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史架构融会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目录叁通史时段检测贰明晰考情·研析方向·强化素能壹时空定位·清晰特征时空定位·清晰特征(1)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特征中国原始社会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考古遗址、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等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生生不息的特点具体表现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先民们发展了旱地农业和水稻种植,从采集、渔猎走向农业耕种,从迁徙走向定居,村落形成,原始手工业、商业产生,为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并从农耕聚落联盟走向政治实体,出现了许多城址和祭祀场所,为早期国家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文化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等,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早期文化格局(2)夏商西周早期国家时期特征夏商西周三代(约公元前2070-前771年)是中华文明奠基时期,又是中国古老文明形成特色时期,这个时代的典型特点是农耕国家的形成和家天下的固定,以及形成了以中原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具体表现政治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将国家权力与宗族权力相结合,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家国同构”;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带有原始民主制的遗风;出现法律,世官制下贵族世代为官经济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主要土地经营方式;青铜铸造处于鼎盛时期。商周时期契约出现,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并出现关税,城市营建形成制度文化出现象形文字——甲骨文;祖先崇拜,敬天保民;形成礼乐文化(3)春秋战国时期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具体表现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出现;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士阶层活跃;子产“铸刑书”;战国时期诸侯国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形成。冶铁技术出现;“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货币流通广泛,重农抑商政策兴起文化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形成民族关系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加强,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明晰考情·研析方向·强化素能年份地区试题情境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24史前遗址中墓葬的不同规模和出土物黑龙江、吉林、辽宁卷·1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湖北卷·1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蛋壳陶杯”甘肃卷·1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山东卷·1早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湖南卷·1西周时期国人对政治的影响全国甲卷·24春秋时期诸侯“盟主”的权力广东卷·1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的规格重庆卷·1关中地区西周到春秋时期墓葬头向的变化2024年安徽卷·1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形制变化山东卷·2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对周礼和各地风俗做法的变化北京卷·1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全国新课标卷·25诸子百家对“选贤与能”的态度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24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发展的表现河北卷·1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的文化遗存山东卷·1早期文明中私有财产出现湖南卷·1湖南城头山距今约6000年古城遗址湖北卷·1象形文字“农”的含义2023年福建卷·1商王巡行四方辽宁卷·1辽宁省出土刻有“匽侯”(燕侯)字样的西周青铜器江苏卷·1春秋时期晋国对外争霸政策全国卷Ⅰ·24孟子关于当时社会生活的观点湖南卷·2战国时期秦与其他诸侯国用人情况对比全国新课标卷·25荀子、韩非、李斯治国方略上的共同点核心知识: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代表、阶级社会与早期国家的出现、早期文明多元一体、商周王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诸子百家思想。价值引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文明演进与社会转型;文化认同与民族交融;国家统一。考向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2024·全国新课标卷,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解析: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材料“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说明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而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贫富分化,故D项正确。2.(2024·甘肃卷,1)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主要承担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职能,这表明部落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分工在不断发展和细化,反映了这一时期部落组织日益复杂,B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社会矛盾逐渐加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劳动分工,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国家形态初步具备,排除D项。3.(2024·湖北卷,1)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解析:根据材料,“蛋壳陶杯”此前主要发现于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但是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了“蛋壳陶杯”,这意味着史前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C项正确。此时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国家尚未出现,排除A项;受生产力水平影响,新石器时代南北地区不可能贸易往来频繁,排除B项;D项无法由材料推断得出,排除。4.(2024·山东卷,1)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指环、牙器、臂玉环等C.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
