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_第1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_第2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_第3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_第4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汉语史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第I卷一.参考题库(共100题)1.政论语体的根本风格是()、()。2.举例说明补语的意义类型。3.鸦片战争以前汉语里已经出现了一些什么样的的西洋借词和译词?它的特点怎样?4.举例说明疑问句的种类。5.人称是()的语法范畴,它表示动作行为是由谁发出的。6.古汉语声母中有[b][d][g][p][t][k],现已合流了,这条语音规律叫做()。7.孔子整理、编订了哪些古代典籍?()8.主语可以分为()和()两类。9.长句化为短句的方法有哪些?10.词的理性意义与概念是相同的吗?11.现代北京话ʨ,ʨ‘,ɕ的两个来源是什么?12.假设复句一般分为()和()两类。13.汉代语义方面的代表作品是()。14.从语言的亲属角度进行分类,汉语属于()语系。15.凡是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都要使用感叹号。16.简述存现句的特点。17.定母今音有[t]、[t‘]两读,是按什么条件分化的?试举四个例字。18.现代汉语的特殊动词有()、()、()。19.动词都不受程度副词修饰。20.下列词人中,其词作历来认为难读的是()。A、朱敦儒B、吴文英C、姜夔D、李清照21.泥母今音读什么?来母今音读什么?22.大多数短语加上句调就成为句子,主谓短语加上句调就成为主谓句。23.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有时用()来表示,叫();有时不用或不能用关联词语表示,叫()。24.姜夔用来改造晚唐以来软媚词风的方法是()A、以文为词B、以论为词C、以江西诗风入词D、以西昆体诗风入词25.词的长短,分段,韵位,句法及其字声,主要取决于()A、曲调B、内容C、声情D、韵律26.词语的声音美体现在(),(),()以及()与()的恰当运用等方面。27.同一个义位的质变主要有义位的()、()、()三种情况。28.什么叫做同源词?为什么说从语音的联系来看词义的联系是研究汉语词汇的一条非常宽广的道路?29.今音洪细对古声母的分化有没有影响?举例说明。30.独立语在句子结构中位置很灵活,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末。31.语义研究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成就是什么?32.包含一个疑问代词的句子不一定是疑问句。33.上古的词序有哪些特殊的情况?形成这种结构的条件是什么?34.量词表示计算单位,可以分为两大类()和()。35.简述汉语研究的三个主要阶段。36.试述先秦判断句的结构方式?37.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的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38.谈谈文字的主要作用。39.介词大都由()虚化而来的。40.和、跟、同、与、及、以及‛等主要是用来连接()。41.方位词独立性很差,常常跟在别的词语后面,组成方位短语,表示处所或时间。42.现代汉语中的单句只有主谓句。43.“並定从崇船群”六个声母都是全浊声母,在普通话里,“並定”两个字的声母不送气,“从崇船群”四个字的声母送气,说明分化的条件。44.词汇发展演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45.我们平常所说的语义,大致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46.认为柳永“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不减唐人高处的是()。A、苏轼B、李清照C、张炎D、周密47.用于复句的关联词语都可以用于句群。48.同一句型可以是不同的句类,同一句类可以是不同的句型。49.哪几类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造成致动和意动?50.名词性短语全部是名词为中心的短语。51.简述研究汉语史的四个原则是什么?52.在上古汉语里,事物数量的表示有哪几种方式?53.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根据形态和意义。54.根据词的形态特点(语法形式),可把语言大致分成几类?55.汉语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是()和()。56.宋代词曲之盛起于宋仁宗时。一些词人致力于尝试新曲,以新的词风来推动新的乐曲的流行,这主要是()。A、晏殊B、欧阳修C、柳永D、张先57.什么叫做韵摄?每一摄包括哪些韵母?58.词的意义,指语法上()或()。59.按字的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是许慎的,全书分成()部,共收()个字。60.柳永长调善于铺叙,其铺叙的主要表现手法是()A、多用博喻B、多用赋体C、以文为词D、多用比兴61.词汇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62.中古“见溪晓”和“精清心”演变为普通话的什么声母?演变的条件是什么?63.汉语复音词的构成方式可以分为哪几类?其中哪一类是最主要的?64.词体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A、选词以配乐B、以近体诗入乐C、依曲拍为句D、扮演戏弄65.为什么说先秦时代“是”“为”“非”三个字不是系词?66.汉语不仅同义词丰富,而且同义句式也多样化。67.在词中寄寓平生经济之怀,以论为词的是()A、辛弃疾B、陈亮C、陆游D、吴文英68.请解释说明钱大昕所说的“古无舌上音”。69.趋向动词常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趋向,作趋向补语。70.恩格斯关于语言起源的重要理论是()。71.反复可以分为()和()两类。72.句式选择的总的原则是什么?73.现代形容词词尾(兼作一切定语的语尾)“的”字最初出现在什么时代?它是怎样演变来的?“地”和“底”产生在什么时代?它们最初的分工情况怎样?五四以后“的”和“地”“底”在书面语言里又起了一些什么变化?74.代词都是名词性的。75.