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技术指南_第1页
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技术指南_第2页
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技术指南_第3页
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技术指南_第4页
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调查内容、调查方法、数

据库建设、成果编制等技术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江西省1:10000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工作,其它比例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可参照使

用。

2引用标准

本指南不同程度引用了下列技术标准。下列技术标准如有更新版本,本指南所引用相关内容应相应

更新。

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

DZ/T0157-1995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DZ/T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DZ/T0197-1997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DZ/T0266-2014矿产资源开发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DZ/T0190-2015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DZ/T0296-2016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要求

DZ/T0261-2014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DZ/T0218-201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1-200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0288-2015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DZ0130.4-1994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DZ/T0223-201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

DD2014-05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规范

1

HJ494-2009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HJ493-2009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NY/T395-2012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2000年)

3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指南。

3.1矿山

系指在一定矿区范围内合法合规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企业。按矿山状态类别分在建矿山、生产

矿山和废弃矿山、政策性关闭矿山。其中,生产矿山按生产状态可区分在采矿山、停采矿山、闭坑矿山;

政策性关闭矿山,系指按国家现行政策要求,停止建设和生产而关闭的矿山;废弃矿山,特指计划经济

时期遗留或责任人灭失、遗存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矿山。

3.2矿山地质环境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所影响到的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客观地质体。

3.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产生或加剧的地质环境恶化的现象。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

流、地面塌陷)、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水土环境污染等五个类型。

3.4地质灾害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所诱发、加剧的地质灾害,又称矿山次生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面塌陷。其中地面塌陷包括采空塌陷、采空沉陷区(变形区)、疏干岩溶塌陷。

3.5含水层破坏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引起的含水层结构改变、地下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含水层沟通、水质恶

化等现象。

3.6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造成地面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地面塌陷与

沉降变形等现象。

2

3.7土地资源破坏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导致土地原有功能丧失、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矿山地面塌陷破坏土

地、固体废弃物堆排压占土地、露天开采剥离挖损土地、矿山工业场地、土壤污染等。

3.8水土环境污染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排放矿坑废水、选矿废水、废渣淋滤废水等,导致的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环境

污染。

3.9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遥感调查、地面调查、物探、山地工程、样品采集与测试等方法手段,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查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危害状况及恢复治理状况。

3.10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标准,采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评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的影响程度,分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变化趋势,提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对策。分矿山地质

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水土环境污染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单项评价

和上述问题的综合评价。

3.1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区

系指反映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的单类问题影响程度分区和综合影响程度分区,

以单个矿山(矿区)、或多矿山的矿区(众多矿山的密集区)为单元进行分区。

3.12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与恢复治理现状指标体系

系指反映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与恢复治理现状的现状指标系列,主要包括矿山面积,矿山地质环境破

坏区(破坏影响区)面积,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面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

治理率(%),尚存的需治理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影响面积。

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率(%),即破坏区面积/矿区面积。破坏区面积包括已恢复治理和已自然恢复的破

坏面积。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率,分地质灾害、含水层、土地资源、地形地貌景观等破坏率。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面积,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专项恢复治理、土地复垦、其它治理、自然恢复等

的面积。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即恢复治理区面积/破坏区面积。分矿山地质环境专项恢复治理率、

土地复垦率、其它治理率、自然恢复率等。

3

4总则

4.1目的

查明矿山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破坏影响范围、危害状况和恢复治理

现状,评价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影响程度,分析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

复治理对策建议,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编制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可靠依据。

4.2任务

4.2.1查明矿山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以收集研究矿山资料为主,辅以必要的现场调查。

4.2.2查明矿山基本情况。包括矿山位置、范围、类型、面积、开采设计、开采现状等基本信息。

4.2.3查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破坏、危害现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

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水土环境污染五大类。应注意破坏影响范围的圈定。

4.2.4查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统计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与恢复治理指标数据。

4.2.5评价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影响程度及变化趋势。

4.2.6提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划方案及防治对策建议。

4.2.7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报告。

4.3基本要求

4.3.1以矿山(矿区)为基本单元进行调查。调查范围应包括矿山采矿登记范围和矿业活动明显影响

到的区域(包括选矿厂、尾矿库等工程区)。

4.3.2以矿山工程活动导致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类型、破坏范围、破坏程度、危害程度的调查与评价