D.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解析: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都是早期的货币形式,货币的出现和发展说明商品交换更加频繁和复杂,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和成熟,是商业发展到较高程度的重要标志,D项正确。陶釜、蚌器、骨角器等主要是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指环、牙器、臂玉环等更多是装饰品,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主要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这些与商业的发展程度关联不大,排除A、B、C三项。1.唯物史观——原始社会的时段划分2.历史解释——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1)多元性文化遗址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文化特点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区域分布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2)一体性①相互联系走向一体:各文化区域有不同程度的联系,相互辐射、吸收、交流,中原文化区更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逐渐形成共同的社会生活特点。②中原地区成为核心:各文化区相互兼容、相互影响,中原地区日益领先,逐渐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并向外辐射。1.(2024·华中师大一附中适应性考试)在认定文明形成的标准上,我国学界最初受西方学者的影响,认同城市、金属和文字“三要素”标准,但到20世纪80年代,更多学者认为只要有足够反映国家实质的考古证据就可以认定国家出现、文明形成。在以上学术观念转变的条件下可以被认定为早期文明的是(
)A.半坡文化 B.仰韶文化C.殷墟遗址 D.陶寺遗址解析:根据材料“只要有足够反映国家实质的考古证据就可以认定国家出现、文明形成”可知,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划分也比较明显,可以被认定为早期文明,D项正确。半坡文化和仰韶文化尚无反映国家实质的考古证据,排除A、B两项;殷墟遗址是商朝遗址,不属于早期文明,排除C项。2.(2024·河北邯郸部分示范性高中三模)湖北荆门市屈家岭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陶鼎、陶制双腹器、蛋壳陶杯、壶形器、彩陶纺轮,发现了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屈家岭(
)A.与红山文化存在一定交流
B.已经出现了社会大分工C.产生了私有制和阶层分化
D.发展处于原始人群阶段解析:材料表明屈家岭具有水平较高的烧陶技术,说明出现生产水平较高的制陶工人,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社会大分工,B项正确。黑陶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故屈家岭文化可能与龙山文化存在一定的交流,排除A项;仅凭陶器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屈家岭已经脱离原始人群范畴,排除D项。3.(2024·安徽适应性联考)右面为山东城子崖遗址不同时期的农作物植硅体数量百分比和出土概率统计表。该表可用来说明当时(
)A.先民改造自然的能力已大幅提高B.文明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C.环境变迁冲击传统农业生产结构D.生产领域分工日益专业化龙山时期(公元前2500-前2000年)岳石时期(公元前1900-前1600年)权重占比出土概率占比出土概率粟32.15%93.33%43.3%100%黍47.19%100%47.15%100%稻16.96%100%5.74%81.25%小麦2.74%80%2.24%60.42%稗(可入药、酿酒等)0.96%46.67%1.57%2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自龙山时期到岳石时期,城子崖遗址农作物种类数量占比和出土概率虽有变化,但仍以粟、黍为主,这反映出文明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故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提及,排除;C项说法夸张,排除;材料与“生产领域分工”无关,排除D项。龙山时期(公元前2500-前2000年)岳石时期(公元前1900-前1600年)权重占比出土概率占比出土概率粟32.15%93.33%43.3%100%黍47.19%100%47.15%100%稻16.96%100%5.74%81.25%小麦2.74%80%2.24%60.42%稗(可入药、酿酒等)0.96%46.67%1.57%25%考向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初步发展1.(2024·湖南卷,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国人意见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说明血缘政治色彩浓厚,宗法制度在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B项正确,排除D项。国人对军国大事的影响很大,但不等于可以决定军国大事,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神权,排除C项。2.(2023·福建卷,1)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
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
