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报告_第1页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报告_第2页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报告_第3页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报告_第4页
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机制研究报告课题组长:雷家骕TOC\o"1-4"\h\z1.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的典型模式 21.1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21.1.1农业科技实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31.1.2教学体制改革收效显著 31.1.3产学研结合紧密 31.1.4科技示范推广成效明显 41.2示范区研究开发的典型模式:无公害农药服务中心 41.2.1积极的对外合作和主动的成果转化 51.2.2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方式 61.2.3以人为本的创新激励机制 71.3示范区科技成果商业化的典型模式 81.3.1技术入股模式 81.3.2买断经营模式 91.3.3分工合作模式 91.4示范区创新扩散的典型模式:乾兴模式 101.4.1乾兴模式的基本构架 101.4.2乾兴模式的定位与职能 101.4.3乾兴模式的运行机制 111.5示范区创新示范的典型模式 121.5.1专业展会模式 121.5.2示范基地模式 131.5.2农民培训模式 142.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机制 142.1杨凌示范区的科技创新的系统构架 142.1.1示范区科技创新系统的总体构架 142.1.2示范区科技创新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152.1.3示范区科技创新系统各子系统的内部结构 162.2杨凌示范区创新系统相关主体的创新行为 172.2.1大学 172.2.2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202.2.3创业服务中心 232.2.4中介企业 282.2.5示范区政府 302.3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312.3.1研究开发系统的运行机制 312.3.2商业化系统的运行机制 322.3.3创新扩散-创新示范系统的运行机制 333.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的问题与改善思路 343.1示范区研究开发的问题与改善 343.1.1当前示范区研究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343.1.2示范区研究开发的改善思路 373.2示范区科技成果商业化的问题与改善 393.2.1区内科技成果商业化遇到的主要问题 393.2.2示范区成果商业化的改善思路 403.3示范区创新扩散的问题与改善 423.3.1区内创新扩散存在的主要问题 423.3.2示范区创新扩散的改善思路 453.4合理把握“示范-发展”的关系 463.4.1示范区的示范和发展 463.4.2创新示范与创新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483.4.3示范区怎样靠“创新示范-创新发展”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481.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的典型模式1.1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纵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正在飞速地改变着经济,改变着社会,改变我们地生活,改变着各个地区力量的消长。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江泽民同志精辟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激烈的科技竞争面前,只有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才能不断前进。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纵观几年来示范区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成就:1.1.1农业科技实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组建了18个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和学科优势的研究中心,使杨凌示范区的科技实力显著增强。示范区内的两所高校――杨凌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上百项,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和各种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张涌教授成功培育出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标志着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窦忠英教授从人胚胎干细胞分化诱导得到心脏跳动样细胞团,这是我国科学家在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领域取得的唯一此类细胞团,标志着干细胞研究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张改生教授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西杂一号",现已顺利通过省级审定,这是我国黄淮冬麦区育成的第一个杂交小麦新品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赵渝副教授选育的"武农"系列小麦新品种,被农业部确定为黄淮麦区示范推广品种;董振生研究员选育的"双低(低芥酸、低硫甙)"丰产油菜新品种"陕油8号",已通过国家审定,其突出的丰产和优质性能表现,有望成为替代目前在黄淮海地区种植面积居第一的"秦油2号",又一换代品种。1.1.2教学体制改革收效显著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地处杨凌的原农业部西北农业大学、国家林业局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西北植物研究所、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等七个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由原陕西省农业学校、陕西省水利学校、陕西省林业学校合并组建成立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这是教育科技体制统筹改革的重大试验。经过六年多的实践探索,已初步构建出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格局。新体制和机制引发的活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跨越式发展。1.1.3产学研结合紧密教学体制改革,既使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有了较为雄厚的资金支持,也促进了科研方向的调整和科教人员观念的转变,一大批科教人员,走出校门,积极创办或领办科技型企业,推动了技术与资本的结合。例如,张涌教授创办的以发展的良种肉奶牛羊胚胎生物工程产业为主导的杨凌科元生物有限公司,市场已经覆盖了陕西、新疆、内蒙、河北、山东等十多个省区;李华教授创办的以从事酿酒葡萄繁育、研制开发和葡萄酒生产销售为主导的杨凌李华葡萄酒公司投资1.31亿元,正在进行后期建设。目前,在示范区已建成或即将建成的项目中,有46项源自杨凌的科技成果,有两家企业已形成近亿元的销售额。1.1.4科技示范推广成效明显示范区在区内外示范推广过程中,积极探索科技示范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推广了大量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起到了辐射源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区内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可供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如金坤模式、乾兴模式、基地模式、展会模式等。在加快区内农业发展的同时,示范区还采取"公司+科教人员+基地"的形式,扩大向区外示范和辐射。由杨凌的入区企业充当龙头,有关科教专家参与,在全国建立了一批企业化运作的试验、示范基地。杨凌中富生物工程公司在江苏淮阴、宁夏银川、甘肃白银、山东青岛、内蒙古临河和北京等地建立10万亩基地;杨凌金坤、科元等公司建立了杨凌的种畜扩繁,商州、洛南的种羊养殖,渭南的种牛养殖,三原的肉牛出港、奶牛养殖和陕南的饲草种植等基地,有的还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点"。同时,示范区还在陕西省内6个地市建立了13个试验与示范基地,两所大学在西北地区建立了区域综合治理、旱作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五类试验示范和推广基地44个,有400多名科技人员长期从事科技成果推广工作,达到了"出样板、出效益、出成果"的良好效果,对地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推动作用。1.2示范区研究开发的典型模式:无公害农药服务中心杨凌示范区内的技术创新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发力量作为科技支撑的研究开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服务中心的研究开发模式就是示范区最为典型的研发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依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由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张兴教授组建的一个专门从事新型农药及农药无公害化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开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型科研实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由于近年来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中心”得到了国家和省部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中心”为平台又建成了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农药分部、农业部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技术创新中心、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无公害农药专业孵化器等,使“中心”在实验条件、仪器设备及人才引进等方面具备了更强劲的发展潜力。