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单元任务落实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02_第1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单元任务落实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02_第2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单元任务落实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02_第3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单元任务落实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02_第4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单元任务落实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0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任务落实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任务驱动一I词语的辨析和使用一一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任务一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一)认识规律

[典题体验]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含义一样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一组

①青海师大原创话剧《永怀之歌》首演,再现“两弹一星”功勋伸缜。

②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伍缜,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

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第二组

①春节假期,不少市民走出家门,游泳、打球,放松身心,享堂假日悠闲时光。

②国民党当局对作家格外优待,几乎每个作家都有个特务保护着。一来二去,作家就被

护送到监狱或集中营去享堂毒刑和杀戮。(老舍《十年百花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第一组:不一样。①句用的是本义,指伟大的功绩。②句是反语,揭露了段

祺瑞政府的暴行与中外反动派的屠戮一脉相承,又指出了这次暴行是空前的,表达了对反动

派的讽刺以及对暴行的愤怒。

第二组:不一样。①句用的是本义,指享用,受用。②句是反语,揭露了国民党当局对

进步作家的残酷暴行,表达了对特务暴行的强烈谴责。

[规律总结]词语的感情色彩包括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如“成果”为褒义词,”后

果”为贬义词,“结果”为中性词;“处心积虑”为贬义词,“弹精竭虑”为褒义词。我们在

辨别词语时,应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把握作者的褒贬态度和立场,然后再结合词语的感情色彩

正确选用。

注意两种特殊使用:

(1)褒义词贬用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

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

“标致”本是褒义词,在这里却是讽刺这些“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是表达贬斥感情的,

这称作“褒词贬用”。

(2)贬义词褒用

如: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

“狡猾”一词本是贬义的,在这里却表达了儿童的顽皮可爱,是褒义的。

(二)练中提升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在冠军争夺赛上,他一路领先,站在领奖台上,乐乎用以地唱起了国歌。

B.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国情来办,不能跟在别人后面变个力趋。

C.这些人眼眼有可、洋洋得意,经常发号施令,在大小会议上点名训人。

D.对犯罪分子进行劳动改造,是为了使他们选小革画,重新做人。

E.孩子只是被老师批评了一下,他就兴师到众地跑到学校去质问老师。

答案:AE

[理解词义]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言行应该把握的分寸。用作

贬义。

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含贬义。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多含有否定、讽刺的意味。用作贬义。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用作褒义。

兴师动众:发动很多人做某件事。多含不值得的意思。用作贬义。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每个人都会死,但死有所不同。我情愿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这样才如骨总所。

B.年轻的科学家们以瞥不易目的勇气,攻坚破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C.不讲原则,不分是非,[团和气,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团结的。

D.他参加工作几十年,是个彻头胡层的实干家。

E.这句话传扬开去,一时轰动了众多不明真相的吉州百姓,他们扶老携幼,都来项礼

朦拜。

答案:BD

[理解词义]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有价值。褒义词。

移天易日:比喻野心家篡夺政权。贬义词。

一团和气:原指和蔼可亲,现多指态度温和而缺乏原则。用作贬义。

彻头彻尾:从头到尾,完完全全。常用作贬义。可用于人、思想观点、景物和做法等。

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调研显示,不少孩子在学校五天的德育成果,竟会在周末两天的家庭教育中因受外

来不良影响而消失殆尽,这种被称作“2>5”的教育怪现象如南后春笋。

B.那些人就喜欢做长篇木迨的讲话,这既浪费自己的时间,又浪费别人的时间。

C.别看他平时总是一副道翁早然的样子,接触多了,才发现他其实品质卑劣。

D.在这次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工资改革活动中,他推懑助斓,使工改方案得以顺利

实行。

E.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军阀又粉拳登场了。

答案:AD

[理解词义]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用作褒义。

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言论或篇幅冗长的文章。多用作贬义。

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严。现多含讥讽意。

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含贬义。

粉墨登场:原指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但指“化装上台演

戏”时不含贬义。

任务二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一)认识规律

[典题体验]指出下列句子语体色彩运用是否恰当,并作出修改。

(1)(某杂志社在征文通知中写道)凡参加此次征文活动者,我社新出版的诗集《沃土》

就任你挑上一本了。

答:..........................................................................

(2)“我这法行不行?”李老汉着急地说,“不对,你给雅正,大叔请你喝酒。”

答:..............................................................................