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解析: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材料中的巡行表明了商王的地位,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C项正确。“巡行一方”指的是在自己国家疆域之内巡视,不会扩大商朝疆域范围,排除A项;在商朝内外服制度下仍是众邦国林立的状态,部族之间并未形成血缘认同,这种巡行形成的是政治认同,排除B项;材料中“纳贡”“赏赐”在当时主要属于政治行为,不是商业行为,对加强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作用不大,排除D项。3.(2023·辽宁卷,1)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今辽宁省出土的一件西周青铜器上刻有“匽侯”等文字,而“匽侯”封地在蓟,蓟在北京地区,也就是说在北京地区的燕国器物出现在了辽西,这反映了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B项正确。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不可能普遍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祭祀礼仪活动的频繁,排除D项。1.唯物史观——商周文明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2.家国情怀——分封制在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开疆拓土分封制孕育了统一的因素,通过层层分封加强了地方管理,有利于开疆拓土民族交融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族人等与封地内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文化认同(1)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2)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3.历史解释——商周时期青铜制造业反映的时代特征(1)青铜器制造的历史地位:商周时期,青铜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反映了商周手工业的发达。(2)体现出政治经济特色: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仅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中国青铜器的大宗是青铜礼器,强调青铜器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3)青铜器制造与经济文化传播:青铜器中的铭文传承着文明,推动了中原地区文化向南方地区的传播,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1.(2024·福建泉州质量检测五)商朝末年,商王广泛开展赐贝活动,受赏者可将王所赐之贝分赐臣下或宗嗣。史载“甲寅,子(族长)赏小子(分支族长)省(人名)贝五朋,省扬君赏”。这旨在(
)A.完善礼乐制度 B.巩固宗法制度C.维系政治秩序 D.推动经济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朝时期,收到商王赏赐的贝后,受赏者可以将这些贝分赐给自己的臣下或宗嗣,由此以贝为纽带维系了从上到下的政治秩序,C项正确,排除D项。礼乐制度的建立是在周朝,排除A项;“受赏者可将王所赐之贝分赐臣下或宗嗣”说明这些贝并不一定都是赏赐给自己的宗族成员,所以不能体现巩固宗法制度,排除B项。2.(2024·江西抚州二模)周人从殷周鼎革的重大事变中体验出了“天命靡常”的“历史哲理”来,继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主张。这表明西周统治者(
)A.注重强化自我约束 B.完全抛弃了神权观念C.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 D.萌生敬天法祖意识解析:西周统治者认识到仅仅依靠天命和神权来维护统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注重人自身的道德,即自我约束,A项正确,排除B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晚期,排除C项;敬天法祖是敬畏上天、尊奉祖先的意思,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3.(2024·江苏南通三模)西周后期,各铜器作坊为了满足贵族们对大量成套青铜礼器的需求,将产品集中到鼎和编钟等不多的器类上,并简化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流程。此时的作坊生产反映出(
)A.青铜铸造技术衰落
B.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C.礼乐制度得到发展
D.官府不再垄断手工业解析:据材料“贵族们对大量成套青铜礼器的需求,将产品集中到鼎和编钟等不多的器类上”可知,贵族等级分封制仍然存在,礼乐制度得到发展,C项正确,排除B项。“简化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流程”说明,青铜铸造技术进步,排除A项;“各铜器作坊为了满足贵族们”说明,官府仍然垄断手工业,排除D项。考向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2024·全国新课标卷,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 D.法家解析:道家提倡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其思想较为保守,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儒家主张选贤任能,以仁德治理国家,排除A项;墨家主张“尚贤”,希望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排除B项;法家主张因时变革,任人唯贤,以法治国,排除D项。2.(2024·全国甲卷,24)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齐、晋、楚乃至吴、越等诸侯国争当“盟主”。获得盟主身份意味着(
)A.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C.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
D.取得号令各国的地位解析: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纷争,部分诸侯成为“盟主”,其自身的号召力增强,可以号令各国,D项正确。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尚未瓦解,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大宗),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诸侯仍然有向周王室交纳贡赋的义务,排除A、B、C三项。3.(2024·山东卷,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解析: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诸侯国在遵循周礼的同时尊重当地风俗。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需要重构统治秩序以增强自身实力,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就是重要手段,A项正确。B项只是社会变革的一个方面,排除;C项是儒家主张,不受诸侯国重视,排除;宗法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4.(2023·全国卷Ⅰ,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解析: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政策,A项错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该时期井田制趋于瓦解,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小农经济下,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现自给自足。