汉语的词类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的?76.连谓短语的谓词性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不用任何关联词语。77.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78.省略句就是非主谓句。79.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是什么关系?80.举例说明独立语的类型。81.假设复句所说明的内容都是未实现的。82.对偶可以分为()、()、()三类。83.现行汉字是否需要改革?84.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单位是()。85.如果以研究内容为出发点,语音学可以进一步分为哪几类?86.汉语的实语素都是自由的。87.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一些什么新的发展?它们的结构特点怎样?88.谁去世后,孔子悲呼“噫!天丧予!天丧予!”?()A、颜征在B、孔鲤C、子路D、颜回89.下列词人中,情辞俱美、被奉为婉约正宗的是()。A、周邦彦B、晏几道C、秦观90.区别词前面不能加(),否定时前面常加()。91.什么叫做“四呼”?“四呼”和“四等”有什么关系?92.清代学者对于上古声调问题有哪些分歧的看法?我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先秦的声调和中古的声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93.“匹夫不可夺志也”上面一句是什么?()94.简述有关肢体的基本词在汉语史上的应用情况。95.孔子被封为什么王?()A、文惠王B、文宣王96.中心语是()、()里的中心成分。97.地域方言进一步分化就会成为()。98.什么是词根形位?什么是附加形位?后缀与词尾有什么区别?99.疑问句根据表示疑问的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和语义情况,可以分为四类()、()、()和()。100.孔子的生日是哪一天?()第I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庄重;谨严2.参考答案: 补语的意义类型: (1)结果补语:他喝〈醉〉了酒。 (2)程度补语:好得〈很〉。 (3)状态补语:他讲得〈眉飞色舞〉。 (4)趋向补语:他站〈起来〉了。 (5)数量补语:他深情地看了〈一眼〉。 (6)时间、处所补语:这事就出〈在1949年〉。 (7)可能补语:这件事大意〈不得〉。3.参考答案:“鸦片、火轮舟、火轮车、公司、银馆、千里镜、自来火、地球、热带”等新词,这些新词有的是实物的名称,有的是有关地理知识的名称,都是汉语里原来没有的。这些词有的到后来改了译名,如“银馆”改成“银行”;“千里镜”改成“望远镜”等,但是它们的含义没有改变。4.参考答案: 根据疑问手段,疑问句可以分成四类:是非问:你真要带我走?特指问:谁叫你来的?选择问:明天你去还是他去?正反问:这个人老实不老实?。5.参考答案:动词6.参考答案:浊音清化规律7.参考答案:《诗》《书》《礼》《易》《乐》《春秋》8.参考答案:名词性主语;谓词性主语9.参考答案: 长句化为短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分散法。分散法是将长句中结构复杂的部分化为若干个短句来表达。 (2)称代法。称代法是指有些长句的修饰语或宾语本身是由若干个短语构成的,可以先用代词指代它,然后再将被指代的内容用若干分句来表达。 (3)反复法。反复法是指对一些长句中的复杂短语,可以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出现,将复杂短语分别列出几个分句。10.参考答案: 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词义来源于客观现实,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即使是像反映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地狱”、“鬼魂”、“玉帝”等词,其意义的产生也有客观基础,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一种歪曲的反映。词义中这种反映客观现实现象的部分就是理性意义。但理性意义不等于概念。理性意义是语义标记功能和交际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处于核心的地位。它属于语言范畴,其基本职能是为了交际,因此只要抓住其区别性特征就可以了。概念是思维范畴,它用来认识反映客观世界的,要求全面、深刻、科学。如“电”的物理学概念是“一种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现象”;其语言学意义是“一种发光、发热、产生动力的能源”。11.参考答案: 现代北京话的ʨ,ʨ‘,ɕ有两个来源:(甲)来自齐撮呼的k,k‘,x;(乙)来自齐撮呼的ts,ts’,s。舌根破裂、舌根摩擦、舌尖破裂摩擦、舌尖摩擦都由于受舌面前元音(i,y)的影响,而变为舌面前辅音(ʨ,ʨ‘,ɕ)。12.参考答案:一致关系;相背关系13.参考答案:《尔雅》、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14.参考答案:汉藏15.参考答案:错误16.参考答案: (1)宾语的特征 第一,大部分是施事,但也有受事的,也可以是中性的。 第二,宾语一般是指不定指的人或事物,是泛指,是不确指的。宾语前不能加‚这个‛‚那个‛等表示专指的指量短语,只能用不定指的数量短语来修饰(如一个、几位)。宾语是无定的,泛指的,即使是专用名词也变成了无定的,泛指的。 (2)动词的特点 存现句中的动词不能是孤单单的,必须加动态助词‚着了过‛或趋向动词。表示‚存在‛的句子,动词后经带‚着‛‚过‛。表示‚出现‛的句子,动词有的带趋向补语。17.参考答案:按照声调的平仄。[t]:道盗毒;[t‘]:题田亭谈。18.参考答案: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19.参考答案:错误20.参考答案:B21.参考答案: [n],[l]。22.参考答案:正确23.参考答案:关联词语;关联法;意合法24.参考答案:C25.参考答案:A26.参考答案: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韵脚和谐自然;叠音词语;双声叠韵词语27.参考答案:扩大;缩小;转移28.参考答案:一种语言里,两个或几个相近过相同的词,往往有同源关系,那么,这一组词叫做同源词。如:末、莫。同源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训诂学的研究,而且对词汇的系统性有深刻的意义。