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讲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讲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讲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讲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引领下,一轮复习要求:1、牢记时空特征——课课整理,时时记忆。(时间轴、地图)2、构建知识体系——迁移运用,融会贯通。(思维导图)3、强化史料分析——聚焦高考真题,关注模拟新题。4、历史思维升华——在唯物史观之下进行历史解释。一轮复习:6大模块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约170万年前~前2070~1840)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世界古代史(约三四百万年前~前3500~15世纪)世界近代史(15世纪~20世纪初)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外国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思路中国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建立和巩固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曲折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0年)鼎盛时期: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年)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明清时期(1368~1840年)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社会形态时期社会特征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旧石器(约170万年前—约1万年前)新石器(约1万年前—前2070年)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元一体,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年)夏(前2070年——前1600年)商(前1600——前1046年)西周(前1046——前771年)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商代神权统治到西周血缘政治的演变;国家疆域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不断繁荣转型时期前770~前221年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儒家思想初步形成教材融合纲要上选必一选必二选必三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P2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P19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P56、P58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P2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分布广泛、多元起源中原核心、多元一体(2022·北京高考·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B①用时间轴形式梳理中国原始社会演进历程及特点(结合地图)(时空观念)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勾勒出中国原始社会演进的基本线索,并分析中国是如何迈入文明社会的。(唯物史观)中原核心、多元一体学习任务: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分布广泛、多元起源元谋人约170万年前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产、生活?)约1万年前(山顶洞人)约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大汶口河姆渡

(生产、生活?)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约5000年前公元前2070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时空观念唯物史观①用时间轴形式梳理中国原始社会演进历程及特点(结合地图)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勾勒出中国原始社会演进的基本线索,并分析中国是如何迈入文明社会的。(唯物史观)生产力(生产工具)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前提?原始人群(群居)母系氏族(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阶级分化)(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学习任务: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群居,迁徙,学会用火磨制石器,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定居私有制、阶级分化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农业畜牧业中国是稻、粟、黍等作物的发源地。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选必二》第1课社会分工的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工匠使用坯车制坯。

---《选必二》第4课手工业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从迁徙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选必二》第10课姜寨聚落遗址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此时正处于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纲要上》第1课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2019年,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出现宫殿(公共权力)、公共设施、城墙(城市)、祭坛、神庙象征神权的礼器玉琮象征军权的玉钺高等级贵族墓葬平民墓葬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农业是如何推动生产关系变化的?农业发展生产力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剩余产品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部落间战争自由民

奴隶阶级产生国家应运而生调节冲突强制机关根本原因生产关系的变化争夺土地和资源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农业是如何推动生产关系变化的?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1.部落联盟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颛顼帝喾尧舜①三皇五帝炎帝尊为华夏始祖②炎黄部落联盟禹传说禅让制谈谈你对神话传说的历史价值有何看法?大约相当于龙山文化时代③“万邦”时代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特征: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陶寺遗址)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2.夏朝④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②世袭制:启继位③国家管理:中央

地方①建立:BC2070年,禹建立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是谓小康。——《礼记·礼运》政权性质公天下→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传子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奴隶主私有制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倒退吗?认识:世袭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私有制相适应,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⑤文化成就:《夏小正》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1.商朝干支纪日法,殷墟遗址,甲骨文,青铜器,内外服制三皇五帝夏朝商朝传说争议信史问题思考:为何说商朝的历史是“信史”?信史时代是指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记载当时社会情况的时代。与它相反的,就是传疑时代或是传说时代。◎河南安阳殷墟二重证据法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1.商朝干支纪日法,殷墟遗址,甲骨文,青铜器,内外服制内容:占卜记录(卜辞)Q1: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哪里?Q2:中国在何时已出现小件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考古学家在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选必二》第4课《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用途:多用作兵器,或用于祭祀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1.商朝干支纪日法,殷墟遗址,甲骨文,青铜器,内外服制政治制度:中央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地方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朝管理民族事务以及对外交往职能的官员叫什么?西周?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商朝的内外服制有什么特点?1、商王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内外服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2、对各方国控制力有限,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3、方国首领由原来的部落首领担任。4、商朝的国力决定着方国的向背。独立性、松散性《纲要》上第1课【学思之窗】:商朝为什么要推行内外服制度?2.西周

三.商和西周---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①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西周的“封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封建”,它是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封建制度”是以生产方式划分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分封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旧贵族权利义务: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选必一》第1课“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1、诸侯都由周王室选派而担任。2、诸侯国须保卫周王室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消极: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混战隐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2.西周