(3)老大爷远远看见我,遂放下赶鸭的竿子,拉起敞开的衣襟擦了擦额上的汗,笑眯眯

地向我走来。

答:..............................................................................

(4)“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一一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

针对解决地区间矛盾问题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答:..............................................................................

参考答案:(1)口语和书面语混杂。可改为:凡参加此次征文活动者,可任选我社新出

版的诗集《沃土》一本。(2)“雅正”语体不当,应该用“指出”。⑶“遂”属于文言词汇,

用于此处语体色彩不当,应改为“就"。(4)语体色彩不得体,“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

动刀动枪的”是口语化的表达,不适合用于新闻发布会这种正式场合。可改为“不要一言不

合,辄刀枪相向”。

[规律总结]语体色彩是指词语适用于不同语体的风格色彩,口头语体用词通俗易懂,

生动活泼;书面语体用词庄重典雅,讲究分寸,如“吓唬”与“恐吓”,“奇怪”与“诧异”,

“商量”与“商榷”,前者是口头语,后者是书面语。如果不分场合、对象,随意使用,就

不协调,不过庄词可以谐用,谐词可以庄用,这些用法都和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练中提升

1.分析下面的句子是否符合语体,如错误请加以改正。

(1)潘昊出院了,小魏在电话里对他说:“欣闻您康复出院,特表示衷心祝贺,不知您

何时来上班?”

(2)某同学向老师说明迟到原因:“不期将书忘在家中,回去取书,便迟到了。”

(3)小王去市场体验生活,他到市场后问摊主:“大叔,买一千克黄瓜要多少人民币?”

答:..............................................................................

参考答案:(DX打电话的内容,应该用口语,“欣闻”,听到好的消息后大为喜悦、

欢心,应改为“听说”;“特表示”不当,应改为“我在这里”。

(2)X某同学向老师说明迟到原因,应使用口语,而“不期”“取”“便”为书面语

词汇,口语中不宜使用。不得体。应改为“没想到”“拿”“就”。

(3)X“一千克”“人民币”都是书面语,而语言环境是日常的对话,故应使用口语。

2.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

改。

近日,有老师和学生多次反映,我校食堂一楼空间小了。后勤处经过反复掂量,想着将

食堂向西扩一下。该项工程将于5月11日开始,计划6月22日前全部完成。施工期间,为

安全起见,请师生前往食堂二楼吃饭。感谢大家的配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小了”“掂量”“想着”“扩一下”“吃饭”等几处语言表达口语化,应

将它们改为相应的书面语,即“小了”改为“狭小”,“掂量”改为“考虑”,“想着”改为

“计划”,“扩一下”改为“扩建”或“扩展”,“吃饭”改为“就餐”或“进餐”。

任务驱动二I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典例,完成),\s\do5(下列各类语言基础积累运用任

务))

(一)掌握标点符号用法一一问号

[标点用法]

常见用法注意点误用分析

问号用于一般疑问句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

末尾和反问句、设问句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

末尾,往往是有疑而问么办?

(1)忌非疑问

(个别反问句和设问句此处“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

句用问号。

除外)。问号使用不规将怎么办”两个句子并不是表示疑问,而是作“关

范的情况一般有三种:心”的宾语。故句中的两个问号应依次改为逗号、

一是不该用而用,二是句号。

使用的位置不当,三是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该用而不用。⑵忌选择问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

句中间用问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

号。只能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

之间应用逗号。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3)忌倒装句

引号内属于成分倒置,问号只能放在问句的最后,

之间用问号。

中间用逗号。

[应用体验]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很怀疑人类对这个物质世界的认识真有穷尽的一天?按照事物的相对性推导,是否

还存在一种与物质相对的反物质?

B.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儿异样,就问:“怎么了?你。”他回答说:“没什么,别多心。”

C.听到“中心内爆”和“相对位移”,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宇宙天体物理学论述?

