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_第1页
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_第2页
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_第3页
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_第4页
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

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篇一」

一、高考要求

①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②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

方法;

③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

反函数;

④理解分数指数幕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幕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

图像和性质;

⑤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⑥能够应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

数函数性质解决某些简单实际问题。

二、两点解读

重点:①求函数定义域;②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求函数表达式或函数值;④

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相结合的有关问题;⑤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⑥求

反函数;⑦利用原函数和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互换关系解题。

难点:①抽象函数性质的研究;②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三、课前训练

1.函数的定义域是(D)

(A)(B)(C)(D)

2.函数的反函数为(B)

(A)(B)

(C)(D)

3.设则。

4.设,函数是增函数,则不等式的解集为⑵3)

四、典型例题

例1设,则的定义域为

(A)(B)

(C)(D)

解:•.•在中,由,得,/.=

工在中。

故选B

例2已知是上的减函数,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A)(B)(C)(D)

解:♦.•是上的减函数,当时,,;又当时,,,,,且,解得,,综上,故选

C

例3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若,则

解:..•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

,,即的周期为4。

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篇二」

一、教材资料分析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资料,函数的表示法是“函数及其表示”这一节的主要

资料之一。学习函数的表示法,不仅仅是研究函数本身和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所

必须涉及的问题,也是加深对函数概念理解所必须的。同时,基于高中阶段所接触

的许多函数均可用几种不一样的方式表示,因而学习函数的表示也是领悟数学思想

方法(如数形结合、化归等)、学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表示方法的重要过程。

学生在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之前,比较习惯于用解析式表示函

数,但这是对函数很不全面的认识。在本节中,从引进函数概念开始,就比较注重

函数的不一样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函数的不一样表示法能丰富对

函数的认识,帮忙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异常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使函数在

数形结合上得到更充分的表现,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所

以,在研究函数时,应充分发挥图象直观的作用;在研究图象时要注意代数刻画,

以求思考和表述的精确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新课改的理念,我从知识、本事和

情感三个方面制订教学目标。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经过具体的实

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及其应用。

2、经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情境中能根据不一样的需要选择恰当的

方法表示函数,发展学生思维本事。

3、经过一些实际生活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表示的必要性;经过函数

的解析式与图象的结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初中已经接触过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高中阶

段重点是让学生在了解三种表示法各自优点的基础上,使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境的需

要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所以,教学中应当多给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在比较、

选择函数模型表示方式的过程中,加深对函数概念的整体理解,而不再误以为函数

都是能够写出解析式的。

(2)分段函数很多存在,但比较繁琐。一方面,要加强用分段函数模型刻画

实际问题的实践,另一方面,还能够经过动画模拟,让学生体验到,分段函数的问

题应当分段解决,然后再综合。这也为下一步研究分段函数的单调性等性质打下伏

笔。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一)、本节课的教法特点

根据教学资料,结合学生的具体情景,我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启发引导

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地动手、动脑,调动学生进

取性,充分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

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函数来处理信息的本事。

(二)、本节课预期效果

1、经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函数三种表示法的优、缺点。

创造问题情景这种情景的创设以具体事例出发,印象深刻。所以在引入时先从

函数的三要素入手,强调要素之一对应关系,然后给出三个具体实例:

(1)炮弹发射时,距离地面的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景;

(2)用图表的形式给出臭氧层空洞的面积与时间的关系;

(3)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情景。

指出每种对应分别以怎样的形式展现。引出函数的表示方法这一课题。因为我

们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会根据不一样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示方

法。会选择的前提是理解,这些完全靠学生的现实经验,让学生自我去发现各自的

优劣。这为第一道例题打下基础。

例1经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用三种不一样的表示方法来表示的同一个函数,进

一步理解函数概念。把问题交给学生,学生独立完成,并自我检查发现问题,加深

学生对三种表示法的深刻理解。学生思考函数表示法的规定。注意本例的设问,此

处“”有三种含义,它能够是解析表达式,能够是图象,也能够是对应值表。

由于这个函数的图象由一些离散的点组成,与以前学习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

数的图象是连续的曲线不一样。经过本例,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函数概念中的对

应关系、定义域、值域是一个整体、函数y=5x不一样于函数y=5x(xG(1,2,

3,4,5}),前者的图象是(连续的)直线,而后者是5个离散的点。由此认识

到:“函数图象既能够是连续的曲线,也能够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

并明确:如何确定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方法

2、让学生会根据不一样的实例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例2用表格法表示了函数。要“对这三位运动员的成绩做一个分析”不太方

