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课外文言文实词探究暑假讲义(教师版)六年级语文(五四制)上册_第1页
第8讲课外文言文实词探究暑假讲义(教师版)六年级语文(五四制)上册_第2页
第8讲课外文言文实词探究暑假讲义(教师版)六年级语文(五四制)上册_第3页
第8讲课外文言文实词探究暑假讲义(教师版)六年级语文(五四制)上册_第4页
第8讲课外文言文实词探究暑假讲义(教师版)六年级语文(五四制)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文言文—实词探究※知识精讲(一)汉字构字法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从汉朝以来,相沿有“六书”的说法。六书之首,就是象形法。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所以本次我们只对前四种进行梳理。1.象形字象形字作为一种造字方法,东汉的许慎下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也就是说直接幕拟某种图画物体的形象而产生。甲骨文的日是“”写成圆圆的外廓,正是太阳的形状,中间的黑点,大概就是强光之所自出了。月是“”,月亮缺多于圆,用一弯新月来表现他的特征自然是最为合适的。那么甲骨文中哪些字属于象形字呢?(1)与人相关。这类字如:口,齿,舌,眉,目,自,首,父,言,人,儿,女,母,子,身,老,屎,大,页,天,妾,若,立,交,夭,夨(cè),鬼,包,臣等等,在这里举出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字,有些直接是人体的器官如口、齿,有的是表示同相应的人体器官有关的其他意义如言、父,有的是表示各种人的名称如人、儿,有的是表示同人的行为或情态有关的各种意义如妾,天。(2)与动物有关的字这类字如:牛,羽,羊,肉,虎,鹿,鸟,鸡,角,凤,贝,马,兔,犬,龙,龟,鱼,象等等。这些字有的以部分表示全体,如牛,羊;有的用整个动物形体来表达,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等等,如鸟,马,鱼。(3)与植物有关的字这类字如:来,麦,木,朱,屯,栅,才,桑,生,禾,穆,稻,康,秋,黍,米,不,未等等。这类字既有草本植物也有木本植物,还有和蔬菜粮食相关的字,总的来说名词比较多,具有很强的象形性。与自然现象相关的字这类字主要是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如:气,日,晕,晶,月,丘,山,石,火,水,川,灾,州,泉,谷,雨,雷,田,云,土,申等。2.指事指事一般是指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或用纯符号组合来创造新字的方法。用指事方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指事字有以下两种情况:

(1)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简单的符号,用来指示所要说明的事物。例如:(本):在木下面加一短横,指出这儿是树根。(寸):在手腕上加一短横,表示手下一寸的地方。(甘):在口字中加一短横,表示口中含着甜美的东西。(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在陷阱里放置的致命的危险物(交叉而置的箭)。

这类指事字都是指示事物的具体部位的,是在象形字上附加指示符号来表示词义的。(2)用纯粹的符号来指明或象征某种事物、某种意义。例如:“上”和“下”都是以一条长横线表示位置的界限,线上加一短横表示“上”,线下加一短横表示“下”。其他如表示抽象的数目的“一”“二”“三”等字都属于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

指事字虽然可以表示某些概念,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多为抽象事物,而无具体形象可画,所以往往在象形字上加上象征性符号来表示。汉字中用指事方法造出的字最少,在《说文》中指事字共只有125个。指事字同象形字一样,一般都是单一的形体,不能再分为两个字,所以也是独体字。常见的指事字如下:朱、本、末、未、刃、中、回、寸、天、左、右、立、王、上、下、旦、白、甘……3.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如:休、牧、从、比、步、益、采、炙、囚……常见的会意字如:兵、看、集、伙、尘、双、轰、秉、初、伐、戍、休、告、哭、步、品、难、林、信、劣、卡、忐、忑、舀、甭、孬、歪、终、泪、既、即、几、祭、解、鲜、益、友、匠、淼、磊、森……那么会意字有哪些分类呢?会意字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偏旁组合起来的,也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

不同偏旁组合起来的。前一类叫同体会意字,后一类叫异体会意字。

(1)同体会意这是用相同的偏旁组合成新字。例如下文:从:两人前后相随,表示跟从。比:两人后向并立,表示比较。北:本即“背”字。两人相背而立,表示方向相反。众:三人重叠,表示众多。林:双木重叠,表示树林。

