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与安全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建筑结构与安全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建筑结构与安全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建筑结构与安全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建筑结构与安全管理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结构与安全管理作业指导书TOC\o"1-2"\h\u21825第1章建筑结构基本原理 4141521.1结构分类与基本要求 4236621.1.1结构分类 4215011.1.2基本要求 477421.2建筑结构设计原则 4150731.2.1合理选择结构体系 420991.2.2符合规范要求 4138811.2.3考虑施工可行性 4110451.2.4综合考虑各种作用效应 5196071.3建筑结构材料选择 5123001.3.1钢筋 553761.3.2混凝土 5174381.3.3钢材 5145991.3.4木材 5161101.3.5砌体材料 531999第2章结构计算与分析 567662.1结构计算基本方法 598362.1.1静力平衡法 5215002.1.2能量法 570102.1.3有限元法 6181472.2结构分析软件应用 6106092.2.1软件概述 6215082.2.2软件操作步骤 664712.3结构稳定性与强度校核 619072.3.1结构稳定性校核 672352.3.2结构强度校核 713389第3章建筑结构施工技术 7193153.1施工准备与组织 7323.1.1技术准备 7276253.1.2人员组织 7252323.1.3材料与设备准备 726283.2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77993.2.1基础施工 7204403.2.2主体结构施工 8282283.2.3装饰装修施工 8178953.3施工安全措施 892723.3.1安全管理 881303.3.2安全防护 8223023.3.3安全培训与教育 8109553.3.4应急预案 87024第4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8152804.1抗震设防目标与原则 894334.1.1设防目标 8272224.1.2设防原则 9150784.2抗震设计方法与要求 9149284.2.1抗震设计方法 9113154.2.2抗震设计要求 9317024.3抗震构造措施 9317394.3.1结构布局措施 10208804.3.2结构构件措施 1095284.3.3基础和地下结构措施 10270664.3.4非结构构件措施 1026549第5章建筑结构防火设计 10116275.1建筑火灾特点与防火要求 10304025.1.1建筑火灾特点 10325145.1.2防火要求 10241665.2防火设计原则与措施 11104995.2.1防火设计原则 11233615.2.2防火设计措施 11268685.3防火分隔与疏散通道 116485.3.1防火分隔 1176655.3.2疏散通道 1217080第6章建筑结构防水设计 1284656.1防水材料选择与施工要求 12191806.1.1防水材料选择 12158336.1.2防水施工要求 1256406.2建筑结构防水设计原则 12131276.2.1防水层设计原则 12206.2.2防水细部设计原则 13108176.3防水层施工与验收 13162416.3.1防水层施工 13134166.3.2防水层验收 1310461第7章建筑结构节能设计 13160357.1节能设计目标与原则 1372547.1.1设计目标 13319637.1.2设计原则 13108487.2节能材料与构造措施 14165767.2.1节能材料 14154247.2.2构造措施 14316347.3节能计算与评估 1479637.3.1节能计算 14274487.3.2节能评估 144390第8章建筑结构维修与加固 14136278.1结构检测与评估 14105728.1.1检测方法 1416248.1.2评估标准 14299328.1.3检测与评估流程 15173398.2维修与加固方法 15175668.2.1维修方法 158198.2.2加固方法 15102818.2.3维修与加固材料 15270968.3结构加固工程实例 15233038.3.1工程背景 15197008.3.2加固方案设计 15118218.3.3加固施工与验收 1538938.3.4加固效果评价 158433第9章建筑安全管理 15175229.1安全生产责任制与管理制度 15108199.1.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16144689.1.2安全管理制度 16318969.2安全教育与培训 1666619.2.1安全教育 1687559.2.2安全培训 16204719.3安全应急预案 16319239.3.1应急预案制定 16311299.3.2应急预案实施 16189559.3.3应急预案评估与改进 1720983第10章建筑结构施工安全监督 17879010.1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171561610.1.1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职责,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171564710.1.2施工现场应制定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报告和处理制度等,并严格执行。 171282510.1.3施工现场应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保证施工人员熟悉并遵守各项安全规定。 1753510.1.4施工现场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安全隐患及时整改,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17628510.2安全防护措施 171851110.2.1施工现场应根据建筑结构的特点及施工工艺要求,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17315010.2.2施工现场应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防护设施,如安全网、防护栏杆、警示标志等,以防止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的发生。 