便,所以需要改变函数表示的方法,选择图象法比较恰当。教学中,先不必直接把

图象法告诉学生,能够让学生说说自我是如何分析的,选择了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示

这三个函数、经过比较各种不一样的表示方法,达成共识:用图象法比较好。培养

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函数表示法的本事。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获得结论、比如总体水平(朱启南成绩好)、变化趋势

(刘天佑的成绩在逐步提高)、与运动员的平均分的比较,等等。培养学生的观察

本事、获取有用信息的本事。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图中的虚线不是函数图象的组成部

分,之所以用虚线连接散点,主要是为了区分这三个函数,直观感受三个函数的图

象具有整体性,也便于分析成绩情景,加以比较。

3、经过具体的实例,了解分段函数及其表示

生活中有很多能够用分段函数描述的实际问题,如出租车的计费、个人所得税

纳税税额等等。经过例3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分段函数及其表示。为了便于学生理

解,给出了实际情景的模拟。能够使函数在数与形两方面的结合得到更充分的表

现,使学生经过函数的学习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篇三」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

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

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

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

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

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

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

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

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

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

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

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

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

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

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

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

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

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1、基本情况:12班共x人,男生x人,女生x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

约x人,中上等生约x人,中等生约x人,中下生约x人,后进生约x人。14班

共x人,男生x人,女生x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x人,中上等生约x

人,中等生约人,中下生约x人,后进生约x人。

2、两个班均属普高班,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

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

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

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

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

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

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

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

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

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

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

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篇四」

一、学期教学总体目标

本学期主要完成必修四第三章,必修五全部,必修二的第三章全部,第四章的

4.1、4.2节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期末统考在上学期的基础

上有所进步,尤其抓好高线和中线的比例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及补充、增删、改进、重组内容的处理意见

本学期内容较多,教学时间紧张。三角恒等变换、解斜三角形属于基础部分,

重在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数列较为抽象,技巧性较强,学习难度较大。不等式要求

有所降低,抓好不等式解法和均值不等式的应用是重点。直线、线性规划、圆都是

基础内容,知识点较多,要加强内容的推进,留足期末复习时间。

线性规划放在期末前后讲解。

补充内容:

1、三角恒等变换中的升、降次公式;

2、乘法公式;

3、解斜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方程思想);

4、数列中求通项,求前几项和的常用方法;

5、数列中的递推关系的处理的常见方法;

6、倒序求和、乘比错位相减法;

7、不等式中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范围问题)、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问题和解二次方程的方法;

8、直线中的直线与方程;

9、圆的有关平面几何性质。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高一上期的学习体会,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目的

正确。但部分学生上期听讲不认真,思维、动手能力较差,基础也较差。所以老师

要注意适时适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学习方法。基本题型的过关训练要落到

平时,不定期的小测验,筛选抓好学困生。

四、学期教学进度及周课时进度安排

第一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第二周:三角恒等变换、解斜三角形;

第三周:解斜三角形,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

第四周:等差数列;

第五周: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第六周: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七周:数列的综合应用,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第八周: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

第九周:根的分布,基本不等式的解法;

第十周:基本不等式及最值,不等式的应用;

第十一周:不等式的综合运用,半期考试;

第十二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方程;

第十三周:直线方程;

第十四周:直线方程、直线的交点坐标和距离公式;

第十五周: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第十六周:圆的综合问题,空间直角坐标系;

第十七周:开始期末复习。

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篇五」

一、学生情况简析

一小部学生基础一般,大部份学生基础差,学生主动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必

须注

意调动各层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材总体分析

必修1:

第一章:1.1集合;1.2函数及其表示;1.3函数的基本性质;集合与函数概

念的小结。

第二章:2.1指数函数;2.2对数函数;2.3幕函数;基本初等函数(i)的

小结。

第三章:3.1函数与方程;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函数的应用的小结。

必修2:

第一章: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3空

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空间几何体的小结。

第二章: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

定定理及其性质;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点、线、平面之间的位置

关系。

第三章: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3.2直线的方程;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