还是大陆漂浮学说讲座?其实这是一篇文化批语中的用语。

D.小雨突发奇想地说:“今天阳光灿烂,我上你家看看好吗?”博文打趣地说:“去

我家?扶贫吗?哈哈。”

解析:选DA项,第一个问号改为句号。第一句是非疑问句,非疑问句末尾不能用问

号。B项,问号改为逗号,第一个句号改为问号,即“怎么了,你?"。疑问句为倒装句时,

问号放在句末。C项,第二个问号应为逗号。”是宇宙天体物理学论述,还是大陆漂浮学说

讲座?”这是一个选择问句,问号应用在句末,句中用逗号。

(二)正确辨析修辞手法一一对偶

[修辞特征]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

概念

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a.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

种类

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C.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

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a.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

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a.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

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b.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练概括,

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

作用

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

忆。

运用注意①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字。②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艾草又叫家艾、艾蒿,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草的植株有奇香,这香气纯正、浓烈、

持久,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艾草叶子的形状,像是钢叉,不是三叉而是五叉与七叉,如

同兵器,可见艾草生来就具有了战斗的精神。艾草叶子的颜色正反不同:正面是碧绿色,背

面是灰白色。清风过处,叶片舞动,如旗飘扬,变幻多姿,令人赞叹。

艾草矮者齐腰,高可及人。一株株的艾草,笔直修长,颇有一派玉树临风的美感。艾草

的茎呈方形,细者如箸,粗者如指。仔细端详,茎的外表有着一条条上下贯穿的纵棱,突出

而明显。

眼观手摸,有棱有角,极具执着的个性。其实,一条棱就是一条藤,用于承载体重,支

撑信念。这像人的筋骨,更像混凝土中的钢筋。是故,艾草们坚韧挺拔,不屈不挠,堪当重

任。艾草最宜群植。成丛成片,才有气势,方成气候。若想领略艾草的风姿,最好到蔓延的

河滩,广袤的野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艾草们自由自在地生长,强壮蓬勃,野性张扬。大

片大片的艾草,一样的高度,一样的装束,一样的风貌。它们列队整齐,精神振奋,充满了

勇往直前的必胜气概,只需一声召唤,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疫战斗。

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夸张、比拟B.比拟、比喻、排比

C.借代、对偶、排比D.借代、比喻、夸张

解析:选B“艾草叶子的形状,像是钢叉”“叶片舞动,如旗飘扬”运用比喻的修辞

手法,突出体现艾草的战斗精神和风姿;“可见艾草生来就具有了战斗的精神"''眼观手摸,

有棱有角,极具执着的个性”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艾草人格化,使描写生动形象;“一

样的高度,一样的装束,一样的风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整齐,可以增强气势;

“正面是碧绿色,背面是灰白色”“细者如箸,粗者如指”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

齐,音韵和谐。本段中没有使用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排除A、C、D三项。故选B。

(三)辨析并修改病句一一结构混乱

[规律总结]

结构混乱是比较复杂的一种病句类型,主要包括句式杂糅、中途易辙(偷换主语)、藕断

丝连等。

常见病因

句式杂糅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句式混杂在一个句子中,该结束的地

方不结束,前后交叉错叠,句子结构混乱,形成病句。

如:(2020•全国卷n)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

句式杂糅

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辨析:句式杂糅。“对于文字本身来说”句式杂糅,应改为“对于文

字本身”或“就文字本身来说”。

中途易辙,就是表达句意时,前一个分句没有说完,而后一个分句又

暗换了主语,造成表意混杂。

中途易辙(偷换如:各大媒体在纷纷报道党中央“打老虎”的实际行动后,许多贪官

主语)污吏开始惶惶不可终日,妄图通过各种途径逃避打击。

辨析:中途易辙。“各大媒体在纷纷报道……”一句只出现了主语

“各大媒体”与介宾结构”在纷纷报道……后”,而后一分句又陈述

另外一件事“许多贪官污吏……”,前一分句没有说完,而后一分句

又更换了主语,造成了中途易辙。可将“各大媒体”放到''在"之后。

此类语病的特点是,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作另一句的

开头硬凑起来。

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

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辨析:“民间力量”作宾语,整个句子已经完整,但加上“在舆论……

藕断的作用”部分,又使它作了主语,整个句子的结构乱了。可在“无可

丝连替代”前加“的”。

特别提醒:与“藕断丝连”相似的是兼语句。“兼语句”是一种句型,

不是病句。如“王老师叫小强去办公室”就是一个兼语句,“小强”

是兼语,身兼二职,既是“叫”的宾语,同时也是“去”的主语。支

配兼语的动词必须是使令动词,才能构成兼语句,而“藕断丝连”句

中的有关动词不是使令动词,所以是病句。

[应用体验]

3.指出下列句子的病因并简要分析。

(1)(2019•浙江卷)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

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人闻之色变。

答:..........................................................................