“中心”以“无公害农药及农药无公害化”理念指导科学研究。在新农药研究开发中,力求农药原料天然化;研究农药制剂加工技术,使高毒农药低毒化、低毒农药微毒化;研究施药新技术,达到农药使用无公害化;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生物农药,使整个生产工艺现代化。近十年来,“中心”先后承担并开展了国家攻关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创新基金、西部专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863”、“948”项目、教育部、农业部、陕西省科技厅、杨凌农科基金、对外协作课题、“中心”自上及开放课题等90余项科学研究工作,其中15项通过省级成果鉴定,6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项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9项,其中16项已获取专利授权;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15篇被“SCI”收录,多篇获“优秀论文奖”。中心的发展壮大是以不断的研究开发新成果最为根本途径的,其研究开发的模式具体包括了三个方面:1.2.1积极的对外合作和主动的成果转化一是积极利用成熟技术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这种方式不但提供了科研经费,而且还利用协作单位的设备条件进行自己的课题研究。1995~1998年与龙灯国际贸易公司合作,解决了“楝素杀虫剂增效”问题;1998~1999年解决了协作单位陕西省秦丰种衣剂有限公司的“种衣剂配方筛选”及“种衣剂样品的毒力测定”难题。1999~2001年与陕西省石化院农药厂、四川会理县等单位协作,帮助测定农药、烟草样品毒力等。中心除为协作单位解决技术疑难、帮助研究开发新产品外,还协助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办理国家农药生产定点厂有关手续。1999年以中心技术产品帮助延安市宝塔区新华总公司、陕西省秦丰种衣剂有限公司办理了国家农药定点核准;1998年10月与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公司合作成立了“杨凌农药化工有限公司”;1999年3月,以“中心”研制的“自流式树木注干液剂系列产品”为该公司办理了国家农药定点核准。同时还对西安植丰农药厂、杨凌大地化工有限公司、杨凌家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生产的农药产品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及最佳配比筛选等,不仅使中心的科研人员及科研产品有了用武之地,而且使这些单位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二是充分发挥中心中试基地的桥梁作用。中试基地的作用是对科研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进行放大试验。中心的科研新产品通过中试确定工艺路线、完善设备选型及相关的技术参数、合理科学的实用技术等,使其达到工业化生产条件。2001年中试基地迁出后,建有乳油、液剂、颗粒剂等小型中试生产线。因此,中心的新产品转化时,已经为转让单位建造自己的农药生产线做出了模式。中试基地是中心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不仅在产品是产、试销中能为中心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三是利用专利技术及成熟产品寻求合作伙伴。“中心”自成立至今,几乎每年都要申报一批专利技术。截止2004年7月,已申专利40项,获得专利授权16项;开发出农药、肥料新产品30余个。1999年以后,中心的科研产品转让力度加大,每年都有合作伙伴签约。仅1999年中心就与15家合作单位签订了技术转让或合作合同、协议。“中心”开发的新农药产品绝大多数已转让给生产厂家投产。1.2.2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方式中心认识到,管理是我国高科技企业最致命的问题。管理是生产的第四要素。生产力要素只有通过管理才能转化为效益,劳动力生活参要素也只有通过组织、调动才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能动性,资本要素同样只能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获得预期的回报。管理失控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基于上述思想,“中心”实行规范化管理。首先,是进行三级合同制管理。“中心”实行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中心下设机构及部门的负责人由“中心”主任任命。三级合同制的基本内容是:中心主任与副主任、办公室主任、科研部部长每年签订一次工作合同,按年度对其进行工作考核;科研部部长、办公室主任与各实验室主任每年度也签订一次工作合同,按年度归期工作进行考核;各实验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对其成员按月进行工作考核,并进行奖惩。其次,是实验室规范化管理。“中心”是专门从事无公害农药研究和开发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性科研平台。“中心”的科学研究工作大部分是在实验室进行的,“中心”人取得重大成就多是在实验室的科学实验中获得突破的,因此,实验室管理尤为重要。为了搞好加强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在“中心”成立初期就出台了“实验室规则”、“实验室安全操作条例”、“实验室灭火常识”等条文,并收入在1995年9月24日印发的《规章制度汇编》中。同时,出台了一些针对性强的管理办法,具体包括:①建立个实验室经费本,由“中心”主任拔出前期运转经费1000元,作为实验室的常规运转经费。领取物料,须用经费本及领料单,并在经费本中下帐。②落实责任。在各实验室原有主任的基础上,给各试验室配备了副主任,协助主任管理好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和具体事务。③由各实验室写出管理细则、工作设想及安排、仪器设备的补充计划。④实验室人员从2000年11月开始由实验室主任对其工作进行考核,兑现奖金。1.2.3以人为本的创新激励机制中心的定位是:“以科研人员为主导,以研究生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科学研究上,突出“新、奇、特、优”;研究生结合学位论文以基础研究为主,科研人员以产品研制开发为主;人员使用上以专职科研人员为主,兼职科研人员为辅。几年来,“中心”聘用了一批兼职科研人员以充实科研队伍,招收研究生数量快速增加,研发队伍不断扩大。同时,加强中心的人性化氛围。例如指派专人记录了“中心”每个人的生日,并在生日这天以示祝贺。“中心”还关心每位职工的工作、生活和疾苦,年终给家属发慰问信,对他们对家人在“中心”工作做出的牺牲和支持表示衷心谢意。三八节还对男同志家属发放慰问信及慰问品,年终和重大节日“中心”领导采取各种形式慰问大家,对有病同志多次进行探望,解决治病遇到的困难。2002年9月,为了每位职工的健康,“中心”特地从周至县卫生防疫站请来大夫,为每位成员注射了防止流行性出血热病疫苗。一系列送温暖服务,换来了大家对“中心”这个大家庭的热爱及对“中心”事业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节假日和双修日,常有人加班加点,以实际行动创造着“中心”美好的明天。1.3示范区科技成果商业化的典型模式要保持杨凌示范区能够源源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最困难的环节是技术成果与市场的对接,即技术成果如何顺利地商业化。杨凌示范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形成了三种最为典型的商业化模式,即技术入股模式、买断经营模式和分工合作模式:1.3.1技术入股模式技术成果商业化最为普遍的模式是技术入股模式。该模式责、权、利明确,产权清晰,投入与回报挂钩,多投多得。如上世纪90年代,由农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油菜杂交种“甘杂1号”、“陕优6号”相继通过审定。研究所合并后,其知识产权归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农林科技大学以无形资产形式将这两个品种分别以30万股、304万股进入杨凌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签订了“关于股份界定及无形资产进入杨凌高科股份公司的协议书”。协议书约定,这两个品种及其亲本材料、制种技术必须完整无缺的进入杨凌高科,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和使用以上两个品种。大学以及农学院和经作所均无权开发、经营这两个品种,也不参与产品销售的任何环节。投产后,高科公司将以按股分红的形式在研究所和高科公司之间进行利益分配。该模式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对技术入股方缺乏相应的制度保护。在上述技术入股案例中就明显的体现出这一问题。在品种进入高科公司三年后,一直没有分配红利。据不无完全了解,“甘杂1号”和“陕油6号”目前是该公司的主营业务,目前这两个品种是杨凌高科得以生存和维持发展的生命线。据该公司管理层透露,2004年仅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其中当初以30万股进入公司的“甘杂1号”,今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万元。作为品种选育单位以及专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严重挫伤了科研单位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1.3.2买断经营模式技术成果商业化另一个较为普遍的模式是买断经营模式。此方式目前在种子行业广泛应用。就是企业把自己认为有开发前景的新品种的生产权和经营权一次性买断,独自生产,独家经营。育种单位根据自己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推广区域,将品种以一定的价格转让出去。在转让上可以采用只转让一个单位,也可以同时转让几个不同区域的单位。这几个单位应该严格按游戏规则行事,在自己的地盘营销种子,互不干涉。据油菜界同行交流的信息透露,国审品种和省审品种的价格差距较大。前者大约在300-600万元之间,后者约在200-400万元之间。如中国油料研究所将自己选育的“中油杂2号”的经销权以400万元卖给湖北省种子公司。1.3.3分工合作模式分工合作模式是杨凌示范区成果转化较为新颖的一种模式。此种方式是科研单位和涉农企业既紧密合作,又有明确分工的一种方式,即:科研单位负责生产,公司负责营销,各管一段。以农学院经作所和四川德农正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就“陕油8号”的合作为例,双方签订协议:农学院授权德农公司为该品种唯一总经销单位。授权该公司宣传、包装、维权打假等。