距离公式;直线与方程的小结。

第四章:4.1圆与方程;4.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空间直角坐标系;圆

与方程的小结。

三、目标要求

1、掌握各章的有关基础知识,比如公式、定理等等;

2、在掌握基础知识上,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的运用。

四、方法与措施

教学方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讲授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法;师生共同讨

论法。

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引导学生分

析、解决问题。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

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篇六」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将完成数学必修1和数学必修4(人教A版)两本教材的的学习,教学

辅助材料有《同步金太阳导学》。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认真深入地学习《新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目标,

把准教学标高。注意到新教材的特点亲和力问题性思想性联系性,注意对基本概念

的理解、基本规律的掌握、基本方法的应用上多下功夫,转变教学观念,螺旋上升

地安排核心数学概念和重要数学思想,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概括。在课堂教

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注重师生互动,对基本的知识点要落实到位,新教材对教学中

有疑问的地方要在备课组中多加讨论和研究,特别是有关概念课的教学,一定要讲

清概念的发生、发展、内涵、外延,不要模棱两可。

1、处理好初高中衔接问题。初中内容的不适当删减、降低要求,导致学生双

基无法达到高中教学要求;高中不顾学生的基础,任意拔高教学要求,繁琐的、高

难度的运算充斥课堂。对初中没学而高中又要求掌握的内容。

2、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教学。不搞一步到位删减的内容不要随意

补充;不要擅自调整内容顺序;教辅材料不能作为教学的依据;把更多的注意力放

在核心概念、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上;追求通性通法,不追求特技。

3、适当使用信息技术。新课程主张多媒体教学。在教材中很容易发现新课改

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并在配备的光盘中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课件,有利

于学生更全面的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但我还是认为,多媒体

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选不选用多媒体要看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有些

直观的内容用多媒体还是不错的,但有的内容诸如让学生思考体会的问题不是很适

合多媒体教学的。根据学习内容需要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使用科学型计算

器;提倡适当使用各种数学软件。

4、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认真讨论本周的教

学得失,研究下周所教内容的重难点,安排周练的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

性地组编训练题,做到每周一次综合训练(同步或滚雪球式的保温训练),一次微

型补差训练,要搞好单元过关训练。选题要注意基础,强化通法,针对性强,避免

对资料上的训练题全套照搬使用。要重视对数学尖子生的培养,力争在数学竞赛中

取得好成绩。

5、在重视智力因素的同时必须关注非智力因素。应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在学生

全面发展和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切实培养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篇七」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高一数学下册,包括第四章《三角函数》和第五章

《平面向量》。按照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第四章教学需要36个课时(不包含考

试与测验的时间);第五章的教学需要22个课时,共计需要58个课时。本学期有

两次月考和五一长假,实际授课时间为18周,按每周6课时计算,数学课时达到

110课时左右,时间相当充足。这为我们数学组全面贯彻“低切入、慢节奏”的教

学方针提供了保障,也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又一次极好的机会。

二、教学计划:

本学期的期中考试(预计在4月14号至4月17号进行)涵盖的内容为第四章

的前9节,由于课时量充足,第10节”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第H节“已

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将在上半学期讲授,这样下半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为30个课

时。

我们备课组经过认真的思索、充分的讨论,将期中考试前的教学进度安排如

下:

(一单元)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1角的概念的推广3课时

§4.2弧度制3课时

§4.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4课时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4课时

§4.5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4课时

复习课(习题课)4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二单元)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4.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7课时

习题课3课时

§4.7两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4课时

习题课2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三单元)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4.8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5课时

习题课2课时

§4.9函数的图象4课时总计授课53课时,余下课时可安排期中复习。

期中考试后的授课计划:

§4.10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课时

§4.11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4课时

习题课2课时

第四章复习4课时

第五章

(一单元)向量及其运算

§5.1向量1课时

§5.2向量的加减法2课时

§5.3实数与向量的积3课时

§5.4平面向量的坐标计算3课时

§5.5线段的定比分点2课时

§5.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3课时

§5.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2课时

§5.8平移2课时

习题课3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随堂)2课时

§5.9正弦、余弦定理5课时

§5.10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2课时

实习与研究性课题4课时

习题课3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

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篇八」

高一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一、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

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

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所学知识浮于表面,不愿意深究。因此在以后的教学

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同时,由于高

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

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

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二、教法分析:

1、在三五五教学模式下,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

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

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

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

趣的目的。

3、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

生的学习方式。

4、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

逻辑思维的习惯。

三、具体教学要求:

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

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

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

思考过程、特点;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一一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

程、特点。

3、(理)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

题。

4、理解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会进行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5、(理)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类乘法计数原理;会用分类加法计数原

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

能利用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用计数

原理证明二项式定理,会用二项式定理解决与二项展开式有关的简单问题。

6、(理)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了解分布列

对于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理解超几何分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

用;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

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

方差的.概念,能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利用实际问题的直方图,了解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7、了解下列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

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了解假设检

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了解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

用;了解回归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

8、了解程序框图;了解工序流程图(即统筹图);能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

程图,了解流程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了解结构图;会运用结构图梳理已学

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

四、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

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

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

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

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

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篇九」

一、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整体水平一般,成绩以中等为主,中上不多,后进生也有一些。几个班

中,从上课一周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爱问问题的同学比较多,但

由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上课效率不是很高。

二、教材简析

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教材在坚持我

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

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

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必修1有三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

数的应用);必修2有四章(空间几何体;点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

圆与方程)。

三、教学任务

本期授课内容为必修I和必修2,必修1在期中考试前完成(约在n月5日

前完成);必修2在期末考试前完成(约在12月31日前完成)。

四、教学质量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

本质,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

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

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

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促进目标达成的重点工作及措施

重点工作:

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内

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

展。

分层推进措施

1、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兴

趣,树立勇于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信心。

2、合理引入课题,由数学活动、故事、提问、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

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

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

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

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引入、探究、例析、反馈),针对不同的教材

内容选择不同教法,提倡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主动学习知识。

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篇十」

一、指导思想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

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

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

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

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

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

二、学情分析及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

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

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高考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

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

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

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

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三、具体措施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

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

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

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

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

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

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

导。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

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一数学的教学计划「篇十一」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解析几何介绍,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本课是解析几何第一课时。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解析几何的

基本思想和方法都应当得到适当的体现,因此教

学内容不仅有倾斜角、斜率的概念,还应当包含坐标法、数形结合思想、解析

几何发展史等。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都描述了直线的倾斜程度,倾斜角用几何位置关系刻画,

斜率从数量关系刻画,二者的联系桥梁是正切函数

值,并且可以用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表示。建立斜率公式的过程,体现了坐标

法的基本思想:把几何问题代数化,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

本课涉及两个概念倾斜角和斜率。倾斜角是几何概念,它主要起过渡作用,是

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研究斜率、直线的平行。

垂直的解析表示等问题时都要用这个概念;斜率概念,不仅其建立过程很好地

体现了解析法,而且它在建立直线方程、通过直线方程研究几何问题时也起核心作

用,这是因为在直角坐标系下,确定直线的条件最本质条件是直线上的一个点及其

斜率,其他形式都可以化归到这两个条件上来。

综上,从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坐标法的基本思想考虑,斜率概念是本课时的核

心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使学生经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过程,初步了解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方

法,体会坐标法;理解斜率的定义,掌握过两点的

直线的斜率公式。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理解倾斜角的概念,体会在直角坐标系下,以坐标轴为参照系,用统一的标

准刻画几何元素的思想方法。2.理解斜率的定义和斜率公式,经历几何问题代数

化的过程,了解解析法的基本步骤,感受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3.通过解析几何

发展史的简单介绍,渗透数学文化教育。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平面几何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是没有参照系的,如何使学生在这一知识的基

础上,顺利、自然地过渡到直角坐标系下用一个

点和倾斜角确定一条直线,是比较困难的。事实上,已知直线的倾斜角就相当

于已知直线的方向,因此已知两个点可以确定直线的方向,这与一个点和直线的方

向确定一条直线是一致的。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建立这种联系。

由于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三角函数,所以要求学生利用补充的公式对倾斜角和

斜率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猜想出一般的结论,是比

较困难的。

函数是以图助数,利用图形使代数问题直观化,解析几何则是以数助形,用坐

标法研究几何问题。它们都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但角度不同。学生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这里研究的是直线的方

程,学生容易将二者混淆,误认为方程就是一次函数。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澄清二

者的不同。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直角坐标系下刻画直线的几何要素的认识倾斜角概念的形成;用坐标刻画倾斜

角的方法斜率概念本质的认识。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可以借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坐标系下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倾斜角的变化与斜