森:三木重叠,表示树木很多。

炎:二火相重,表示烈火旺盛。

友:两手相助,引申为朋友。

晶:三日重叠,表示光亮。

(2)异体会意这是用不同的偏旁组合成新字。例如:休:人靠着树,表示休息。

采:上爪下木,表示手在树上采摘东西。

匠:木匠,“匚”是装工具之器,“斤”是斧子。

炙:把肉放在火上烤,引申为烤熟的肉食。

益:本即“溢”字。上面从水,表示水漫出器皿。

牧:手持木棍赶牛,表示放牧。

看:手搭在眼上,表示观看。

见:人抬头睁目,表示看见。

烦:“页”是人头形,从“火”,表示发热头痛。

解:用刀把牛角砍向一方,表示分解。

初:从刀从衣,本义是用刀裁衣为制衣之初,后泛指行动的开始。

这类会意字较多,又如人言为“信”,小土为“尘”,日月为“明”,大力为“夯

”,少力为“劣”,不正为“歪”,不好为“孬”,不用为“甭”,山石为“岩”,合手为“拿”,两手中分为“掰”等等。语言中有许多抽象的词无法用象形、指事方法造出字来表示,会意造字法正好弥补了它们的不足。4.形声字形声是一种半意半音的造字法。表示意义的部分叫“形旁”或“意符”,其作用是指出字的意义类属;表示声音的部分叫“声旁”或“声符”,其作用是标明字的读音。利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就是形声字。例如:“柑”便是一个形声字,“木”是形旁,表示“柑”字字义所

属的类别;“甘”是声旁,表示“柑”字读“甘”的音。

形声字中形旁和声旁的组合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左形右声:如校、哼、蝗、城、爬、胸、河、犷。