为重点。在深入调查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破坏影响程度的同时,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源及相关矿山

工程活动基本情况,如矿山开采方案和矿山开采情况,采矿场、采空区、选矿场等矿山工程分布和废石、

尾矿、废水排放情况等,进行必要调查。对各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破坏影响范围与面积、已恢复治理范

围与面积,应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并实测控制范围拐点。

4.3.3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比例尺应不小于1:10000。

4.3.4调查方法以资料收集与分析、遥感调查、地面调查和样品采集与测试为主,物探与山地工程一

般在解剖特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时应用。

4.3.5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应采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按照影响程度严重、较严重和较轻三个等

级进行评价。

4.3.6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划,以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基础资料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成果为基

础,结合废弃矿山与生产矿山分布情况及所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

4

4.4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包括资料收集与分析、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遥感解译、实地调查、分析评价、数据库建

设、编写成果报告、成果提交等。

4.5组织形式

为保证调查工作顺利、有效进行,应采取调查项目的主管行政部门主导组织、专业单位具体实施、

矿山企业与基层单位配合的组织形式。加强调查工作组织协调,加强专业调查力量配备,进行必要的宣

传与技术培训活动。

4.6质量控制

4.6.1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项目,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承担。

4.6.2严格把握调查设计审批、野外资料验收、成果报告评审及验收关。设计评审、野外资料验收、

成果报告评审验收,由调查项目的主管行政部门组织,并由其认可、批准。

4.6.3项目组应加强野外原始资料自检、互检,自检、互检率100%。项目承担单位应对野外原始资料

进行抽检,室内抽检率不少于10%,野外抽检率不少于5%。

4.6.4野外资料验收,应在完成实地调查和对调查资料初步整理后进行。主管项目的行政部门组织专

家对野外调查资料进行验收,室内抽检率不少于5%,野外抽检率不少于3%。野外验收参照中国地质调

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管理制度执行,综合考虑项目设计总体实施情况、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野外

验收室内抽查质量合格率、野外核查质量合格率等。验收不合格的必须整改,直至合格,才能转入下阶

段工作。

4.6.5项目成果验收合格后,项目承担单位按规定进行资料归档,汇交至省国土资源厅档案馆。汇交

资料主要包括项目成果报告、附图、附件、附表、数据库等。

5设计书编审

5.1在设计编写之前,应充分收集调查区相关资料,开展野外踏勘,初步了解地质环境条件、矿业布

局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

5.2设计书主要包括项目概况、调查区概况、以往工作程度、区域地质环境概况、技术路线及工作方

法、总体工作部署及年度工作安排、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经费预算等内容。设计书编写提纲见附录

A。

5.3设计书由主管项目的行政部门组织审查和审批。设计书经审批后方可组织实施。

5

6调查内容

6.1矿山基本情况调查

6.1.1矿山基本情况调查,包括矿山名称、位置、面积、生产现状、开采矿种、开采方式、建矿时间、

闭坑时间、生产能力、矿山规模、选矿能力、最大采深、采厚、采空区面积、经济类型、年采出矿石量、

闭坑原因及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概况等内容。

6.1.2矿山基本情况调查内容见附录B中表B.1。

6.2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调查

6.2.1气象与水文:调查区的气象和水文条件及特征,包括气温、大气降水、主要河(湖)及其它地

表水体等要素。

6.2.2地形地貌:调查区的地貌条件及特征,包括平原、岗地、丘陵、山地四大形态类型以及微地貌

类型特征。

6.2.3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调查区的地层层序、地质年代、岩性特征、厚度,开采矿体类型与赋存

