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贴好条形码。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班级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照。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好学之人应说话谨慎、做事勤勉,并向有道德的人看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从天子到庶民都应“______”;《大道之行也》中,体现大同社会即使是老弱病残也都能得到关爱的句子是“______”。(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4)《将进酒》中,李白借曹植之酒杯来浇自己胸中之块垒的是“______,______”。(5)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一句,写游子思归;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则以一句“______”,写词人梦回故乡。【答案】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就有道而正焉

③.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④.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⑤.鸿雁长飞光不度

⑥.鱼龙潜跃水成文

⑦.陈王昔时宴平乐

⑧.斗酒十千恣欢谑

⑨.昨夜闲潭梦落花

⑩.夜来幽梦忽还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慎、焉、矜、寡、文、恣、谑、幽。二、课文基础知识(共7题,14分)2.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同“邀”,邀请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C.匠石觉而诊其梦

觉:发觉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然也

攻:抨击D.天下归仁焉

归:归复

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要:求取;句意: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推究万事万物。/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求取声誉。B.全部正确;句意:我只是因为它无用,把它击破了。/常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的。C.觉:睡醒/攻:诊治;句意:匠人石醒来后把梦中的情况告诉给他的弟子。/这就像医生治病专门诊治病人的病源一样。D.归:称赞;句意: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不实。故选B。3.下列句子中,全都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凿户牖以为室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B.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故不孝不慈亡C.非不呺然大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均无通假字。句意:开凿门窗来建造屋室。/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B.“泮”通“判”,分离。/“亡”通“无”,没有。句意: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C.无通假字。/“然”通“燃”,燃烧。句意:并不是不够大。/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开始涌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D.“内”同“纳”,结交。/“行”通“形”,形体,这里指赘瘤。句意:不是因为想要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故选A。4.下列有关加点词活用现象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先诚其意

③其坚不能自举也④虽父之不慈子

⑤故亏父而自利

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⑦不贵难得之货

⑧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⑨见不贤而内自省也A.①/②③⑤/⑧/④⑥/⑦⑨B.①⑨/②⑤/③⑧/④⑥/⑦C.①⑨/②③⑤/④⑧/⑥/⑦D.①/②⑤/③⑥/④⑧/⑦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句意:早上听到(或明白了)一个道理(或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或行)。②“诚”使动用法,使……有诚意。句意:就必须表现出虔敬般真诚。③“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句意: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④“慈”形容词作动词,慈爱。句意:即是父亲不慈爱儿子。⑤“亏”使动用法,使受损失。句意:所以损害父亲自己获利。⑥“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句意: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好德行的人。⑦“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句意:不看重稀贵之物。⑧“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特点。句意: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这个大的特点呀!⑨“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句意: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①⑨名词作状语;②⑤是使动用法③⑧是形容词作名词;④⑥是形容词作动词;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故选B。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复众人之所过