由此可知,孟子提出材料中观点的时代背景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的有关信息,且战国时期区域性的商业贸易繁荣,D项错误。5.(2023·湖南卷,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解析:由材料可知,秦国任相不拘泥于“宗族及国人”,而是任用各国的能人,说明当时秦国任用官吏看重才能,而非血缘,说明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A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秦国的用人政策不断改变,B项错误;由材料“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东六国的相未必与国君有血缘关系,C项误读材料,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六国国君对法家人物的态度,D项错误。1.家国情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对促进国家统一的进步性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和实现局部统一有积极作用,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诸侯国都曾进行过改革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斗争中,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各国为了战争的胜利,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促进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2.唯物史观——诸子百家的时代性和阶级性(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统治者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和维护统治的愿望。(3)法家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愿望。(4)道家思想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5)墨家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平社会的愿望。(6)阴阳家的“相生相胜”理论反映了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3.家国情怀——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强调整体意识儒家强调国家、社会和民族利益,强调整体利益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义务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至善”成为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追求理想人格:“圣人”成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强调修养践履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强调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1.(2024·湖南长郡中学二模)春秋时期,楚国贵族子重请求将申、吕故地赐予自己作为“赏田”。楚王本来已经同意,但申公巫臣劝说楚王,认为两地是征税和抵御北方的战略要地,不可轻易封赏。最终楚王拒绝了子重分封的要求。此事说明当时楚国(
)A.分封制度彻底崩溃 B.君主权力趋于集中C.具有原始民主遗风 D.土地国有仍是主流解析:楚王最终拒绝封赏征税和抵御北方的战略要地,说明国君倾向于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化,排除;“原始民主遗风”是对君主权力的制约,材料中楚王的权力并没有被制约,排除C项;楚王拒绝子重的请求,是由于这两地的重要性,而非土地的所有权问题,排除D项。2.(2024·山东潍坊三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成员身份由氏族(宗族)之人变成了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战国时期,将所有民众置于国家名籍之上成为各国变革的主旋律。上述变化(
)A.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促使宗法观念瓦解C.宣告了氏族社会的崩溃
D.推动小农经济产生解析:材料强调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加强,这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瓦解,而是一直延续下来,排除B项;氏族社会属于原始社会,排除C项;编户齐民属于户籍管理制度,适应了小农经济社会的需要,D项逻辑颠倒,排除。3.(2024·辽宁抚顺模拟)春秋时期是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的时期。政治、经济的剧变反映到社会思想上,出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与重民思想。下列观点中符合这一思想内涵的是(
)A.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C.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D.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解析:材料中的思想内涵是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反映了国家的兴盛依靠的是人民,反映了对人民的重视,C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B项彰显的是天人合一思想,排除;D项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排除。4.(2024·河北邯郸部分示范性高中三模)孔子认为,真挚的血缘亲情是“仁之本”,人有了这种真情感并且依照这种情感推衍并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论语》有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这反映了孔子重视(
)A.贵贱有序 B.人性本善