特征,地质构造格架、新构造运动和地震等。

6.2.4水文地质:调查区的水文地质单元及其特征,地下水类型,主要含水岩组的分布、富水性、透

水性、地下水位、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矿

区水文地质条件和主要充水含水层等。

6.2.5工程地质:调查区的岩体结构及风化特征、岩体强度及形变特征、岩体抗风化及易溶蚀性特征,

土体岩性类型及结构特征,矿山工程地质条件等。

6.2.6土地利用: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土地类型、分布、面积和利用状况。

6.2.7植被概况:调查区的植被类型、分布、面积、覆盖率等。

6.2.8人类工程活动:调查区内除矿业活动以外的其它人类工程活动,如城镇乡村建设工程、水利电

力工程、交通工程等。

6.2.9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内容见附录B中表B.1-B.11。

6.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

6.3.1地质灾害

6.3.1.1崩塌

a)矿业活动直接产生或加剧的崩塌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致灾程度,形成原因等。

b)高陡的矿山工业场地边坡、山区道路边坡、露天采矿场边坡、采空区山体边坡等可能产生崩塌

的危岩体特征、致灾范围、威胁对象、潜在危害及防治措施等。

6

c)崩塌及其隐患调查内容见附录B中表B.2。

6.3.1.2滑坡

a)矿业活动已造成的滑坡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致灾程度、形成原因等。

b)高陡的矿山工业场地边坡、山区道路边坡、露天采矿场边坡、采空区山体边坡、高陡废渣石堆

及排土场等,可能产生滑坡的斜坡体特征、致灾范围、威胁对象、潜在危害程度及防治措施等。

c)滑坡及其隐患调查内容见附录B中表B.3。

6.3.1.3泥石流

a)矿业活动导致的泥石流的发生时间、地点、规模、致灾程度、触发因素等。

b)潜在泥石流物源的类型、规模、形态特征及占据行洪通道程度等,泥石流沟的沟谷形态特征,

可能致灾范围、威胁对象、潜在危害程度及防治措施等。

c)泥石流及其隐患调查内容见附录B中表B.4。

6.3.1.4地面塌陷

a)地面塌陷的发生时间、地点、规模、形态特征、影响范围、危害对象、致灾程度等。

b)采空区位置、规模、范围、采空变形影响范围、威胁对象、防治措施等。

c)应注意区分采空塌陷、疏干塌陷、采空区与沉陷区(变形区)及采深采厚比等情况的调查。

d)地面塌陷调查内容见附录B中表B.5。

6.3.2含水层破坏

6.3.2.1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特征、主要含水层空间分布等。

6.3.2.2矿山开采对主要含水层影响的方式、程度、范围、矿坑排水量、地下水疏干漏斗半径等。

6.3.2.3含水层破坏范围内地下水位、泉水流量、水源地供水变化情况等。

6.3.2.4含水层破坏的防治措施及成效。

6.3.2.5含水层破坏调查内容见附录B中表B.6。

6.3.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6.3.3.1地形地貌景观类型及特征,重要的地质遗迹类型及其分布,风景旅游区及其范围。

6.3.3.2露天开采挖损、地下采空区变形、各类矿山工程压占、矿山地质灾害等造成矿区地形地貌改

变与破坏的位置、方式、范围及程度。

6.3.3.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对城市、自然保护区、重要地质遗迹、人文景观及主要交通干线的影响。

6.3.3.4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治理的措施及成效。

6.3.3.5地形地貌景观破坏调查内容见附录B中表B.7。

7

6.3.4土地资源破坏

6.3.4.1土地类型、分布、面积及利用状况。

6.3.4.2露天开采挖损、地下采空变形、各类矿山工程压占、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破坏的土地类型、位

置、面积等。

6.3.4.3土地复垦的面积、范围、措施及成效。

6.3.4.4矿山土地占压与破坏调查内容见附录B中表B.8。

6.3.5水土环境污染

6.3.5.1矿业活动产生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特征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污染范围及污染途径等。

6.3.5.2水土污染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成效。

6.3.5.3水土污染调查内容见附录B中表B.9、B.10,土壤样品采集内容见附录B中表B.10。

6.4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调查

6.4.1包括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等项目的项目名称及位置、治理类别、设计治理范围及

面积、实际治理范围及面积、资金及来源、竣工时间、治理效果等基本情况。

6.4.2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影响区范围及面积、已恢复治理范围及面积、已自然恢复区范围及面积、尚

存的破坏区范围及面积、恢复治理效果等。

6.4.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调查内容见附录B中表B.12。

7调查方法

7.1资料收集与分析

7.1.1资料收集工作应在野外调查、遥感解译等工作开展之前先期展开,并应贯穿项目调查全过程之

中。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必要时可运用发放调查表格进行摸底调查。

7.1.2全面系统地收集调查区内前人矿产地质、水工环调查研究资料,重点收集矿产资源规划、矿山

勘查报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采矿设计、地质灾害防治区划、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