一日克己复礼B.恶施不孝

交相恶则乱C.请事斯语矣

不足以事父母D.自贼者也

故贼人以利其身【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能力。A.补救/恢复。句意: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一旦约束自我恢复到礼上来。B.怎么/憎恶。句意: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相互憎恶则会混乱。C.实践,从事/侍奉。句意:请允许我按您的话去做。/不足够用来侍奉父母。D.贼:都是“伤害”。句意:是自暴自弃的人。/所以伤害别人而使自身获利。故选D。6.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文: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不会成功,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声讨的人没有功劳,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译文:越国遇到困难,吴王任命他为将军,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祸乱)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D.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译文:百姓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照自己内在的心性,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A.错误。不行:行走不稳。伐:夸耀。句意: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B.错误。难:发动军事行动。有难:越国入侵吴国。将:率领军队。句意: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让他率领军队,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D.错误。小子:老师对学生称呼,弟子们。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兴衰。句意:弟子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兴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故选C。7.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而“八条目”则是实现“三纲领”的步骤和过程,有先后本末之分。B.《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这些美好的天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因而无需通过后天培养。D.《兼爱》中,墨子认为祸患怨恨都由“不相爱”产生,并由此开出“药方”,即人与人不论等级、血缘关系,都应“兼相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因而无需通过后天培养”理解不准确。孟子的思想基础虽然是“性善论”,认为人皆有善端,不忍人之心是与生俱来的,但孟子也主张这些美好的天性需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来发扬光大,并非无需后天培养。故选C。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为:即老子治国智慧的总纲,它不是消极被动的因循等待,而是取法乎“道”,即顺应自然,不过多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B.大学: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古代十五岁可入大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以及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C.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元后,“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大学》位列四书之首。D.家、国:古代卿大夫封地称为“家”,诸侯封地称为“国”,而周天子对所属周朝的疆域叫作“天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错误,“礼、乐、射、御、书、数”为“小学”。故选B。三、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两千多年来,孔丘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孔子,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但是,孔丘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孔子呢?学者大概有两种见解。第一种以大名鼎鼎的《论语正义》为代表,认为“子”本指男子,而孔丘是男性,所以就被尊称为孔子。“子”的本意指婴儿,婴儿有男有女,“子”未必一定就指男子,所以“男子称子说”不可能成立。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久而久之,成为了后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这种意见恐怕也难成立:其一,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而这是违反春秋礼制的,说明战国时代周礼已荡然无存。其二,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男子说”和“道德学问说”,都难自圆其说。