C.人伦道德 D.天人关系解析:由材料可知,孔子强调血缘亲情、孝悌的价值,这是孔子重视人伦道德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贵贱差别,排除A项;材料未探讨人的本性,排除B项;天人关系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1.文化自信——以奉天沙锅屯穴居遗址实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2024·黑龙江、吉林、辽宁卷,1)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学者认为该遗址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类型,结合所学,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D项正确。骨制凿刀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不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排除A项;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明确的燧石取火遗迹,排除B项;碳化稻粒是在南方的文化遗址中出土,排除C项。2.唯物史观——贫富分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2023·全国新课标卷,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解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故C项正确。公共墓地与社会阶段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排除B项;文字的使用不是进入更高社会阶段的表现,D项错误。1.民族认同——先秦时期“中国”一词的含义(2024·广东汕头二模)有学者统计了先秦时期的53种文献,发现共有178处出现“中国”一词,从使用语境方面分析后,发现当时“中国”一词约有五类含义(如表)。据表可知,先秦时期(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王朝疆域不断扩大C.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D.大一统局面已出现“中国”的含义出现次数示例指京师9“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指国境之内17“咨女殷商,女穀于中国”指诸夏之领域14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指中等之国6“以负海攻负海,中国之形也。……小国之形也”指中央之国1“南国之人……,北国之人……,中国之人,冠冕而裳”先秦文献中“中国”一词含义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一词衍生出多种含义,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诸夏之领域”,说明先秦文献中“中国”强调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的含义,折射出了先秦时期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王朝疆域变化,排除B项;“中国”一词的不同含义,不能体现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排除C项;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排除D项。2.劳动精神——孟子、墨子关于劳动的观点(2024·山东青岛一检)孟子提出“人之有德也,劳焉如仁”;墨子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他们两者都(
)A.提倡仁德 B.重视劳动C.崇尚安民 D.追求公平解析:孟子认为有德行的人劳动,也能追求到仁;墨子认为只有劳动才能维持生存。这说明两者都重视劳动,B项正确。墨子并未提及仁德,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安民,排除C项;公平的观念在两者的主张中都未体现,排除D项。(2020·全国卷Ⅲ,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①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②“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③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④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⑤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⑥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⑦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解题导法】第一步:审设问明思路1.知要求信息来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求答项:概括特点;分析政治制度影响。2.明思路本题考查的是中西古代城市发展。从试题类型来看,第(1)问属于概括归纳题,具体方法是:逐句逐字阅读材料,根据标点符号、主体或意思划分层次;标出关键词句;结合所学,转化语言;罗列答案,规范书写(序号化、段落化和要点化)。第(3)问属于分析影响题,具体方法是:依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课本所讲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内容及从早期政治制度对后世整体的影响,整合归纳。第二步:读材料联所学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①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根据材料一中②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根据材料一中③得出,建有宗庙和社稷,有城墙等防御设施。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⑤得出,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根据材料二中⑥得出,公民享有参政权;根据材料二中⑦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第(3)问:根据材料一中①得出,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根据材料一中②并结合所学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出,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根据材料一中③并结合所学儒家思想以周朝为模范且成为传统中国主流思想得出,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根据材料一中④得出,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步:组答案练规范﹍﹍﹍﹍﹍﹍﹍﹍﹍﹍﹍﹍﹍﹍﹍﹍﹍﹍﹍﹍﹍﹍﹍﹍﹍﹍﹍﹍﹍﹍﹍﹍﹍﹍﹍﹍﹍﹍﹍﹍﹍﹍﹍﹍﹍﹍﹍﹍﹍﹍﹍﹍﹍﹍﹍﹍﹍﹍﹍﹍﹍﹍﹍﹍﹍﹍﹍﹍﹍﹍参考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3)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通史时段检测题号12345678910难易度★★★★★★★★★★★★★★★★★★★★★★★★★★★★★★知识点仰韶文化时期的生产劳动与精神文化相结合早期文化遗址的建筑结构早期国家的特征早期国家加强王权辐射商代的田猎周人以殷称商的目的西周姓、氏的区别西周时期农业文明的扩张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影响春秋时期的民
