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操作步骤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操作步骤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操作步骤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操作步骤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操作步骤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操作步骤作业指导书TOC\o"1-2"\h\u13511第1章工程地质勘察基础知识 499891.1地质勘察目的与意义 4234651.1.1了解地质条件 4324641.1.2评价工程地质条件 4267711.1.3指导工程建设 4118591.2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576551.2.1地形地貌 5283871.2.2地层岩性 5138811.2.3地质构造 594841.2.4水文地质条件 5284211.2.5工程地质问题 5243051.3地质勘察类型及要求 5128201.3.1初勘 5273011.3.2详勘 568971.3.3施工勘察 6277151.3.4环境地质勘察 616668第2章勘察前期准备工作 6229932.1勘察任务书与勘察方案 6135442.1.1编制勘察任务书 6131042.1.2制定勘察方案 6194882.2勘察资料收集与分析 7160452.2.1收集相关资料 712472.2.2分析资料 758672.3勘察设备与仪器准备 7144152.3.1选择勘察设备与仪器 7320582.3.2设备与仪器检校 7256342.3.3配置勘察设备与仪器 7152632.3.4设备与仪器运输、保管与维护 718685第3章地质测绘 7317613.1地质测绘方法与要求 7197713.1.1方法概述 7263023.1.2基本要求 8201323.2地形地貌测绘 8100663.2.1地形测绘 889813.2.2地貌测绘 8147423.3地质构造与岩性测绘 8182173.3.1地质构造测绘 881583.3.2岩性测绘 829537第4章钻探工作 8312694.1钻探方法选择 8213454.1.1钻探方法分类 8273344.1.2钻探方法选择原则 8143934.1.3常见钻探方法 9241104.2钻探设备与工艺 996844.2.1钻探设备选型 9135714.2.2钻探工艺 9238114.3钻探成果整理与分析 932124.3.1钻探资料整理 9201614.3.2钻探成果分析 932615第5章岩土工程勘察 1027135.1岩土工程勘察方法 10186315.1.1工程地质测绘 1024025.1.2钻探勘察 10181315.1.3物探勘察 10324235.1.4勘察取样与试验 10319735.2岩土工程参数测试 10282725.2.1物理性质测试 10319155.2.2力学性质测试 10292685.2.3水文地质参数测试 1055065.2.4特殊岩土参数测试 10122665.3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1254795.3.1岩土体工程性质分析 11215405.3.2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1256355.3.3岩土工程问题识别与评价 11169155.3.4岩土工程设计参数推荐 119259第6章地下水勘察 11228126.1地下水勘察方法 11316886.1.1钻探法 1155626.1.2物探法 11119626.1.3遥感法 11105366.1.4试井法 11152966.2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11183656.2.1地下水类型及分布规律 12153986.2.2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12109396.2.3地下水与地质构造关系 12319376.2.4地下水环境背景值 12270886.3地下水动态观测 1210036.3.1观测井布设 12127256.3.2观测方法 1251766.3.3数据处理与分析 12185556.3.4地下水动态预测 1231229第7章物探与遥感技术 1255137.1物探方法与设备 1286707.1.1物探方法概述 12210907.1.2设备配置及操作 13104947.1.3物探数据采集 13293437.2遥感技术原理与应用 13234367.2.1遥感技术概述 1312257.2.2遥感技术原理 13319257.2.3遥感技术应用 1369037.3物探与遥感资料解释 13192807.3.1资料预处理 133437.3.2数据解释方法 1342847.3.3解释结果分析与应用 13312487.3.4质量评价与可靠性分析 1313248第8章工程地质分析评价 14125708.1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14223928.1.1地形地貌分析 14286808.1.2地层岩性分析 1437268.1.3地质构造分析 1463488.1.4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14115988.2工程地质问题识别 14266288.2.1不良地质现象识别 14228778.2.2工程地质风险分析 14169818.2.3工程地质问题归类与排序 14112848.3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14117308.3.1定性评价方法 1494278.3.2定量评价方法 15244648.3.3综合评价方法 15211908.3.4工程地质建议措施 1518125第9章勘察报告编制 1566409.1勘察报告编写要求 1526429.1.1报告编制原则 15218839.1.2报告编制依据 15209939.1.3报告编制人员要求 15270389.2勘察报告内容与格式 15178339.2.1报告内容 15106479.2.2报告格式 16132009.3勘察报告审查与提交 16231779.3.1审查流程 1693139.3.2提交要求 168769第10章质量控制与安全生产 16392510.1质量控制措施与标准 162692810.1.1质量控制措施 16145411.1.1.1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保证勘察过程中各项质量控制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16125681.1.1.2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及地方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勘察成果符合规定要求。 