“子”在西周时代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据春秋传世文献,大体上,华夏大国诸侯称“公”也称“侯”;诸侯称霸者则称“伯”;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其中“男”爵的地位似乎更低。蛮夷戎狄诸侯,则无论大小一律称“子”。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以文明之国、强大之国自居的华夏大国,将自己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有提高华夏大国诸侯政治地位的意思。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最早例子是《左传·隐公四年》中卫国君子尊称该国公卿石碏为“石子”,因为石碏选择国家大义。后来,这就成为惯例。只要是华夏大国的公卿,不管道德学问如何,对国家有无功劳,都可以被尊称为“某子”。孔丘虽是商汤苗裔微子之后,但早已家道中落。其父叔梁纥也只是鲁国的一个乡邑大夫,而孔丘又是他父亲的小妾所生的幼子,无权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官职,所以孔丘的政治、经济地位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按照春秋礼制,他是不够资格被尊称为“子”的。但在鲁定公十年,情况发生了改变。这年,孔子居然以庶姓身份,直接担任了鲁“相”,是公卿上大夫。按照春秋礼制,孔丘既然做了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就可以被尊称为“孔子”了。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与其性别、道德学问无关,只与他的官爵有关。孔丘被尊称为孔子,首先是春秋时代官本位思想的反映。孔子帐下弟子,颜回、闵子骞、原宪三位,都坚决不肯做官,所以他们都不可以被尊称为“某子”。但《论语》中有尊称闵子骞为“闵子”的语录(《先进篇》),根据春秋礼制和闵子骞根本没有做官的经历,我们就可以推知,那个“闵子”应为辗转抄写刊刻之误。孔子部分设帐弟子,后来做了华夏大国的公卿,按照春秋礼制,都应该被尊称为“某子”,但是包括《论语》在内的传世文献,都直接称他们的表字,没有尊称他们为“某子”,只有曾参一直被尊称为“曾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子夏、子张、子贡等人,虽然无比崇拜孔子,但是迫于现实压力,最后客观上都背弃了老师和孔学,转而去做了法家、兵家、纵横家的“开山祖师”,只有曾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继续传经。曾子一派人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的尊敬,所以在整理文献时,把原始记录中尊称他们为“某子”的地方,统统改为直接称呼其表字,略略有点敬意罢了。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也是华夏本位思想的反映,显示了华夏文化的优越感。当时华夏之国如东夏的鲁国、齐国、卫国等,没有一个国家的实力可以与楚国抗衡,但上述自视为大国其实只是中等国家的公卿却可以称为“某子”,而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再如南方吴国与周王国是兄弟之国,但是因为吴国久居南蛮之地,华夏诸国一直视之为蛮夷戎狄,所以吴国也是子爵之国。孔丘被尊称为孔子,还是华夏大国实力地位的反映。例如春秋时代的杞国为大禹之后,自然是华夏之国,但是因为国力太弱,其国君就一直被贬称为“杞子”。孔子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开始设帐授徒,没有官职,弟子只能尊称他为“先生”。鲁定公十年担任鲁国公卿后,弟子则尊称他为“孔子”“夫子”“君子”“子”,其间相距大约二十年。可是我们今天读孔子的传世语录,任何一章都尊称孔丘为“孔子”“夫子”“君子”“子”,难道孔子设帐的前二十年中就没有留下任何语录吗?古今整理文献有个通例,就是用人家最后的最高的职务或者死后的谥号来称呼他。那么后人整理孔子语录时,应该是把起初尊称孔子为“先生”的语录,统统改为尊称“子”“孔子”“夫子”或“君子”了。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是最早设帐授徒的思想家、政治家,诸子百家都比孔子晚。孔子去世,墨子才生。老子虽然比孔子年长,但是《老子》一书并非老子一人所作,而是战国末期思想家的作品,可能是假托老子而为名,旨在方便传世而已。孔子的语录,恐怕是继《诗》《书》《礼》《易》《乐》《春秋》之后,最早又十分重要的文献,所以战国诸子无论是否赞成孔子,没有不读孔子语录的,战国时代孔子语录,特别是《论语》就已经经典化。由于孔子弟子经常简称孔子为“子”,孔子设帐弟子、墨子、孟子、庄子等等,就都不可以单独称“子”,而只能尊称“某子”。孔子之子孔鲤、孙孔伋,都是战国初期的公卿大夫和大学问家,因为孔子的缘故,他们不仅不能被尊称为“子”,称为“孔子”更不行,所以传世文献大多称其表字伯鱼、子思,以略表敬意。(摘编自吴天明《孔丘为什么被尊为孔子》,有删改)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丘被尊为孔子的原因,《论语正义》持“男子称子说”,大多数学者则反对此说法,他们认为是孔丘道德崇高、学问伟大。B.尊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最早的例子是卫国的石碏,其后还有鲁国的“三桓”,其实这些人物均无了不起的道德与学问。C.从庶姓身份直接担任鲁国的“相”,成为公卿上大夫之后,孔丘才可以被尊为孔子,这是当时社会尊尊贵贵的礼制决定的。D.孔丘是鲁国的公卿,却可以与大禹之后的杞国国君一样都获得“某子”的称谓,反映了华夏诸国文化上与国力上的等级差异。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的弟子闵子骞没有做过官,但《论语·先进篇》中却称他为“闵子”,很可能是后人辗转抄写刊刻时漏了一个“骞”字。B.子夏、子张、子贡等人后来开宗立派,创立了法家、兵家、纵横家,所以曾子一派整理《论语》时特意称呼其表字以表敬意。C.孔子设帐授徒在任鲁国公卿之前,而传世语录中没有尊称他“先生”的,可以推测后人在整理文献时,按照惯例做了修改。D.孔子弟子、墨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只能被尊为“某子”,因为在经典化的《论语》中,孔门弟子已经把孔子简称为“子”了。11.根据材料观点,对图中诸侯国国君的称谓,不正确的一项是()