证明词汇里面看似一盘散沙的词汇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同源词是词汇系统性的现象之一。如:属“明”母的:末、莫,蔑、廉,曼、罔。我们研究词族的时候,找大量证据从声音和意义两方面找它们的亲属关系,但要注意避免牵强附会之处。从语音的联系去看词义的联系,这是研究汉语词汇的一条非常宽广的道路,如果用谨慎的科学态度,在这一个方向上进行钻研,将来的收获一定是很大的。29.参考答案: 有些古声母在普通话里的分化是跟着今韵母的洪细定的。以见精两母为例,见母在今洪音钱是[k],例如,竿[,kan]跟[.kən];在今细音前变[ʨ],例如,间[.ʨian]斤[.ʨin]。精母在今洪音前是[ts],例如,早[‘tsau],嘴[‘tsuei];在今细音前变[ʨ],例如,尖[.ʨian]津[ʨin]。30.参考答案:正确31.参考答案: 语义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语义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学科20的世纪的事。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1)训诂学时期(19世纪前) 早期的语义工作是注释古书(文字注解),语文学时期的语义研究就是伴随这项工作逐步产生发展的。 成就与不足:积累了大量材料;但限于注释古书,疏通文字(通经的需要),因此词义研究不全面、不科学、不系统 (2)传统语义学(19世纪——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9世纪初,语言学独立为一门学科,从语文学进入语言学,这时的语义研究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词汇学的一部分。主要贡献:语义研究从语文学、训诂学到传统语义学是一次飞跃。不足: A、研究方法是原子主义的。不象语音学、语法学那样整理并研究系统,没有从关系着眼考察语义系统,把系词看作孤立的个体去研究,对语义的分析是原子主义的。 B、研究范围囿于词义。语音学从最小的语音单位一直到最大的单位。语法学也是这样。传统语义学只关注词义。 C、词义作为囫囵的整体,未对语义单位作微观分析。 (3)现代语义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 20世纪初,语义学从词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学科。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语义学研究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现代语义学阶段,其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传统语义学。成就:现代语义学不仅重视词义,也重视句义的分析,适应了自然语言和信息处理的要求,取得了成果,使语义研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语义研究成为了重点和热点。但与语音学、语法学的研究成果相比,显得粗疏,不够成熟。32.参考答案:正确33.参考答案: 主—动—宾的词序,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就是宾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结构是有条件的,总的条件是,这个前置的宾语必须是一个代词。34.参考答案:物量词;动量词35.参考答案: 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阶段,为经学而研究的小学。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阶段,成果如元代《中原音韵》。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说文四大家。36.参考答案: (1)在上古汉语里,名词不需要系词的帮助就可以构成判断。如:“百里奚,虞人也。”“南冥者,天池也。” (2)结构方式: ①在名词谓语后面一般总要加上语气词“也”字,同时也就靠着这个“也”字来煞句。(A者,B也。南冥者,天池也。) ②主语后面可以加上“者”字,也可以不加,这种“者”字只是复指上文的名词,以引起下文。所以当主语是代词时,就不能再加“者”字。“彼丈夫也。” A者,B。天下者,高祖天下。) ③有了“者”字之后,句末可以不用“也”字,但这种情况较少,“天下者,高祖天下。”(A,B也。百里溪,愚人也。) ④比较特殊的情况“者、也”都可以不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A,B。荀卿,赵人。)37.参考答案: 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语义研究阶段 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1)《尔雅》 ①《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王力先生认为这本书成书应在西汉。 ②《尔雅》按意义分类,全书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释×”表示: 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③十九篇中,前三篇是解释一般词语,方法是把许多同义词放在一起,而用一个单词来解释。例如《释诂》第一条是:”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这后十六篇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例如《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④晋代郭璞的《尔雅注》,宋代邢邴的《尔雅疏》(十三经注疏之一)流传至今。模仿《尔雅》的书很多,形成“雅学”。最早的是三国魏人张揖的《广雅》,书名是“尔雅的扩大”的意思。 (2)《方言》 ①扬雄的《方言》在字典中属于特殊的类型,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专书。《方言》也是按照意义排列,但是不像《尔雅》的分类那样系统,也没有“释×”的篇名,如:“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凡语就是所谓的普通话。方言的不同大都是词汇的不同,也有一些可能是在不同的地区里的不同读音。“逆”和“迎”古音相近,都是迎接的意思。