1711210.2.3施工现场应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安全带、防尘口罩等,并保证施工人员正确佩戴。 173017410.2.4施工现场应制定应急预案,针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171063210.3施工安全验收与评价 173029810.3.1施工单位应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验收,保证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171162010.3.2施工安全验收应包括施工现场环境、安全防护设施、施工工艺、安全生产管理等各方面内容。 172892110.3.3施工安全评价应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安全隐患,提出改进措施,并跟踪整改效果。 172676610.3.4施工安全验收与评价结果应作为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18第1章建筑结构基本原理1.1结构分类与基本要求1.1.1结构分类建筑结构根据其受力特点及构成形式,可分为以下几类:(1)钢筋混凝土结构:以混凝土为基体,钢筋为增强材料,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抗震功能。(2)钢结构:以钢材为基本材料,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良好的抗震功能和可塑性。(3)木质结构:以木材为基本材料,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功能,适用于住宅建筑。(4)砌体结构:以砖、砌块为基本材料,适用于多层及以下建筑。1.1.2基本要求建筑结构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安全性:结构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保证建筑物的安全。(2)可靠性:结构应具有一定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满足设计使用年限。(3)经济性:在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力求降低建筑成本。(4)美观性:结构形式与建筑造型相协调,符合建筑美学。1.2建筑结构设计原则1.2.1合理选择结构体系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地理环境等因素,合理选择结构体系,保证结构的安全、经济、合理。1.2.2符合规范要求结构设计应遵循国家及地方相关规范、标准,保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1.2.3考虑施工可行性结构设计应考虑施工工艺、设备、材料等因素,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顺利。1.2.4综合考虑各种作用效应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恒载、活载、温度作用、地震作用等效应,保证结构在各种作用下的安全性。1.3建筑结构材料选择1.3.1钢筋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钢筋,考虑钢筋的强度、韧性、焊接功能等指标。1.3.2混凝土根据结构部位和受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裂功能。1.3.3钢材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钢材,考虑钢材的强度、韧性、耐腐蚀功能等指标。1.3.4木材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木材,考虑木材的强度、含水率、耐久性等指标。1.3.5砌体材料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砖、砌块等砌体材料,考虑其强度、耐久性、保温功能等指标。第2章结构计算与分析2.1结构计算基本方法2.1.1静力平衡法静力平衡法是结构计算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计算。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结构所承受的荷载;(2)将荷载分解为作用在各个构件上的内力;(3)根据内力计算各构件的应力、应变及变形;(4)根据材料的力学功能,分析结构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2.1.2能量法能量法是结构计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括势能最小原理和虚功原理。该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从能量角度出发,研究结构的平衡状态;(2)适用于复杂结构及非线性分析;(3)通过能量守恒原理,推导出结构的应力、应变及位移。2.1.3有限元法有限元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结构计算的数值方法,其主要步骤如下:(1)将结构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建立单元刚度矩阵;(2)根据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组装整体刚度矩阵;(3)求解线性方程组,得到结构的位移、应力及应变;(4)对计算结果进行后处理,分析结构的功能。2.2结构分析软件应用2.2.1软件概述结构分析软件是辅助结构计算与分析的重要工具,目前常用的软件有SAP2000、ANSYS、ABAQUS等。这些软件具有以下特点:(1)强大的计算功能,可进行线性及非线性分析;(2)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便于输入数据和结果输出;(3)丰富的材料库,适应不同结构材料的计算需求;(4)高效的计算速度,提高结构分析效率。