族交融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难易度★★★★★★★★★★★★★★★★★★★★★★★★★★★★★★★知识点战国时期农业领域的雇佣现象战国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秦国变法儒家维护周礼先秦的教育孝德观念的社会功能曾侯乙编钟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文物价值计然的经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份社会调查提纲中西生态伦理思想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4·辽宁沈阳质量监测二)如图为仰韶文化时期的船形彩陶壶。壶的口部呈杯状,造型为短宽形,像一只小船,在壶身两面都画了类似渔网的图案,给人一种正在撒网捕鱼的画面感。这体现了(
)A.长江流域的先民以捕鱼为生
B.陶器制造中匣钵已成为主要工具C.手工业已从农业中独立出来
D.原始精神文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解析:船形彩陶壶中类似渔网的图案体现的是生产劳动,彩陶壶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说明了生产和艺术的结合,D项正确。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制造陶器的工具,排除B项;船形彩陶壶说明当时的居民已掌握制陶技术,但无法说明“手工业已从农业中独立出来”,排除C项。2.(2024·河北唐山一模)起源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卯榫结构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其特点是在木构件上采用凹凸连接方式加固物件,体现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下列最有可能较早大量运用卯榫结构的遗址是(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C.殷墟遗址 D.二里头遗址解析:“距今约7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大量运用卯榫结构体现了木式建筑,河姆渡遗址在时间上符合,且其建筑主要为干栏式建筑,属于木式建筑,B项正确。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位于黄河流域,其建筑多采用地穴式,排除A项;殷墟遗址属于商代文化,二里头遗址很可能属于夏文化,时间不符,排除C、D两项。3.(2024·山东济宁一模)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已从普通聚落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的中心聚落,它通常是某一区域内宗教文化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中心,其中许多兴建有城墙。中心聚落的出现体现出(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社会阶层分化C.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D.建筑技术发展解析: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中心聚落,是宗教文化、政治经济中心,还有城墙,这都体现出了向国家过渡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多元特点,排除A项;社会阶层的分化在考古上主要体现在墓葬大小和随葬品的多少,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建筑技术,排除D项。4.(2024·河北保定一模)有学者指出:夏的都城有崇、安邑等13处,商的都城自契至汤有亳、蕃等7处,汤以后五迁,西周早期都城曾有邰、豳等5处。这些都城或相继建立或同时建立,最后均可能同时并存。早期国家的都城同时并存(
)A.源于重建社会秩序 B.受同源共祖观念影响C.利于加强王权辐射 D.说明国君权威增强解析:都城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君王的政令从都城发出,都城有中央政府的官员,驻扎军队,能够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管理控制,多个都城同时并存利于加强王权辐射,C项正确。早期国家的都城同时并存,目的是维护而非重建社会秩序,排除A项;同源共祖观念一般指的是周边少数民族产生华夏认同,排除B项;早期国家时期,国君权威尚不能达到封建君主的程度,高度中央集权尚不能实现,因此才需要多个都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5.(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田猎是商王及贵族的经常性活动,具有保护农业生产、逸乐、祭祀及军事训练等多重功利性质。如图是学者把卜辞地名出现频率较高的田猎地联系在一起,构建的商代田猎地分布网络图。它反映出商代(
)A.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B.统治范围在不断拓展C.方国势力反叛无常
D.养兵于农的治国方略解析:商代的田猎具有保护农业生产、军事训练等多重功利性质,这反映出商代将农业生产与军事相结合,体现了养兵于农的治国方略,D项正确。材料缺少对比,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商代田猎地分布是静态的地图,无法体现“拓展”,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方国反叛无关,排除C项。6.(2024·福建厦门四检)据学者研究,“殷”本义指病势沉重,卜辞中商人自称其国号为“商”“大邑商”“天邑商”,未见“殷”之称,以殷称商源自西周。据此研究,周人以殷称商(
)A.推动了武王伐纣的成功
B.有利于笼络殷商部族遗民C.意在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D.旨在塑造自身政权合法性解析:西周推翻商朝后,将商称为病势沉重,以此来宣扬自身推翻商朝的合理性,进而塑造自身政权的合法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建立之后对商的称呼,排除A项;殷商是对商朝的蔑称,这种举措不能笼络殷商部族的遗民,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利用神权强化王权,排除C项。7.(2024·河北石家庄二检)《左传》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姓一般加女性称谓中,氏则加男性称谓中。这表明西周时期(
)A.姓为平民所用 B.氏是贵族专享C.血缘亲疏决定男尊女卑 D.社会贫富分化继续发展解析:据材料“胙之土而命之氏”可得出,“氏”是与分配的土地有关的,这通常是贵族或统治阶层的特权,B项正确。“姓”是由天子赐予的,这通常与贵族或重要人物有关,而非平民,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指出血缘亲疏决定了男尊女卑,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贫富分化,排除D项。8.(2024·T8联考)传统观点认为,西周时期的秦人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者在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村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在其居住遗址中发现有灰坑、残房基地面等;出土陶器形态与西周陶器形态基本相似,有盆、豆、罐等。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民族交融进程加快 B.农业文明影响扩大C.区域文明进程趋同 D.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秦人已经定居,体现了农业文明影响扩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排除A项;秦文化与西周文化的发展进程存在明显差异,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排除D项。9.(2024·广东广州二模)公元前702年,“北戎病齐,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为表谢意,齐国为防守边境的各国军队馈送食物,并让鲁国来帮忙确定馈送的先后次序。鲁国按周王封爵的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郑人怒,请师于齐”。这说明春秋时期(