注明方言词的来源是本书的最大特点, ②受《方言》影响的著作,汉儒及后代的其他著作也有提到方言的地方。现存而且常见的有清杭世骏的《续方言》三卷,是从古书中搜寻材料来补充《方言》的但是没有标明出处。 (2)《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字书,也是第一部按字的偏旁编排的字典。这部书决定了将近两千年汉语字典的命运,因为后代的字典基本上都是继承说文的。全书收9353个字,,归入540个部首进行解释;它给予后代汉语语义学巨大的影响,并且在正字法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唐宋以来,《说文》是研究中国文字的主要参考书。《说文》虽然对于每一个字都有解释它的意思,但是许慎这一部书的主要对象不是字义而是字形,他企图说明每一个字为什么那样写,主要是找出字的本义,使这个本义能说明这个字结构的理由。 (3)《释名》 东汉刘熙著的《释名》也是按意义编排的词典,在编排上很像,所以后代有人把它叫做《逸雅》,刘熙企图探求每一个字最初命名夫人原因,他认为语音和语义有必然的联系,从语音可以探寻语义的来源,《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例如:“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苦,吐也,人所吐也。”这样用双声叠韵作出解释的办法叫作“声训”(补:声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作解释的一种释义方法),声训不是科学的办法,虽然语音和语义有关系,但是,像《释名》那样主观臆断是错误的,不过这本书在汉语史上还有它一定的价值,因为我们可以从它的声训中窥见上古的语音系统。 (4)词义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注解古书的工作可以追溯到汉朝。《诗经》的毛传、郑笺,《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郑玄注、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宋朱熹《诗集传》、《四书集注》等等。 (二)语音研究阶段南北朝初(5世纪)——明末(17世纪) (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门新学科——汉语音韵学,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相传沈约著了一部《四声谱》,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了。 (2)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原本已经不存在。现在通行的是宋真宗时陈彭年、丘雍奉命重修的《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共分206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卷。一般人所说的“切韵系统”实际上是根据“《广韵》系统”。根据《切韵》的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联今音。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地方言的语音系统,基本上可以从《切韵》上得到解释。 (3)韵书外还有一些韵图,这是一种表格,同一直行表示声母相同,同一横行表示韵母、声调相同。现存最早的韵图是《韵镜》和《七音略》,都是十二世纪的。《切韵指掌图》时代较晚,相传为司马光所作。 (4)从十三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国语言研究主要在北方的活语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一部根据十四世纪北方话语音系统编著的一部韵书。全书共分十九韵,声调方面首次提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中原音韵》一书所反映的音系,是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源头和基础,在中国语言学史具有划时代意义。 (5)明初乐韶风,宋濂奉敕编撰的《洪武正韵》自称“一以中原雅音为定,”可是它里面杂着吴音的特点。从此以后,有许多音韵的书都以北音为根据,如朱权的《琼林雅韵》、陈铎的《菉斐轩词林要韵》、兰廷秀的《韵略易通》、毕拱辰的《韵略汇通》等。 (三)全面发展阶段清初(17世纪)——太平天国(19世纪) (1)17世纪到19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清朝统治者对文化思想的控制最为严厉,一半学者多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古书的整理合考证,汉语的古义和古音在这个时代都有很大的发现。这种作风很像汉儒,所以叫汉学;因为这种学问是实事求是,所以叫“朴学”。 (2)主要研究成果: ①字典一类的官书: 《康熙字典》陈廷敬等编,共收47021字,按部首编排,共分214部。《康熙字典》的优点是搜罗广泛,尽可能举例说明,并尽可能指出见于何书。 《佩文韵府》收集作诗用的复音词和短语。 《骈字类编》主要收集双音词。 《经籍纂诂》阮元等编,收集经、史、子、集的各家注解,搜罗详尽,注明篇名。 ②《说文》研究(文字学): 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释精确,批判的接受《说文》,指出语义发展的过程,不限于解释先秦古义。);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取《说文》和各种经书的字义互相印证); 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古韵十八部排列,打破字形,窥见语义联系,体例较好:先列本义→转注→假借;别义;声训;古韵;转音) ④语义学(即训诂学): 王念孙:《广雅疏证》(上古名物之学),《读书杂志》(校正古书错误); 王引之:《经义述闻》(解释经义,纠正前人传注),《经传释词》(解释虚词) 王氏父子的最大优点是不以《说文》出发,不拘泥于字形,一切以语音为准,即采用“以声求义”的研究方法,这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章炳麟,清代朴学殿军。同其弟子黄侃一起被后人称为“章黄学派”。主要著作《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等。 ⑤古音学: 古音,尤其是古韵方面,古音研究本从宋代已经开始了,但系统科学的研究是从明末陈第《毛诗序古音考》后开始。 