2.2.2软件操作步骤(1)建立模型:根据实际结构,输入几何参数、材料属性及边界条件;(2)施加荷载:按照设计要求,施加各种荷载;(3)求解分析:选择合适的求解器进行结构分析;(4)结果输出:查看并输出结构的位移、应力、应变等结果;(5)结果分析:根据计算结果,评估结构的功能。2.3结构稳定性与强度校核2.3.1结构稳定性校核结构稳定性校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几何稳定性:分析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几何形状变化,判断是否发生屈曲;(2)材料稳定性:根据材料的力学功能,分析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状态,判断是否发生破坏;(3)整体稳定性:考虑结构整体受力功能,分析结构的稳定性。2.3.2结构强度校核结构强度校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应力校核:根据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析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状态;(2)应变校核:根据材料的允许应变,分析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应变状态;(3)变形校核:根据结构的允许变形,分析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及变形情况。第3章建筑结构施工技术3.1施工准备与组织3.1.1技术准备(1)熟悉施工图纸,掌握设计意图及施工要求;(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3)组织技术交底,保证施工人员了解工程特点及施工要求。3.1.2人员组织(1)成立施工项目部,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2)选派具有相应资质和经验的施工队伍;(3)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3.1.3材料与设备准备(1)按照设计要求选择合格的建筑材料;(2)检查施工设备功能,保证设备安全可靠;(3)制定材料供应计划和设备使用计划。3.2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3.2.1基础施工(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基础施工,保证基础承载力;(2)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提高基础施工质量;(3)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基础施工质量。3.2.2主体结构施工(1)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提高主体结构施工效率;(2)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保证主体结构质量;(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3.2.3装饰装修施工(1)遵循装饰装修施工工艺,保证装修效果;(2)选用环保、安全的装修材料;(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提高装修质量。3.3施工安全措施3.3.1安全管理(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安全职责;(2)制定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并严格执行;(3)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3.3.2安全防护(1)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如脚手架、安全网等;(2)对施工现场进行封闭管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3)施工现场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手套等。3.3.3安全培训与教育(1)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2)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加强安全知识普及;(3)对特殊作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3.3.4应急预案(1)制定施工现场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2)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3)保证应急预案的落实,降低损失。第4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4.1抗震设防目标与原则4.1.1设防目标抗震设防目标是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适用性和经济性的统一。具体目标如下:(1)保证人员生命安全;(2)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后能迅速恢复使用功能;(3)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4.1.2设防原则(1)分类设防原则: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重要程度、地震烈度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2)区域差异化原则:考虑我国地震活动特点,对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区域差异化调整;(3)功能化设计原则:以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功能目标为导向,进行抗震设计;(4)经济合理性原则:在满足设防目标的前提下,力求降低建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4.2抗震设计方法与要求4.2.1抗震设计方法(1)静力抗震设计法:采用等效静力法、底部剪力法等,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2)动力抗震设计法:采用时程分析法、反应谱法等,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3)非线性抗震设计法:考虑结构非线性特性,采用弹塑性分析方法进行抗震设计。