参考答案:句式杂糅。“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时候”或“在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

情况下”二者只能选择其一。

(2)(2020•天津卷)《太平广记》记载的岐州富豪开设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

可谓世所罕见。

答:.

参考答案:中途易辙。“《太平广记》记载的岐州富豪开设私家旅馆”的主语是“岐州

富豪开设私家旅馆”,不能充当“可以容纳千人食宿”的主语。

(3)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

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藕断丝连。“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和“那些生命

依然坚强”这两句话,由于有共同的短语“那些生命”而被合并成一句话,致使句子结构混

乱。“依然坚强”应放在“站立”之前,并在“依然坚强”后加“地”。

二、单元共性研读

任务驱动一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共性特点]

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

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在对大地

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拓展探究]

任务一仿照示例,评点本单元课文精彩段落

示例:《故都的秋》精彩段落评点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

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

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

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评析]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在破壁

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那牵牛花,“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作者选取的是清冷的色彩。但是,故都的秋,并没有因为作者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

它固有的特征。只用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之中。

《我与地坛》精彩段落评点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

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

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

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

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评析]此处景物描写生机盎然,蕴含着作者开始从人生的苦闷绝望中走出来,开始发

现生命的美丽,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的情感。蜜蜂虽小,却忙碌不停,不也能够绽放自己

独特的美丽?蚂蚁虽弱,不也在思考生命,并从思索中获得勃勃生机?瓢虫虽笨,但只要执

着,不也有“忽悠一下升空了”的曙光?露水只要积蓄力量,不也能“压弯了草叶,轰然坠

地,摔开万道金光”?生命是如此顽强、旺盛!那么一个人呢?作者虽然双腿瘫痪,但生活

还将继续。于是,作者开始思考生命。一个人出生了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且必然会死去,

没法选择怎样生怎样死,却能够选择怎样活。作者从蜜蜂、蚂蚁等事物中看到生命的希望和

韧性,获得重生的勇气和信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略。

任务二参考示例,将本单元的一篇课文改编成视频拍摄脚本

示例:

《赤壁赋》脚本

时间:壬戌年七月十六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夜

地点:赤壁之下,长江之上

人物:苏轼,客

[幕启]赤壁之下,清风徐徐吹来,水面上波平如镜。江面上有一条小船,苏轼与客在船

上饮酒吟诗。一会儿,月亮从东面的山上升起,江面上仿佛铺了一层发光的白绸,一直绵延

到天边。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飘荡,小船上的人遗世独立,仿佛羽化的仙人。

苏:(举起酒杯一饮而尽。靠着船舷,眼望远方,一只手敲打着船舷,吟唱起来)桂棹兮

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倾听片刻,拿起手边的洞箫,为苏轼伴奏。箫声悠扬婉转,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江面上跳起一条瘦蛟,远处传来女人哀怨的哭泣声。)

苏:(停止吟唱,正襟危坐,面带愁容)你怎么了?怎么吹出这样哀婉的曲子?

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东边是夏口,西边是武昌,山水

环绕,树木繁茂。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想当年,曹孟德破荆州,下江陵,舶

胪千里,旌旗蔽空,在江上饮酒赋诗,是何等的英雄,而今他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只是在

江渚上捕鱼砍柴,和鱼虾麋鹿为伴。我们就像寄生在天地之间的蜉蟾,又像汪洋大海中的一

粒米。我们一生是多么的短暂,因而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很想像神仙一样到太空自由遨游,

和明月一起无生无死永存于世。但我知道这只是空想,所以就把这种哀伤寄托在了这首曲子

中。

苏:你也知道水和月亮吗?你看,这流逝的水,永远也不会再回来,可流水一直不断;

那一会儿圆满一会儿缺损的月亮,其实终究也没有丝毫增减。如果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

物没有一刻不在变化着;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我们人类和万物一样都是不会消失的啊,又

羡慕它们什么呢?只有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听到耳里是美音,看到眼里为美景,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点点头,脸上有了笑容)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

苏:来,如此良辰美景,我们继续喝酒!(倒酒,举杯望着客)

客:(举杯)干杯!