16222141.1.1.3加强勘察过程质量控制,对关键工序和重要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16118371.1.1.4强化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质量控制,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7127401.1.1.5定期对勘察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保证设备功能稳定可靠。 17796910.1.2质量标准 17281911.1.2.1勘察报告应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17325291.1.2.2勘察成果应满足工程设计、施工及建设各方需求。 17186651.1.2.3勘察报告编制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内容齐全,图表清晰,数据准确。 17209961.1.2.4勘察成果应通过专家评审,保证质量满足要求。 171145310.2安全生产管理与措施 173190810.2.1安全生产管理 17261592.1.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 17290492.1.2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保证勘察过程安全可控。 17155592.1.3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勘察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1711642.1.4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对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17732510.2.2安全生产措施 172532.2.1勘察现场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提醒勘察人员注意安全。 1777002.2.2勘察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发生。 17144272.2.3野外勘察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手套等。 17256792.2.4加强对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和防护,保证勘察人员的人身安全。 171684110.3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172055310.3.1环境保护措施 1738863.1.1勘察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环保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 17137583.1.2采取措施减少勘察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合理规划勘察线路、减少植被破坏等。 17289323.1.3加强对勘察废弃物的分类存放和处置,防止环境污染。 172669010.3.2生态文明建设 1796033.2.1积极推广绿色勘察技术,降低勘察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7272013.2.2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高勘察人员的环保意识。 17138803.2.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18第1章工程地质勘察基础知识1.1地质勘察目的与意义地质勘察是工程建设前期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其主要目的与意义如下:1.1.1了解地质条件通过地质勘察,查明工程场地的地质结构、地层分布、岩土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地质资料。1.1.2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评价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预测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工程选址、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1.1.3指导工程建设根据地质勘察成果,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1.2工程地质条件分析1.2.1地形地貌分析地形地貌对工程的影响,包括地形坡度、地面高程、地貌类型等。1.2.2地层岩性研究地层岩性对工程的影响,包括岩石类型、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岩层组合等。1.2.3地质构造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其对工程的影响,如断层、褶皱、节理等。1.2.4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下水的分布、水位、水质等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1.2.5工程地质问题识别和评价工程地质问题,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基稳定性等。1.3地质勘察类型及要求1.3.1初勘初勘是在工程前期进行的地质勘察,主要目的是了解工程场地的基本情况,为工程选址和初步设计提供依据。初勘要求如下:(1)查明工程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基本地质条件;(2)分析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场地的适宜性;(3)提交初勘报告,内容包括勘察目的、方法、成果及建议。1.3.2详勘详勘是在初勘基础上进行的地质勘察,主要目的是为工程设计提供详细的地质资料。