(2)右形左声:如功、期、剃、顶、欣、鸠、领、切。

(3)上形下声:如草、笆、景、骂、宇、窥、崇、零。

(4)下形上声:如盒、盲、煎、恩、梨、毙、裂、堡。

(5)外形内声:如固、近、府、厦、衷、裹、阁、病。

(6)内形外声:如闻、闷、问、闽、辨、辩、辫、哀。5.假借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朱”本义是树桩,后来表示颜色红色,因为当时黄河流域有一种树是赤心木,后来还回一个“株”,表示树桩。“莫”本义是傍晚,后来表示“没有”,用“暮”代表傍晚,“莫”下加了一个“日”。6.转注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二)汉字与人趣谈1.与生命周期有关的字(1)胎儿期:异,上面是巳,头朝上的婴儿,下面是手,双手接生头上脚下的婴儿,为不正常的,正常为头下脚上。(2)长成期:夷,尸与夷同形,从大,从弓。東方之人也。尸表示横躺的死人。(3)衰老期:施,一人拿旗行动,旗帜飘动的样子。2.人的姿态变化(1)双脚站立的人:见,見,从目,从人,象睁着眼睛看形。说,解释说明。从言兌声。用语言表意,说着尽兴,听着高兴,心服。(2)跪坐的人:御,与繁体禦合二为一,合体象事字,象人持鞭驶马在路上的形状,本义是驶马。禦,主持祭祀活动。命,上面是口的变形,下面是跪坐的人,象口对下人发布命令,本义是命令,命令转注,可以互相解释。(3)躺卧的人:居,古代祖先卧躺之地,表示可以长久安歇。一说在家休歇体现“安居”目的性意义。病,疒字旁,从人,从床,象人卧床,代表卧病在床。本义是患病。(4)与他人互动的人:比,象两人并肩而立。本义:两人并肩挨着,并列,亲密。引申为较量,比较,相比。从,從,象两个人一前一后相随而行。本义:两人相随而行,随从,跟随。(5)消失的人:竭,曷从一,从去,表示一去不返回。一说流亡的人向天求问为什么。后加立从曷聲。表示站立地上举重,本义是用尽。(6)离不开土地的人:任,从人,从工,一个人抱负木杵,进行夯土。(7)邻国人:方,边境上的人民。一说在人的颈部位置加一个代表枷械的指事符号,表示披枷的罪人。表示流放。后借为方国的名称,地方。施,同上。於,(于)将大旗插于某地之上。一说为迂的本字,表示曲折。(8)人的躯体:穷,窮,从穴,躳声。洞穴不可行进的终极处。一说躬身在洞穴,表穷困。3.和女性有关的字(1)好,从女,从子,女子抱着孩子,新生命诞生,是美好的事。(2)归,歸,从阝,指土山,从止,从帚,女与帚合成妇,女子出嫁经过丘阜之形,有回归之意,本义是女嫁,又谓返回。一说女人拿扫帚追随丈夫的脚步。4.与人体器官有关的字(1)月与肉:月代表夜晚,船(舟),还和肉有关。名,夕指暗处,口传声以示存在。一说晚上看不清,因此喊名字来辨明。一说天黑了,喊孩子回家。(2)骨的衍生字:胜,左边“月”和“肉”很像,因此“月”字旁一般与肌肉、人体相关,表示肌体能承受,“生”表声,也表示有生命力。因此本义是能承担,能承受。勝,有能力担当。从力”朕声。朕,表示船舵,表示掌舵的能力,能担任。(3)心的衍生字:誌,标记。从言,志声。志,意愿。从心,之声。(之,前往)慮,从思,虍聲。表示对猛兽侵袭的担忧。一说思考、谋划王霸之事。(4)与手有关的字启,以手推门窗;一说手持工具将门户开出一个缺口。求,从皮衣中伸出手求救。更,象手持鞭子,本义为用鞭子教训,使改正。一说手持火钳,拨弄炉灶的柴火。寻,尋,从手,从席,象伸两手度量物长状。興,甲骨文从双手,从凡,从口,象两人相对伸出双手举起器械。得,手拿贝壳。兵,双手持兵器。异,双手接生头上脚下的婴儿,而一般婴儿出生为头朝下,所以显得很不正常。繁体字“異”是一人上举双手戴头饰,或说戴鬼头面具表示怪异,奇特。为,手牵着象,替人干活,本义是“作”,“服役”。专是“轉”(转)的本字。甲骨文右边为缠绕着丝线的纱锤与转轮,左边为手。具,从鼎,从双手,双手举鼎,本义放置,一说准备食物招待贵客,备办。擧(举),两手相对,同时举起。从手,與声。伐从人,从戈,象拿戈砍人头,本义是刑法砍人头,武力杀戮及从人,从又(右手),一人在前,后面有一只手在捕捉。本义为追上,赶上,捕人。(4)与目有关的字众眾,从众从目,看见好多人。(5)与足有关的字,如定(定,甲骨文(宀,房屋)(足)),进,徙,涉等。参考资料:许慎的《说文解字》,廖文豪的《汉字树》,司马森的《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象形字典》。附:汉字构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文中象……形指象形。(三)词语分类及词义推测1.实词(1)一词多义 从语言环境推断词义,如: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b.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看见(环顾,四顾)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还,反而(2)通假字 如:亲戚畔之同“叛”,背叛(3)古今异义词如: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品(4)词类活用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一狼洞其中打洞②名词作状语,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③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部队,伏兵)《曹刿论战》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尔安敢轻吾射轻视⑤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a.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b.君将哀而生之乎⑥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不耻下问2.虚词 之、其、而、以、何、于注意:(1)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辨识词义和用法;(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揣摩语气。3.实词词义把握(1)从语言环境推断词义所谓语言环境,就是指词语在文中所处的具体的、特定的位置。从语言环境推断词义,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去解释文言词语。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顾野有麦场”(《狼》),“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三个句子里都有“顾”,第1句“顾”的对象是“臣”,可以推断其词义是“访问”“看望”;第2句“顾”的对象是“麦场”,可以推断其词义是“看”“看见”(或“回看”);第3句“顾”作“不如”的修饰语,可推断其词义是“反而”。同一个词语所处语境不同,词义便不同。有些词语古今意义已有很大区别,如“牺牲玉帛”(《曹论战》),“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等句中加点的词语,也需依据语言环境推断。(2)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如:“不赂者以赂者丧”赂即贿赂。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忄(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页”的本义是头,故以“页”作意符的字都和头、面的意义有关:如“顶、颊、颈、颔”等;“斤”的本义是一种锐利的砍伐工具,故以“斤”作意符的字大多和砍伐、截断的意思有关,如“斫、斩、断”等;“手”旁的字大多同手的行为动作有关,如“拉、扯、推、按、提、拔”等。。用“王”作形旁的字,不都是与本义为一种大斧(有这种斧的人有镇压之权,多与君主,天子有关)的王(皇、闰)有关,而绝大多数是与玉石或玉器(理、琢、环、珍)有关。有些形声字的意符已经看不出表示意义范畴的意思了。如“理”字,从“玉”(玉作左偏旁写作王)“里”声,本义是治玉,后引申为“治理”“修理”“管理”义。再如“笨”字,从“竹”“本”声,《说文解字》释它的本义是“竹裹”,现在已经假借为“笨拙”义,和意符“竹”毫无关系。由于有些形声字的意符选择不够科学,造成意符表义不确切。例如,不同的义类用了同一个形旁:蛾是一种昆虫,但虹是一种自然现象,蝟是兽类,都不是虫类,可是它们的形旁都是“虫”;“鲸”不是鱼类,形旁却是鱼。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脑袋、自—鼻、目—眼、尸—身体……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不刊之论”中的“刊”从形旁上看应该与“刀”有关;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例题解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选自《韩非子·说难》)原文注释译文楚人有【鬻】卖盾与矛者,【鬻(yù)】卖。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赞美。【之】文言助词,无义。【坚】坚固。【莫】没有不。