同时委托有生产能力的单位为德农公司生产合格的种子,并提供种子生产许可证、检疫证等合法手续。德农公司用现金收购所产的全部种子,并在种子收购季节到来之前予付收购资金,货发完结算,银货二迄。种子价格随行就市,一年一议。生产规模由德农公司决定,于每年播种前以书面形式下达种植计划。包括面积和总产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科研单位的对外合作,主要表现为:①双方的责任明确。育种单位只负责产前的工作,包括选择制种区域、落实面积、技术把关、保证纯度、收购种子,这也是科研单位的业务强项。②风险分配合理。如果出现种子质量问题,由科研单位及其委托的生产单位共同负责,与营销企业无关;如果生产的种子卖不出去,则由营销企业自己承担市场风险;如果遇到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双方均不承担责任。③交易方式合理。企业在种子收购前已先付款,既保证种子收购工作的正常进行,又避免给农民打白条,待种子收完,钱也到手。最后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科研单位一般比较守信,在合作中,往往由于市场发生变化,企业不能很好地信守诺言,此时就可以采用不给钱不发货,或者给多少钱发多少货的办法,减少自身的风险。1.4示范区创新扩散的典型模式:乾兴模式杨凌技术创新扩散最为典型、影响力最大的方式是“乾兴模式”。乾兴模式来源于陕西杨凌乾兴农林新科技有限公司。 1.4.1乾兴模式的基本构架所谓“乾兴模式”,简单的基本构架为:动态专家+公司+客户,即“公司搭台,专家唱戏,客户买票”。动态专家是指乾兴公司与聘请的42名专家顾问之间是一种市场化的“合同关系”,不是“终身制”,他们只是公司优先考虑使用的专家。在实际当中并不以这些专家为限,可以根据需要不断重组。重组专家的顺序是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首选这42名专家顾问,其次是杨凌的其他专家,再其次面向全国择优组合,甚至可聘请国外专家。公司的角色是充当农业专家与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的桥梁。客户是指公司咨询服务的对象,包括农民、农户、企业、乡村组织和政府。在“乾兴模式”中,专家技术成果的价值由市场决定,技术咨询的收费标准由市场决定,不同专家的咨询价格也由市场决定。公司与专家之间也完全是一种市场化关系,除参与公司初创的四位“元老级”专家享受“终身专家”待遇外,其余专家都是“泥饭碗”,有付出才有报酬,付出多少得到多少,付出什么质量的劳动,就得到什么标准的报酬。公司与客户之间更是一种完全的“市场交换”关系。客户需要公司的技术服务,必须按市场价格购买;公司收了客户的钱,就必须提供使客户满意的服务。 1.4.2乾兴模式的定位与职能“乾兴模式”的定位是主要以杨凌一流的农业技术专家和农业经济专家为依托,面对广大农户、涉农企业、乡村组织和地方政府,以产前、产中农业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和农民培训为主业,并对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延伸”服务,为专家的技术和农民需求的交换建立“市场”,为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平台。“乾兴模式”的基本职能有四个方面:一是为客户提供有偿咨询服务;二是为客户提供优良品种及相应的技术服务;三是提供农业项目规划和产品市场营销服务;四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1.4.3乾兴模式的运行机制乾兴公司的运作机制是:公司负责承揽业务并与客户商谈服务费标准。业务承揽到以后,根据业务设计专业,聘请相关专家为客户服务。如果一项业务设计多种学科,多名专家,则由公司指派一名权威专家为组长,负责组织专家小组为客户服务。服务结束后由公司付给专家报酬。公司承揽业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以公司网站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广告推介,客户来人来电要求公司提供某种服务;二是公司发现某些客户可能有咨询服务的需求,主动上门承揽业务;三是客户找到某个专家,专家把客户介绍到公司。公司服务收费标准由首席专家、专家组提出初步方案,由总经理最终确定。一般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均明码标价,在公司网站上公布。具体执行过程中公司代表按照公司授权的价格浮动范围与客户商定。公司与专家之间的业务收入分配比例经过公司与首席专家、专家组充分讨论,最后由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决定。为了重分体现对专家治理劳动成果的尊重,业务收入(税后)公司与专家5:5分成。这样,专家在接受公司任务之前就能按比例推算出自己报酬的多少,以此决定是否接受任务。客观地看,“乾兴模式”的极大成功,与乾兴模式本身的运作特点紧密相关:(1)市场运作机制。“乾兴模式”的最根本特点是市场至上。“乾兴模式”诞生的原动力来自市场,定位来自市场,发展空间在市场,利润增长点也在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乾兴模式”。在传统体制下,专家的“价值”是由其发表论文的多少、成果评奖的等级和职称的高低决定。在“乾兴模式”中,一切都简单化了,市场成了唯一的尺度。专家技术成果的价值、技术咨询的收费标准、不同专家的咨询价格都由市场决定。公司与专家之间是一种市场化的“双向自由选择”关系,公司可以炒专家,专家也可以炒公司;公司与客户之间则是“你卖我买”的平等的市场交换关系。公司与专家、客户之间完全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关系。(2)给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搭桥梁,将科技人员与农户相联系。乾兴公司的决策者认为,专家是公司的“第一资本”,农户是公司的“上帝”和“衣食父母”。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专家出差一律享受机票或软卧待遇,每位专家生日都会收到公司的“生日礼品”。每年春节和中秋节,公司都举行团拜会或聚会,邀请专家作为嘉宾参加,给专家以充分的“人格尊重”,由此在市场化关系的基础上自然形成了相互理解体谅、主动配合支持的“合作关系”;他们主动为“上帝”着想,把自己放在“农民”的位置思考公司的经营方略,在弄清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服务的前提下,重点搞清农民在现有的收入水平上,扣除必要的生活消费支出和生产支出外,还有多少“剩余”可以用来购买技术服务,根据农民的需要和支付能力来设计“产品”,制定价格,革新推广技术手段。为此,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做产业结构调整的好参谋,当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向导”。(3)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乾兴公司建立的“远程农业专家可视系统”,大大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成本,解决农民由于受收入水平低的制约买不起技术的问题。同时,相隔千里如同面授,解决了由于空间距离、推广手段制约,有效满足了农民经常性的技术需求。乾兴模式根据广大客户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设计”了能够满足各个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的技术服务“产品”供用户选择。公司所聘的42位顾问涉及农业方面的20多个专业,加上顾问以外的专家库,几乎覆盖了农业科技的所有方面,使乾兴公司成为一家名符其实的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综合医院”。杨凌的“乾兴模式”不仅必须在杨凌示范区内需要推广,更值得全国的相关组织对乾兴模式进行研究、学习和借鉴。1.5示范区创新示范的典型模式在多年的示范推广实践中,杨凌示范区形成了三个典型的示范推广模式,即专业展会模式、中试基地模式和农民培训模式。 1.5.1专业展会模式杨凌示范区举办各种农业专业展会,展会的交流、交易、咨询,使科技示范辐射效应日益显著,形成了科技示范区展会模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从1994年,国家科技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在杨凌农科城共同发起主办首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和北京科技周、上海工博会、深圳高交会一起,被有关部委确定为重点支持的国家级四大科技展会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农高会已经成为以农业高校技术为龙头的农业综合要素大市场,通过农高会,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得以转化,大量实用技术得到推广,科技、人才、资金、物资等多方面信息被扩散和辐射,从而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科教兴农和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成功举办农高会的基础上,示范区还根据杨凌的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以及西部农业的发展方向,举办了苗木花卉博览会、畜牧博览会、节水设备博览会、奶产品加工博览会等专业性博览会。通过农高会和各种专业博览会,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得到转化,大量实用技术得到推广,科技、人才、资金、物资等方面信息得到迅速扩散辐射,从而在较大范围内推动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农高会及各种专业博览会以其鲜明的特色,向世界传播“杨凌概念”,并将“科技兴农”的观念深深植根于农民群众的心中。 1.5.2示范基地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新成果的推广对象具有分散、规模小、效益不高、素质不高等特点,农户在接受和引进农业创新成果之前,往往要进行谨慎的分析,对能否通过引进和应用创新成果取得预期效益有很大的后顾之忧。如果能够让农户获得直观的感受,就能够大胆的采用农业创新成果。示范基地孕育而生,满足了农户的要求,对创新的推广示范起到了重要作用。示范基地的建立以已有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为示范推广的主导,在典型的生态区域内选择区域建立。示范基地通过组装配套各种成熟的科研成果,整合各种资源加以推广示范;通过取得点上的显著成效,来促进面上的生产、生态的改善。同时,示范基地也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野外台站。这种示范推广模式称为示范基地模式。按照农业科技示范的内容和性质不同,这些示范基地可以分为区域综合治理示范基地、旱作农业示范基地、林果业示范基地、畜禽业示范基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基地等。以延安燕沟生态农业推广示范基地为例。燕沟生态农业推广示范基地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基地。