清初,顾炎武作《音学五书》,分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的基础。其后,江永分古韵十三部,戴震分古韵九类二十五部,段玉裁十七部,孔广森十八部、王念孙、江有诰各分二十一部,章炳麟二十三部,黄侃二十八部。 清代学者在声母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的只有钱大昕一人,他证明了“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⑥古文字学: 金文之学: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孙诒让《名原》 甲骨学:孙诒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 王国维《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考释》、《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等。 ⑦语法学: 中国第一个语法学家是清代马建忠,他的《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语法学著作。38.参考答案: (1)文字不仅使语言得以流传与保存,而且完善和扩大了语言的交际效用。语言是以声音为形式依托的符号系统,而声音的传递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从时间上讲,语音一发即逝,不能留存;从空间上讲,语音的传递和接收必须在一定的距离之内。在文字发明以前,人类的知识传承只能靠口耳相传,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都很缓慢。当文字出现后,语言被视觉符号的文字体系记录下来,这就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空中的局限,知识的传承和普及有了更好的形式依托。 (2)文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文字的出现,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速度,传播的范围,社会得以迅速发展,人类自此进入有史时期,形成文明的基础。可见文字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文字对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文字并不仅仅消极地记录语言,而且还积极地影响语言,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有些在口语中消失了还可以保留在书面语中,若干后也可能重新复苏,被人启用。另外,随着自身的发展,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文字甚至比有声语言更便于人们接受所表达的内容,在现代社会和生活中人们借助文字通常比借助有声语言所获得的信息更多。39.参考答案:及物动词40.参考答案:名词性词语41.参考答案:错误42.参考答案:错误43.参考答案: 分化条件为古音调类的平仄不同。“並定”两个字的声母为仄声,故不送气;“从崇船群”四个字的声母为平声,故送气。44.参考答案: (1)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了,人们的观念、意识、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发生了变化,如“邮差”改为“邮递员”、“厨子”改为“炊事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新事物新现象出现,为满足交际的需要而出现大量的新词语:网吧、下岗、短信、股市社会制度变更、时代变迁,导致词汇的发展变化:奴隶、仆、妾、臣/皇帝、宰相、状元、秀才社会间的相互接触成为词汇发展的另一个原因: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相互交往,促成语言的相互影响而产生新词;不同地区相互接触又形成了方言地域词的互相吸收。 (2)人们认识发展 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发现新的事物概念:镭、电子、核子、中子、原子。认识由浅到深导致词义深化:云、水、光。认识由粗到细致,促使同义词发展:废除、解除、消除、铲除 (3)语言系统内部矛盾运动 词汇系统是一个关系网络,如果一个发生变化,就会使整个平衡失调,从而引起系列变化,又出现新的平衡。词汇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不断变更。如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为主要形式,所以古代汉语系统中的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大部分已经替换为双音节词了,例如“目”改为“眼睛”、“桌”改为“桌子”、“齿”改为“牙齿”等,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45.参考答案: 不管是语素义,还是词义、句义,一般都包含了以下三大方面的内容:理性意义、语法意义、附加意义。 (1)理性意义/概念意义/逻辑意义/指称意义 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概括反映客观对象及其关系的本质属性而形成的一种意义。 它以概念为基础,一方面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理性意义是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各级语言单位都有理性意义。 (2)语法意义/关系意义 语法意义是对理性意义再概括而得到的类型意义以及根据该意义在语言中的作用再概括得到的功能意义。 语法意义不是事物属性的反映,只表明语言单位相互间的关系以及语言单位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 对词而言,它总是以特定的语法形式(造句规则)进入句子,其语法意义就是词的语法特点和语法作用经过类聚之后所产生的那种意义。 (3)附加意义/色彩意义/附属意义 附加意义是词义中词的理性意义以外的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它是附着在理性意义之上的语义内容,通常体现语言单位的某种倾向、韵味、格调等方面的意义,它是在长期使用中固定下来的社会约定俗成的语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常见的有:感情意义、形象意义和风格意义。