【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他赞美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利】锋利。紧接着又夸起了他的矛:“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或】有人。【以】用。【何如】即“如何”怎么样。有人说:“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其人【弗】能【应】也。【弗】不。【应】回答。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夫】句首发语词,无实意。【同世而立】同时出现在一起。立:成立。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文章赏析】“自相矛盾”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诉我们言多必失,什么事不要过分夸大其词,实事求是,世上什何事物都是正反两面的,物极必反。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知识梳理】类别解释举例实词鬻卖楚人有鬻卖盾与矛者应回答其人弗能应也弗不其人弗能应也誉赞美誉之曰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物莫能陷也虚词以用以子之矛夫句首发语词,无实意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古今异义或古:有人。今:或者。或曰一词多义之文言助词,无义吾盾之坚代词,指“盾”誉之曰助词,的以子之矛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①誉之曰()②以子之矛()③或曰()④何如()⑤夫不可……()⑥同世而立()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⑧物莫能陷也()⑨吾矛之利()⑩于物无不陷也()2.翻译。(10分)①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②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③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④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⑤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3.判断下了说法的正误。(8分)①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这是一个判断句。()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之”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③于物无不陷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④“物莫能陷也”和“陷子之盾”中的“陷”字,均解释为“刺,刺穿”。()4.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2分)【参考答案】1.①赞美。②用。③有人。④怎么样。⑤句首发语词。⑥成立。⑦卖。⑧没有不。⑨锋利。⑩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2.①他赞美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②有人说:“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③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④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⑤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3.①错②错③对④对4.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巩固练习(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选自《列女传》)【古今对碰】原文注释译文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既】已经。【归】回家。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方】正在。【绩】把麻纤维披开再接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至】到。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曰:“【自若】也。”【自若】像从前一样。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以】刀断其织。【以】用。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惧】而问其【故】。【惧】害怕。【故】原因。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发这样大的火的原因。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子】古代指你。【斯】这。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立】树立。【问则广知】问才能增长知识。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是以】即“以是”,因此。以,因为。是,这。【则】就。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旦】早晨。【夕】泛指晚上(夜晚)。【息】停止。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事】侍奉。【子思】人名,指孔子嫡孙孔伋,字子思。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道】法则、方法。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作品赏析】孟母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习。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感觉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知识梳理】类别解释举例实词既已经既学而归方正在孟母方绩自若像从前一样自若也惧害怕孟子惧而问其故故原因孟子惧而问其故立树立夫君子学以立名旦早晨旦夕勤学不息夕泛指晚上(夜晚)。旦夕勤学不息虚词以用孟母以刀断其织则就问则广知遂于是,就遂成天下之名儒夫句首发语词,无实意夫君子学以立名词类活用师名词作状语,把……当做老师师事子思古今异义道古:法则、方法。今:道路。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事古:侍奉。今:事情。师事子思息古:停止。今:休息。旦夕勤学不息一词多义而表顺承既学而归表递进而无以离于祸患也1.解释加点的字(10分)①既学而归()②孟母方绩()③孟母以刀断其织()④师事子思()⑤学何所至矣()⑥孟子惧而问其故()⑦夫君子学以立名()⑧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⑨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⑩旦夕勤学不息()2.翻译:(10分)①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②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③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⑤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3.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4分)【参考答案】1.①已经。②正在。③用。④拜师学习。⑤到。⑥原因。⑦树立。⑧法则,方法。⑨认为。⑩停,停止。2.①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②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③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⑤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3.围绕孟母身体力行教育孩子即可,其它合理答案也可。