基地分别建成了高效农副型、农果复合型、林(草)牧复合型三种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和典型,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尤为显著,成为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生态农业的示范样板。由于燕沟生态农业基地的重要作用和显著成绩,受到温家宝总理和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称赞。 1.5.2农民培训模式农民培训是杨凌示范区技术创新成果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手段。杨凌示范区每年安排20万元农民培训专项经费,由科教发展局牵头负责,制定印发了《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规划纲要》,下发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认定与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农民也可以评职称,通过采取集中授课、生产现场学习、组织参观交流、周末科技大讲堂等方式,分别安排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果树及苗木花卉生产技术、村组干部管理知识、农村经纪人、奶牛养殖技术、农村妇女家政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内容,着力打造“杨凌农科”培训品牌。示范区的农民培训工作从2003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实施一年多来,共组织培训150余期,培训农民6000余人,编印农民培训实用教材8种,培训满意率达到86%。由农村妇女中心承担的农村经纪人培训班还为90多名培训人员颁发了由省工商局认定的经纪人从业资格证书。一部分经过培训的农民被上海、山东等地聘用从事农业技术指导,月收入超过2000元。“杨凌农科”的培训品牌初步显现。2.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机制2.1杨凌示范区的科技创新的系统构架2.1.1示范区科技创新系统的总体构架区域创新系统是某区域内由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及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基本内涵:①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②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中介服务机构为技术创新主体;③地方政府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度创新的主体;④不同创新单位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⑤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经济、社会、生态产生影响,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区域的不断创新。根据上述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内涵,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的科技创新系统的构成单位应该包括:两所高等学府,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所有的农业科技型企业;中介企业;地方政府参与科技创新的部门,包括科教发展局、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业中心等部门。杨凌科技创新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分别是研究开发子系统、研发成果商业化子系统和创新示范-创新扩散子系统。研究开发子系统是由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科技创新系统的构成单位中进行研究开发工作的单位、组织或部门所构成。研发成果商业化子系统是由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科技创新系统的构成单位中进行创新成果转化的单位、组织或部门所构成。创新示范-创新扩散子系统是由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科技创新系统的构成单位中进行创新示范和创新扩散的单位、组织或部门所构成。2.1.2示范区科技创新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从创新的过程角度来看,杨凌科技创新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即研究开发子系统、研发成果商业化子系统和创新示范-创新扩散子系统,是技术创新在时间上存在先后顺序的三个不同环节。也就是说,示范区内的一项技术创新,首先要经过研究开发子系统,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成果后,就将进入研发成果商业化子系统。一些被成功地商业化的技术,很可能被送入创新示范-创新扩散系统,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被广泛采用,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杨凌示范区已有创新产生的来源分析,杨凌科技创新系统的三个子系统都有可能是创新产生的起点。从研究开饭子系统产生的创新源,通常表现为技术推动型的技术创新,创新想法常常来自研发人员在充分了解了一定的技术领域,摸清了一定的技术轨道之后,对新技术的一种构想。从研发成果商业化子系统产生的创新源,通常表现为市场拉动型的技术创新,创新想法常常来自企业中的营销人员或管理者,他们充分了解市场的特点和需求状况,对可能产生市场效益的新技术的一种想象。从创新示范-创新扩散子系统产生的创新源,通常表现为市场拉动型的技术创新,创新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企业或农户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无论是从哪个子系统产生的创新源,在其产生之后,都将被送到起始的研究开发子系统,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再经过研发成果商业化子系统和创新示范-创新扩散子系统。从杨凌示范区各子系统的相互影响来看,由于示范区内科技创新活动与区外的联系较少,因此,各子系统的运作效率紧密相关。每个子系统运作效率的高低,都会对其他两个子系统的运作效率产生直接的正相关影响。研究开发子系统运作效率低,研发成果少,就谈不上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和扩散效率。研发成果商业化子系统运作效率低,就会使研发子系统的成果得不到顺利转化,研发很可能就不能以市场为导向,使得研发资源被浪费。创新示范-创新扩散子系统效率低,会使得科技创新系统不能以自身的科技成果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来维持整个系统的自主创新和持续发展,使得整个创新系统缺乏创新活力。2.1.3示范区科技创新系统各子系统的内部结构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即研究开发子系统、研发成果商业化子系统和创新示范-创新扩散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是由从事该系统功能的单位、组织或部门构成。具体来说:杨凌示范区研究开发子系统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的各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各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科技型企业中从事研究开发的部分企业。研究成果商业化子系统包括:科技型企业中能够将新的技术成果通过技术整合,进行批量化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企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的能够与农户或企业结成经济共同体并将创新成果商业化的部分研究所、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内的能够与农户或企业结成经济共同体并将创新成果商业化的部分研究所。创新示范-创新扩散子系统包括:示范区内的科教发展局、生产力促进中心、示范区建立的示范基地、西北农林大学建立的科研推广处、示范基地和专家大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科研推广处、示范基地和专家大院、示范区内以杨凌乾兴新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中介企业。2.2杨凌示范区创新系统相关主体的创新行为2.2.1大学一般认为,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内,位于本区域的企业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是该区域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基础科学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发源地。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内,包含了两所高等院校,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杨凌农业示范园区的心脏,是杨凌农业示范园区创新的摇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校发轫于1934年创建的国立西北农林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9月11日,作为“国家教育和科技管理体制统筹改革的重要试验”,由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的新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组建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紧密相连。西部大开发的首要问题是生态建设。目前,这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森林植被破坏、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新材料、新技术使用少,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结构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深层次开发。