46.参考答案:A47.参考答案:错误48.参考答案:正确49.参考答案: (1)致动:致动就意义上说,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性质、行为,或成为另一事物。(使动用法) ①形容词用作动词:说话人要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性质的时候,就要把表示这一性质的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使它本身带有动词的性质。“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使民聪明,使民愚) ②内动词用作外动词:说话人要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不及物的行为的时候,就把表示这一行为的内动词放在宾语前面。宾语前本该是外动词,此时内动词虽然带有外动词的性质,但并不是行为施及宾语,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有此行为。“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使死者复生) ③说话人要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及物的行为的时候,就把表示这一行为的外动词放在宾语前面。这个外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并不是宾语所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出的,甚至二者都不是,而是第三者发出的。“吴王反,欲从闽越,闽越未肯行。”(使闽越从己。) ④说名词用作动词:话人要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另外一个事物的时候,就把表示这另一事物的名词放在宾语前面,使它带有动词的性质。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使白骨变为血肉) (2)意动:意动就意义上说,并不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变为某种性质,只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这种性质。一般地说,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天下小);“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认为比人很愚,很笨)50.参考答案:错误51.参考答案: 四个原则: ⑴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语言的研究可分为静态的研究和动态的研究。静态的研究:着眼于某一时代的某一语言现象;动态的研究:着眼于不同时代的某一语言现象。 ⑵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语言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发展必然影响语言的发展。 ⑶重现语言各方面的联系。在语言的构成部分中,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有机地互相联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⑷辨认语言的发展方向可从两方面看:第一、古代语言循着什么方向达到今天的情况;第二、今天的语言将来要朝哪一方向走。52.参考答案: 上古汉语里三种表示事物数量的方式: (1)最常见的是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数词放在名词前面,不用单位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数次放在名词后面,不用单位词。“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 (3)数词放在名词后面,兼带单位词。“皆赐玉五瑴,马三匹。” (4)如果是度量衡单位,就必须用第三种方式,“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 有时候名词省略,就只剩数词和单位词,这种单位词往往表示度量衡。“养弟子以万钟。”53.参考答案:错误54.参考答案: 根据有无形态变化和语法手段的异同,从语法角度把语言大致分四种: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 (1)孤立语/词根语/无形态语 特点:多是根词、复合词,少形态变化和附加语素,很少派生词,几乎没有只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词本身几乎没有表示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词与词的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语序和虚词重要。汉语、苗语、越语、缅语等汉藏语系大部分都是孤立语。 (2)粘着语 特点:具有一定意义的附加成分接在词根或词干上构成形态变化,但结合不紧,附加成分好象黏附在词根上;语法关系和结构由语言成分的自由组合表示,附加成分与词根的界限分明;词的前面和中间不发生变化,只是词的尾部发生变化,表示语法意义;一种语法形式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由一个附加成分表示;词根与附加成分本身一般无变化,按一定顺序黏着起来组合成词。土耳其语、芬兰语、匈牙利语、日语、维吾尔语等都是粘着语。 (3)屈折语 特点:主要用屈折变化表示语法意义。分内部屈折(词内部变化)和外部屈折(词尾的变化);有丰富的词形变化,特别是内部屈折;一个语法形式可表示多个语法意义,如helps→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陈述式、主动态;词根与词尾结合紧,一般不能分离而各自独立。印欧语系的语言大多属于屈折语。 (4)多式综合语/复综语/编插语 特点:分不出词和句子。一个词的构成成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成分互相编插组合,连缀成句子。动词含有多种复杂成分,通过这些成分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作用同一个句子)印第安语、古亚细亚语系的某些语言都是复综语。