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产品质量检测与管理指南_第1页
CMM产品质量检测与管理指南_第2页
CMM产品质量检测与管理指南_第3页
CMM产品质量检测与管理指南_第4页
CMM产品质量检测与管理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MM产品质量检测与管理指南TOC\o"1-2"\h\u29011第1章CMM产品检测概述 3309661.1CMM产品检测背景 459771.1.1CMM技术的发展 4241901.1.2CMM产品检测的需求 470581.2CMM产品检测方法 41311.2.1接触式测量 4169221.2.2非接触式测量 474931.3CMM产品检测标准 562431.3.1国际标准 5317071.3.2国家标准 589361.3.3行业标准 52447第2章CMM设备选择与校准 545172.1CMM设备类型及特点 558802.2CMM设备的选择依据 6310192.3CMM设备的校准与验证 623353第3章检测策略制定 6157593.1检测需求分析 7219523.1.1产品特性分析 714063.1.2用户需求分析 7111363.1.3法规与标准要求 7325703.1.4风险评估 7170213.2检测参数确定 7200533.2.1选择关键参数 7141033.2.2参数量化 7287673.2.3参数验证 7247163.3检测计划与流程 761153.3.1制定检测计划 716553.3.2设计检测流程 7144353.3.3检测资源准备 7141693.3.4检测过程管理 749233.3.5检测结果处理 8287913.3.6检测记录与报告 821648第4章CMM产品尺寸检测 824434.1尺寸测量基本原理 822294.1.1坐标系建立 8110364.1.2测量路径规划 8137344.1.3测量策略 831954.2尺寸测量方法 84034.2.1接触式测量 8242424.2.2非接触式测量 8221624.2.3散射式测量 9132914.3尺寸测量误差分析 9135404.3.1系统误差 9284434.3.2随机误差 9124134.3.3人工误差 9261014.3.4软件误差 9152734.3.5外界因素误差 928520第5章CMM产品形状检测 9122965.1形状测量基本原理 9110735.1.1坐标系建立 9205355.1.2数据采集 10296065.1.3数据处理 1040545.2形状测量方法 10121555.2.1接触式测量 1073885.2.2非接触式测量 10135625.2.3三坐标测量 10154365.3形状测量误差分析 1097325.3.1系统误差 10240055.3.2随机误差 10153455.3.3粗大误差 1093645.3.4误差补偿 1126344第6章CMM产品表面质量检测 11230716.1表面质量检测概述 1112976.2表面粗糙度测量 1174006.2.1测量原理 11225456.2.2测量设备 11308456.2.3测量步骤 11214286.3表面缺陷检测 11138376.3.1检测方法 12303946.3.2检测设备 12293066.3.3检测步骤 1210006第7章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12118057.1检测数据预处理 1254147.1.1数据清洗 12275517.1.2数据规范化 1214527.1.3数据集成 12242027.2检测数据统计分析 1283377.2.1描述性统计分析 13285517.2.2假设检验 1347917.2.3方差分析 13192967.2.4相关性分析 138717.3检测结果判定与报告 1369767.3.1检测结果判定 1387307.3.2检测报告编制 13142827.3.3检测数据归档 1330644第8章CMM产品质量控制 13301978.1质量控制基本概念 13159768.1.1质量定义 13255608.1.2质量管理体系 13240278.1.3质量控制流程 14155628.2质量控制方法 14218268.2.1预防性控制 14223998.2.2过程控制 14275328.2.3反馈控制 1497368.3质量改进措施 15322248.3.1技术改进 15242908.3.2管理改进 15181608.3.3服务改进 1524442第9章检测人员培训与管理 1535659.1检测人员能力要求 1571199.1.1知识要求 15251269.1.2技能要求 16194799.1.3职业素养 16288249.2检测人员培训 16206219.2.1岗位培训 16109959.2.2外部培训 16176329.2.3培训内容 16296729.3检测人员管理 16183899.3.1人员配备 16252699.3.2考核评价 16248449.3.3持续改进 17799.3.4档案管理 1732286第10章检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171295310.1检测实验室规划与设计 17240310.1.1实验室建设目标 172829110.1.2实验室布局设计 172870210.1.3实验室环境要求 172049410.2检测实验室设备配置 172327210.2.1设备选型 182855310.2.2设备购置 181294110.2.3设备管理 181778610.3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 18735410.3.1管理体系构建 181512210.3.2管理体系运行 18第1章CMM产品检测概述1.1CMM产品检测背景CMM(CoordinateMeasuringMachine,坐标测量机)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测量设备,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产品质量控制日益受到重视,CMM产品检测技术在保证产品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节主要介绍CMM产品检测的背景和发展。1.1.1CMM技术的发展CMM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机械式坐标测量机,发展到现在的电感式、电容式、激光式等多种类型。技术的不断创新,CMM的测量精度、速度和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高。1.1.2CMM产品检测的需求在现代制造业中,产品精度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测量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求。