国务院决定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优化配置科技和教育资源,发挥优势,提高水平,推动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为开发西部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因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发展理念是: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努力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为我国西部大开发,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经过长时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全、办学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育质量好、育人环境优、就业前景广,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以农、林、水学科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从硬件设施、学科设置、人才梯队、学生资源等四个方面来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确实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1)国内一流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现有两座现代化大型图书馆,藏书170多万册,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与校园网、CERNET、Internet连接,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农业科技文献信息中心;拥有集教学、实验和现代技术教育一体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教学和研究平台;拥有14个国家和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和部省级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5个部省级实验中心和测试中心、40多个分布于校内外的教学科研实验示范基地;拥有亚洲最大的昆虫博物馆和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室;有全自动化、数字化控制的现代化大型设施农业科技园。(2)学科体系完备,实力雄厚:设有16个院(系),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等七大门类,设有亚洲唯一的葡萄酒学院;有59个本科专业,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4个部省级重点学科;有16个各类农、林、水专业学会挂靠学校,公开出版各类学术刊物20余种。(3)实力强大的科研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近5000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67名,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200名,博士生导师154名,硕士生导师522名。(4)充足的学生资源:现有在校学生二万多名,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600名,本科生17000余名。另有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学生万余名。正是由于具备了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西北农林大学成为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最为重要的创新源,是这个“农业硅谷”的心脏。西北农林大学对全面推动示范区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的方式包括:(1)主动的技术创新。建校以来,先后取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16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10余项,2001年获奖成果数占陕西全省高校的2/3,2002年科研成果获奖数居全国高校第4位、农林高校第1位。生物技术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世界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在这里降生;在国内首次由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出心脏跳动样细胞团;作物育种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培育的“碧玛一号”小麦品种推广面积创世界之最;秦冠苹果、8212和8819线椒、西农莎能奶山羊推广面积或数量创国内之最。节水农业与环境科学研究居全国领先水平。(2)开展技术推广。重点推广了区域农业生产中重大科技成果,高新技术推广项目。陕北围绕山川秀美、旱作农业,重点安排了“四位一体”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和大垄沟耕作等技术的推广;渭北围绕旱作农业和果业生产,重点安排了地膜小麦与油菜的配套技术,生态果园建设和利用修剪枝生产花菇技术的推广;陕南围绕山地农业综合开发和林特产建设,重点推广了薯类脱毒、水稻抛秧、塑料袋地栽黑木耳等技术;关中平原围绕发展高效农业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推广了灌区粮菜(经)高效间套、秸秆机械还田等技术。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3)建设示范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广泛建立示范基地实现了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转化,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各基地把建立高效优质示范样板作为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和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积极建立高起点,强辐射,广带动,大规模,高效益的示范样板。通过典型示范、样板带动,积极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如合阳甘井基地开发出的“利用果树修剪枝生产花菇的栽培技术”,通过示范,使该技术由基地村、基地乡快速普及推广到合阳全县乃至整个渭北苹果区,成为农民增收,地方增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基地还围绕当地农业发展和产业开发,以先进的实用技术推广普及为重点,以“绿色证书”培训为手段,以各级农科教培训中心为场所,狠抓农民技术培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4)建立杨凌专家科技示范园。2000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组织60多名科教人员在杨凌三乡一镇建立了14个专家科技示范园。具体做法一是大学根据杨凌确定的主导产业,选派科教人员和确定示范项目;二是根据项目在农村直接建立专家科技示范园;三是引进、指导和扶持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四是指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带动主导产业发展。杨凌专家科技示范园既促进了杨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积累了经验。科教人员带着信息、技术、成果直接进村驻户,建立科技示范样板,进行科技培训,逐步探索出了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新机制,为周边地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5)建立专家大院。2000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市政府共同在宝鸡十二个县区建立了32个农业专家大院。具体做法一是大学根据宝鸡市地方产业发展需要,选派了28名专家、教授作为宝鸡市专家大院首席专家;二是宝鸡政府为专家在农村田间地头建立了32个农业专家大院,配备办公室、实验室、培训教室、试验示范田等设施,为专家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三是首席专家直接将新技术、新成果从实验室带到示范园进行示范,为农民做出了样板,并通过咨询、培训、指导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科技骨干和新型农民;四是指导建立了一批涉农企业,以企业兴产业、带农户,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宝鸡农业专家大院为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探索出了一条成功模式。

经过科技专家的实践和探索,宝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形成了三种运作方式:一是产业龙头型专家大院,如布尔羊、高产奶牛、秦川肉牛、果蔬加工等专家大院,通过专家技术入股等形式,形成了“专家+龙头企业+农民”的运作方式;二是科研开发型专家大院,如辣椒、小麦育种等专家大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专家+技术推广单位+农民”的运作方式;三是技术推广型专家大院,如蔬菜、柿子等专家大院,通过科技服务有偿化,形成了“专家+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的运作方式。专家大院带动了宝鸡科技农业由点到面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了名优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宝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2.2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当前,世界上能够源源不断产生创新的科技园区都共同的表现出一个重要特征,即科技型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活力和技术实力。杨凌示范区之所以有较快发展,离不开科技型企业数量的大量扩张和企业技术实力的飞速增长。总体来看,杨凌的科技企业具有以下特点:(1)在经营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由于杨凌示范区内的科技型企业是针对农业生产孕育而生。与工业科技型企业不同,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生产离不开广大农户。因此,杨凌的科技型企业因地制宜,在经营模式方面,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创新。例如,杨凌大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从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高技术公司,拥有生物技术实验室、动物医药研究所、动物保健品厂、预混料研制厂。