春秋列国形势图A.秦伯B.晋侯C.楚公D.越子【答案】9.C

10.B

11.C【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孔丘为何被尊称为“孔子”的原因。文章首先介绍了两种传统观点,即“男子称子说”和“道德学问说”,并逐一反驳。接着,文章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主要是因为他担任了鲁国的公卿,符合春秋礼制的规定。文章通过引用大量文献,论证了“子”称谓的历史演变,强调了官本位和华夏本位思想在这一称谓中的重要性。最终,文章指出孔子的称谓不仅反映了个人地位,还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和政治背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大多数学者则反对此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表述为“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大多数学者认可“道德说”,并没有明确表示反对“男子称子说”。B.“其后还有鲁国的‘三桓’”错误。根据第二段“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可知,“三桓”并不是称华夏大国公卿为“子”的例子。D.“反映了华夏诸国文化上与国力上的等级差异”错误。根据第六段“按照春秋礼制,孔丘既然做了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就可以被尊称为‘孔子’了。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与其性别、道德学问无关,只与他的官爵有关”,第九段“例如春秋时代的杞国为大禹之后,自然是华夏之国,但是因为国力太弱,其国君就一直被贬称为‘杞子’”可知,这只反映了华夏诸国国力上的等级差异,没有反应文化差异。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B.“所以曾子一派整理《论语》时特意称呼其表字以表敬意”错误,根据“曾子一派人认为,子夏等人不应该继续得到特别尊敬,所以在整理文献时,把原始记录中尊称他们为‘某子’的地方,统统改为直接称呼其表字,略略有点敬意罢了”可知,选项中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根据原文“楚人因是蛮夷戎狄,即便是国君也只能身处低位”,所以楚国国君应称为“楚子”而不是“楚公”。故选C。(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闻叙事是叙述者对新近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建构的产物,由于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不同于文学故事的虚构性,新闻叙事表现出不同于文学叙事的诸多特征:一方面,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求决定了新闻叙述者在叙事中着力规避自我,不发表评论,以营造客观记录事件的假象,营造新闻的客观真实感。另一方面,语言的线性特征与事件的同时异地、异时同地、异时异地性相冲突,使新闻叙事在再现新闻事件时不得不框限某一局部事件、重构一系列事件中各分事件的位置,同时受语言主观性的限制,叙述者的声音不知不觉在新闻话语中回响,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将受众包围,让受众不知不觉中被叙述者所控制。因此,新闻报道中所谓的真实事件实质上是经“选择”和“重塑”的事件,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背景的意识形态建构出来的带有主观倾向性的事件,当受众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与原事件画上等号时,受众实际上已被叙述者所包围、所蒙蔽,进入了叙述者的话语圈套,并因此接受叙述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新闻由此达到了宣传的效果。(摘编自李凌燕《新闻叙事:客观真实性与主观倾向性间的博弈》)材料二:在我国,强调新闻的社会功能是传媒界的一大传统。这种传统源于中国几千年来居于主导地位的文艺理论核心思想——“文以载道”。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文学就被蒙上了浓重的政治教化色彩。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则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代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自此,无论是刘勰的“圣因文而明道”,还是柳宗元提出的“文以明道”主张,其实质都是推崇文学教化功能的延续。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正是在“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下,胸怀家国天下,以文字寄托他们经世济民、匡扶天下的政治主张。新闻与文学相伴而生,在古代中国,二者没有明显的界限。由于受传统“文以载道”文艺观的影响,国内新闻界一直重视新闻的“政治教化”“舆论引导”功能。被誉为“中国新闻理论创始人”的洪仁环提出,要通过报纸“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王韬创办《循环日报》之初也明确表示,“是报之行专为裨益我华人而设”;梁启超更是强烈呼吁“报馆有益于国事”。此后,无论是辛亥革命时期新闻高扬起反清反封建的旗帜,还是五四运动时期报刊成为“救国新民”的重要阵地,抑或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提出“报纸是党的宣传工作最有力的工具”,贯穿其中的重要新闻观都是新闻的“载道”功能。即便是在标榜“纯客观报道”的西方,新闻叙事也无法做到真正客观。