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_第1页
05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_第2页
05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_第3页
05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_第4页
05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6诗词鉴赏(2022·浙江宁波·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桂源铺[宋]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注释】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1.诗歌第一二两句中,“(1)______”一词写出山对小溪的粗暴阻断,“(2)_____”一词写出小溪对山的奋力抗争。2.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借小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

不许

喧2.诗人塑造不畏万山阻拦奋勇向前,最终得以自由奔腾的小溪形象,表达了苦难和困境终有尽头,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终将迎来坦途的信心和勇气。意思相近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意思是溪水向前奔流群山阻隔,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停。“不许”,万山阻着溪水不许往前奔,写出了山对小溪的粗暴阻断。溪水纵然受到崇山峻岭的阻隔拦截,仍然不屈不挠千方百计地找出路,左冲右突,曲折蜿蜒,不停地向前奔向前走,日夜在山间暄闹不停。“喧”字出小溪对山的奋力抗争。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小溪在群山万岭间奔流,总会被万山阻挡了去路,溪水纵然受到崇山峻岭的阻隔拦截,仍然不屈不挠千方百计地找出路,左冲右突,曲折蜿蜒,不停地向前奔向前走,日夜在山间暄闹不停。奔流就是生存和发展的技巧,因为一直保持流动性,小溪就会形成一股势能,切割和冲刷相对较软的地表,在“万山”围困中塑造出利于自己行进的地貌,挖掘出前进的渠道。诗人告诉我们:人生如小溪,万山虽然拦着你的小溪,只有保持流动,才能保持充沛的流量。有充沛的流量才能切割你的包围圈,改造你的包围圈。只要时机到了,只要肯努力,迟早会突破困境、找到出路。3.(2022·浙江绍兴·七年级期末)阅读《七夕》,完成小题。七夕【唐】李商隐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①世上无期别②,换得年年一度来。【注释】①争将:怎把。②无别期:无期重逢的离别,即死别,意指诗人妻子早亡。(1)请根据题目和“鹊”这一意象写出诗歌所叙述的是哪个民间故事。(2)班级将举行诗歌朗诵比赛,你们小组准备朗诵这首诗,你觉得以下配乐哪首更合适?请结合诗歌阐述理由。A.《花涧游》

欢欣愉悦

B.《风居住的街道》

感伤惆怅我选(),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2)

B

七夕时节诗人仰望天空,遥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不由想起自己早亡的妻子,抒发了悼念亡妻的哀伤之情,所以更适合感伤惆怅的配乐。【解析】(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再结合“鹊”可知,这是讲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中国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七夕日多雨正是他们哭泣的泪水。比喻情人或夫妻久别之后的团聚。据此回答即可。(2)本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情感。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选择哪首。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诗歌的前二句写诗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遥想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的美好情景,诗人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爱妻早亡,唯有自己独留人间,再也无法与她相会,于是诗人在后两句中发出沉痛的感叹,渴望能像牛郎织女那样每年与亡妻相会一次。全诗从天上想到地下,从牛郎织女想到自己的爱情生活,借景抒怀,充分表现了诗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B的“感伤惆怅”更契合诗歌表达的情感,故选B。(2022·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孩童的想象天马行空,饱含诗味和趣味。请根据下表,完成下面小题。简笔画联想诗词诗句高挂在天空的太阳或月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①,。②《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天净沙·秋思》③,。《次北固山下》④,。晴空万里凌云鹤《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4.请根据上面表格提示填空。5.你认为《秋词》的简笔画是否能反映诗句的意蕴?请说明理由。【答案】4.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②日月从地平线或海平面升起或降落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示例一】能。简笔画中的鹤越来越小,说明鹤正在往更高远处翱翔,诗人以一种阔达的胸襟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示例二】能。画中的鹤是人的形状,说明这鹤也寄托了作者刘禹锡的情思。仙鹤排云直上也象征着作者冲破云层,勇敢向上的高傲无畏的精神。【示例三】不能。应该只有一只鹤。“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排”字不是量词,而是动词,有冲破,推开的意思,体现排除阻力,冲破云层,勇敢向上的高傲无畏的精神。【解析】4.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寄、郎、涯、夜、入”等字词易写错。②空处,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可知,填写的句子要与日月有关。图示简笔画的内容为一个圆圈和其下方一条直线组合而成。“圆圈”可联想成一轮“日月”,“一条直线”可联想成“海平面”,由此可得:日月从地平线或海平面升起或降落。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了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意思是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这里诗人以一种阔达的胸襟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情感。而简笔画中的鹤越来越小,说明鹤正在往更高远处翱翔,这能体现作者昂扬向上的情感,能展现诗句的意蕴。(2)“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中,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景观,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寄托了作者的情思。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有冲破,推开的意思,体现了勇敢向上的高傲无畏的精神。同时,诗人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表现出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因此简笔画中的仙鹤排云直上能体现作者的精神和诗句的意蕴。(3)“晴空一鹤排云上”意为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句中的“一鹤”是“一只鹤”的意思,而简笔画中有三只“人”形鹤,与诗句内容不吻合;同时句中的“排”字不是量词,不是指“一排”鹤,而是动词,有冲破,推开的意思,体现的一种昂扬向上的情感。故简笔画不能反映诗句的意蕴。根据上述分析选择其中一个进行作答即可。6.(2022·浙江宁波·七年级期末)品读【甲】中秋月(宋)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①独向隅。未必素娥②无怅恨,玉蟾③清冷桂花孤。【乙】阳关曲•中秋月④(宋)苏轼暮云收尽通清寒,银汉⑤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释】①羁(jī)人:旅人。②素娥:指嫦娥。③玉蟾(chán):月亮的别称。④《阳关曲•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府,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⑤银汉:银河。(1)品诗品意象。晏殊的诗中“霜”写出了月光给人以______的感受。而苏轼诗中的“______”一词点出了“玉盘”带给人的感觉。(2)品诗品情意。两首诗都是借月抒怀,诗人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做具体分析。【答案】(1)