CMM产品检测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高精度:CMM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能够满足各类产品的高精度测量要求。(2)高效率:CMM采用自动化测量,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3)可靠性:CMM采用稳定的测量系统和精确的测量算法,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4)数字化:CMM测量结果可以直接输出为数字信号,便于数据分析和处理。因此,CMM产品检测在制造业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1.2CMM产品检测方法CMM产品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两种。1.2.1接触式测量接触式测量是利用探针与被测物体表面接触,通过测量探针的位置变化来获取物体尺寸和形状的方法。接触式测量的优点是测量精度高、适应性强,但测量速度相对较慢。1.2.2非接触式测量非接触式测量是通过光学、电磁等原理,在不与被测物体表面接触的情况下,获取物体尺寸和形状的方法。非接触式测量的优点是测量速度快、不会对被测物体造成损伤,但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1.3CMM产品检测标准为了保证CMM产品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各国制定了一系列CMM产品检测标准。这些标准主要包括:1.3.1国际标准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10360系列标准,对CMM的功能、检验方法和检验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规定。1.3.2国家标准我国制定的GB/T16854系列标准,对CMM的术语、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规定。1.3.3行业标准不同行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应的CMM产品检测行业标准。如航空行业标准HB747994《坐标测量机通用技术条件》等。遵循这些标准,有助于提高CMM产品检测的质量和效率。第2章CMM设备选择与校准2.1CMM设备类型及特点CMM(CoordinateMeasuringMachine,坐标测量机)作为一种精密测量设备,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的质量检测领域。根据其结构、测量原理及功能的不同,CMM设备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手动CMM:操作者手动驱动测头进行测量,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但测量速度和精度受操作者技能影响较大。(2)电动CMM:采用电机驱动,实现自动测量,测量速度快,精度较高,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场景。(3)气动CMM:利用气动测头进行测量,具有高速度、高精度和良好的适应性,适用于复杂工件的测量。(4)激光CMM:采用激光测头,具有非接触、高精度和高速等特点,适用于表面形状和轮廓的测量。(5)光学CMM:利用光学传感器进行测量,具有非接触、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优点,适用于微小尺寸和精密工件的测量。2.2CMM设备的选择依据在选择CMM设备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测量需求:根据工件类型、测量项目和精度要求,确定所需设备的类型和功能。(2)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测量范围,保证工件在测量过程中能够充分覆盖。(3)精度要求:根据工件加工精度和质量要求,选择满足精度指标的CMM设备。(4)测量速度:考虑生产节拍和测量效率,选择合适的测量速度。(5)设备成本:综合考虑设备购置、维护和校准等费用,选择性价比高的CMM设备。(6)操作简便性:选择易于操作、维护和故障排除的CMM设备。(7)环境适应性:根据生产现场环境,选择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的CMM设备。2.3CMM设备的校准与验证为保证CMM设备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必须对其进行定期校准和验证。(1)校准:校准CMM设备主要包括以下步骤:①检查设备外观和结构,保证设备无损坏、变形和松动等现象。②检查测头、导轨和驱动系统等关键部件,保证其正常工作。③采用标准球、量块等标准器,对设备的测量系统进行标定。④根据设备说明书和校准规范,对设备进行校准操作。(2)验证:验证CMM设备的测量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采用已知尺寸的标准工件进行测量,检验设备测量精度。②对同一工件进行多次测量,分析测量数据的稳定性和重复性。③检查设备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测量功能,保证其环境适应性。通过定期校准和验证,保证CMM设备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为产品质量检测提供有效保障。第3章检测策略制定3.1检测需求分析3.1.1产品特性分析在制定检测策略前,需对产品的各项特性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功能性、功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这有助于明确检测目标,保证检测工作具有针对性。3.1.2用户需求分析了解用户对产品的期望和使用环境,收集用户反馈,分析用户需求,以保证检测策略符合实际使用场景。3.1.3法规与标准要求研究相关法规、行业标准以及产品质量要求,保证检测策略符合国家及行业规定。3.1.4风险评估对产品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分析潜在风险因素,为检测策略提供依据。3.2检测参数确定3.2.1选择关键参数根据产品特性、用户需求、法规标准及风险评估结果,筛选出关键检测参数。3.2.2参数量化对关键检测参数进行量化,明确检测指标,以便于后续检测工作的开展。