率变化之间的关系等。借助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研

究方法和计算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言

在平面几何里,我们直接依据图形中点、线、面的关系,研究图形的性质。现

在我们采用另一种研究方法:坐标法。坐标法是在

坐标系的基础上,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

质的一种方法。

本章首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给直线插上方程的翅膀,通过直线方程研究直

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以及两条直线

的交点坐标,点到直线的距离等。

解析几何是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和费马共同创立的。解析几何的创立是

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数学从此由常

量数学进入变量数学时期。解析几何由此成为近代数学的基础之一。

本课时我们将研究最基础的知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并在其学习过程中体会

和感受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想。(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学习的新内

容的特点及意义。)(二)倾斜角概念的形成

问题1平面几何中,确定直线的条件是什么?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

线1,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确定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相关知

识,寻找本课时学习内容的固着点、生长点。)预设的回答: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启发引导: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能否利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在学生一定时间

的思考后提出

问题2在直角坐标系内任给一个点,过这个点的直线有无数条。再给一个什么

条件就可以唯一确定一条直线呢?请动手操作一下。预设的回答:可能会有与x轴

的交角与y轴的交角等。

启发性讲解:(借助于信息技术演示)可以发现,过一个点的直线有无数条,再

借助坐标轴,给定直线与坐标轴的交角,那么直

线就唯一确定了。一般的,我们以水平线x轴为基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表示

物体倾斜程度的习惯。因此我们约定图1中的角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把它叫做直

线的倾斜角。

由教师给出直线的倾斜角的定义,指出倾斜角的意义:

当直线1与x轴相交时,我们取x轴作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1向上方向之

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1的倾斜角

(angleofinclination).图2中直线1的倾斜角为锐角,直线1的倾斜角为

钝角。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这个定义可否这样给出:当直线1与x轴相交时,我们取x轴作为基准,x

轴正向与直线1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最小正(这三个字是否添加要看必修教材教学

的顺序,如果是12345的顺序,就不需要添加正字,如果是14523的顺序,则需要

添加)角叫做直线1的倾斜角(angleofinclination).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

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因此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0。180。.(这

样做的'原因是,定义简洁,自明,惟一,可以根据定义进行判断,而不需要

用图形对定义进行补充说明。)追问:由定义,倾斜角的范围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定义的形成过程中主要上针对个别条直线,研究的重点是定义

的形成,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所有直线与其

倾斜角的关系,将定义具体化,全面化,同时得到倾斜角的意义。)

预设的答案: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0。180。。

倾斜角的意义:平面内每一条直线都有一个确定的倾斜角,且倾斜程度相同的

直线,其倾斜角相等;倾斜程度不同的直线,其倾

斜角步等。因此,直线的倾斜角表示平面内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

(三)斜率概念的形成

问题3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上坡下坡之类的问题,你知道哪些表示倾斜

程度的量吗?这些量与倾斜角有关系吗?(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并引导

学生建立坡度与倾斜角的关系。)

(活动方式:先由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做答,教师收集整理,挑选其中合理的

成份。之后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这

个量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

预设的复习答案:可以用坡度表示斜坡的倾斜程度,如图3,有坡度(比)=。

(此处可举具体的数字进行解释或复习)

坡度与倾斜角的关系预设的答案:如图3所示是斜坡的主视图,可见,斜坡可

以抽象为一条直线,它关于水平面的倾斜角记为。

那么这里的坡度(比)实际就是倾斜角的正切值。

小结讲授:把一条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slope)。斜率

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

问题4如图2,直线1的倾斜角=45o,直线1的倾斜角=135o,写出两条直

线的斜率。再选取一些数据如倾斜角为:30oo

150o,60o,120。等,计算相应直线的斜率。并分析直线的倾斜角不同

时,直线的斜率取值是否也不同,在此基础上总结斜率的意义。

(提示:当为锐角时,tan(1800-)=-tano)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的分析,利用提示中的知识,

结合初中学过的正切值,了解斜率取值的特点。

渗透分类讨论点思想总结出斜率的意义。此处也可以多增加一些角,用计算器

计算)

(活动方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方法上予以指导分类讨论法,并类比倾

斜角的意义思考概括。)计算过程:表1:倾斜角30o45o60o135o120o

150o斜率

预设的答案:倾斜角是90。的直线没有斜率;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都有斜

率;倾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