55.参考答案:语序;虚词56.参考答案:C57.参考答案: 韵摄是等韵学上的一个概念。宋元等韵图把《广韵》206韵归纳为16摄,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为一个“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58.参考答案: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意义类别59.参考答案:《说文解字》;540;935360.参考答案:B61.参考答案:词语的演变;新词语的产生;旧词语的消亡62.参考答案: 中古“见溪晓”和“精清心”演变为普通话的什么声母?演变的条件是什么?答:中古“见溪晓”演变为普通话的gkh和jqx两组声母,“精清心”演变为普通话的zcs和jqx两组声母。演变条件是根据韵母的开合齐撮四呼的情况,如果是开口呼和合口呼,则保留原有的声母;如果是齐齿呼和撮口呼则演化为j、q、x的发音。63.参考答案: 汉语复音词的构成,可以分为三大类:一,连绵字;二,词根加词头、词尾;三,仂语的凝固化。 仂语的凝固化是最主要的。仂语的凝固化,就是说,仂语在发展过程中凝固起来,成为单词,如上古的“天子”,中古的“欢喜”等,在汉语构词法中是主要的,对译外语的新词,也常常经过这条道路:仂语——复合词——复音词。64.参考答案:C65.参考答案: 在上古汉语里,名词不需要系词的帮助也可以构成判断。 “是”:(1),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很像系词,但是,实际上而是指示代词,和“此”的意义相近。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2),上古汉语常有“是也”的说法,这里的“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形容词,略等于现代所谓的“对”,如:大节是也,小节是也。另一种,理解为复指上文,是指示代词,如:汤是也。此两种情况中,是均不为系词。 “为”: (1),“为”字本身不是一个系词,而是一个动词,本意为“做”。如:子为谁?曰:为仲由。 (2),在主语和判断语指称同一事物的时候,“为”字不能省,但此时,“为”并不是系词,因为,它不是普遍应用的,而是偶然出现的,而且,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有用它的必要。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汉语的系词只用于判断句,不用于描写句。而“为”字可以用于描写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 (4),系词属于基本词汇,在同一个语言中同时有两个系词是不可能的,上古的系词又有“是”,又有“为”是不现实的。“非”:“非”字在上古也不是系词,只是一个否定副词,一般对名词加以否定。如:此非仁也,非义也。 由此看来,先秦时代没有真正的系词。66.参考答案:正确67.参考答案:A68.参考答案: “古无舌上”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提出的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古无舌上”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只有舌头“端透定泥”,没有舌上“知徹澄娘”。舌上音声母是由后来从舌头音分化出来的。直到现在,有些方言中仍然只有舌头音,如:湖南衡山方言,“里”读“底”,“为”读“里”。69.参考答案:正确70.参考答案:劳动说71.参考答案:连续反复;间隔反复72.参考答案: 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一个意思可以用几种句式来表达。为什么用这种句式表达而不用那种句式表达?这说明人们在表达思想时对句式是要进行调整和选择的。调整和选择句式的总的原则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的目的,选择那种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这种句式应该是尽可能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尽可能连贯得体的。73.参考答案: (1)“的”字的较早形式是“底”字,首见于唐代禅家语录,一般大家都认为“底”字是从“之”字来的; (2)唐宋时期的另一形容词词尾是“地”字,“地”字与“底”字同一来源,“地”与“底”的分工:是“底”用于一般形容词,“地”用于联绵字。“造化可能有偏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3)由于联绵字往往被用为状语,所以“地”字又是副词的词尾:“平白地为伊断肠”。即使不是联绵字,只要是用于状语的,也都写成“地”字。 可以说,在近代汉语里,用“底”字作词尾的是有关性质或种类的形容词,用“地”作词尾的是有关状态的形容词和副词。 (4)“底”改写成“的”字最先见于宋人的话本,而“的”字的应用实际是元代以后。 (5)“五四”以后,汉语语法受西洋语法的影响,在书面语里把形容词词尾和副词词尾区别开来,前者用“的”字,后者用“地”。74.参考答案:错误75.参考答案: 汉语里的词究竟以什么标准来划分词类,语法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暂拟系统》和《提要》是根据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相结合的标准来划分词类的。具体地说,划分词类主要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即词与词的组合能力、词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其次是形态标准,最后参考意义。76.参考答案:正确77.参考答案: (1)上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和现代汉语及其他语言的语法发愁不同,比较复杂,但就曲折作用来说,由于单音词在上古汉语里占优势,所以曲折作用只能在一个单音节范围内发生,是在韵母部分或声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 (2)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同一个词,由于声调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和其他声调对立。 ①就动词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转化出来的一般为去声。 