7.1.3通过分析前人资料,初步掌握调查区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为部署调查

工作奠定基础。

7.2遥感调查

7.2.1遥感解译工作的范围一般应大于调查区范围。解译内容包括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矿山生产布局、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重点解译露天采场、选矿厂、冶炼厂、废石渣堆、排土场、煤矸石堆、尾矿库、

8

水体污染区、地貌景观及植被破坏区、矿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7.2.2遥感数据源应尽可能地选择项目实施期间最新的卫星或航空遥感影像数据,地面分辨率应优于

0.5m。遥感解译参照DZ/T0190-2015执行。

7.2.3结合地面调查,对室内初步解译结果进行野外实地验证。

7.2.3.1应按附录B中表B.14逐一填写解译结果及野外实地验证情况。

7.2.3.2对于危及矿山设施、城镇、重要建筑物、交通、村庄等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应进行100%

的野外验证。其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初步解译结果的野外验证率应不低于60%。

7.2.4对于开采时间较长的大中型矿山、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严重且变化显著的矿山,

可采用一定年份间隔的多期遥感影像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变化对比解译。

7.3地面调查

7.3.1野外调查工作手图应采用1:10000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

7.3.2地面调查应采用路线穿越与追踪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重要的调查对象,宜采用路线追踪法调

查、圈定其范围。

7.3.3调查路线间距及控制点密度应依据调查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确定。

调查路线间距为100-300m,控制性调查点数不少于10点/km2,不得漏查重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7.3.4野外调查应进行填表,并采用野外记录本补充描述。对于同一地点存在多种类型的矿山地质环

境问题,应围绕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填表,同时做好其它类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记录。

7.3.5野外调查表应按规定格式填写,不得遗漏主要调查要素,并附必要的示意性平面图、剖面图或

素描图,标记现场照片和录像编号。

7.3.6野外调查时,工作手图上现场标定调查对象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7.3.6.1野外定点采用GPS和显著地物标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图面定位误差应小于1mm。

7.3.6.2在工作手图上标记调查对象的位置,现场勾绘出形态及范围。

7.3.6.3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点的标绘参照DZ/T0261-2014。

7.4物探

7.4.1物探方法仅在重点解剖某些特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时采用。应依据调查内容的需要,合理选择

物探方法及其组合。如需探测深度200m以内的采空、岩溶发育区,可采用直流电法、瞬变电磁法、地

震法等或其中几种方法的组合。

7.4.2成果报告包括工作方法、调查对象的地球物理特征、资料解释推断、结论与建议,并附相关图

件。

7.5山地工程

7.5.1山地工程方法仅在重点解剖某些重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必要时采用。如矿山泥石流堆积扇特征、

9

矿山滑坡滑动面、矿区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等,可辅以槽探和浅井山地工程。

7.5.2槽探、浅井揭露的地质现象,应及时编录、拍照或录像,并绘制比例尺1:20-1:200的平面图

或剖面图。完工后及时回填。

7.6样品采集与测试

7.6.1样品采集包括矿区土壤样、地下水样、地表水样等。

7.6.2样品采集点布置,应注意点面结合,具有代表性,以控制矿山的污染区和污染影响区范围为原

则。样品采集密度不少于3组/km2(即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样各3组/km2),不会产生水土污染的矿

种,经现场调查确认后可不采集水土样。

7.6.3在样品采集过程中,应观察记录采样点及周边环境状况,填写样品采集记录表,见附录B中相

关调查表。水质样品的采集、保存、测试要求参照《水质采样技术指导》(HJ494-2009)、《水质采样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HJ493-2009)执行,土壤样品的采集、保存、测试要求参照《农田土壤

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5-2012)执行。

7.6.4检测项目参照附录C中表C.2。

8矿山(矿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8.1一般要求

8.1.1在综合分析整理前人资料和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与分析,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

评价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应以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强度性指标为主、人文性指标标准为辅进

行评价。

8.1.2以矿山(矿区)为基本评价单元进行评价。对于矿山分布密集区,亦可在基本评价单元基础上,

根据需要进行矿山密集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8.1.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分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单项评价是针对单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

评价,包括地质灾害评价、含水层破坏评价、地形地貌景观破坏评价、土地资源破坏评价、水土环境污

染评价等五项,按实际发生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是对上述五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叠加

评价。

8.1.4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评述,分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在资料充足的情况下,分析预