(两人碰杯,相视而笑,一饮而尽。)

(小船在江上自由地漂着,两人你一杯我一杯,一直喝到酒干菜尽,杯盘狼藉。不知什

么时候他们相互靠着枕着睡着了。天色渐渐大亮,而他们还在酣睡。)

答:..........................................................................

参考答案:略。

任务驱动二情景交融艺术特色的研讨和感悟

[共性特点]

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既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又要体会作

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咏咀嚼,

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拓展探究]

任务一分析下面课文中的情景交融特色

1.《荷塘月色》中的开篇景物描写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

参考答案:这篇散文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

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在那诗

情画意里,蕴含着作者忧愁与喜悦交织的感情。“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

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

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这里“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少人走,淡淡月光,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

与作者出门时“颇不宁静”的心绪是一致的,景语皆情语。

2.史铁生在第一部分第7段中写“怎样活的问题”时,连用了六个“譬如”,列举了哪

些景物?从中得到了怎样的生命启示?

分析:........................................................................

参考答案:(1)描写的景物:祭坛石门中的落日、雨燕、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

柏、草木和泥土的气味、秋风忽至吹下的落叶。

(2)作者得到的启示:古园的经历与自己何其相似!任人“肆意雕琢”的经历不正是自

己因为双腿残疾而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命运的写照吗?但古园却没有改变自己的本色,“我”

也应学习这种精神,虽然身体残废,但不能使自己精神残废。

任务二分析下面语段中的情景交融特色

1.暖和的阳光洒在葫芦架上,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

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不小心洒了下来,有几颗刚好掉在我妈的脸上。我妈伸手抹

了一下,放进口里,“好甜的天露水吆”,我妈叹了一声,又自言自语:天意呀,天降甘露,

今天怕是个好日子哩。

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的运用将绿叶随风拂动、露珠洒落的情景描绘得生动形象而有趣味。

实写绿叶窸窣,虚写晨风微微,不言有风,而风自在;从自然之景到人物形象,转换了无痕

迹,全是靠那洒落的露珠:妙哉!阳光暖和,叶子嫩绿,露珠晶莹,晨风微微。

2.如墨的夜色涂抹了一切,漆黑的背景里,远山隐约的轮廓比白昼显得矮小,但多了

些森严,像长短不一的刀枪剑戟,紧张地举起来,刺向从陡峭处黑压压扑下来的天空。河流

忽然收起了温柔的光波,发出恐吓的声音。这是我第一次走夜路。一段并不长的路,我走得

比我的记忆还要漫长。我的小手里攥着一把石子,随时投出一粒,吓唬那些我想象中可能出

现的鬼影。我的衣兜里揣着一本从小朋友家里借来的书,书里讲述一个善良勇敢的孩子的故

事,我断断续续回忆着书里的情节,为我颠簸的脚步壮胆。夜更黑了,远山的刀枪剑戟不见

了,莫非被收缴?墓地的磷火却闪动起来,令我想起一些可怖的眼睛。我的心跳加快,咚咚,

我清楚地听见了我身体里的鼓。我在一块大石头旁停下来。我不敢再往前走了。我靠紧石头,

想象它就是我的祖父。接着一片片冰凉的东西落下来,一摸,才知道是雪片。我就在这里过

夜?我就这样让雪覆盖?我身体里的鼓敲得更响了。

分析:........................................................................

参考答案:描写远山举起刀枪剑戟的行为,是表现远山的可怖,还是表现远山面对黑暗

的紧张?远山的举动,是不是“我”紧张心理的外化呢?虽然手里攥着一把石子,虽然拿勇

敢的孩子的故事来壮胆,可这不正是恐惧的表现?这一层写夜幕降临之景和“我”的胆怯之

状。加速的心跳,不敢前迈的脚步,形象化了“我”的恐惧。

三、单元写作实践一一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一)方法指导

1.注意写景层次

常有的写景的层次有以下三种:

(1)总体和局部的关系。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很好地处理了从总体到局部的问题。

首先鸟瞰全城的全貌,然后饱览一城山色、雪后初晴,再把读者领到垂柳边,领略济南清丽

秀美的景色。

(2)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如沈从文的《边城》中对酉水景色的描写:“深潭为白日所映

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

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由低到高,层次

井然,脉络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3)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描写:“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