详勘要求如下:(1)详细查明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分布、岩土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2)进行岩土工程试验,获取岩土物理力学参数;(3)分析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4)提交详勘报告,内容包括勘察目的、方法、成果及建议。1.3.3施工勘察施工勘察是在施工阶段进行的地质勘察,主要目的是为施工提供实时地质资料。施工勘察要求如下:(1)根据施工需要,对关键部位进行补充勘察;(2)监测施工过程中的地质变化,及时反馈信息;(3)指导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1.3.4环境地质勘察环境地质勘察是对工程建设可能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评估和预测。环境地质勘察要求如下:(1)查明工程周边地区的环境地质条件;(2)评价工程建设对环境地质的影响;(3)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第2章勘察前期准备工作2.1勘察任务书与勘察方案2.1.1编制勘察任务书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规模及地质条件,明确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编制勘察任务书。勘察任务书应包括以下内容:工程项目概况;勘察目的、任务和主要勘察内容;勘察范围、工作量和技术要求;提交成果资料的种类、数量和时间。2.1.2制定勘察方案依据勘察任务书,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勘察技术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勘察方案。勘察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勘察方法、手段和技术要求;勘察工作布置和施工顺序;勘察设备、仪器和人员配置;工期安排、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措施;预期成果及验收标准。2.2勘察资料收集与分析2.2.1收集相关资料收集与工程项目有关的下列资料: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基本资料;勘察区内的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构造等自然条件资料;勘察区内已有的建筑、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资料;勘察区内矿产、地下水、生态环境等资源与环境保护资料;与勘察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2.2.2分析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勘察区的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和存在的问题,为勘察方案制定和现场工作提供依据。2.3勘察设备与仪器准备2.3.1选择勘察设备与仪器根据勘察任务和勘察方案,选择合适的勘察设备与仪器,保证设备与仪器的功能、精度和可靠性。2.3.2设备与仪器检校对选定的勘察设备与仪器进行检校,保证其工作状态良好,满足勘察要求。2.3.3配置勘察设备与仪器根据勘察工作需要,配置足够的勘察设备与仪器,并保证设备与仪器的配套性、兼容性。2.3.4设备与仪器运输、保管与维护负责勘察设备与仪器的运输、保管与维护,保证设备与仪器在勘察过程中安全、可靠地运行。第3章地质测绘3.1地质测绘方法与要求3.1.1方法概述地质测绘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首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收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等方面的资料。地质测绘方法主要包括地面测量、航空摄影测量、遥感技术等。3.1.2基本要求(1)根据勘察目的和任务,合理选择测绘比例尺;(2)遵循国家有关测绘标准和规范,保证测绘质量;(3)充分利用现有资料,进行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4)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3.2地形地貌测绘3.2.1地形测绘(1)采用地面测量方法,如全站仪、水准仪等,进行高程和平面控制测量;(2)根据地形变化,合理布设高程点和地形点;(3)绘制地形图,标注地形特征线和地貌单元。3.2.2地貌测绘(1)调查地貌类型、分布和成因;(2)分析地貌与地质构造、岩性之间的关系;(3)标注地貌单元,为后续工程地质分析提供依据。3.3地质构造与岩性测绘3.3.1地质构造测绘(1)调查地层分布、岩性特征、构造形态等;(2)分析地质构造的类型、规模和活动性;(3)标注断层、褶皱、节理等构造要素。3.3.2岩性测绘(1)调查岩石类型、岩性组合、岩相特征等;(2)分析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3)标注岩性分布,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第4章钻探工作4.1钻探方法选择4.1.1钻探方法分类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要求,钻探方法可分为直接取样钻探、原位测试钻探和观测钻探三类。4.1.2钻探方法选择原则(1)根据地质条件、勘察目的及要求,合理选择钻探方法;(2)考虑钻探设备功能、工艺水平及经济效益;(3)结合勘察区域的地层特点、岩土性质及工程特性;(4)保证钻探工作的安全、高效、环保。4.1.3常见钻探方法(1)旋转钻探法;(2)冲击钻探法;(3)旋喷钻探法;(4)静力触探法;(5)动力触探法。4.2钻探设备与工艺4.2.1钻探设备选型根据钻探方法、地质条件及工程规模,合理选择钻探设备,包括钻机、钻杆、钻头等。4.2.2钻探工艺(1)钻探参数:包括钻压、转速、泵量等;(2)钻孔布置:按照勘察要求,合理布置钻孔位置、孔距、钻孔方向等;(3)钻孔结构:根据地层条件,设计钻孔直径、钻孔深度、钻孔套管等;(4)钻孔施工:按照勘察设计和工艺要求,进行钻孔、取样、测试等操作;(5)钻孔防护:钻孔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钻孔,防止坍孔、串孔等。4.3钻探成果整理与分析4.3.1钻探资料整理(1)原始记录:详细记录钻孔施工过程、地层描述、取样及测试数据等;(2)钻孔柱状图:绘制钻孔柱状图,反映地层分布、岩土性质等信息;(3)钻孔剖面图:编制钻孔剖面图,展示地层结构、岩土分层等情况;(4)钻孔统计表:整理统计钻孔数据,为工程分析提供依据。