测矿山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并编制相关图件。

8.2矿山次生地质灾害评价

8.2.1崩塌、滑坡评价

8.2.1.1以崩塌、滑坡体积确定其规模等级,以崩塌、滑坡造成的人员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评价崩

10

塌、滑坡的灾情等级;以崩塌、滑坡隐患威胁的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评价其危害程度的等级。其规模

等级划分见附录D中表D.1,灾情与危害程度评价等级见附录D中表D.2。

8.2.1.2依据崩塌、滑坡的危险性及危害等级等,提出崩塌、滑坡监测和防治建议。

8.2.2泥石流评价

8.2.2.1以一次泥石流堆积扇的体积判定泥石流规模。以一次泥石流造成的死亡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

评价泥石流灾情等级;以泥石流隐患威胁的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评价泥石流的危害程度等级。其规模

等级划分见附录D中表D.1,灾情与危害程度评价等级见附录D中表D.2。

8.2.2.2评价泥石流隐患沟危险性的大小,采用式(1)进行计算。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

及等级见附录D中表D.3。

n

Fwx

计算公式:ii…………………(1)

i1

式中:

F——泥石流沟危险性;

n——评价指标数;

wi——指标权重;

xi——评价指标。

8.2.2.3依据泥石流隐患发生的危险性及危害对象等,提出泥石流监测和防治建议。

8.2.3崩塌、滑坡、泥石流破坏率评价

崩塌、滑坡、泥石流破坏率采用式(2)进行计算。

崩滑流破坏率(%)=Σ崩滑流破坏影响面积/Σ矿区面积……………(2)

矿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破坏程度等级划分标准参照表1。

表1矿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破坏程度等级划分标准

破坏程度等级严重较严重较轻

崩塌、滑坡、泥石流破坏率(%)≥2020-10<10

8.2.4地面塌陷评价

8.2.4.1依据地面塌陷面积、地裂缝的长度或影响宽度,评价地面塌陷、地裂缝的规模,其中塌陷面

积为塌陷变形区面积,包含采空塌陷坑、疏干塌陷坑、采空变形严重及较严重区面积。地面塌陷规模等

级划分见附录D中表D.1。采空变形区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参见附录D中表D.4。地面塌陷破坏率采用

式(3)进行计算。

矿区地面塌陷率(%)=Σ塌陷面积/Σ矿区面积…………(3)

11

矿区地面塌陷破坏程度等级划分标准参照表2。

表2矿区地面塌陷破坏程度等级划分标准

破坏程度等级严重较严重较轻

地面塌陷率(%)≥4040-20<20

8.2.4.2依据地面塌陷造成的人员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评价地面塌陷的灾情等级;以采空区威胁的人数

或直接经济损失,预测评价地面塌陷危害程度等级。其灾情与危害程度评价等级见附录D中表D.2。

8.2.4.3在掌握开采的矿种、矿体厚度、产状及开采方式、空间顺序、开采深度、保安矿柱、矿体上

覆岩体性质、顶底板管理方式、采空区处理方式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类比法或有关计算公式,分析预

测潜在的地面塌陷范围及危害程度等。

8.2.4.4依据地面塌陷现状评价及预测结果,提出地面塌陷监测和防治建议。

8.2.5地质灾害影响程度评价

地质灾害破坏率可依据式(4)计算。

地质灾害破坏率(%)=Σ地质灾害破坏面积/Σ矿区面积…(4)