A.本属名词或形容词而转化为动词者,动词变去声: 名→动:衣、冠、王等 【衣】“老者衣帛食肉。” 【冠】“冠者五六人” 形→动:好、善(古上声)等 【好】“敏而好学” B.本属动词而转化为名词者,名词变去声: 【闻】“令闻令望”(美好的名誉和声望) 【骑】“坐看南阳骑” ②词性上的细微差别,也引起声调的变化: A.由内动转化为外动,外动变去声: 【语】《论语》:“居,吾语汝”。(本是讨论,现为告诉) 【雨】《诗》:“雨雪霏霏。”(本是雨从云下,现为下,落) B.一般动词转化为致动词,致动词变去声: 【饮】“饮牛”(本是饮,现为使牛饮) ⑶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上面 指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比如“着”、”了”、“们”等,更多的是指粘附在动词后面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动词词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78.参考答案:错误79.参考答案: 语法意义:具体语法成分及语法结构所反映出的关系意义或结构意义。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语法意义又是非常宽泛的,这些意义的产生都发生在语法单位的组合中,独立地看这个词,是无法看到这些语法意义的。 语法形式:表现语法作用(意义)的形式,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语法形式相对于语法意义而言,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形式标志,也就是说,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就是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关系: 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没有语法形式,语法意义没有外部标志,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没有语法意义,语法形式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成为多余。语法形式表现语法意义,语法意义附着在一定的语法形式上,通过语法形式表现出来。80.参考答案: 独立语是句子的特殊成分。一个词或短语,不作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也不起连接作用,并且位臵比较灵活,往往能移动,在结构上可有可无,但在语义上又是必需的语言成分,这便是独立语。独立语有四类:插入语:听说,他快当院长了。称呼语:小刘,白天的事你千万不要怪她。感叹语:唉,人老了,不中用了。象声语:砰,枪声响了。81.参考答案:错误82.参考答案:正对;反对;串对83.参考答案: 文字改革虽然是人为的,但同样受语言特征以及语言以外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历史悠久的文字系统,如汉字,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献,这些文献保存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要进行文字性质和类型的变革首先必须要解决书面语的继承这一问题。汉字虽然字符量大,学习起来比拼音字母困难些,但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方言分歧大,汉字作为一个意音文字体系除了适应了汉语的语言特征,同时也超越了语言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差异,起到了贯通古今,沟通南北的作用。汉字体系在传承文化传统,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方面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就现阶段而言,汉字体系没有根本变革的必要,在文字体系内的改进也应慎重而行。84.参考答案:词85.参考答案: 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特点)、试验语音学、应用语音学等。86.参考答案:正确87.参考答案: 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为......所”式,第二种是“被”字句。 (一),“为......所”式是由先秦的被动式“为”字句发展出来的。在表示被动的情况下,“所”字失去了原来的代词性,而成为外动词的词头,如:汉军却,为楚所挤。这个结构沿用下来,成为文言文被动式的正常格式。 (二),“被”字句大约萌芽与战国末期。到了汉代,“被”字句就普遍应用起来了。这种“被”字的作用大致和“见”字相当,当时的“被”字句还不容许有关系语出现,只是简单地把“被”字放在被动词的前面。如:信而见疑,终而被谤。88.参考答案:D89.参考答案:C90.参考答案:不;非91.参考答案: (1)四呼是后起的术语,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乎。 开口呼:韵母不是i,u,y和不以i,u,y为韵头 齐齿呼:主要元音为i和韵头为i的韵母 合口呼:主要元音为u和韵头为u的韵母 撮口乎:主要元音为y和韵头为y的韵母。【ü[y]】 (2)在宋代韵图中只有两呼,开口呼和齐齿呼,每呼分为四等。按照传统说法,开口一、二等是开口呼;开口三、四等是齐齿呼;合口一、二等是合口呼;合口三、四等是撮口呼。92.参考答案: (一)分歧: (1)四声一贯。清顾炎武认为上古的声调是无定的。 (2)古无去声。段玉裁认为古人没有去声。 (3)古无上去。黄侃认为古人只有平入两读。 (4)古有四声。王念孙、江有诰都认为古人实有四声,不过上古四声和现代的四声不一致。 (二)我们以为(王力先生认为)王、江的意见基本上是正确的。 王力认为先秦的声调除了以特定的音高为其特征外,分为舒促两大类,但又细分为长短,舒而长的声调就是平声;舒而短的声调就是上声;促声不论长短一律归为入声。促而长的声调就是长入,促而短的声调就是短入。 (三)上古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为去声);中古出现去声字。 依照段玉裁的说法,古音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从《诗经》韵和谐声看,平上常相通,去入常相通,这是声调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