3.2.3参数验证对确定的检测参数进行验证,保证其合理性和可行性。3.3检测计划与流程3.3.1制定检测计划根据检测参数,制定详细的检测计划,包括检测方法、检测工具、检测时间、检测人员等。3.3.2设计检测流程结合产品特性和检测要求,设计合理的检测流程,保证检测工作有序进行。3.3.3检测资源准备根据检测计划,准备所需的检测资源,包括检测设备、仪器、试剂等。3.3.4检测过程管理对检测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保证检测数据准确、可靠。3.3.5检测结果处理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不合格项进行追溯、整改,直至满足产品质量要求。3.3.6检测记录与报告详细记录检测过程及结果,编写检测报告,为产品质量改进提供依据。第4章CMM产品尺寸检测4.1尺寸测量基本原理尺寸测量是通过对产品进行量化描述,以确定其几何特征的过程。在CMM(坐标测量机)上进行的产品尺寸检测,主要是基于坐标测量原理。本章将阐述以下基本原理:4.1.1坐标系建立在进行尺寸测量前,需要建立统一的坐标系。坐标系包括测量机坐标系、工件坐标系和测头坐标系。通过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实现对工件尺寸的精确测量。4.1.2测量路径规划测量路径规划是指在测量过程中,合理规划测头运动路径,以提高测量效率和减小测量误差。合理的测量路径应遵循最短路径原则,避免重复测量和漏测。4.1.3测量策略测量策略是根据工件的结构特点、精度要求和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测头和测量程序。合理的测量策略可以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4.2尺寸测量方法CMM产品尺寸测量主要包括以下方法:4.2.1接触式测量接触式测量是利用测头与工件表面接触,通过测量测头与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移,获得工件尺寸的方法。接触式测量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适用于各种形状的工件。4.2.2非接触式测量非接触式测量是通过光学、激光等传感器获取工件表面信息,从而实现尺寸测量的方法。非接触式测量具有速度快、对工件表面无损伤等优点,但测量精度相对较低。4.2.3散射式测量散射式测量是利用激光或其他电磁波束照射工件表面,通过分析散射光强与工件表面形状的关系,实现尺寸测量的方法。散射式测量适用于表面形状复杂的工件。4.3尺寸测量误差分析在CMM产品尺寸测量过程中,误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3.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测量系统本身引起的误差,主要包括测量设备误差、测头误差和测量环境误差等。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有:选用高精度测量设备、定期校准测量系统和改善测量环境等。4.3.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结果存在的不确定性误差。减小随机误差的方法有:增加测量次数、取平均值等。4.3.3人工误差人工误差是由操作者引起的误差,主要包括操作不当、读数误差等。减小人工误差的方法有:加强操作者培训、规范操作流程等。4.3.4软件误差软件误差是由测量软件计算和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减小软件误差的方法有:选用成熟可靠的测量软件、定期更新软件版本等。4.3.5外界因素误差外界因素误差包括温度、湿度、振动等外界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减小外界因素误差的方法有:控制测量环境、采用温度补偿技术等。第5章CMM产品形状检测5.1形状测量基本原理形状测量是CMM(坐标测量机)检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基于空间坐标的测量与计算。在形状测量过程中,通过CMM设备精确获取被测产品各关键部位的坐标数据,并与理论模型进行对比,从而评价产品的形状误差。5.1.1坐标系建立在进行形状测量之前,需首先建立坐标系。坐标系包括测量基准和测量方向,通常采用右手直角坐标系。测量基准的选择应遵循便于测量、易于理解的原则,测量方向应与产品形状特征相适应。5.1.2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形状测量的关键步骤,主要包括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方式。接触式测量通过探针与被测表面接触,获取坐标数据;非接触式测量则利用光学、激光等传感器,无需与被测表面接触,即可获取数据。5.1.3数据处理采集到的坐标数据需要经过处理,才能得到真实的形状信息。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滤波、数据拟合和形状误差计算等步骤。5.2形状测量方法5.2.1接触式测量接触式测量是利用探针与被测表面接触,根据探针的位移量计算坐标值。该方法适用于各种形状的测量,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等优点。5.2.2非接触式测量非接触式测量主要包括光学测量、激光测量等。光学测量利用光学传感器获取被测表面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形状信息;激光测量则利用激光束扫描被测表面,通过激光反射信号获取坐标数据。5.2.3三坐标测量三坐标测量是CMM设备的基本测量方式,通过三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X、Y、Z)对被测产品进行扫描,获取其空间坐标数据。5.3形状测量误差分析5.3.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主要由测量系统本身引起,包括设备误差、环境误差、操作误差等。降低系统误差的方法有:选用高精度设备、优化测量环境、提高操作技能等。5.3.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结果之间存在的不确定性误差。减小随机误差的方法有:增加测量次数、采用统计方法处理数据等。5.3.3粗大误差粗大误差是指明显偏离正常测量结果的误差,可能由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原因造成。发觉粗大误差后,应及时排除原因,重新进行测量。