4.3.2钻探成果分析(1)分析地层分布、岩土性质、地下水状况等地质条件;(2)评价岩土工程性质,为工程设计提供参数;(3)探讨工程地质问题,为工程处理措施提供依据;(4)结合勘察要求,提出钻探成果报告,供后续设计、施工参考。第5章岩土工程勘察5.1岩土工程勘察方法5.1.1工程地质测绘对勘察区域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测绘,了解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为后续勘察工作提供基础资料。5.1.2钻探勘察采用钻探方法,对岩土体进行取样,以获取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分层情况。根据勘察目的和场地条件,选择合适的钻探工艺和设备。5.1.3物探勘察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地下岩土体进行无损探测,了解其物理性质、分层结构及地质构造。主要包括电法、磁法、地震法等。5.1.4勘察取样与试验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对岩土体进行取样,进行室内外试验,获取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化学等参数。5.2岩土工程参数测试5.2.1物理性质测试对岩土样进行密度、含水量、孔隙比等物理性质指标的测试,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5.2.2力学性质测试对岩土样进行压缩、剪切、三轴等力学性质试验,获取岩土体的强度、变形等参数。5.2.3水文地质参数测试通过抽水试验、渗流试验等,获取岩土体的渗透性、水位变化等水文地质参数。5.2.4特殊岩土参数测试对特殊岩土(如软土、黄土、膨胀土等)进行专项参数测试,了解其特殊性质,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5.3岩土工程分析评价5.3.1岩土体工程性质分析分析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水文地质等性质,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适宜性。5.3.2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结合勘察成果,评价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地震效应等。5.3.3岩土工程问题识别与评价识别岩土工程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地基沉降、边坡稳定、渗透稳定性等,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和建议。5.3.4岩土工程设计参数推荐根据勘察成果和试验数据,为工程设计提供合理的岩土参数,保证工程安全、经济、合理。第6章地下水勘察6.1地下水勘察方法6.1.1钻探法钻探法是地下水勘察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主要包括水文地质钻探、岩心钻探和简易钻探等。通过钻探获取地下水位、含水层厚度、岩性、渗透性等水文地质资料。6.1.2物探法物探法是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地下水的分布、性质和动态进行探测。常见的方法有:电阻率法、地震法、电磁法、放射性法等。6.1.3遥感法遥感法是利用航空或卫星遥感技术,对地表及地下水资源进行宏观调查。通过分析遥感图像,识别地下水文地质条件,为地下水勘察提供宏观依据。6.1.4试井法试井法是通过地下水观测井,对地下水位、水质、水量、渗透性等参数进行测试。主要包括稳定流试井、非稳定流试井、抽水试验等。6.2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分析6.2.1地下水类型及分布规律分析研究区地下水类型(如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等),及其分布规律、富水性、水化学特征等。6.2.2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研究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等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下水循环过程和动态变化。6.2.3地下水与地质构造关系分析地下水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等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6.2.4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调查分析研究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为评价地下水污染提供依据。6.3地下水动态观测6.3.1观测井布设根据研究目的和范围,合理布设地下水动态观测井,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6.3.2观测方法采用自动水位计、手工水位尺等设备,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等参数进行定期观测。6.3.3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绘制地下水动态变化曲线,为工程地质勘察提供依据。6.3.4地下水动态预测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数据,结合水文地质条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第7章物探与遥感技术7.1物探方法与设备7.1.1物探方法概述本节主要介绍常用的物探方法,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和电磁法勘探等。各种物探方法具有不同的物理基础和应用范围,可根据地质勘察目的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7.1.2设备配置及操作针对不同的物探方法,介绍相应的设备配置和操作步骤。包括数据采集设备、数据处理设备、数据分析设备等,并对设备的使用方法、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阐述。7.1.3物探数据采集介绍物探数据采集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步骤,包括数据采集的布设方案、采集参数的设置、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等。