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分析_第1页
吉林省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分析_第2页
吉林省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分析_第3页
吉林省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分析_第4页
吉林省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分析一、城镇居民住房的变化情况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和住房分配货币化进程的加快,住房市场日趋完善和活跃。近几年,城镇居民消费重点已从吃、穿、用向住、行和教育等方面转变,住房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例显著提高,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1、居住面积逐年增加住房面积是衡量居住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大小反映了人们居住条件的好坏和居住水平的高低。据调查资料显示:我省城镇人均住宅面积从2000年的9.14平方米增至2005年的19.4平方米,年均增长22.6%。人均购买商品住宅2000年为0.26平方米,2005年增加到0.63平方米,增长1.4倍,年均增长27.8%。2、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过去老百姓居住在低矮、潮湿的平房较多,住宅商品化之后,居民居住楼房比重上升,住房的档次大幅提高,近年来居民用于住宅消费的支出明显增加,据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吉林省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不包括厨房、厕所、厅)为2.32间,与2000年的2.03间相比,增加0.29间,增长14.29%。3、住房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吉林省城镇居民的住房成套率已达80%。居民从无房到有房,从住旧房到住新房,从住小房到换成大房,住宅设施明显改善,居住条件更加舒适。据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住房内有厨房的占97.82%;超过51.37%的家庭使用自来水;城市1/4的家庭拥有洗澡设备;城镇家庭有独立使用厕所的比重为75.98%,使用管道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的居民户达90%。二、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分析1、总体住房消费能力分析房价收入比是衡量居民购房支付能力的主要标志,反映了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商品房的价格与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在3~6倍的范围内时,可以认为居民对住宅的价格是有承受能力的。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775.07元,按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2.97人计算,平均每户家庭年可支配收入约为2.9万元,按此推算,合理的房价区间应在9~18万元。假定购买80平方米商品房,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2000元计算,则需要16万元,房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比为5.5。说明目前我省商品房价格处于合理的价位区间,多数城市居民家庭具有承受能力。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1998年全球中等收入家庭的房价收入比平均水平在5.4~9之间。这样看来,我省当前的房价收入比不仅较低,而且还和国际同等水平相当。2、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消费能力针对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实际情况分别从房价收入比、住房消费比例两个方面,分析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购房能力、住房负担能力。(1)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房价收入比及住房和收入情况首先根据城镇居民收入分组资料,分别计算出了2005年最低收入户到最高收入户共7个组的房价收入比。结果表明,我省不同收入群体的房价收入比差距很大,而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低收入家庭的房价收入比很高,2005年达到了17.5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3倍;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也较高,2005年达到11.0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4倍。二是最高收入家庭的房价收入比很低,2005年只有2.56,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6%;高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也较低,2005年是3.8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4%。三是中等收入以下家庭的房价收入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而高收入以上家庭的房价收入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其次,从购房金额情况看,购房金额为12~14万元左右的商品房,中等收入水平以上家庭才能接受;购房金额为16~19万元左右的商品房,中等偏上收入水平以上家庭才能接受;购房金额20万元左右的商品房,20%高收入户家庭才能接受。第三、低收入户因家庭收入低,居住条件差,对未来预期收入不高,家庭积累增长缓慢,购房能力较弱。从居住面积看,2005年10%的最低收入户和10%的低收入户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13.78平方米、14.55平方米,分别低于平均水平5.82平方米、4.05平方米;从住房结构看,10%的最低收入户和10%的低收入户家庭以居住一居室和二居室居多;从家庭收入情况看,2005年全省最高收入户组平均家庭年收入为62592.55元,中等收入户组平均家庭年收入为24519.7元,最低收入户组平均家庭年收入为9074.02元,最高收入户组平均家庭收入比最低收入户组高出近7倍。10%的最低收入户和10%的低收入户家庭,按吉林省平均,房价与家庭年收入比分别为17.58和11.03,这样的房价收入比显然大大超出了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承受能力。(2)用住房消费比例指标来反映不同收入组的人群现有住房的负担能力住房消费比例是指住房消费开支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其中,家庭总收入是指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住房性支出包括购房或者建房支出、居住支出和住宅公积金支出3部分。不同收入阶层可从最高-最低分为7个层次,比例越大,住房消费的负担能力越弱。从表中可看出:大部分人群住宅消费比例偏低,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支出相对收入占最高比例;最高收入人群由于住宅需求被满足,消费弹性减小,因而住房消费比例较低,但实际支付能力最高;中低收入者的住宅消费比例偏低,较低收入以下人群的住宅消费比例偏高。从以上两个指标来看,我省城镇居民的住宅支付能力还需要提高。三、影响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能力的因素1、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的家庭可支配收入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近年来,我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年均增长远远低于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虽然目前住房需求大,但房价高和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直接制约着居民购买商品房的能力。2、房屋的质量与价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住房无论在质量方面、配套设施方面都有很大改进,必然导致建房成本提高,价格随之上涨,从而对居民购房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3、住房金融的发展水平影响居民住宅承受能力的不仅仅是收入积余,在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广泛支持环境下,居民住宅负担能力还与按揭利率、按揭期限和首付款比例有关。从现用的金融产品看,居民按揭贷款首付比例一般不低于30%,还款期限也比较短,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需要。如果银行要求的首付款比例下降、按揭期限延长,特别是银行贷款利率的下调都将提高居民住宅负担能力,缩小与现行房价的差距。4、国家政策一是国家在土地供应、税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及开发成本的提高对住房的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住宅开发与需求相脱节。在住宅供应中,由于政府的廉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投资不足,中低价位住宅比例偏低,从而影响到居民的住房消费能力。四、提高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能力的对策1、加大廉住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1)继续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有效地控制住宅建设成本,对经济适用房出售实行政府指导价,并对经济适用房的购买对象和购买标准进行界定,以向中低收入户提供经济适用房,并以此为主扩大住房投资规模。(2)对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的住房保障制度。由国家直接投资建设低造价住宅以满足无力进入市场的低收入居民适当住房需求,改目前安居房以售为主变为售租并举,保持一定数量的保障性出租用房,对享受安居工程或最低保障者实行动态管理,要根据其收入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3)各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严格控制低密度、高档住房的建设。大力发展省地型住房,在规划审批、土地供应等方面,对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住房给予优惠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小套型、功能良好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2、引导开发商提供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档次居民的住房需求根据居民的需求,增加小户型住房的供应。目前开发商以大户型住房供应为主,而小于70平方米的小户型住房供应太少,不能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迫切需求。同时,随着老龄化日益推进,老年人退休以后,他们往往会把原来面积较大的房子卖掉,去买一套面积较小、配套设备齐全、居住环境幽雅、舒适方便同时离子女较近的房子;较多的单身年轻人也对小房型有着强烈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小房型的商品房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根据供给与需求相均衡的原则,应该提供更多小面积的住房。3、开发更多的住房金融产品,提供更完善周到的金融服务(1)应积极扩大个人贷款的范围,尽可能降低贷款利率和首次付款比例,开办多种形式的贷款业务,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贷款要求,提高服务效率。(2)建立健全抵押贷款的担保制度,降低贷款风险。建立商业性抵押贷款保险公司和其他多种与抵押贷款相关的保险险种为辅的住房抵押贷款保险体系。努力发展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建立以住房抵押贷款为核心的借贷机制,并使抵押贷款具有流动性,使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活起来,以降低这类贷款的风险。要采取有力措施,简化贷款手续,降低住房贷款的中间费用,减轻借款人的贷款负担。4、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形成梯度消费应当加强对居民住房消费观念的引导,逐步改善住房消费和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