公司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开发的实验室成果--苦马豆素(SW)的分离与提取,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下,进行中试研究开发,并取得巨大进展。利用该技术与咸阳汇源医药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成立杨凌天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投资筹建国内首条苦马豆素提取大型生产线,并筹建一期抗癌药物生产线。大农公司走出一条自我发展之路,即看准大学高科技成果,进行投入中试开发,在开发出成果后与专业公司合作,规模化生产,自己继续研发新产品;即走出一条研发――中试――产品定型――转让生产的高科技公司发展之路。其成功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高科技公司的研究开发优势,始终将研发高新产品放在首位,企业收益点放在技术转让上;二是技术转让选择专业化生产企业,在生产设备、技术、资金、销售等方面保证产品规模化生产,同时保证技术转让长期收益。杨凌华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西安科农公司在杨凌示范区投资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从技术贸易和专利保护中获益丰厚,通过专利技术“零利润转让”的模式,即与合作方达成协议,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先后盘活了陕西省黄河化工厂,大荔县育红化工厂,重港化工厂和强丰化工厂等四家企业,然后,从这些企业的收益中提取技术费用,用该公司的话讲,这叫“即出产品、出技术,而且出公司”。采用技术贸易和“零利润转让”模式的优势是:可充分发挥农业高科技企业的人才、技术、研究、开发优势,专心研发高新产品,减少产品生产销售成本;同时通过技术转让获取收益,实现企业长期发展;公司还可以将开发的新产品转让给专业企业生产,专业生产企业减少产品研发成本,产品更新换代快,并能专心组织生产与销售。特别是对生产肥料的企业,将产品放在当地生产,可大大降低成本,对企业和农民都有利。(2)重视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重视技术创新。这是杨凌科技型企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即推动技术创新为途径,来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上述杨凌华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正是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现拥有1个研究所,2个公司,3个基地。公司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现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9名,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5名教授建立合作关系,并与老年科协签订协议,享有其100名退休专家的技术支持,同时建立了杨凌农业科技推广学校,补充企业技术人员。公司研发项目16项,市场准入产品9种,有12项专利,其中9项已顺利转化,其系列产品高活性抗旱营养素、植物旱冻营养护膜制剂、纳米级活性有机精腐肥以及纳米型生物活性多维蛋白获得国家五部委的支持。再如杨凌富仕特饲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多种复合维生素、复合预混料等高效绿色饲料添加剂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成立之初,首先确定产品定位——重点研制、开发、生产复合多维核心预混料等饲料行业上游产品,其次是确定企业服务定位——以技术配方服务为主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型企业,并于2000年成立了富仕特生物技术研究所。公司以技术开发为基础,带动市场开发,每年拿出企业利润的30%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环节,促进研究成果的直接转化。该公司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实习基地。(3)积极争取上市,争取本企业的跳跃式发展。科技型企业要想保证自身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和规模性,必须有充足的研发资金作为保证。上市,是杨凌农业科技型企业突破资金瓶颈的最佳方式。杨凌博迪森生物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杨凌一家大型农化高新技术企业,前身是杨凌康元、康露两家公司合并组建的杨凌博迪森有限公司。在初创阶段该公司成功运用“公司+销售商”的实体经营模式,吸引销售商加盟企业,作为股东参与企业经营,把销售商和企业的利益成功地“捆”在一起,结成利益共同体,销售商在享受产品优惠的基础上,同时享受利润分红,实现了销售网络化管理,迅速打开了市场国内陕、甘、宁、鲁、豫、川、晋等省份的市场。在此后的各阶段,公司在实体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发售股票、增资扩股等形式完成了资本的扩张,扩大了企业的经济实力,于2004年3月,在美国纳斯达克板(OTCBB)完成上市,挂牌成功,成为杨凌农化企业改制上市的典范。再如杨凌岱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病毒、基因载体研发、体外诊断试剂、固体制药、人体疫苗生产和销售的生物高科技企业。公司应用DNA重组技术成功建立的丙肝病毒体外培养系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将丙型肝炎病毒在人体外培养成活并能大量生产,解决了世界上至今不能在体外增殖培养的重大难题,为世界丙肝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公司原创的“丙型肝炎全病毒及其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中国专利金奖。2002年企业利用该技术进行融资并成功改制,在示范区征地54亩,投资建设生物医药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值上亿元。公司通过多次谈判和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Suncity完成股权重组,杨凌岱鹰占了87.2%的股份,成功控股SUNCITY公司,搭建起了国际融资和市场开发的平台。杨凌的科技企业对示范区的技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作用的主要方式是:①提供技术成果;②使用技术成果;③推销自己的产品;④孵化科技企业;⑤为企业培养人才;⑥为企业提供信息;⑦帮企业或农户推销产品。我们对杨凌的农业科技企业进行了关于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角色的调查,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表1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角色数量统计(个)在技术创新中的角色个数所占比例(%)提供技术成果1016.39使用技术成果2845.90推销自己的产品1118.03孵化科技企业69.83为企业培养人才23.28为企业提供信息23.28帮企业或农户推销产品23.28通过表1可以看出,当前杨凌示范区内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角色以“使用技术成果”为主,所占比例达到45.90%;其次是“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提供技术成果”,分别占18.03%和16.39%。而“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提供信息”和“帮企业或农户推销产品”的比例最少,都为3.28%。这说明当前杨凌示范区内的科技型企业的作用主要是以技术成果商业化为主,主动进行研发创新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可以看出,企业直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比例高,而对技术创新进行支撑服务的数量比例很低,即从事科技信息传递和商业服务的企业数量很少。这说明,杨凌示范区内在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培养起相应的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以确保杨凌示范区的协调发展。2.2.3创业服务中心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业服务中心是经示范区管委会批准,于1998年3月正式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公益型科技服务事业单位,是由科技部火炬中心、陕西省科技厅和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联合共建的我国第一家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截至目前,累计孵化科技企业128家,其中,留学人员企业15家,外商独资企业2家,37家被认定为陕西省高科技企业,15家认定为示范区科技企业,毕业企业和进区征地发展的企业15家,孵化企业注册资金累计5.153亿元人民币。这些企业共开发转化科技项目260多项,形成具有生产能力的产品180多个。其中:3个项目达到世界领先水平,3个项目达世界先进水平,11个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9项为专利技术,42项列入国家和省火炬计划、攻关计划和新产品计划等。在孵项目5项获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24项列为示范区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项目。客观地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创业服务中心具有以下特点:(1)完善的孵化条件。创业中心由成立之初1000多平方米的孵化面积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设施齐全、智能化商务区,拥有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创业大厦、5000平方米的创新大厦,14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占地280亩的畜牧产业示范园,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农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孵化场地基础设施完善,特别是作为综合办公大楼的创业大厦配有餐饮、多功能厅(报告厅)、会议室、网络通讯、中央空调等共享服务设施,为企业提供了优越的创业环境。创业中心内设综合业务部、项目发展部和物业管理部,为进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2)特有的留学人员创业园。