7.2遥感技术原理与应用7.2.1遥感技术概述本节简要介绍遥感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及在我国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7.2.2遥感技术原理详细阐述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电磁波辐射与传播、传感器工作原理、遥感图像的成像过程等。7.2.3遥感技术应用介绍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具体应用,如地质构造分析、岩性识别、地形地貌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等。7.3物探与遥感资料解释7.3.1资料预处理对物探和遥感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整理、去噪、校正等,为后续的解释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7.3.2数据解释方法介绍物探与遥感数据解释的方法,包括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以及各种解释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7.3.3解释结果分析与应用分析物探与遥感数据解释结果,结合地质勘察目的,对地质构造、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评价,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7.3.4质量评价与可靠性分析对物探与遥感数据解释结果进行质量评价和可靠性分析,以保证勘察成果的准确性。同时探讨提高解释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本章内容旨在阐述物探与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操作指南和实践经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方法,保证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第8章工程地质分析评价8.1工程地质条件分析8.1.1地形地貌分析描述项目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地势、地形类别、地貌形成原因等,分析其对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8.1.2地层岩性分析对项目区域的地层岩性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岩石类型、成因、分布规律等,评估其工程特性。8.1.3地质构造分析分析项目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如断层、褶皱、节理等,评估其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8.1.4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研究项目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位变化等,为工程提供水文地质依据。8.2工程地质问题识别8.2.1不良地质现象识别识别项目区域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分析其成因和发展趋势。8.2.2工程地质风险分析结合工程特点,识别潜在的工程地质风险,如地基稳定性、边坡稳定性、地震影响等。8.2.3工程地质问题归类与排序对识别出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归类和排序,为后续工程地质评价提供依据。8.3工程地质评价方法8.3.1定性评价方法采用经验类比法、地质图分析法等,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评价。8.3.2定量评价方法运用力学计算、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对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量评价。8.3.3综合评价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全面评价。8.3.4工程地质建议措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工程地质建议措施,以指导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第9章勘察报告编制9.1勘察报告编写要求9.1.1报告编制原则(1)科学性:报告内容应基于实地勘察成果,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2)完整性:报告应全面反映勘察区域地质状况,包括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等方面。(3)逻辑性:报告结构应合理,内容层次分明,论述清晰,便于阅读理解。9.1.2报告编制依据(1)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勘察法》等。(2)国家和行业标准:如《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等。(3)甲方提供的勘察任务书、设计文件等。9.1.3报告编制人员要求(1)具备相应专业背景和资质证书。(2)熟悉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操作步骤及相关规范。(3)具备一定的勘察报告编制经验。9.2勘察报告内容与格式9.2.1报告内容(1)勘察目的、任务和依据。(2)勘察区域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3)勘察方法、设备、工作量及勘察成果。(4)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5)工程地质评价,包括稳定性分析、地基评价等。(6)结论与建议。9.2.2报告格式(1)封面:包括报告名称、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等。(2)摘要:简要介绍勘察任务、方法、成果及结论。(3)目录:列出报告各章节标题及页码。(4)报告内容按照章节顺序编写,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