)A.贵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影响
B.郑国力图巩固西周的分封制度C.传统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坏殆尽 D.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解析:鲁国确定馈送食物的先后次序是按照周王封爵的次序,而郑国对次序不满意,说明当时分封制仍有影响力,A项正确,排除C项。郑国力图维护的是本国的利益,而非维护分封制度,排除B项;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10.(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三模)晋国在称霸过程中,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这可以用来说明(
)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晋国与少数民族战争频仍C.戎狄军事实力强大
D.晋国军事力量领先于诸国解析:材料“晋国在称霸过程中,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体现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材料“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体现了民族交融,说明国家统一趋势加强,A项正确。B项是材料现象,排除;戎狄擅长步战不等于军事实力强大,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与其他诸侯国对比,无法得出“领先”的结论,排除D项。11.(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韩非子》记载了“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非爱主人也”,“庸”在这里为雇佣之“佣”,庸客是有人身自由的农业无产者。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分封制走向瓦解
B.井田制遭到破坏C.国家政局动荡的现实 D.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庸客是自由无产者而非奴隶,受雇佣在主人家私有的土地上耕种,说明土地是私有而非国有,反映了井田制遭到破坏,B项正确。12.(2024·江西南昌三模)战国时期,江淮地区有长松、文梓、楩、楠、豫樟,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饶,还有珠玑、犀、玳瑁、果、布等,吸引全国各地商人前来贩运,“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反映江淮地区(
)A.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B.经济有了长足发展C.商贸专门市场形成 D.区域长途贩运兴盛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江淮地区物产丰饶,吸引全国各地商人前来贩运货物,可见此时江淮地区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侧重的是经济方面,并未涉及政治局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商贸专门市场,排除C项;区域长途贩运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13.(2024·甘肃兰州一模)战国时期,秦国推行军功食邑制,规定有军功者可根据爵位得到封户不等的封地,成为封君。此类封君不享有封地的所有权与治民权,仅享有封邑租税。这一制度(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加速了社会转型
C.维护了贵族特权 D.巩固了中央集权解析:军功食邑制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造就了一批新官僚和军功地主,这些都加速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型,B项正确,排除C项。军功食邑制的基本内容中没有改革赋税制度、鼓励发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增加了财政收入,排除A项;军功食邑制不是加强对地方管控的举措,不能得出巩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14.(2024·江苏扬州考前调研)儒学经典《春秋》对吴楚之君,只称“子”,齐晋只称“侯”,宋虽弱小,却称“公”。践土之盟,明明是晋文公把周天子叫来,《春秋》却说是“天王狩于河阳”。这表明当时儒家(
)A.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主张维护周代的礼乐秩序C.赞同宋国国君的治国理念 D.支持周天子参加诸侯会盟解析:
《春秋》对吴楚之君称“子”,齐晋称“侯”,宋称“公”,是源于周王室最初册封的爵位;用“天王狩于河阳”来为周天子掩饰其实力的下降,都折射出儒家对传统礼乐秩序的维护,B项正确,排除D项。孔子代表的是旧贵族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宋国治国理念,排除C项。15.(2024·河北石家庄三检)先秦时期,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可分为三类:礼、乐为一类,培养行为举止和道德情操;书、数为一类,注重获取知识并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射、御为一类,注重身体健康。据此可知,当时的教育(
)A.突出人际关系的和谐 B.关注人的全面发展C.肯定平民的主体地位 D.强调德育的先导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六艺”不但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操,还教给人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且还关注人们的身体健康,可见当时的教育是非常关注人的全面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如何与人相处,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平民,排除C项;材料对教育内容没有排出先后顺序,排除D项。16.(2024·山东5月模拟)有学者认为,孝德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和规范,产生于商代;西周宗法吸纳了孝,使孝德除了协调亲子关系外,还对维护宗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儒家对孝的改造,使孝的适用范围从家庭、家族扩大到社会。据此可知,孝德(