清冷、凄冷等

“清寒”(2)情感不同。晏殊诗写到月宫中的嫦娥感到遗憾,陪伴她的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他借嫦娥表达天涯游子的孤独寂寞之感。苏轼因终于和多年未见的弟弟相见团聚,所以觉得今夜美好的日子很珍贵,有欢欣之意。但又想到这样的日子不长在,明年也许无法相见,因此又产生了离别的感伤。【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霜影:月影,月光。指月亮的光洒在地上像下了一层霜,渲染了凄清、清冷的氛围,给人以清冷、凄冷之感。“银汉无声转玉盘”意为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玉盘:月亮。结合首句“暮云收尽通清寒”可知,“玉盘”给人清寒的感觉。(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晏殊《中秋月》诗中“十轮霜影转庭梧”渲染凄清冷寂的氛围;“此夕羁人独向隅”点明诗人独处异乡的孤独寂寞;“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通过写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这有那清冷蟾蜍和孤寂桂树,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以及深深的思乡之情;苏轼《中秋月》中“此生此夜不长好“和注释中苏轼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等内容来看,这首诗表达的是兄弟相聚的欢愉,同时“明月明年何处看”,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呢?又隐含着对离别的慨叹;故二者感情并不相同。7.(2022·浙江浙江·七年级期末)从内容情感角度看,选出下列三首诗歌中与其余两首不同的一首,并阐述理由。A.别诗〔南朝〕范云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B.滞雨〔唐〕李商隐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C.乡思〔宋〕李舰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我选择_______,理由是:_______。【答案】

