的C点之____________(选填“前”或“后”)。(4)由图丙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____________。9.(10分)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病,HIV是引起人患艾滋病的病原体。下图1是HIV侵入机体后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图2表示体液中HIV浓度和T细胞的数量变化。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表示记忆细胞的是_________(填图中罗马数字),不能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_(填图中罗马数字)。(2)被HIV感染后部分T细胞殖分化成_________,侵入T细胞内的病毒失去藏身之所而被清除,即图2中所示_________阶段。(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4)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中__________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10.(10分)下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图中刺激是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分泌的激素甲是___________,该信号除了刺激下丘脑外,还可以直接刺激___________。若图中刺激是血糖浓度降低,则激素甲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___________。(2)腺体A的名称为___________,其分泌的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在体温调节方面,激素丙和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在血糖调节中,胰高血糖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可升高血糖,具有协同作用。图中由下丘脑→垂体→腺体A调节激素丙分泌的机制叫作___________调节。(3)人发烧大量出汗后,激素乙的分泌量将会增加,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_产生渴觉,增加饮水,从而保证体内水盐平衡。11.(15分)下图是某雄性动物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据图分析回答。(1)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_________期,该细胞中有_________条染色体。(2)B细胞中有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有_________条染色单体,该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称为_____________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A【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点。学生需在记忆知识点的前提下,注意知识点的内涵,并通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解题。【详解】A、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的越多,但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变,A错误;B、因为环境等条件不断在变化,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在波动中,B正确;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C正确;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故选A。2、D【解析】多细胞生物,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详解】A、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的结构,内环境是细胞外液,A错误;B、C、消化道内的液体实际上还是位于人体外,消化道是跟外界相通的管道,只要没有被吸收,就没有进入人体的细胞间隙,当然不是内环境,膀胱内的尿液也是一样的道理,尿液从肾脏过滤出来之后就不再属于内环境了,B、C错误;D、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脑脊液,,毛细淋巴管内液体属于淋巴,D正确。故选D3、D【解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①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①正确;②人体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②错误;③下丘脑中有参与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③正确;④人体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可作为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④正确;⑤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⑤错误;⑥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⑥正确。综上正确的有①③④⑥,共四项,故选D。4、B【解析】图示表示利用棉花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培养进行遗传改良的过程,其中①表示采用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的过程;②表示紫外线诱导原生质体基因突变;③表示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④表示再分化过程。【详解】A、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①表示获得原生质体的过程,需要在适宜条件下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除去细胞壁,A正确;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②过程不能定向诱导原生质体产生优良性状的突变,B错误;C、③表示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叶肉细胞失去了原来特有的结构和功能,C正确;D、④表示再分化过程,决定植物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种类和比例,即④过程需用适宜浓度配比的激素处理,D正确。故选B。5、A【解析】凝胶色谱柱的制作:①取长40厘米,内径1.6厘米的玻璃管,两端需用砂纸磨平;②底塞的制作:打孔→挖出凹穴→安装移液管头部→覆盖尼龙网,再用100目尼龙纱包好,插到玻璃管的一端;凝胶色谱柱的底部,要有“收集”尾流的程序,所以要将筛子朝上的一面做成凹面的;凝胶色谱柱制作过程中插入玻璃管的上部不得超出橡皮塞的凹穴底部,尼龙网剪成与橡皮塞上部一样大小的圆片。【详解】凝胶色谱柱制作过程中需要将橡皮塞上部用刀切出锅底状的凹穴,A正确、B错误;插入玻璃管的上部不得超出橡皮塞的凹穴底部,C错误;将尼龙网剪成与橡皮塞上部一样大小的圆片,D错误。6、D【解析】酶具有催化作用,催化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绝大多数的酶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的本质是RNA。【详解】①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部分激素是蛋白质,①错误;②激素和酶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②正确;③酶具有催化作用,激素具有调节作用,③错误;④酶由活细胞产生,不一定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④错误;⑤比如体内缺少酪氨酸酶时会患白化病,缺少甲状腺激素时会患大脖子病,⑤正确;⑥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离不开酶的催化和激素的调节,⑥正确。故选D。【点睛】激素具有调节作用,分为固醇类激素、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①.流入下一个营养级②.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③.垂直④.有机农业⑤.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⑥.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⑦.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解析】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去向: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贮存在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能量有一部分是死亡的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掉;另一部分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及未被利用的部分。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的湿度、盐碱度的差异性、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分解者分解;三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四是未利用的能量。根据图示可知图中捕食性线虫处于最高营养级,因此与食细菌线虫相比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根据以上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可知,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土壤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属于生态系统。(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的特点是镶嵌分布,因此土壤中深度不同,土壤动物的不同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因此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有机农业土壤中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是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3)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因此土壤中的污染物铬随着食物链延长逐渐积累,出现富集现象,在最高营养级生物捕食性线虫体内含量最高。(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腐生细菌数量增加,导致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在食物网中引起捕食性线虫数量的增加,这使得植食性线虫由于被大量捕食而数量减少,且减少量多与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数量。【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群落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特别是把握生态系统能量流经每一营养级的去向,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识记并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其特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8、(1).向光弯曲(2).生长素(3).根向地生长(4).后(5).前(6).可能相同【解析】1、分析图甲,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以横向运输的形式从尖端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的快,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2、分析图乙,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会使生长素向下运输,所以②、④侧生长素浓度高于①、③侧。3、分析图丙,AB段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效果增强;BC段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效果减弱。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CD段抑制植物的生长。【详解】(1)图甲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是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以横向运输的形式从尖端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即两侧生长素浓度分布不均造成。(2)乙图②侧生长素浓度高于①侧,但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表现为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即①侧生长快,故根的向地性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3)图乙②处的生长素浓度对于根是抑制作用,故对应图丙C点之后;③处生长素浓度对于茎是促进作用,故对应图丙C点之前。(4)由图丙可知,在最适生长素浓度的两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生理作用可能相同。【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题图的能力。识记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并能结合题图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9、(1).Ⅳ、Ⅷ(2).Ⅶ(3).效应T细胞(4).A(5).协助扩散(6).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7).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解析】1、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2、由图2可知,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摧毁大多数HIV,但随着HIV浓度增加,破坏T淋巴细胞,使T细胞不断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详解】(1)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在免疫过程涉及到的细胞中,只有浆细胞没有识别功能,由图1可知,G为抗体,所以VII为浆细胞,VI是B细胞,V是效应T细胞,IV、VIII是记忆细胞,所以没有识别抗原能力的免疫细胞是VII。(2)被HIV感染后部分T细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即图2中所示A阶段。(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是因为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细胞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比组织液中的要高。(4)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针对艾滋病毒的免疫过程及艾滋病防治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相应知识的理解能力。10、(1)①.胰岛素②.胰岛B细胞③.肝(脏)细胞(2)①.甲状腺②.几乎全身组织细胞③.分级(3)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②.大脑皮层【解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小问1详解】血糖浓度升高,胰岛分泌的激素甲是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