地质灾害破坏评价等级综合考虑崩塌、滑坡、泥石流破坏程度等级和地面塌陷破坏程度等级,划分

为严重、较严重、较轻三个等级,具体划分见表3。图上应按实际情况圈定严重、较严重、较轻范围。

表3地质灾害影响程度等级划分标准表

严重较严重较轻

崩滑流破坏程度为严重崩滑流破坏程度为较严重崩滑流破坏程度为较轻或无影响

地面塌陷破坏程度为严重地面塌陷破坏程度为较严重地面塌陷破坏程度为较轻或无影响

说明:影响程度等级采取就高的原则确定。

8.3含水层破坏评价

8.3.1含水层破坏包括含水层结构破坏、地下水污染两部分。本节“含水层破坏评价”内容主要为含

水层结构破坏评价,地下水污染部分列入“水土环境污染评价”。

8.3.2因采矿挖损及矿坑排水活动破坏含水层结构,造成含水层沟通、地下水水位下降与疏干、泉水

流量变化、地表水漏失及对水源地供水的影响、以及地质敏感区疏干地面塌陷与沉降等,综合评价其影

响破坏程度。影响破坏程度分级见附录D中表D.5。

8.3.3依据采矿方式、矿区含水层分布特征,分析采矿对含水层结构的破坏情况,评价含水层破坏的

影响程度,在图上应按实际情况圈定严重、较严重、较轻范围。

8.3.4依据评价结果,提出含水层结构破坏的监测和防治建议。

12

8.4地形地貌景观破坏评价

8.4.1地形地貌景观破坏评价等级按破坏率划分为严重、较严重和较轻三级,具体见附录D中表D.6,

在图上应按实际情况圈定严重、较严重、较轻范围。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率可依据式(5)计算。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率(%)=Σ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面积/Σ矿区面积…(5)

8.4.2依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现有的防治措施及成效,预测地形地貌景观破

坏的趋势。

8.4.3依据评价结果,提出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的监测和防治建议。

8.5土地资源破坏评价

8.5.1土地资源破坏包括矿山挖损、工程压占对土地的破坏、废渣废水尾矿对土地的污染两部分。本

节评价内容主要为挖损压占土地破坏,土地污染列入“水土环境污染评价。

8.5.2土地资源破坏表现为露天开采剥离挖损土地、矿山工程占压土地、采空变形严重及较严重区破

坏土地、崩塌滑坡泥石流毁损土地的类型、数量,将其划分为严重、较严重和较轻三级,见附录D中表

D.7,在图上应按实际情况圈定严重、较严重、较轻范围。

土地资源破坏率可依据式(6)计算。

土地资源破坏率(%)=Σ土地资源破坏面积/Σ矿区面积………………(6)

8.5.3根据露天采矿场面积变化、固体废弃物年实际堆排量、地面塌陷(地裂缝)发展变化情况等,

以及矿山各类废弃地的综合治理情况,提出防治建议。

8.6水土环境污染评价

8.6.1一般要求

8.6.1.1考虑到矿山(矿区)水土环境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本指南将前述含水层破坏

评价中“地下水污染评价”和土地资源破坏评价中“土壤污染评价”抽出合一,单设水土环境污染评价。

8.6.1.2应先分别对地下水、地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分别评价,再对水土环境污染进行综合评价。

8.6.2污染程度等级评价

8.6.2.1确定水土环境评价参照质量等级。地下水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Ⅲ类水标

准限值(见附录E中表E.1)、地表水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限值(见附

录E中表E.2)、土壤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土壤质量标准限值作为参照值(见附

录E中表E.3)。

8.6.2.2计算单项污染指数。采用附录F中式(F.2)计算单项污染指数。以水土质量等级标准相对应

的限值作为C0,以污染区和污染影响区的实测值作为Ci。

13

8.6.2.3计算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综合污染指数

采用附录F中式(F.4)计算综合污染指数,根据污染指数划分污染程度等级,分为严重、较严重、

较轻三级(分别对应附录F中表F.4中的Ⅴ、Ⅳ、Ⅲ级)。

8.6.3污染程度分区评价

8.6.3.1污染程度分区

根据污染程度等级进行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污染程度分区,污染分区等级与污染程度等级相对应,

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较轻区。将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污染程度分区结果进行叠加,按就高原则,

确定各综合水土污染程度分区。

8.6.3.2污染程度综合评价

矿山(矿区)水土污染程度综合评价按参照表4进行,在图上应按实际情况圈定严重、较严重、较

轻范围。

表4矿山(矿区)水土污染程度综合等级划分标准

污染程度等级严重较严重较轻

污染面积百分比大于60%60-30%小于30%

说明:污染面积百分率为污染程度等级严重区、较严重区面积和与矿区面积之百分比。

8.7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依据矿山(矿区)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水土环境污染五类

单项评价图件,利用网格剖分法进行图层叠加,形成若干个评价单元,按照各单元的影响程度综合评价

级别(严重、较严重、较轻),将相邻同级别单元进行合并,划分出矿山(矿区)的影响程度分区。

8.7.1单元格地质环境问题综合评价指数

将矿区及影响区进行网格剖分,每个单元格面积为10m×l0m~100m×100m。对于矿区面积不大的

地区,单元面积可取低限;矿区面积较大,单元面积可取高限。单元格地质环境问题综合评价指数可依

据式(7)计算。

5

…………(7)