2000年8月,“杨凌示范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成立,与创业中心合署办公。创业园将为学有所成、回报桑梓的归国学子们创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杨凌示范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是我国唯一的农业高科技留学人员创业园,于2000年8月经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批准成立,旨在吸引立志创业的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业园可提供从创业策划到注册登记、办公和生产场地选择、员工住宿、申报各类科技产业计划、申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以及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经贸活动等方面的全程服务。2002年4月5日,杨凌示范区创业服务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园现有留学人员企业11家,从业人员208人,其中留学人员15人,内有博士后1人,博士13人,硕士1人,已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人才的聚集地。(3)大量的孵化项目。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西部专项)杨凌示范区“畜牧企业孵化器”建设项目支持,并于2002年启动了畜牧企业孵化器建设项目。项目占地280亩,总投资1350万元。目前,建筑面积1152平方米的共享专业孵化平台及基地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均建设完成,引进畜牧企业7家,已有5家建成投产,另外2家正在建设。该项目不仅为企业提供集中的办公和工作场所,同时提供科研开发的平台,使孵化服务功能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已初步探索出了产学研结合、“平台(专家)+公司+农户”的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2003年,获得世界银行赠款项目——“杨凌创业中心孵化功能建设”。该项目旨在完善创业中心孵化功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利用该项目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5项;组织企业参加经贸洽谈活动,开展外出考察学习等10多次;建立创业中心远程卫星培训,对企业开展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和营销等培训;建设畜牧企业专业服务平台;建立创业中心网站和综合展览室,加强对企业宣传。通过这些项目的事实,中心对中小科技企业服务的软硬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变,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业孵化体系。(4)良好的内部管理。中心成立之初,就在用人机制上,适应发展潮流,大胆改革采取“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原则,全员推行岗位聘任制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鼓励职工进行各种在职培训、学历教育和学位教育,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政策和业务水平以及对外交往能力。目前,中心管理人员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高级职称的4人,中级职称3人。同时,建立了ISO900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涵盖了创业服务中心综合服务、项目管理、咨询培训管理和物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使中心各项内部管理工作均有章可循,实现了规范化、程序化。(5)积极的对外交流。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给孵化企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中心一方面自筹资金,建设了创新大厦和标准厂房,并计划建设创业公寓、毕业企业产业园区和扩大专业孵化器建设规模;一方面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系,在共享实验室、共建大学科技园、共享中试基地、共建区外示范点、共享项目情报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实现创业中心持续快速发展。同时,组织中心工作人员赴河南、山西、山东等高新区及创业中心学习考察,了解兄弟高新区及创业中心的管理经验和支持企业发展的先进做法。创业中心是科技型企业的摇篮,对推动园区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具体包括:(1)对企业孵化进行政策支持。进驻创业中心的入孵企业享受20-30%的房租优惠。科技人员直接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省级二等奖以上的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化项目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第一年房租按入孵企业房租减免50%,第二年减免20%,第三年按入孵企业标准收缴。示范区内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前三年免征所得税,从第四年起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示范区内部分农药、化肥、饲料、农膜的生产以及批发和零售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暂免征增值税。中心对吸引留学人员采取了特殊的政策支持。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在一定面积内予以18个月房租补贴,第一年8个月,第二年6个月,第三年4个月。对留学人员来示范区以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创办、领办高科技企业或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经批准,示范区三年内零租金提供一套住房;其企业三年内纳税额达到50万元以上,住房产权归其所有。对于新办的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所得税,第三年到第五年减按7.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减税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的,报有关部门批准,可延长三年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企业孵化进行资金支持。中心创立“杨凌示范区创业服务中心种子孵化资金”,入孵企业开发的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经批准,可获得种子孵化资金支持,资助金额为3—20万元。杨凌大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得到了52万的首批种子孵化资金。杨凌大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生物合成新型植物毒素疫苗SW-BSA和抗癌药物开发,鉴于该醒目的巨大市场前景,首批种子孵化资金对其进行重点支持。目前,公司联合陕西省中医研究院、第四军医大学共同进行苦马豆素保健品和抗肿瘤制剂开发前期临床试验和数据整理。并利用该技术与咸阳汇源医药有限公司合作,投资筹建国内首条苦马豆素提取大型生产线,企业的高科技项目产业化进程得到了有力地推进。杨凌景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利用种子孵化资金实施了占地100多亩的“植物组培、引种名优花卉基地”建设项目,取得了预期效果,已建有2500平方米的连栋自控温室、模拟生态景观区、名优花卉展示交易市场等。(3)周到的服务推动企业发展。积极组织培训,先后举办了企业注册登记、税务政策、新《会计法》、市场营销、银行信贷、资金担保、风险投资、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申报等专题培训10余场次,培训人员400余人次。开展卫星传输远程培训,与中国电信南方卫星公司合作,购置了相关设备,依据企业发展的培训需求,选择开通了五个卫星培训频道。凭借最新的的卫星数据传输技术,把全国乃至世界最前沿的培训教育知识资源聚集起来并及时迅捷的方式传送给企业。自该培训系统开通以来,已开展培训6场次,培训人员300多人。在2003年的杨凌苗交会期间,创业中心与苗交会组委会论坛部合作成功举办了林木种苗栽培技术讲座,聘请6名专家教授进行了10场讲座,听众超过千人。推动企业对外交流,先后组织40余家入孵企业参加了中国东西部贸洽会、内蒙古农牧业博览会和温州科技成果交易会及杨凌农高会、杨凌苗交会等专业展会,入孵企业通过展会签约13项,签约金额达25亿元,达成项目合作、投资意向涉及金额9000万元。组织入孵企业负责人36人分贝赴河南、山西、山东等高新区及创业中心学习考察,邀请成功的创业企业座谈,学习创业成功经验,寻找自身的差距。组织入孵企业负责人两次组团分别赴美国和欧洲开展农业科技企业发展与产业化开发考察活动,中心领导积极参加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全球孵化器论坛”大会,了解国际科技发展动态和国际合作领域的拓展,利用各种机会为企业创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有利条件。(4)构建独特的创业文化。创业中心的宗旨是: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凭借示范区智力密集和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从为科技人员创业活动入手,挖掘出具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吸引一批优秀人才,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目标,组织有效服务,提供支持条件,创造局部优化的适合企业快速成长和进行技术创新的环境,努力培育一批产业规模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企业家,为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贡献。“服务为主,开发为辅”是创业中心服务于初创型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高科技项目的基本工作方针。“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终身学习”已成为创业中心文化的核心。