有研究表明,美国对“2001年撞毁我国军机”“2003年武装侵略伊拉克”等一系列事件的报道无不表现出一致、鲜明的政治倾向,对2008年拉萨事件的报道,更是明显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描绘着符合他们意识形态的图景。凡此种种表明,新闻报道都是带有倾向性的。(摘编自李凌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研究》)材料三:不同的叙事节奏安排,取决于记者对报道对象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叙事节奏何时快、何时慢,在很大程度上跟事实属性和新闻主题呈现有关,从根本上说,叙事节奏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闻内容。以突发新闻采写为例,在突发事件发生当天,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接近新闻核心事实,以最快的节奏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波及人群与范围,以及事态发展、社会反应和各方说法等,在持续跟进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叙事节奏并非固定的,而是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浮光掠影的片段信息往往不能满足受众需求,记者对突发事件的深度透视、全景式扫描与综合性分析,或者披露鲜为人知的独家内容,就需要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适当趋向平缓。慢速叙述的文字,往往蕴含着有意味的情境或深度内容。对于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为了让受众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认知,记者应该以事实蕴含的新闻价值为核心,对文本的叙事过程进行合理调节。新闻报道中核心事实与辅助事实的有机组合,使得文本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记者掌握叙事时间间隔的属性,合理地选择和组织素材,以动静结合、快慢相间的叙事节奏,增强核心事实的表达力度,使新闻事件有序展开。文本叙事节奏的快慢,与新闻的表现力直接相关。新闻文本如果合理运用叙事节奏,掌握好叙事速度,就能使文章简约紧凑,形成不同节奏交替运动的层次变化。这不仅是为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更是新闻价值的本质属性使然。(摘编自陈伟军《张弛有度:新闻叙事节奏的动感表达》)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同于文学叙事的虚构性,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求叙述者对新闻事实不发表评论,目的是增强新闻的客观真实感。B.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力求真实,但仍不能与原事件相等同,因为“故事”往往经过了叙述者的“选择”和“重塑”。C.中国历代知识分子胸怀天下,创作出了大量经世济民的作品,这和“文以载道”思想观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D.叙事节奏的快慢是由报道对象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决定的,与新闻事件的事实属性相关,也受情境深度、受众兴趣的影响。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在中国历代文学发展进程中曾涌现出多种变体,从“思无邪”“美教化”到“独尊儒术”“文以明道”,实质上延续了文学的教化功能。B.由于洪仁环、王韬、梁启超等人强调报纸的“舆论引导”功能,导致辛亥革命、五四以及延安整风等各个重要时期都很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C.新闻报道都是带有倾向性的,例如美国对2008年拉萨事件的报道就明显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无法做到真正客观。D.面对突发新闻,记者往往采用快节奏叙事,以突出时效性,让受众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核心事实,而在持续跟进报道时,其叙事节奏具有动态生成特征。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突发新闻还是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其叙述主体都应围绕核心事实及新闻主题,抓住其新闻价值进行或急或缓的报道。B.我国新闻受“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影响,强调新闻的主观性,和标榜“纯客观报道”忽视新闻社会功能的西方新闻有着本质不同。C.合理调节新闻文本的叙事节奏,掌握叙事速度,可以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因此,再现新闻事件不得不框限、重构以显其节奏。D.新闻是传达媒体意志的有效途径,叙述者以各种方式介入叙事,受众无意识地被其控制,只能被动地接受新闻事件的价值渗透。15.材料二和材料三均围绕新闻叙事展开论述,但在具体阐述中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16.下面的新闻报道是如何体现新闻叙事主观性的?请根据材料分析。3月30日晚,一列从北京西开往成都东的复兴号列车上,一小孩高烧近40℃。列车员在广播寻医未果之后,随即与成都局集团公司调度指挥中心联系,请求在江油站临时停车,江油站立即启动紧急预案,车站工作人员、值班民警、120急救人员等均在第一时间赶到指定站台,等候即将停靠的列车。两分钟后,病员顺利交接,复兴号驶出江油站。经过一晚上的救治,小孩的病情有所好转。3月31日早上,已回成都的母亲通过电话对江油站的帮助表示感谢。(摘引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答案】12.D