Zizij/5

j1

式中:Zi——第i单元格地质环境问题综合评价指数;

zij——第i单元第j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程度值,按如下赋值:

严重,zij=3;较严重,zij=2;较轻,zij=1。

14

8.7.2矿山(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综合评价指数

矿山(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综合评价指数可依据式(8)计算。

n

…………(8)

Zzi/n

1

式中:Z——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综合评价指数;

zi——第i单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综合评价指数;

n——矿区单元总数。

8.7.3矿山(矿区)地质环境影响综合分级评价

将相邻同级别单元进行合并,划分矿山(矿区)的影响程度分区。按矿山(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综

合评价指数(Z值),参照表5进行分级。

表5矿山(矿区)影响综合评价分级标准表

综合评价分级严重较严重较轻

综合评价指数Z>2.331.67<Z≤2.330<Z≤1.67

9调查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划

调查区系指调查项目范围,一般以设区市、县(市、区)为单位,或项目主管部门指定的区域。

9.1一般要求

9.1.1应在以矿区或矿集区为基本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划基础上进行。

9.1.2应先对调查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破坏现状和恢复治理现状)进行评价,编制调查区环境现状

评价图,再进行调查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划,编制调查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划图。

9.2调查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区评价

9.2.1在矿山(矿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成果基础上进行分区评价。

9.2.2依据调查区内矿山分布特征(分布密度、生产状态、开采矿种等),按矿山集中区和矿山散点

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区。按生产矿山和废弃矿山,分别统计各分区内的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数据指

标,具体统计项目详见附录H中表H.1。

9.2.3以分区内矿山地质环境破坏面积、破坏等级(权重)、矿山(矿区)面积和分区面积为基本参

数,运用归一化处理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综合指数法,按式(9)分别计算生产矿山、废弃矿山地质环

境破坏分区评价指数,参照表6分别确定其评价分级;生产矿山、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分区评价指数

15

相加,参照表6确定分区综合评价分级。

F=A·a+B·b+C·c…………………(9)

式中:

F——分区评价指数;

A——严重区影响程度系数(区内各矿山综合评价严重区面积之和/分区面积);

B——较严重区影响程度系数(区内各矿山综合评价较严重区面积之和/分区面积);

C——较轻区影响程度系数(区内各矿山综合评价较轻区面积之和/分区面积);

a、b、c分别为严重、较严重、较轻权重系数,取值分别为3、2、1。

表6现状分区矿山影响评价表

评价分级严重较严重较轻

分区评价指数>0.2330.167-0.233<0.167

9.3调查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分区

9.3.1按矿山生产状态分为“治理区”和“防治区”两个类型,前者用于废弃矿山,后者用于生产矿山

(含矿产资源规划的重点开采区);依据废弃矿山、生产矿山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影响程度和所处地区环

境重要性情况,将治理区和防治区各划分成重点与一般两个等级。区划标准见附录G中表G.1和表G.2。

9.3.2按矿山(矿区)和调查区两级进行区划,前者以矿山(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分区为基础,后者

以调查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区为基础。

9.3.3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分区说明表,按废弃矿山、生产矿山分列,见附录H中表H.2。

10成果编制

10.1图件编制

10.1.1基本要求

10.1.1.1调查图件分矿山(矿区)调查成果图册和调查区成果图件。矿山(矿区)调查成果图册基本

比例尺1:10000(浮动区间1:5000-1:50000);调查区成果图件基本比例尺建议1:50000-1:250000。

各类图件比例尺确定,以图面表达清晰为原则。

10.1.1.2宜采用最新的地形图,作为编制图件的底图,底图应符合DZ/T0157-1995的要求。以突出

专业图层内容为原则,简要标注主要水系、重要居民地、交通干线、矿业布局、重要工程设施、行政境

界、山脉等。依据图面主要表达内容需要,可适当减少背景图层要素。

10.1.1.3图件表达内容应客观真实地反映调查及评价的成果,图面清晰美观、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实用性强。