4.2.2抗震设计要求(1)结构体系要求: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提高整体抗震功能;(2)材料要求:选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建筑材料,保证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3)连接节点要求:加强连接节点的构造设计,保证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可靠;(4)施工要求: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保证建筑结构的抗震功能。4.3抗震构造措施4.3.1结构布局措施(1)合理设置防震缝,减小地震作用的影响;(2)采用对称、规则的结构布局,避免应力集中;(3)控制建筑物的高度和长度,降低地震响应。4.3.2结构构件措施(1)加强墙、柱、梁等主要承重构件的抗震设计;(2)提高构件连接的强度和延性,减小地震作用下的损伤;(3)适当增加构件的配筋,提高抗裂功能。4.3.3基础和地下结构措施(1)加强基础设计,提高基础承载能力和抗倾覆稳定性;(2)采用隔震、减震技术,降低地震能量传递;(3)对地下结构进行合理布置和加强,减小地震灾害影响。4.3.4非结构构件措施(1)合理设置防震支架,减小非结构构件的地震响应;(2)采用柔性连接,降低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相互作用;(3)加强非结构构件的施工质量控制,保证其安全可靠。第5章建筑结构防火设计5.1建筑火灾特点与防火要求5.1.1建筑火灾特点建筑火灾具有以下特点:(1)突发性:火灾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给人员疏散和扑救工作带来极大困难。(2)烟气毒性:火灾产生的有毒气体和烟雾,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严重危害。(3)高温:火灾现场温度极高,易导致建筑结构损坏,影响人员疏散和扑救。(4)火势多变:火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风向、建筑布局等,扑救难度大。5.1.2防火要求为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损失,建筑结构防火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合理布局:建筑布局应充分考虑防火要求,降低火灾风险。(2)防火分隔:通过设置防火墙、防火门等措施,将建筑划分为若干防火分区,防止火势蔓延。(3)疏散通道:设置足够数量和宽度的疏散通道,保证火灾时人员安全疏散。(4)防火材料:选用防火功能良好的建筑材料,降低火灾蔓延速度。(5)消防设施:合理配置消防设施,提高火灾扑救效果。5.2防火设计原则与措施5.2.1防火设计原则(1)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加强防火措施,降低火灾发生概率,同时配置消防设施,提高火灾扑救能力。(2)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建筑功能、规模和地形等因素,合理布局防火分区和疏散通道。(3)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选用防火材料和设施,兼顾经济效益。5.2.2防火设计措施(1)防火分区:根据建筑特点,设置防火墙、防火门等设施,将建筑划分为若干防火分区。(2)疏散通道:设置足够数量和宽度的疏散通道,保证火灾时人员安全疏散。(3)防火材料:选用防火功能良好的建筑材料,降低火灾蔓延速度。(4)消防设施:合理配置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提高火灾扑救效果。(5)电气防火:加强电气线路和设备的防火措施,降低电气火灾风险。5.3防火分隔与疏散通道5.3.1防火分隔(1)防火墙:设置在建筑内部,用于分隔防火分区,应具有一定的耐火极限和防火完整性。(2)防火门:设置在防火墙和疏散通道上,应具有一定的耐火功能和防火完整性。(3)防火卷帘:适用于大空间场所,具有一定的耐火功能,能在火灾时自动下降。5.3.2疏散通道(1)安全出口:每个防火分区至少设置两个安全出口,保证人员疏散。(2)疏散走道:宽度应符合规范要求,走道内不得设置障碍物,保证畅通。(3)疏散楼梯:应设置在建筑的不同部位,便于人员疏散。(4)疏散指示标志:在疏散通道和关键部位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标志,引导人员迅速疏散。第6章建筑结构防水设计6.1防水材料选择与施工要求6.1.1防水材料选择在选择防水材料时,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使用功能、环境条件及施工要求,合理选用具有良好防水功能的材料。防水材料应具备以下特点:(1)良好的防水功能;(2)耐候性、耐腐蚀性和耐久性;(3)良好的施工功能;(4)环保、无毒、无害。6.1.2防水施工要求(1)施工前应认真检查基层质量,保证基层坚实、平整、干净、无裂缝、无油污;(2)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保证防水层连续完整;(3)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防水材料的厚度、搭接长度和施工工艺;(4)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保证防水层质量。6.2建筑结构防水设计原则6.2.1防水层设计原则(1)防水层应具备良好的整体防水功能,防止水渗漏;(2)防水层应适应建筑物的变形,避免因温度、湿度等变化而产生裂缝;(3)防水层应具有一定的抗穿刺功能,防止因外部因素损坏防水层;(4)防水层设计应考虑施工和维护的便利性。6.2.2防水细部设计原则(1)建筑物节点、阴阳角、管道穿越等部位应加强防水措施;(2)防水层与基层、防水层与保护层之间应结合牢固,防止水分渗透;(3)防水层应设置合理的排水坡度,保证排水畅通;(4)防水细部设计应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环境因素。