(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守株①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jì)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出自《韩非子•五蠹》【注释】①株: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树根。②耒(lěi):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兔走触株( )(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古义今义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③而身为宋国笑④身为宋国笑3.翻译句子(1)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碰,撞 (2)放下 (3)希望2.①跑;步行 ②于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自身;身体 ④被;为了3.(1)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2)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他错误地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来看待了。)5.示例:(1)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2)不能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要想得到回报,就应该自己去创造机会,付出努力。(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磨杵成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①媪(ǎo):年老的妇人。②杵(chǔ):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脚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要离开。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1.解释加点词。弃去( ) 逢老媪方磨铁杵( ) 欲作针( ) 还,卒业( ) ( )2.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离开 正 想要 回去 完成2.(1)指代老妪 (2)指代所学的知识3.李白被老妇人的言行所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4.持之以恒启示: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只要功夫深,任何事情都能做好)※课堂检测(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蚌方出曝①,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注释】①曝(pù):晒(太阳)。②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③喙(huì):嘴,专指鸟兽的嘴。【译文】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并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1.解释加点词语。(1)蚌方出曝( ) (2)今日不雨( )(3)两者不肯相舍( ) (4)渔者得而并禽之(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刚刚(2)这里用作动词,下雨(3)放弃相舍:互相放弃(4)禽:通“擒”,捕捉,抓住。2.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他们—起捉走了。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4.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二)课外文言文阅读疑人窃履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①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②,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③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谬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注】①直:价值。②过:探访。③踵:到,走到。【译文】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过了几年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 归( ) (2)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 进( )2.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恰好仆人穿着鞋子到集市上的店铺里去买东西。B.恰好仆人穿着鞋子到集市上的店铺里去找卖主。C.(楚人)恰好派遣他的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子。D.(楚人)派遣他的仆人到集市上去把鞋子卖掉。3.“友人”与楚人绝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文中的友人是个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答案】1.(1)返回 (2)进献2.C3.楚人正穿着自己被人偷走的鞋子(答“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得1分)4.知错就改 当他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立即就主动上门向“楚人”道歉,请求对方原谅。(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司马光砸缸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译文】司马光长到七岁,严肃庄重的像成年人,听到别人讲《左氏春秋》,很喜爱它,回来给家里人讲述,就能懂得书的主要意思。从此手不离开书,甚至不知道饥渴冷暖的地步。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一个孩子爬上水缸,一脚踏空掉下去淹没在水缸里。孩子们都抛下他跑走了,司马光拿起石头撞击水缸,撞破了它,水喷涌出来,那孩子就得救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众皆弃去( ) (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去:离开 (2)破:击破2.(1)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2)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一个孩子爬上水缸,一脚踏空掉下去淹没在水缸里。3.例如:(1)曹冲称象;(2)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能力提升【文言原文】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选自蒲松龄《狼三则》其三)【古今对碰】原文注释译文一屠【暮】行,【为】狼所逼。【暮】傍晚。【为】被。一个屠夫傍晚行路,被狼(跟在后面受到狼的)逼迫。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遗】留下,遗留。【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田间休息的草棚。【伏】埋伏。大路旁边有夜里耕田时所遗留下来的屋子,屠夫就跑进屋里躲了起来。狼自【苫】中探爪入。【苫】用草编的席子。狼从草席中把爪子伸了进去。屠急捉之,令不可【去】。【去】离开。屠夫急忙捉住它的爪子,让狼逃不走。【顾】无计【可以】【死】之。【顾】考虑。【可以】可以用来。可,可以。以,用来。【死】使……死。可是屠夫也没有办法杀死狼。【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惟】只。【盈】满。屠夫只有一把一寸不到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子下的皮,以吹【豕】之法吹之。【豕(sh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