对内树立“诚信服务创新发展”的服务理念,对外大力倡导“勇于创新、敢想敢干、崇尚竞争、宽容失败、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创业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2.2.4中介企业技术创新扩散,是指技术创新成果向潜在采用者扩散的过程。杨凌农业高新区内的大量技术创新成果得以顺利扩散,中介组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各种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对于急切需要农业科学技术指导的农户而言,普遍遇到三个困难,一是信息不通畅:由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当前各农户生产的对象差异大,个性化强,因此不知道哪位科研人员或科研机构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二是信息不对称:即使农户找到了某个专家,但农户没有能力辨别专家的“真伪”,没有能力辨别该专家是否有能力为自己解决困难。三是信息不完备:隔行如隔山,各个专家都只擅长各自研究领域的问题;然而现实中的难题往往是结合了许多领域的问题。要解决问题,农户还要分别请教许多相应的专家。对于科研人员而言,都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技术走出实验室,走进实际的生产当中,真正为农户排忧解难。中介组织的指责正是一面收集科技创新的信息,一面收集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信息,通过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最终使得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流向农户,流向农业企业,流向农业生产第一线。区内的中介企业组织杨凌的优秀农业科研人员,根据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区域农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并进行跟踪式的技术指导、产品包装和市场服务,为专家、农民、基层组织和涉农企业建立了沟通的桥梁,为科研成果顺利转化构建了重要平台,对园区技术创新扩散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主要的服务方式包括:①项目策划与论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农产品加工论证项目。②咨询服务:服务对象中政府官员占18%,涉农企业占14%,农民占60%,下岗职工占8%。③科技培训:邀请专家进行农业科技讲座,停课对象中约2/5为县乡村干部,3/5为农民。④信息技术宣传:通过建立公司网站,开辟专家论坛,设置专家咨询窗口,提供了大量技术信息。⑤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业生产服务。内容和模式客观地看,杨凌农业高新区内的中介组织在推动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特点:(1)区内中介企业不但具有服务类企业共有的特征,他们还有自己的特定服务对象。比如陕西杨凌乾兴农林新科技有限公司是集农业项目可行性咨询、技术服务、园林规划设计和林果业,新品种开发为一体的高智型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以农业领域为主,其服务对象以农民、农户和农业企业为主。而杨凌高智投资咨询公司有咨询丙级资质,是省咨询协会会员单位。它主要提供各类设施基础建设项目、产业化项目,还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投资咨询、市场调研、资产评估、项目评估工程、造价咨询和经济信息咨询等全方位、高水平的优质服务。(2)企业一般都是为客户提供新的科学技术,所以企业必须有充足的智力资源作为后盾。在我们所调查的公司中都拥有自己的专家智力资源库。例如:乾兴公司聚集了杨凌、西安和北京的著名的农业专家教授45名。他们涉及到设施农业,经济林、中草药、植物资源、果树、园林、花卉,畜牧食品加工、农学、等20多个专业。(3)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服务平台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并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经营模式,典型的是“公司搭台,专家唱戏,客户买票”。该模式在根本上依靠的是市场原理,公司专家之间是一种双向自由的选择关系,公司与客户之间是平等的市场交换关系,公司与专家和客户之间完全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当前,杨凌示范区内的中介企业各界的支持下不断成长起来,然而也应该看到,杨凌示范区内的中介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阻力。首先是市场环境不够理想。市场经济呼唤新的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它本身不可替代的质的规定性。科技市场的发育与其他要素市场一样,必须有三个支撑点:需求、供给、市场。其中市场是关键,只有市场能够合理满足各方的需求。中介企业被市场接受的主要原因是它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了科技人员的“动力”问题,即利益问题。创造供给的科技人员自身利益的实现必须通过企业,而科技人员的成果是企业利益实现的前提;科技人员和企业的利益的实现都依赖于其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而客户需求的满足的前提又是科技人员和企业的正常利益得到实现。正是公司、专家和农户三方力役的结合点中介企业持续生存。而当前示范区内的市场化建设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政府的驱动仍然是杨凌示范区经济运行的主导力量。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成为中介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天花板。其次是中介行业力量不足。中介力量不足表现为:从全国范围看,中介行业的实践时间不长,对中介企业的研究和认识不足,对中介企业的运作和创新还都处于探索之中,造成了中介力量的不足。同时,经济变化新颖迅速,从事中介服务的人员普遍缺乏对新经济运作规律的感性经验和知识,杨凌示范区尤为缺乏对经济管理人才,致使中介企业应有的优势未能更好的发挥。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对于杨凌中介企业来说,生存仍是当前首要问题。2.2.5示范区政府在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科技创新体系中,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凭借自身的特殊地位,承担着组织创新系统结构,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激发和规范各系统要素的技术创新行为,保证技术创新系统的有序进行等重要职能,为示范区的科技创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一是规划指导作用。在深入对西部农业发展现状和示范区科技优势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杨凌示范区科技示范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以“转化一项成果,形成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为目标,将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按地域分为高科技展示区、新技术应用区和新技术辐射区三个层次来布局,即在22.12平方公里的示范区新区建设高科技展示区,在杨凌94平方公里区域内建设新技术应用区;新技术辐射区即在省内外建立100个左右的农业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示范推广基地,依托当地资源,因地制宜,推广高新技术,发展地方农业特色经济。二是示范推广作用。为了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首先在杨凌得到转化和推广,解决长期以来杨凌“灯下黑”的现象,增强杨凌的科技示范的力量和说服力,首先在高科技展示区抓好了以杨凌新天地设施农业公司为典型的示范园区的建设。杨凌示范区举办综合性的农高会以及各种农业专业展会,展会的交流、交易、咨询,使科技示范辐射效应日益显著,形成了科技示范区展会模式,推动了杨凌的创新示范与创新扩散,使杨凌成为中国西部农业科技成果、市场信息、专业人才、各种高科技产品的集散地。三是培养中介服务系统。针对杨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薄弱的不足,示范区先后成立了科技信息中心、国家星火培训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业工程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老年科协、妇女科技服务中心以及民办科技服务机构也积极加以扶持,动员和组织区内科技力量都投入到科技示范工作中来。创业中心对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孵化空间,用良好的硬件设施和优惠的政策制度,为科技人才孵化技术创新成果开辟了渠道。同时,对以陕西乾兴新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中介企业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四是建立保障系统。示范区每年设立科技开发基金和科技示范专项基金200万元,区内两所大学也筹资1000多万元,并对从事推广工作的科教工作者在职称评定、住房分配等待遇方面也制定了明确的政策,确保了科技示范工作的顺利开展。.2.3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2.3.1研究开发系统的运行机制一是政府的导向机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把园区的科技创新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对示范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指明了示范区技术创新的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包括:要选择重点和关键技术领域率先突破,包括:生物技术及生物工程;节水灌溉工程、节水设备及节水新材料;植物化工;环境工程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农业信息技术;精准农业及设施农业;环保型农用物资;食品工程及国家鼓励发展的其他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规划还指出,要利用杨凌在这些领域的坚实基础和人才优势,突出抓好北方旱区主导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开发林草种苗快速繁育技术和植保技术,发展与西部植物资源增值转化相关的精深加工技术。引进一批急需的实用技术和优良动植物品种,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