6.3防水层施工与验收6.3.1防水层施工(1)施工前应进行基层处理,保证基层符合要求;(2)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防水层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3)防水层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施工质量,发觉问题及时整改;(4)防水层施工完成后,应进行验收。6.3.2防水层验收(1)验收时应检查防水层的外观质量,保证无裂缝、鼓包、脱落等缺陷;(2)检查防水层的厚度、搭接长度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3)进行闭水试验,验证防水层的防水效果;(4)验收合格后,应及时进行保护层施工,保证防水层不受损坏。第7章建筑结构节能设计7.1节能设计目标与原则7.1.1设计目标建筑结构节能设计的根本目标是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7.1.2设计原则(1)遵循国家及地方有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2)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采光、通风功能;(3)优化建筑体型、朝向、空间布局和围护结构,降低建筑能耗;(4)采用高效节能材料、设备和系统,提高建筑整体节能功能;(5)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7.2节能材料与构造措施7.2.1节能材料(1)保温材料:如岩棉、玻璃棉、聚苯乙烯泡沫、聚氨酯泡沫等;(2)隔热材料:如泡沫玻璃、真空绝热板、硅藻土等;(3)高功能门窗材料:如断桥铝型材、中空玻璃、低辐射玻璃等;(4)绿色建材:如生态混凝土、竹纤维复合材料等。7.2.2构造措施(1)优化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提高保温、隔热功能;(2)采用合理的建筑体型、朝向和空间布局,降低建筑能耗;(3)提高建筑物的气密性,减少冷热空气渗透;(4)采用遮阳、采光、通风等被动式节能措施;(5)合理设计建筑绿化,降低地表温度,改善室内外环境。7.3节能计算与评估7.3.1节能计算(1)建筑能耗模拟:利用专业软件对建筑能耗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不同节能措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2)热工功能计算:根据相关标准,对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功能进行计算;(3)设备能耗计算:对建筑设备系统进行能耗计算,分析节能潜力。7.3.2节能评估(1)按照国家及地方建筑节能标准,对建筑节能设计进行评估;(2)结合建筑实际运行情况,对节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3)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节能设计,提高建筑节能功能。第8章建筑结构维修与加固8.1结构检测与评估8.1.1检测方法本节主要介绍建筑结构检测的常用方法,包括目视检测、仪器检测和无损检测等。通过这些方法对建筑结构进行全面的检查,以评估结构的安全状况。8.1.2评估标准阐述建筑结构评估所依据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如《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等。对结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进行评估,为后续维修与加固提供依据。8.1.3检测与评估流程介绍结构检测与评估的具体流程,包括现场勘查、检测方案制定、检测数据分析、评估报告编制等环节。8.2维修与加固方法8.2.1维修方法本节阐述建筑结构维修的常用方法,如修补、更换、调整等。针对不同结构类型和损伤程度,选择合适的维修方法。8.2.2加固方法介绍建筑结构加固的常用方法,包括增大截面法、粘钢加固法、碳纤维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等。根据结构特点、损伤原因和加固需求,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8.2.3维修与加固材料阐述维修与加固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如混凝土、钢筋、粘钢、碳纤维布等。介绍材料功能、选用原则及施工要求。8.3结构加固工程实例8.3.1工程背景介绍所选工程实例的背景,包括建筑结构类型、使用功能、损伤状况等。8.3.2加固方案设计阐述针对该工程实例的加固方案设计,包括加固方法选择、加固材料、施工工艺等。8.3.3加固施工与验收介绍加固施工的流程、关键工艺及验收标准,以保证加固效果达到预期目标。8.3.4加固效果评价分析加固后的结构功能、安全状况和使用功能,评价加固效果,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第9章建筑安全管理9.1安全生产责任制与管理制度9.1.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1)明确各级管理人员、部门及岗位的安全生产职责;(2)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到人;(3)制定安全生产考核办法,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9.1.2安全管理制度(1)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报告和处理制度等;(2)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3)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保证施工现场符合安全生产条件。9.2安全教育与培训9.2.1安全教育(1)对新入职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包括公司级、项目级和班组级安全教育;(2)定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