5.3.4误差补偿误差补偿是通过数学模型对测量误差进行修正,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误差补偿主要包括设备误差补偿、环境误差补偿和探针误差补偿等。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误差补偿方法。第6章CMM产品表面质量检测6.1表面质量检测概述表面质量是衡量CMM(CoordinateMeasuringMachine,坐标测量机)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不仅影响产品的外观,还关系到产品的功能性和使用寿命。本章主要介绍CMM产品表面质量检测的方法和技术。表面质量检测主要包括表面粗糙度测量和表面缺陷检测两个方面,以下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6.2表面粗糙度测量6.2.1测量原理表面粗糙度测量是基于一定的测量原理进行的。常用的测量方法有:触针法、光学法、激光法和超声波法等。触针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测量方法,它通过触针与被测表面接触,记录表面轮廓的微观几何形状,从而得到表面粗糙度参数。6.2.2测量设备进行表面粗糙度测量时,需要选用合适的测量设备。常见的测量设备有:手动表面粗糙度计、自动表面粗糙度计、三维表面粗糙度计等。选择测量设备时,应考虑测量范围、分辨率、测量速度等因素。6.2.3测量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测量设备是否正常,保证设备清洁,避免对被测表面产生污染。(2)选择合适的测量参数:根据被测表面的特点和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参数,如测量范围、取样长度、评定长度等。(3)放置样品:将CMM产品放置在测量设备的工作台上,调整好测量位置。(4)进行测量:启动测量设备,按照预设的测量程序进行表面粗糙度测量。(5)数据处理: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表面粗糙度参数。6.3表面缺陷检测6.3.1检测方法表面缺陷检测是对CMM产品表面存在的缺陷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过程。常见的检测方法有:目视检测、光学检测、超声波检测、涡流检测等。6.3.2检测设备进行表面缺陷检测时,需要选用合适的检测设备。常见的检测设备有:光学显微镜、激光扫描仪、超声波探伤仪等。选择检测设备时,应考虑检测精度、分辨率、检测速度等因素。6.3.3检测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检测设备是否正常,保证设备清洁,避免对被测表面产生污染。(2)选择合适的检测参数:根据被测表面的特点和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参数。(3)放置样品:将CMM产品放置在检测设备的工作台上,调整好检测位置。(4)进行检测:启动检测设备,按照预设的检测程序进行表面缺陷检测。(5)数据处理: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识别并评估表面缺陷。通过本章的介绍,读者应掌握CMM产品表面质量检测的方法和技术,为提高产品质量和保证产品功能提供有力支持。第7章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7.1检测数据预处理7.1.1数据清洗在检测数据处理之前,首先应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删除或修正其中的错误数据、异常数据及缺失数据,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7.1.2数据规范化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包括量纲统一、数值范围调整等,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7.1.3数据集成将来自不同来源的检测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检测数据集,便于进行综合分析。7.2检测数据统计分析7.2.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预处理后的检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以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7.2.2假设检验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对检测数据的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以判断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7.2.3方差分析对多组检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7.2.4相关性分析研究检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以便发觉潜在的质量问题。7.3检测结果判定与报告7.3.1检测结果判定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对检测数据进行判定,判断产品质量是否合格。7.3.2检测报告编制根据检测结果,编制检测报告,详细记录检测数据、分析结果和判定结论。7.3.3检测数据归档将检测数据和分析结果进行归档,为后续产品质量追溯和持续改进提供依据。第8章CMM产品质量控制8.1质量控制基本概念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既定质量标准的一系列措施。在CMM(计算机辅助测量机)产品领域,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本章将介绍CMM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包括质量定义、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流程等。8.1.1质量定义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满足用户需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程度。