13.B

14.A15.①材料二围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倾向性展开论述,重在内容。②材料三围绕新闻叙事的节奏安排展开论述,重在形式。16.①从新闻主题看,为了旅客健康,列车临时停靠,使旅客救治及时,病情好转,该新闻事件传递了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正确引导舆论,体现出叙述者选材上的主观意图。②从语言表述看,新闻叙述者虽未直接发表评论,但字里行间渗透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如“随即”“请求”“立即”“第一时间”等词,均表现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肯定与认可,以宣扬主流价值观,体现出叙述者的主观价值倾向。【解析】【导语】这三则材料分析了新闻叙事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博弈。材料一探讨新闻真实事件的主观选择与重塑;材料二从历史文艺观“文以载道”角度讲述中国新闻的社会功能;材料三则阐述叙事节奏的决定因素,强调叙事技法对新闻表达力的影响。这些内容共同揭示了新闻在表达中不可避免的主观倾向。【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也受情境深度、受众兴趣的影响”错误。根据原文“慢速叙述的文字,往往蕴含着有意味的情境或深度内容”可知,不能说节奏的快慢受情境深度的影响。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由于洪仁环、王韬、梁启超等人强调报纸的‘舆论引导’功能,导致辛亥革命、五四以及延安整风等各个重要时期都很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错误。根据原文“梁启超更是强烈呼吁‘报馆有益于国事’。此后,无论是辛亥革命时期新闻高扬起反清反封建的旗帜”可知,原文前后并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B.“标榜‘纯客观报道’忽视新闻社会功能的西方新闻有着本质不同”错误。根据原文“即便是在标榜‘纯客观报道’的西方,新闻叙事也无法做到真正客观”“凡此种种表明,新闻报道都是带有倾向性的”可知,西方新闻也不是完全客观的,无论是我国新闻还是西方新闻,都是带有倾向性的。C.“再现新闻事件不得不框限、重构以显其节奏”错误。根据原文“语言的线性特征与事件的同时异地、异时同地、异时异地性相冲突,使新闻叙事在再现新闻事件时不得不框限某一局部事件、重构一系列事件中各分事件的位置”可知,框限、重构是讲语言与事件冲突时需要采用的手段。D.“被动地接受新闻事件的价值渗透”错。由原文“当受众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与原事件画上等号时,受众实际上已被叙述者所包围、所蒙蔽,进入了叙述者的话语圈套,并因此接受叙述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可知,受众“被动地接受新闻媒体的价值渗透”是有条件的,即“当受众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与原事件画上等号时”。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首先从中国文艺理论核心“文以载道”出发,阐述中国文学自阶级社会起就有政治教化色彩,历代知识分子受此影响以文字寄托政治主张。然后指出新闻与文学相伴而生,受“文以载道”影响,国内新闻界重视新闻的“政治教化”“舆论引导”功能,列举洪仁环、王韬、梁启超等人观点及不同历史时期新闻的“载道”表现。最后以美国对一系列事件的报道为例,说明西方新闻叙事也无法做到真正客观,新闻报道带有倾向性。所以材料二围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倾向性展开论述,重在内容。材料三首先提出叙事节奏安排取决于记者对报道对象新闻价值的判断,与事实属性和新闻主题呈现有关,服务新闻内容。然后以突发新闻采写为例,说明不同阶段叙事节奏的特征及慢速叙述的作用。接着对于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强调记者应以新闻价值为核心合理调节文本叙事过程,使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最后指出文本叙事节奏的快慢与新闻表现力直接相关,是新闻价值本质属性使然,也考虑受众接受心理。所以材料三是围绕新闻叙事的节奏安排展开论述。【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从新闻主题看,新闻事件围绕小孩高烧列车临时停靠展开,传递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这一主题的选择并非纯粹客观呈现事件,而是叙述者有意选取具有积极价值意义的事件进行报道,以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在众多可能的新闻事件中,选择这一事件本身就体现了叙述者在选材上的主观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事件激发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正能量的追求。从语言表述看,新闻中虽未直接发表评论,但“随即”“请求”“立即”“第一时间”等词语的运用,看似只是在客观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却在无形中传达出叙述者对相关工作人员行动迅速、积极负责的肯定与认可。这些词语带有强烈的情感倾向,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叙述者对工作人员的赞扬态度,进而宣扬了主流价值观。叙述者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述,将自己的主观价值倾向融入新闻中,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接受叙述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三、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③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③韩子:即韩非子。17.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1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指被围困,“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表示被攻占,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2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21.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答案】17.CEG

