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区域发展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课件_第1页
现代区域发展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课件_第2页
现代区域发展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课件_第3页
现代区域发展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课件_第4页
现代区域发展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区域发展是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近20年来,区域发展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体;区域发展并不是地理学的“专利”,经济学、社会学、区域科学等学科也或多或少地研究区域发展问题地理学家研究区域的优势:综合的视角地理学对区域的研究起源李特尔(1779-1859),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地区上结合在一起的事物的因果关系;杜能(1783-1850)农业区位论,均质平原城镇周围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人地关系研究阶段—服务于殖民地扩张,20世纪初地理环境决定论(RatzelF.;SempleE.C.);文化景观学派—索尔(Sauer):自然规律不适合社会群体;人类发展通过文化转变发生;空间的概念法国人地学派—白兰士(Blache):环境或然论地理学对区域的研究区域主义阶段—描述和归纳,20世纪30-50年代受德国地理学家Hettner(赫特纳)的影响很深(以区域研究人地关系)。1939年出版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地理学的性质》一书(TheNatureofGeography)。主要解决“用来将各种地理事物集合起来进行分析的地理单元”问题。哈特向提出,这样的分析单元就是region。如何定义区域是核心问题。根据差异性和空间关系划分地表区域/地方分析构成区域的要素的特征及其组合关系,认识其特性区域主义强调地理上的独特性。各区域的要素或许相同,但要素的组合方式是独一无二的。地理学对区域的研究哈特向的区域主义的几个特点强调野外调查,而不是依靠统计数据区域边界的确定新的拓扑方法的建立地理学目的的新认识区域的描述对于哈特向而言,世界是由经济上定义的区域构成的大“补丁”被子组成的。而区域是由诸如工厂和土地、建筑和生物、生产工具和方法、价格与市场、实践和抽象知识等要素组成的相互连接的复杂体。区域差异研究的开始地理学对区域的研究走向实证主义—计量革命失去综合传统,50-60年代区域主义缺乏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在社会缺少威望“社会物理学”的影响:用“精确科学”来研究人类活动空间的重新概念化:纯粹简单、可量化,几何距离认识空间分布、互动(关系)、过程的规律数学模型化,引入新古典经济学假设,追求预言性地理学对区域的研究计量革命的特征:Adeskandcalculatorstudy引入经济学对事物的抽象和理论性概念寻求原因和解释:conceptualandnumericalanalysisofthegeneral通过空间作用改写新古典竞争均衡理论,这样所有的需求、供给和价格变量都可以用一个清晰的区位方程表达出来。强调社会因素胜于自然因素,强调科学分析胜于描述。经济地理学变成抽象空间、几何单元、符号、回归曲线实证主义演绎方法经验主义归纳方法地理学对区域的研究后实证主义阶段:视角多元化,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结构性矛盾经济全球化,经济活动频繁跨越空间(国家)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人本主义行为地理结构主义新区域主义:强调地方性,地方发展的机制制度和文化转向:与结构转型和跨国经济活动有关女性主义地理学环境动力环境/社会动力人类/社会动力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改编自《重新发现地理学》(美国国家研究院地球科学与资源局,2002)区域的定义与基本类型区域是地表空间中与其他部分有所区别的一个部分,包括由特定界线圈定的土地以及相应的资源、人口、经济活动等。人们从空间侧面认识世界和进行空间管理的一种手段,也可以理解为世界或地表空间的组成单元。任何区域的划定都代表着某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的背景或目的。区域及其划分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具有高度的主观目的性。区域的定义与基本类型虽然实践中有多种区域类型,但从划分方法来看一般认为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均质区域、功能区域和行政区域。均质区域:以共性特征来划分的,如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植被等)、经济特征、政治文化等。但所谓的“均质”并非是绝对的相同,而是相近的程度。典型的均质区域如气候带、农业区、经济区、“问题区域”功能区域是以相互依赖性或互补性来划分的,即区域内各组成部分协同完成或实现特定的功能。典型的功能区如城市的通勤区、市场区等。区域的定义与基本类型三种基本类型行政区域:具有政治性的一种区域类型,其划分以权力结构、历史传承、自然条件(行政管理的方便性)等为基础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中国有些县界在长达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基本没有变动。行政区域还具有明确的等级性,增加或减少层级都牵涉到巨大的政治经济变革区域的特点区域是一个空间尺度可变的概念。在国际尺度上,有时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这样的跨国空间单元也被称为区域。在国内,数个省、一个省、几个市等构成的空间单元,都可以被成为区域。无论就国家管理(如实施区域政策)而言,还是就国际比较而言,应特别注意区域尺度的一致性问题。区域大小过于悬殊,不具可比性。区域的划分除了具有目的性之外,也与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相关。例如,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所做的一些区域划分(如解放初期的六大区以及60年代的“三线”),就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中国的区域划分建国初期的“沿海—内地”划分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原有工业基础和地区平衡发展,以及一些在国防上的考虑。解放前中国的近现代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沿江少数城市。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国家提出“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生产力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将一部分工厂迁移到内地。“一五”计划则提出“为了改变原来地区分布不合理状况,必须建立新的工业基地……”。中国的区域划分六十年代的“三线”划分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恶化和国际政治军事形势紧张,战略重点转变为国家防御和国防建设区域划分由“沿海—内地”调整为“一线、二线、三线”三类地区;“一线”地区指战略前沿地区,包括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三线”地区为全国的战略后方;“一、二、三线”的划分不是很清晰,到目前为止尚无资料可以画出界线明晰的地图。