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

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由近及远,由近处的荷塘,写

到荷塘四面的树,由树写到远山,层层推进,一目了然。

2.善用写景技巧

(1)妙用修辞法。景物描写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这些手法的综

合运用,能让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能把文章描写的景物变得更加形象。

(2)动静互衬法。也就是以动衬静,静中有动,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如王

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反衬“林”的清静,

以“鸟鸣”反衬“山”的空幽,有声反而收到比无声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3)虚实相间法。景物的描写,有实有虚,实景的描绘是必要的,但不只是摹貌,还要

传神,就需要加以想象,用虚写的手法。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忽然想起采莲的事

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

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种想象的笔法,使景致更丰富,更传神,

更具人情味。

(4)对比映衬法。就是充分运用对比、烘托手法来描写景物。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一文,写江南的秋:“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

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

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妒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这一系列

的对比描写,以南国之秋“来得慢,来得润,显得淡”的特点,反衬出北国之秋更为醇厚、

浓烈的味道。

3.长于抒发情感

写景常常为抒情创造条件,通过写景来抒情,是写景散文的根本特点。常见的抒情方式

有:

(1)直抒胸臆。即作者在一段景物描写后,通过议论,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时

也在文章开头,在奠定基调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

(2)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

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饱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3)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触景生情式,即作者触及客观景物而引

起情思,情由景生,有感而发;二是融情于景式,也就是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熔铸在作品的

景物中,使外在景物附着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达到“移情”的目的。如王国维所言

“一切景语皆情语”。运用这两种表现形式,能够使文章显得蕴藉悠长,情真意切。

(二)写作训练

请以“春色”为题写一篇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要求:补全题目;亲近自然,仔细观察,把握住景物的特征,抒发真情实感;不少于

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为半命题作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从

多角度来观察景物;在写作当中要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文

字之中;要注意点面结合,不要泛泛描写,要有重点。

四、《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五)

任务一关注现实,解决问题

1.继“文字下乡”后,20世纪90年代末实行了“文字上移”(由国家发动的大规模撤

点并校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所导致的大量村庄学校的急剧消失)政策,这两

项政策是否对立?

答:..........................................................................

参考答案:从表层现象来看,“文字下乡”和“文字上移”确实是一个充满逻辑悖论和

对立的乡村教育发展过程,但实质上是一致的,即都是乡村教育在不同阶段中的控制策略和

操作手法。“文字下乡”是国家意志下实现“人人有书读”的过程,而“文字上移”则是国

家意志下实现“人人读好书”的过程。前者的逻辑在于确保对国家官方承认的普遍性知识实

现最大限度的普及性,而后者则是在这种普及性达到一定程度后强调对这种普遍性知识的高

质量掌握和运用。因此,与其说“文字上移”与“文字下乡”相互对立,不如说“文字上移”

是“文字下乡”发展的新阶段。

2.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私人道德与私人情感在影响着法律的执行与

实施,这是由于“圈子社会”在中国依旧存在所导致。结合对《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章的

理解,谈一谈在现代社会中应该怎样利用差序格局的道德观念的优点。

答:..........................................................................

参考答案:①差序格局的道德观念建立在以己为中心的网络中,从己向外推,构成社会

网络的每一根私人联系都靠一种道德要素来维持。在这个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

“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一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②对于现代

社会来讲,也应推己及人,在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同时,以己为楷模,推及家庭、亲属、同

事、朋友,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融洽,从而波及整个社会,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3.城镇化以来,乡村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外出打工的人纷至沓来的移民等使得乡

土社会这一相对封闭的社群面临更多冲突与冲击,伴随现代化社会呼啸而来的社会变革,理

性思维与商业文化已经动摇了农村世代积累的传统。当新兴世界的更多元素涌入乡土社会

时,这一古老的社群将不可避免地逐渐凋零瓦解。你认为我们现代乡村社会应怎样将礼治和

法治有机地结合起来?请简单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①礼治的有效性是人们对礼服膺的首要前提,当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经验难

以应付社会层出不穷的问题时,礼的地位自然会下降。敬畏感缺失、羞耻心淡薄、利益至上

等问题层出不穷,这迫切要求着乡村法治的推行。

②现代乡村社会应该发挥法律的主导作用,不能仅仅靠礼的力量解决问题,在礼所及的

前提下,融进法律,乡村社会才能更文明和谐。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等很多乡村矛盾,靠法

律之外的力量是能够解决的,如族人的调解,村子里有威信的人士的调解等;调解不成,那

就要靠法律,如派出所甚至法院。乡村社会的人情特点还存在,但主导的肯定要变成法律,

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体现出新的特色。

4.当今中国快速发展,现代社会文明覆盖到中国大多数地方,传统的乡土中国虽然已

经基本解体,但那些成为中国人的“魂”的观念与习俗并没有消散,它们仍在方方面面影响

着现代中国。请列举出你生活中依然存在的《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社会现象。

答:..........................................................................