18.B19.C

20.(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21.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赏罚制度的合理性和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材料一讲述了赵襄子在晋阳之战后对高赫的赏赐,孔子称赞其善赏,而韩非子则认为这是失赏。材料二中,武臣认为韩非的观点有道理,但子鲋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反驳了韩非的论点,指出其不实之处。文章通过对比不同观点,揭示了赏罚制度的复杂性和历史记载的严谨性,强调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韩非”作主语,“书”交待“云”(谓语)的出处,作状语,A处不能断开,主谓短语“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之间不断开,“韩非子云夫子善之”主谓宾结构完整,C处断开。“以张本”是“引”的目的,由表目的的连词“以”连接,之间不断开;“然后”为表承接关系的合成词,不能断开,一般置于句首引出下文(“难之”),其前E处断开。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之间不断开,其前G处断开。故选CEG。【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B.错误。二者词义相同,都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句意:制止恶行,勉励善行。/又怎么可以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C.正确。句意:首先赏赐没有功劳的臣子高赫,然后赏赐有功之臣。D.正确。句意:相信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诬蔑之辞”是指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的言论。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的人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的说法扩大范围。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骄侮”,高傲轻慢;“唯”,副词,只有;“是以”,因此;“先”,意动用法,以……为先、放在前面。(2)“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参考译文: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让我的国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懂得正确行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的道理。善于赏罚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立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尚且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襄子不善于惩罚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谋事有功才应该奖赏。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骄傲轻慢,而襄子却奖赏他,这是不善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国有个武将,对子鲋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我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制止恶行,勉励善行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鲋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鲋说:“最近赵国和韩国一起攻打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赏赐没有功劳的臣子高赫,然后赏赐有功之臣。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如何能够证明这一点呢?早年我国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打郑国,遇到了陈恒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间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非的人,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而你却使用以测日影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节选自《孔丛子·答问》)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双井茶送子瞻①

黄庭坚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②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③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④。[注]①该诗作于元祐二年,时苏轼应召还朝,任翰林学士。②玉堂:古代官署名,在宋代是翰林院的别称。③落硙(wèi):把茶叶放在石磨里磨碎。硙,小石磨,研制茶叶的碾具。④五湖:太湖。相传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职,浮于五湖。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苏轼所处环境入笔,盛赞翰林院宝书如林,森然罗列,宛若不受风吹日晒的天上殿阁。B.诗人借一“旧”字再现昔日情谊,渴望与挚友重逢,将自己对苏轼的深切思念喻为“明珠”。C.颈联紧扣“送茶”一事,诗人将胜过白雪的细美洁净之茶赠予友人,以显示自己的一番诚意。D.全诗由玉堂发兴,渐次引出受赠之人,转至赠茶之事,最终点明题意,行文曲折,构思巧妙。23.本诗提及“玉堂”“黄州”“五湖”三地,这背后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答案】22.B

23.“玉堂”指代翰林院,是苏轼任职的地方,诗人为友人命运的转变(由黄州应召还朝任翰林学士)而高兴,又为他深陷宦海而担心;“黄州”则是苏轼被贬所居之地,诗人提及此地以唤起苏轼在黄州的旧梦,提醒对方不忘黄州旧事,逍遥于仕途之外;