A

A《别诗》通过写诗人离开洛阳时大雪像花一样纷飞,现在相见时却在春天,繁华像雪花一样洁白。通过写朋友见的聚散,借景物的变化突出了离别的漫长,表现了深厚的友情。B诗和C诗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故而选A。【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情感角度。首先选出自己认为与其他两首不同的选项为A,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和情感分析理由即可。A《别诗》写朋友间的聚散,表现了深厚的友情。“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从B诗“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可知表达游子雨夜客居他乡思乡之情;从C诗从题目“乡思”“望极天涯不见家”,可知表达日暮时分的思乡之情;故选A。8.(2022·浙江丽水·七年级期末)甲乙两诗均是岑参的五言绝句,都写于行进途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乙】西过渭州①见渭水思秦川【唐】岑参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②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注释】①渭州:州名,今甘肃陇西县西南。后面提到的“泰川”“雍州”均借指长安。此诗为作者首次西行经过渭州时作。②凭:请。【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甲诗中“无人送酒”联想到故园的菊花,“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乙诗“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两句,以自己的行为动作写“思”。诗人本不能返回故乡,却将两行热泪洒向河水,让河水带回故乡。寄去的是热泪,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深情。不同点:甲诗作于行军途中,诗中的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时未收长安”。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思故园,更思帝都,伤心更感慨。诗中“故园菊”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而乙诗是诗人在西行经过渭州时看见东流的渭水,因而思念起自己的故乡长安,于是有感而作,并没有其他复杂的情感。【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甲诗“强欲登高去”一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遥怜故园菊”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乙诗“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不直写自己思乡,而是通过流水来写,不直说自己何时归故乡,而说渭水“何时到雍州”,从而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沉;“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固流”诗人本不能返回故乡,却将两行热泪洒向河水,让河水带回故乡。寄去的是热泪,寄托的却是思乡的深情。不同点:甲诗:结合题目“行军”“思长安故园”来看,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长安被安、史攻陷,“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乙诗:这首怀乡之作写于天宝八载南京出塞途中。作者在西行经过渭州时看见东流的渭水,因而思念起自己的故乡长安,于是有感而作此诗,并没有其他复杂的情感。9.(2022·浙江金华·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①巨舰一毛轻②。向来枉费推移力③,此日中流④自在行。【注释】①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②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③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④中流:河流的中心。有人认为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蕴含的哲理是阅读要常读常新,《观书有感·其二》蕴含的哲理是创作要积累知识。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结合诗的内容阐明理由。【答案】示例:同意。第一首诗,从诗题“观书有感”可以看出,作者以自然景物为例谈读书心得体会,我们要不断学习新内容,汲取新知识,就像“半亩方塘”一样,之所以不但永不干涸,而且始终保持明净澄澈,能清晰地折射出“天光云影”,就是因为有一股脉脉长流的“源头活水”,这样才能保证智慧之花常艳。第二首诗中“春水生”,正是经历一种汇小流而成大川的积累过程。写作就像“春水生”那样,日积月累,守恒不渝,才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只有等学养深厚,知识充盈,写作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产生出不乏源头活水之快感。【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哲理理解。有人认为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蕴含的哲理是阅读要常读常新,这种看法是正确的。《观书有感·其一》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应共徘徊”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将“半亩方塘”比作“一面镜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诗题为“观书有感”,诗文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用“天光、云影”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这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询问渠中为何水清澈透底,其实表现人若想有所追求,内心澄澈就需要有“活水”注入,时时补充新的知识提高自身,才能大有裨益;赞美有成就的人往往有深厚的学问基础,不断追求新知,为自己的思想补充“活水”,以开阔的心胸包容万物,才能思想永新。《观书有感·其二》蕴含的哲理是创作要积累知识,这种看法也是正确的。“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意思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滚滚滔滔,汇入大江,“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意思是: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如今却不用枉费力气去推移,巨舰本就能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本诗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诗文创作与积累积累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春水生”像百川汇海一样,意在强调日积月累的重要性,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艺术灵感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沉着深厚,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10.(2022·浙江宁波·七年级期末)阅读古诗,回答后面小题画眉鸟①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注]①该诗创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至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间,当时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多次向朝廷提出辞官,但均未获得允许。诗中(1)“________________”一词暗含对比,诗人把在笼中的画眉鸟和(2)_________进行对比。诗人虽然描写的是画眉鸟,实则表达了诗人(3)______________的情感。【答案】

不及

林间鸟

渴望挣脱羁绊或者向往自由【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本诗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结合[注]“当时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多次向朝廷提出辞官,但均未获得允许”,可知,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据此可知,空一填“不及”;空二填“林间鸟”;空三填“渴望挣脱羁绊或者向往自由”。(2022·浙江舟山·七年级期末)阅读古诗,回答后面小题雨(宋)杨万里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11.本诗写“雨”,突出了雨的什么特点?请根据这一特点选取一字把诗题补充完整。________雨12.本诗修辞运用极为精妙,请选取一个诗句具体赏析。【答案】11.突出了雨细而疏且连绵不断的特点;小12.“千峰故隔一帘珠”这句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细雨比作帘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细疏、连绵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小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解析】11.本题考查诗文理解。“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的意思是“疏疏的,雨儿飘飘洒洒;你下又下不大,停又不肯停下”,由此可知小雨已经下了很长时间,具有“细而疏”和“连绵不断”的特点。综上,用“小雨”作为诗题更准确。1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本诗大意为“细细的,疏疏的,雨儿飘飘洒洒;雨下又下不大,停又不肯停下。是不是妒忌我太喜欢欣赏那远处的青山?故意从檐下滴成一层珠帘,遮住那千峰万崖”,由此可知该诗中“似妒诗人山入眼”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千峰故隔一帘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示例:“似妒诗人山入眼”这句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雨水当做“善妒”之人,嫉妒诗人在欣赏远处的青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之多情,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2022·浙江湖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古诗文,按要求完成各题。题苕溪①元赵孟頫②自有天地有此溪,泓渟③百折净无泥。我居溪上尘不到,只疑家在青玻璃。【注释】①苕溪:水名。有东苕溪和西苕溪,流经湖州,注入太湖。②赵孟頫:字子昂,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③泓渟:水深貌。13.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苕溪________的特点。14.请你通读全诗,品味“只疑家在青玻璃”一句中“青玻璃”的妙处。【答案】13.历史悠久(意对即可)14.“青玻璃”,比喻了平静澄澈的水面,表达了诗人在苕溪边上居住,远离红尘,不问俗世,寄情山水的愉悦之情。【解析】13.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诗的第一句“自有天地有此溪”的意思是:自从有了天地开始就有这条小溪,写出了苕溪存在的时间长,历史悠久的特点。14.本题考查词句赏析,结合词句内容赏析妙处。“只疑家在青玻璃”表达的意思是:因为苕溪的水太清了,我居住在苕溪边上感受不到一丝纤尘,只怀疑自己的家是在青色的琉璃之中。“青玻璃”的意思是,青色的琉璃,句中把澄澈平静的苕溪比成了青玻璃,形象的写出了苕溪的净透、清明、澄澈的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对苕溪那种不染红尘、澄澈透明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远离红尘、寄情山水的愉悦之情。(2021·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阅读古诗,回答后面小题《别诗》范