参考答案: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差序格局”。②血缘式的地缘依然存在。

如个人籍贯的填写。③家庭关系仍维系着单系(即父系)扩展。④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家族作

为一种事业社群依然存在。如家族式企业。⑤法治体系已经建立,但法律依然不能“管”住

所有问题,“礼治”教化、调解方式依然有生命力。⑥熟人社会,办事靠攀交情、找关系的

现象仍然存在。

任务二拓展阅读,丰厚底蕴

[阅读导引]

从实求知,深耕学术。既有社会人类之关怀,亦细察中国的山川风物。从“苏南模式”

到“温州模式”,从“文化自觉”到“美美与共”。他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中国精神的追寻与开

拓,立足“中国乡土”,寻找“富民之路”。他是北京大学教授,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

基人,他树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丰碑。让我们一起阅读这篇文章,一起追忆学界泰斗一一费

孝通,感悟先生的精神风骨,缅怀这位为中国农村问题奉献一生的老人。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走一趟,写一篇”,以调查的形式来探寻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是费孝通学术生命的

真实写照,他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代宗师。

“费孝通”这个名字所代表的学术思想、人文精神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一直在

被反复叙述和书写,显示着丰富的生命活力和精神内涵。

行行重行行,扎根田野乡间

1939年,《江村经济》问世,这本被奉为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出自时年29岁的费

孝通之手。这本书的诱因,却是一个让人心碎的青春悲剧。

1935年秋天,费孝通与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做瑶寨实地调查,在翻山越岭

中,费孝通误入瑶族猎户为捕捉野兽而设的陷阱,王同惠为了救他,独身离去寻援,不慎坠

渊身亡。

第二年开春,为了疗伤和平抚丧妻之痛,费孝通来到地处苏南的开弦弓村,他拄着双拐,

串门访户、走田头、进工厂、坐航船、观商埠,进行了系统的社会调查,《江村经济》就是

这次调查结出来的成果。

费孝通的这种观察在全球学界独步一时,它完全不同于大工业设想,而是一种来自于中

国的经济思想灵光。事实上,开始于1978年的中国经济大改革,由乡镇企业为“预料之外”

的突破口,正是从这里萌芽的。

他关注农业、农村、城镇的发展。《江村经济》之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等著作,

都是通过实地调查产生的。

“先有行,才有果”,祖国大地上,扎根田野乡间,直至晚年,费孝通仍不知疲倦地奔

走于大江南北、老少边穷之地。改革开放之后的20多年里,他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

在走访和调查中度过的。

1986年,76岁高龄的费孝通亲赴温州进行考察。他曾说:“我的大脑皮层出现了自20

世纪30年代搞江村调查后从未有过的刺激与兴奋。”

1986年2月27日到3月6日,费孝通一行的温州调查走访了浙南4个县5个镇,历时

9天,行程1500公里。

“温州模式”与之前他提出的“苏南模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引人瞩目的两大成长

模式,斯人贡献,以此为大。

“行行重行行”,费孝通走出了乡村,走出了小城镇,走出了大中城市,走出了经济区

域……如今,千千万万的北大学子沿着他当年实地调查所走过的路,踏遍祖国大地,洞察乡

村百态,记录最真实的中国。费孝通的求实精神,一直在激励着北大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

地上,为北大精神传统注入了深厚的内涵。

结缘北大,挂帅学科重建

1979年,古稀之年的费孝通重燃二次学术生命,为重建和发展中国社会学弹精竭虑。

三年后,他正式转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领衔承担中国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在他的努

力推动下,几乎在全国社会学开始重建的同时,社会学也重新在燕园生根发芽。

北大与社会学有着不解之缘,许多社会学者从这里走出,名扬天下。而在北大社会学发

展的历史进程中,费孝通为其恢复重建及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费孝通出任所长。在费孝通心中,社会

学科学理性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思想,可以帮助社会的成员更好地认识、理解

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他一手建立了北大社会学所,在80年代后的学术工作更是与北大