“五湖”则用了范蠡的典故,诗人委婉地劝告友人与其身在官场,不如及时功成身退。【解析】【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玉堂、茶叶与东坡旧居等元素,展现出诗人对苏轼的思念与祝福。在翰林院的环境中,诗人怀念与东坡的交往。通过茶叶作为友情的寄托,表达对苏轼重回朝列的祝愿,行文曲折而意境深远。【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B.“将自己对苏轼的深切思念喻为‘明珠’”错误,“明珠”指苏轼在翰林院草拟的文字。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把握诗歌主旨能力。首联“天上玉堂森宝书”中的“玉堂”是指苏轼应召还朝,任翰林学士。从苏轼所处的环境入手,表现了作者为友人重回朝堂而喜悦,但又为友人进入政治争斗而担心。尾联“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中的“黄州”“五湖”,是诗人在提醒苏轼,要适时进退,好自为之。作者语重心长地对朋友说:喝了我家乡的茶以后,也许会让您唤起黄州时的旧梦,独自驾着一叶扁舟,浮游于太湖之上了。“五湖”用了春秋时期范蠡的典故。苏轼贬谪在黄州时,由于政治上失意,也曾萌生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退隐思想。可是此时他应召还朝,荣膺重任,正处在春风得意之际,并深深卷入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诗人一方面为友人命运的转变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他担心,于是借着送茶的机会,委婉地劝告对方,不要忘记被贬黄州的旧事,在风云变幻的官场里,不如及早效法范蠡,来个功成身退。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2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①这篇文章以其华美的辞藻、细腻的笔触和质朴的情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独特气质。②真正的勇者绝非暴虎冯河之辈,而是智勇双全,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冷静思考、果断行动。③“偶像”应该不只是能满足人们片刻审美的愉悦,还应看他能不能寄托你对美好的追求,激发你见贤思齐的精神力量。④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全国公安机关迅速行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团伙,犯罪嫌疑人如涸辙之鲋,惶惶不可终日。⑤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时刻处于争夺市场的漩涡中,朝闻夕死的残酷竞争局面,都使得从业者不得不时刻绷紧弦。⑥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但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A.①②③B.②③⑥C.④⑤⑥D.①④⑤【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此处用来形容文章的气质不恰当。②“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句子中说真正的勇者不是有勇无谋之人,而是智勇双全,使用正确。③“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句中说偶像能激发人们见贤思齐的精神力量,使用恰当。④“涸辙之鲋”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犯罪嫌疑人惶惶不可终日不能用“涸辙之鲋”来形容。⑤“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用在此处不恰当。⑥“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于敏院士淡泊名利,人品胸襟令人仰慕,使用正确。故②③⑥正确。故选B。25.在班级论坛轰轰烈烈的讨论中,出现了两个帖子,请你阅读帖子内容,完成下面的任务。帖子一:某班赢了篮球段赛,作为队长的小刚同学骄傲地振臂高呼:“胜人者有力,你们太弱了!”随后得意洋洋地率众离开,留下对手在风中凌乱。帖子二:小李同学不参加集体研学活动,因为害怕耽误他学习。他的座右铭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所以他也不参加一切课余活动,一心只为了他的985梦想。请同学们向儒家或道家汲取智慧,给其中一位同学写留言,表达你的态度。要求:至少引用一句相关名言,字数在100-150之间。【答案】小刚同学:《道德经》中有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篮球比赛获胜值得高兴,但不应骄傲自满贬低对手。真正强者是能战胜自己的人。赢了比赛更应反思自身不足,保持谦逊,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也能赢得对手的尊重,带领团队走得更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议论文微写作。审题:本题要求学生在班级论坛上对两个帖子中的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两个帖子分别描述了不同的行为:帖子一中的队长小刚在赢得篮球赛后表现出骄傲和轻视对手的态度;帖子二中的小李同学因为过于专注于学业而忽略了集体活动。选择你想要回应的帖子(小刚或小李),并确定你将采用的哲学视角(儒家或道家),根据选择的哲学流派,挑选一句能贴合情境、能够引导或建议对方的名言,基于名言,构思一种既体现哲学智慧又适合劝告或鼓励对方的态度,在留言中自然地引用这句名言,使之成为论证的核心,增强说服力。写作思路:如果写给小刚同学:可以引用儒家或道家关于谦逊、尊重他人的名言,如道家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然后指出小刚同学在胜利后骄傲自满的不当之处,强调胜利后应保持谦逊,尊重对手才能获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