16

10.1.1.4图名、比例尺、公里格网、经纬度、图廓、图例、责任栏等,应规范标记齐全。

10.1.1.5图件用色应符合DZ/T0179-1997要求。图式图例参照附录I执行。

10.1.2图件编制

10.1.2.1矿山(矿区)调查成果图册,按矿山(矿区)编制,包括实际材料图、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

价图5个单项评价图、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综合评价图、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划图。

10.1.2.2调查区成果图,包括调查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图和调查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划

图。图中单个矿山(矿区)评价结果以点表示,可按用单一图例表示综合评价等级,也可用太阳花图例

表示多项评价内容及等级。两图应有相应分区评价镶表。

10.1.3编图方法

10.1.3.1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实际材料图(成果图册)

包括调查路线、调查点、样品采集点、实测剖面起始点、山地工程点、物探工程点等内容,见表7。

表7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实际材料图图层设置(成果图册)

图层

图层分类图层名称图层内容成图方式工作性质

序号

1底图地形图位图,比例尺1:10000引用

2背景图层岩土类型图反映6大类岩土类型引用

3矿区范围线图元编制

4调查范围线图元编制

5采空移动范围线图元编制

包括露采场、尾矿库、废(矸)石场、

6各类矿区用地线图元编制

工业场地等

图面反映位置、方向、规模及影响破坏点图元

7崩塌及其隐患编制

范围等线图元

图面反映位置、方向、规模及影响破坏点图元

8滑坡及其隐患编制

范围等线图元

图面反映位置、方向、规模及影响破坏点图元

9泥石流及其隐患编制

范围等线图元

专业图层

点图元

10地面塌陷图面反映位置、规模及影响破坏范围等编制

线图元

11地裂缝线图元编制

12含水层影响破坏影响破坏范围线图元编制

13地形地貌与景观破坏影响破坏范围线图元编制

14土地占压与破坏影响破坏范围线图元编制

点图元

治理恢复和自然恢复的范围,并反应重

15恢复治理线图元编制

要的治理工程内容

区图元

16水质采样点点图元编制

17土壤采样点点图元编制

17

图层

图层分类图层名称图层内容成图方式工作性质

序号

18槽探线图元

19探井点图元

20物探

专业图层点图元

21地质剖面线图元编制

区图元

22其它调查点点图元编制

23调查路线线图元编制

10.1.3.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图(成果图册)

按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编制地质灾害评价、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破坏、土地破坏、水土环境

污染程度分区等,图面反映内容见表8。

表8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评价图(成果图册)

图层

图层分类图层名称图层内容成图方式工作性质

序号

1底图地形图位图,比例尺1:10000引用

2背景图层岩土类型图反映6大类岩土类型引用

3矿区范围线图元编制

4调查范围线图元编制

线图元

5地质灾害评价编制

区图元

线图元

6地形地貌景观破坏评价编制

区图元

专业图层线图元

7含水层破坏评价编制

区图元

线图元

8土地资源破坏评价编制

区图元

线图元

9水土环境污染评价编制

区图元

线图元

10地质环境破坏综合评价图编制

区图元

10.1.3.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划图(成果图册)

按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编制重点治理区、一般治理区、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恢复治理现状,

建议恢复治理措施,图面内容见表9。

表9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划图(成果图册)

图层

图层分类图层名称图层内容成图方式工作性质

序号

1底图地形图位图,比例尺1:10000引用

2背景图层岩土类型图反映6大类岩土类型引用

18

图层

图层分类图层名称图层内容成图方式工作性质

序号

3矿区范围线图元编制

4调查范围线图元编制

5重点治理区线图元、区图元(普染色)编制

6一般治理区线图元、区图元(普染色)编制

专业图层

7重点防治区线图元、区图元(图案)编制

8一般防治区线图元、区图元(图案)编制

恢复治理工程、自然恢复等

9恢复治理现状线图元、区图元编制

内容

10建议恢复治理措施治理工程、自然恢复等内容线图元、区图元编制

10.1.3.4调查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图

基本内容包括岩土类型,专业内容包括各矿山的矿类、地形地貌景观破坏评价、地质灾害评价、含

水层破坏评价、土地资源破坏评价、水土污染环境评价、调查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区评价,见表10。

附调查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区说明表,主要内容为地质环境条件、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矿山总面积、破坏总面积、恢复治理面积、影响程度分级等,参照附录H中表H.1。

表10调查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图图层设置

图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