紧密相连。

今天的社会学,包括它的科学理性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思想”;社

会学科研和教学,就是一个社会人文精神养成的一部分。社会学的知识、价值和理念,通

过教育的渠道,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可以帮助社会的成员更好地认识、理解自我和社

会之间的关系,以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养人道、理性、公允的生活态度和

行为,这也就是所谓“位育”教育的过程。(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

1995年6月21日〜7月12日,经国家教委批准,由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承办

了首次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

2002年,92岁的费孝通曾说:“我70多岁时让搞社会学系,我说好吧,顶多能搞10

年,到80来岁。没想到老天爷不想让我死,一下子让我搞到90多岁。”

费孝通主张,当代中国的社会学、人类学应反映中国社会与中华民族特点,社会学与人

类学研究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实际。

在深入到大江南北、边疆地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费孝通写出了《小城镇四记》《边区

开发四记》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是北京大学文科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国家决策提供

了重要依据,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

志在富民,皓首不移

“地板踩上去嘎吱作响,墙缝里藏着小虫,叮得人浑身发痒。”20世纪40年代,费孝

通和同事们在云南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时,曾这样描绘当时的工作环境。但就是在这样艰苦

的环境里,他们想的是“怎么把中国搞好,人民怎么富起来”。

那个年代做田野调查,没有动车,没有高铁,车轮碾过铁轨缝隙,形成强烈的节奏,费

孝通的乡音就在这吮当院当的节奏中缭绕。

“志在富民”是费孝通矢志不渝的学术信念,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这一初心。他

相信,只要走出家门,走到农民生活中去,就一定会发现他们摸索出的好办法。而自己要做

的,就是把农民的创造讲出道理来,让基层干部看出农民增加收入的道理,让更多农民掌握

增加收入的门道。

“费先生把田野调查当作流动的课堂,他是听课的学生,农民是讲课的老师。”曾做过

费孝通十多年助手的张冠生回忆道。

费孝通把本乡本土作为社区研究的“实验室”,数次重返开弦弓村考察,追踪调查达半

个多世纪。真真切切地调查,并希冀从中找问题、想办法,为老百姓找出路,呈现出这位大

知识分子救民济世的时代担当、学者本色和赤子情怀。

立足文化自觉,追求“美美与共”

晚年时期,这位''高龄将帅”也一直活跃在学术前线,孜孜不倦地耕耘。1993年9月,

费孝通写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提出了认识和处理不同文明之

间关系的一种理想,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手段,这是基于中华文明内在精神的话语表达,折

射出中国人一以贯之的整体思维方式。

面对扑面而来的经济全球化,1997年,费孝通正式提出“文化自觉”思想,这是他在

“社区研究要进入心态研究”之后的又一次思想升华。“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

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费孝通特别重视文化自觉的重要

性,认为“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对文化选择的

自主地位。”

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其次是理解所接

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吸收。在各种文化都自觉之后,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

才能在相互融合中出现一个具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形成一套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各抒所

长、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

1998年,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时,费孝通提出了“完成文化自觉的使命”,成为北大

人身上接续相传的责任与基因。

人类怎样面对21世纪“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建立一个和谐的地球

家园,成为费孝通深思的大问题。他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经济全球化

时代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认同基础。

之后,他又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民族秩序论,阐释具有文化差异性的民族“如何和平

共处在一个政治经济组织里面”的“一体化”问题。费孝通提出的“‘和而不同’是人类共

同生存的基本条件”,更加符合人类迈向光明未来的大趋势。

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这位立足于中国乡土,寻求富民之路的老人与世长辞,

享年95岁。

从开始学习写字,到写下了近五百万字的文章,费孝通能写一手好律诗,做起学术文章

来却是妇孺能懂,举重若轻。

这位世纪老人在耄耋之年仍在不停地读书、思考、写作。在他晚年的文章中,我们常常

可以读到将近一个世纪的光阴故事,更闻得到来自费孝通故乡的文化气息。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寰宇之胸怀纳百川,以求索之追求致精微。我们将秉承费先生

的学术传统,行长路,过远山,“乡土中国”常怀心中,践行“美美与共”,追寻“天下大

同”。

任务三仿真演练•走近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

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

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

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

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

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士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

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

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

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

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

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

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

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

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

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

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地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

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

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

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

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

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

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

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

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