)A.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B.旨在维护君主权力C.成为宗法关系的核心 D.社会功能不断扩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孝德除了协调亲子关系外,还对维护宗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其适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体现了孝德社会功能不断扩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私有制发展,排除A项;孝德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秩序,而不是维护君主权力,排除B项;材料表明孝德对维护宗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未体现它成为宗法关系的核心,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4·福建漳州质量检测)(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材料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年代为战国早期的礼乐之器,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它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摘编自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简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曾侯乙编钟”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文物价值。答案:曾侯乙青铜编钟作为礼乐之器,蕴含着先秦时期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礼乐制度文明);见证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反映了战国时期就已形成相对全面的乐律体系;编钟的造型和雕饰展现了战国高超的装饰艺术;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编钟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成就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答出四点即可)解析:根据材料“是年代为战国早期的礼乐之器”及所学可得出,曾侯乙青铜编钟作为礼乐之器,蕴含着先秦时期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礼乐制度文明);根据材料“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及所学可得出,见证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反映了战国时期就已形成相对全面的乐律体系;根据材料“钟架为铜木结构……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可得出,编钟的造型和雕饰展现了战国高超的装饰艺术;根据材料“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及所学可得出,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阶层的审美文化,编钟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成就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18.(2024·内蒙古包头二模)(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计然,春秋末年倡导贸易理论的著名人物,他认为农业年成的好坏跟岁星运行一样有规律,每十二年中,六年是丰年、六年是荒年,其中一年是大饥荒。在经济理论上,计然认为,对天时变化的规律能够做出判断,就必须遵循。能够依据客观规律对商情做出判断,就该预作储备。他主张当某些物资货源充足而价格便宜时,预先大量储备,待市场上货源匮乏而价格上涨时抛售。他说“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这种“待乏”的贸易原则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有利的。他还相应制定了一套经商方法:储藏的货物须妥为保藏勿使损坏,叫做“务完物”;收购和出售商品必须掌握适当时机,不能错过机会;商品和资金都必须周转迅速,计然还主张各国设立官市干预经济。——摘编自杨宽《战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计然的主要思想。(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计然的思想。(6分)答案:农业年成好坏有规律;依据规律判断商情;货源充足时储备、匮乏时售出;商业要掌握时机,商品和资金要周转迅速;政府设立官市进行干预。答案:总结了商业规律和经商方法,有利于商业发展;制订商业政策,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但对农业年成和经济规律的认识也存在不科学之处。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他认为农业年成的好坏跟岁星运行一样有规律”可知,农业年成好坏有规律;根据材料“能够依据客观规律对商情做出判断,就该预作储备”可知,依据规律判断商情;根据材料“他主张当某些物资货源充足而价格便宜时,预先大量储备,待市场上货源匮乏而价格上涨时抛售”可知,货源充足时储备、匮乏时售出;根据材料“收购和出售商品必须掌握适当时机,不能错过机会;商品和资金都必须周转迅速”可知,商业要掌握时机,商品和资金要周转迅速;根据材料“主张各国设立官市干预经济”可知,政府设立官市进行干预。第(2)问,根据材料“他主张当某些物资货源充足而价格便宜时,预先大量储备,待市场上货源匮乏而价格上涨时抛售”“他还相应制定了一套经商方法”可从积极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他认为农业年成的好坏跟岁星运行一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版权购买合同:文学作品著作权购买及使用权
- 欠薪借款合同范例
- 04版影视剧本创作与拍摄合同
- 煤矿出售铲车合同模板
- 2024年度商业特许经营合同
- 2024年度承包合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承包合同
- 电厂煤渣采购合同模板
- 消防值守合同模板
- 2024年度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合同
- 煤炭平台合作合同模板
- 班组长安全培训资料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考任务2-国开(NMG)-参考资料
- Unit1 lesson 1 Me and my body说课稿2024-2025学年冀教版(2024)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
- 高校外籍学生意识形态适应方案
- 2024年地下水监测打井施工合同
- 绩效管理2022-2023-2学期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中秋节》完整教学课件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气中颗粒物的测定-称重法-编制说明
- MSA测量系统误差分析Minitab实例PPT幻灯片
- 快易收口网工艺原理
- 家政岗前培训PPT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