在CMM产品中,质量主要体现在测量精度、稳定性、可靠性和易用性等方面。8.1.2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实现质量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过程和活动。CMM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产品质量在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得到有效控制。8.1.3质量控制流程质量控制流程包括:质量计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以下分别介绍这四个环节。(1)质量计划:根据产品特性和用户需求,制定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措施。(2)质量保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3)质量控制:对产品进行检验、测试和验证,保证产品符合质量标准。(4)质量改进:针对质量控制过程中发觉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不断提升产品质量。8.2质量控制方法为保证CMM产品的质量,企业应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质量控制。8.2.1预防性控制预防性控制是在产品设计、生产和检验阶段采取的措施,以预防潜在的质量问题。具体方法包括:(1)对设计人员进行质量培训,提高设计质量;(2)选用优质原材料和零部件;(3)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4)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检验和测试。8.2.2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是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主要方法包括:(1)制定严格的生产工艺标准;(2)对关键工序进行监控;(3)采用SPC(统计过程控制)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发觉异常;(4)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8.2.3反馈控制反馈控制是通过收集产品质量信息,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追溯和改进。主要方法包括:(1)建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2)对退货、维修等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3)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4)跟踪改进效果,保证产品质量不断提升。8.3质量改进措施针对CMM产品质量控制过程中发觉的问题,企业应采取以下改进措施。8.3.1技术改进(1)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功能;(2)采用新型材料,提高产品耐用性;(3)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4)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产品质量。8.3.2管理改进(1)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体系运行效率;(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改进;(4)加强内外部沟通,提高问题解决效率。8.3.3服务改进(1)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增强客户满意度;(2)建立客户档案,定期回访客户,了解产品使用情况;(3)针对客户反馈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提升产品质量;(4)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以上措施,CMM企业可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第9章检测人员培训与管理9.1检测人员能力要求检测人员在从事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之前,应具备以下能力要求:9.1.1知识要求掌握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及法规;熟悉检测方法、技术和流程;了解所检测产品的生产工艺、材料及功能。9.1.2技能要求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能够熟练操作检测设备和仪器;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9.1.3职业素养遵循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9.2检测人员培训为保证检测人员具备上述能力要求,企业应开展以下培训工作:9.2.1岗位培训对新入职的检测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在岗检测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9.2.2外部培训选拔优秀检测人员参加相关行业协会、专业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鼓励检测人员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交流、研讨会等活动。9.2.3培训内容产品质量标准、法规及检测方法;检测设备的使用、维护与保养;检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9.3检测人员管理为提高检测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企业应加强检测人员的管理工作:9.3.1人员配备根据检测任务量和产品类型,合理配置检测人员;设立检测团队,明确分工和职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