云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15.行知中学七年级语文组开展了“我爱古诗”微视频拍摄脚本比赛,下面是小雨编写的《别诗》拍摄脚本,脚本中四处画线部分处理不合理的一处是(

)镜头时间景别画面(色彩、构图等)拍摄技巧内容音乐13s中景冷色调:城东古道,漫天飞雪固定镜头人物出场A.主人公与友人雪花挥手作别伤感23s近景远景B.暖色调:园子中,冰雪消融,草木复苏摇动镜头由近及远主人公目光越过重重屋檐,投向城西悠远34s中景近景C.冷色调:城东古道梨花似雪摇动镜头由远及近D.城东古道,友人的身影由远及近,主人公疾步上迎轻快A.A B.B C.C D.D16.请从下面有关表现手法的提示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探究诗人的情感。提示:①寓情于景

②对比

③比喻【答案】15.A16.示例: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白雪如花和百花似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季节的转换,突出了相聚太短,离别太长,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对友人到来的期盼之情。【解析】15.A.“与友人雪花挥手作别”有误,应为“与友于雪花中挥手作别”。故选A。16.考查赏析作者感情。本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兼抒情。“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意为:当时离开的时候,漫天的雪花像盛开的白花;如今回来的时候,遍野的花朵像纷纷的白雪。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通过描写“雪如花”和“花似雪”两种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和期盼之情。“雪如花”和“花似雪”又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把雪比作花,把花比作雪,花与雪两种不同季节的景物又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相聚太短,离别太长。强调了对友人的依恋和期盼。17.(2021·浙江金华·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①(其二)陆游铁马渡河风破肉②,云梯③攻垒雪平壕。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④衅⑤宝刀。【注释】①《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四首》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这是第二首,这首诗想象渡河攻城的战斗情景。②风破肉:寒风刺骨,像刀割一样痛。③云梯:古时战争器械。④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代指金兵首领。⑤衅:古时凡新器物制成,常杀牲畜祭祀,把血涂在器物上。又称“血祭”。古诗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去鉴赏,请你任选以下的一个角度,鉴赏这首诗。①题材选择

②意象选择

③遣词造句【答案】①题材选择示例:本诗作者通过想象的一次完胜战争作为题材,表现了作者立功沙场、收复失地的自信与愿望,也表现了这个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与无奈。②意象选择示例:选择“兽奔”“鸟散”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敌人的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混乱,表现出我方军队的英勇强盛,所向披靡,既有对敌人的蔑视也有对宋军的赞扬。③遣词造句示例:“风破肉”一个“破”字,把风的猛烈与天气的严寒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大有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感觉。【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根据题干要求,从“①题材选择、②意象选择、③遣词造句”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即可。在注释的帮助下,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鉴赏。这首诗想象渡河攻城的战斗情景。“铁马渡河风破肉(骑兵精悍奔驰过大河,刺骨寒风正怒号)”写渡河行军,“云梯攻垒雪平壕(云梯插天直指向敌堡,漫天骤雪满战壕)”写云梯攻城,“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兽奔鸟散的逃敌不消我们费力去追击,还是直取单于头,血祭我宝刀)”写追敌杀敌,直捣“黄龙府”,四句一线贯穿,有一种势如破竹的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根据注释①“《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四首》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这是第二首,这首诗想象渡河攻城的战斗情景”可知选材来自于“想象渡河攻城的战斗情景”。根据注释②“风破肉:寒风刺骨,像刀割一样痛”,可以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赏析“破”字。根据注释④“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代指金兵首领”,可以从意象选择的角度赏析。18.(2021·浙江宁波·七年级期末)古诗阅读。【甲】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乙】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甲诗的前两句用“水面平”“______”等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乙诗的前两句择象征春色的______来写春景,将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进行对比。(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1)

照檐楹

花(2)【甲】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春天,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乙】表达惜春之情(叹春、对春天的留恋)。【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的意思是:骤雨过后,蓄满水的池塘平静无波;清澈的池水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屋角檐楹。由此可知,前两句用“水面平”“照檐楹”等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的意思是“下雨之前鲜花初开可以看到花蕊,下雨之后绿叶中间再也不见鲜花”,由此可知,前两句择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将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进行对比。(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甲诗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和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也表现了内心的宁静。乙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即:叹春、对春天的留恋。(2021·浙江宁波·七年级期末)阅读古诗,回答后面小题春江晚景张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