①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宗法制【历史纵横】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血缘纽带(里)政治方面的表现互为表里族权与政权的结合“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基本特征: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选必一)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2.西周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①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选必一》第8课选官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工商业:工商食官文化教育:学在官府商周政体的共同特征?1.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国人暴动”“共和行政”2.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至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选必二》第10课②社会经济: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1)生产工具:(2)土地制度:(3)土地经营方式:(4)劳作方式:木石骨蚌等材质,青铜农具极少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集体耕作手工业青铜铸造业纺织业(世界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贵族占有,村社成员集体耕作,收获归贵族分授给村社成员的份田,收获归农民,并向贵族交纳一定的田租;农民对私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商业职业商人、铜铸币、契约、工商食官小结距今约170万年约70-20万年约1万年约7000-5000年距今约5000年神话传说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元谋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商朝建立文明产生早期国家北京人三皇五帝夏朝建立西周建立西周灭亡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奴隶社会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内外服制生产力(生产工具)生产关系(社会组织)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青铜器农具(数量有限)石、木、蚌(耒耜)铁制农具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朝时期石器时代新石器晚期金石并用新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农业工具的变化---耕作工具的变化距今1万年前原始农业出现时就已经产生距今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产生距今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犁耕出现刀耕

锄耕

犁耕阅读【历史纵横】概括耕作方式的演进历程结合【历史纵横】梳理铁犁牛耕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逐步成为我国古代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唐朝: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耕犁基本定型)---《选必2》第4课春秋战国民族大交融华夏认同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工商业发展思想大解放士人壮大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政治大动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兼并战争社会大变革富国强兵变法运动集权专制西周王权有限宗法分封贵族政治以礼治国井田制华夷对立秦汉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以法治国小农经济统一多民族周秦之变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教材融合纲要上选必一选必二选必三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P9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P2-3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P22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P44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P86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P19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P35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P2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春秋开始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公元前475年战国开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战国结束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东周注意:一般认为东周包含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周亡。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时空定位时空维度下的春秋战国

西周

前770年

前476年

前221年

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对比地图,从春秋到战国,出现了哪些变化?阶段特征①诸侯国数量减少(分裂→局部统一)②城墙的修建争霸兼并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王室衰微),诸侯纷争背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天下共主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分封制、宗法制)完全被破坏①诸侯国数量减少(分裂→局部统一)②城墙的修建③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消失华夏民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河南一带)的原住居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

中原华夏认同北狄西戎东夷南蛮春秋:“尊王攘夷”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华夏认同民族融合战国:追求统一戎夷蛮狄逐渐融入华夏族。从攘夷到融夷华夏认同从中原向四周扩散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学习聚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思考: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说明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的内在联系?农业进步经济发展(1)生产工具:(2)土地制度:(3)劳作方式: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由集体耕作向农业家庭式劳作(小农经济)转变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税源。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学习聚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经济发展农业进步(1)生产工具:(2)土地制度:(3)劳作方式:(4)水利工程: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由集体耕作向农业家庭式劳作(小农经济)转变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战国水利工程示意图工商业繁荣(1)手工业:(2)商业:分工更加细密①货币流通更加广泛,出现各种样式的铜铸币②实物借贷普遍,货币借贷出现③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④不少工商业主富比王侯“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学习聚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铁器使用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奴隶主贵族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夺权”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纷争目的:富国强兵变法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鞅变法政治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秩序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发展提高军队战斗力,军事实力增强①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选必一第4课)特点:顺应历史潮流,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你认为哪几项措施能体现变法性质,推动社会转型?为什么?你认为以上哪一句话最能反映出变法成功最根本的原因?主要内容影响:土地国有↓土地私有血缘政治↓官僚政治分封政治↓郡县政治②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③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经济、文化)3.儒道创立与百家争鸣生产力发展背景: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社会变革②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③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思想文化繁荣“学习聚焦”: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P13正文: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儒道创立与百家争鸣春秋时期孔子(儒)老子(道)“仁”:

核心观念,仁者爱人;

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教育:“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推动私学发展;

整理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重要贡献。人本思想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唯物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辩证法:指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时代。入世出世同:都主张倒行至之前的社会秩序3.儒道创立与百家争鸣战国时期以德治国以法治国VS为专制王权所服务,目的是强化集权。韩非的“法治”,其本质目的是什么?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有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选必一第8课“学习聚焦”)3.儒道创立与百家争鸣意义“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选必三第1课)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董仲舒新儒学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魏晋玄学儒家+道家宋明理学儒学+道教+佛教中华传统文化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家国情怀崇德尚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先秦---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真题演练(2022·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思路分析】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表明其主张以法治国,君民都遵从法律,体现了法家观点;“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则表明其也吸收了儒家通过礼仪教化治理国家的观点。A项是最完整、准确的解读。A变社会之变应变之法列国纷争经济发展各国之应对各家之应对百家争鸣(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农业进步、工商业繁荣)变法运动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革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该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华夏认同(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小结上层建筑变革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

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6分)链接高考(2023.1·浙江选考·23)人物政治主张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政治主张:孔子:德治(为政以德);

老子:无为而治;

韩非:法治演变:

秦:法家思想;西汉初:

黄老无为思想;

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

第一课默写:1、写出三个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我国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并写出这些文化遗存所处的社会形态阶段:

社会2、判断:①山西陶寺遗址中阶级阶层分化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②西周实行分封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③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④商和西周是我国小农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⑤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实际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3、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对于商朝历史的研究有何重要价值?答:

(提示:“学习聚焦”)第一课默写:1、写出三个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我国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并写出这些文化遗存所处的社会形态阶段:

社会2、判断:①山西陶寺遗址中阶级阶层分化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②西周实行分封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③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