中国的区域划分改革开放初期的“沿海—内地”1978年改革开放,1980年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设立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国家投资重点也由“三线”地区为主转向以沿海地区为重点。“六五”计划提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的现有基础,“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六五”期间,“沿海—内地”重新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区域划分。中国的区域划分三大地带伴随沿海倾斜战略的实施和沿海地区的高速经济增长,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又突显出来,并给中央政府带来政治压力。政府部门和学术界针对应实施什么样的区域发展战略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梯度推移、“蛙跳”、“点—轴”开发为平衡各种呼声,并为解决地区平衡发展问题奠定基础,“七五”国家提出了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划分。1987年得到全国人大批准中国的区域划分三大地带,三大地带是中国最基本的区域划分“七五”计划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存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差异,“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要正确处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七五’期间至90年代,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一直到到90年代末中国的区域划分90年代中期的七大经济区地区发展不平衡加剧,引起对沿海倾斜战略的批评由于地区之间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愈来愈大,地方保护主义再次盛行1992年开始中央政府开始酝酿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央政府认为经过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若干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应围绕这些区域合理布局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九五”计划纲要提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逐步形成七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中国的区域划分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2001年8月28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发布的《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西部地区的范围包括三大地带中西部地带的10个省区市(即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和重庆),以及广西和内蒙古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中国的区域划分东北振兴“东北现象”: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造成工业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历史包袱沉重、产业结构转型困难;资源枯竭引起的资源型城市问题突出,社会保障压力大2003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东北振兴战略最初只涵盖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后将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纳入政策支持范围中国的区域划分中部崛起解决“中部塌陷”问题的呼声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2005年3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2006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三基地,一枢纽”中国的区域划分中部崛起中部26个城市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有关政策。包括山西省的太原、大同、阳泉和长治;安徽省的合肥、马鞍山、蚌埠、芜湖和淮南;江西省的南昌、萍乡、景德镇和九江;河南省的郑州、洛阳、焦作、平顶山和开封;湖北省的武汉、黄石、襄樊和十堰;湖南省的长沙、株洲、湘潭和衡阳中部243个县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中国的区域划分当前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形成了新的区域划分,即沿海、东北、中部和西部四大区域(四大板块)。这四大区域是政策区域,在区域范围上有重叠的部分,即一些地区可同时享受两种甚至多种政策中国的区域划分—特殊类型区经济特区及沿海、沿边开放城市经济特区。1980年,中央政府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开放区。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的59个市县;之后,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河北省环渤海湾地区以及广西靠近北部湾的140个市县沿边开放城市:新疆的伊宁、塔城和博乐三个市,广西的凭祥市和东兴镇,云南的畹町、瑞丽市和河口县,内蒙古的二连浩特市。我国区域发展研究的发展过程始于建国初期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铁路选线及工厂选址等工作,“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道路,在国家的自然改造、国土整治和生产力布局、区域发展等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果。其主要目的是为计划经济下的国土开发和地区发展提供科学基础,满足了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进行生产力宏观布局的需要主要的理论和方法积累是农业区划方法以及地区工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我国区域发展研究的发展过程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早期的新疆、蒙宁、黑龙江等,以及后来的黄土高原、西南地区等。工厂选址与工业布局研究:156项,如酒钢;华北局计委委托的地区工业布局研究;等等地区工业综合布局研究:鲁西南煤炭工业基地、淄博石油化工基地、冀东钢铁基地等;成组工业布局的技术经济研究。工业布局因素研究:矿产、水源、交通等区域规划:50-60年代,重庆、徐州、丹东等;70-80年代,山西等。我国区域发展研究的发展过程国土规划:1981年国家建委组织国土整治培训班,吴传钧、胡序威等做报告;82年,京津唐国土规划;85-87年,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到1993年底,全国有30个省区市、223个地市和640个县编制了国土规划。区域发展问题研究:1985年,中科院“大渤海地区的综合开发整治”研究;89年,“区域开发前期研究”;92-94年,全国七大区规划;1997年开始的《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区域差异和区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